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踐路徑思考
時間:2023-01-28 09:16:44
導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踐路徑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縱觀國際政治經濟新形勢,中美貿易摩擦博弈背后反映的是全球價值鏈的重構和整合,而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也造成了世界經濟的下行趨勢,中國正處于這場大變局的風口浪尖,在這一系列的新挑戰和歷史機遇面前,我國提出了以內循環經濟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戰略。本文立足經濟思想史這一經濟學科領域的瑰麗寶庫,并結合大變局背景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時代背景及深刻內涵,分別從內需體系為基奠的國內大循環和新格局、新生態:“內循環聯動外循環,外循環反哺內循環”兩個方面出發,為當代中國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做出理論依據支撐及實踐路徑思考。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對外開放的步子越邁越大,過去的40年中,我國身處全球化及國際間循環的浪潮之中,放眼近年來波詭云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形勢,逆全球化等破壞全球價值鏈體系和危害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因子讓當今世界格局和未來發展趨勢蒙上了一層未知的陰霾。此外,全球新冠疫情這一導火索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頹勢,產生了許多影響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不安因素。此后,國民經濟循環便從空間上被進一步擴展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經濟新發展戰略將會在大變局時代背景下為我國改革開放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和問題的解決方案,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本文以中外經濟思想史理論為基礎,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及借鑒,對構建我國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具有積極意義。
1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提出的時代背景及深刻內涵
1.1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大變局
1.1.1國內大循環經濟下的發展機遇中國的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更加強調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我國在核心技術封鎖、信息阻塞的國際技術交流及合作環境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創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造道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中國的“卡脖子”領域將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長期以來,我國受到國際上某些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及各方面的打壓,使得我國在許多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上的探索十分艱難,如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技術等,但隨著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戰略的提出,我國會加大對短板領域的政策導向和扶持力度。美國對華為及中興的制裁和一系列強暴手段讓國人清晰地認識到唯有掌握自主研發技術,在所處領域擁有核心競爭力,并通過縱向延伸整合上下游資源和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才能保障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在惡劣的環境下發展壯大。雙循環戰略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和發展將會得到極大的成長空間,以5G技術和人工智能為核心,連接大數據、云計算,在智能出行、家居、生活、數字經濟、智慧醫療及大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計,2020—2025年,我國5G商用直接創造的經濟增加值約3.3萬億元[1],間接帶動的經濟增加值達8.4萬億元;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約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這些僅是5G技術的發展可預期實現的效益。此外,還有與5G技術密切相關的領域,這些相關領域的潛力也很大。
1.1.2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下的發展機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的安全與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一方面,我國規模龐大的市場和處于國際分工上關鍵節點的位置使得我國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投資優勢;另一方面,我國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和體系,豐富而充分的生產要素,為我國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契機。龐大的人口總量使得我國擁有體量巨大的消費市場,全面小康社會下中國人民的消費需求和層次會不斷提高,需求也會更加多樣化,這些條件為世界資本提供了巨大的投資機會,中國市場是世界上任何時期絕無僅有的。我國的產業鏈體系是十分完整且成熟的,考慮到交易費用的存在,在我國投入生產,實現產品的價值符合效用最大化的選擇。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在2020年的出口產品數目眾多,有超過8000種產品出口外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產業鏈及出口的優勢。此外,國內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國家相對寬松的政策及幫扶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通過貿易自由化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RCEP自由貿易區建設等既是中國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對內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又是國內國際互促循環的重要環節。
1.1.3不穩定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當代中國面臨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變幻莫測,和平發展主題下的世界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的躁動因子在危害著世界各國的和平發展。全球化的進程從未止步,但逆全球化的勢力和聲音越來越強盛,這讓全球要素流動、貿易往來、交流合作等受到了極大阻礙。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讓世界各國遭受了國內外各種壓力與危機,導致許多尖銳問題的出現。中美貿易摩擦這一對中美雙方影響極為深遠的爭端,將給世界政治經濟的走勢和格局帶來極大的影響。
1.1.4國內極具挑戰的新征程站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邁進,這條路上有數不清的未知和難以想象的曲折。雙循環戰略是基于中國國情,針對中國未來經濟新常態發展提出的新策略,這一策略的貫徹落實將使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格局新戰略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針,正確應用這一方針能夠有效緩解經濟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拓新局面。
1.2大變局下的雙循環戰略
雙循環戰略的提出是循序漸進的,雙循環戰略完全符合中國國情,構建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基于國際政治經濟新形勢、新變化做出的正確戰略抉擇。在新中國成立發展工業化的初期,“一五”計劃“一化三改”等重要舉措就已經在為構建完整內需體系而鋪路。在國民經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產物資資料極度匱乏的新中國,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工業化是擺脫貧窮的正確抉擇。在物資生產資料不斷累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前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此時對我國內需體系和國內循環體系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外開放的步子越邁越大,積極順應全球化的發展潮流,始終敞開大門,積極發展經濟建設。此時,參與國際分工,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我國通過一系列的國際交流合作,在國民經濟乃至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實現了飛速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國際大循環的思想逐步被提出并接納。進入21世紀,我國國民經濟及社會各領域得到了迅猛發展,通過“十一五”“十二五”等規劃,逐步朝著經濟新常態的方向發展,更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并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新要求,此時國民經濟大循環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際、邁向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起始年,我國對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結合當今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強有力地推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聯動循環的雙循環發展戰略,并對構建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提出了相應的規劃和要求。
2經濟思想史視角下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1以內需體系為基礎的國內大循環
2.1.1理論基礎——大國經濟發展理論大國經濟發展理論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路徑對大國的經濟發展進行分析[2]。通過斯密經濟學范式、馬歇爾經濟學范式和劉易斯經濟學范式分別從經濟分工效益、規模經濟的競爭優勢和經濟轉型的視角為雙循環戰略、構建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提供理論指導。斯密經濟學范式認為國家的市場范圍、勞動力人口等因素影響到分工的細化、技術的進步及經濟的增長;馬歇爾范式認為除了市場規模、勞動力人口、生產物資資料外,還有產業的集聚、生產要素的規模性、區域經濟的差異性等都會影響到規模經濟,因此引出競爭優勢;劉易斯范式從經濟二元結構、技術多元結構和產業多元結構等視角分析經濟轉型。而中國在世界上的眾多國家中,具有獨特的人口、市場、生產資料等方面的特征,通過以內需為主的雙循環戰略,可以將中國以龐大的市場規模為基礎的經濟分工,以多種資源及需求形成的規模效應和二元經濟結構、技術及產業結構上的多元化等優勢整合交叉,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2.1.2路徑思考——構建結構完整的內需體系,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結構完整的內需體系是深化改革開放、構建雙循環經濟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內需體系的建立完善少不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宏觀調控。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指出了經濟問題的根源在于投資和消費需求的不足,政府應主動發揮其職能刺激經濟,增大國內需求。當代中國的內需十分龐大,這與我國產能過剩、市場飽和的現象形成鮮明的矛盾,進一步提高生產質量和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經濟發展新常態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3]。通過雙循環戰略實現內需和國際市場的要素流動,刺激國內經濟增長的活力,可以為我國進一步完善內需體系提供要素支持。創新永遠是推動經濟增長、技術變革、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推手,創新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創新永遠不會缺席中國當代與未來的經濟發展。奧地利學派的熊彼得指出,需要從經濟體系內部尋找發展動力源,創新是解釋經濟發展動態現象的中心概念,同時是一種經濟概念。中國的經濟增長需要靠關鍵要素推動,創新就是其中一個關鍵因子。高新技術產業及各行各業的創新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實現創新帶來的經濟效益,面對國外技術壟斷及封鎖的行為,我國必須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近年來,雖然我國在世界前沿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在某些領域仍然存在著“卡脖子”的情況,通過雙循環戰略,我國將加大對短板行業企業的扶持,不斷加快技術創新,提高技術周期的更新速度。
2.2新格局新生態——內循環聯動外循環外循環反哺內循環
2.2.1理論基礎——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的發展永遠脫離不了國家的本土市場,這也是雙循環戰略背后的理論邏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形成內循環聯動國際大循環,國際大循環反哺內循環的新格局新生態,是推動當下及未來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必然要求。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國內市場的認可和需求是決定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基礎,一項先進技術的轉換落地受到這個時代消費者需求的影響。因此,產品進入國際流通市場需要以國內市場為支撐。通過國內大循環的內需體系,以國內市場為支撐,能夠更好地發展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進出口產業部門與國內產業部門的密切聯系,能夠使進出口貿易通過資源配置、規模效應、產品核心競爭力效應等途徑實現技術創新、外匯創收等目標,更好地服務內需體系和國內大循環。因此,通過國內國際互促循環,實現內循環和外循環的聯動,可以極大地推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
2.2.2路徑思考——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新常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上的付出是巨大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付出終有回報,我國從探索和建設過程中不斷地提升進步,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充分證明了我國的改革開放等一系列舉措的正確性。從時代特征和對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來看,深化改革開放與實施雙循環發展戰略及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密不可分,若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勢在必行;而若想高效合理地構建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就少不了深化改革開放的支持。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求下,通過深化改革、雙循環戰略構建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將會有效解決內需體系現存的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5]。在全球化視角下,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國內外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進而使人民生活邁入更高質量的水平。
3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思想史對古今中外經濟學理論及思想的研究不斷地深入和豐富,有助于為當今世界許多經濟現象和事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借鑒和經驗。借鑒西方經濟理論中的技術創新理論、產業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制度演化及變遷理論、區域經濟協調思想、市場理論和宏觀調控理論相結合的思想等理論及思想,再結合我國“五年計劃”、改革開放、新發展要求和經濟新常態等經濟思想和發展要求,能夠從宏觀和微觀、供給與需求、政府與企業等方面為雙循環戰略提供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建議。中國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構建仍處在初期階段,雙循環戰略還需要不斷地打磨和積累,通過對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和探索,可以給相應政策和措施提供思想指引和具體借鑒。
參考文獻
[1]李鋒.推動5G及相關產業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20(6):23-31.
[2]歐陽峣.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范式[J].經濟學動態,2012(12):48-53.
[3]石富麗.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域下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J].商展經濟,2022(13):14-16.
[4]丁平,張二震.國內需求與國際貿易:一個綜述[J].國際貿易問題,2013(2):166-174.
[5]李奇澤,張雅婷,李艷.雙循環新格局下的基本邏輯與政策建議[J].商展經濟,2022(8):19-21.
作者:武堯 王偉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中學生成長型思維培養策略
- 下一篇:小學家校溝通現狀與對策
精品范文
1雙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