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7:13: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形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自編雙簧:說形象
甲、乙(齊):
開發區形勢真是好,二次創業起高潮。
2003年新春到,我倆上臺湊熱鬧。
甲:開發區的投資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
乙:是啊,日新月異奔小康嘛。
甲:為了搞好形象建設,我們每個員工都學習了文明用語。
旅游形象探討
摘要:旅游形象定位與設計在城市旅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對于指導城市旅游規劃與開發、城市旅游產品設計和影響游客旅游決策以及旅游目的地重游率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在論述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設計內涵以及回顧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南通市現有旅游形象定位中出現的問題做了簡單的剖析,同時對其進行了重新的定位,認為應當采取多頭定位的方法,即對市內和市外采用兩中不同的宣傳口號。并對南通旅游形象的設計和宣傳做了相關的論述。
關鍵詞:旅游形象;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形象設計
作為非傳統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南通在我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占有的地位并不明顯。盡管從近十年來的總趨勢上分析,南通市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經濟效益均平穩和持續地上升,但與其他城市的旅游發展相比,這種增長明顯缺乏有效的動力機制,主要表現為游客數量增長緩慢、平均停留時間過短、人均消費不高,總體經濟效益差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因為本身缺乏極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及開發項目外,也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不足有很大關系。當今眾多城市在旅游的規劃與開發中對于旅游形象的重視早已有目共睹。但翻閱南通旅游相關規劃,旅游形象相關的研究卻相當有限。城市旅游開發缺少一個統一、整體的形象來引導。本文正是基于這一思路,試圖通過對南通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推動南通旅游經濟實現跨越式、非常規發展。
一、國內外旅游形象研究概況
從20世紀70年代初,英國城市規劃學家凱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率先從感覺出發,提出城市形象的“可識別性”和“可印象性”概念[1],從而對城市和區域形象產生影響開始,旅游形象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門。而在眾多的相關研究中,對于旅游形象概念、旅游定位與設計的研究最為深入與成熟。下面就這兩方面來概括地談一下國內外旅游形象的研究情況。
(一)對于旅游形象概念的研究
旅游形象締造以及營銷
一、旅游資源介紹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
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文化缺損與形象轉換
1.
據新浪科技訊2006年11月18日消息,龍芯處理器的英文名稱已定為“Loongson”,產品今后在業界將以Loongson品牌推廣,而在學術界會繼續使用Godson。Loong為中文“龍”的音譯,先前龍芯的英文名稱Godson曾被國人根據發音親切地稱為“狗剩”。[1]
Godson英文原義為“教子”,延伸為上帝之子、龍的傳人之意;Loong為中文“龍”的音譯。中國的龍與西方的Dragon在來源、神性、意蘊、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中國龍取象廣博,形態神奇,主要象征和諧、正義與吉祥;西方的Dragon取象窄狹,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魔怪、邪惡與禍祟。
可見,中華文化里的龍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和喻義,由此我們處理此類文化意象詞語的翻譯時必須注意目標語讀者的可接受性,又要兼顧原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中華文化里有關龍的詞語還有“望子成龍”,“臥虎藏龍”,“四小龍”等等,龍在漢語里幾乎無處不在,我們自稱為龍的傳人,是因為中國龍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是隨著各民族的融合而逐步增加各氏族圖騰的因素,吸取了氏族圖騰動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而完成,它具有鹿、蛇、虎、鷹、鯉等動物的特征,由此逐漸發展為帶有幻想的集合圖騰,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2]因此,“望子成龍”常常被翻譯成“to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3],電影《臥虎藏龍》的英文名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而“亞洲四小龍”卻通常譯為“thefourAsiantigers”。[4]諸如此類有關中國龍的英譯,均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龍的形象進行了轉換,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中遇到了文化缺損這一難題而作出的策略。
本文以中國龍的英譯為切入點,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分析翻譯中的文化缺損和形象轉換,并提出對翻譯中文化不等值現象的處理策略。
2.歸化,異化與文化缺損
企業領導形象透析
摘要:本文通過對企業領導形象的特性、內涵和塑造途徑的闡釋,力圖從領導者自身的角度開拓出提升領導形象的途徑,以領導者的魅力幫助企業外塑形象內增凝聚力,從而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企業;領導形象;探析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和國際化步伐的加快,競爭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在實踐中,人們發現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保證企業在競爭中取勝的重要砝碼,由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自身的形象塑造,以此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在諸多涉及企業形象的要素中,領導形象是其中的靈魂和代表,它外影響企業的形象,內影響企業的凝聚力。所以,塑造良好的領導形象是21世紀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
1企業領導形象是外化性、實踐性、過程性的統一
由于領導形象并不是一個深奧的概念,人們有能力根據自身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加以詮釋,因此,對于如何界定領導形象說法各異。以往人們普遍以領導者的身高、相貌、衣著、談吐等作為界定的依據,雖然這種界定方法也從某一方面展示了領導形象,但是僅以領導者的外形等純感性因素作為著眼點,忽視領導形象的內在素質,容易走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誤區,對于領導形象的正確評價應在外形的基礎上,加入更為重要的內在修養。筆者認為領導形象可以理解為:領導形象是領導者的內在修養在實踐過程中所展現的,被社會公眾及企業員工認知的個人素質的總和。
1.1領導形象是領導者內在修養的外化
形象與禮儀領悟
沒有想到選修課上竟有《形象與禮儀》這門課程。經過跋山涉水終于得到這門課程。
學了這門課程我了解到:人的形象如同一個店鋪的門面,一個人的個人形象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你人際交往的成敗。個人形象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通過他人而反映出來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某某領導有很強的親和力,某某個人人緣挺好,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這都是個人形象較好的一個表現。個人形象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良好的個人形象是通過自己的日積月累,把好的餓方面不斷展現給他人,把不好的地方逐漸改善的一個過程。想要樹立一個良好的個人形象,就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而個人形象在構成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它們亦稱個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儀容。儀容,是指一個人個人形體的基本外觀。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個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舉止。舉止,指的是人們的肢體動作。
形象設計論文:仿生裝潢新形象設計的作用
作者:詹偉鋒單位:莆田學院藝術系
仿生態設計在包裝容器設計中的作用
人們一般通過形狀和功能來了解產品。在審視產品的過程中,人們對特定的仿生態信息元素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感覺。這便是直觀感覺,是了解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信息一般都是由兩種類型信息構成:一是理性信息,如材料、工藝、結構及外觀等;另一種是情感信息,如產品形狀、顏色、使用功能等。前者是產品存在的基礎,后者是產品內容重要的附加形式。產品是否受歡迎,首先取決于產品的理性信息,但情感信息是對理性信息的修飾、補充和說明,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根據產品設計的新理念,創造富含情感信息的包裝容器產品,加入人們的情感需求元素,展現情感信息,能消除人與產品之間的隔閡。包裝容器產品的仿生態設計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物理需求,也能滿足心理(親和)需求,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融合。
第一,仿生態包裝容器設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給消費者以親切感和安全感。由于對生態形態的模仿,仿生態包裝設計可以使人擺脫理性信息的束縛,改變由于過多強調理性信息而產生的疏遠和冷漠感,使人對產品具有親切感。仿生態設計基于人類熟悉的自然生態,選取符合人類普遍接受心理狀態的生態事物和元素,通常具有率性、自然、親切的特點,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消費者在一種溫馨中體驗仿生態設計,往往容易找到心靈的契合點,不再感到孤獨,從而達到心靈的慰藉。在友好的氛圍中,設計產品給消費者帶來安全感。可以說,仿生態包裝容器的設計開發,是當代包裝容器產品設計的新寵。如圖2,女人體香水瓶身是包裝最耀眼的地方。楚楚動人的女人形體,其親切感,仿佛要帶領每位女性去追夢,去探索未來,整體造型就是一件藝術品。
第二,仿生態包裝容器設計彰顯個性體驗,激發消費者對產品形象虛擬的創造熱情。仿生態容器造型設計不僅喚起人們的自我意識,還激發人們對大自然的喜愛,使人類與自然更加親近,并在體悟仿生態包裝容器設計時,融入個性情感特征及自我人生體驗。這種內省的過程,激發了消費者的創造熱情。他們在體悟中分析、判斷,作出新的解釋,使設計者產生新的創作靈感。消費者和設計者似乎在進行無聲的心靈溝通,消費者在新產品形象中,感受到無限的人生樂趣。仿生態包裝容器設計融入了設計者的個性情感,而消費者在體驗不同設計產品的過程中,激發了創造熱情,參與了產品形象的虛擬再創造。比如梳妝臺選用什么樣的仿生結構造型設計,不同仿生形象化妝品擺設位置、方向、方式等,這些都融入了消費者的個性體驗和理解,體現了消費者的虛擬創造過程。
第三,仿生態包裝容器設計的新穎性和奇異性極大地豐富了造型設計的形態。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形式,自然生態豐富的結構形式及其發展變化、色彩圖案、存在方式、形體面貌、語音特點等,為仿生態包裝容器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設計造型形態。向自然生態學習,不斷累積經驗,對造型進行甄別、選擇、加工、組合,是一個長期的再創造過程。
演講中的形象禮儀
演講者上場時務必大方自然,亮相得體,上場后首先環視一下全場,接下來可以進行開場白,演講的開場白沒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可首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姓名,并向聽眾致意。然后可以運用以下形式:
第一,提綱式開場白。演講開始前,可以先把自己要講的問題扼要地介紹一下,使聽眾有個整體的認識,然后順藤摸瓜,脈絡清楚,一氣呵成。
第二,向聽眾提問式開場白。在演講開頭向聽眾提幾個問題,讓聽眾與你進入一個共同的思維空間進行思考。如果演講人的問題提得好,聽眾自然會格外留神,等待富有見解的答案。
第三,即興發揮式的開場白。演講者可根據會場氣氛擬一段即興開頭,這可以把演講者與聽眾一開始就緊緊地聯系起來,使聽眾在感情上產生哄鳴。
第四,引起聽眾好奇式的開場白。即把一些與演講內容有關的罕見的問題先提出來,使聽眾產生一種非聽下去不可的興趣。如果有一個與演講內容有關的有趣的故事,也可用它作為開頭。作為一個老練的演講者,除了精心預備他的演講內容外,還要注意他的儀態。
演講時要保持久充沛的精力。在演講之前,一定要充分休息,養精蓄銳。演講時則要器宇軒昂或灑脫大方,總之,要表現出氣度來。站立要穩,切勿前后搖擺。有的演講者常常左右移動重心,這會使人認為你心神不定。目光要前視聽眾,左躲右閃會給人一種鬼鬼祟祟的感覺。或者說話時望天,好象是目空一切或思想不集中。或者習慣于低頭看稿或看地板,不注意與事后眾交流,好象做了虧心事一樣。這幾種情況,都將直接影響演講效果。
文學世界動物形象
在人類的藝術史上,史前考古發現的巖繪、壁畫等向我們證明了動物是最早進入人類審美視野的形象,但是,在文學研究中,動物形象長期被忽略。“文學是人學”,但并不意味著文學在題材上只能寫人。許多為人們熟知的著名作品主要是描寫動物形象的,例如:拉封丹的《寓言詩》、阿里斯托芬的《鳥》、阿普列尤斯的《金驢記》、維尼的《狼之死》、波德萊爾的《貓》、麥爾維爾的《白鯨》、高爾基的《海燕》、卡夫卡《變形記》、海明威《老人與海》等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動物形象的塑造,已經成為文學世界中一個不可輕忽的現象。就我閱讀所及,認為文學世界中的動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一、“象征型”動物形象
恩格斯曾說過:“人在自己的發展中得到了其它實體的支持,但是這些實體不是高級的實體,不是天使,而是低級的實體,是動物,由此產生了動物崇拜。”[1]動物崇拜是遠古時期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的一種古老的情感,如狼是古代羅馬的象征。這種情感投射到藝術上就形成了動物神話和動物圖騰。在這兩種藝術形式中,動物都“不是以現實的形象出現的”,而是“作為象征意象塑造的。”文學作品中特別是詩歌中的動物形象很多都是“象征型”形象,如維尼的《狼之死》。《狼之死》是維尼的著名詩集《命運集》里的一首詩。這首詩1838年10月寫于他的莊園梅納-吉魯特堡,發表于1843年。這時的詩人生活上愛情上正遭受不幸。他郁郁寡歡,離開社交界,退居自己的莊園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特別是詩人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欲橫流、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感到窒息和不滿,因而他用象征化的手法,塑造了“狼”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二、“獸形人格型”的復合動物形象
“獸形人格型”動物形象的文學典型是“動物的物種+人的意識、思想、情感”的復合體。它是人和動物的統—,是現實和幻想的統一。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這種“獸形人格型”的復合動物形象。西方最早的寓言集《伊索寓言》、法國17世紀著名的詩人拉•封丹的《寓言詩》、還有萊辛、克雷洛夫的寓言作品、《列那狐傳奇》、阿普列尤斯的《金驢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卡夫卡的《變形記》、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莊》等;戲劇方面只有阿里斯托芬的《鳥》等少數杰作。在創作中,它們可以是人變身為獸的荒誕形象,當然最常見的當然是現實中的特定的動物形象。人變身為獸的荒誕形象在卡夫卡《變形記》中可以看到,卡夫卡有意讓人無端地變成蟲子,從而啟發人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人生,揭示了人在西方現代文明中的異化。他筆下的甲蟲,是人變身為獸的荒誕形象。現實中特定的動物形象,就是指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動物,不是憑空捏造的。在此基礎上,作家塑造了“獸形人格”的動物形象。這種動物形象的例子數不勝舉。阿里斯托芬的《鳥》一劇以離奇形式講述了一個包含嚴肅內容的故事。兩個雅典人不滿生活的混亂,逃至鳥的國度。珀斯忒泰洛斯設計建造鳥城(“云中鵓鴣國”),使飛鳥成為宇宙的主人,接受了眾多來訪者,最后天神終于將王權交給鳥國的故事。《鳥》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強烈的現實批判色彩。這種返璞歸真的社會政治理想帶有明顯的烏托邦色彩,同時也蘊涵著步入文明不久的先民對人類文明的深刻反思。作品中的鳥類,像斑鳩、云雀、啄木鳥、沙雞、貓頭鷹、八哥等,均能像人一樣談話,有思想,是“獸形人格”的形象。還有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莊》,小說中農莊里的動物都是“獸形人格”的復合形象。
三、“本體型”動物形象
文學翻譯中形象思維
一文學創作中的形象思維
1形象思維的概念
所謂形象思維,是指作家、藝術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在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之上,始終依賴于具體的形象和聯想、想象來進行思維的方式。眾所周知,形象思維是由俄國民主主義理論家別林斯基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文藝創作的特殊概念。他在《藝術的觀念》中對此定義展開論述,將“詩”改為“藝術”,即“藝術是寓于形象的思維”。許多西方美學家曾經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過這個概念。我國古代的許多文論典藉中也有著大量的同這一概念意思相近的論述。
文藝不僅在描寫對象上有其特殊性,文藝反映現實的形式也有其特殊性,因而文藝認識現實的思維方式與科學認識現實的邏輯思維就有所不同。一般把文藝這種特殊的認識現實的思維方式叫做形象思維,以別于科學用于認識現實的邏輯思維。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中也是以同樣的方法定義形象思維的,“通常稱文學、藝術家的思維為形象思維,是為了區別于哲學、科學家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而說的”,“形象思維的特點與精義在于創作過程中,思維不能脫離具體事物的形象和通過具體事物的形象進行思維。”不管是哪個定義都強調形象思維對于文學創作的重要性,它是文學工作者進行創作時必須調動的思維模式。
2形象思維與文學創作
中國古代的文論中雖未出現“形象思維”的字眼,但是有關它的論述卻自成體系中國文學創作者很早就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這與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有關,單個漢字(早期的甲骨文最具代表性)便是腦海中的一個形象,甚至十幾個形象組成的畫面。其中以早期甲骨文最為典型,因為那是漢字的最初原始形式,經過千年的發展演變,尤其是上實際的漢字改革-變繁為簡。很多漢字已經失去象形特征。但也有不少保留,比如休息的“休”字讓人聯想到一人靠在樹上歇息的畫面。這種造字的思維模式運用于文學創作上便是形象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