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關聯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00:08: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修辭關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修辭關聯

話語關聯與修辭關聯研究論文

一、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是Sperber和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①中提出的一種語用學理論,它從認知的角度對話語理解進行了研究,是一種具有很強解釋力的交際與認知模式?!瓣P聯理論首先把交際活動(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歸屬為認知活動,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說話人的目的或意圖能被聽話人識別,是由于他們對認知環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識;也就是說,交際是否成功,就看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認知環境是否能顯映(manifest)和互相顯映(mutuallymanifest)?!雹赟perber和Wilson將關聯定義為:“假設P同一系列語境假設之間的關系。”(1991:381)他們認為,當且僅當一個假設在一定的語境中具有某一語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時,這個假設在這個語境中才具有關聯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關聯設想(Presumptionofoptimalrelevance)和最佳關聯原則(Principleofoptimalrelevance):

(1)發話者意欲向聽話人顯映的假設集{I},具有足夠的關聯,使聽話人值得努力去處理該明示的刺激信號(ostensivestimulus)。

(2)這一明示刺激信號,是發話者傳遞假設集{I}時所能運用的最大關聯的信號。

(3)任何一個明示交際行為,必須保證自身的最大關聯。(1986:158)

在關聯理論中,Sperber和Wilson結合語碼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際(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說話人發出一種刺激信號,使之對交際雙方互相顯映(mutuallymanifest),通過這種刺激信號,說話人意欲向聽話人顯映或更加清楚地顯映一系列的命題{I}(1986:63),只有說話人說出的話具有“明示性”,聽話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標,才能準確理解說話人話語的意義。例如:

查看全文

話語關聯與修辭關聯分析論文

一、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是Sperber和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①中提出的一種語用學理論,它從認知的角度對話語理解進行了研究,是一種具有很強解釋力的交際與認知模式?!瓣P聯理論首先把交際活動(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歸屬為認知活動,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說話人的目的或意圖能被聽話人識別,是由于他們對認知環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識;也就是說,交際是否成功,就看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認知環境是否能顯映(manifest)和互相顯映(mutuallymanifest)。”②Sperber和Wilson將關聯定義為:“假設P同一系列語境假設之間的關系。”(1991:381)他們認為,當且僅當一個假設在一定的語境中具有某一語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時,這個假設在這個語境中才具有關聯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關聯設想(Presumptionofoptimalrelevance)和最佳關聯原則(Principleofoptimalrelevance):

(1)發話者意欲向聽話人顯映的假設集{I},具有足夠的關聯,使聽話人值得努力去處理該明示的刺激信號(ostensivestimulus)。

(2)這一明示刺激信號,是發話者傳遞假設集{I}時所能運用的最大關聯的信號。

(3)任何一個明示交際行為,必須保證自身的最大關聯。(1986:158)

在關聯理論中,Sperber和Wilson結合語碼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際(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說話人發出一種刺激信號,使之對交際雙方互相顯映(mutuallymanifest),通過這種刺激信號,說話人意欲向聽話人顯映或更加清楚地顯映一系列的命題{I}(1986:63),只有說話人說出的話具有“明示性”,聽話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標,才能準確理解說話人話語的意義。例如:

查看全文

外語功能翻譯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只有宏觀的論述,缺乏方法論,操作性不強。本文簡述了功能翻譯理論,詳細地探討了該理論的理論基礎,并用關聯理論予以論證,豐富了它的內容。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基礎理論;闡釋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translationtheoryconsistsonlyoftranslationprincipleswithoutconcretemethodologyanditcannotbeappliedtopracticaltranslating.Thispapergivesabriefaccountto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probesintoitstheoreticalbasisandmakesconvincingexpositionofitbyusingrelevancetheorysothatitenrichesitscontent.

Keywords: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basictheory;exposition

功能翻譯理論強調,翻譯是一種特殊的交際形式,涉及三種文本:原語文本、譯者的圖式文本和譯語文本。對于原語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辭功能正確理解原語的修辭功能,是產生理想的圖式文本的關鍵。而正確把握原文的認知圖式又是正確理解原文修辭功能的基礎。理想的圖式文本來自原文的認知圖式,來自對原文作者的修辭意圖的準確把握。在這個圖式文本的基礎上,產生怎樣的譯語文本,除了修辭功能等值之外,還應該考慮翻譯的目的和讀者對象。

一、功能翻譯理論簡述

查看全文

英語畢業論文:論功能翻譯理論

摘要: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只有宏觀的論述,缺乏方法論,操作性不強。本文簡述了功能翻譯理論,詳細地探討了該理論的理論基礎,并用關聯理論予以論證,豐富了它的內容。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基礎理論;闡釋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translationtheoryconsistsonlyoftranslationprincipleswithoutconcretemethodologyanditcannotbeappliedtopracticaltranslating.Thispapergivesabriefaccountto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probesintoitstheoreticalbasisandmakesconvincingexpositionofitbyusingrelevancetheorysothatitenrichesitscontent.

Keywords: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basictheory;exposition

功能翻譯理論強調,翻譯是一種特殊的交際形式,涉及三種文本:原語文本、譯者的圖式文本和譯語文本。對于原語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辭功能正確理解原語的修辭功能,是產生理想的圖式文本的關鍵。而正確把握原文的認知圖式又是正確理解原文修辭功能的基礎。理想的圖式文本來自原文的認知圖式,來自對原文作者的修辭意圖的準確把握。在這個圖式文本的基礎上,產生怎樣的譯語文本,除了修辭功能等值之外,還應該考慮翻譯的目的和讀者對象。

一、功能翻譯理論簡述

查看全文

英語移就形容詞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移就;修辭格;轉移形容詞;翻譯

論文摘要:移就修辭格是英語語言中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在一定的語境中移就格的巧妙運用往往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結合相關語言材料的分析,粗略地探討了英語語言中常見的移就形容詞及其翻譯。

一、引言

《辭海》載:“移就:甲乙兩項相關聯,就把原屬于甲事物的修飾語移屬于乙事物叫移就。如‘幸福水’,幸福本屬于人,今移用于水,這就叫移就?!卑凑誂DictionaryofLiteraryTerms的解釋,TransferredEpithet是:“afigureofspeechinwhichistransferredfromtheappropriatenountomodifyanothertowhichitdoesnotreallybelong”詞典進一步舉例說明:“Commonexamplesare:‘asleeplessnight’;‘thecondemnedcell’;‘ahappyday’。由此可見,移就修辭格是英漢語言中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一種超常的詞語組合方式,是一種藝術語言。

除開上文提到的形容詞移用外,英漢語言中還有副詞的移用,如“Waterflowedlanguidlyintothethirstyfield”(水無精打采的流進了干涸的土地);名詞的移用,如“Heknewthatthemoralcardhousewouldcomedown”(他知道那道德紙屋會塌下來)。本文主要討論移就形容詞及其翻譯,即移就形容詞修飾語+中心語。

二移就形容詞的表現類型

查看全文

借代詞語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必要性

【提要】詞匯是學習一種語言的基礎,它是漢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詞匯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詞匯教學的效果影響著學生聽說讀寫等各項技能的發展和整體語言水平的提高。留學生在中高級階段,已經開始掌握一定數量的借代詞語,受借代詞自身特點以及教學傳統等因素影響,教師缺乏正確的詞匯教學意識,在教學中對借代詞語多采取“一帶而過”的做法,借代詞語的教學經常被忽視和簡單化地處理。隨著時代的推進,多媒體時代的到來,在媒體平臺上,借代詞語的出現頻率也大大增加了。為改變當前借代詞語教學現狀,使留學生準確地理解、正確地使用借代詞語,本文結合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實踐,談談借代詞語的對外漢語教學。

【關鍵詞】借代詞語;詞匯教學;對外漢語

一、借代詞語

什么是借代?簡單理解為借相關的人或物代替另一人或物。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這種聯系可通過聯想使兩個事物發生關聯。從造詞的角度來看,運用借代方式,語素或語素的結合體能體現借代性質的詞語為借代詞語。借代詞語具有借代的三要素:借體、本體、相關性。有觀點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這種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因為有了這種客觀存在的聯系,才為借代的產生以及運用提供了基礎,使本體和借體之間建立了相關聯系。借體代替本體出現,使用借代詞語時,可以使人或物的特點更加鮮明,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很生動,又很形象,有時又帶有一定的幽默感。但是,有時因為語言使用的范疇不同,這種聯系還需要得到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和國家普遍的認同。

二、借代詞語的教學

在對外漢語課堂中進行借代詞語教學時,首先在生詞表或課文中出現的是事物的借體,留學生學習借代詞語的過程是借體—→聯想—→本體。教學時可以先從學生的思維過程入手,其過程也是借體—→聯想—→本體。學生在學習借體時,第一步首先明白理解這個借體的詞匯意義是什么,第二步再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對這個借代詞語進行解讀。解讀的過程需要經歷一個搜索、尋找、匹配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聯想的過程,選擇出一個恰當的、合適的本體來進行替代,從而能理解借體想要表達的一種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本體是什么。一般的借代詞語常常出現在中高級的教材中,少數會在初級漢語教材中,就是因為當出現借體后,需要通過聯想這個過程,由于生詞量達不到,留學生找不到可以與之匹配的合適的詞語,導致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在中高級教材中,經常出現的是以特征標志代本體的例子,即借體為本體的某一特征,或標志代替整個本體事物,比如以服飾特征代本體。比如“可愛的‘白衣天使’和可愛的‘紅領巾’”,“白衣天使”代替護士、大夫,“紅領巾”代替少先隊員,這是以職業或官職代本體;“她就是這里有名的‘豆腐西施’”,這里以職業代指人;或者以顏色代本體,如“那個‘金發’是瑞典人”;等等。在教材中出現的是“白衣天使”“紅領巾”“豆腐西施”“金發”,都是事物的借體。借體出現后,留學生要首先明白理解借體的意義。為什么是“白衣”?為什么是“天使”?因為在中國的醫院里,大夫和護士一般都穿著白色的衣服。“紅領巾”是什么?紅領巾是中國少年兒童上學時佩戴在胸前的紅色絲綢狀的標志?!拔魇庇质钦l?美女嗎?和豆腐有什么關系呢?明白借體的意義后,第二步就是找到這個借代詞語中借體和本體的聯系。首先還是要先想到這個詞語的特點是什么,即借體和本體兩個事物之間最突出的、最明顯的關聯是什么。前面提到過,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每一個事物都與其他事物有多個方面的相互關聯,但是能引起人們注意的,則往往是其中最明顯的、最突出的那一個。那么能表示這個最突出特點的詞就可能成為借體,可以用來間接地表示本體?!按蠓蜃o士”和“天使”有什么關聯?“紅領巾”和“少先隊員”有什么關聯?“天使”是上帝派到人間來治病救人的,天使們純潔、善良,富有愛心,救死扶傷。人們都喜歡把大夫和護士比喻成“白衣天使”,也正是因他們身穿白色工作服﹐從事救死扶傷的神圣事業,給人類帶來希望,這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天使”的工作不只一種,但和大夫護士之間的關聯就是“救死扶傷”,這種借代詞語一般留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在教學中要提示學生,對這種聯系的挖掘要從各個角度找到最明顯、最突出的那個關聯。這種關聯必須是大眾所認可的,留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就能聯想到。再比如“紅領巾”這個借代詞語,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借代詞語,只有中國的少先隊員佩戴“紅領巾”,“紅領巾”是中國少年先鋒隊隊員佩帶的標志。因為它是紅旗的一角,是中國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所以顏色采用國旗紅,可用布、綢、緞等材料按照標準制作、佩戴。這種有中國特色的借代詞語,留學生一般通過“紅領巾”不容易直接想象到“中國少先隊員”,這種聯系的角度為“一對一”形式的,需要教師在出現這個借體時把它和本體之間的關聯具體地講解出來,才能讓留學生明白其中具體的關聯。在展示這種關聯時,一般可以通過圖片展示法,很形象,很直觀。有時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圖片展示法可以在目的語和留學生的知識背景之間建立較為直觀的聯系。比如“白衣天使”“紅領巾”“豆腐西施”“金發”,這些靜態的圖片,盡量減少留學生學習過程中對詞語產生的歧義。如果有些借代詞語是有故事性的,也可以通過小視頻來展示,這種動態的展示也可以更好地詮釋借代的本體和借體。

查看全文

委婉用語的修辭分析論文

一、委婉語的定義

關于委婉語的定義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說法:1、“用一種不明說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說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悅的含義不夠尊重的表達方法?!保ā墩Z言與語言學詞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編)。2、“委婉語就是用婉轉或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某些事實或思想,以減輕其粗俗的程度?!保ā墩Z言學詞典》法文版)。通過定義我們看出:首先,委婉語是一種語言現象,是人們在一定的場合用以交際的重要手段,人們通常盡力避免使用引起雙方不快或損壞雙方關系的語言,而是采用一種迂回曲折的語言形式,表達思想,交流信息;第二,委婉語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已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廣泛的社會現象或人民心理:如考慮到避諱問題、禁忌問題、禮貌問題等。

這里所說的委婉語用語與修辭中的委婉格不完全相同。它更是一種語義手段,是人們用來表達思想的方式,委婉與其說是修辭的一種手段,不如說是目的。語言中大量存在,如:比喻、借代、雙關、反語、析字等,達到“委婉”這一目的。學者也發現了許多與委婉表達有關的修辭現象,使在特定的語境中,說話人采用恰當的委婉表達方式,做到語言禮貌得體,而聽話者根據共知信息,通過合作原則,推導出說話人想要表達的含義,達到理想的實際效果。下面試從修辭格和合作原則與委婉語的聯系方面闡述委婉語與修辭與語用的聯系。

二、與委婉有關的修辭格

1、隱喻

隱喻的特點是用喻體掩蓋了本體,從而可以避開所忌諱的事物。如“死亡”的許多委婉語(回老家、安睡、長眠、安息、作古)就是借助隱喻造成的。

查看全文

小議電影山楂樹之戀的修辭藝術

摘要:《山楂樹之戀》是一部以“純愛”為主題的文藝片,電影將畫面、色彩、音樂、對白等語言因素作為“有意味的形式”,憑借精巧的修辭形式,為電影創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讓觀眾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長的內涵和個性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電影采用隱喻的修辭手法來突出主題,運用層遞的修辭手法來抒發感情,使用對比的修辭手法來凸顯人物性格,利用雙關的修辭手法來彰顯主題,運用襯托的修辭手法來反映主題。本文通過分析電影《山楂樹之戀》采用的修辭手法,探討電影內在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山楂樹之戀》修辭藝術隱喻層遞雙關

《山楂樹之戀》是一部以“純愛”為主題的文藝片,自上映以來,在票房上就取得了好成績,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有票房統計數據以來的第一部過億的文藝片。是唯美、純潔、質樸的感情沁人心脾,更是清淡悠遠、綿麗溫婉的語言令人回味。電影作為受眾面極廣的大眾化視聽藝術,其產生的造型感染力與沖擊力遠比靜態的繪畫或文字強烈、直接;但電影如果注重修辭藝術在實現電影創作意象中的特殊作用,則會創造出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從而強化電影的視覺效果,深化電影的敘事和表現意味,也會給觀眾帶來更多重的審美體驗。本文通過分析電影《山楂樹之戀》采用的修辭手法,探討電影內在的藝術特征。

一、采用隱喻的修辭手法來突出主題

隱喻是一種以抽象的意象圖式為基礎的映射(mapping),即從一個比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domain即喻體),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域(targetdomain即本體)。通過映射,人們用自己熟悉的認知域來認識不熟悉的認知域,以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1]黑格爾認為:“隱喻的表達方式也可以起于想象力的恣肆奔放,不按慣常形狀去描繪事物或不用形象而只簡單地直陳其意,于是到處搜尋一種相關聯的可供觀照的具體形象。因此,隱喻也可以起于任意配搭的巧智,為著避免平凡,盡量在貌似不倫不類的事物中找出相關聯的特征,從而把相隔最遠的東西出人意料地結合在一起?!保?]在電影中采用隱喻的手法,用山楂樹映射苦澀艱辛卻又美麗的愛情,看似山楂樹和愛情沒有任何關系,正是因為富有意味的歌曲《山楂樹》以及開紅花的山楂樹傳說,使得這份愛情更浪漫、更帶有傳奇色彩,這樣就更能突出唯美、純潔的愛情主題。

山楂樹貫穿電影始終,山楂樹成為聯系他們感情的一根紅線,山楂樹令靜秋對美好愛情充滿向往,靜秋和老三是在山楂樹下表達愛意,老三通過送靜秋山楂果傳達愛意,靜秋把老三送的印有山楂樹的臉盆作為圣潔的愛情信物。片尾那一樹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靜,沒有傳說中的紅花,映射出在為老三和靜秋的愛默哀:經典愛情的自然規律是戛然而止,停留在傳說中,不為人的意志所轉移。最終老三要求葬在山楂樹下也是為了映射他要永遠陪伴在靜秋身邊,“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但我會等你一輩子”。

查看全文

修辭格教學的瓶頸探索

本文作者:袁凌工作單位:湖南女子學院文學與傳媒系

教材上對借代的闡述分三步走:第一步,什么是借代;第二步,借代的分類;第三步,借代與借喻的區別。這三方面的內容是打基礎的,學生也有一定的認知度,作為課堂教學來說是不夠飽滿的,所以教師需要大幅度地擴充教學容量。那么教師還可以補充借代的哪些方面內容呢?首先,可以講解借代在成語中的體現。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成語非常豐富。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成語,但不一定會有意識地將成語和辭格聯系在一起。因此探討成語中的辭格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成語的認識,還能夠提高學生對辭格的判斷能力和感悟能力。漢語中有一部分成語就和借代有關。例如“紅顏薄命”,意思是:女子太漂亮,則大多命運多舛。紅顏:指女子美麗的容貌,特指美女。這就屬于借代中以人的某一方面的突出特征來稱代該類人物的類型。又如“大動干戈”,原指進行戰爭,后多比喻大張旗鼓地做某事。干、戈:武器名。這又屬于借代中的借事物的使用工具、器械等來指代事物的類型。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說明含有借代辭格的成語有著足夠的數量,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其次,可以說明借代在廣告中的運用。廣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廣告的成敗,與廣告語的設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否讓人耳目一新,是否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看廣告語中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段。一些優秀的廣告語往往依賴的是修辭格的魅力,這其中就有借代的身影。例如世界四大白蘭地品牌之一的“人頭馬”白蘭地因其商標上有一匹人頭馬而得名,它有一句深入人心又經久不衰的廣告語: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從內容上看它符合了中國人好吉祥圖吉利的心理。而從語言層面上來說“,人頭馬”在這里指代白蘭地酒,屬于借代中的用事物的標志代替事物這一類型。再比如“喝青島,好心情”,這是青島啤酒的廣告語。青島原本是地名和商標名,在這里代指啤酒,既屬于用物品的產地代替事物的借代,又屬于用事物的標志代替事物的借代。由此可見,借代在廣告語中也占據著一定的份量,它為廣告語增色不少。廣告借助廣告語來愉悅我們的心靈,而我們也可以通過修辭格這一途徑來賞析廣告甚至于打造廣告。當然,借代的綜合運用不僅限于成語和廣告,還有很多值得教師去挖掘去探究的方面。依此類推,其他修辭格自然也可以從內容上加以拓寬,引向深入。把這些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相信修辭格的教學就能充實、立體、靈動起來。

擴充了修辭格教學的容量之后,教師緊接著需要面對的是教學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問題。若是一味地采取講解舉例的方式,遵循教材編排的路線,不分辭格地平均使力,即使教學內容上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也可能得不到學生的積極回應。反過來說,若從手段上突破修辭格教學的瓶頸,就可以形成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課堂富有張力和活力。就對偶這種辭格來說,對偶是由兩個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構成的。教材的編排是:(1)什么是對偶;(2)對偶的類別;(3)運用對偶要注意之點。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補充對偶和對比的區別、對偶在成語中的體現以及對偶和俗語的關聯等內容。若講對偶和俗語的關聯,首先要告訴學生什么是俗語。新編漢語詞典對“俗語”的解釋是: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俗語貼近我們的生活,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而且大多數也算家喻戶曉。如果教師只是選取幾個例子來講解俗語中的對偶,不僅不能讓學生從大量的俗語當中充分感知對偶的魅力,而且也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關注,課堂氣氛或許流于平淡。我們不妨以對答的方式來考察俗語中的對偶,即教師出上半句,學生對下半句。比方說教師先說“姜是老的辣”,學生接著說“酒是陳的香”。又如教師說“拳不離手”,學生對“曲不離口”。不管學生是否對答如流,他們都會發現要對出下半句,就必須滿足對偶的要求,即下半句在字數和結構上必須和上半句一致。這種教學手段,既加深了學生對辭格對偶的了解,理論用于實踐,又點燃了學生內在的激情,使課堂煥發勃勃的生機。若講對偶在成語中的體現,單純地舉例說明可能也不會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但如果結合對偶和對比的區別這一知識點,在進行了常規比較之后,再把兩者放到成語當中去鑒別,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學生需要明確什么是對比,對比就是把兩種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并舉出來的修辭方法。然后學生需要知曉對比與對偶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前者是內容上的對立,后者是結構上的對稱。教師用具體事例佐證,學生也能消化并接受,但是否經得起實踐的考驗還是未知之數。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分別列舉含有對偶和對比的成語,作為進一步考察學生對辭格掌握程度的手段。學生的回答很有可能混淆兩種辭格,原本想說含有對偶的成語,卻事與愿違說了對比的例子;反之亦然。對錯之間,學生的榮譽感和競爭意識被調動了起來,教學效果定會事半功倍。綜上所述,教師若能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雙管齊下,積極開拓,就能使修辭格的教學煥然一新,變得有聲有色,富有生機和活力。

查看全文

中學英語修辭分析論文

任何語言都有修辭,英語當然不能例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修辭顯然不是教學重點,但把它束之高閣,甚至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常用修辭現象不向學生講一講也是欠妥的。我認為,在教學中,如果遇到一些英語修辭現象,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不僅可以使課文講解生動,加深學生印象,也可啟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現將散見在中學英語課本中的修辭現象分類羅列出來。

一、明喻(simile)是以兩種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現象進行對比,表明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關系,兩者都在對比中出現。常用比喻詞like,as,asif,asthough等,例如:

1、Thiselephantislikeasnakeasanybodycansee.

這頭象和任何人見到的一樣像一條蛇。

2、Helookedasifhehadjuststeppedoutofmybookoffairytalesandhadpassedmelikeaspirit.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