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生姜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0 19:40: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有機生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有機生姜

有機生姜栽培技術

1姜田選擇和目標產量及施肥量

生產有機生姜應在已通過有機轉換的種植區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種過姜科作物。前茬作物為茄科、薯芋類作物及粘重澇洼地不宜作為姜田。鮮姜目標產量為30t/hm2以上,其產量結構為種植10.5萬株/hm2,平均單株根莖鮮重300~500g,有機肥施用量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鉀(K2O)360~390kg/hm2。

2主要生育階段及栽培技術措施

2.1發芽期

2.1.1培育壯芽。春分前后,選擇晴天把姜種平鋪于背風向陽平地的曬墊上,晾曬1~2d,傍晚收進室內防凍,中午避免強光直射曝曬過度,勿使種姜失水干縮。曬后置于室內堆放2~3d,下墊干草,上蓋草簾,溫度保持在11~16℃,促進養分分解。于室內放置一煤爐,隔一定距離在四周墊一圈草墊,選擇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質地硬且無病的姜塊裝入編織袋內扎口,堆放于草墊上成圓桶形,外圍加蓋草簾保溫。控制爐火使姜種溫度達22~25℃,定期翻堆,使姜種受熱均勻,連續約15d可生成適播幼芽。壯芽標準:芽長0.5~1.0cm,潔白、鮮亮、肥壯、頂部純圓,芽基部突起而尚未發根。

2.1.2播前準備。深耕土壤20~25cm,頭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東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寬120cm,溝寬40cm,溝深20cm,畦長不超過15m,溝溝相通,中溝和圍溝應比畦溝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開3行種植溝,深約13cm。選擇位于種姜上部和外側的姜塊作種塊,每塊姜種應在50g以上,保留1個矮壯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傷口,置于室內1~2d后播種,約需用種塊3t/hm2。

查看全文

探索有機生姜盛產培育技術特色

摘要:總結了生姜在主要發育階段的有機豐產栽培技術,以期指導姜農生產達到30t/hm2以上的目標產量。

關鍵詞:生姜;有機;豐產;栽培技術

一、姜田選擇和目標產量及施肥量

生產有機生姜應在已通過有機轉換的種植區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種過姜科作物。前茬作物為茄科、薯芋類作物及粘重澇洼地不宜作為姜田。鮮姜目標產量為30t/hm2以上,其產量結構為種植10.5萬株/hm2,平均單株根莖鮮重300~500g,有機肥施用量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鉀(K2O)360~390kg/hm2。

二、主要生育階段及栽培技術措施

2.1發芽期

查看全文

生姜合作社經營問題及對策

1引言

生姜是冠英鎮的主要經濟作物,生姜的銷售收入是冠英鎮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冠英鎮耕地面積31365畝,其中生姜種植的總面積在9000畝左右。目前冠英鎮有三個小型的生姜合作社:老木孔生姜專業合作社、冠英勤豐生姜專業合作社、許村生姜合作社。這三個生姜合作社由冠英鎮政府牽頭,村、生產小組干部組織,農戶就近入社并兼顧農戶實際經濟收入的思路成立的。三個生姜合作社在具體經營操作方式上、經營規模上和覆蓋農戶的基本經濟狀況等方面都差別不大。每個生姜合作社大概覆蓋的農戶達到1600戶左右,這些農戶中有兩三戶是納入精準扶貧對象的。生產經營中合作社的生姜貨源主要都來自于入社姜戶,生姜質量的界定通過經驗判斷。另外冠英鎮生姜合作社的成品生姜銷售方式采取先收購散戶生姜,再集中發貨,主要銷往成都、重慶兩地,在價格上受成都和重慶生姜市場的影響較大。

2樂山市冠英鎮生姜合作社存在的經營問題

2.1生產經營存在的問題。2.1.1合作社未嚴格把控生產流程。生姜的產量與其科學的種植技術密切相關。嚴格選地、精選姜種、適時播種、適量施肥、防旱防澇、防病防害這一系列操作都會影響生姜的產量,每個環節都需要嚴格進行。選地不僅需要肥沃,透氣性好,有機養料豐富的土地,而且還要選擇地勢稍高,方便排灌,不易積水的土地。如果這些指標達不到要求,將大大降低生姜產量。生姜合作社不能夠對國家分配的土地進行調整,有些土地條件不占有優勢,但即使土地養料不是很豐富,也只能堅持栽種生姜,不占優勢的土地條件勢必會影響生姜產量。姜種需要按照姜塊肥大豐滿,無病害,肉質新鮮的標準進行挑選,姜種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了生姜產量的高低。冠英鎮生姜合作社未參與姜農的選種過程,姜農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不會一味追求姜種質量而不顧成本,而大多是在價格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挑選優質姜種,因此其產量會受到姜種質量的限制。生姜的生長對溫度的要求特別嚴苛,溫度一般要控制在20℃-25℃。這要求生姜合作社督促姜農在適當的時間播種,不僅能夠保證生姜的適宜生長溫度,還能夠依靠自然降雨保證生長環境的適當濕度。冠英鎮生姜合作社尚未采用地暖技術,難以對溫度進行準確調控。生長環境未處于最適宜條件,其產量也就難以處于最高產量。適量的施肥不僅能夠避免生姜生病長蟲,降低減產的風險,同時還能夠給生姜補充生長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和元素。姜農在施肥量的把控上大多數是根據自身經驗,而不是合作社派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包括如何施肥和施肥多少。在技術培訓方面的缺乏也將降低產量。旱澇、病害等這些不利因素都會大大降低生姜的產量。2.1.2生姜質量問題。冠英鎮生姜存在一定的質量問題,其原因主要是在生姜生產過程中合作社未向姜農提供專業指導。并且合作社在對姜農們農藥的使用上未給予硬性規定,導致姜農對姜種的要求以及在農藥的選擇上不追求超高品質,相對而言更在意價格,這就決定了其生姜難以成為優質姜。另外,不少成品生姜的農藥殘留量也存在偏高的問題。經濟條件的限制和合作社監管力度的不足,使姜農不會刻意追求姜種的優質,也不會選擇價格昂貴的有機肥料、農藥。有機農藥是一種植物提取液,成分更加安全,使用后的農藥殘留量很少。但是由于有機農藥價格昂貴,姜農則選擇使用價格低廉的肥料和農藥,導致生姜的質量不高。2.2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冠英鎮生姜合作社的主要市場是成都和重慶等地理位置較近的城市,銷路單一。另外銷售方式主要通過電話聯系,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單一。同時,合作社對市場行情的把握主要依據個人經驗,對行情把握明顯不足,導致生姜銷量難以大幅提高。2.2.1銷路單一,銷量少。目前冠英鎮外銷的主要模式就是以生姜合作社統一接洽周邊的商販對外銷售。合作社以散戶收購生姜,集中發貨。生姜外銷主要是憑借多年積累的客戶,以傳統的營銷方式為主,利用電商平臺進行銷售生姜目前沒有配套的基礎條件。首先,利用電商平臺銷售生姜的設施設備要求較多,不僅要有地理標識的認證,還要有無公害產品的認證,目前冠英鎮生姜合作社還沒有完全達到要求。其次,電商平臺的操作需要專業人員,而冠英鎮生姜合作社的成員基本都是當地的村民,文化程度不高,運用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冠英的生姜銷售通過電商以及農超對接的少之又少。2.2.2對市場行情的把握不足。冠英鎮生姜合作社對生姜市場行情的把握主要依靠以往的銷售經驗,根據種植面積和產量進行經驗預測。并且種植面積和產量的數據也局限于樂山市,甚至局限于冠英鎮,消息來源也大部分是靠鄰里互傳。合作社對市場行情的把握存在明顯不足。生姜價格由市場決定,受市場需求量和供給量的影響。生姜市場的價格波動比較大,并且投入高。它的這一特殊性質就要求生姜合作社對市場行情要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夠獲得理想的收入。如果能夠事先了解主要銷售地成都、重慶生姜種植面積,預測目標市場本地的生姜供給量,然后參考往年生姜需求量來調整冠英鎮的生姜種植面積,可能獲得更高的銷售收入。

3樂山市冠英鎮生姜合作社發展的對策

3.1規范生產經營和提高種植技術。3.1.1規范化栽培。合作社要建立完善的生姜生產操作規程,按照嚴格選地、精選姜種、適時播種、適量施肥、防旱防澇、防病防害等步驟進行生姜生產。要求姜農必須嚴格按照生姜生產操作規程進行,全面提高生姜產量、質量。合作社要規范姜農的栽培及管理。對姜農農藥使用量和種類給予硬性規定,避免姜農違規使用低成本高毒性農藥,不僅造成土壤環境受污染,而且會導致生姜農藥殘留量超標,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統一品種、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施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等技術標準保證生姜質量和產量,使合作社在市場上進行銷售時更具話語權,且大批量采購種子、肥料可以在價格上得到一定優惠,降低種植成本。3.1.2提高生姜質量。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健康、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會追求更高質量的農產品。這就要求冠英鎮生姜合作社提高生姜質量,滿足更多人的高質量需求,獲得更高的收入。姜種的質量直接決定了生姜的質量,合作社可以邀請專業人員進行姜種的集中挑選,再按需分配給姜農,為生產優質生姜打下基礎。在生姜生產的三個月里,安排專業人員定期到姜地里考察,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關注生姜生產的每個環節。西壩生姜專業合作社與冠英鎮生姜合作社同屬于樂山市五通橋區。西壩生姜已經成功申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冠英鎮生姜合作社可以向同區的西壩生姜學習,開始做有機生姜,做好質量。西壩生姜走向全國已經證明消費者對有機生姜已經完成了認識的過程,逐漸接受它。因此,冠英合作社也可以通過做有機生姜來樹立好的形象,走向全國,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合作社要注重培養農戶規范生產意識,提高生姜質量。只有姜農從心底產生提高質量的意識,才能在種植過程中自覺遵守生產規范,種出安全、高質量產物。單靠安全規章制度去約束,靠合作社去時刻監督,不僅耗費人力、物力,也耗費時間。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對生姜質量的追求越高,優質姜在市場上的話語權也就越大,其價格也相對較高,帶給合作社的收入也越高。3.1.3政府加強技術培訓。農業部門、冠英鎮政府應該加強對合作社生產人員的技術培訓。先進的種植技術能夠提高生姜產量和質量,進而提高合作社收入。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進行合作社生產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機械化水平,從生產的過程中提高姜農的生產效率和增加生姜的產量。3.2更新營銷理念,建立專業的營銷隊伍。3.2.1反季種植,搶占市場。一般生姜的栽種時間在3月份、4月份,收成時間在6月份、7月份。而反季生姜可在12月到次年2月完成播種收成,在寒冬臘月也能夠在市場上看見嫩生姜,價格達到十幾元甚至幾十元一斤。相較于當季生姜,價格提高幾倍。生姜價格波動巨大,哪怕是早上市一周,其價格也會相差3元每斤甚至以上。提早上市,能夠搶占市場,彌補市場空缺,獲得更高的單價。冠英鎮生姜合作社收購的生姜大部分是用小棚種植的,大棚相較于小棚生姜要早一些上市,雖然投入高一些,但是由于早上市,競爭小,能夠較早搶占市場。冠英鎮生姜合作社也可以學習西壩生姜,用土地升溫技術出產反季節生姜。這種生產方式需要鍋爐、管子、煤炭,在地里利用機器,通過管道循環,使土地溫度達到生姜所需要的最適宜生長溫度。這種方式的初期投入雖然高,但是它可以在反季節時期種植,使得生姜上市時面對的競爭小,從長期角度看,該方式獲益更高。3.2.2多元化銷售模式,促進外銷。冠英鎮生姜合作社的銷售模式主要是通過傳統渠道進行銷售,其中以與客戶進行電話交流為主。由于合作社人員缺少相關的專業知識,基本未涉及電子商務領域,使得冠英鎮生姜的銷售范圍僅限于周邊地區,難以走向全國。同區的西壩生姜合作社通過電商和微商進行銷售的占銷售總量的1/3。在電商平臺上銷售屬于二級批發,價格會有所優惠。銷售量越大,價格越優惠。剩余1/3是通過零售,1/3是通過批發。冠英鎮生姜合作社可以借鑒西壩生姜合作社的電商模式,來拓寬自身的銷路。伴隨基礎設施的完善,超市購物廣場的興起給冠英鎮生姜合作社提供了又一渠道。促進農超對接,不僅能穩定生姜銷路,同時大大提高生姜銷量。3.2.3打造品牌,擴大知名度。西壩生姜隨農產品地理標志專業展區四川團參加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將西壩生姜的品牌帶出四川,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強的生姜品牌影響力。冠英生姜在保證好生姜質量的條件下,也可以打造屬于冠英的生姜品牌,同西壩生姜學習交流,力爭形成“以大代小,以強帶弱”的品牌帶動效應,擴大冠英生姜的品牌知名度。積極開展網絡營銷,通過互聯網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對生姜的推廣和宣傳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3.2.4政府加強合作社人才培養。農業部門、冠英鎮政府應該加強對合作社人才的培養。培訓的幾個要點:1)銜接周邊市場促進外銷,通過多元化的銷售模式和方法達到外銷渠道暢通,銷量增加,從而促進農民的增收。2)培養專業的調查人員,負責對市場行情的把握,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收入不理想。專業的市場營銷人員,不僅能使冠英生姜的推廣和宣傳能夠覆蓋更遠地區、更廣人群,而且還能夠運用有效的促銷手段,提高生姜的價格,獲得高額利潤。通過采用線上線下互動互補,打造全國品牌,拓寬銷路,擴大銷量。目前冠英鎮生姜合作社在生姜種植過程中沒有進行實地考察,由于專業知識缺乏,主要根據當年姜種銷售情況來判斷生姜價格。比如種子供大于求,生姜理論上就會價格低一些。相反,種子價格高,供不應求,說明生姜價格高的可能性比較大。這種經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判斷結果準確性低,因此需要專業人員充分分析市場行情,做出相對準確的預測和制定種植計劃,穩定姜農收入。

查看全文

試探地膜覆蓋生姜種植術特點

摘要:從選種培芽、播種、田間管理、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貯藏等方面介紹了生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期為生姜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地膜覆蓋栽培能保持土壤水分,減輕雜草危害,提高土壤溫度,加快出苗和生長,省工省時,經濟效益顯著。近幾年試驗示范發現,生姜地膜覆蓋較露地栽培生育期提早15~20d,產量提高15%~20%。現將其主要技術總結如下。

一、選種培芽

一般在頭年收獲時選擇肥壯、芽頭飽滿、色澤鮮亮、不干縮、不腐爛、未受凍、大小均勻、無病蟲傷疤的姜塊作種姜。于播種前1個月左右,從窖中取出種姜,洗去姜塊上的泥土,白天平鋪在室外干凈地面上或草席上晾曬,晾曬要適度,以免種姜失水過多,姜塊干縮,出芽細弱。夜間收進室內,以防受凍,晾曬1~2d后,再堆放室內,蓋上草簾,即“困姜”,3~4d后即可催芽。一般采用的催芽方式多為溫床催芽,即在避風向陽處建溫床,深0.5~0.8m,寬1.2m,長根據種姜多少而定,在溫床底部及四周鋪10cm左右厚的干草,將種姜擺放其中,厚度以30cm左右為宜,然后再蓋上10~15cm厚干草,搭上拱架,蓋好塑料薄膜,晚上加蓋草簾保溫,一般保持床內溫度20~25℃。如白天床溫超過25℃,可揭膜通風降溫,芽長0.5~1.5cm時即可播種。

二、播種

查看全文

大棚生姜栽培技術論文

1播種前準備

(1)栽培地塊的選擇。生姜最適于在地勢較高、無污染、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的中性偏酸性土壤中生長,栽培土壤前3年沒有種植生姜、花生等作物,pH值6~7。

(2)選擇合適良種。目前市場上生姜品種可分三大類:一是山東大姜,二是鳳陽中姜,三是當地小姜。根據近幾年市場情況反映,中姜、小姜很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也更適合于大棚栽植。種子選擇上應選擇高產、優質、抗病蟲、抗逆性強、商品性好、具有本品種特性、地上莖粗壯、分枝多、肥大飽滿、皮色淡黃明亮、肉質新鮮、不干裂、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大小適宜的健康姜塊留作種用,嚴禁從病姜區引種。

(3)整地。大棚栽培生姜一般在2月中下旬(農歷正月中旬)開始,1月先將腐熟的農家肥約30t/hm2均勻撒于地面,深翻混勻。

(4)建棚。建棚高2.5m,棚寬8~10m,選用透光性和質地較好的薄膜做棚膜。

(5)起壟。耙地平整后起壟,每壟之間間距60cm,壟高30cm,壟寬30cm,工作溝內留備用土。

查看全文

生姜姜瘟病發生根源及預防措施剖析

摘要:簡介了生姜姜瘟病的危害特點及發生原因,總結了該病的防治技術,包括選地、合理輪作、使用無污染水肥、藥物預防、發病初期用藥等內容,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生姜姜瘟病;危害特點;發生原因;綜合防治

姜瘟病又稱姜腐爛病或青枯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病害,病原菌為青枯假單胞桿菌。隨著生姜種植年限延長和種植面積擴大,姜瘟病危害不斷加重,導致生姜產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點

姜瘟病主要發生于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生于葉莖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部的上半部發病。姜病部初呈水漬狀,表面發暗,內心變褐色,散發臭味,以后逐漸軟化,內部充滿乳白色惡臭汁液,用手擠壓流出污白汁液,莖桿受害成暗紫色,后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葉片被害狀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卷曲,終至全株下垂枯死[1]。安徽、山東各地姜瘟病發生、發展規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有零星發病現象,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安徽阜陽地區8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姜瘟病第1個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為第2個高發期,整個姜瘟病發病期長達3~4個月。

2發生原因

查看全文

生態循環農業典型經驗分析

摘要:山東省曲阜市依托畜禽養殖場、農業園區等,大力發展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逐步形成了“畜—沼—菜”“畜—沼—果”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對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村容整潔,實現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循環農業良性循環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生態循環農業;典型經驗;做法;體系;推廣

山東省曲阜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把減少農業污染、發展生態農業作為建設的重點,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保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緊緊圍繞以沼氣為紐帶的“一池三改”生態家園建設,在養殖場能源生態工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研究制定規劃,落實政策措施,認真組織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1主要做法

1.1積極推廣秸稈反應堆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2013~2014年曲阜市實施完成了山東省農業廳下達的生態農業與農村新能源示范縣項目。一是實施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推廣項目。在息陬鎮小峪村泰和基地和石門山鎮大廟村森藍基地推廣實施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二是在時莊街道民生姜專業合作社和陵城鎮圣豐林果種植園兩個基地推廣實施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項目。三是推廣實施雙降解地膜應用技術。通過示范縣項目實施,提高了曲阜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推動了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5年實施完成了濟寧市級美麗鄉村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安裝粘蟲板3300張、太陽能仿古路燈160盞、太陽能照明殺蟲一體燈49盞。實現了生態節能環保和美麗鄉村示范區美化亮化建設。1.2積極推廣“一池三改”和生態施肥技術。2016年以來,曲阜市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保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緊緊圍繞以沼氣為紐帶的“一池三改”生態家園建設和養殖場能源生態工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文明村建設等,研究制定規劃,落實政策措施,認真組織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曲阜市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人畜糞便利用率有了較大提高,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化肥使用量減少30%,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2018年曲阜市12個鎮街205個村先后實施了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農村沼氣入戶達到3.2萬戶,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320處,大型沼氣工程1處,沼氣服務網點53處,沼氣區域服務站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12處。曲阜全面推廣安全高效低毒農藥和生態施肥等生態技術,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等技術,減少化肥投入。同時,積極宣傳國家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政策,加強農業環境調查和監測,積極爭取資金對污染產地進行改造治理。積極引進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成果,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

2配套體系

查看全文

生姜姜瘟病發源以及預防舉措

姜瘟病又稱姜腐爛病或青枯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病害,病原菌為青枯假單胞桿菌。隨著生姜種植年限延長和種植面積擴大,姜瘟病危害不斷加重,導致生姜產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點

姜瘟病主要發生于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生于葉莖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部的上半部發病。姜病部初呈水漬狀,表面發暗,內心變褐色,散發臭味,以后逐漸軟化,內部充滿乳白色惡臭汁液,用手擠壓流出污白汁液,莖桿受害成暗紫色,后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葉片被害狀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卷曲,終至全株下垂枯死。

安徽、山東各地姜瘟病發生、發展規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有零星發病現象,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安徽阜陽地區8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姜瘟病第1個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為第2個高發期,整個姜瘟病發病期長達3~4個月。

2發生原因

一是溫度。生姜喜陰涼忌高溫高濕,姜瘟病始發病日均溫度為20℃左右。病原菌最適宜溫度為25~30℃,15℃以下病害發生很少。二是濕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響姜瘟病發生的早晚和輕重。陰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傳播和蔓延,因為這時土壤濕度大、溫度高,待到9月下旬氣溫下降,莖葉茂盛致使地溫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長,而不利于病害發生。三是種植制度。根據臨泉縣長官鎮、高塘鎮、范集鄉、楊小街鄉姜農的經驗和筆者長期的調查,姜瘟病的發生與種植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前茬為茄子、土豆、辣椒、西紅柿等作物發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與豆類、玉米、小麥、棉花等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姜瘟病發生相對較輕。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塊發病率較高,多施土雜肥、餅肥的地塊發病較輕。

查看全文

論析生姜姜瘟病綜治措施

摘要:簡介了生姜姜瘟病的危害特點及發生原因,總結了該病的防治技術,包括選地、合理輪作、使用無污染水肥、藥物預防、發病初期用藥等內容,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生姜姜瘟病;危害特點;發生原因;綜合防治

姜瘟病又稱姜腐爛病或青枯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病害,病原菌為青枯假單胞桿菌。隨著生姜種植年限延長和種植面積擴大,姜瘟病危害不斷加重,導致生姜產量大幅度下降。

一、危害特點

姜瘟病主要發生于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生于葉莖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部的上半部發病。姜病部初呈水漬狀,表面發暗,內心變褐色,散發臭味,以后逐漸軟化,內部充滿乳白色惡臭汁液,用手擠壓流出污白汁液,莖桿受害成暗紫色,后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葉片被害狀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卷曲,終至全株下垂枯死。安徽、山東各地姜瘟病發生、發展規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有零星發病現象,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安徽阜陽地區8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姜瘟病第1個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為第2個高發期,整個姜瘟病發病期長達3~4個月。

二、發生原因

查看全文

生姜栽培技術分析論文

1姜田選擇和目標產量及施肥量

生產有機生姜應在已通過有機轉換的種植區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種過姜科作物。前茬作物為茄科、薯芋類作物及粘重澇洼地不宜作為姜田。鮮姜目標產量為30t/hm2以上,其產量結構為種植10.5萬株/hm2,平均單株根莖鮮重300~500g,有機肥施用量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鉀(K2O)360~390kg/hm2。

2主要生育階段及栽培技術措施

2.1發芽期

2.1.1培育壯芽。春分前后,選擇晴天把姜種平鋪于背風向陽平地的曬墊上,晾曬1~2d,傍晚收進室內防凍,中午避免強光直射曝曬過度,勿使種姜失水干縮。曬后置于室內堆放2~3d,下墊干草,上蓋草簾,溫度保持在11~16℃,促進養分分解。于室內放置一煤爐,隔一定距離在四周墊一圈草墊,選擇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質地硬且無病的姜塊裝入編織袋內扎口,堆放于草墊上成圓桶形,外圍加蓋草簾保溫。控制爐火使姜種溫度達22~25℃,定期翻堆,使姜種受熱均勻,連續約15d可生成適播幼芽。壯芽標準:芽長0.5~1.0cm,潔白、鮮亮、肥壯、頂部純圓,芽基部突起而尚未發根。

2.1.2播前準備。深耕土壤20~25cm,頭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東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寬120cm,溝寬40cm,溝深20cm,畦長不超過15m,溝溝相通,中溝和圍溝應比畦溝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開3行種植溝,深約13cm。選擇位于種姜上部和外側的姜塊作種塊,每塊姜種應在50g以上,保留1個矮壯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傷口,置于室內1~2d后播種,約需用種塊3t/hm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