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抉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05:31: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策抉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內財政政策抉擇
面對國際經濟環境與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們應有長期準備與長遠打算。讓政府有效發揮作用,讓各部門各單位有效發揮作用,讓市場有效發揮作用,這是此輪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所在。
美國的次貸“颶風”,引發了國際性金融危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著復雜而嚴峻的形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作出判斷與預測,并在立足國內外實際的基礎上作出科學的財政政策決策,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
一、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從國際角度看,當前的金融危機對各主要經濟體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沖擊。受其影響,世界經濟已開始告別“高增長、低通脹、貿易流量大幅增長”的黃金時期,經濟增長減速、就業壓力加大與貿易保護抬頭使世界各國步入“多事之秋”。美國第三季度GDP增長-0.3%,剔除貿易的貢獻,內需增長率是-1.43%,個人消費、房地產投資以及企業設備投資等降幅都比較大。與美國相似,歐盟經濟前景堪憂,日本經濟也是內憂外患,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明顯放緩。俄羅斯12月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數達130萬人,實際失業人數可能高達460萬人,而且拖欠工資現象也很嚴重。綜合來看,由于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以及世界經濟難以在短期內扭轉結構性失衡,全球經濟開始走向衰退,各主要經濟體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被大為擠壓。客觀地講,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遠大于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任何一個開放的經濟體都不可能置身其外。
從國內角度看,由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已經成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經濟發展的外貿依存度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制造業規模巨大但處于國際分工鏈條的低端等,使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出口企業困難、制造業產能過剩致使經濟發展減速、失業率上升,加之近十年來形成的主要經濟增長點(樓市、車市)形勢也不容樂觀,迫切需要政府與市場積極主動應對,共克時艱。
一個經濟體如何以及何時走出危機或困境,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化解危機的“藥方”是否“對癥”,二是自身“機體”的綜合素質。應該說,與十年前相比,我們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成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為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國有銀行體系改革取得了歷史性進步,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初步建成等,為我們成功應對此次危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和諧財政政策的抉擇原則及其評價框架
摘要和諧財政政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和諧財政政策的抉擇應該實現“兩只手”的和諧,實現價值觀的和諧,實現短期和諧與長期和諧的統一,實現局部和諧與整體和諧的統一,實現內部和諧與外部功效和諧的有機統一。對財政政策的和諧性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是最大程度發揮和諧財政政策功效的保證。
關鍵詞和諧財政政策內部和諧性外部功效和諧性抉擇原則評價框架
1和諧財政政策的內涵
和諧財政政策,是指能夠支撐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而財政體系自身又能夠和諧循環的財政方針、準則和措施。和諧財政政策要求既能夠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又不至于損害社會經濟長遠發展和財政自身的和諧循環,從而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和諧財政政策至少應該從兩個角度進行詮釋:第一、內部和諧性。和諧財政政策的內部和諧是指各項財政收入政策之間具有和諧性,形成科學協調的財政收入體系;各項財政支出政策之間具有和諧性,形成科學協調的財政支出體系;財政收入政策與財政支出政策之間有效協調,實現和諧。第二、外部功效和諧性。財政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任何財政政策對社會都具有一定的調控功效。和諧財政政策的外部功效和諧是指各項財政政策的調控目的是統一協調的,在調控中發揮著配套作用,應該防止出現功效矛盾甚至完全抵消的情況;同時各項財政政策均應該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
和諧財政政策的內部和諧性與外部和諧性是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和諧財政政策的內部和諧性是和諧財政政策的內在要求,是外部功效和諧性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內部和諧的財政政策體系,就不可能實現財政政策的外部功效和諧,也就不可能長久支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和諧財政政策的外部功效和諧性是和諧財政政策的本質內容和根本目的。和諧財政政策是構建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主要手段,因此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是和諧財政政策的根本目的。
健全煤炭上市企業會計政策抉擇思索
煤炭上市公司執行會計準則,首要任務是對會計政策的選擇進行梳理。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為了適應公司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擴大了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在會計實務操作中,按照相應的權責分級、合法選擇會計政策成為提高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界定可能出現的財務報告會計責任的有效手段。因此,建立健全煤炭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硬約束機制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1會計準則對會計政策選擇定位存在的問題
1.1會計政策選擇主體缺乏細化標準
我國《公司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應用指南規定,“企業應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會計政策,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經理(廠長)會議或類似機構批準,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報送有關各方備案”。上述會計準則的規定對煤炭上市公司而言,會計政策由誰來選擇的規定過于集權,缺乏具體操作的細化標準。一方面,該會計準則對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規定授權失當,導致煤炭上市公司對不同會計政策選擇的差異性,但依據重要性原則,會計政策有重大會計政策選擇與一般會計政策選擇的區別,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會計準則對會計政策選擇的權屬過于集權,會導致各類會計監督檢查機構對財務報告出現的會計責任界定的困難。
1.2與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的規定不相協調
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與一般原則》及指南規定,“在被審計單位治理層的監督下,按照適用的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財務報表是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責任”。治理層包括董事會和監事會,對財務報表過程承擔監督的職責,即審核和監督公司的重大會計政策;管理層對財務報表的責任主要是選擇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會計政策。這樣,注冊會計師執業審計時要求公司上報會計政策選擇的相關資料,借以職業判斷被審單位執行會計準則是否公允、合法,而會計準則對會計政策選擇過于集權的規定,與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出現了制度性差異,難免會引起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權屬的混亂局面。
深究通脹壓力下財稅政策抉擇
在全球經濟失衡的環境下,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層矛盾開始顯現出來,由于收入分配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通貨膨脹壓力給公眾帶來的“痛苦感”也明顯上升。當前物價上漲是由經濟運行中的復雜因素所造成的,它不僅是一種貨幣現象。從緊貨幣政策是必需的,但僅依靠貨幣政策的作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通脹壓力的積累,也難以緩解通脹帶給公眾的痛苦感。在控制通脹壓力的過程中,需要有以財稅政策為核心的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相配合,以使經濟發展“又好又快”與改善民生有效結合起來。
一、當前我國通脹壓力的根源與財稅政策介入的必要性
進入2007年,我國經濟中的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增大,全年CPI上漲4.8%,經濟呈現高位運行的特征。在此背景下,2007年12月7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年以來首次提出2008年要執行“從緊”貨幣政策,并把防止物價上漲與防止經濟過熱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當前物價的全面上漲,從根本上可以歸結為成本推動、需求拉動和通貨膨脹預期因素的影響。
其一,從成本因素來看,2006年之前,由于資源價格、勞動力價格保持較低水平,土地價格尚未迅猛上漲,我國經濟中存在的通脹壓力是隱性的。進入2007年,這些隱性的通脹壓力都得以顯性化。首先,資源要素價格改革開始加快,油價上調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公用事業改革也不斷加速,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終產品價格傳遞,構成現實的物價上漲壓力。其次,隨著勞動者保護政策的不斷出臺,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開,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據統計,2007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月均工資的同比漲幅達18.8%,超過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長率18.5%。第三,再者,由于土地供應量減少等政策、市場結構原因,近幾年土地價格出現爆發式上漲,加劇了成本壓力。據統計,2007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土地交易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前三季度土地交易價格漲幅分別為9.8%、13.5%、1.5%,達到了2000年以來的最高漲幅。
其二,從需求因素來看,本輪物價上漲的特點之一,是以主副食品價格上漲作為導火索。近幾年,政府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收入分配政策向低收入者傾斜,這最終會擴大食品消費需求,引發價格上漲。此外,投資和出口增長持續旺盛,也產生了較大的需求拉動作用。例如,2007的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增速強勁,房地產開發投資明顯加快。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加快0.9個百分點。同時,雖然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調整出口結構的措施,但出口需求增長仍保持了強大動力。2007年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的歷史高位,較2006年的1774.7億美元增長了47.7%,位居世界第一。另外,從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底,M1、M2和信貸增長都呈現趨勢性上升。可以說,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樣是促成總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當前貨幣政策需要從緊的原因。
其三,通脹預期也是加劇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目前影響通脹預期的根本要素有兩個:資源價格改革和政府的政策姿態。一方面,未來中國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已是必改不可,加上與國際價格的接軌趨勢,源于資源價格的通脹預期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在2007年CPI逐漸走高的過程中,政府對于通脹問題傳遞的政策信號不夠清晰,客觀上降低了公眾對未來政府政策抑制通脹壓力的信心,造成通脹預期的上升。
國內流通產業組織構成完善以及政策抉擇
一、中國流通組織結構的現狀及缺陷分析
根據產業組織學的理論,流通組織就是商品流通企業市場關系的集合體。所謂流通組織結構,既是流通產業內部的資源配置結構及其關聯性,也是流通產業內大中小企業間的相互關系格局。流通產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內容。流通產業組織結構一經確定,便具有相對穩定性,先進合理的組織結構將對企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后的,不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將阻礙企業的發展。因此,組織結構將根據企業經營管理的要求適時調整,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不同類型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都將依據自身經營環境的變化而進行,有其特定的內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傳統流通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調整流通產業所有制結構,打破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大力發展集體和個體商業,并允許工業自銷、引進外資等,從而使流通產業組織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無疑大大增強了中國流通企業的競爭活力,提高了社會流通能力。但就當前來看,傳統體制下形成的“一、二、三、零”流通格局已經“網破線斷”,而新的流通組織結構并沒有形成,在流通產業組織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在此我們沿用美國經濟學家席勒的產業組織模式,即“結構——行為——效應”范式,對中國流通組織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是一國經濟中市場和產業的特點及其構成要素,或者說,某個特定市場或產業中經營廠商所面臨的環境,這種環境又可以通過產業集中、規模經濟、進入退出壁壘等指標來反映。一般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從而決定產業組織的競爭性質及效果好壞的基本因素。我們從產業集中、規模經濟、進入壁壘三個主要方面來考察當前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的狀況。
1.流通產業集中程度低。據資料表明,1996年我國GDP中商業所占比例為10%,零售商業50強在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占全國零售總額的百分比分別是499億人民幣和2.45%,而美國則分別是17%、4910億美元和21.4%,差距是明顯的。不僅如此,我國流通產業的集中度還呈下降的趨勢。1993年全國最大的100家大型零售企業銷售收入凈額占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3.6%;1994年占3.3%;1995年占2.9%;1996年只占2.7%。
2.沒有規模效應。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流通組織規模結構呈現非均衡發展的兩種趨勢。一種趨勢是盲目擴張和片面追求大型化,造成重復建設和規模不經濟。僅以大型零售商店為例,1995年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的有10家,到1999年為22家。而效益普遍不佳,1998年,全國100家國有零售商業企業中只有50%—60%的企業收支基本持平,而30%的企業處于利潤下滑狀態。另一種趨勢是,一些流通企業的規模呈小型化發展。流通業所具有技術要求低、投資少、進入門檻低等特點,促使下崗人員、競爭力差人員紛紛涌入流通領域。大量小商業資本盲目擴張趨勢使商業企業過度競爭、不正當競爭難以避免,導致流通領域的低效率、高成本和對城市公共資源的嚴重破壞。小型企業成為經濟生活供應系統的主體,這顯然不能與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相匹配。盲目擴張和小型化使商業的組織結構朝兩極發展,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從下表可看出,中美最大的商業企業規模比較的差距。
剖析政府幫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抉擇
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社僅憑自身力量進入市場進行平等競爭是很困難的,它需要政府的扶持。從我國現階段的實際出發,政府應從財政、信貸、稅收、保險、教育、立法、防范干預等方面著手,做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工作。
關鍵詞:政府農民專業合作社制約因素扶持
一、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面臨的制約
自18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確認“羅虛代爾原則”以來,國際合作社運動經歷了162年發展并已經走向突破性轉型,在北美、歐洲業已出現了與普通股份制企業更為接近的“新一代合作社”。我國現處于合作社發展初級階段,同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相比,在服務功能、組織規范、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面對這一差距,與世界先進的農業合作社處在同一世界貿易體系之中,沒有政府的支持很難有力地參與世界競爭,而且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實發展仍面臨較多的約束。
(一)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外部制約因素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外部制約有:①專項法律缺位,配套法律建設需要跟進。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剛剛,在完成合作社的綜合立法基礎上構建合作社法群,對不同的合作社、不同的運行模式與環節分別立法規制,以及完成民法、商法內容中關于合作社內容的附屬法律條款,對合作社運行中的銷售、貸款、審計監督、賦稅等問題的具體規范,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索。②政府扶持不利。有的政府服務意識淡漠,坐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而不引導、不規范;有的政府著重于在形式上組織合作社,不能幫助合作社解決資金、人才、技術、項目等實際問題;有的政府急于改變農民境遇,工作中情緒激進、干預過多;導致了政府扶持的虛位、錯位、越位。③合作的文化基礎薄弱。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我國農民長期承受不公平的文化資源配置,使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訓還不能普及。④農業風險保護滯后。我國農村面積廣大,災害損失每年都有發生,農業保險薄弱,至今還沒有開設鮮活農產品保險品種,導致合作社無法從外界獲得幫助來規避風險,也因為獨立承擔風險而阻礙了投資力度和規模發展。
宏觀經濟政策抉擇論文
一、防止通貨緊縮仍需采取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
1、對1999年的基本評價。
1999年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擴大內需,開拓國內外市場,增發國債,擴大財政赤字,增加投資,調整收入分配,刺激居民消費,保證了全年經濟增長7%目標順利實現。總的來看,1999年國民經濟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運行基本情況是好的。但是,通貨緊縮趨勢仍在持續。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一方面要看到成績,另一方面應該看到經濟總體運行情況仍不容樂觀。到今年10月份,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已持續下降了43個月,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持續下降了25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下降了18個月。
2、2000年經濟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進入WTO,將給經濟發展帶來機遇與發展,特別對于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結構性調整,以及改善貿易條件擴大進出口規模,都將發揮積極作用。此外,具體的因素還有:
有利因素:(1)物價水平的降幅有所縮小;(2)國有企業效益有所回升;(3)出口止跌回升。
探究如何建立和諧社會的稅收政策抉擇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建立綠色生態性社會、公平性社會和創新性社會。稅收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與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生活密切相關。通過確定適當的稅收政策,可以有效地發揮稅收調節社會公平和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功能和作用。
關鍵詞:和諧社會,綠色生態型社會,公平性社會,創新性社會,稅收政策
引言
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系統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良性互動的狀態。和諧社會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及公共治理的和諧,是綠色生態性社會、公平性社會和創新性社會的綜合。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我們拓寬視野,運用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稅收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在實現和諧社會的綜合目標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設綠色生態型社會的稅收政策
1.通過稅收調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指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使社會生產投入自然資源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從本質上改變了傳統經濟呈現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線型增長方式特征,表現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模式特征,是以有限資源支撐人類社會無限增長的必然趨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為達此目的,一是開征原生材料稅、生態稅、填埋和焚燒稅、開征垃圾稅或垃圾收費,達到通過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再利用來發展經濟。二是對銷售工業余熱、熱電聯產、煤氣綜合利用項目給予稅收優惠,可以采取免征增值稅和所得稅形式。三是通過稅收優惠大力推行節能產品,對循環經濟的科研成果和技術轉讓可以通過免征營業稅加以鼓勵。四是繼續執行對廢舊物資回收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同時通過征稅措施嚴格限制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數量和范圍。五是改革現行的資源稅,強調其懲罰性,對資源稅的征收采用累進制方式,將資源的使用量劃分檔次,不同的檔次適用不同的稅率,稅率逐級跳躍式增加。
宏觀經濟政策抉擇研究管理論文
一、防止通貨緊縮仍需采取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
1、對1999年的基本評價。
1999年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擴大內需,開拓國內外市場,增發國債,擴大財政赤字,增加投資,調整收入分配,刺激居民消費,保證了全年經濟增長7%目標順利實現。總的來看,1999年國民經濟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運行基本情況是好的。但是,通貨緊縮趨勢仍在持續。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一方面要看到成績,另一方面應該看到經濟總體運行情況仍不容樂觀。到今年10月份,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已持續下降了43個月,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持續下降了25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下降了18個月。
2、2000年經濟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進入WTO,將給經濟發展帶來機遇與發展,特別對于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結構性調整,以及改善貿易條件擴大進出口規模,都將發揮積極作用。此外,具體的因素還有:
有利因素:(1)物價水平的降幅有所縮小;(2)國有企業效益有所回升;(3)出口止跌回升。
相機抉擇反經濟周期宏觀經濟管理思想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概論;相機抉擇產生調控效應偏差的原因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財政政策相機抉擇,意味著某些財政政策沒有自動穩定的作用、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補償政策、要素市場體系尚不健全,調控手段難以有效運用、市場主體地位尚不清晰,調控對象難以理性反應、我國實際國情的影響、相機抉擇自身特性的影響、相機抉擇是見機行事,缺乏預警機制無疑決定了調控時機把握、調控效應偏差,而且容易出現經濟大起大落、相機抉擇是靈活取舍,具有隨機性,能在公眾中形成確定的預期,容易導致公眾的觀望和等待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相機抉擇的財政整策要求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變化情況,采用不同的財政整策,我國近年來的財政政策基本上都遵循了相機抉擇的反經濟周期的宏觀經濟管理思想并且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調控差。
關鍵詞:財政政策相機抉擇市場體系
一、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概論
財政政策相機抉擇,意味著某些財政政策沒有自動穩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對經濟產生調節作用,一般來說,需要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變化情況,采用不同的財政政策,以消除通貨膨脹缺口或緊縮貨幣缺口,是政府利用本身財力有意識干預經濟運行的行為。相機抉擇的主要內容是:當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總需求,反經濟衰退;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采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抑制總需求,反通貨膨脹;在總供求基本平衡時,實行中性財政政策,主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根據財政政策早期理論,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補償政策。“汲水政策”,從字面上看,這種政策就如同水泵里缺水不能吸進地下水,需要諸如少許引水,以恢復抽出地下水的功能。按照漢森的財政理論,汲水政策是對付經濟波動的財政政策,是在經濟蕭條時靠付出一定數額的公共投資使經濟自動恢復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個特點:其一,汲水政策是一種誘導景氣復蘇的政策,是以經濟本身所具有的自發恢復能力為前提的治理蕭條政策;其二,汲水政策的載體是公共投資,以擴大公共投資規模作為啟動民間投資活躍的手段;其三,財政支出規模是有限的,不進行超額的支出,只要使民間投資恢復活力即可;其四,汲水政策是一種短期的財政政策,隨著經濟蕭條的消失而不復存在。補償政策是政府有意識地從當時經濟狀態的反方向調節景氣變動幅度的財政政策,以達到穩定經濟波動的目的。補償政策相對于汲水政策具有以下特點:其,補償政策是一種全面的干預政策,它不僅在使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中得到應用,而且還可用于控制經濟過渡繁榮;其二,補償政策的載體不僅包括公共投資,還有所得稅、消費稅、轉移支付、財政補償等;其三,補償政策的財政收支可以超額增長,而汲水政策是不能超額的;其四,汲水政策的調節對象是社會經濟的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