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14:08: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學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歐美文學教學
在知識膨脹、網絡速遞的今天,各大高校從事外國文學教學的人員遇到的問題越來越繁復、棘手。譬如,學生不愿意花費大量精力閱讀文本,怎么辦?教師簡單地以多媒體教學模式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可取嗎?外國文學作品質高量多,而許多學校的課時不斷縮水,教師們按照時代與國別為序的方式詳細地講解,可行嗎?傳統講授外國文學基本上把重點放在20世紀之前的歐美文學方面,那么20世紀以來的文學,到底怎么取舍?在不斷模糊高校師范生與非師范生的界限時,外國文學教學又應該承擔什么責任?說到底,就是我們該怎么迎接課程變革、時代挑戰的問題。我們認為,面對教學、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現狀,每位教師都應按照自己學科的特性,結合個人的所長,積極行動起來,不斷優化教學資源,為社會輸送優質人才。本文主要就外國文學的講授內容、閱讀文本的選擇、講授方式諸方面進行論述。
一、強化“兩頭”授課內容,加強彼此內在聯系
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各大高校都在根據新要求調整教學內容與授課時間。隨著新的課程的不斷加入,教育部門要求各教學具體實施單位擠壓原有的授課時間,為新課程保駕護航。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原先每節課50分鐘,現在減少為4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們在授課內容上做出相應的取舍。在授課內容方面,教師“教什么”,這是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重視“兩頭”,一頭是古希臘羅馬文學,另一頭是20世紀西方文學。體系完整,具有神人同形同性、人情美、人性美的古希臘神話不僅是古希臘藝術的寶庫和土壤、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源泉,而且也以神話原型的力量影響著后世歐美文學。古希臘神話原型屬于世俗神話原型,包括女性神話原型、男性神話原型、英雄原型、漂流原型、尋找原型、父子沖突原型、母子沖突原型、兩性沖突原型等,形成了西方文學的母題。
施教者惟有讓初涉西方文學的學生領略到她的博大精深與絢麗多姿,才有可能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才有可能靜下心來去閱讀、玩味、鑒賞、評論她,并把西方文化中合理、優秀的部分轉化為自己的內在養分。因此,一般學者對重點解讀古希臘羅馬文學部分大致沒有異議。但對于20世紀的西方文學,傳統的中國學界,還存在一些成見。他們認為,從文本生成的角度來看,還沒經過長時間的檢驗,不適宜簡單地下結論。例如,意識形態濃、哲理成分重的某些作品,還有一些遵從官方意志的遵命文學,的確下結論略嫌倉促。這部分作品多半是20世紀冷戰以后東西方陣營對壘的結果,既有某些人對某一利益集團的愚忠,又有某些人的階級或種屬的偏見,原因種種,不一而足,歷史上學術界把這部分作品調子定得太高,這顯然需要重新審視。對于20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學術界的看法相對一致,我們所熟知的英、美、法、德和蘇聯的現實主義文學,精彩紛呈,大家如云,這是人類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分歧最大的主要是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作品,諸如意識流小說、表現主義小說與戲劇、超現實主義詩歌、荒誕派戲劇、新小說以及正在產生的新的文學作品等等。對于這些在技巧上刻意求新求變的先鋒實驗性作品,有些老教師還有所保守,不知該如何進行講授,畢竟,20世紀的文本與文論都過于龐雜了。他們的擔心也有道理,因為輕易講授在學術界尚無定論的東西給學生,似乎顯得不夠尊重學術,也對學生不大負責。文學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小覷的“晴雨表”。通過文學,我們可以了解那個時代。作為時代的一面鏡子,文學以獨特的方式記錄時代的變遷和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浮塵起落與心路歷程。因此,作為21世紀的研究者,我們更應當以一種自覺的意識來關注社會與每一個個體。更何況,隨著許多中國家庭單位人口的減少,人們的審美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每一個個體的時間與空間被社會多層級的分割與壓縮,真正屬于我們的自由時空少之又少。事實上,工業化程度越高,社會個體的自由度就越小,這時候人們就只有退守到心靈深處,用自己的方式去守護理想的燈塔、洗滌自己的傷口,進行自我療救。
而這一切,我們可以在西方現代作品中找到,把那里作為我們心靈的棲居地。除了“兩頭”之外,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古典主義文學、啟蒙文學與19世紀文學都不應偏廢。為了讓學生具有一個文學史的全局觀念,講授者不僅要在時空布局上對文學思潮、作家作品進行整合,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文學是人學”的觀念,以人本、人文、人道、人性為發展主線,挖掘“人的魅力”。我們在梳理文學的整體發展脈絡的同時,要強調文學的審美功效(包括教化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時代、每個個體精神向上的努力就是人類走向至真至善至美過程。當然,對于擁有優質資源的學校,又可以別開生面,或以文明史的不同進程將全球納入自己的視野,進行各國之間的文化對話,或以專題形式(譬如英雄主義、婦女命運、流浪漢小說、戰爭題材作品、愛情作品等)授課,而不是按照國別史的序列進行授課。這樣學生學習后就會有一個更加系統的了解,更能夠從宏觀上把握外國文學,更有充盈感、堅實感和系統性。
文學教學審美教育思索
一、引言
漢語言文學作為高校重要的課程之一,已經成為大學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審美教育又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性理論課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美學理論素養和審美能力。我們甚至可以說,美學教育對于大學生提高對于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分析評價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因而,漢語言文學教學必須把審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養審美能力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也是大學生能夠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社會需要。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審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非可操作的實際實施階段。事實上,審美教育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而漢語言文學本身就具有審美教育功能,因而,我們利用漢語言文學作品來實施審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該如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具體實施審美教育呢?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首先是漢語言文學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問題,其課時顯然不夠,授課形式也不夠先進,從而導致了漢語言文學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難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實踐課時間不充足而使得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不足;當前很多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卻能順利畢業,這充分說明了當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和紕漏,教學過程過于重視結果,忽視過程,重視理論,忽視實踐;還有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雖然選擇了該專業,但是,他們并不真正從內心里喜愛這門課程,導致了他們缺乏強烈的課程認同感,影響了學習興趣,也使得他們缺乏對傳承偉大文化遺產使命的光榮感,從而他們的專業文化素質并不高。
三、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的具體措施
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必然會涉及到文學作品,而我們知道,閱讀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因為漢語言文學教材中收錄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說是他們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濃縮”,對于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呢?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和實踐:
語言與文學教學教案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一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
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詞匯與文學”一節,從《詩經》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一例,屬于反面論證。
古代文學課教學研討
中國古代文學課是最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科目,這門課一直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它的責任和義務之一就是從民族文化典籍中挖掘優秀的文化思想,引導當代青年到經典作品中去了解中華文化,到經典作品中去了解賢者們的聰慧,到經典作品中去體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研究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現狀與發展定位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現狀分析
1.時代變遷與認識偏頗導致古代文學教學方向迷失隨著社會經濟的急劇膨脹,整個社會更趨于物質化、技術化、工具化。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已經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大學校園,古代文學遠不如經濟、法律、新聞、公關、市場營銷等課程來得實在。學生普遍認為多背幾首唐詩宋詞不如多考過幾個計算機等級證書和英語等級證書更能獲取就業機會,所以,在古文學課上看外語書、背外語單詞的大有人在,在下面看小說、雜志的也不乏其人。多數學生認為古代文學可學可不學,更不愿在古代文學的學習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多數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認為對外漢語教學只是一種語言教學,教學內容就是語言。一些教師和學生認為古代文學這門課離現實太過遙遠,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用途不大。這恰恰是忽視了文學與語言的必然聯系,忽視了文學是語言載體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其實語言和文學是彼此關照的。尤其是古典文學,它不僅包含著文學意味,又不失中國古文明文化和經典語詞。
2·教學時數的縮減導致古代文學教學流于條框的闡釋經過幾輪的教改,一般院校的古代文學課均降到200課時左右,甚至更少。于是,為了保證古代文學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只能停留在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的簡單勾勒。教師講授的主要是《古代文學史》,而與之配套的《歷代文學作品選》則很少有時間顧及,即使對部分作品進行分析,也只能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很少有時間對具體作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和闡釋。另外,課堂上教師為了節省時間也總是把結論性的東西以最簡潔的方式交代給學生,至于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來對作品進行更多的剖析和理解只會使已經很緊張的課時變得更加緊張。正因為如此,學生在課后很少關照古代文學,考試的時候,也只是提前幾天苦背,在考場再一股腦地全部交給老師。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很少有機會得到訓練和提升。
3·少數民族文學的缺失導致古代文學教學的單一性使用最多的文學史教材有四部:第一部是游國恩等人編寫的《中國文學史》(1964),這部文學史目前是受批評最厲害的一部教材。第二部是章培恒、駱玉明編撰的《中國文學史》(1996),但教材內容偏重“心理”或“人性”。第三部是郭預衡主編的《中國文學史》(1998),但疏誤不少。第四部是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1999),這是一部現在使用較多的一部教材,包容性較強,吸收了大量較新的研究成果,但也因此出現了明顯的拼合、觀點重復和論證混亂等現象。該文學史試圖把具體細節和對整體的理解與把握聯系在一起,而整體的復雜性總是使簡單的概括顯出不足。另外,《中國文學史》從其涵蓋的范圍來看,應該是指整個中國(包括少數民族)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文學流派、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綜合。而已使用過的四部教材無一例外的都只有漢族文學,對少數民族的文學很少提及。其實,少數民族并非沒有藝術水平比較高的文學作品,比如《格薩爾王傳》等等。中國文學多樣性的特點除文體的多樣性外,更主要的應該體現在民族的多樣性上。各少數民族的文學對文學史上所強調的主流文學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而少數民族的文學創作以其特殊的民族風格和氣質展示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標準,豐富了華夏文學寶庫。在教學中如果加入少數民族文學教學,只能使課時更加緊張;如果不加入,少數民族文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創作技巧以及所蘊含的民族個性就會悄然流逝。
二、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的教改設想
古代文學教學革新構思
在高校中文系中,古代文學是基礎性的主干課程,它具有傳承性。古代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學的燦爛遺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要任務和使命。因此,對于高校中文系的學生而言,掌握文學史知識并且學會如何鑒賞文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功利主義思潮等影響,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但是,古代文學在現代的高校教育中正在“邊緣化”,所以,作為高校為了加強學科的建設以及人文學科的影響力,應該加大對教學改革力度,從根本上扭轉現階段古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分析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趨于實用性和多樣性,而作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古代文學面臨著壓縮學時的困境,從教學內容上來說,對這門課大多是從重點詞、句的解讀的教授,其并沒有注重對其內在的文化內涵進行理解性教學;從教學手段來說,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記相結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學擴招,學生的基礎下降,這就造成了高校學生專業課學習的不合格。簡單枯燥的教學方法也使很多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反而追求一些對自己具有實用價值的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
2.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隨著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許多大學生都沒有看完四大名著,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學習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并不是為了獲得文學修養,學生甚至認為學習古代文學沒有前途,因而對其的學習熱情也不高。這樣的教學顯然不利于學科體系建設,因此對高校古代文學教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構想與實踐
1.改革教學方法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方法上應該突破單一的教學模式而將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交叉融合,優化組合教學方法。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復雜且涉及面廣,這也就要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具有文學基本功。比如要求學生誦讀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韻美,體會作家的風格特征。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古代文學課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還是存在著信息獲取量小的特點,沒有注重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使古代文學的學習成為死記硬背,為了避免這樣的后果,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介入,這樣能夠從視覺、聽覺和觸覺各個方面使學生進行信息接收,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文學賞析教學狀況
初中語文在小學語文字詞句教學和文學啟蒙的基礎上,在各方面加強了教學深度,如現代詩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現代文學、外國文學等。這些文體本身具有的特點需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突出,同時這些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愛、哲理、語言之美等深層次內容,更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突出。初中語文在對文學形式和技巧進行探究的同時,更是注重對“人”的關注。在文學界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文學即人學。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說到底都是對人的研究,研究人的思維、哲理、情感、人生觀念、道德要求等,因此作為高一層的語文教育,初中教學更注重對“人”本身的關注,對人的思想情感的關注,這些都需要通過鑒賞文學作品來實現。
一、鑒賞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情感
語文即是“語言文學”,語言重視對中文語法結構、詞匯等的教學研究,而文學重視對情感的表達。文學是人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不論哪個文學作品,都有其主要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情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青春期的身心變化使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同時內心的情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需要教育的引導。文學作品可以引導他們情感的產生和成熟,因為正確的情感總是對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情感教育。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各個學科都要求加強對學生本身的關注,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語文教育有其獨特的無法替代的優勢,因為語文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情感強烈,但是缺少理性的制約,缺少思維的引導,因此在學習文學作品時運用鑒賞教學的方法,不僅是對他們的情感進行培養,也是對他們的情感加入理性和思維的教育,引導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正確的情感。比如在學習魯迅的《社戲》這篇文章時,要把握作者的語言特點,更要從鑒賞的角度去體味童年的美好、單純友誼的美好,以及對家鄉的愛。
(二)培養學生理性
理性的提出在西方不在中國,但是中國文化有很多方面體現著理性之光,如先秦及漢代以后的哲理散文和小品。在學習這些課文時,理解字面意思、讀懂課文內容是必要的,但這不是主要的,因為理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學習這些課文的目的是認識古人的思考、學習他們通過人生實踐得出的感悟。這些哲理與感悟透著理性的光芒。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鑒賞,可以培養學生們的理性思想,這對于學生青春期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如“短文兩篇”中的《行道樹》與《第一次真好》,其文之意義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理性的思考。理性是一種重要的人文素養,如果一個人只有感性認識,而缺少理性思考,那么這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過于依賴感覺,容易意氣用事,不能很好地權衡利弊再下決定,因此做出來的事情容易偏離正確的軌道,同時很容易讓生活陷入困境。情感是情感,感情是感情,缺少理性的情感不能稱之為情感,因此初中的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所以理性是必不可少的。
現代文學教學研究
近一個時期以來,對《現代文學》的名稱界定與教學安排仍頗存爭議———有主張與當代文學合二為一的,有主張二十世紀大文學概念的,有主張把晚清文學也應囊括進來的,不一而足,但是目前就大多數高校中文系的課程設置來看,還是把《現代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講授。然而自從實行了課程改革,公共課的比重增加,專業課的課時量進一步壓縮,《現代文學》課也未能幸免,一般是一個學期結課,只有50個課時左右。在這種相對不利的局面下,怎樣講授這門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很多高校,該門課程都被命名為“現代文學史”,所以一般是以思潮、流派等文學史為主,輔以作家作品的研究,實則忽視了本科課程應以作家作品講解為主,輔以文學史的串聯之根本。本文擬從教材選擇、整合,師生互動關系,教學方法等方面對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做一反思,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有的放矢對教材進行選擇與整合,體現多樣性和多元性
教材對一門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的選擇對教學工作的進行往往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現代文學》課的教材很多,較經典的有《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黃修己著),《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主編)等,有的注重文學史的梳理,有的注重作家作品的研讀,即便是梳理文學史脈絡,也不盡相同,有的注重從社會歷史的角度解讀,有的注重所謂純文學的視角來觀照。高校教學與中學階段教學的最大區別在于,教師授課的自由度更大,盡管也有教學大綱的規定和期末考試的限制,但是任課教師可以自行選擇部分教學內容,或者部分內容的重難點可以稍作調整。在這種前提下,筆者認為,《現代文學》課的教材應該盡量做到多樣化,體現出多元性。多樣化是指不能抱定一本教材,學生手里的教材是哪一本,教師就講哪一本,這樣的觀點已經過時,不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盡量綜合不同出版社,不同地區出版的教材。我們一向有“京派”和“海派”的說法,其實教材的編撰方面往往也能體現出兩派的不同。筆者的做法是綜合兩派的觀點,各取所長。比如“海派”的教材往往更注重個人性的分析,觀點比較新穎,視角的獨創性較強,“京派”一般更注重所謂的客觀和嚴謹,注重歷史性解析。而對本科生的教學,整體上采用歷史解讀與梳理,理清脈絡,然后再做個體作家作品的分析與理解,這應該是最合適的方法。教材如能做到多樣性,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就能做到多元化。以《現代文學》中的重點內容“魯迅”的教學為例來說明這一點。對于魯迅的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有了很大的進展,觀點也幾經轉變,經歷了一個“去神話化”的過程。每本教材對魯迅的解讀不盡相同,但是大致都遵循著同一個政治立場,就是對魯迅的評價,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一點是相同的,更多看到魯迅作品的戰斗性和積極向上的一面,看到魯迅作品對蒙昧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矛盾性以及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不違背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適當增加一些其他的研究成果,比如,美籍華人夏濟安、夏志清兄弟,尤其是前者對魯迅的研究,把魯迅內心深處“黑暗”的一面解讀的很有深度,也更切合實際。也就是說,如能使教材多元化,做到觀點多樣性,更有利于全面客觀的觀照一段歷史,一位作家和一部作品,做到更真實,更有說服力,這樣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遵循“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基本原則,提高學生參與度
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灌輸,往往是教師“一言堂”,學生只能被動聽講,在大力推進教學改革的今天,似乎中學的教改成果比較顯著,但在高校,教師“主講”的局面仍無大的改觀。高校教學相對不大重視師生互動,很少采用提問的方法,教師一人講解,完成教學任務即為成功,文科類往往如此,不考慮學生的感受,更沒有下課解答疑難問題的環節,一個學期下來,教師對任課班級的學生幾乎沒有印象,師生間的距離過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針對此種情況,“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原則為我們指明了課堂教學應該采取的正確路徑。盡管這是現代教育學的基本原則,但在教學過程中卻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遵循,都能做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必須得到充分體現,整個課堂的內容布置、節奏把握等都由教師來掌控、調節,但是具體的操作與實施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代學生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總體來說,要讓學生做到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課堂上以學生講解為主,教師串講解疑為輔,最后分幾部分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最適宜的結論。這樣做的好處是:賦予學生主體性,使其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讓學生們集思廣益,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現代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著名的詩歌佳作,大多數學生應該都讀過此作。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開篇可請學生來朗誦該詩,之后引出作者,請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并介紹該詩的寫作背景等,然后請學生談談朗讀或聽他人朗讀該詩時的內心感受,結合當時作者的心境談一談詩作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教師可引導并談自身的感受,與學生的觀點相結合。最后再齊讀詩歌,總結出詩歌的藝術美的特點。學生各抒己見,得出的結論不但包括了所有教材上所指出的觀點,還得出了很多教師不曾想到的,更新穎的結論。這樣既避免了一言堂的枯燥乏味,又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是明顯的。總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放低姿態,不能采用強制灌輸的消極授課方法,而應讓學生參與進來,共同學習,共同完成課堂教學。
三、教學手段應多樣化,強化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
文學多媒體教學思索
信息技術在21世紀得到迅速發展,并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同樣,它也滲透到了學校的課堂教學中。近年來,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在各個學校,尤其是高校中廣受歡迎。目前多數高校都建立了多媒體教室,以適應課堂教學發展的需求。而將多媒體教學引入距離現實最為遙遠的古老學科———中國古代文學,也使得古代文學的教學從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一、對傳統古代文學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我國各大高校中,《中國古代文學》都是作為核心課程而存在的。經過前輩的長期努力與探索,本門課程的教學已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筆者作為一名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師,自從教以來受益匪淺。然而,在長期的教學中,筆者也深深感到,這門課程中的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束縛了知識的有效傳播,只有加以改革,才能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求。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民族文化,詩文詞曲賦等各種文體,通過教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傳達出來。不可質疑,這種教學模式有它的好處,便于教師及時觀察學生的接受狀況,并根據需要調整授課速度與授課語言,有張有弛,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然而,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這是對教師語言表達的一大挑戰。如果整個學期都以教師口授為主,容易使學生產生聽覺疲勞感與厭倦情緒。這就要求教師授課在內容深刻、條理清晰的同時,還要具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做到以語言吸引學生、打動學生。無疑,這是對教師授課語言的極大挑戰。第二,不利于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古代文學是學生所接觸的各門學科中時空跨度最長的一門課程,由于古代的人物、事件、語言等與現代的隔閡,口頭表達的方式難以給學生以良好的刺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至于學生學了魏晉就忘了先秦,學了明清就忘了唐宋。第三,不利于對古代一些特殊文體的深入掌握。中國古代有一些特殊體裁,無法以口授方式傳達其精髓。如詞、曲,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很多古代文學教師并不具備音樂素養,口授起來十分困難,學生聽起來也抽象難懂。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和現代教育理念的樹立,師生間角色的轉換成為必然趨勢。開始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學生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單向接受教師的知識“灌注”,而是要求會自主學習。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同時,學會利用網絡資源、媒體資源中豐富的研究成果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真正走進古典文化的殿堂。根據《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大綱》的規定,古代文學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史和成就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分析評說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和文學的素養,達到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目標。要繼承與弘揚民族文化,對“灌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革無疑勢在必行,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越發顯得重要。再加上近年來由于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的大幅度修改,古代文學的課時量不斷壓縮,內容的不斷豐富與課時量不斷縮減形成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更使得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深刻地傳達古代文化的精華。要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需要教師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加以示范與引導。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28—學生的學習具有較大的幫助作用。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古代文學教學,對傳統教學方式起到了補充與優化作用。它具有諸多的優勢———直觀、生動、豐富多彩,既可增大課堂容量,也可為古代文學課堂增添樂趣,使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具體而言:第一,利用多媒體系統將教學內容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并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這種方法傳遞信息比較直觀,可以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雙重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觀察問題、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對古代文學的教學而言,尤其顯得重要。中國古代文獻中很多文字比較艱深拗口,而這又是講授、學習古代文學不可或缺的。課堂板書費時費力,不可能將所涉及的文本資料全盤抄錄下來,學生接受的效果不太理想。而若以課件將文本資料加以呈現,再加上教師的講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們講《詩經》的編集過程,必然要涉及到班固《漢書》中行人采詩的資料和司馬遷《史記》中孔子刪詩的資料。其中的語言與現在是有一定距離的,而若學生邊看邊聽,則既可以了解《詩經》編集的歷史,又可以鍛煉古文閱讀鑒賞的能力,同時還潛移默化地掌握古代文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另外,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技術直接展現學科前沿成果,也更有利于學生的課后閱讀鞏固。第二,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圖片、聲音、視頻動畫輔助教學,更有助于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以圖片而言,各封建王朝的疆域圖,歷代的書法、繪畫等都有助于增強對古代文化的了解。如我們介紹秦王朝的版圖,配以《秦時期全圖》,則學生一目了然。原來秦的北方是匈奴以及東胡、月氏。西域諸國尚未與秦接觸。再看漢代疆域圖,學生即可對從秦到漢我國疆域的擴展情況有所了解。再如介紹《左傳》中的《晉楚城濮之戰》一文,其中晉楚雙方的作戰態勢、作戰過程的講解極為復雜、抽象,但運用電腦課件將其繪制成圖表,則學生一目了然。以聲音言,詩詞朗誦、古曲演奏等皆可以讓學生迅速進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以視頻動畫言,電視電影片段展現更容易讓學生深入其境。如介紹戲曲《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折,學生很難通過教師的口頭介紹體味其婉曲的音樂、優美的語言、細膩的心理刻畫,走進西廂的殿堂,而若播放《長亭送別》的精彩戲曲片段,在視聽的享受中,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增強了教學效果。總之,在古代文學授課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已是大勢所趨。多媒體教學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的確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成為了教師的得力助手。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注意事項
古代文學教學革新構思
在高校中文系中,古代文學是基礎性的主干課程,它具有傳承性。古代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學的燦爛遺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要任務和使命。因此,對于高校中文系的學生而言,掌握文學史知識并且學會如何鑒賞文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功利主義思潮等影響,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但是,古代文學在現代的高校教育中正在“邊緣化”,所以,作為高校為了加強學科的建設以及人文學科的影響力,應該加大對教學改革力度,從根本上扭轉現階段古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分析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趨于實用性和多樣性,而作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古代文學面臨著壓縮學時的困境,從教學內容上來說,對這門課大多是從重點詞、句的解讀的教授,其并沒有注重對其內在的文化內涵進行理解性教學;從教學手段來說,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記相結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學擴招,學生的基礎下降,這就造成了高校學生專業課學習的不合格。簡單枯燥的教學方法也使很多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反而追求一些對自己具有實用價值的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
2.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隨著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許多大學生都沒有看完四大名著,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學習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并不是為了獲得文學修養,學生甚至認為學習古代文學沒有前途,因而對其的學習熱情也不高。這樣的教學顯然不利于學科體系建設,因此對高校古代文學教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構想與實踐
1.改革教學方法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方法上應該突破單一的教學模式而將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交叉融合,優化組合教學方法。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復雜且涉及面廣,這也就要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具有文學基本功。比如要求學生誦讀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韻美,體會作家的風格特征。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古代文學課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還是存在著信息獲取量小的特點,沒有注重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使古代文學的學習成為死記硬背,為了避免這樣的后果,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介入,這樣能夠從視覺、聽覺和觸覺各個方面使學生進行信息接收,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典文學教學綜述
一、前言
當今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古典文學漸漸的失去了興趣,但又迫于教學安排,去應付考試,拿到學分,致使他們呆在教室如坐針氈,“身在曹營心在漢”。很多學生甚至對古典文學的存在價值都產生了懷疑,質著“:我們花費這么多時間學習古典文學,究竟有何用處?”而教師在舉例證明古典文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毫無底氣,口是心非。文學變成枯燥的理論課或文學史,文學解讀及其能力的教與受脫節,教學目標脫離社會需要……古典文學的教學脫離實際,陷入了重重誤區,古典文學教學迫切需要尋找可行的新出路。鑒于不是很樂觀的形勢,筆者擬探索一下古典文學教學的新策略,以謀古典文學得到一線曙光。
二、深化教學方法的革新
素質教育主要貫穿現代教育的以學生為本即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導向是突出的,主要采用共同探討、平等研究這種方式,以提供學生對知識、文化和價值觀等的比較、思考、鑒別和選擇。故教師要突出他的引導作用,把更多的時間與思考交給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興趣,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固然,萬事開頭難,但習慣成自然,新事物誕生后需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為人們所接受,那時廣大師生便可以共享甘之如醴的教學成果。
三、啟發式教學手段的運用
啟發式在課改中誕生的一種科學教學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各種方式“誘導”學生,啟發他們的智慧,挖掘他們的智力潛能,以引導他們富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地去學習和掌握新知識,乃至開拓新知識。教師講解時,可以按照這樣的一個套路:先巧妙提出問題,再激發學生分析問題的興趣并引爆行動,最后與學生共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