政府發言稿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13:04: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府發言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的人口思想與我國五六十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反思
【內容提要】本文是作者為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而撰寫的紀念文章。文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長期以來有很大爭論的《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的人口思想進行的評價,認為應該從政治斗爭的需要,歷史地看待當時的人口觀點,的主導思想是在闡述社會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而不是強調人越多越好;第二部分是闡述五十年代以來,特別是“一普”之后,人口思想的主基調是提倡節育,主張有計劃地生育。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制定了適合當時條件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第三部分是對五十年代批判馬寅初及其“新人口論”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影響的評價,認為不能過分夸大“批馬”對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作用;第四部分是對廣泛流傳的“錯批一人,多增三億”提法的評價,認為這一提法缺乏科學依據。
作為20世紀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無論對中國革命還是建設,都做出了極其偉大的歷史貢獻。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創立了思想,作為這一思想有機組成部分的人口思想,不僅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的基本觀點,而且提出新中國建立以后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論斷,并且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即使在50年代,人口思想的主基調是提倡節育,主張有計劃地生育。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制定了適合當時條件的、以宣傳教育和提倡節制生育、有計劃的生育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正是這一時期的政策為我國70年代大規模、卓有成效的計劃生育工作準備了條件,打下了基礎。
歷史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已經進入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新階段。當我們在新的世紀重新審視歷史的時候,有必要客觀地去認識和評價的人口思想與我國五六十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
一、從政治斗爭的需要,歷史地看待《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的人口觀點
1949年8月5日,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夕,美國政府發表了《中國與美國的關系》的白皮書,以及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致杜魯門總統的信,闡述了1844年《望廈條約》以來的中美關系史。在白皮書和艾奇遜的信件中,充滿了隱瞞和捏造的事實以及對中國革命的污蔑。這些歪曲事實的言論在當時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中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同志從194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連續發表文章,批駁這些歪曲歷史的觀點,揭露美國對華政策的實質,其中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這篇文章中,集中闡述了當時的人口思想。針對艾奇遜把中國革命的發生說成是因為中國人口太多,對土地造成不堪負擔的壓力,政府不能解決吃飯問題的結果時,指出:“革命的發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緣故么?古今中外有過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大多么?美國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遜的歷史知識等于零,他連美國獨立宣言也沒有讀過。華盛頓杰弗遜們之所以舉行反英革命,是因為英國人壓迫和剝削美國人,而不是什么人口過剩。中國人民歷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為這些封建朝廷壓迫和剝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過剩。俄國人所以舉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為俄皇和俄國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而不是什么人口過剩,俄國至今還是土地多過人口很遠的。蒙古土地那么廣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遜的道理是不能設想會發生革命的,但是卻早巳發生了。”(注:《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399頁。)在這里反復舉例說明,革命的發生是由于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必然結果,革命的發生和社會制度的變遷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方式而不是人口過剩。
還針對艾奇遜由于中國人口過多,沒有一個政府能夠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的觀點,針鋒相對的指出:“中國人口眾多是一件極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辦法,這辦法就是生產”(注:《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400頁。)、“革命加生產即能解決吃飯問題”、“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我們是艾奇遜反革命理論的駁斥者,我們相信革命能改變一切,一個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生活優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國,不要很久就可以到來,一切悲觀論調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注:《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399頁。)
農用地產能核算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于開展全省農用地產能核算工作意見的通知》(蘇政發[20*]1號)、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綱要》(國土資發〔20*〕79號)、《國土資源大調查“十一五”規劃》(國土資發〔20*〕]3號)、《關于印發<20*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計劃>的通知》(國土資發〔20*〕164號)、《關于部署開展20*年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3號)等文件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農用地資源狀況,以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提高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根據全省工作的統一部署及農用地產能核算工作方案、技術方案、實施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農用地產能核算的意義
農用地產能核算工作是國務院部署的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之一。開展此項工作,是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科學評價不同區域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分析評價農用地利用強度和潛力,切實掌握我國農用地資源狀況的重要舉措。開展農用地產能核算工作,有利于實現土地管理由數量管理為主向數量、質量、生態管護并重管理轉變,對今后各地基本農田劃定與征地制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工作目標和內容
根據國土資源部《農用地產能核算技術規范》的要求,本項工作的開展,應當實現以下三個目標:
一是農用地分等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農用地產能核算,摸清我區農用地理論產能、可實現產能和實際產能的數量和空間分布特征。
農村勤廉雙優工作匯報
按照區委的統一部署,我鎮于去年啟動農村基層“勤廉雙優”爭創活動。半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區紀委的精心指導下,我鎮結合自身實際,創新工作方法、強化宣傳教育、著力解決問題,做到了領導高度重視、部門密切配合,宣傳深入細致、活動緊湊有序、剖析深刻到位,整改成效顯著。
一、基本情況
鎮轄6個村,10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408人。有黨支部9個,共有黨員516名,其中農村黨員438名,機關支部黨員33名,科級黨員干部6人。
為切實加強對農村基層“勤廉雙優”爭創活動的領導,鎮黨委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6位黨員領導班子成員為副組長,各黨支部、機關各部門和駐鎮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抽調專門力量組建了辦公室,由鎮黨委副書記兼任辦公室主任,做到了機構、場所、人員、經費“四到位”。
在深入開展農村基層“勤廉雙優”爭創活動中,我鎮貫徹落實“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總體要求,全面突出“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鎮”的工作主題,緊緊圍繞“樹立科學發展觀念,增強科學判斷能力,提高科學規劃水平,強化科學管理措施,健全科學創新機制”這條主線,繼續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為本、產業帶動、統籌發展”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區位提升、產業調優、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全面建設生態文明鎮,努力實現鎮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學習實踐活動各階段工作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二、主要做法
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發言稿
會議發言稿
各位領導、同志們:
今天,有幸參加全市農村工作經驗交流會議。這為我提供了一次向各位領導、同志們學習提高的大好機會,我非常珍惜,在此向各位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也希望各位領導、同志們把在農村工作中好的經驗和做法傾囊相授。
農村穩定則全局穩定,農民富裕則全民富裕。黨中央和國家連續三年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加強農村、農民、農業工作,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這更充分說明了農村工作的重要性,就以農為主的魚化而言,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規范農村管理,提高農村基層干部執政能力,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課題。我是1999年從部隊轉業到雁塔區委組織部,2003年2月到魚化寨街道辦事處先后任主任、書記,一直從事農村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了許多新變化、新問題,也一直在努力思索,在實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效。今天和大家共同學習,共同交流,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同志們多提寶貴意見,批評指正。
魚化寨街道辦事處地處雁塔西部,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總面積23平方公里,全辦20個行政村,7個社區,城鄉人口10萬余人,常住人口4.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3萬人,駐地大中型企事業單位29家,大專院校5所,先后興辦企業200余家,各村經濟保持了較快的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遞增。
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深入實施,由于部分干部認識和工作不到位,工作隨意性大,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工作的順利進展。我們在工作實踐中發現,這些問題根子都在過去和現任的干部身上,就是鄉街缺乏對村組的有效監督,沒有形成務實管用的農村工作套路。如果繼續沿用老思路、老經驗、老辦法,就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村工作,特別是對農村工作中出現的一些比較普遍、比較深刻的問題,就會捉襟見肘,只能是應付捻弄。為了從根子上切實解決出現的新問題,新變化。幾年來,我們在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群眾路線與法治思維的統一思考4篇
第一篇
一、群眾路線蘊涵的立法觀念
1.維護群眾利益的立法價值觀
“一切為了群眾”是群眾路線的首要內涵,堅持群眾路線意味著立法應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法律對利益的維護是通過對權利的保障來實現的,馬克思提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2]176“當然,只有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覺表現,因而是人民的意志一起產生并由人民的意志創立的時候,才會有確實的把握”。[2]349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立法必須體現人民意志。1920年在《大公報》發表的《釋疑》中提到,“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裝在穿長衣的先生們的腦子里,而裝在工人們農人們的腦子里。”[3]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董必武在《論新民主主義政權問題》講話中指出,新的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后的法律,要“根據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來擬定。”[4]正是根據這一立法價值觀,新中國成立后,打破舊的法律體系,建立了勞動人民群眾自己的法律體系。指出,“我們的法律,是勞動人民自己制定的。它是維護革命秩序,保護勞動人民利益,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生產力的。”[5]359當今時代利益多樣化,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始終是立法的主要價值取向。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從量上說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從質上說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6]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濟生活的變化使新的社會階層開始出現。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法的價值目標,并不等于法律只顧及某一階層的利益,也不意味著對各階層利益不分主次地維護。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講話中指出,“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我們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應該正確反應并有利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都應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7]87指出,“要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推動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8]堅持群眾路線,解決好人民最緊要的利益問題是立法的基本要求。
2.群眾充分參與的立法民主觀
“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群眾路線重要內容,立法要相信人民群眾,問計于人民群眾,問需于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充分參與立法過程。1954年制定憲法時,中央人民政府將草案向全民公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全國人民參加討論的共有1.5億多人。許多地區參加學習和討論憲法草案的人數,達到當地人口的70%以上,有些城市和個別地區達到90%以上。從1954年6月15日至9月10日,歷時三個月的討論中,全國人民對憲法草案提出修改和補充意見,經整理后共計118萬多條。[9]在分析總結1954年憲法時,指出,“這個憲法草案,結合了少數領導者的意見和八千多人的意見,公布以后,還要由全國人民討論,使中央的意見和全國人民的意見相結合。這就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領導和廣大積極分子相結合的方法。過去我們采用了這個方法,今后也要如此。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這個方法。”[5]126改革開放后,人民群眾參與立法得到了很好地實現,1982年憲法修訂、《行政訴訟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草案都向社會公開征求了意見。指出,“立法工作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充分反映群眾意愿,這樣制定出來的法律法規就具有貫徹實施的廣泛群眾基礎。”[10]402如今,立法民主不只是一種觀念,還是重要的法律規范。2000年頒布實施的《立法法》第五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該法第三十四條和第五十八條還規定,列入常務委員會議程的法律案、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采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為了擴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眾參與度,國務院2004年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重大或者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草案,要向社會聽取意見。2008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規定,今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一般都予公開,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的領域不斷擴大,參與的方式也實現了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