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負債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05:01: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銀行負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銀行負債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對資產負債非對稱安排風險分析,構建非對稱結構下商業銀行潛在損失模型,從而指導商業銀行提高非對稱風險的免疫能力。

關鍵詞:非對稱安排免疫資產負債管理

一、引言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商業銀行經歷了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Asset-liabilitymanagement)[1]重大歷變過程。資產負債管理理論發展到現在形成了多種管理模型,其中不僅有效率前沿模擬、久期匹配(或稱免疫)、現金流量匹配等單一目標模型,還有動態財務分析模型、隨機規劃與隨機控制、多重限制決策模型等多重目標模型。這些模型都從資產負債合理安排的角度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了指導建議,但很少涉及現有資產負債非對稱安排的風險評價;如何對資產負債結構非對稱風險進行評價、確定風險損失的數量和癥結所在,對商業銀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達到合理經營目標會更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商業銀行資產負債面臨非對稱的風險

資產負債管理重要目標是在股東、金融管制等條件約束下,使利差最大或利差波動幅度最小,從而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穩定,以便更好的實現最大化收益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銀行管理者一方面根據預測利率的變化積極調整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即運用利率敏感性、期限結構、VAR分析等理論作為依據,適當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減少或避免損失;另一方面是運用金融市場上金融期貨、期權、利率調換等保值工具,彌補資產負債不合理安排的損失。銀行在對資產負債調整過程中,出現結構不對稱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產生的風險成為了困擾商業銀行的難題,也是商業銀行致力于解決的問題。從資產與負債的結構來看,可以將不對稱劃分為期限不對稱和規模不對稱兩種形式,而且這兩種情況還經常相伴而生。期限不對稱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資產與負債的壽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訂價日)的實際時間不一致,規模不對稱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資產與負債比例安排不合理。無論是期限不對稱還是規模不對稱都會使得商業銀行極大的風險之中,本文從期限不對稱的角度分析商業銀行的風險,從而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安排給出較為合理的指導意見。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非對稱風險

一、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商業銀行經歷了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Asset-liabilitymanagement)[1]重大歷變過程。資產負債管理理論發展到現在形成了多種管理模型,其中不僅有效率前沿模擬、久期匹配(或稱免疫)、現金流量匹配等單一目標模型,還有動態財務分析模型、隨機規劃與隨機控制、多重限制決策模型等多重目標模型。這些模型都從資產負債合理安排的角度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了指導建議,但很少涉及現有資產負債非對稱安排的風險評價;如何對資產負債結構非對稱風險進行評價、確定風險損失的數量和癥結所在,對商業銀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達到合理經營目標會更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商業銀行資產負債面臨非對稱的風險

資產負債管理重要目標是在股東、金融管制等條件約束下,使利差最大或利差波動幅度最小,從而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穩定,以便更好的實現最大化收益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銀行管理者一方面根據預測利率的變化積極調整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即運用利率敏感性、期限結構、VAR分析等理論作為依據,適當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減少或避免損失;另一方面是運用金融市場上金融期貨、期權、利率調換等保值工具,彌補資產負債不合理安排的損失。銀行在對資產負債調整過程中,出現結構不對稱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產生的風險成為了困擾商業銀行的難題,也是商業銀行致力于解決的問題。從資產與負債的結構來看,可以將不對稱劃分為期限不對稱和規模不對稱兩種形式,而且這兩種情況還經常相伴而生。期限不對稱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資產與負債的壽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訂價日)的實際時間不一致,規模不對稱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資產與負債比例安排不合理。無論是期限不對稱還是規模不對稱都會使得商業銀行極大的風險之中,本文從期限不對稱的角度分析商業銀行的風險,從而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安排給出較為合理的指導意見。

三、非對稱風險分析模型建立

1.模型中主要參數的確定及模型的適用范圍

(1)模型中主要參數的確定。期限:模型中期限的確定利用了“持續期”的基本概念,模型中用D來表示。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持續期是指一種有價證券的壽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訂價日)的實際時間,是衡量利率風險的指標,即金融資產的現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反映。②持續期中體現了凈值的觀念,銀行作為信用中介機構,業務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現金流入和流出,構成了銀行的負債和資產,銀行的凈值為某資產現值與負債現值之差。③持續期直接反映市場利率變化對銀行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程度,同時包括了價格風險和再投資風險。④許多專家主張在進行資產負債管理時,不應以資產負債的到期日作尺度,而應以資產而負債的期限作為標準。

查看全文

中小銀行負債質量現狀與建議

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金融脫媒的深化以及金融科技的興起,商業銀行負債業務復雜程度日益上升,管理難度加大。部分銀行為追求規模擴張,盲目吸收存款,造成線上違規吸儲、線下高息攬儲等亂象,一定程度上擾亂了銀行業負債業務的拓展秩序,也給金融體系帶來風險隱患。在此背景下,2021年3月,銀保監會《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制定了負債業務管理評價標準,構建了全面、系統的負債業務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旨在推動商業銀行強化負債業務管理、夯實負債質量。相比大型銀行,中小銀行客戶基礎薄弱,資金來源相對受限,負債業務拓展策略相對激進;同時,部分中小銀行負債管理及風險控制體系尚不健全,在監管強化的背景下,相對于大型銀行將面臨更大的規范與調整壓力。我們通過分析中小銀行負債質量現狀,結合《辦法》中的負債質量管理要求,提出中小銀行完善負債業務管理的建議,以期為中小銀行加強負債管理、優化負債結構、提升負債質量提供參考。

中小銀行負債質量現狀分析

一般存款占比較低,同業負債占比較高,負債穩定性有待提升。中小銀行客戶基礎薄弱,網點機構布局普遍不及大型銀行,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偏弱,存款增長通常面臨更大壓力。截至2020年末,37家上市城商行、農商行(以下簡稱“上市中小銀行”)存款占總負債的比重約為66%,低于16家國有大行及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存款(以下簡稱“上市大型銀行”)占比近9個百分點;上市中小銀行的同業負債(含同業存單)平均占比超過22%,相比之下,上市大型銀行平均占比僅為13.6%,反映出中小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加依賴同業負債,負債的穩定性有待增強。債券發行、向央行融資占比偏低,存款客戶集中度相對偏高,資金來源待豐富。近年來,中小銀行加快回歸主業,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信貸增長較快的同時,資本加速消耗,資本補充壓力明顯上升。但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資本補充的渠道和手段方面,仍面臨諸多困境。受制于發行審批、信用分層、融資條件等方面因素,中小銀行運用金融債、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中長期債券方式拓展資金來源的比例仍然較低,可轉債發行較少。國內銀行金融債、二級資本債發行量分別從2015年的2009億元和2698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6645億元和6113億元,但中小銀行發行量占比卻分別從60.2%和52%下滑到29.6%和14%;2020年,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1284億元、僅占全部銀行永續債發行量的19.8%,僅有兩家中小銀行成功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合計95億元。從央行公布的中資銀行資產負債表數據看,截至2020年9月末,小型銀行債券發行占總負債的比重僅為4.76%,顯著低于中大型銀行的12.18%。同時,由于缺乏資質等原因,中小銀行直接向央行借款的規模偏小。截至2020年9月末,中資小型銀行對央行負債合計為2.2萬億元,僅占總負債的2.96%、低于中大型銀行的4.31%,且多集中于具備一級交易商資格的中小銀行,37家上市中小銀行中對央行負債余額低于400億元的多達28家。此外,以地方性銀行為主的中小銀行,地域特征更為突出,客戶基礎較弱,客戶的存款集中度往往相較全國性商業銀行更高。近年來個人存款占比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負債成本相對更高,存款競爭激烈之下吸存壓力持續加大。2020年,37家上市中小銀行付息負債的平均付息率為2.6%,較上市大型銀行高47個基點。其中,中小銀行平均存款付息率為2.39%,較上市大型銀行高出38個基點。從存款結構看,近年來中小銀行加大零售業務轉型、加快個人存款拓展,尤其是2017年以來,上市中小銀行單位存款余額占比下降、但個人存款余額占比上升,2020年末后者已達37.7%,但在期限相同的情況下,個人存款付息成本率往往高于單位存款付息成本率,個人存款占比的提升,推高了中小銀行的負債成本。與此同時,交易銀行、結算類業務獲取低成本資金,需要依托科技系統支撐與平臺的搭建,這方面中小銀行的優勢弱于大型銀行,由于中小銀行在該領域的競爭優勢偏弱、競爭也日益加劇,2017年以來,中小銀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呈下降趨勢,活期存款余額占比由2017年末的46.4%下降至2020年的39.9%。流動性比例較高、符合監管要求,但仍存在一定的期限錯配問題,凈息差波動較大。2020年末,城商行、農商行流動性比例分別為67.6%和65.2%,高于國有大行(55.9%)和全國性股份行(55.4%),符合監管要求。但中小銀行期限錯配問題較為突出,如通過融入短期批發性資金,配置于流動性較差的非標資產以及中長期限的項目貸款,存在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隱患。同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錯配問題,表現為中小銀行的凈息差波動性較大。例如,2020年,城商行、農商行的凈息差分別較2019年下降9個基點和32個基點,降幅大于國有大行(下降8個基點)和全國性股份行(下降5個基點)。負債質量管理體系尚不健全,部分中小銀行風險控制體系存在缺陷,前期出現不少違規攬存、高息攬存現象。目前,多數中小銀行尚未形成完整的負債質量管理體系,盡管多數銀行已在《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的指引下形成了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但部分銀行在實際的流動性風險控制中仍然存在缺陷,個別銀行甚至爆發流動性風險事件;較多中小銀行在內控制度、考核管理、合規展業、信息披露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如在吸存壓力以及內部不當考核激勵下,個別中小銀行采取違規返利吸存、延遲支付吸存、以貸轉存吸存等做法,發行活期存款靠檔計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周期付息等“創新”產品,借助結構性存款、第三方互聯網存款等途徑高息攬存,擾亂了存款市場的競爭秩序,進一步抬升了整體的存款成本。

負債質量管理辦法的新要求

新近出臺的《辦法》共5章33條,從負債質量管理的內涵和業務范圍、負債質量管理體系、負債質量管理的“六性”要素、相關監督檢查和監管措施等方面,提出對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的體系性要求。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提出關于銀行內部負債質量管理的體系性要求,明確了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注重對管理機制與管理制度的完善。《辦法》要求,商業銀行應確立與本行負債規模和復雜程度相適應的負債質量管理體系,包括建立健全負債質量管理組織架構、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內部控制體系,制定并執行負債質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限額、應急計劃,形成負債業務創新管理機制,將負債質量納入績效考評體系、內部審計范疇,建立規范的報告制度、完備可靠的信息系統等。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能較為全面地指引商業銀行形成負債業務管理框架,有利于銀行依照辦法完善相關的管理體系、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見表1)。提煉“六性”要素,在流動性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體現的負債質量要求基礎上,增加負債成本適當性、負債項目真實性要求,指明了負債質量管理的重點和目標。負債質量的“六性”要素,指負債來源穩定性、負債結構多樣性、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負債獲取主動性、負債成本適當性和負債項目真實性。其中,既有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體系,已覆蓋對負債來源穩定性、負債結構多樣性、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的管理要求,并部分涵蓋“負債獲取主動性”要求。具體而言,現有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涉及“六性”要素中的“負債來源穩定性”“負債結構多樣性”以及“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中的期限匹配問題;市場風險管理中,賬簿利率風險管理涉及“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中的利率匹配問題,即由于資產負債重定價期限錯配導致的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管理涉及“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中的匯率、幣種匹配問題,即非人民幣資產、負債幣種錯配所產生的匯率風險。《辦法》第十一條指出,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體系與流動性風險等相關風險管理體系存在重復內容的,可不再單獨確立。此外,《辦法》也吸收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近年來有關存款管理的監管思路,提出“負債成本適當性”“負債項目真實性”要求,旨在防止商業銀行因負債成本不合理導致過度開展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業務,要求商業銀行的負債交易、負債會計核算、負債統計等合法合規。兩大要素傳統上并不屬于風險管理范疇,多數商業銀行對相關領域的管理方法、監測模式、管理體系等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作出四大禁止性規定,強調合規性要求,明確業務禁區。《辦法》列出負債業務的四大禁止性規定,要求合規開展負債業務。具體包括:不得以金融創新為名,變相逃避監管或損害消費者利益;不得設定以存款時點規模、市場份額、排名或同業比較為要求的考評指標,分支機構不得層層加碼提高考評標準及相關指標要求;禁止采取違規手段調增、調減負債或吸收、虛增存款。考慮到相關違規行為近年來多存在于吸存壓力較大的中小銀行,因而《辦法》中的禁止性規定對于部分此前負債策略較為激進、內部控制尚不健全的中小銀行具有較強的約束意義。

中小銀行加強負債質量管理的建議

查看全文

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論文

一、資產負債利差管理法。

利差管理法是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從理論上分析銀行的利差及影響因素,從而為銀行實施資產負債管理、降低風險、提高收益創造條件。利差又稱凈利息收入,是銀行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的差額。利差有兩種表示方法:絕對數利差和相對數利差(即利差率),以公式表示為:絕對數利差=銀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利差率=銀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盈利資產。絕對利差能幫助銀行估價凈利息收入能否抵銷其他開支,估計銀行的盈利狀況;利差率用于銀行估計利差的變化與發展趨勢,也用于銀行間經營的比較。

利差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動性,則構成了銀行的風險,利差的大小及其變化決定了銀行的風險,利差的大小及其變化決定了銀行總的風險一收益狀況。利差受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和制約,內部因素包括銀行資產負債的結構、貸款的質量及償還期、吸收存款及借入款的成本和償還期,等等。外部因素指總的經濟情況,市場利率水平、區域和全國范圍內金融機構的競爭狀況,等等。西方銀行運用利差的“差異分析法”(即分別分析利率、資產負債總量及其組合對利差的影響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資產負債總量及其組合對銀行利差的影響。具體分析時,首先要假設其中兩個因素不變,改變第三個因素,然后觀察第三個因素對利差的影響,依此類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對利差產生周期性的影響。銀行的利率管理就是要根據利率的周期性變化,不斷地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從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對穩定。

二、資產負債差額管理法。

它是指銀行管理者根據預測利率的變化,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擴大或縮小利率敏感性差額,從而保證銀行收益的穩定或增長。銀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所運用的工具主要是銀行在短期內有主動控制權的資產和負債,如央行資金、再購回協議、CD存單、可變利率放款等。差額管理法誕生于70年代,是目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運用最廣泛的管理利率的方法之一。差額管理法分兩種:(1)保守型的,即努力使銀行的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的差額接近于零,從而把利率風險降至最低限,保持銀行收益的穩定。(2)主動型的,即銀行根據利率預測,在利率的周期性變化中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擴大或縮小利率敏感性差額,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主動型差額管理的結果不僅取決于利率變化的方向,同時也取決于未來利率的不確定程度。

差額管理法不同于其它的管理方法,它認為決定資產負債內在聯系的關鍵因素是利率,主張把管理的重點放在根據不同利率特點確定的差額上,并根據利率周期的變化,及時地調整各種利率類型的資產和負債的規模組合,從而使差額管理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應變力。從這個角度講,差額管理可謂是銀行經營管理領域內的一場變革。它的難點和缺陷在于:(1)在確定利率敏感性資產和負債的時間標準問題時,銀行選取多長時間作為規定利率敏感性的標準,這在銀行實際業務經營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難確定。(2)銀行能否預測利率變化的方向、大小及時間,值得不懷疑。(3)銀行能否靈活地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這受許多因素(如市場、制度因素等)的限制。①資源的限制,如小的區域性銀行,其資金來源有限,因而不具備靈活調節的條件。②差額管理與顧客心理的矛盾。因為銀行和顧客對利率預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③調節差額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如果利率周期短,那么銀行就無法改變差額。(4)銀行的利率風險與信用風險很難權衡,利率風險的降低可能招致更大的信用風險。(5)差額管理法忽略了利率變化對固定利率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一般認為,利率風險有兩方面:一是改變再投資利率,二是改變現有資產負債的價值(價格)。差額管理法只集中分析資金流量的變化,強調了再投資風險,而未注意到利率變化對銀行長期固定利率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忽略了利率變化對銀行凈值(股東產權)的影響,因而具有極大的片面性。(6)差額管理法使得銀行成本提高。

查看全文

公允價值計量與銀行負債探究論文

摘要: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在諸多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其中在金融工具方面變化很大。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相比,新會計準則增加了對銀行業影響較大的4項金融工具準則。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負債

1概述

1.1新會計準則的主要特征及在金融工具計量方面的變化

新會計準則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中國的會計標準建設自此進入了新階段。新會計準則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本準則,第二層次為具體會計準則,第三層次為應用指南(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是一個有機整體。相對于舊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更具有:科學性、國際趨同性、全面性以及動態性。

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在諸多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其中在金融工具方面變化很大。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相比,新會計準則增加了對銀行業影響較大的4項金融工具準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22號準則)、《金融資產轉移》(第23號準則)、《套期保值》(第24號準則)和《金融工具列報》(第37號準則)。這4項準則各有側重、相互關聯、邏輯一致,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核心是將金融衍生工具由原來的表外披露納入表內核算,并按公允價值計量,相關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

查看全文

公允價值計量與銀行負債分析論文

摘要: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在諸多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其中在金融工具方面變化很大。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相比,新會計準則增加了對銀行業影響較大的4項金融工具準則。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負債

1概述

1.1新會計準則的主要特征及在金融工具計量方面的變化

新會計準則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中國的會計標準建設自此進入了新階段。新會計準則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本準則,第二層次為具體會計準則,第三層次為應用指南(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是一個有機整體。相對于舊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更具有:科學性、國際趨同性、全面性以及動態性。

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在諸多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其中在金融工具方面變化很大。與《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相比,新會計準則增加了對銀行業影響較大的4項金融工具準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22號準則)、《金融資產轉移》(第23號準則)、《套期保值》(第24號準則)和《金融工具列報》(第37號準則)。這4項準則各有側重、相互關聯、邏輯一致,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核心是將金融衍生工具由原來的表外披露納入表內核算,并按公允價值計量,相關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穩定負債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從市場利率化改革的意義入手,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利率化背景下負債業務面臨的諸多風險,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穩定負債應對策略。

關鍵詞:市場利率化;風險;應對策略

利率市場化是指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其實質是一個逐步發揮市場機制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進而實現資金流向和配置不斷優化的過程。但是利率市場化并不意味著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中央銀行仍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市場基準利率,進而影響其他金融產品的定價。為了促進中國經濟以及金融體制的改革,將利率市場化勢在必行。因此,商業銀行如何以存款市場利率化為契機,自我創新,從而有效優化負債結構、保持盈利增長至關重要。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意義

(一)利率市場化提高了商業銀行經營資源的優化配置

只有將自主定價權還給銀行,給銀行創造出更加自由的經營環境才能在資金的供求關系中使用資金價格有效地反映資金的供求關系。這樣既能促進資產負債的結構化調整、又能在商業銀行中形成健康的競爭環境。

查看全文

論商業銀行負債管理

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管理,就其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來看,經歷了從單獨的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到資產負債一體化管理的過程,后者適應了現代商業銀行新的外部環境和內在變動,成為當前西方各大商業銀行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一種管理機制。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理論和方法

本世紀60年代以前,由于資金來源渠道比較固定和狹窄(大多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工商企業資金需求比較單一,加之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的限制,銀行經營管理的重點主要放在資產方面,即通過對資產結構的恰當安排來滿足銀行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它產生于銀行經營管理目標即利潤最大化和資產流動性的相互矛盾性。商業銀行的資產基本上可以分為四種:現金資產、證券資產、貸款和固定資產。銀行的資產管理主要指對上述前三種資產的管理,具體包括:流動性管理、準備金管理、投資管理和貸款管理。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資金集中法。銀行的資金來源是多種多新的,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自有資本,這些資金來源自身有不同的特性。資金集中法則不管這些特性,而將所有資金集中起來,再按銀行投資貸款的需要放到不同資產上去,只要這種配置符合銀行的總體管理目標就行。這種方法要求銀行首先確定其流動性和盈利性目標,然后將資金配置到最能滿足這個目標的資產上去。由于流動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動性高的資產(如第一準備)收益低,甚至完全沒有收益(如現金),因此,配置資金時要有優先順序。優先權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第一準備、第二準備、貸款、證券投資上。在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固定資產上的投資通常另行考慮。銀行資金管理的目標,要使其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有機結合,雖然三者同時達到是很困難的。

2.資產配置法。又叫資金轉換法,認為一家銀行所需的流動性資金數量與其獲得的資金來源有關。資金集中法過分強調對資產流動性的管理,而沒有區分活期存款、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和資本金等不同資金來源對流動性的不同要求,這種缺陷引起商業銀行利潤的極大流失。60年代以來,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增長要快,而前二者對流動的要求比后者要低。因而,資產配置法就被用來彌補這種缺陷。資產配置法試圖根據資金來源的流動速度或周轉量和對法定準備金的不同要求,來區分不同資金來源。比如,活期存款比儲蓄存款、定期存款有更高的流動速度或周轉率,要繳納更多的法定準備金。所以,每單位活期存款中,應有更大比例放在第一、第二準備金上,而放在貸款或長期債券上的比例則要小些。具體運用這種方法時,常在一家銀行內設立幾個“流動性-利潤性中心”來分配它所獲得的各種資金,因此,就可能有“活期存款銀行”、“資本金銀行”等存在于商業銀行之中。一旦確立了這些中心,管理人員就每一中心所獲資金的配置問題制定出政策。如活期存款中心就應把中心吸收資金的較大比率放在第一準備上,然后,剩下的大量資金大量資金主要投在短期政府證券上作為第二準備,而把相當小的一部分放到貸款上,而且主要是放在短期商業貸款上。資產配置法的主要優點是減少了流動資產,把剩余的資金配置到貸款和投資上,這就增加了利潤。利潤性的改善是由于消除了定期儲蓄存款和資本金帳戶上的超額流動性而獲得的。

3.線性規劃法。線性規劃法從70年代開始用于銀行資產管理,主要是通過建立線性規劃模型來解決銀行的資產分配。在運用這種方法時,一般采取三個步驟:第一步:建立目標函數。商業銀行通常把利潤作為該模型的目標,然后根據資產的收益率來選擇不同的資產組合,以實現利潤目標的最大值。設立目標因變量P,可供選擇的各種資產額分別是X1(現金)、X2(短期政府證券)、X3(長期證券)、X4(短期貸款)、X5(中長期貸款)、X6(消費貸款),則目標函數為:P=aX1+bX2+cX3+dX4+eX5+fX6,其中:a、b、c、d、e、f分別表示各種資產的收益。第二步:加上約束條件。在建立目標函數的基礎上,附加下列約束條件,主要是(1)政策法規的約束;(2)流動性約束;(3)安全性約束;(4)其他方面的約束,如銀行章程的有關規定、貸款需求的不確定因素等等。第三步:求解各種資產的具體數值。在利潤最大的前提下,根據各種資產約束條件的具體限制便可找出一組最佳的資產組合。與資金總庫法、資產分配法相比,線性規劃法具有很多優點,這是商業銀行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如可以使銀行確定具體的經營目標,比較分析各種決策的結果,并根據約束條件的變動來調動資金的分配,從而使資產流動性管理更趨向科學化。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商業銀行是國民經濟的中樞,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銀行的經營管理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負債業務歷史數據的分析,并借鑒國際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理念,初步構建了一個適合商業銀行實際需要的負債業務管理體系,以期建立負債業務發展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商業銀行負債管理會計

商業銀行是現代社會經濟體系中經營貨幣的企業和資金供需方的媒介,但僅靠商業銀行自身的資本遠遠不能滿足其資產活動的需要,這個資金缺口的彌補有賴于銀行的負債業務,負債業務提供了商業銀行絕大部分資金來源,因此負債管理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負債管理方面明顯較為薄弱,加強其負債業務的經營管理刻不容緩。

早在2005年,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行長聯席會議就“資本約束與商業銀行經營轉型”問題已達成了五項共識:以降低資本占用為中心,大力調整資產結構;以提升資產負債管理水平為核心,積極調整負債結構;以提高服務能力為基點,主動調整客戶結構;以發展零售銀行業務和中間業務為重點,加快調整業務結構;以擴大非利息收入為基礎,逐步調整收入結構。自此,負債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個重要位置。近年來,大多數商業銀行人民幣對公存款業務面臨發展困境,“季末效應”異常突出,已經嚴重影響了銀行客戶的信貸投放,牽制了商業銀行業務新產品推廣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業務在商業銀行戰略中的支撐作用。可以講,負債管理理念的科學性不僅直接影響到客戶結構的合理性,也影響著資產業務的發展和經濟利潤的最大化。先進的負債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業銀行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內容。

本文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發展歷史數據的分析,并借鑒國際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理念,初步構建了一個適合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體系,以期建立負債業務發展的長效機制。

國外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理念

查看全文

深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監管決策

一資產負債管理介紹

資產負債管理,就是商業銀行對所有資產負債的類型、數量以及資產負債的總量、比例等做出決策的一種綜合性資金管理的科學方法。其實質是對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各項目的總量結構進行計劃、安排和控制,在保證資金使用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耗費獲取最佳的收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它經歷了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和資產負債表管理等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資本市場的日益發展,對資產負債表的管理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資產負債管理理論的缺陷

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與金融體系帶來巨大損失。眾多專家和學者在分析其原因時指出:商業銀行奉行的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在金融危機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資產負債管理導致金融機構高杠桿化經營,這為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埋下了隱患。從這次金融危機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尤其是其發展到資產負債表管理階段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一)隨著資產負債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到資產負債表業務管理階段,金融機構擺脫了存款增長放緩對資產業務的制約,使得金融機構進入了高杠桿經營的階段。而這種經營模式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經營得當,其股本收益率會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但如果經營出現失誤,其股本收益率的虧損也會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放大,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的風險承受能力。

(二)建立在現代金融理論基礎上的資產負債管理技術,是以統計學意義上的大數定律為依據的,并且使用很多的參數設置以衡量資產與負債的風險收益情況,這比較適用于正常運行的金融市場。但金融市場一旦出現大幅波動,那么資產負債管理中的很多參數設置就會出現與實際不符的情況,資產負債管理技術也就會失去其控制風險、提高收益的功能與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