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18:12: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發展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發展觀

談論新發展觀視野中人的發展

目前,可持續發展已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它將發展理解為經濟——自然——社會——人的共同發展,并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而傳統發展觀則集中在單純的經濟增長上面,它以物為中心,在主體、客體兩極中指向客體一級,人的發展在它身上是看不到的。本文擬從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含義和實質,在新發展觀中如何重新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的發展的實現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從而深化人的發展的認識。

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曾指出,隨著人類文明成長的進程,“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將成為歷史的必然。然而,在20世紀,當高歌凱進的工業社會帶著滿目瘡痍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獲得空前發展的時候,卻遭遇到一系列難堪的“發展危機”,使得人們難以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甚至帶來人的本性的異化。與這種異化相伴隨,人類發出了“還我本性”的呼喚,強烈要求確立一種新的發展理念,這種新的發展理念就是可持續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于上世紀70年代,形成于80年代,到90年代成為我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思想原則。70年代,在國際有關的發展會議上,人們曾提出過“合乎環境要求的發展”、“連續的或持續的發展”等概念,最終選定為“可持續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可持續發展”成為會議的主題。至此,“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被許多國家社會所認同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戰略。近年來,我國政府對“可持續發展”也表現出極大的關切和高度重視。1994年制定的《中國21世紀進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白皮書》,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對策、措施等。1996年,在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報告》中,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江總書記特別強調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001年3月,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朱總理在《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中指出,“堅持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什么樣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呢?目前,為世人所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是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的經典定義。1991年,聯合國通過的《里約宣言》將“可持續發展”進一步闡釋為“人類以與自然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并公平地滿足今世后代在發展與環境方面的需要”。因而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指發展要有后勁,立足當前,著眼于未來,著眼于長遠;發展要能夠繼續下去,一直延續下去,并要為以后的發展創造條件和機會,不能“竭澤而漁”。可持續發展觀的內涵豐富,但從總體上理解有兩個最基本的要點:一是強調人類在追求自身生活權利時應當堅持與自然相和諧的關系,達到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而不應當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等方式追求發展權利的實現,二是當代人的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時,應當努力使自己的機會與后代人的機會相平等,既滿足當代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表面上看,可持續發展重在解決資源與環境的再生性和可續性問題,追求人類與自然界的協同進化;但實質上,可持續發展卻是一種環繞人并為了人而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協調互動的社會發展范式,追求人的完整性、凸現人的完整性,這是可持續發展觀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由此,我們不難看到出,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

與動物是在消極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身生存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積極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的,因而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反過來又制約和規定人的本質,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肉體組織發展出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能力,從而使人的生命活動成為有意識的活動,人成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社會存在物”、“有意識和類存在物”又使人的具有了自覺能動性,因而使人脫離了動物界,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統一于實踐活動中,這表明人通過實踐使自己成為一種自我創造的主體性存在。在實踐活動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自己活動的對象,變成自己的客體,與此同時,也就使自己成為主體性的存在。在這種主、客體關系中,自然界是作為主體的人的首要客體而存在,作為主體作用和改造的對象而存在。因而,自然界的發展是作為主體人的發展的基礎、根據和首要條件。但是,作為主體的人在與自然客體發展對象性關系時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主人翁姿態完成自然界所賦予的使命,即人可以認識和改造自然。在這里,人不斷進行創造性活動,把自身潛在的能量釋放出來,使世界有了新的特征,也即使世界人化,從而不斷創造著自己的生命本質,并以此體現人的主體地位,價值和尊嚴。

從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來看,人類漸漸改變了最初的完全從屬于自然、依附于自然的狀態,而且,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以征服者的姿態讓自然不斷奉獻出大量物質財富。于是到了工業化時代,就有人認為人越是征服自然,人的發展程度就越高。不錯,作為主體存在的人,其生存和存在方式確是在于征服自然,在于擺脫自然對人的束縛,用自己的雙手從自然界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在這個意義上,這種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不是對人的發展的完整理解,它只是人的發展的一個過程。恩格斯指出:“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取消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83頁。)對自然界規律的無視,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的盲目蠻干,必然會破壞自然界自身的調節機制。這樣一來,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便是自然界反過來又以各種暴虐的方式給人類以報復和懲罰。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和小亞西亞毀林墾殖,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昔日的良田沃土淪為不毛之地;西班牙的種植場主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認為木灰作為肥料足夠最能贏利的咖啡樹施用一個世紀之久,結果后來的熱帶大雨卻沖掉了毫無掩護的沃土而只留赤裸裸的巖石……本世紀中葉在以來,雖然人類奇跡般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但同時也帶來了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以及全球性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正在步步將人類推向深淵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與自然的平衡狀態已逐漸走向全面失衡,使人與自然對立起來。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新發展論文

摘要: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側重于強調生產關系的調整,第二階段側重于追求生產力的增長,都沒能夠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聯系中發展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生產關系。第三階段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方法論的新發展。

關鍵詞:生產力;生產關系;科學發展觀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領導集體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如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進行經濟建設的探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指導地位,盡管個別經濟學家試圖以西方經濟學取而代之,但從中央決策層領導經濟建設的實踐看,沒有過絲毫的動搖。這一點,可以從黨中央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唯物史觀方法論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尋找到最有力的依據。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從縱向來看,實際上就是對唯物史觀方法論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一、建國以后到改革開放前側重于強調生產關系的調整

建國初期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城市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農村實行農業合作化、建立,變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和農業個人所有制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1949年到1952年,國家允許有利于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繼續存在。國家利用其補充社會主義工業生產的不足,供應部分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利用其維持和吸收職工就業;利用其利潤增長,通過稅收和價格政策,部分轉變為國家積累。同時,國家通過勞動保護、價格、稅收政策,對原料、市場、貨源的控制和國家資本主義形式的企業利潤分配等,把資本主義的剝削、無政府狀況和投機活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然而,利用和限制并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不能解決國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生產無政府狀態與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生產的社會性與占有的私人性、資本家與工人階級間的矛盾。始于1953年的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就是要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至1956年底,全國私營工業的99%、私營商業的82,2%實現了公私合營,城市已基本消滅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度。1953年春,全國基本完成,實行了農業合作化。其目的是通過各種互助合作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成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從生產資料占有形式上消滅貧富兩極分化的基礎。農業合作化經過了換工聯合勞動的生產互助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合作社、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合作社三個階段。是在高級農業合作社基礎上聯合起來組成的由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經濟組織,生產資料實行單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實行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并取消自留地。

然而,私人或個人所有制向全民和集體所有制轉變的歷史動因不是當時城市或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而是在傳統社會主義理念支配下,追求“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主觀選擇。以農業合作化運動為例,其首要動因不是源于增加糧食生產、發展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而是為避免農村貧富兩極分化及雇傭勞動、高利貸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復辟。指出:“對于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如果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就必然會去占領”。建國后,中國農業“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建立蘇聯式集體農莊”,在黨內早已達成共識。使黨更相信變革生產關系的巨大作用,以為公有化程度愈高就愈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由此,農業合作化“提前”開展,在極短期內由初級社變為高級社乃至。超越生產力的發展階段,追求大而全的公有制,生產關系走到生產力的前頭,會造成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生產關系比生產力更先進”與“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的桎梏”一樣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仍以農業合作化運動為例,它導致億萬農民失去經營自主權和身份自由,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的停滯和農村消費市場的萎縮。20世紀60年代初,由于農業無法為工業提供充足的農產品,國家不得不一再調整工業生產規模,降低基本建設投資,精簡職工和城市人口。1953年到1978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2.7%,農民的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952年的57元增加到1978年的133.6元,平均每年增長不到3元”。到改革開放前,“中國仍有2.5億農村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

查看全文

樹新發展觀從領導干部開始

改革開放如何搞、走什么路的問題,是較長時間以來直接影響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大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總理在21日結束的、由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上的講話,對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這次會議所明確的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對高級主要領導干部提出的貫徹、落實的工作要求,將對中國下一步改革開放更健康、更安全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長時間以來,在單純GDP主義的誤導下,我們的改革開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可輕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背離了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價值和目標。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不僅將會挫傷社會公眾的改革開放熱情,也會影響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總理集中表述的科學發展觀,明確了改革開放為什么的問題,明確了改革開放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和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的指導思想。應當說這具有重要的觀念更新、正本清源的意義,是改革開放歷程中的重要標志。

現在的問題是:在重大的觀念更新形成以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必須積極跟進,主動改變已經習慣了的單純GDP思維,而代之以更科學、更全面、更客觀的心態和意識以投身改革開放事業;同時,各級主要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僅自己要成為觀念轉變的表率,而且要積極推廣和灌輸新觀念,宣傳、貫徹新觀念,為科學發展觀爭取更加廣泛的社會政治支持、準備好扎實可靠的社會基礎。在這方面,各級主要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任重道遠。

我們知道,一個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在轉變觀念、落實新發展觀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為他們在公共事務的決策和執行中,必然要貫穿一種施政理念,不同的理念所造成的結果也必然不同。如果他們首先能夠把科學的發展觀貫穿工作之始終,就可以在重大事務上實現更大范圍內的“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發展;相反,如果他們不能做到,像王懷忠那樣為了私利大搞“政績工程”,到頭來造成的損失也將是巨大的。

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干擾。正如先進、正確的觀念能夠極大地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一樣,落伍、過時的舊觀念同樣也能夠嚴重阻礙事業的正常進行。人們對此需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以防范、排除舊觀念的干擾,增強新發展觀的抗干擾能力。在排除舊觀念干擾方面,還應當認識到,舊觀念很可能會與特定社會群體的既得利益結合起來,影響和干擾新發展觀的落實。因此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不僅要排除一切可能的觀念干擾,而且也要排除以這樣、那樣形式出現的經濟或政治的直接干擾。

不難看到,新發展觀的確立、落實,還有一段艱苦的路要走,還要經受必需的考驗,但新發展觀所確立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將會給新發展觀帶來強大的政治支持,“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必然會得到廣大社會公眾真心實意的擁護。事實上凡是能夠給最廣大多數人帶來最大福利的觀念、思想、政策,一定能夠得到真正的實現。這是新發展觀必將取代舊觀念的根本原因所在.

查看全文

民族經濟學新發展觀探討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從經濟文化的全球化與民族性關系出發,分析以往研究的一些缺憾;進而從新發展觀的視野考察我國民族經濟學的研究現狀,并對這門學科的形成、發展及其學理價值、科研特征與應用前景進行初步的探討和闡釋。強調加強民族經濟學研究對于中國經濟學、民族學等學科的發展以及西部大開發等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全球化民族性新發展觀民族經濟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反映了生產要素國際性流動趨勢的加速和經濟文化聯系的日趨增強。“全球化”涵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系統綜合互動的演進過程,并與“本土化”交織疊合共存并進,尤其是經濟文化的全球化與民族性無法割裂,這就為積極應對提出了要求。影響本國全球化的另一要因是秉持怎樣的發展觀,這關系到民族性的保持和國家發展的趨向。相關研究已有多種,問世的成果亦如雨后春筍。(1)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全球化”是人類共同發展的客觀歷史進程,并非今天才出現,中華民族曾對世界做出積極貢獻,現在也并不是只能被動待“化”!(2)

經濟文化的全球化進程與民族性發展既有沖突又有一致性,兩者的因果關系也比較復雜,“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是這種“差異共生”現象的較好表述。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同樣明顯加快,證實了經濟文化具有內在關聯性,全球化為民族性提供豐富自身的機遇和吸收外來養分的新契機。然而,無庸諱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歷程中有著不同境遇和利益落差,后者的發展以弱化本土的民族性內涵為沉重代價的實例并不乏見。劣勢就會失去“話語權”,其民族經濟文化必然面臨多方面的沖擊和挑戰。但歷史發展并非“線性”趨態,如世界經濟進入“滯漲”或“不況”時期,中國經濟卻能克服各種困難包括從天而降的災難,保持高速增長——這說明強與弱、主動與被動等不是絕對的。中華民族在WTO框架下不僅要順應全球化發展,同時應當光大優秀的民族文化特質,有著數千載光輝歷程迄今依舊綿延賡續的中華文化,必將在全球化的時代顯現其強勁的生命力。

關于“民族”這一概念,學界有著多種界定,筆者是從兩個層面來認識的,一是泛指相對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華民族,這可以說是宏觀層面;二是指中華民族內部的各民族,也特指少數民族,這可以說是微觀層面,即如今一般講的“民族地區”、“民族經濟”、“民族干部”等。不過,“民族經濟”一詞在特定語境下也有其他含義,如講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民族經濟受到嚴重摧殘,這就是指中華民族而非少數民族經濟了,故而注意語詞或概念的歷史語境與特定指向很重要。本文即是在上述兩個層面上使用“民族”概念的——相對于世界各民族指的是中華民族;而談本土的區域經濟、民族經濟時,則專指少數民族。

查看全文

郵政財務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觀總結

一、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財務工作

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具有深厚的思想內涵、理論根源、實踐依據和群眾基礎。從財務工作的角度來看,郵政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地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特別是從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以來,實踐科學發展觀更是成為郵政的自覺行動。近年來,郵政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財務狀況持續改善,發展能力得到增強,基本改變了主要依靠成本推動、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逐步向追求效率、注重效益的增長模式轉變。

通過有效發展和強化管理,并在取得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上,近三年中國郵政用于核心能力建設的固定資產投入每年增加,年均增幅達到18%。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成本中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加大對局所網點維修改造力度,努力解決對勞務工的歷史欠賬。

二、近幾年的財務工作回顧

一是夯實發展基礎。從2003年年底開始,實事求是地消除了收入水分。通過資產清理,解決了資產價值和相關成本不實的問題。組織中介機構,開展期中財務狀況審計,調查各種成本掛賬,包括存貨和已報廢固定資產損失、往來賬中懸掛的呆壞賬、長期投資損失、報刊業務資金和存貨損失等,并在核實基礎上作了賬務調整。此外,當時的國家局還先后組織了工程欠款清查、對外投資及附屬企業清查、社保欠費調查、集郵品庫存清理、儲匯業務資金清查等工作,摸清底數后逐步加以解決。通過有步驟、有重點地解決各種歷史遺留和積累下來的問題,郵政企業減輕了經營包袱,夯實了發展基礎,全網經濟運行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二是推進三算改革。為配合專業化改革和業務發展,從2004年9月起,在速遞和郵政儲蓄專業實行了模擬核算和分賬核算,進而又在全網開展了責任中心損益核算,損益結果直接用于部門業績考核,搞活了經營機制,引導了企業的理性發展。推行全網結算。為了增強基層企業的成本意識,規范經營秩序,2005年起先后在全網推行了一級干線運費、國際航空運費、國際終端費的省際間結算等,有效遏制了低資費現象,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2005年開始在全網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已經建立了郵政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全面預算管理的觀念深入人心,預算目標的確定更加科學,執行過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證全網發展目標的實現。

查看全文

郵政財務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觀總結

一、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財務工作

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具有深厚的思想內涵、理論根源、實踐依據和群眾基礎。從財務工作的角度來看,郵政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地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特別是從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以來,實踐科學發展觀更是成為郵政的自覺行動。近年來,郵政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財務狀況持續改善,發展能力得到增強,基本改變了主要依靠成本推動、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逐步向追求效率、注重效益的增長模式轉變。

通過有效發展和強化管理,并在取得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上,近三年中國郵政用于核心能力建設的固定資產投入每年增加,年均增幅達到18%。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成本中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加大對局所網點維修改造力度,努力解決對勞務工的歷史欠賬。

二、近幾年的財務工作回顧

一是夯實發展基礎。從2003年年底開始,實事求是地消除了收入水分。通過資產清理,解決了資產價值和相關成本不實的問題。組織中介機構,開展期中財務狀況審計,調查各種成本掛賬,包括存貨和已報廢固定資產損失、往來賬中懸掛的呆壞賬、長期投資損失、報刊業務資金和存貨損失等,并在核實基礎上作了賬務調整。此外,當時的國家局還先后組織了工程欠款清查、對外投資及附屬企業清查、社保欠費調查、集郵品庫存清理、儲匯業務資金清查等工作,摸清底數后逐步加以解決。通過有步驟、有重點地解決各種歷史遺留和積累下來的問題,郵政企業減輕了經營包袱,夯實了發展基礎,全網經濟運行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二是推進三算改革。為配合專業化改革和業務發展,從2004年9月起,在速遞和郵政儲蓄專業實行了模擬核算和分賬核算,進而又在全網開展了責任中心損益核算,損益結果直接用于部門業績考核,搞活了經營機制,引導了企業的理性發展。推行全網結算。為了增強基層企業的成本意識,規范經營秩序,2005年起先后在全網推行了一級干線運費、國際航空運費、國際終端費的省際間結算等,有效遏制了低資費現象,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2005年開始在全網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已經建立了郵政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全面預算管理的觀念深入人心,預算目標的確定更加科學,執行過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證全網發展目標的實現。

查看全文

新發展觀與經濟法治研究論文

經過20余年的探索、實踐,我國的改革、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積累了不少問題,經濟、社會正面臨著轉折關頭,挑戰和機遇并存。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在客觀、恰當地評價已有成績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明確了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和大政方針,意義十分重大。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法的調整,需將其納入法治的軌道,因此,《決定》在著眼于經濟體制的同時,也對經濟法治提出了新的課題和要求,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一、經濟法治的體制和機制性障礙猶存

《決定》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評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還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面臨著諸多體制性障礙。法治作為上層建筑,也是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所謂體制性障礙中無疑也包含著經濟法治方面的障礙。

障礙之一:立法及其指導思想方面

法是一種社會行為規范,它從何而來?從無法無天的時代一路走來的國人,不免被籠罩著法的某種神圣光環所迷惑,仿佛立法機關和任何有權制定規則的機關就是神仙皇帝,對其公布的法條產生崇拜,忘記了或不了解法永遠是不同主體及利益博弈的產物,權、利及其制衡是法的固有秉性。

縱觀現實生活,人們看到,許多法律、法規、規章的出臺,是主管部門急于藉助法律獲得權力、某些人大代表對某事甚或一己之義憤,以及領導人的關注或偏好的結果。在法的制定過程中,各種利益主體未能充分表達意見,并被吸納到法中去。即使采取公布法案采集意見、召開聽證會、專家論證會等方式的,立法者也往往不能站在大多數人長遠利益的高度取舍、集中各方意見,仍是拍腦門子決策。如此出臺的法,自然反映民意不夠,要么脫離實際,要么缺乏大多數人的認同而成為具文,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對于這個問題,除了制度化的立法程序外,最主要的解決之道是要加強立法過程和決策的民主參與、監督,讓民眾和媒體指手劃腳、說三道四,令有違民意和科學、公義的人無地自容,引咎辭官。法(治)的精神、原則和主要制度在各部門法間是相通的,許多看似經濟法和其他部門法的問題,其實并非部門法問題,而是一般法治問題。

查看全文

郵政財務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觀總結

一、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財務工作

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具有深厚的思想內涵、理論根源、實踐依據和群眾基礎。從財務工作的角度來看,郵政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地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特別是從20*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以來,實踐科學發展觀更是成為郵政的自覺行動。近年來,郵政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財務狀況持續改善,發展能力得到增強,基本改變了主要依靠成本推動、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逐步向追求效率、注重效益的增長模式轉變。

通過有效發展和強化管理,并在取得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上,近三年中國郵政用于核心能力建設的固定資產投入每年增加,年均增幅達到18%。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成本中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加大對局所網點維修改造力度,努力解決對勞務工的歷史欠賬。

二、近幾年的財務工作回顧

一是夯實發展基礎。從20*年年底開始,實事求是地消除了收入水分。通過資產清理,解決了資產價值和相關成本不實的問題。組織中介機構,開展期中財務狀況審計,調查各種成本掛賬,包括存貨和已報廢固定資產損失、往來賬中懸掛的呆壞賬、長期投資損失、報刊業務資金和存貨損失等,并在核實基礎上作了賬務調整。此外,當時的國家局還先后組織了工程欠款清查、對外投資及附屬企業清查、社保欠費調查、集郵品庫存清理、儲匯業務資金清查等工作,摸清底數后逐步加以解決。通過有步驟、有重點地解決各種歷史遺留和積累下來的問題,郵政企業減輕了經營包袱,夯實了發展基礎,全網經濟運行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二是推進三算改革。為配合專業化改革和業務發展,從20*年9月起,在速遞和郵政儲蓄專業實行了模擬核算和分賬核算,進而又在全網開展了責任中心損益核算,損益結果直接用于部門業績考核,搞活了經營機制,引導了企業的理性發展。推行全網結算。為了增強基層企業的成本意識,規范經營秩序,20*年起先后在全網推行了一級干線運費、國際航空運費、國際終端費的省際間結算等,有效遏制了低資費現象,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20*年開始在全網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已經建立了郵政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全面預算管理的觀念深入人心,預算目標的確定更加科學,執行過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證全網發展目標的實現。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推動煤炭新發展會議講話

一、上半年工作簡要回顧

今年以來,全市煤炭行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市委二屆八次全會、市政府第七次全會和全市安全生產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應對法律危機的沖擊,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確保安全,確保增長”為主線,以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政策和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為契機,正視困難,振奮精神,奮力勇為,較好地推進了全市煤炭工業發展和煤礦安全生產。1—6月,全市煤炭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同比增長57.2%;共生產原煤504.06萬噸,同比減少74.19萬噸、下降12.83%;實現工業產值12.45億元,同比減少3.53億元、下降22.09%;實現工業增加值5.98億元,同比減少1.69億元、下降17.48%;實現銷售產值14.59億元,同比下降6.53%;洗精煤14.11萬噸,實現產值0.83億元。全市共發生煤礦事故14起、死亡25人,同比減少9起、下降39.13%,少死亡14人、下降35.9%;原煤生產百萬噸死亡率為4.96,比去年同期的6.74下降了26.41%。

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及早研究部署,分解落實任務。我們認真貫徹市委二屆八次全會、市政府第七次全會、全市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和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于1月7日召開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會議、1月9日下發《昭通市煤炭工業局2009年工作意見》,對2009年煤炭工業和煤礦安全生產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在此基礎上,將全年工作任務分解下達到各產煤縣區,與各產煤縣區煤炭主管部門簽訂了工作目標責任狀。

(二)扎實開展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安全工作。一是及時安排部署。年初下發文件,對全市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安全工作作出部署。并于2月27日召開全市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工作座談會,總結推動相關工作。二是加強統計調度。建立了煤礦節后復工復產情況日報制度和“兩會”期間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收集掌握煤礦復工復產進度,加強應急值守工作。三是強化督查檢查。于2月23日至3月5日對各縣區開展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安全生產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檢查。各縣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安全生產工作部署和“五個從嚴”要求,嚴把復工復產驗收關口,有力促進了煤礦安全生產。

(三)克難攻堅,繼續組織開展煤礦瓦斯治理攻堅戰。我們認真貫徹《昭通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煤礦瓦斯治理攻堅工作的意見》,把瓦斯治理作為煤礦安全生產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力推進。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開展小煤礦瓦斯專項治理工作部署,與市發改委、能源局、煤監昭通分局聯合制定了《昭通市煤礦瓦斯治理工作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全市煤礦瓦斯專項治理工作。二是加大力度推進煤礦瓦斯遠程監控聯網工作。目前,全市煤礦瓦斯監測監控系統實現了應裝盡裝,鎮雄縣、威信縣共有48個煤礦實現了礦、縣、市三級聯網,市級監控平臺與省實現了瓦斯實時監控數據聯網傳輸。其他縣區正積極推進縣、礦聯網工作。三是深入開展高瓦斯、煤與瓦斯診斷治理,督促高、突礦井開展瓦斯治理專項設計,制定治理方案。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四是在全市范圍內確定12對礦井,啟動了瓦斯治理“雙百工程”示范礦井建設。五是邀請重慶煤科院瓦斯治理專家,開展了全市煤炭主管部門領導、技術人員和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參加的瓦斯治理技術專題講座。并于6月5日與重慶煤科院有關領導和專家進行座談,擬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其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推進全市煤礦瓦斯治理工作。六是全力推進煤礦技術管理。啟動了全市煤炭行業專家人才庫和煤礦技術檔案建設工作。開展規范煤礦采區設計和圖紙交換工作專項培訓,共培訓了4期、406人。

查看全文

財務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觀總結

一、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財務工作

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具有深厚的思想內涵、理論根源、實踐依據和群眾基礎。從財務工作的角度來看,郵政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地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特別是從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以來,實踐科學發展觀更是成為郵政的自覺行動。近年來,郵政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財務狀況持續改善,發展能力得到增強,基本改變了主要依靠成本推動、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逐步向追求效率、注重效益的增長模式轉變。

通過有效發展和強化管理,并在取得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上,近三年中國郵政用于核心能力建設的固定資產投入每年增加,年均增幅達到18%。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成本中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加大對局所網點維修改造力度,努力解決對勞務工的歷史欠賬。

二、近幾年的財務工作回顧

一是夯實發展基礎。從2003年年底開始,實事求是地消除了收入水分。通過資產清理,解決了資產價值和相關成本不實的問題。組織中介機構,開展期中財務狀況審計,調查各種成本掛賬,包括存貨和已報廢固定資產損失、往來賬中懸掛的呆壞賬、長期投資損失、報刊業務資金和存貨損失等,并在核實基礎上作了賬務調整。此外,當時的國家局還先后組織了工程欠款清查、對外投資及附屬企業清查、社保欠費調查、集郵品庫存清理、儲匯業務資金清查等工作,摸清底數后逐步加以解決。通過有步驟、有重點地解決各種歷史遺留和積累下來的問題,郵政企業減輕了經營包袱,夯實了發展基礎,全網經濟運行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二是推進三算改革。為配合專業化改革和業務發展,從2004年9月起,在速遞和郵政儲蓄專業實行了模擬核算和分賬核算,進而又在全網開展了責任中心損益核算,損益結果直接用于部門業績考核,搞活了經營機制,引導了企業的理性發展。推行全網結算。為了增強基層企業的成本意識,規范經營秩序,2005年起先后在全網推行了一級干線運費、國際航空運費、國際終端費的省際間結算等,有效遏制了低資費現象,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2005年開始在全網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已經建立了郵政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全面預算管理的觀念深入人心,預算目標的確定更加科學,執行過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證全網發展目標的實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