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04:20: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消化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消化科護士分層培訓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能級培訓手冊在消化科護士分層培訓及專科建設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7年01月~12月將自行設計消化科護理能級培訓手冊應用于科室護理人員,根據各能級人員特性和培訓需求進行全年分層培訓,根據落實情況和效果評估手冊查看培訓效果,比較2016年度、2017年度護理人員常規考試成績、護理質量得分及醫生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運用能級培訓手冊后的護理人員的常規考核成績、護理質量得分均較實施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運用后醫生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均較實施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護理人員學習主動性增加,在重點專科及醫院等級評審等質控檢查中獲得好評。結論能級培訓手冊能夠為護理分層培養提供系統規范的方法,同時有利于護理人力資源的科學管理及科室專科建設。
【關鍵詞】能級培訓手冊;分層培訓;專科建設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科為消化內科,獨立成科于2015年,現有注冊護士18名,全體為女性,均參加培訓,年齡24~46歲;學歷:本科10名,大專8名;職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9名,護士5名。根據醫院護理能級晉升評定要求,通過競聘、護理部審核:現N0級護士2名,N1級護士4名,N2級護士8名,N3級護士4名。1.2效果評價。①科室對護士常規進行理論和操作技能考核每月一次,護理理論考核80分為及格,三級操作和專科操作考核90分為及格,采用2016年理論考核試卷及操作考核標準。②每月由科室質控小組對科室整體護理質量檢查結果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為護理部印發的《護理質量考核手冊》,包括基礎護理質量考核、危重病人護理質量考核、分級護理質量考核、專科護理質量考核等15個項目,使用百分制。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培訓手冊的制作與應用
2.1培訓手冊制定依據。2.1.1工作職責和核心能力N0級:掌握基礎護理理論知識、技能、各種制度、工作流程;N1級:逐步適應崗位職責,完成一般常規工作,能負責病情較輕病人的護理;N2級:熟練掌握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勝任崗位職責要求,能獨立負責重病人的護理;N3級:能獨立負責危重病人的護理,承擔臨床帶教、專科護理指導、護理管理。2.1.2分層培訓需求N0級:人際溝通、基本理論、基礎技能、急救技能、規章制度、工作流程;N1級:專科疾病知識、專科技能操作、急救技能培訓;N2級:急救技能、危重病人評估方面、專科護理新進展;N3級:科研、管理能力、專項護理技術、帶教、授課能力。2.2培訓手冊內容。消化科各級人員核心能力要求、消化科分層培訓模塊、護士分層次使用安排表、護士能級他評表、培訓記錄、護理操作考核記錄、危重癥護理體會記錄、讀書報告記錄。2.3培訓手冊應用。人手一冊,所有計劃、目標、考核項目年初時制定完整并統一解讀發放。存放于科室開放公共區域,隨手可取。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各個主題中的課程培訓需求有明顯不同。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對各個專題的培訓方式有一定差別。2.4培訓記錄要求。每一能級有主要及側重記錄內容。N0~N1級:接受培訓記錄、危重癥及疑難病人護理體會、讀書報告;N2級:參與或接受培訓記錄、危重癥護理體會、讀書報告、培訓新入科護士記錄表;N3級:參與或接受培訓記錄、危重癥護理體會、讀書報告、培訓新入科護士。2.5考核標準及記錄。不同層級考核標準不同。N0、N1級:主要考核制度、流程、護理常規、專科理論知識考核、三基操作考核、專科操作考核。其中N0為新入職的護士,取得執業證書前,所有操作只能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
消化科護士分層培訓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情景模擬訓練在消化科護士分層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根據各層次護士培訓的要求,設制特定的情形,采用情景演練方式對消化科12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比較培訓前后消化科護士專科理論、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及醫生滿意度的差異。結果培訓后消化科護士團體協作能力增強,醫生對護理質量滿意度大大提高,護士專科理論、操作技能水平均得到顯著提高(P<0.05)。結論情景模擬訓練有助于提高消化科各層級護士的理論和操作水平。
【關鍵詞】情景模擬訓練;消化科;分層次培訓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提出,應當對護理教育方式進行完善,積極推進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注重提高護士的護理實踐能力[1]。情景模擬是利用實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種方法創設出情景,在特定的環境之中開展各種技術操作以及處理事情的一種方法[2]。隨著醫院規模的擴大,新進護理人員多,消化科新護士比例顯著增加,由于護理經驗不足以及護理技巧的不嫻熟,難免出現應急能力低下、搶救不及時的現象。自2017年7月-2018年3月我科采用情景模擬訓練對消化科護士進行分層次培訓,取得了滿意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消化科注冊護士12人,年齡22-36歲;文化程度:大專4人,本科8人;層次:N01人,N12人,N27人,N31人,N41人。1.1.2培訓內容理論培訓包括:專科疾病相關知識、應急預案、演練流程、操作要點、配合要點等。操作培訓包括:心電監護、心肺復蘇、簡易呼吸氣囊、輸血、危重病人轉運等操作流程,同時掌握消化科常見嚴重突發事件(消化道大出血、過敏性休克、溶血反應、急性左心衰等)的識別與處理。1.2方法。1.2.1培訓方法。1.2.1.1主題確定。一月一主題,根據本月護理工作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或是發生的不良事件來確定下月情景模擬訓練的主題。1.2.1.2人員分配。每次訓練均分成兩組輪流進行,每組6人,年資均按低-中-高分配。1.2.1.3情景設計N3以上護士負責撰寫演練情景稿,每月一次,要求每次設置的場景要貼近實際,盡可能還原真實場景,不僅讓參與演練的護理人員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使演練更具感染力。1.2.1.4組織演練。最高年資護士扮演醫生(N3或N4),負責醫囑與病情溝通;相對高年資護士(N2或N3)為組長,負責統籌指揮;相對低年資護士(N0、N1或N2)為組員,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聽從組長指揮,與組長及其他組員團結協作。另外,選一人演家屬或其他特定角色。1.2.1.5總結點評。該組完成后,護士長或高年資護士組織另一組成員按層次對該組人員的演練過程進行點評,指出靚點及不足,大家共同討論,共同學習,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培訓效果。1.2.2考核與評價方法。取培訓前后各3個月消化科護士專科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的成績,采用百分制進行考核。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對醫生進行滿意度調查。醫生調查表中主要調查護士的病情觀察能力、應急處理能力、專科操作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與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所對比結果以P<0.05表示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消化科護理管理方案
摘要:目的:探討消化科病房預防醫院感染護理管理方案的實施價值。方法:2017年7~12月對消化科病房進行預防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措施,選擇2017年1~6月未進行醫院感染為護理管理方案實施前,比較實施前后醫院感染發生情況,護士醫院感染考核成績。結果:護理實施前后醫院感染的發生情況率分別為8.00%、1.00%(P<0.05);護理管理方案實施前后護士的醫院感染考核成績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有效的護理管理可以減少消化科病房醫院感染的發生,提高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重視。
關鍵詞:消化科;病房;醫院感染;護理管理
消化科為醫院接診、搶救各種急危重癥患者的場所,通常消化科患者多病情危重、病因復雜,救治過程中多需接受侵入性操作,如胃管插管、放置支架、ERCP手術等,一旦發生感染,將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消化科病房的預防感染尤為重要[1]。有學者指出[2],消化科病房疾病譜多樣,患者非常容易受到各種病原菌的交叉感染,造成醫院感染。如何確保消化科病房患者在得到有效治療的同時,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是本研究的重點。2017年7~12月醫院對消化科病房實行預防醫院感染的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于2017年7~12月對消化科病房實行預防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選擇2017年1~6月未進行預防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時為實施前。1.2方法。1.2.1加強教育組織護理人員定期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職責》等相關文書,并進行考核。結合醫院的《醫院感染考核懲罰標準》,每月由消化科主任及護士長組成考核小組,對消化科病房護士進行考查,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通過學習和獎懲制度,提高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和相關的知識水平,提升工作質量[3]。1.2.2改善環境每日對病房進行開窗通風20~30min,每晚下班后用0.20%的強力消毒液進行拖地。座椅、桌子及診床等每天用0.20%的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每月定期監控空氣細菌情況,每季度檢查紫外燈,不合格的及時更換[4]。1.2.3衛生宣傳抓好衛生健康的宣傳,提高患者及家屬的預防醫院感染意識。在走廊安裝投影儀,播放醫院感染的相關視頻,提高患者及家屬的預防感染意識[5]。1.2.4提高待遇消化科病房護士工作量大,嚴重缺編,這就造成醫院感染質量下降,護理人員工作態度不積極。為此需增加護士的人員編制,提高護士績效獎金,使讓護士積極投入預防醫院感染工作[6]。1.2.5完善制度診室要認真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器械、物品要消毒處理,并做到在操作前后洗手。血壓計和聽診器等常規的檢驗器材每周要消毒,每天用紫外燈照射兩次,對于需要消毒所使用到的酒精、免吸收消毒液定期核實消毒使用日期[7]。1.2.6床單元消毒法對消化科病房床單元實施分區,分為A(治療臺至護士小桌)、B(醫療儀器、設備至治療區域)、C(患者床頭桌至病床)三個區域。用消毒毛巾對各個區域進行擦拭,再用床單位消毒器在密閉狀態下對病床進行30min消毒處理,當換下的床單、被服有明顯污染時,應在患者床邊密閉收集裝入黃色的感染性塑料袋,并做好“感染性織物”標識,密閉送洗衣房清洗。對換下的床單、被服必須依據“醫院醫用織物洗滌規范”進行清洗消毒處理[8]。1.2.7加強培訓對消化科護士進行理論培訓,內容包括《安全管理評價標準》《護理差錯評定標準》《專科護理風險管理流程及檢查方法》。講課老師是醫院專家及外聘專家,理論學習時間為30課時。1.3觀察指標。比較實施前后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情況和護士的醫院感染考核成績。醫院感染考核在實施前后向護士發放問卷,內容為醫院感染的概念、醫院感染管理制度、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和醫院感染常見處理方法等,滿分100分。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消化科護理管理效果分析
近年來,醫療水平不斷進步,人們對醫療護理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護理服務模式難以滿足患者及家屬的需要,作為新型的護理模式,層級護理模式在臨床上越來越被重視起來,通過落實責任制度,對護理工作進行合理的分配,提高醫護人員的責任心[1]。本文探究在消化科護理管理中應用層級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消化科患者10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46例,女54例,患者的年齡為20~46歲,平均年齡(36.10±3.11)歲。將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34.65±3.23)歲;觀察組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37.23±2.91)歲。所選取的患者均取得他們的知情同意,無嚴重的心腦腎等危重疾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便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首先,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了解,對所了解到的情況做詳細記錄,每日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并進行詳細記錄,認真執行主管醫師所下的醫囑[2]。觀察組采用層級護理,首先成立層級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對小組內的護理人員進行相關護理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對護理小組成員的工作進行分配,護理值班人員應由一名護師與一名護士組成,共同執行醫囑工作[3]。小組的管理人員定期對組內護士進行護理知識與技能的考核,對消化科的常見疾病進行了解,熟悉護理的標準操作流程,規范操作,提高護理的質量。家屬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工作同樣重要,護理人員可對患者的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家屬對患者的用藥、飲食及起居的照顧。1.3療效評定標準。①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自制護理質量評分表,內容包括病區管理評分、基礎護理評分、整體護理評分、護理文件評分,滿分100分,其中護理質量越高評分越高。②比較兩組院內感染率及護理差錯率,護理差錯包括錯抄漏抄醫囑、損壞標本、手術器械準備不全等[4]。1.4統計學處理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用()表示計量資料,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質量進行比較。觀察組在病區管理、基礎護理、整體護理、護理文件等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院內感染率及護理差錯率比較。觀察組感染率(0.00%)、護理差錯率(2.00%)均優于對照組院內感染率(10.00%)、護理差錯率(8.00%)均高于,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消化科疾病護理研究論文
隨著基礎與臨床醫學的發展,邊緣交叉學科的滲透,消化內科疾病護理在原專科護理基礎上新理論、新觀點及新的護理方法得到迅速發展,促進了新技術、新業務的開展,滿足了病人身心整體護理的需要。現綜述如下。
1消化道出血的搶救與護理
在原有基礎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近10年來纖維內鏡技術已成為診斷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手段。護理上術前應給予病人安慰,插管前10min肌注安定10mg,皮下注射阿托品1mg,對大出血者可先行氣囊壓迫6~8h等。術后應密切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注意生命體征、糞便顏色,了解有無胸痛、呼吸困難等。潰瘍病合并出血者,術后按潰瘍病飲食要求進食;食管靜脈注射硬化劑治療后6h無出血者可進冷流質食,2天后逐漸增加流質濃度,在8~10天過渡到軟食。
放射介入止血治療是在影像學方法引導下經插管向局部病變血管注入止血藥物(灌注法)或栓塞物質(栓塞法),而達到止血的治療方法。護士應做好病人的術前護理,如備皮、碘試敏、心理護理等,備好急救藥品器材。術后患者應絕對臥床24h,穿刺點以砂袋壓迫,穿刺的肢體伸平,24h內病人咳嗽、大小便、嘔吐時需用手按壓穿刺點,若出現出血,應立即用大拇指在穿刺點上方1cm處用力壓迫;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腹部情況及穿刺側肢體遠端的血液循環情況;對短期留管給藥病人,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保持導管通暢。[1,2]
2肝硬化的護理
經頸靜脈途徑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S)是近年治療肝硬化的新技術。1989年德國學者Richter[3]首先報道了3例臨床應用結果。我國于1993年初將此技術應用于臨床。[4]TIPSS術前護理除進行備皮、試敏、心理護理等準備外,還要給病人準備單人病房,對室內物品及空氣進行徹底消毒。TIPSS術后近期主要的并發癥是肝功能暫時性減退、腹腔及體內出血、感染及內支架移位或阻塞等。因此,術后病人宜絕對臥床休息24h,48h內限制活動;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腹部癥狀和體征、肝功能、水電解質平衡,記錄24h出入量;保持大便通暢。[5,6]
精細化管理在消化科病房護理中的運用
摘要:護理質量一直屬于醫療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院護理管理的核心工作。而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逐漸深化,改革傳統的護理模式,優化護理管理也已經成為醫院各科室目前一項重要的任務。精細化管理模式尤然而生,此模式不僅能有效利用護理資源、進行科學的人力資源調整,還能增加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理念,既優化了工作流程,同時也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消化科;病房護理
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其食品中化學添加劑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再加之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飲食和作息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其現代人們患消化道疾病的幾率逐年增加。消化道疾病患者通常病情復雜、病情變化快且常常會伴有并發癥,而且治療病程長,導致其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安全隱患及風險[1]。而近年來在消化科病房就診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如何有效地對其患者進行治療護理,已成為備受醫療領域關注的課題。精細化管理是指讓具有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強的護理人員給住院患者提供更細心、更舒適的護理服務,并且創立讓患者滿意的護理品牌。傳統的消化科病房護理模式早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精細化管理模式的應用也已被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所接受、采納。而將精細化管理應用于消化科的護理過程中更能確保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2]。本文皆就將精細化管理引進并貫徹于消化科病房護理中的臨床意義作一簡要綜述。
1精細化管理的概念
精細化管理已在發達國家廣泛使用,屬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具體是指要求管理者對受管理者的每件事,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時,均實施精細化管理。制定規范化的制度,將每個人的任務系統化,對每個人的操作規范化、標準化、數據化和信息化,使整個科室的運轉保持高效、精確和協同的狀態。減少或者避免在操作過程中失誤的發生,當出現意外事故時,也能夠及時的發現問題所在,及時補救。同時也是對護理人員服務意識的優化,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將護理人員被動消極、得過且過的觀念進行改善,轉化成積極主動地服務意識。
2精細化管理措施
消化科藥學服務的方法與實踐
【摘要】本文通過對臨床藥師的訪談和調查,并結合相關的病例與典型的事件十分詳盡的講述了臨床藥師在消化科開展藥學服務的具體內容。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臨床藥師在消化科的臨床工作方面能夠充分的利用自身所學的知識開展相關的藥物使用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通過他們在一線的工作經驗,為患者的健康科學用藥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臨床藥學;臨床藥師;藥學服務;消化科
隨著醫療體系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目前的醫療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發達的水平,醫療制度和規范也日趨完善。本篇文章將會通過介紹消化科臨床藥師的學習實踐和經驗總結,對相應的醫療方法提供可靠的借鑒經驗。
1抗菌藥物管理
消化系統的疾病是醫院中十分常見的疾病,其往往是由不規律的飲食和食用了不干凈的事物而引起的。通常會表現為各類腸道炎癥,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而治療這類腸道或消化器官的疾病會需要使用抗生素類藥物。但是,我們國家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可以參考。雖然許多的醫療機構都會定期不定期的組織從業人員進行抗生素的使用和學習,但是濫用抗生素的問題依然得不到緩解。我國抗生素類藥物使用占總使用藥物的絕大多數,并且遠遠的高于國際平均水平,這需要醫療部門和醫療管理部門能夠共同協商解決。
2ADR上報標準化流程
浸入式英語教育在消化科中的實踐
【摘要】高度國際化的現代社會中,醫學英語能力對于年輕醫師的職場發展至關重要。目前的大學醫學英語教育存在不足,住院醫師進入職場后又存在英語教育斷層,進而限制其未來臨床及學術研究的上升空間。浸入式英語繼續教育秉持“從書面到口語,從理論到實踐”的原則,將英語實踐活動貫徹到消化內科住院醫師規培化培訓的各項學習工作中,囊括了經典教材及文獻學習、病例報道、英語交班及查房、國際患者診療、內鏡室英語拓展等各個方面。由簡至繁,幫助住院醫師逐步克服對于非母語的畏難心理,在提高英語技能的同時注重與各項臨床專業技能培訓相結合,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浸入式;英語;繼續教育;消化內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育實踐
當代社會高度國際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為應對衛生行業的快速增長以及對外學術交流的需求,各大醫學院校都會開展《英語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內容[1],甚至部分臨床課程采取全英語教學[2],然而有調查顯示,90%的醫務人員對大學階段的專業英語教學并不滿意,所掌握的技能不能滿足工作的需求[3]。臨床實習階段又鮮有相應的英語實踐機會,遠低于現有的醫學生要求。住規培醫生培訓周期較長,專業相對固定,評估培訓效果更可靠[4],目前住培醫師的專業英語教學尚未得到醫療機構、教學機構及住院醫師自身的重視[5],可以考慮將英語繼續教育貫徹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英語繼續教育的最大問題在于接受教育者的畏難心理,主要是對于非母語的交際畏懼[6],在臨床往往談英語而色變。筆者接觸不少醫師,大多為博士學歷,不少還有海外求學或訪學經歷,然而在臨床英語應用方面仍有力不從心之感,“話在心里口難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提出了“從書面到口語,從理論到實踐”的原則,提倡多元化的“浸入式”英語繼續教育培訓方式,夯實基礎,拓展所學。
1英語文獻閱讀
醫學英語專業性強,詞匯結構復雜[7],通過經典原版教材或臨床最新指南的學習,引導熟悉專業詞匯與地道的英語表達。選擇特定的疾病,必須是本科室的常見疾病,而在診斷治療方面卻又有一定的復雜性。筆者所在消化內科選用《CecilMedicine》原版教材中“急性胰腺炎”這一疾病章節,將之解為病因、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等不同的部分,每周固定一天在晨交班結束后安排不同的人員進行閱讀。相應的章節需要提前打印發放到每位醫師的手中,閱讀者充分準備,力爭口語準確、專業詞匯熟悉,而與會者不僅僅是旁聽,還要做到全程參與,對于閱讀者進行英語點評或進一步討論。在教材閱讀的基礎上,我們還選擇了國際胰腺病協會(IAP)對于急性胰腺炎診療的最新指南,進行區塊化劃分學習。英語閱讀還可以延申到某個研究領域的最新專業文獻的分享,可以組織小規模的文獻分享沙龍[8],圍繞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如胰腺疾病、肝病、腸道疾病等進行開展。
2英語病例報道
醫學期刊多學科審稿實踐
《中華消化雜志》為了嚴格保證期刊的學術質量,始終采用三審一定的審稿制;然而,醫學學科本就分支眾多,加上學科日趨細化,以及多種新學科的興起,造成不少審稿專家對本學科各方面的研究無法做到全盤掌握,這些都加大了審稿的難度[1-3]。2015年4月,在《中華消化雜志》編委工作會議上,各與會專家經過討論一致認為,就如同臨床上開展的多學科協作診療一樣,期刊也應該進行全面、系統的多學科審稿,除了已有的消化專科審稿外,還要增強對所刊登論文的影像學檢查、病理照片和統計學應用等方面的把關力度,盡可能減少錯誤,從而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
1多學科審稿流程的設計與實施
1.1審稿專家的遴選
根據《中華消化雜志》刊登論文所涉及的學科,初步擬定第1批先增加病理科、放射科、超聲科和統計學科的審稿專家群。首先,由主編、副主編和編委提出所推薦的多學科審稿專家的名單,然后,編輯部和被推薦的審稿專家之間進行雙向選擇,最后,4個學科有近20位資深的醫師加入多學科審稿專家的隊伍,其中既有經驗豐富的老專家,又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
1.2審稿專家的培訓和經驗交流
這些多學科審稿專家在本專科雖然都是精英或骨干力量,但是審稿對他們而言,卻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在不斷的熟悉過程中逐漸成長、成熟起來[4];因此,編輯部經過精心籌備,于2015年8月邀請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多學科審稿專家參加了第1次多學科審稿培訓討論會。會上,編輯部詳細介紹《中華消化雜志》的概況,包括期刊的學術地位、學術定位和發展目標等,讓這些可能不太熟悉本刊的非消化科專業的審稿專家對期刊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從而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使他們能夠積極支持與配合開展多學科審稿工作[5]。編輯部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詳細解說本刊的審稿流程,并安排多學科審稿專家進行審稿經驗交流。經驗豐富的教授級專家介紹了他們的審稿經驗,年富力強的年輕醫師則提出了不少設想。討論中與會審稿專家認為:審稿中最重要的是評價文章的科學性,而且要重視從方法學角度來評判;審稿時還可以通過文章所引用的參考文獻間接判斷文章的價值;當遇到自己不那么熟悉的稿件時,可以向其他擅長此領域的專家咨詢;與病理科、放射科、超聲科相比,統計學科的審稿工作量較大,所以可事先請作者提供由統計學教研室開具的審核證明,從而減輕統計學科審稿的負擔;對于病理科、放射科、超聲科的圖片,可采用規范化、結構式的標題和描述,并且圖中都應有標志箭頭,以便讀者閱圖。這些真知灼見對編輯部也有很大的啟發,使編輯部對多學科審稿的操作充滿了信心。
會計引進的提升與創新思考
一、會計引進的提升、再創新
(一)會計引進創新的界定
引進,是引進主體按照有關規定或要求,采用一定的方式,為事業的發展從外界吸收優秀的人才或先進的事物"引進按其范圍分為國外引進和國內引進,按其內容分為引進技術、引進資金、引進人才、引進管理、引進理論與方法、引進模式和其他引進"一般而言,從國外大量引進的是技術引進,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企業引人國外的先進技術,以便迅速提升本國或地區、企業的技術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引進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利用,其中最重要地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簡稱引進創新)"引進創新,是引進主體對依據國際通行規則通過一定方式引進的項目,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再創造性的活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以利用各種引進的技術資源,在其單項技術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的最基本的創新形式"在進人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人發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特別重視而普遍采取的形式"會計引進創新,是會計引進主體對依據國際通行規則通過一定方式,引進會計的理論、方法、模式和管理等項目,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再創造性的活動"會計引進創新的前提是引進,我國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會計引進項目很多,如從國外引進的有:會計準則的引進,管理會計的引進,實證研究方法的引進,加拿大注冊會計師(CGA)項目的引進,報告綜合收益的引進,B兀C(英國商業與技術教育委員會)Business&Teehnol"盯EdueationCouncil的簡稱)課程模式的引進等等"在引進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后才能再創新"。
(二)會計引進亞待創新開發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會計的發展歷程中有兩次大的引進:第一次大引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從蘇聯全面引進會計的理論、方法、制度、模式、教材與體制等,對其中一部分內容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了改造,從而初步建立了我國會計制度、會計工作、會計體制和會計教材體系;第二次大引進是在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改革開放年代,從發達國家全面引進西方的會計的理論、方法、準則、模式、教材與體制等,對其中一部分內容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了改造和完善,推動了我國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會計工作、會計體制和會計教材的改革并使其不斷地改進與完善"但在學習與借鑒西方會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突出地是有人認為全盤照搬西方的有什么不好?,也有人認為西方會計理論最先進"在一次討論編寫會計教材的會議上,有人更理直氣壯地說:我們現在不用編寫教材,翻譯美國的現用的教材就可以,而這正是最先進的教材,要自己編寫還是落后的教材"從一些現象表明,在有些部門和有些人士重視引進而忽視引進之后消化吸收的再創新,以致形成某些西方會計理論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正確認識,使之謬誤流傳,影響很大"西方會計有一種所謂經典理論,會計一分為二,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財務會計是對外報告會計,管理會計對內會計"這種理論在一定范圍內流傳至今,還奉為真理"實際上,這種理論是偏頗的,遠非如此,會計不只是一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財務會計也不只是對外報告的會計,而重要的是內部需要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的某些內容也需要對外披露"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原因之一就是重視會計的引進,并堅信引進的就是正確的,而忽視對會計引進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會計的引進再創新是重要的:其一,引進不創新會形成不實用,引進的內容全盤照搬,一般說,對我國的會計工作和會計教育是不實用的,如削足適履勉強采用,又會造成各種危害;其二,引進不創新會形成落后,光引進不長進,引進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消化吸收和應用,同時從國外引進的內容又在所在國不斷地發展,而我們不可能隨之引進,相應會使依賴引進的會計工作處于落后狀態,陷人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泥潭;其三,引進不創新會形成受制于人,會計的運行建立在引進的基礎上,隨引進的變化而相應變化,步人后塵,沿著他人的足跡躊珊前進,使自己受制于人,處于被動地位;其四,引進不創新會影響內生創新發展動力,長期仰望引進,沒有引進就不會行走,依靠引進,使人養成惰性,不思進取,壓抑內生創新發展的動力"可見,會計引進不創新潛在著諸多的隱患"在會計引進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的再創新,對會計事業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其一,會計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增強會計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會計引進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也是創新,是增強會計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再創新的過程中,學習和借鑒引進項目組織者的研究思想、研究路線、研究組織、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機制等,從而增強引進者的會計創新能力"其二,會計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提高會計水平的重要形式"通過各種形式引進會計的某種先進的前沿的理論、方法、模式、準則、制度,或教材、專著等,學習和掌握其內容,以其先進性、前沿性不高起步的起點,并進而再創新,形成在原有引進基礎上又有發展的并具有創新性的會計的理論、方法、模式、準則、制度,或教材、專著,從而提高了會計水平"其三,會計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加快會計發展的有力手段"會計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特點:投資少,節省研發經費,風險小,有一定的參照系,彌補高素質研究人才不足,減少自行探索時間,創新開發周期相對較短,見效快,可以較快提高會計創新能力和會計水平等,因此,在會計界廣泛采用,促進了會計事業的發展"。
二、會計引進再創新的基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