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9:19: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健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健康論文:地區教師心理健康簡析
本文作者:劉楊郭成工作單位: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一般情況共發放問卷1293份,回收有效問卷1143份,有效回收率為88.40%。其中男性524人(45.84%),女性619人(54.16%);小學教師494人(43.22%),初中教師423人(37.01%),高中教師226人(19.77%);教齡10年以下445人(38.93%),11~20年461人(40.33%),21~30年217人(18.99%),30年以上20人(1.75%);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223人(19.51%),1500~2500元636人(55.64%),2600~3500元246人(21.52%),3600~4500元32人(2.80%),4500元以上6人(0.53%);本調查設置了教師對自身教學水平的自我評估這一變量,自我評估教學水平非常好的教師86人(7.52%),比較好的教師670人(58.62%),水平中等的339人(29.66%),水平比較差的47人(4.11%),水平非常差的教師1人(0.09%)。調查對象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本次調查對象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常模相比,SCL-90總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國常模,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差,除人際敏感因子外,其余8個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SCL-90總分160分以上的調查對象占調查總人數的28.70%,至少有一個因子的得分≥2分的調查對象占調查總人數的51.13%。不同特征調查對象SCL-90得分情況調查顯示,男性教師得分高于女性教師;不同學段中初中教師得分最高;對于自身教學水平中評價為“比較差”的教師得分最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調查對象領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SCL-90總分間的相關分析領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自我和諧與SCL-90總分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領悟社會支持和積極應對與SCL-90總分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自我和諧及消極應對方式與SCL-90總分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同時,領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自我和諧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表3)。逐步回歸分析以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作為自變量,以SCL-90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在分析時,以偏相關系數為指標,只有當偏相關系數達到0.05的統計學水平時才將該自變量引入回歸方程,結果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4個因子先后進入方程(表4)。其總體決定系數R2值為0.229。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的F值均達到統計學水平,說明可以解釋教師心理健康的變異。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西南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這一結果與多數關于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結果一致[5]。分析這一結果產生的原因主要有社會因素對教師角色的高期望競爭的加劇;教師工作的延后性[6];教師的自我概念、人格特征也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7]。除以上影響因素之外,由于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教師的薪資待遇較低、教學環境較差、教學設施不齊全使得教師的各種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從而影響著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本次調查男性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低于女性教師,該結果與多數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8-9]。而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男性教師更容易對教師的職業待遇、社會地位產生不滿。與許多職業相比教師工作成效與業績的獲得沒有辦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在中國社會的傳統觀念里人們偏向于用工作成就及收入來衡量男性的成功和價值。這是導致男性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女性教師的重要原因。面對不同年齡段的教育對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差異。高中及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初中教師。從教育的目標來分析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初中教師的任務同時包含著小學及高中階段的任務,這是導致初中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教師對于自身教學水平的評估可以部分的反映教師的職業自我概念,它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實踐活動進行評價中形成的穩定的態度和信念綜合體。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在該變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研究顯示,可以通過提高教師職業自我概念以有效地緩解中學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10]。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及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在滿足這一前提的情況下通過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現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及應對方式均進入了回歸方程,說明這3個因素對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和調節作用,但這3個變量僅能解釋SCL-90總分變異的15%左右,說明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如人格、生活事件等。綜上所述,西南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師作為一類具有隱性壓力的職業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研究者應當進一步了解教師壓力的來源,并繼續致力于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改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幼兒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尤其是幼兒的心理健康,絕不像身體健康那樣受人們重視,行者絕非心理工作者,而是提倡一種關注未來的嶄新觀念,寫此文以求拋磚引玉。
在我國,心理健康可以說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在這個陌生的知識領域里,很多知識點在關乎著我們這個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們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較之于西方要滯后,所以還存在著一個被了解被認識被接受被重視的過程。而幼兒心理健康在整個心理健康中更處于瀕臨遺忘的角落。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兒心理健康的相關問題。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簡單地說,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主要特征為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與愉快、行為協調統一、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適應能力。
而具體到幼兒心理健康的涵義,我們在這里可以引用一種說法。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與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與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系友好與諧,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與發揮,幼兒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孩子性格特征的優劣,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長與對待未來的態度。
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1前言
創新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并在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有關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創新需求、思維的獨立性等方面,它是創新心理素質形成的必要前提。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中所達到的能力水平,表現為創造性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心理素質的核心,是衡量個體創新心理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競爭心是不甘落后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是創新個性的重要表現方面之一,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創新人才在社會競爭中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雖然在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創新意識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強化創新能力;競爭心可激發創新意識,促使創新能力更好的發揮和運用;創新能力反過來又能增強創新意識和競爭心。我們認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是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重要構成部分,它們水平的高低可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創新心理素質的高低。
心理健康狀況作為影響個體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會對創新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國內有關創新素質的理論探討比較多[3-4],具體的實證性研究比較少,而有關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雖有報道,但缺乏深入系統的實證研究[5-6]。鑒于此,本研究擬對我國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學校創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
2.1被試北京市、河北省兩普通中學學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測評工具
心理健康服務團探索
摘要:為了幫助在校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素質,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本文以筆者所在的某商學院為例,從其自身的人文、設施基礎和網絡出發,充分發揮“校—系—班—宿”四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和“朋輩互助”體系的作用,特提出創建心理健康服務團之實踐探索研究。
關鍵詞:心理健康服務團;心理困惑;志愿服務
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心理育人也作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被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幫助在校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素質,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和“朋輩互助”體系的作用,筆者提出創建“向日葵”心理健康服務團。
1“向日葵”心理健康服務團設立之初衷
“向日葵”心理健康服務團是一支以“助人自助、育人育心”為理念,以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為目標,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宗旨,以發揮朋輩互助作用為抓手,在輔導員組織輔導下,由大學生組成的心理健康志愿服務團隊。該團隊以解決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為出發點,通過樹立一個工作思路,開展兩項基礎工作,打造三個精品系列的工作模式,針對服務對象的不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服務工作。其工作模式如圖1所示。
2心理健康服務團實施方法與過程
心理健康與心理病變研究論文
一心理健康
何調心理健康?這是心理學、精神病學、心理衛生學等許多學科共同關心的重大理論問題。其說甚多,現選有代表性的理論供借鑒。
“心理健康(xmentalheallh)就個體的心理狀態而言,心理健康指個體在一般適應能力、自我滿足能力,人際間各種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對他人的積極態度,創造性,自主性,成熱性,對自己有利的態度,情緒與動機的自我控制等方面達到正常或良好水平。關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狀態,一般有四種意義:正常即健康狀態,以有無心理疾病為判斷標準;正常即平均狀態,從統計學角度強調正常和異常之間的程度變化,處于正態分布中間范圍的屬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狀態,正常是用來評價行為而非描述行為;正常即適應過程.將正常看作是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斷學習有效的技巧以應付緊張狀態。這個心理健康概念僅僅描述了心理健康的有關現象,尚未把握到心理健康最一般的規定性。
下面再看(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心理學)卷對心理健康的論述。該書沒有專設心理健康的條目.只在“心理衛生”的條目中順便論及心理健康的問題:心理健康的標準:“健康”雖為一極常用的形容詞,但確極不易為之作一明確的界說。以”無病”為健康似應毫無疑義,但若干人常不自覺疾病之存在,若干疾病或尚無法診察;所以并不易確定誰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標準則更不易確定,因心理疾病癥狀之診察更較為困難的緣故,因之一般學者多主張以整個行為的適應情況為基準,而不過分重視各別癥狀之有無。約言之。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點:
(1)樂于工作.且能將本身的知識與能力,在工作中表現出來:并能于工作中獲得滿足之感。
關愛幼兒心理健康
人類的文明,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創造、延續而發展下來的,健康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環節。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可見,隨著人類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對健康概念認識的不斷加深,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而,我們在關注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應更加重視幼兒心理健康的維護。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理解和關注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理解還缺乏統一的標準,但根據國內外有關資料,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智力正常、性格開朗、樂于交往、行為協調、意志堅強、反應適度等幾個方面。
其中,智力正常是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積極的情緒狀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活潑開朗的性格和樂于交往是健康心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制約的,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許多身心疾患都與心理刺激引起的情緒、行為有關,如長時間處于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中,人會發生疾病甚至誘發精神疾病。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況不僅關系到他們目前的成長,而且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持續的影響,并影響到他們的素質。然而我國目前的幼兒教育,雖然對幼兒身體健康已有了相當的重視,但對幼兒心理健康較為忽視。家長和教師往往把保育工作狹義地理解為對幼兒身體的保護、關心、照顧等,缺乏廣義上的理解,不知保育還應是心理過程的發展和培養。
有這樣一個案例:教師在帶領幼兒半日活動中,班中幼兒哭了五次,老師只是簡單地去平息,而不去了解是什么原因。還有一個例子,有一名幼兒在一節課中舉了十六次手,老師視而不見,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對幼兒的心理狀態、情緒,沒有給予應有的注意,或根本沒有意識到還應該關注幼兒的心理衛生問題。在我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因素。生活節奏緊張,獨門獨戶的小家庭增多,社會行為不良,以及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不當等問題都威脅著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據南京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調查發現:近年來兒童中出現心理發展偏異,發生情緒和行為障礙,以及各種心理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因此,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更應重視幼兒心理衛生保健,以提高幼兒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二、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除遺傳因素外,生活環境、教育方式對幼兒心理發展有決定作用,其中有家庭作用,有幼兒園因素,也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一)家庭是幼兒生命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家長本身的素養和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家長之間,以及家長與幼兒園之間是否要求統一,等等,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而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獨生子女家庭對子女溺愛,已經成為普遍問題。“溺愛型”的家長對孩子處處包辦代替,致使孩子依賴、懦弱、缺乏獨立性,環境一旦有變化,便無法適應,形成緊張焦慮的情緒,阻礙心理健康發展。“權威型”家長也會使幼兒心理不能正常發展。家長對孩子過于嚴厲,會使孩子在“絕對服從”的高壓環境中形成自卑、膽怯、畏縮不前等不良心理品質。
護士心理健康保護
心理障礙是越來越沉重的話題,新時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一組沉甸甸的數字表明:全世界范圍內患有心理障礙的人數占人口的12%更有上升的趨勢,那麼,處在新時期的護士群體,尤其是精神科的護士長期處在焦慮、抑郁、偏執、疑慮、憤怒的環境氛圍中,如何做到不被不良環境同化,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更好地服務于精神疾病患者,也是精神科護士必須學習的內容。
1、正確認識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一般是指沒有能力按社會認為適宜的方式行動,以至其行為后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宜的。一般人認為心理障礙是對刺激反應的一種異常表現。
2、掌握維護健康心理的要素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有了新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自信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是指不但沒有軀體上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即是,心理的健康和身體的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有如下要求:
2.1智力正常
心理健康與心理病變論文
主要概念;心理健康心理狀態心理平衡心理病變心理健康的自覺平衡統一說心理病變的昏亂失衡說心理失衡心理昏亂
一心理健康
何調心理健康?這是心理學、精神病學、心理衛生學等許多學科共同關心的重大理論問題。其說甚多,現選有代表性的理論供借鑒。
“心理健康(xmentalheallh)就個體的心理狀態而言,心理健康指個體在一般適應能力、自我滿足能力,人際間各種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對他人的積極態度,創造性,自主性,成熱性,對自己有利的態度,情緒與動機的自我控制等方面達到正常或良好水平。關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狀態,一般有四種意義:正常即健康狀態,以有無心理疾病為判斷標準;正常即平均狀態,從統計學角度強調正常和異常之間的程度變化,處于正態分布中間范圍的屬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狀態,正常是用來評價行為而非描述行為;正常即適應過程.將正常看作是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斷學習有效的技巧以應付緊張狀態。這個心理健康概念僅僅描述了心理健康的有關現象,尚未把握到心理健康最一般的規定性。
下面再看(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心理學)卷對心理健康的論述。該書沒有專設心理健康的條目.只在“心理衛生”的條目中順便論及心理健康的問題:心理健康的標準:“健康”雖為一極常用的形容詞,但確極不易為之作一明確的界說。以”無病”為健康似應毫無疑義,但若干人常不自覺疾病之存在,若干疾病或尚無法診察;所以并不易確定誰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標準則更不易確定,因心理疾病癥狀之診察更較為困難的緣故,因之一般學者多主張以整個行為的適應情況為基準,而不過分重視各別癥狀之有無。約言之。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點:
干部心理健康自身保護
摘要:心理健康是干部素質的基本要求。由于現代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工作、生活壓力的加大,以及領導干部對情緒的調節能力比較低,導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要改善領導干部的心理健康狀況,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領導干部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能力。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不適壓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維護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的活動方式、思維方式正發生巨大變革,生活節奏普遍加快,壓力日益加大,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由此產生的心理問題也逐漸增多。領導干部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從事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活動,工作相對復雜,比一般人擔負的責任更多,由此所產生的心理負擔更重。所以領導干部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領導干部心理健康維護的重要意義
(一)領導干部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中央的戰略舉措,而和諧社會里面就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上的和諧,以及每個人自身心理的和諧。季羨林老先生曾經對總理說: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的和諧。和諧的基礎是家庭和諧、鄰里和諧,但如果個體不和諧,怎么可能家庭和諧、鄰里和諧?所以人只有個體內心的和諧,才是和諧的最高境界,才是終極的和諧。
學生心理氛圍與心理健康闡述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調查問卷對370名大學生進行測量。結果表明:班級協作氛圍與心理健康各維度均不存在顯著相關;班主任氛圍、班干部氛圍和心理健康各維度均存在顯著相關;班級心理氛圍其他因素也與心理健康各維度分別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設班級心理氛圍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
1問題提出
心理氛圍也叫心理氣氛,是指集體中占優勢的一般態度和感受,這種態度和感受支配著全體成員的情緒。當某種心理氣氛形成之后,它對一些新進入群體的成員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班級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的單位,是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成長的基石。其心理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班級中每個人的生活和成長。班級心理氛圍作為班級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班級中個體的發展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2研究方法
2.1被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