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維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08-16 17:39: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形象思維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女強人;符號暴力;女性角色
中圖分類號:G9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6-0111-02
不知從何時起,社會上開始流行一種怪論,把人分為三類,即:男人、女人和女博士……這樣的特殊“待遇”對于女博士來講哭笑不得,當然被消遣的不只是女博士,所有的成功女性都沒有幸免于“難”。作為女性中的一分子,怎么想都覺得奇怪:男人事業有成是理所應當,沒有聽到過類似“男強人”的帽子,也沒有把男性博士特別稱為“男博士”;同樣是在拼事業,男性是理所應當,女性卻變成了被消遣對象,非要把關注點放到“女”字上,而不是“強”或者“博士”上;除了名稱上的調侃,“女強人”們在生活中也是到處遭遇尷尬,她們往往是不受歡迎的,特別是對于異性,記得先前看過一個相親節目,女嘉賓相貌、性格都很出眾,最終卻“落單”,為什么?只因男嘉賓聽聞“女博士”頭銜而個個“聞風喪膽”,委婉地拒絕,理由是“太優秀,怕hold不住”,于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事業成功的男性,在擇偶方面不愁“娶”,而是愁“娶”誰的問題……這樣的“大相徑庭”,不免讓女同胞們憤憤不平,為什么同樣是社會的佼佼者,待遇卻如此不同?誰又應該為此“買單”?
一、“女強人”的稱呼也是一種“冷暴力”
《現代漢語字典》對“強人”的解釋有兩項:一是指強有力的、堅強能干的人;二是指強盜(多見于早起的白話),顯然第一種解釋更具有普遍性,應該說“強有力的、堅強能干的人”這樣的解釋確實是充滿了褒獎的意味,但用于女性身上,卻總感覺有點兒“變味兒”。按照上述的解釋,“女強人”顧名思義就是強有力的、堅強能干的女性”,但按照我國傳統的字意,“強人”一詞原本是為男性量身定做的,再加上一個“女”字,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這一類女性融合了兩個性別的特征,我們本可以理解成既有女性的柔美、賢淑,同時又具有干練、獨立的做事能力,但如今的普遍論調卻是忽略了前者,夸大了后者;再加上受男女自身生理和傳統審美眼光的影響,許多對男性來說是贊美之詞的話語例如干練、獨立,如果簡單地照搬到女性身上則會顯得滑稽可笑。于是“女強人”與“女人味兒”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對立的兩個詞,“女強人”的形象也就成了不受人待見的形象,在一定意義上也等同于了“男人婆”形象。正因為如此,不僅男性、甚至是女性自己也都對這個詞兒產生了恐慌心理。這樣的情形讓筆者想到了“冷暴力”一詞,顧名思義,“冷暴力”首先是暴力的一種,指不通過毆打等行為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表現為語言的嘲諷、故意忽視、躲避、冷漠、輕視、疏遠和漠不關心等,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女強人”的名號表面是褒獎,但稍加思考,便能覺察出里面的“玄機”,用“強”來形容一個人,背后的含義是她不應該強,而“弱”才應該是她的天性―就是那句俗語所謂的“女人天生就是弱者”。之后的話無非是需要男人去關心,需要男人去保護,這樣的寓意、以及被冠上此稱號后所遭受的境遇,這不是一種冷暴力,又是什么?
二、“女強人”們難以名狀的困境
在無形的“冷暴力”有意識無意識地威逼下,相當一部分女性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于輿論、也來自于社會對這部分女性過高的角色期待上。因為她們是從傳統角色向現代的社會角色變遷的先鋒(角色變遷是指某種社會角色作為一種社會地位在社會上的位置發生變化,一個角色的社會地位發生變化,角色本身也會發生變化),其社會角色的變遷與傳統女性角色模式相矛盾,在固有的傳統觀念還沒有改變的時候,人們很難一下子接受女性的新角色,所以產生了心理失調。這種心理失調突出表現為對女性的角色期待上。這樣的境況不得不算是社會轉型期尷尬的體現:一方面步入了現代社會,按理說應該各方面都很現代,當然也包括社會角色;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畢竟中國有了幾千年的封建史,這些“祖”上傳下來的東西沒有那么容易徹底消失,于是就產生了一些過渡時期的尷尬,女強人便是這些尷尬的受害者之一。如今的社會一方面認同她們的能力、一方面又對她們存在異議,對她們角色期待也更是苛刻,要求她們要把事業、家庭都兼顧好,特別是在家庭中仍然需要扮演傳統女性的角色,否則稍一失衡,就會驗證社會對“女強人”的諸多負面評價,至少為被劃為不稱職的女性,而這對于擁有事業的她們來說,是近乎苛刻的。面對這樣的壓力,很多有才能的女性退卻了以換取心理上的平衡;還有一些無畏者繼續在“女強人”這條道路上奮勇前進,但其中付出的艱辛卻要比男性多得多。
這就是女性當下的尷尬,在當下的社會,標準化吧,是犧牲品;非標準化,又不是好人,咋也不是;弄不清到底怎樣做,才算是一個“好女性”。所以說即使在當下,真正的男女平等并沒有完全實現,這從“女強人”字眼就可以覺察出:女人取得一些成就就大寫特寫,比如說哪里出了女總統,哪里出了女總裁,哪里出了女模范……總是要大肆宣傳,伴隨著有那么點兒“過分的”的關注,試想一下,如果真的平等了,我們也就不會那么“大驚小怪”了。
三、“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是“罪魁禍首”
上文簡單地論述了“女強人”們的困境,論及到誰要為此買單的問題,如果真的要計較起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可以說是始作俑者。
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觀念,這種觀念之所以生命力如此之頑強,是因為它幾乎存在于中國的整個歷史長河中,從未間斷過……《詩經》中就有一段這樣的話:“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可以看出男女從降生之時,便有床(貴)與地(賤)之分,璋與瓦之別。男性一降生,其角色就被定于養家糊口、擁有決定權、處于支配地位、獲取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名譽聲望;女性則被定位于關懷和照顧老人孩子、以家庭為中心、處于輔佐和服從地位的角色。所以對于男性,人們賦予他們更多的社會責任,認為男性應該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領導者;而對于女性,則更多地強調她們的家庭責任。這也是對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角色分工“男主外,女主內”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進入封建社會以后,特別是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作為封建正統思想的儒教中的“名分”、“綱常”、“三從四德”更是讓“男主外,女主內”、有了理論的根據,并且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唐朝另當別論),這種分工也逐漸地根深蒂固,最終成了“理所當然”,并且影響一直延續至今,而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即:把理性、勇猛、主外、獨立、擅長抽象分析等歸為男性特征,而把感性、溫柔、主內、依賴、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等歸為女性特征,這種刻板化的性別角色通過社會化過程使兩性都順從文化所規定的氣質、角色、定位,導致了性別角色的差異,與此同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得以衍生,并束縛著人們的思想,讓女性的才干無以展示和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解放,“男女平等”成為社會普遍的倡議,但它卻在太多的時候只是承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義,因為那些傳統的意識實在是根深蒂固,社會還沒有進步到一定程度,人們的思想也沒有徹底解放,因而對于女性的認識還沒能夠完全從傳統中脫離出來;所以在我們在承認社會對女性觀念轉變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轉變還只是過渡期的水平,想要徹底“男女平等”,進行公平的社會角色定位,恐怕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更艱苦的努力。
四、要用“現代人”的思維看待“女強人”
對女性的傳統角色定位,除了生理因素以外,筆者認為,更是一種在男權社會條件下的下“人為定位”;這種定位在以勞作為主要生存方式的社會里,可能還有幾分合理性,但到了如今人類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的信息化社會中,卻越發顯得荒謬,因為在當下社會的更多時候,女性具備的以及能夠展示出來的能力與她的性別沒多大關系甚至是沒有關系,更何況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顯示人的能力與其性別之間有何關聯(注意:這里強調的是能力而不是體力),那些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論調也僅僅是人們在男權統治里形成的刻板印象造成的。筆者認為,目前其實大多數人在潛意識也是認同這樣的觀點,只不過受刻板印象的影響,而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罷了。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強與弱本就不應該用性別加以衡量,因為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太豐富。如果僅僅是從體格上講,似乎女人相較于男人,是弱一些――但也只是從力量的角度衡量,如果論技巧而言,就要另當別論了,就像很少男性打網球技巧能夠贏過李娜,打排球靈活性能夠勝過郎平,況且精神力量的強大與否往往才是區分強者與弱者的決定性因素,不妨想一下,男人和女人同樣生活在一個復雜多變的大社會里,但女人的平均壽命是長于男人;男人和女人同樣生活在一個家長里短的小世界里,但女人的細膩體貼就是強于男人等等;這些細微的現象就足以說明一些問題。
因此,把注意力轉移到“強”上,把“女”字只是作為一個修飾詞來看待,對于出眾的女性根本不用“大驚小怪”,因為這是應該的,這樣的理性思維也會更符合實際,也更像是一個現代人應該有的想法!
參考文獻:
[1]嚴剛.解讀“女強人”[J].學理論,2012,(8).
篇2
關鍵詞:文學翻譯;形象思維;小說;詩歌;藝術
從古至今,中西方的文學大師都在強調形象思維對于文學創造的作用。從別林斯基到高爾基、法捷耶夫再到中國的李澤厚,都把形象思維當作文藝的基本特征和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
一文學創作中的形象思維
1形象思維的概念
所謂形象思維,是指作家、藝術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在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之上,始終依賴于具體的形象和聯想、想象來進行思維的方式。眾所周知,形象思維是由俄國民主主義理論家別林斯基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文藝創作的特殊概念。他在《藝術的觀念》中對此定義展開論述,將“詩”改為“藝術”,即“藝術是寓于形象的思維”。許多西方美學家曾經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過這個概念。我國古代的許多文論典藉中也有著大量的同這一概念意思相近的論述。
文藝不僅在描寫對象上有其特殊性,文藝反映現實的形式也有其特殊性,因而文藝認識現實的思維方式與科學認識現實的邏輯思維就有所不同。一般把文藝這種特殊的認識現實的思維方式叫做形象思維,以別于科學用于認識現實的邏輯思維。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中也是以同樣的方法定義形象思維的,“通常稱文學、藝術家的思維為形象思維,是為了區別于哲學、科學家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而說的”,“形象思維的特點與精義在于創作過程中,思維不能脫離具體事物的形象和通過具體事物的形象進行思維。”不管是哪個定義都強調形象思維對于文學創作的重要性,它是文學工作者進行創作時必須調動的思維模式。
2形象思維與文學創作
中國古代的文論中雖未出現“形象思維”的字眼,但是有關它的論述卻自成體系中國文學創作者很早就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這與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有關,單個漢字(早期的甲骨文最具代表性)便是腦海中的一個形象,甚至十幾個形象組成的畫面。其中以早期甲骨文最為典型,因為那是漢字的最初原始形式,經過千年的發展演變,尤其是上實際的漢字改革-變繁為簡。很多漢字已經失去象形特征。但也有不少保留,比如休息的“休”字讓人聯想到一人靠在樹上歇息的畫面。這種造字的思維模式運用于文學創作上便是形象思維。
中國古代有關形象思維的研究比較代表性的是“言(象)意”論,象即為形象。子曰:‘立象以盡意’,正始時期,王弼以莊解易,融二家之說而進一步發揮。其《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一象盡,象以言著。這一段可簡化為“言”“象”“意”的認識鏈條,即通過言象以達意。在這個認識鏈條中,“意”是認識的最終目的,然而,“象”確是一個十分關鍵的中間環節。“言”,只是“明象”;而“象”,才能“出意”;無“象”,即不能達“意”。可見形象思維是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的固有特征。
文學創作離不開形象思維,文學創作是意-象-言的過程,那么文學翻譯便是言(源語)—象—意—象—言(譯入語)的過程。即譯者運用形象思維,調動一切感官活動,透過語言符號文本,通過想象和聯想把物化的形象轉化為譯者心中的審美形象,再用另一種語言符號將其物化,其物化過程也必然用到形象思維。用形象思維去理解原作,解析源語文本,再運用形象思維去表達原作,建構目的語文本,形象思維貫穿于理解與表達兩個階段。
二形象思維與文學翻譯
1形象思維對文學翻譯大有裨益
運用形象思維進行翻譯一定程度上可杜絕誤譯、死譯、硬譯。茲舉例說明
原文:Arudenoisebrokeonthesefineripplingsandwhisperings,atoncesofarawayanssoclear:apositivetramp,tramp;ametallicclatter,whicheffacedthesoftwave-vanderings;as,inapicture,thesoildmassofacrag,ortheroughbolesofagreatoak,drawnindarkandstrongontheforeground,effacetheaeiraldistanceofazurehill,sunnyhorizonandblendedclouds,wheretintmeltsintotint.
譯文1:一陣如然而來的猛烈聲音,那樣遼遠而又那樣清楚,打破了這些微妙的波浪的低吟;這確是陣陣踏地聲,是金屬的得得聲,它將輕微的浪聲抹煞了,就如同在一張圖畫之中,那大堆的峻巖,那大橡樹的粗干,又黑又粗畫在前面,把那有著碧藍色的山,晴朗的地平線,色彩互相混合的有云的遠方,給抹煞了一樣。
譯文2:一種粗重的聲音,遙遠而清晰,打破了這委婉的汩汩聲和低語般的喃喃聲,一種確確實實的腳步聲,一種刺耳的得得聲,把輕柔的水波流動聲蓋住了,猶如在一張畫中,大塊的巖石,或者大橡樹的粗硬樹干,用暗色畫出來,在前景顯得十分強烈,把青翠的山巒、明麗的天際和色彩互相滲透、混合而成的云朵組成的茫茫遠景壓倒了一樣。
本文摘自《簡愛》,簡愛第一次見羅切斯特的經歷,選自第十二章,這里有許多動作描寫和對人物外貌了解。“rudenoise”分別被譯成“突如而來的猛烈聲音”和“粗重的聲音”,這兩種譯法均未能很好的表達出rude一詞的意思。這里的rude仍有“粗暴”之意,是簡當時的心理感受:好端端的風景和悅耳的流水聲被這聲音破壞了,所以這個詞仍宜譯為“一陣粗暴的聲音”。此段最后,blendedclouds,wheretintmeltsintotint,兩種譯文也均有不自然指出,不如譯為:“色彩交融的云朵”。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文學翻譯過程中丟棄形象思維,那么譯者下筆就枯索呆滯,語言流于公式刻板,缺乏生動活潑,如同枯木一般毫無聲息,與讀者便覺譯文艱澀生硬,慘不忍睹,原文風味盡失,意境全無。這樣的譯本應該是錢鐘書先生所指的“消滅原作”的了。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運用形象思維,才能使譯文生動,符合譯入語的文章習慣。
“倒是壞翻譯會發生一種消滅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澀的譯文無形中替作者拒絕讀者;他對譯本看不下去,就連原作也不想看了。這類翻譯不是居間,而是離間,摧毀了讀者進一步和原作直接聯系的可能性,掃盡讀者的興趣,同時也破壞了原作的名譽。”(《七綴集》第69頁)
文學翻譯中運用形象思維追溯原作者運用形象思維的過程,然后運用形象思維用地道流利
文學翻譯形象思維論文的藝術語言再現原作的意旨,情趣,典型的人物形象,意境等等,那么譯者便如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靈感如泉涌,達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了。自然此種境界的實現還依賴于其他很多方面,包括作者自身的藝術修養與品位(taste),但是形象思維是必備條件之一,這樣譯文才會枯木逢春一般生機勃勃,生命力持久。
2運用形象思維生動再現小說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說的人物形象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經過藝術加工創造出來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因此作者往往花大力氣力通過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言談舉止間盡顯自身特點,作品讀來覺得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需要作者自身對生活的敏感體味,人物性格的把握之外,還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語言功底,作者要握有馬良神筆來塑造人物,下筆如有神,使人物在筆下活起來。因此,運用形象思維能夠生動再現小說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中國古代小說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比比皆是,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有人曾這樣評價其中的人物:《紅樓夢》有許多個性鮮明的文學人物他們儀態萬千,無異于人物的藝術畫廊。他們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各具特色,大多數人在性格上不能簡單地律條繩墨。因此小說翻譯中運用形象思維再現原作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便成為小說譯者的中心任務,狀物敘事,抒情議論,描寫均應為其服務,文章的遣詞造句更需慎之又慎,力求人物如在目前,其語如在耳邊。譯者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需先透過語言文字本身捕捉并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甚至靈魂,借助原作者的藝術手法,用地道流利的語言再現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茲比較《紅樓夢》的兩個譯本來說明形象思維的運用對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黛玉方進入房時,只見兩個人攙著一位鬢發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見時,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
(《紅樓夢》)
(1)楊憲益譯:AsTai-yuentered,asilver-hairedoldladysupportedbytwomaidsadvancedtomeether.Sheknewthatthismustbehergrandmother,butbeforeshecouldkowtowtheoldladythrewbotharmsaroundher.
“Dearheart!Fleshofmychild!”shecried,andburstoutsobbing.
(2)霍克斯譯:AsDai-yuenteredtheroomshesawasilver-hairedoldladyadvancingtomeether,supportedoneithersidebyaservant.SheknewthatthismustbeherGrandmotherJiaandwouldhavefallenonherkneesandmadeherkoutow,butbeforeshecoulddosohergrandmotherhadcaughtherinherarmsandpressinghertoherbosomwithcriesof“Mypet!”and“Mypoorlamb!”burstintoloudsobs.這是黛玉初見賈母時的場景,通過描寫,賈母在賈家的地位和形象立即躍然紙上。楊憲益先生的翻譯向來以“直譯”著稱,透過此例便可管窺一斑。霍克斯的翻譯譯語言則更加生動活潑,充分展現了賈母的形象,塑造成功。總體而言,通過短短一句話里賈母的一系列的動作描寫:catch,pressandburst體現出賈母所處的強勢地位。所利用的動詞都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包含譯者對人物的深刻理解,使人物活靈活現,能調動讀者的形象思維,引發讀者的審美想象。3運用形象思維再現詩詞意境與神韻
在詩歌翻譯上,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大多認為譯詩必須也是詩。譯詩關鍵在追求神似,聞一多強調要“抓住了他的精神”,茅盾說的“神韻”還有郭沫若提出的“風韻譯”都說明了這一點。中國詩歌講究形神共濟,意象融合,在對“象”的描寫中追求意的深邃,神的遠邈,形象思維不僅成為詩歌創作的手法,而且詩歌中的形象-意象往往是整首詩的眼睛,詩歌的意境和神韻皆源于此。詩歌翻譯者應該作為讀者感悟詩歌中的意象,進而追溯并把握詩人形象思維的過程,然后用另一種語言再現詩歌意象,從而再現詩歌的意境與神韻。然而形象思維因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以及用以表現思維的語言的巨大差異而不同,因此光是言—象—意這一理解過程便是一件難事,要跨越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鴻溝運用形象思維再現原詩的意境與神韻便是難上加難。茲例說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關雎》
短短十六字讀來卻美不勝收,讓人稱嘆,究其原因在于形象思維的妙用。其一、運用隱而不顯之暗比,即《詩經》常用的“賦、比、興”中“比”這一詩歌創作的藝術手法。宋代朱熹曾在《詩集傳》中這樣概括“比”的藝術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1965年7月21日給談詩的信的手跡。在信中,用比、興兩法詮釋形象思維。詩中,用雌雄雎鳩來比淑女與君子,前兩句看似寫景起興,實則與下句作比。其二、雙字“關關”及雙聲詞“雎鳩”,疊韻詞“窈窕”。雙字與雙聲疊韻兩種表現手法都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我國古代詩歌運用形象思維的典型代表,看一下西方譯者是如何再現原詩的藝術形象的:
(1)Theysentmetogatherthecresses,whichlie
Andswayonthestream,asitglancesby,
Thatafittingwelcomewemightprovide
Forourprince’smodestandvirtuousbride.
(CFRAllen)
(2)Ontheriver-island-
Theospreysareechoingus
Whereisthepure-heartedgirl
Tobeourprincess?
(WitterBynner)
(3)“Fair,Fair,”crytheospreys
Ontheislandintheriver
Lovelyisthisnoblelady
Fitbrideforourlord.
(ArthurWaley)
(4)Kwan-kwangotheospreys,
Ontheisletintheriver.
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
Forourprinceagoodmateshe.
(JamesLegge)
相比較而言,譯文3和4優于譯文1和2,譯者更好的理解了原作是如何運用形象思維的。首先兩個譯文了解到原作隱而不顯之暗比,保留了原作的形式,譯文3用ospreys作比ladyandlord,譯文4用ospreys作比ladyandprince.譯文1完全是原作的改寫,不僅未能領會原詩的意義,更未能領會原作“比”的藝術創作手法,譯文2雖了解到這一點,可以譯者將原本隱而不顯的暗比在譯文中將其展現出來,于是意境喪失,美變為不美。而在對疊字“關關”和雙聲詞“雎鳩”及疊韻詞“窈窕”的翻譯則差強人意,“關關”:afittingwelcome,echoing,“fair,fair”,Kwan-kwan,前兩個譯文完全忽視“關關”是疊字且摹聲的語言特征,后兩個譯文雖認識到這一點,但是聲義相兼之美已難再體味得到。至于“雎鳩”,譯文1完全理解錯誤,其余皆譯為ospreys,“窈窕”均采用解釋性的翻譯:modestandvirtuous,pure-hearted,nobl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且不說意譯的意思是否與原詩“窈窕”等值,即便達意,但原詩的意境與神韻也已完全丟失。運用形象思維進行詩歌翻譯必須對中國古詩詞的形象思維的創作手法和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意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行。
三總結
形象思維對于好的文學作品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不論是小說還是散文詩歌,譯者都需要透過源語文本,充分感知其藝術形象,深諳原作者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的過程,再運用形象思維將藝術形象再現于目的語文本。即文學翻譯的譯者要經過言—象—意—象—言這一過程方能忠實地再現原作,讀者也方能通過譯作獲得與原作讀者相同的藝術形象和審美體驗。有人曾說過:翻譯實踐是活躍譯者思維、啟動譯者母語的途徑。因此,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文學作品翻譯者,需要不斷的整合和超越,把握形象思維,才能仰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繁榮本土化文化,從而使中國文化走向全球化。
參考文獻:
[1]黎千駒論文學作品的模糊性[J]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
[2]李智漫談文學翻譯中的形象思維[J]山東外語教學,2000(3)
[3]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詩稿修訂版[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奚永吉文學翻譯比較美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6]傅雷著,傅敏編傅雷談翻譯[C]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7]錢鐘書七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楊憲益譯紅樓夢[Z]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
[9]霍克斯譯石頭的故事[Z]英國:企鵝出版社,1973
[10]許淵沖譯唐宋詞一百五十首[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11]龔景浩譯英譯中國古詞詩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2]楊戴等譯宋詞[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13]徐莉娜翻譯的形象思維過程探析[J]上海科技翻譯,2004,(1)
otheospreys,
Ontheisletintheriver.
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
Forourprinceagoodmateshe.
(JamesLegge)
相比較而言,譯文3和4優于譯文1和2,譯者更好的理解了原作是如何運用形象思維的。首先兩個譯文了解到原作隱而不顯之暗比,保留了原作的形式,譯文3用ospreys作比ladyandlord,譯文4用ospreys作比ladyandprince.譯文1完全是原作的改寫,不僅未能領會原詩的意義,更未能領會原作“比”的藝術創作手法,譯文2雖了解到這一點,可以譯者將原本隱而不顯的暗比在譯文中將其展現出來,于是意境喪失,美變為不美。而在對疊字“關關”和雙聲詞“雎鳩”及疊韻詞“窈窕”的翻譯則差強人意,“關關”:afittingwelcome,echoing,“fair,fair”,Kwan-kwan,前兩個譯文完全忽視“關關”是疊字且摹聲的語言特征,后兩個譯文雖認識到這一點,但是聲義相兼之美已難再體味得到。至于“雎鳩”,譯文1完全理解錯誤,其余皆譯為ospreys,“窈窕”均采用解釋性的翻譯:modestandvirtuous,pure-hearted,nobl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且不說意譯的意思是否與原詩“窈窕”等值,即便達意,但原詩的意境與神韻也已完全丟失。運用形象思維進行詩歌翻譯必須對中國古詩詞的形象思維的創作手法和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意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行。
三總結
形象思維對于好的文學作品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不論是小說還是散文詩歌,譯者都需要透過源語文本,充分感知其藝術形象,深諳原作者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的過程,再運用形象思維將藝術形象再現于目的語文本。即文學翻譯的譯者要經過言—象—意—象—言這一過程方能忠實地再現原作,讀者也方能通過譯作獲得與原作讀者相同的藝術形象和審美體驗。有人曾說過:翻譯實踐是活躍譯者思維、啟動譯者母語的途徑。因此,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文學作品翻譯者,需要不斷的整合和超越,把握形象思維,才能仰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繁榮本土化文化,從而使中國文化走向全球化。
參考文獻:
[1]黎千駒論文學作品的模糊性[J]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
[2]李智漫談文學翻譯中的形象思維[J]山東外語教學,2000(3)
[3]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詩稿修訂版[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奚永吉文學翻譯比較美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6]傅雷著,傅敏編傅雷談翻譯[C]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7]錢鐘書七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楊憲益譯紅樓夢[Z]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
[9]霍克斯譯石頭的故事[Z]英國:企鵝出版社,1973
[10]許淵沖譯唐宋詞一百五十首[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11]龔景浩譯英譯中國古詞詩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篇3
關鍵詞:數學教學 形象思維 新課程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075-01
從事中學數學教學多年了,對于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筆者運用形象思維服務于教學工作,則得益于中學時代一位物理學教師的啟示。當時全班的物理教學成績老是無法提高,似乎是我們各科成績中的“瓶頸”。后來一位年輕教師來代課,教了我們一學期。這位年輕教師,授課語言,圖像,動作,諸多方面非常形象,全班同學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期末物理考試成績遙遙領先。從那時起,筆者就認識到了形象思維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1 形象思維的含義
按照通行的提法,形象思維定義如下:“形象思維是對形象信息傳遞的客觀形象體系進行感受、儲存的基礎上,結合主觀的認識和情感進行識別(包括審美判斷和科學判斷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學語言、繪畫線條色彩、音響節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創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藝術形象和科學形象)的一種基本的思維形式。”可見,形象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與之對應的思維方式是抽象思維,也有學者提法為邏輯思維。
2 形象思維的特點
按照目前較流行的提法,形象思維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形象性。形象思維直接反應出事物的形象。通過圖像圖形、聲音,動作和形象性的簡圖體現出來。
(2)非邏輯性。形象思維同邏輯思維完全是兩回事。邏輯思維有層次性,形象思維則具有跳躍性。邏輯思維運作過程是針對的是點和線,形象思維針對的是面或立體構架。
(3)粗略性。就如美術課中畫簡筆畫,作文課中寫提綱同一個道理。形象思維,是粗略的處理問題。并不拘泥于無關緊要的細節。
(4)想象性。形象思維往往在事物原有形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和提煉,加工出更能展現事物本質要點的形象。形象思維的發展,直接關聯到個體的想象力提高。
除此之外,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形象思維還有以下特點:
(1)創造性。每一次個體對抽象事物,運用形象思維加工處理,都是一次創造性活動。這與創造發明活動并無實質性的區別。
(2)遷移性。形象思維是不是從單個孤立事物研究問題的,具有很強的遷移特征。例如感官的遷移,學科的遷移,圖像模型的遷移等。
3 形象思維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數學本身就是一名邏輯思維嚴密的學科。例如,中學生學習的幾何證明,那是一步一個腳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A研究出B,從B研究出C,環環相扣,滴水不漏。如果枯燥地操練,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就開始“死板”,尤其偏科的學生格外表現突出。
不少數學教師對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相當忽視。總認為數學研究的是數理問題,就是要學生多做題,多練,多講,學生就學好了。留心觀察身邊一些數學教師,有級別的專業數學教師,不乏其人。往往我們卻看到一種奇怪現象:學歷文憑高,專業水平高,教學水平低的“雙高一低”現象。教育實踐工作中,一些專業教師,出自名牌大學,每次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師業務考試,總能遙遙領先他人。可教學成績總令領導感到很不滿意。通過聽其講課,就可能發現這些教師形象思維在教學中運用比較薄弱,這就是其教學質量提不上來的一個原因。
在一次我校組織的教師優質課大賽上,一位資深教師在講解數學中的平行線問題時。又是絢麗的多媒體課件,又是一版又一版的板書,層次很清晰,講解得也很細致。眾位聽課教師都給了高分,評價這堂課“質量高”,“講得好”。筆者也象征性地評價了高分,然而個人心里對這堂課評價是低的。原因是筆者發現身邊聽課的的不少學生,直到下課,對同位角,內錯角等最簡單的概念理解還是一頭霧水。整個一堂課,教師很辛苦,學生也辛苦。教學效果卻并不令人滿意,可以明確的說,這堂課中師生勞動量和取得的教學成績為反比例關系。不客氣地說,這是非常失敗的課。同樣的內容,筆者講課時間大概就只花了10分鐘,剩下課堂時間都由學生自己出題練習。學生很快明白了,并很快領悟了對平行線原理進行證明的運用。組織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本沒有出示任何多媒體課件。黑板上僅僅畫了一幅圖一個證明范例。僅僅引導學生研究了一下教室的窗戶而已。“你看窗戶上大量的平行線,玻璃,鋼條,多么形象,多么直觀!”學生很快就能將同位角,同旁內角等基本問題理解透徹。在此基礎上,學生參透平行線的證明問題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一個繁,一個簡,一個枯燥,一個有趣,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不少中學數學教師,在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上,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比如三角形問題。曾有教師以生活中的自行車等形象生活用品引入新課,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在二次函數圖像問題上,曾有教師運用跳繩游戲,形象展示了函數的根問題等等,令人大開眼界。
4 形象思維的意義
根據個人實踐研究,筆者歸納出數學教學中,運用和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有下面幾個好處。
(1)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真正的感興趣,甚至是酷愛數學,他一定不是后進生。后進生普遍厭學。抽象的數學問題,是很難激發學生興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當年筆者念書對數學不感興趣,結果居然是一位美術教師,形象地講解了一個數學解決美術趣味問題,令筆者對數學刮目相看。從此愛上了數學。
(2)能使教學活動更輕松。善于運用形象思維,處理數學教學問題的教師,教學是很輕松地。學生容易理解掌握,學生一學即會,一點就通。教師學生都很輕松。自然課堂教學氣氛也很輕松。
(3)能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最重要的。教師要喜歡教書,要認真教書,更要善于教書。沒有哪個教師愿意誤人子弟,每年教育主管部門都要作教學質量評估,如果教師能在形象思維研究方面多下點功夫,必然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
5 教師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篇4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形象思維能力 培養策略
一、前言
小學是學生開始數學學科認知的基礎性階段,形象思維能力作為人腦對具體事物的具象反映,具有直觀、不帶邏輯性的特點,是最初接觸、學習數學的關鍵能力。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獲得正確、豐富的表象,挖掘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促進學生主動運用形象思維能力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二、形象思維的概念及其教學作用
朱智賢在《心理學大詞典》中對形象思維的定義是“主要用直觀形象和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目前學術界對于形象思維的概念界定基本達成統一,即形象思維是以形象或表象為材料進行的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不同在于其富有情緒色彩,屬于表象運動的理性認識范疇。形象思維在數學研究和相關學科教學實踐中都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形象思維是決定數學創造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形象思維廣泛存在于數學研究活動中,并演化為多種表現形式。譬如,數學中的許多定理、結論的發現都是首先經過觀察和實驗,進而通過歸納發現的,這種探索過程以形象思維為主,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誠然,對數學定理和結論的演繹需要嚴格的邏輯推理過程,訓練了學生嚴密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顯然,創造性的成果才是推動數學發展的原動力,而形象思維正是決定數學創造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對帶動全面數學思維品質的協同發展,以及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形象思維的培養符合兒童思維發展規律
小學生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然而在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過早地強調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忽略了對形象思維的引導,造成學生在對具體實物直觀感知后,未進行形象的概括歸納,就直接跳脫到抽象概念的結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如在講授“體積”概念時,不能僅僅由對所展示的立方體實體所占空間大小的判斷,直接概括出體積的概念。這種教學方式越過了學生直觀感受的深化過程,使有的學生誤將物體大小和體積等同。
三、形象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
(一)注重直觀教學,明確數學基本概念
數學是一門注重抽象推演的學科,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習慣為主,抽象思維發展還不完全。為解決二者的矛盾,重要的是采取直觀教學方法。直觀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啟蒙學習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講解圓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運用兩張相同大小的圓紙,將其中的一張圓紙均等對折,讓學生觀察其直徑,發現圓有無數條直徑并且都過圓心;然后再對折,讓學生觀察圓的半徑,得出半徑等于直徑的一半的結論。
直觀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感官注意力,實現由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思維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明確基本的數學概念,還可以鍛煉學生對表象進行有選擇地加工的能力,深化形象思維過程。
(二)采用數形結合方法,發展形象思維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是數與形的有機結合。不同表象的數學圖形,促使大腦開啟形象思維模式,調動左右腦協同運行,開發人的智力。數形結合方法不僅符合數學學科特點屬性,也有利于促進人類大腦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多采用數形結合方法,開闊學生的形象思維空間,不斷增強數與形的相互轉化技能。
例如,課本習題中配合應用題具體情節而設計的插圖,方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題干,在腦海中構建出題中涉及的數學形象和數字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
(三)合理引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儲存的表象可以經過加工形成新的表象,即想象表象是構成形象思維的重要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如圖示情境、語言情境,增強課堂的延展性和豐富性,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探討中來,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知識時,可以通過從熟悉的長方形入手,引導學生想象:“將長方形兩個相對的兩個直角向外或向里拉,它會變成什么形?它由長方形變形而得,具有什么特點?”如此借助表象,能夠啟發學生在不同的平面圖形之間進行聯想和想象,在共性中推導和把握特殊性,激發形象思維不同維度的潛力。
(四)閱讀科普書籍,聯系生活實際
研究顯示,小學生的知識容量越大,對于數學的形象思維就越活躍。這是因為豐富的知識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構建起關于數學知識的表象認識。教師應多鼓勵小學生閱讀適合自己年齡段的科普讀物,多看與數學相關的圖文,并在閱讀結束后進行師生交談,交流問題和收獲。同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表述展示自己學會的數學知識,引導其轉變思維能力;然后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數學思維思考和表達生活現象,并形象化地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理清思路,使自我探索的進程更加條理化,逐步實現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四、結語
總而言之,思維的發展貫穿教與學活動的始終,對數學形象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能在短期內看到成效。這就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嘗試運用多種方法去啟迪和開拓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整體數學思維品質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分析學生思維障礙,對癥下藥,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思維惰性
學生遇到的跟過去解過的題貌似相同,實則差異,仍然墨守一種思路、沿用一種方法,得出錯誤的結果,誤入歧途。
例如:紅色果皮番茄(R)對黃色番茄(r)是顯性,如果把純合的紅色果皮番茄的花粉授到黃色果皮番茄花的柱頭上。試分析:黃色果皮番茄植株上結出的番茄果皮是______色,基因型為_____;如果該果實的種子發育成的植株自交,則結出的果實皮色,基因型是。(正確的答案:番茄果皮呈黃色;基因型為rr;結出的果實皮是紅色;基因型是Rr)。學生受基因分離規律的影響,去分析求解,得出番茄果皮是紅色,基因型為Rr。其實果皮是由子房壁發育的,仍然是黃色的,基因型依然是rr。
產生這種思維障礙的原因是學生掌握了某些概念、原理和規律,雖然條件改變,仍然用已掌握的模式去套、機械照搬,導致行為的公式化,尤其是在條件變化又隱蔽的情況下,越容易上當受騙。
為消除這類障礙,教師要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思維活動隨機應變,靈活曠達,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核心要“活",要加強變式練習。
形象思維模糊
學生在學習時感到難以理解,正是難以想像造成的,生物學概念的混淆,是形象思維模糊導致成的。為清除這類思維障礙,施教中要遵循“釋文—成像—悟道"的思維層次,其中“文"是基礎,“道"是文章的靈魂,文是“像"的載體,“像"是“道"的載體,而“道"是“釋文、成像、悟道"的結果,成像是開展形象思維,悟道是運用邏輯思維。概念的形成,首先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去感知生物事實,以獲得豐富的表象;然后通過聯想、類比、分析等形象思維,以獲得典型表象,掌握圖像,再以語言形式去把握基本事實的基本特征,即通過分析、推理、歸納、概括出生物概念。這樣通過感性認識層次、形象思維層次和邏輯思維層次,獲得的概念形象、生動、準確。然而我們的教學往往超越形象思維層次,直接把結論捅給學生,導致形象思維模糊。教師按照“釋文—成像—悟道"的思維層次去施教,就可使概念形成教學處于最佳狀態。
例如“魚綱"概念教學簡要過程如下:
概念定義概念的混淆
概念清,思路通;概念混淆,張冠李戴。例如一種雄性極樂鳥在生殖季節里,長出蓬松如被的長飾羽。決定這種性狀的出現是由于()。供選擇答案:A.應激性;B.多樣性;C.變異性;D.遺傳性。由于學生分不清應激性、變異性和遺傳性,答案也是陰差陽錯。極樂鳥具有的性狀,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屬遺傳性。概念混淆,尤其是同類概念相互干擾,是造成失誤的主要原因。為消除這類障礙,要求教師在概念教學中,重視對概念的剖析。如“減數分裂"的概念,應從4個方面分析:
其一,范圍:凡是進行有性生殖的動植物體;
其二,時期:從原始生殖細胞到成熟的生殖細胞;
其三,特點:細胞分裂兩次,染色體復制一次;
其四,結果:染色體減半。
這4點就構成了減數分裂的定義,缺一不可。對容易混淆的同類概念,如酶與激素、單倍體與染色體組、基因重組與基因突變等等,通過對比便能加深理解,克服誤解。思維定勢思維定勢是指人們按照習慣了的固定思路去考慮問題。思維定勢既有積極的作用,又有消極的作用,消極的思維定勢對學習起干擾的作用,阻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
例如,有甲乙兩個雙鏈DNA分子,已知甲DNA分子的一條鏈上(A+G)/(T+C)=0.3,乙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上(A+T)/(G+C)=0.3。問:(1)甲DNA分子另一條互補鏈上(A+G)/(T+C)=?整個DNA分子中(A+C)/(G+T)=?(2)乙DNA分子中另一條互補鏈上(A+T)/(G+C)=?在整個乙DNA分子中A∶T∶G∶C的比值是多少?學生解(1)得出:(A+G)/(T+C)=3.3,DNA分子中(A+C)/(G+T)=1;解(2)得出:(A+T)/(G+C)=3.3,其余答案也相應錯,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T)/(G+C)=3/10,A∶T∶G∶C=1.5∶1.5∶5∶5。為什么會出現上述錯誤呢?是受消極思維定勢的作用。題的條件已改變,學生仍然用前面用過的思路、方法考慮問題,誤入歧途。
為消除這類障礙,在施教中,運用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等解題方法,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嚴防模仿。事物非本質現象的干擾事物的本質往往是隱蔽的,而非本質常常是豐富多彩的,而且掩蓋事物的本質,學生分不清本質與非本質現象,受非本質的迷惑,上當受騙。
例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來治療時,大都采用肌肉注射而不是口服,其根本原因是()。供選擇的答案:A.肌肉注射比口服先進入人體;B.口服時藥物對消化道刺激過于強烈;C.口服時藥物將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分解;D.口服時藥物將被消化液中的脂肪酶分解。在答案中A、B、D都是非本質現象,起干擾作用,只有C是本質的。學生受到非本質現象的強烈刺激,而掩蓋了本質特征的弱刺激,從而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為消除這類障礙,要誘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由表及里去培養學生的深刻思維,提高思維的深度、力度、廣度、精度。負遷移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已有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技能的學習起消極作用稱為負遷移。
例如,周期性偏頭痛是常染色體上的基因引起的,表現正常的雙親生了一個偏頭痛女孩,如果再生一個男孩,且表現正常的幾率是()。供選擇的答案:A.1/2;B.1/4;C.3/4;D.3/8。不少的學生選錯,這是受基因分離規律的影響,只注意等位基因的分離,忽視性染色體的結合。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未真正理解和掌握,沒有形成牢固的認知結構,舊知識對新知識起干擾作用,負遷移乘虛而入。
篇6
一般而言,所謂思維,指的就是人們首先通過對外部的各種表現特征產生一種感性認識,然后對表現之間所賦存的規律進行間接的概括的一種反映,并通過該種反映來認識外部世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上述對思維概念的闡述可知,它是一種非常繁復的心理現象。心理學意義上的思維主要包括如下三個部分即抽象邏輯思維、直覺思維以及形象思維。其中,形象思維又叫形象邏輯思維,它主要指的就是以具體表象為基本材料的一種思維方式。形象思維的兩個重要特征為形象性及直觀性。本文就是主要闡述了如何將形象思維融入至實際的高中化學之中。
2課改背景下如何培養高中生的化學形象思維能力
2.1化學形象化的特點
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為何要加強對學生形象思維的開發及培養?這是由于化學具有形象化的特點,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2.1.1化學的研究對象——形象化的物質
由上述可知,形象思維的特征主要是用形象化的材料來加以思維,而形象材料最為主要的特征為具體性及直觀性,而這又是化學學科所具有的特殊之處。由化學的定義可知,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果、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是關于物體(物質)的空間結構、運動(變化)狀態及其相互作用的知識。這些問題的解決,既有形狀、狀態的描述,又有數量的分析與論證。因此,化學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形象化的物質。
2.1.2化學的表征工具
我們知道,化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性的學科,與其他學科一樣,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符號系統。對于化學符號系統而言,與物理學、數學等其他學科的符號系統有一定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化學符號較為直觀,而物理學與數學符號系統則較為抽象。化學模型是在化學符號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物理學模型相比較,化學模型也具有明顯的直觀性。
2.1.3化學家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
化學家在對化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一般所使用的思維方式就是形象思維。例如,波爾在物理學領域所提出的電子軌道模型,化學家在分析原子核、電子以及中子三種物質運動變化關系時就應用了這個模型。又如,苯分子結構的創始人庫勒曾經是一名建筑學家,他在研究苯分子結構的時候,將建筑模型設計的形象思維應用于實際的研究和探索之中,終于得出了苯分子的形象結構。
2.2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途徑
基于如上論述可知,化學是一門具有形象化特性的學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開發及培養,具體而言,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2.2.1注重加強化學表象方面的積累
形象思維的建構,是需要表象作為基本的材料的,這就是說,沒有對表象進行積累,就不會有形象思維的構建。在實際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首要做的就是應該注重對學生表象的積累加以注重,運用形象化的材料來感化、充實以及強化學生的感知,并使得學生獲取同實際教學內容相關的表象,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增加學生形象思維的表象來源,也可以促使學生對化學知識更好地認識及理解。
對于化學實驗而言,其最基本的特征為趣味性及直觀性,可以很好地加強學生對表象材料的積累及其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化學的學習,不應該從基本的概念入手,而是應該從化學實驗入手,首先讓學生對化學實驗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通過不斷地觀察積累,使得感覺材料更加地秩序化以及整體化,從而最終形成直觀的感性反映形式,以增加表象材料。例如,在講到“Na與水的反應”的實驗現象時,如果教師首先就開門見山地告訴學生Na與水反應的現象,那么這就不能使得學生很深刻地對這個實驗加以認識。而是應該教師首先不告知任何現象,僅僅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該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切黃豆粒大小的Na塊,然后將其投于水中,觀察這時的現象,然后待此步反應完成之后,再往溶液中滴加無色的酚酞溶液,并觀察此時所出現的現象。
篇7
【關鍵詞】物理教學思維能力教學策略培養
1.教學中發現的問題
在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有的學生能把概念、定律都背得滾瓜爛熟,但一到具體理解、解決問題時就不知道怎么辦;有的學生反映,老師上課講的太快,腦子還沒有反映過來講的是什么?就進入下一個問題了;還有的說,老師上課講的例子,雖然平時見過,但當時不在眼前,難以想像,分析時也不知道老師說什么,最后就放棄了。
這些問題使我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教學,使學生頭腦中學到的物理知識活起來,指導學生的實踐?我分析了學生想學而又學不好的原因,發現原因之一是老師對思維認識的片面性所導致思維培養的偏頗,即重視抽象思維,忽視形象思維的培養,致使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枯燥、乏味和抽象、難懂的現象。課堂缺乏學生形象思維的空間,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和發展,使學的知識變成純粹的文字和符號,沒有在頭腦中建立知識的形成過程,構筑不出與物理知識相對應的物理圖景,不能形成物理過程的動態形象,解決具體問題時無法將問題轉化成過程圖景。結果很多學生喪失了對物理學習的信心,思維能力的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從而嚴重影響了物理學習的效果。形象思維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與物理規律;形象思維便于對物理問題的整體把握和定性分析;形象思維有助于啟迪直覺、誘發靈感。愛因斯坦說過,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格拉肖指出:“在我們研究物理問題的時候,往往會見到現實世界的各種形式。對世界或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維。”錢學森同志認為:人認識客觀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維,而不是用抽象思維。比如,小孩子的思維也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然后到抽象思維的。因此,在物理教學中,為了學生智能的全面協調發展,我們需要探討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1創設物理情景,幫助學生建立豐富而又正確的物理表象。物理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是表象、直感和想像。擁有豐富而又正確的表象是形象思維的基礎,一個表象貧乏的學生是不可能進行有效、正確的形象思維的。就像一個瞎子,從來沒見過五顏六色世界,你如果要給它描述花紅葉綠,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你所描述的事情。只有豐富的表象才能進行形象思維。表象來源于感性認識即直觀,也就是實踐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在大腦中產生的影像。沒有直觀,沒有實踐就不會有豐富的表象。因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豐富的物理表象應擺在提高其形象思維能力的第一位。可通過以下三方面進行:
2.1.1充分利用實驗開展形象化教學。作為形象思維基本材料的表象,并不是頭腦中憑空臆造出來的,它根源于現實中的形象,離開了現實中的具體形象,形象思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開展形象化教學,從所講授的概念、規律、問題的需要出發,運用實驗、模型、幻燈及多媒體電腦等多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使學生通過眼、耳、鼻、舌、皮膚等多種外部感覺器官的感知,獲得對物理現象的充分感知,從而在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物理表象。
例如:在講授“改變物體的內能”一節時,由于“內能”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缺乏直觀,因而學生對做功與物體內能間變化的關系印象不深,不容易把握。為此,我先讓學生觀察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小的實驗。如圖所示,在容積為1500毫升的塑料瓶中滴入少許酒精,用橡皮塞住(使之不漏氣,但不要太緊),搖幾下瓶子,使酒精充分蒸發,然后用手持打氣筒向瓶中打氣,當瓶中氣壓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塞子突然“叭”的一聲被彈起,同時看到瓶內生成的白霧向外沖出。面臨這種聲形俱備的實驗,學生激動不已。我趁機追問:看到了什么現象?為什么塞子會突然被彈起?為什么又能看到白霧呢?在學生緊張的思考和議論中,引導學生分析知道:用氣筒想瓶內打氣,瓶內氣壓增大,當瓶內氣壓增大到足以克服作用在瓶塞上的大氣壓力和瓶口內壁對瓶塞的摩擦力的作用時,就會將瓶塞彈起。這時,瓶內氣體對外做功,溫度降低,空氣中所含的酒精蒸汽有一部分液化成微小的液滴懸浮在空氣中呈霧狀。學生親眼看到了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小的情景,頭腦中留下了永生難忘的記憶,對本節內容乃至本章內容的學習都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1.2充分利用物理圖像建立物理過程的形象記憶。物理圖像既是豐富的物理信息,又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聯系的紐帶,一個物理圖像能生動、直觀地展示一個物理現象。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編排了大量的插圖,物理學中還有光路圖、電路圖、受力示意圖等圖形,通過典型物理圖形向學生展示大量生動、具體的物理現象,既有助于認識、理解物理現象內在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又有利于記憶,便于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同時,通過讀圖、看圖,可以促進右腦的開發。
2.1.3用形象化的語言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物理表象在生活中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只是生活實際中的物理現象要比實驗室中的物理現象復雜一些,但只要我們能夠精選、簡化,學生頭腦中完全可以再現出豐富的物理表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運用科學、準確、形象而又生動的語言描述學生已感知過的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及物理圖景,以喚起學生頭腦中的形象,從而使學生獲得相關的物理表象。如在講液化時,可以做適當的演示實驗,但也可以幫助學生回憶冬天的早晨嘴中呼出的“白氣”、悶熱的夏天冰棒包裝紙上的水滴現象。這些在學生頭腦中已有深刻印象的物理現象,取之用于教學中直接應用的加工素材,即可使學生感到物理的親切,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覺地將頭腦中的感性認識條理化,以豐富其頭腦中的物理表象儲備。
2.2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表象進行思維的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能力與活動是密切聯系的,個體的能力總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并在活動中得到體現的。抽象思維能力如此,形象思維能力也是如此。學生大腦中積累了大量正確、生動的物理表象,這僅是為進行形象思維創造了先決條件,而并不等于學生就具備了形象思維的能力,只有當學生能運用物理表象分析研究物理問題時,才是具備了形象思維的能力。從建立物理表象到運用物理表象是一個飛躍,因此,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必須在建立正確的物理表象的基礎上,將引導學生運用物理表象進行思維貫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方面,讓學生在頭腦中對表象進行操作、加工,使其能逐漸達到完全自覺地調節表象,從而養成運用物理表象進行思維的習慣。
2.2.1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物理表象貧乏的原因是沒有認真觀察演示實驗現象、沒有積極地參與探究性實驗。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動作思維的操練直接制約著思維的發展。操作、觀察實驗的過程是一個形象思維的過程,在動態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才會產生對問題的思考,經歷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頭腦中建立準確的物理過程場景。實驗現象可以增加物理表象積累,為進一步的思維發展提供條件。沒有具體的實際經驗,無論他人如何詳細地講解,可能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應使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積極動手實驗的習慣。學生動手實驗過程中,不僅對實驗本身、也同時對整個環境的信息都進行了加工。所有這些感覺信息都進腦中,成為實驗記憶的一部分,并在它們被提取時得到激活。
2.2.2在概念和規律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的基礎,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核心,在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中,要創設物理情景,使學生充分感知物理現象,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形成正確、鮮明的物理表象,引導學生對原始的感性材料、物理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組,通過分析、對比、歸納、想像等一系列思維操作,抽象出物理概念(或物理規律)。另外,在物理學中,許多物理定律、公式、及物理問題可以用圖形來描述。物理圖形既是豐富的物理信息,又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聯系的紐帶。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識圖思維能力”。 對學生“識圖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對學生強化“互譯”訓練,即把用文字描述的物理規律和定律去訓練學生用圖形表示,反過來將反映物理規律和定律的圖形讓學生“翻譯”成文字描述形式。如:教學中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直觀表達,我沒有直接畫給學生,而是給出鏡面、光線的畫法,給出反射角、入射角的定義,學生觀察完現象、得出規律后,讓學生先動手試著用畫圖來表達規律,為了畫出反映整個現象過程的圖景,學生需要對實驗過程回憶、再認知,并且進行知識的概括過程。首先經過自己的摸索畫出體現部分特征的草圖,到規范畫法,學生對每一個環節就會較快領會圖形表達的思想。反過來,對照圖像說出定律的內容也較容易。使學生記憶定律時先在腦中浮現圖像情景,變成有圖可依的理解性形象記憶。又如: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識記成像規律,在教學中,我利用以下物理圖形幫助學生識記規律。
實踐證明,利用此圖記憶凸透鏡成像規律,不僅記得快,而且記得牢,同時,此圖也便于學生想像凸透鏡成像情況的動態圖景。
2.2.3在物理習題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在習題教學中,要注意定性分析,提倡數形結合,促使學生養成運用形象來分析、思考問題的習慣。一般來講,解物理題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調用存儲在右半腦的形象材料進行形象思維,作整體和定性分析;第二階段,主要是調用左半腦的抽象材料進行抽象思維。然而,目前學生普遍缺乏運用物理形象進行思維的習慣,他們常常只習慣用公式去討論問題,得出一些數學結論,而不習慣運用物理形象去思考現象或過程的本質。
為此,在講解例題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信息的知覺來想象問題情景,構建典型形象,揣測物理變化的趨勢,同時在紙上畫出示意圖或受力圖、光路圖、電路圖等草圖,并在草圖上標明各個過程、狀態的物理量;然后,再要求學生根據已畫出的詳細情景圖,理性地分析各過程、狀態的特征,將這些特征與大腦中已有的規律表象對應起來,尋找合適的規律解題;最后,才讓學生運用物理概念、規律進行推理和演算,得出定量的結論。例如: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質量為0.1kg,當瓶內裝滿水時,瓶和水的總質量為0.4kg。用此瓶裝金屬顆粒若干,瓶和金屬顆粒的總質量為0.8kg,若在裝金屬顆粒的瓶中再裝滿水,瓶、金屬顆粒和水的總質量為0.9kg。求:(1)玻璃瓶的容積;(2) 金屬顆粒的質量;(3) 金屬顆粒的密度。此題對于學生來說顯得過程較繁雜、條件較多,看一兩遍印象不深刻。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把題目的過程完整地再現出來,如圖所示,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各圖中的信息及其關系,這樣學生就能正確理解題意。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對學生提出運用形象進行思維的嚴格要求,如解題一般應有題意圖,論述問題應有必要的圖形配合等,這種數與形的協同運用可以使題意更為集中、明確,從而加深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形成清晰的物理圖景,幫助學生實踐過程中,通過對頭腦中物理表象的反復操作和加工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2.3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想像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想像是物理形象思維的一種基本形式,想象力是人們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項重要能力。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物理想像的內容可分為:時空想像、理想化想像、圖景想像、圖形想像。研究表明:中學生在學習物理的活動中喚起多種物理圖景及其變換的能力是學好物理的一個重要條件;獨立形成新的物理圖景的能力是最寶貴的一種能力,它與人的創造性直接相關,是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首先,把思維具體化、形象化,使被研究的物理現象及其過程在頭腦中形成物理圖景、物理模型,構想出理想化的物理形象。在解答物理問題時,要求學生正確地畫出物理過程的示意圖或在大腦中想像出物理過程的正確的物理圖景;其次,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減少練習中的原始圖形,改用純文字敘述,要求學生在文字敘述的基礎上畫出圖形,以增強學生空間想像的自覺性,使空間想像力有充分鍛煉的機會;第三,鼓勵學生聯想。我國著名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拓寬兒童的想像。”在物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啟發學生聯想。另外,要求學生每遇到一個物理問題都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聯想、喚起許多與該問題有關的表象,并與問題作對比,組構新的物理形象,提高想像的豐富性。
總之,形象思維不僅因為其直觀、形象,具有利于理解和記憶的功能,可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形象思維訓練與發展創造能力密切相關。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促成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根本擺脫物理教與學的困境,提高物理課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田世昆.物理思維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張敏. 物理形象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物理教師》,2006.(2)
篇8
關鍵詞:圖形思維;數形結合;創新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左半球負責處理語言,進行抽象思維、分析思維,右半球負責處理表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既然人體結構決定了人腦的左半球主要從事抽象思維,右半球主要從事形象思維,所以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就應該順應人體自然,注重對學生左右腦的均衡訓練,即除了注重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加強形象思維的訓練,讓形象思維去更好地促成抽象思維。
一、名人學習方法的啟迪
愛因斯坦在演講時,把幾千字的演講稿濃縮到巴掌大的紙來畫圖以表示加強記憶,從而做到有層次、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位具有超凡智慧的科學家,從來不記在辭典上已經印有的東西,他的記憶力是用來記憶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嘗試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把學生認為很難看懂的、較拗口的數學術語用形象的語言文字來描述,同時還把每一章節甚至幾個章節的內容濃縮在一起,有時是一張表,有時是一張示意圖,這樣需記憶的東西就少了不少,一節課下來要記憶的東西只是幾個文字,一個圖表,但認識的、理解的多了,一學期下來,學生也就逐漸學會了通過圖形理解問題的本質,課堂效果非常明顯,并且起到以一變應萬變的學習效果。
我們還知道盲棋最考驗棋手的是記憶力,其實那個也是靠圖形去記憶,然后在此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這就是盲棋高手給我在教學上的又一個啟示:只有充分利用人腦的功能,加強了左、右腦互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來實施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以圖形思維促課堂教學
1.借助圖形,突破思路
在實際教學中,數形結合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它通過數與形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結合起來,即把抽象的數學語言、數量關系與直觀的幾何圖形、位置關系結合起來,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事實上,數形結合方法不僅從人體生理角度上看具有可行性,而且在實際中更具操作性,因為圖形的直觀具體,更能讓人有理解的基礎和媒介,數形結合正是通過對圖形圖象的記憶、認識和理解來促成對抽象問題的思考。
如要研究方程lgx=sinx解的個數這個問題,單從代數角度去分析的話,很可能會難倒很多同學,但是如果能聯想到了等式兩邊的函數圖形(見圖1),再觀察這兩個圖象的相對位置關系,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可見圖形可以最大限度地從直觀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把抽象的數或式與直觀的形結合起來,達到使問題容易理解,思路易于把握的效果,簡單地說就是在思路受阻時,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2.借助圖形,突破概念
數學概念是數學認識的起點,也是學生認知的基礎,是學生數學思維的核心,但是由于數學概念的高度抽象性,造成一種枯燥、難懂,讓學生畏懼的感覺,而數形結合可為概念賦予圖形信息,利用圖形信息來理解記憶概念及對相關性質進行應用。
如已知函數f(x),x∈R的對稱軸為x=2,當x>2時,f(x)為增函數。設a=f(1),b=f(4),c=f(-2),試確定a、b、c的大小關系。
分析:欲比較三者的大小關系,只需根據對稱性,畫出示意圖形(可類比二次函數的圖形,見圖2),由圖形結合單調性即可確定。
解:因為函數f(x)的圖象關于直線x=2對稱,且x>2時,f(x)為增函數,則x
(-2,0)關于對稱軸x=2的對稱點是(6,0).
(1,0)關于對稱軸x=2的對稱點是(3,0).
顯然,在對稱軸x=2的右側有f(6)>f(4)>f(3).
所以f(-2)>f(4)>f(1),
即c>b>a.
本題靈活地利用了函數的單調性進行大小的比較,結合圖象形象直觀地得到了結論,這也是單調性定義應用的創意。這里圖形不僅提供了大腦形象思維的表象材料,也調動了右腦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形象思維能力,促進了左、右腦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說數形結合在培養學生對圖形的想象能力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
三、以圖形思維促創新能力的培養
圖形思維、數形結合不只是代數與幾何的簡單結合,我們更要認識到由數量關系與圖形特征之間的聯系,把一個形的問題轉化為相應的數的問題或將數的問題轉化為相應的形的問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過程。
篇9
關鍵詞:設計思維學;風景園林課程;課程體系
一、課程設置的前提
風景園林設計作為一門理工類學科,在不同的院校系別中專業側重有所不同。隨著國內風景園林設計行業的發展及境外優秀設計師向中國的大量涌入,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夠遵循客觀規律與相關法律法規的施工員,也不僅僅是只能提筆畫圖的繪圖員,而是具有設計創新能力的設計師。因此,在風景園林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應充分重視設計思維學及相關課程的設置。
二、設計教學方式
本課程教學采用課堂理論講授、互動討論和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要求學生掌握直線型思維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分合思維等思維方法,學會使用思維導圖、“十二個一和田思維法”等方法進行思維整合,能夠將思維過程推向圖形階段,完成從構成到設計進而轉變成設計圖紙的過程。
三、課程內容設置
1.思維
(1)思維的定義與分類。思維,即沿著一定方向的思考,或是有一定順序地想。思維可分為直觀行動思維/行動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與靈感思維。思維科學研究的對象為哲學、邏輯學、腦科學與語言學。(思考:人是怎樣思維的?人應該如何思維?怎樣思維才是科學的思維方式?)(2)設計過程。思考階段――分析設計任務和定義項目的階段,重點是對設計進程的不同階段以及成功設計的每個步驟進行全面思考;調研――這部分是信息收集階段,它有助于形成設計構思;構思――如何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靈感設計出符合要求的創意方案;改進――如何提煉一個籠統的設計概念;實施。
2.理性思維與設計
(1)思維。思維是感覺、知覺、記憶、思想、情緒、意志這一系列心理過程中的一種心理活動,可以細化為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知覺思維、靈感思維、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單一性思維、系統性思維、順向思維和反饋性思維等。(2)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指導著形象思維的具體運用,得出符合設想或構想的最終形象,在體現審美規律的同時,也滿足市場和功能的需求。
3.符號化思維(以漢字為例)
(1)格式塔視覺理論。局部相加不等于整體,整體的效果會大于局部的相加。(2)漢字的符號化解析:形態、字意、繁體字。
4.思維模式的使用
(1)發散思維: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也就是從同一來源中推展、轉移出大量子系統的信息輸出。(2)收斂思維: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邏輯的結論,其重點是產生獨有的、集中的、歸納的、最好的解決問題的焦點。(3)逆向思維:把思維方向加以逆轉,用對立的、表面看似乎不可能并存的兩條思路同時尋找解決問題之答案的形式。(4)分合思維:是一種把思考對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獲得一種新的思維產物的思維方式。
5.思維導圖
(1)思維導圖的特點與作用:激發設計靈感,約束思維方向,整合設計思路。(2)思維導圖的繪制方式:利用線條、符號、詞匯、圖像對設計思維過程加以描述,把主題放在中央,向外發散,使用關鍵詞表達各分支的內容。
6.“十二個一和田思維訓練法”
(1)由來:頭腦風暴法的創始人奧斯本博士于1946年提出的“檢核表法”,以及創造學研究者許立言、張福奎和上海和田路小學的教師在檢核表法的基礎上提煉總結出來。(2)訓練內容:加一加、減一減、擴一擴、變一變、縮一縮、聯一聯、改一改、學一學、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組一組。
7.圖形
以傳播信息為目的,以線條、色彩、塊面等造型因素塑造形象鮮明、內涵深刻的視覺形象。
8.圖形創造過程與方法
(1)圖形創造過程:感知階段、醞釀發現階段、橫向震蕩階段、元素重組階段、完善正稿階段。(2)圖形創造方法:寓意、象征、形象替代、形象變異、形象夸張。
9.圖形創造形式階段
(1)設計的基本元素:點、線、面、形體、運動、顏色、質地、聲音、氣味、觸覺。(2)設計形式:幾何形式與自然形式。幾何形體開始于三個基本的圖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基本圖形可以衍生出次級基本類型。自然形式:模仿、抽象、類比。幾種常用形式:自由的螺旋形、不規則的多邊形、生物有機體的邊沿線、聚合和分散。
四、課程影響
當前中國的風景園林設計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高校,應當順勢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具備藝術設計創新能力的風景園林設計師。相信設計思維學課程的開設能夠豐富并有針對性地補充以招收理科生為主的風景園林設計本科專業的課程內容,為高校培養合格的風景園林設計師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10
第一封《代前言:怎樣學習美學?》
朱光潛先生首先談了寫作《談美書簡》的動意,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針對美學是個旁涉很多領域的邊緣學科,以及國內“資料太少”這一特殊性,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閱讀外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
第二封《從現實生活出發還是抽象概念出發?》
1956年,全國開展了美學大討論,在這場大討論中,朱光潛先生承認自己過去“站的是唯心主義立場”,“用的是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的邏輯方法”,信奉的是柏拉圖、康德、黑格爾、克羅齊等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美學思想。到80年代,朱光潛先生堅持“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一總命題,而且他討厭對美下定義,認為這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不是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正確辨認生活與藝術中的一切丑現象”,認為“自然丑也可以轉化為藝術美”,“藝術家有描寫丑惡的權利”。
第三封《談人》
朱光潛先生提出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是“一個整體”。審美活動和整個人的其它許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報的意志“是有內在的聯系的。強調反“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體的活動”,進而強調“藝術作品必須向人這個整體說話”這一命題。
第四封《關于與美學一些誤解》
在此,朱光潛先生重申他對的信仰,鄭重提出“我們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從思想中‘解放’出來”。針對“創始人并沒有寫過一部美學或文藝理論的專著,說不上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等一些誤解,朱光潛先生說,構成美學的這個完整體系“是長期發展而且散見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的美學體系,就要認認真真地學習理論。
第五封《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
朱光潛先生認定“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是精神方面的生產勞動,其實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儲存的”。生產勞動是社會性的人憑他的本質力量對自然進行加工改造。這是一個雙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自然經過人的改造而日益豐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對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質力量日益加強和提高了。人類歷史就這們日益發展下去,以至于達到“人的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人道主義”的辯證統一。
第六封《沖破文藝創作和審美學中的一些》
“”統治時期,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為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階級性的關系是共性與特殊性或全部與部分的關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體,肯定階級性并不是否定人性”。“人道主義”總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嚴”,“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為人雖是一種動物,卻具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自覺心和精神生活。人道主義可以說是人的本位主義。”“在文藝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東西”,“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題莫過于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情”。在闡釋“共同美感”時,朱光潛先生援引了馬克思“藝術起源于勞動”的論述,指出“勞動是人類的共同職能”,它所產生的美感也就是“人類的共同美感”。
第七封《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在這封信里,朱光潛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生理學知識來使我們更好的認識美與美感,如節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而且向我們進一步闡述了其“美是主客觀的統一”“文學作品應該具有節奏感,而不應一味高昂”“審美者和審美對象各有類型”等觀點。
第八封《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
朱光潛先生認為,為弄清形象思維問題,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思維?”“思維就是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客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思維本身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思維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掌握具體事物的形象,如色、聲、嗅、味、觸之類感官所接觸到的形式和運動都在頭腦里產生一種映象,這是原始的感性認識”,叫做感覺、映象、觀念或表象。第二步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可以經由兩種途徑或方式,這就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目的都在于獲得對事物的更進一步的認識。“把從感性認識所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就叫形象思維;“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律,這是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這種思維就是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的不同之處,在于形象思維始終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沒有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第九封《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
文學是用語言為媒介,而語言中的文字卻只是代表觀念的一種符號,本身并無意義。語言這種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觀念性,也就是說,語言要通過符號(字音和字形)間接引起事物的觀念。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在藝術門類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文學實際上就是語言學”
第十封《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朱光潛先生反對將“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這樣的本來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稱呼硬套到其它時代與民族的文藝創作上去,而主張從“浪漫主義的”或“現實主義的”這樣的創作方法的角度,對各時代和民族的文藝作出分析。與此同時,朱光潛先生認為不能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分絕對化。“浪漫主義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情感和幻想較占優勢”;“現實主義從客觀現實出發,抓住其中本質特征,加以典型化”。這兩種創作方法雖然是客觀存在,卻不宜過分渲染,像旗幟那樣鮮明對立。要“從主客觀統一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環境”指“行動發生的具體場合,即客觀現實世界,包括社會類型、民族特色、階級力量對比、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總之,就是歷史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典型環境起著決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 “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觀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恩格斯把“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現實主義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封《審美范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
悲劇與喜劇是兩種不同的藝>!
- 上一篇:經濟學成本與收益
- 下一篇:初高中語文文學常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