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哲學下矛盾修辭的生成過程研究
時間:2022-09-28 10:53:04
導語:心智哲學下矛盾修辭的生成過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矛盾修辭作為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它的生成始于認知主體的意向性。實現矛盾修辭表達的手段是心理隨附性,矛盾的內容是涌現事物及其涌現的新質。矛盾本體的表征與矛盾修辭的主體心理感受之間看似矛盾或對立的,實則是有相關聯系的。在心智哲學視域下分析矛盾修辭,能夠使人們更加清楚了解形成矛盾修辭中語言與心智的關系。這不僅有利于人們對于矛盾修辭的理解,也更有利于心智哲學的運用與發展。
【關鍵詞】心智哲學;矛盾修辭;生成過程
長期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矛盾修辭進行了大量研究。王文斌教授(2010)指出,事物之所以具有凝聚力,是因為事物對矛盾雙方具有對立的內在統一性,這也導致矛盾雙方在矛盾體的張力、形成和認知消解中的耦合效應[1]。臧永紅(2010)在《論矛盾修辭中心理距離的二重性》一文中指出矛盾修辭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語言現象[2]。它凝聚了適度精煉和對立的概念,與讀者原有積累的邏輯思維產生了心理距離。竇小英(2009)從語用學的角度對英語矛盾修辭及其對應的漢語矛盾修辭格進行了動態分析,她認為,矛盾修辭具有心理表征推理、加強泛化、諷刺和幽默的功能,以期加深人們對矛盾修辭格的理解[3]。徐盛桓與何愛晶(2014)在《轉喻隱喻機理新論—心智哲學視域下修辭研究之一》一文中從心智哲學的視角探討了轉喻和隱喻機制中的一系列問題,他們認為從心理感受的角度來看,轉喻和隱喻有三個不同的特征:轉喻和隱喻是思維模式,是代表主體價值選擇的載體,最后作為語言表達的語言用例來實現[4]。邱晉、廖巧云(2014)從心智哲學視角對夸張修辭進行了探究。從心智哲學的角度看,夸張的產生始于認知主體的意向性,這決定了認知主體的意向內容和意向態度[5]。綜上所述,有學者從心智哲學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修辭現象,但還沒有人從心智哲學的角度分析矛盾修辭產生的過程。
一、矛盾修辭
矛盾是認知主體的心理感受與物理事件之間存在的關系,矛盾的內容是新生事物及其產生的新質。通過對矛盾修辭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心理活動的考察,我們認為,矛盾修辭的形成始于意向性。(一)矛盾修辭的特征。“Oxymoron”(矛盾)一詞源于希臘語,意思是,“明顯地愚蠢”,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修辭手段。古代哲學家認為,如果知識與真理之間互相矛盾,那么這是愚蠢的,而矛盾修辭恰好將意義上互相矛盾甚至相反的詞語并置,因此,僅從語義上去理解矛盾修辭則是不符合邏輯的。比如,“afemaleman”就不符合語義法則。根據語義特征來理解“man”這個詞,它的語義形成是基于其語義特征(-female),(+human)(+adult)的結合。“afemaleman”這一詞組表現出相反的語義特征表明,這種說法是互相矛盾的。例如,[-Female]和[+Female]同時兼有通常是不符合我們理解的語義公式。基于主觀考慮,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個人無法同時兼具女性與男性的雙重身份。不過我們可以從修辭學的角度去考察“afemaleman”這個看似矛盾的說法,因為“female”一詞是指該男子身上具有某些女性的特性。也就是說,我們可能認為該男子在其他某些方面是女性化的,比如說,他的舉止行為或言語。因此,矛盾修辭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它的存在本質上被認為是合理的。所以,矛盾修辭是一種特殊修辭方式。(二)矛盾修辭的構成范式。矛盾修辭的構成主要分為三大類:并列關系、主從關系以及前后呼應關系。(1)并列關系A.名詞+名詞:比如,愛恨交加,生死之交。這一構成反映了在同一問題上的相反甚至對立關系。B.形容詞+形容詞:比如,richpoorguys(富有的窮人),喜憂參半的回憶(bittersweetmemory)。這種構成表現了事物之間的對立與不和諧,前后有顯著的對比,非常令人難忘。(2)主從關系A.形容詞+名詞:比如,殘酷的仁慈,聰明的傻瓜,高尚的謊言,永生的死亡。B.分詞+名詞:比如,alivingdeath(活死人),lovinghate(親熱的怨恨)。C.副詞+形容詞:比如,awiselystupididea(自作聰明的糊涂主義),bitterlyhappy(苦澀的快樂)。矛盾修辭的這種構成范式,通常被人們用來表達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凸顯人物在情感變化過程中內心的矛盾與糾結。D.副詞+動詞:比如,deliciouslyaching(痛并快樂著),changelesslychanging(一成不變的變化)這種情形主要突出了所描述對象動作和行為之間的鮮明對比和強烈反差。E.動詞+副詞:比如,shinedarkly(暗淡地發光),burncoldly(冷焰燃燒),hastenslowly(慢慢地快起來)。矛盾修辭的這類構成范式,一般表示某一行為在同一事物上具有顯著的對比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二、心智哲學與矛盾修辭的生成
(一)意向性與矛盾修辭的生成。意識的產生通常經由以下過程:首先,外部客觀事物映射于人類大腦,然后,經由認知主體對該事物的感知與認知加工,最后產生主觀反應。在語言的使用中,感知和感覺的過程何時開始?心智哲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意識活動和知覺活動始于作為客體活動的意向性(徐盛桓,2010)[6]。意向性是人的心理能力的重要特征,是人類進行客觀活動的基本心理條件。具體來說,就矛盾修辭而言,矛盾是人們對客體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心理活動。詞語核心與修飾語在人們思維中的融合或對立是不同主體的意向性選擇。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意向性是矛盾修辭生成的開始。在語言研究中最早提出“意向性”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1980)[7]。將事物的意向性表達和言語行為進行比較之后,他指出二者在結構層面上是相似的。塞爾認為,意向性的心理模式在語言層面上表現為結構特征,意向狀態是對其內容的描述。塞爾之所以將心理狀態的指向性或者關指性稱為意向性,是建立在他的這種認識基礎之上的。基于此描述,我們可以認為,關指性與指向性為意向性兩個最基本的特征。具體指稱內容與意向性內容均可以成為關指性。表征映射了認知主體對事物理解的心理狀態,是主體對事物或客體的認知態度,也是一種意向態度。具體地說,就矛盾修辭而言,意向性內容是核心,是大眾所知事物的內在本質。修飾語體現了主體理解同一事物的不同內心感受,即,意向態度。意向性是心智的一個特征。“通過這個特征,心智首先指向一個對象,同時表達對它的情感、信仰、偏好、愿望、要求、希望、憎惡、贊揚、譴責、恐慌等不同的心理狀態”(徐盛桓,2010)[6]。例如,Anatmosphereofdangerouscalmnesscouldbefeltthroughouttheminingregion(整個礦區都能感受到危險的平靜氣氛)。Anatmosphereofdangerouscalmness(危險的平靜氣氛)就是典型的矛盾修辭。平靜是環境的客觀本質,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意向內容,這就是塞爾的意思。這里作為“修飾語”的“dangerous”(危險的)一詞,反映了礦區工人的恐懼心理。雖然客觀上環境安靜,但礦工們對礦區未知的情況感到害怕。這是意向態度。意向態度的選擇反映在語言的運用上,是反映在事件敘述上的一種心理狀態。不同的認知主體對同一客觀事物會有不同的內在感受,這就是我們所討論的意向性。又如,poorrichpeople(貧窮的富人)。這里的“富有”是指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人的客觀所有物。我們把它視為意向內容。然而,不同認知主體的意向選擇導致了意向內容的偏差。有人認為富人雖然有物質財富,但缺乏精神財富,這就導致看似矛盾的話語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這也是矛盾修辭的精神基礎。(二)屬性二元論與矛盾修辭的生成。從心智哲學的角度進行語言研究時,我們需要考慮三個關于語言假設:語言得以構建的基礎是人類心智,語言使用的基礎來自人類對信息的感知,人類心理通過語言得以表征。作為一種人們耳熟能詳的語言表達形式,矛盾修辭得以構建的基礎也是人類心智,源于人們對信息的感知。它并不直接表征客觀世界,而是表征“人類心理”。換句話說,矛盾修辭的修飾語及其核心表達的不僅僅是客觀事物的物理屬性,而且還是客觀事物的心理屬性。即矛盾修辭凸顯了客觀事物外部形象與認知主體主觀感知印象之間的矛盾。那么,物理屬性與心理屬性在矛盾修辭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呢?根據戴維森(Davidson)提出的“屬性二元論”,人們認為物質具有二重屬性:物理屬性和心理屬性。物理屬性包括客觀事物的屬性和特征。以“laugh(笑)”為例,其主要特征是“嘴角上揚”。但是笑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在不同的人看來,它會引發不同的心理思維,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是人們對“笑”的不同心理感知與反應。心理屬性的特征表現為:第一,“事物的本質表征為心理屬性,并為認知主體所感知和辨別”(李淑靜,2013)[8]。比如,一位母親帶著一個生病的孩子去醫院打針,但孩子掙扎著反抗。針頭沒有扎進孩子的身體,孩子也沒有感到疼痛。該小孩為何如此抗拒呢?原來,是由于小孩將鋒利的針頭與疼痛聯系在一起,而小孩是非常害怕疼痛的。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由針的特性而在認知主體的心理引起的抵抗和疼痛的感覺。當然,不同的主體對同一事物也許會產生不同的主觀感受。第二,心理屬性是認知主體從個人角度對客體的感知體驗。心理感受是直接體驗的,具體的,甚至是形象的。但通常又很難將其表述清楚。對于一個“看到針”就“掙扎”的孩子來說,其對注射的感覺完全是自己的親身經歷,而不是別人給予的。小孩對注射的心理感受表征為行為上的“哭鬧、掙扎等”。第三,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心理屬性同時兼有的特征。比如,落花常常引發詩人的悲傷、感傷,但有些詩人確實有不同的感受。李清照筆下的秋海棠給人憂傷。曹雪芹的落花夢是黛玉的悲傷。然而,龔自珍的落花是他寬廣的胸懷。此外,由于經歷相同,人類必然共同具有某些心理感受。比如,一見到“火”,人們便會自然感到炎熱或溫暖,而“微笑”通常使人感到親切或友好。謊言通常是指欺騙,但有時在某些人眼中卻被視為是善意的甚至是了不起的,因此“善意的謊言”就成了一種自相矛盾的表達。矛盾修辭通常反映出了人們的心理屬性。矛盾修辭的中心詞表層所顯示的是客觀事物的物理屬性特征,而其實質所揭示的是由此而引發的認知主體的心理感受。認知主體對事物的情感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征,是因為它源于對事物客觀本質的感知。而認知主體對客觀事物的情感又具有特殊性的一面,這是由于認知主體的意向具有選擇性。雖然認知主體對客觀事物的心理感受主要源于其客體感知對象的物理屬性,但外在因素所賦予客觀事物的心理屬性是導致認知主體心理感受產生偏離的主要動因。矛盾修辭的修飾語就是由中心詞所表征的客觀事物的物理屬性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引發認知主體心理感受偏離而做出的選擇,是認知主體此刻突然感受到了感知對象的特定屬性之后而產生的心理表征。“DeafeningSilence(震耳欲聾的沉寂)”震耳欲聾的沉默是英語中很常見的例子。“震耳欲聾”與“沉默”是兩個詞義相反的詞語,前者通常被人們用來指“響亮的聲音”,而后者用來指“無聲”。不過,有時候“沉默”卻暗含著“強烈不滿、故意回避或忽視”等特殊含義,是表示人們對事物的一種態度。所以,盡管矛盾修辭中的“修飾語”看上去與“中心詞”似乎不相容,彼此矛盾,但它們均源于認知主體對于事物的感知與理解,表達的是人們對事物的情感與態度。從某個意義上來看,矛盾修辭反映了認知主體的強烈主觀感情色彩。又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例子“Anatmosphereofdangerouscalmnesscouldbefeltthroughouttheminingregion(整個礦區都能感受到平靜氣氛中的危險)”。礦工們長期生活在危險的工作環境中,他們已經適應了所面臨的危險。
三、結語
矛盾修辭作為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其獨特的修辭效果受到了眾多文學工作者的青睞。它被廣泛地應用于文學作品中。矛盾修辭之所以具有多種功能,主要取決于認知主體對客觀事物的物理屬性有了充分的理解而作出心理選擇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認知主體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對客觀事物物理屬性所產生的心理偏離表征。矛盾修辭的產生受制于基于物理屬性的心理屬性。修飾語的選擇主要取決于中心詞,反映了說者的說話意圖。認知主體對修飾語的選擇是基于中心詞的物理屬性,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矛盾修辭的產生源于認知主體對客觀事物感知時而賦予客體新質的涌現。
[參考文獻]
[1]王文斌.矛盾修辭法的張力、成因及其認知消解[J].外語教學,2010,(03):7-12.
[2]臧永紅.矛盾修辭法心理距離的二重性[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122-125.
[3]竇小英.語用學視角下的矛盾修辭法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1):119-121.
[4]徐盛桓,何愛晶.轉喻隱喻機理新論———心智哲學視域下修辭研究之一[J].外語教學,2014,(01):1-6.
[5]邱晉,廖巧云.心智哲學視域下的夸張修辭研究[J].當代修辭學,2014,(04):74-80.
[6]徐盛桓.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J].外國語文,2010,(05):30-35.
[7]J.R.Searle.Intentionality: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ind[M].劉葉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李淑靜.矛盾修辭的心智視角分析[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04):38-44.
作者:唐建福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會計哲學研究現狀述評
- 下一篇:中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研究
精品范文
1心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