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鑒賞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14:05: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學鑒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文學鑒賞

文學作品鑒賞

文學鑒賞一般不包含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目的,主要是沿著作品的形象所暗示的軌跡,展開再創(chuàng)造性想象,根據作品語言所描述的人物、場景來想象他們的狀態(tài)和命運,在自己的頭腦中重新構造審美意象。因此,文學鑒賞的活動是內在的,它主要憑借語言文字作為外在的物質材料,借助一種大體上定型的文學形態(tài)和藝術形象。在文學鑒賞中它主要表現為鑒賞者的思想感情隨作品情境而變化的一系列不定型的心理活動。正如人們所說的,在文學鑒賞活動中,許多讀者為作品中的情境所感染,隨著作品中主人公的高興而高興,悲傷而悲傷,其實這是讀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已不自覺地進入角色。這樣的心理效應,是文學鑒賞的極致,鑒賞者進入入迷、忘我的境界。文學鑒賞過程中的這種心理效應,往往在情感走向高潮時就產生了,并持續(xù)到鑒賞過程結束以后。

在這個過程中,常伴隨著讀者的審美判斷。這種判斷,通常不是邏輯推論,而往往是讀者對作品的共鳴,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作品意境狀態(tài)中作出情感判斷。清人樂鈞在《耳食錄》中曾記載了這么一個小故事:有一女子從其兄處借得《紅樓夢》一書,廢寢忘食以讀之,讀至佳處,往往輟卷冥想,繼之以淚,卒未嘗終卷,乃病矣。父母覺之,急取書付火。女子乃呼曰:“奈何焚寶玉、黛玉”?自是啼笑失常,言論無倫次,夢寐之間未嘗不呼寶玉也。延巫醫(yī)治之,百弗效。一夕瞪視床頭燈,連語曰:“寶玉寶玉在此耶”!遂飲泣而瞑”。

讀罷故事,我們既為《紅樓夢》那勾魂攝魄的魅力而傾倒,又為故事中那女子因不懂鑒賞文學之道而死于書下所嘆惜。須知,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總是作家通過對生活的加工、改造出來的,因而程度不同地具有某種典型性。典型人物則是其中典型程度最高,寫得最為鮮明、生動、最有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紅樓夢》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五百多個,絕大多數人物富有典型性,其中稱得上典型人物的卻只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十多個。典型人物是人物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是人物塑造的極致。

古人有言:“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這很好地說明了在文學鑒賞的過程中既要“入乎其內”,專心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又要“出乎其外”,對作品結合其本身的背景作出正確的評價,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鑒賞文學作品首先要“入乎其內”。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因此,文學作品鑒賞者先要置身于作品中去,努力撤除有礙于欣賞的與作品間的一切距離,使鑒賞者與文學作品融為一體。鑒賞者的情感活動通過作品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在作品信息的誘導下,設身處地去接受作品中的情感,使作品中的情感信息變成自己的真實情感活動時,讀者就進入了角色,步入鑒賞的境地了。上面所引故事中的那女子讀《紅樓夢》時出現的那種現象就是“入乎其內”的形象寫照。鑒賞作品要做到“入乎其內”,我認為方法有二:一是“入”作品,步步進入創(chuàng)作者所寫的境地,使心潮與作品的波瀾同起伏,感情與作品中的人物共悲歡,隨著創(chuàng)作者的思路,讓自身進入主人公的體驗,以致和主人公共同體驗,于是讀者就為之憤怒、流淚、激動、歡笑;二是“入”作家內心,通過文辭揣摩作家的用心,充分領會匠心所在,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筆下的作品形象,都融入了作者一定的思想觀念,善惡美丑的情感體現是非常鮮明的。

“入”可置身其中,見其堂奧,受其感染,與主人公共悲歡,足見“入”之重要。但是,對文學作品要作出理性評價,還需要“出乎其外”,在文學作品的鑒賞中,“入”要撤除“距離”,這可能導致把作品坐實生活的傾向,甚而至于出現不自覺的充當作品中某一角色而執(zhí)迷不悟的情況,就如魯迅先生所批評的那樣:“中國人看小說,不能以鑒賞的態(tài)度去欣賞他,卻自己鉆入書中硬去充當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人看《紅樓夢》,便以寶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據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分,滿身是利害的打算,別的什么也看不見了。因此,鑒賞還要“出乎其外”。在鑒賞中,“出”的情況有兩類:一是“入中有生”,在鑒賞時,鑒賞者不是完全沉浸于作品境界,而是同時還有著自己的思維活動,或隨作品的內容而產生一定的聯(lián)想和想象,或隨遇而議,就文中的個別情節(jié)加以評說等;二是“入而后出”,在通讀作品之后作出整體性的綜合評價。例如《紅樓夢》中,有人根據書中的一些關于“色空”的議論,便斷定它的主旨是宣傳“色空觀念”,是情場懺悔錄。當然,“色空觀念”在《紅樓夢》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現,但它決不是《紅樓夢》總的傾向。

一部作品的價值不是由個別場面,個別細節(jié),個別片斷決定的,而是由它的總體形象和總的傾向決定的。“入而后出”較之“入中有出”更能縱觀全局結構,總賅完整情節(jié),細較所有人物,通察各處語言,因而它更能獲得較準確的審美判斷。“出乎其外”的實質是要鑒賞者與文學作品間保持一個適宜的審美距離,以審美的態(tài)度把握作品的審美價值。當然,這絕不是說就需要“入”了,事實上“入”與“出”是辯證統(tǒng)一,缺一不可的。只知“出”而不知“入”,則無所謂鑒賞;只知“入”而不知“出”,則會象上述故事中所說的女子那樣出現不應該出現的悲劇。因此,在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中,要把“入”與“出”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使鑒賞順利進行。

查看全文

戲劇文學的鑒賞技巧探討

【摘要】戲劇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也是一種能夠反映社會大眾的價值取向的綜合性舞臺藝術。為了深入研究戲劇文學,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文對戲劇文學的鑒賞技巧進行分析,希望為相關從業(yè)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戲劇文學;鑒賞技巧;分析

一、戲劇概述

戲劇是藝術家反映社會現實、揭示社會矛盾的重要藝術形式。戲劇藝術家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表演過程中,戲劇演員通過美術、音樂、文學、舞蹈等多種藝術手段和模擬性動作,還原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表達故事角色的情感,演繹故事角色的人生,反映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展現人物的思想內涵與主觀心態(tài),引發(fā)觀眾對道德、情感與人生的理性思考。戲劇由多種元素構成,包括觀眾、舞臺、演員與劇本,其中,演員與觀眾是最為基本的兩大條件。戲劇對舞臺沒有正式的要求,只要是演員可以進行藝術活動的場所都能被稱作舞臺。部分演員會通過即興表演的方式完成戲劇表演,因此,在特殊情況下戲劇也可以沒有劇本。戲劇的創(chuàng)作一般經歷劇本創(chuàng)作與舞臺創(chuàng)作兩個階段。劇本創(chuàng)作也被稱作一度創(chuàng)作,舞臺創(chuàng)作也被稱作二度創(chuàng)作。通常,劇本創(chuàng)作只由編劇負責,而舞臺創(chuàng)作則需要考慮大量影響因素,包括導演與演員的配合,舞臺音樂、燈光、音響以及舞美的設計。舞臺創(chuàng)作中,導演要按照自己的構思對演員進行協(xié)調,確保演員在設計好的舞臺中展現劇本,為觀眾呈現精彩而完整的戲劇。

二、戲劇的特點

(一)綜合性

查看全文

文學鑒賞教學管理論文

有人指出,當代世界語文教學的共同趨向之一是:在教學觀念上,語言的實際運用與文學熏陶并重,這是現代化進程向人們提出的必然要求。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fā)展,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一大批具有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藝術修養(yǎng)的優(yōu)秀公民,這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證。

有人擔心,在重理輕文十分嚴重的中學課堂上,進行文學鑒賞教學,是否有點拔苗助長之嫌,其實認真考察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序列,就不難理解中學文學鑒賞教學的可能性。

人的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大體可分為這樣四個層面:(1)認知性閱讀;(2)理解性閱讀;(3)鑒賞性閱讀;(4)研究性閱讀。由此構成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個層面,盡管具有質的不同,卻又是先后相連,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閱讀要以認知性閱讀為基礎性前提,同時,它又成了鑒賞性閱讀的基礎。它們之間構成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序列關系。一般地說,認知性閱讀大體相當于小學初年級的閱讀水平,理解性閱讀基本相當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的水平,鑒賞性閱讀則大概相當于高中及大學低年級的水準,而研究性閱讀由于已經進入學術性研究的范疇,則與大學高年級及研究生程度相適應。

可見,在高中階段及時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以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查看全文

文學鑒賞教學論文

1.表象閱讀。所謂“表象”,即學習主體在感知基礎上,頭腦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閱讀是文學作品閱讀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體”及“品味語言”兩部分。粗知整體。這一閱讀要求可在通讀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寫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概括法。教師可教學生用以下問題對作品所寫的內容進行概括,如:“這篇散文寫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為每幅景取一標題嗎?”“這篇小說寫了一個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嗎?”“這首詩(散文)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感情?”“這場戲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

②圖示法。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材料進行分析梳理,把握其間的結構關系(層次、級位)及性質關系(虛實、正反、襯比、因果等),然后以能集內容、結構于一體的圖象標示出來,達到醒目、直觀的效果。如:

(附圖{圖})

品味語言。文學作品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點之一是語言精妙含蓄、耐人尋味,因而鑒賞的基礎便是對語言的揣摩與品味。詞語是構建意象的材料,由語言品味深入下去,才能對作品意象進行探討,因而必須把握好這一環(huán)節(jié)。常用的方法有:

①朗讀法。這是品味語言、獲得美感的途徑之一,是美育直覺性特征的運用。教師可從感情、重音、停頓、速度、藝術音調等方面進行示范指導,讓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把抽象的感情變?yōu)榫唧w的感情,使學生能毫無障礙地進入作品,接受漸染熏陶。

查看全文

增強學生文學鑒賞水平研討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學教育在各大學校中也越來越受重視,重慶市提出的新的課程改革更是將文學教育提到日程上來。但是,現在很多學校在學生的文學教育中存在較多問題。這就出現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品位下降,甚至有的缺少閱讀,不會閱讀,對文學不感興趣等現象。從現在的這種現象足以看出現在的學生對文學鑒賞課程教育的欠缺,尤其是高中生,因為其面對高考的壓力,功利性的語文學習更使文學教育的地位越來越被忽略。而《語文課程標準》早就明確了高中生對文學作品鑒賞的要求,要求其應該學會鑒賞文學作品。但是,怎樣才能提高高中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呢?筆者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要了解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時代背景。文學作品往往都能反映出作者那個時代的生活,因此,假如想全方位、正確地理解和認識文學作品的內涵,就要清楚地了解作者那個時代所處的環(huán)境。同時,文學作品是主觀的作家感覺和客觀的社會生活相互結合的一種產物,是繹過作家頭腦反復加工的,所以,對文學作品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全面的了解,明確作家寫作的動機和所處的大時代背景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紋理,方能對作品進行客觀恰當、實事求是的鑒賞和評價。

2.從整體把握來鑒賞。要想準確地認識一個事物,首先就應該從整體人手,其次再是部分,最后是各個部分間以及部分與整體間的關聯(lián)。鑒賞文學作品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對于鑒賞文學作品,其中的詞語、句子,只能是作品的一部分,一旦失去了作品這一整體,那么句子和詞語的特定意義也就全然失去了。所以在分析和鑒賞文學作品巾,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只有做到對整篇文章融會貫通,不肢解,不簡單疊加,才能真正地明白文章的寓意和深刻的思想內容。

3.通過比較來進行鑒賞。但從字面上來理解鑒賞,是要先鑒才能賞得。如果首先要鑒別,可以想到的就是用比較的方式。在認識事物時人們大多都是通過比較來實現初步認識事物的目的的,認識文學作品也不例外。通過比較,人們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認識會更準確和透徹。對文學作品的比較首先要做到從整體宏觀到局部微觀,這樣既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又可以站到文章整體的角度把握整個脈絡,更全而。其次,司以對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所的作品進行比較,或者不同作家在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的作品,當然也可以對不同名族,不同國家的作品進行比較,進行這樣的比較就不難看出各自的特點以及風格。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作品進行鑒別,可以比較出作品的特色和品,在文學教學中,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視野開闊,還能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進一步。

4.課本文學鑒賞的引領和輻射。課文作為教和學的紐帶,是高中生接受系統(tǒng)教學與訓練所用的典型實例。因為課本在編排中是諸多專家針對高中生語文學習水平量身定做的,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巾的文章大多都是經典名篇,不僅在思想內容,而且在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典范性,所以,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應該將課文作為高中生對文學鑒賞的載體。課本作為一種參照,可以使學生達到思想上的熏陶、情感上的冶煉。當然,在發(fā)揮課本引發(fā)性和典范性的過程中,老師要精心指導,要改變之前老師上課的精講策略,要做到“精導”。為學生是文學作品的鑒賞主體,教師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試著理解,當有理解不了的教師再做明確的指點。“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課本的引領和輻射下完成對文章的深刻理解,當然彳F學完課本中的內容后,學生可以對課文適當的進行續(xù)寫、改寫、寫評論、寫感悟等。可以說通過文學鑒賞來提高寫作能力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5.以文學史為線索進行文學常識的補充。存教學過程巾,要根據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順序來調整課程存文學史以及教材中的排列和聯(lián)系,從而達到實現在教與學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與諸要素的最佳搭配,此外,教材內容與課內外知識的銜接也是非常重要的。把文學l吏作為線索不僅可以把諸多要素按照順序串聯(lián)起來,還可以學習任何一篇文章的時候都通過這個線索找到其付置,其中值得指出的是,系統(tǒng)定位過程中要把握系統(tǒng)整體性和層次性的這兩個特點。本著將系統(tǒng)性與整體性相結合由淺顯到深入地學習文學常識和文學知識的想法。其中具體作法是各式各樣的,能夠從各個角度把文學知識劃分為幾個樹形外框,然后順著這個由淺顯到深入地進行研究。高中生的文學常識教學不能像其他學段的教學一樣,沒有專門的史學課,所以教師可以每節(jié)課利用3~5分鐘的時間來進行簡單的介紹,這樣容易積累和吸收。

查看全文

文學情感因素鑒賞管理論文

任何一種認識過程,都同時伴隨著情感活動,文學鑒賞尤其如此。

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它不同于一般文章的閱讀理解,既不是居高臨下的“截斷”,也不是攝取對象式的“凝視”,更不是條塊式的“尸體解剖”,而是一種參與。它要求鑒賞者通過自己的解讀深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全面地融入事物,與作家一起脈搏、一起心跳。在這種感知的過程中,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經欣賞者的視覺與聽覺直入心靈,喚起無法言說的情感沖動,“不但獲取語義內蘊的信息,而且直接影響人的情感,影響人的個性和品格的形成”。

比如,誦讀李白的《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與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一直到最后:“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雖然,對詩作中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的字面意思不一定都能準確地翻譯出來,但是,我們卻能在這種并不完全“懂”的誦讀中直接體驗到一種人世的滄桑,體驗到人類命運的某種壯闊而又艱險的曲折,進而產生一種悲愴的情感。而在誦讀王維的一些山水詩時,我們又被詩人所構建的與之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和諧、幽靜的境界所感化、所陶醉,留在腦海里的只有風清月朗、鶯鳴烏啼的大自然,感受到的是神寧氣靜的幽閑氛圍。

鑒賞過程中的這種情感反應,主要來自于鑒賞者與作家之間心靈的交融與碰撞,它大致要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1.始發(fā)階段始發(fā)階段是鑒賞主體情感反應的始發(fā)期,即通常所說的“鑒賞欲望”階段,主要是鑒賞興趣和鑒賞動機的激發(fā)力在起作用。這是一種精神的渴求,一種對作品的注意、希冀而產生的情感反應。比如,打開一部作品,常常情不自禁地被文中純凈的語言、美妙的意象所吸引,于是那種“欲罷不能”的鑒賞欲便油然而生。或者面對一首詩,感到深奧難懂,也會激發(fā)起“弄個明白”的鑒賞欲求,從而細致深入地品賞它。鑒賞動因作為讀者從內部發(fā)出的動力,對于鑒賞活動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能喚起鑒賞行為,使鑒賞成為有意識的鑒賞行為;二是能為鑒賞行為的持續(xù)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表現出對作品探索的積極態(tài)度。這種具有生命活力和積極姿態(tài)的鑒賞欲望,作為情感反應的始發(fā)點,必將推動鑒賞者情感運動的發(fā)展,以深入到作品內部的深層世界。

查看全文

文學鑒賞教學管理論文

當代中學生在審美能力、審美品位和審美追求上有著鮮明的特征,這些浸泡在電視、網絡情境中,吃著肯德基、麥當勞長大的青少年,他們中的許多人常常拒絕傳統(tǒng),追求時尚,觀念功利,情感冷漠。他們中的很多人習慣于讀圖聽碟,游走于短信網文,對文學的經典斜目以視,對文化大師敬而遠之,常以另類自喜,以憤青自居,視純真為傻,看嚴肅為呆。對文學、對語文的興趣已經近乎漠然,或許因為高考,才把他們留在了高中語文的課堂里。如何讓今天的學生真正回到語文的世界,喚起對語文的熱愛?如何培養(yǎng)出高雅的讀書品位和審美能力?……這些問題都十分嚴峻地擺在了我們語文教師的面前,讓我們這些以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者為己任的語文教師不得不深入思考。點燃起學生心中激情的火種,讓文學的薪火燃燒,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充分發(fā)揮教材中文學作品的教學功能,是我們應當研究的策略。<--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策略一:營造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在師生互動中展開鑒賞

通常對文學教學不感興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閱讀文本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太遠,難以引起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二是教學流程千篇一律,把動態(tài)的認知審美過程變成了靜態(tài)的程式圖解,造成學生對閱讀教學索然無味,產生冷漠厭倦心理;三是面對應試升學的壓力,教師把凝聚作者激情與心血的作品肢解為若干語言文字訓練題目,也就很難勾起學生的閱讀激情。總之,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是產生冷漠心理的主要原因,而要改變這種心理狀態(tài),就要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努力改變單調的學習環(huán)境,不求巨細無遺、面面俱到的教學程式,力求目標明確、形式多樣的教學靈動,加強雙邊或多邊的活動,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機,促成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心境和閱讀愿望。

首先,文學作品的理解總是受特定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思想觀念和語言形式制約,要讓學生進入某種情緒狀態(tài),就需要借助相應的情境、氛圍來激活學生的欣賞興趣,調節(jié)欣賞者的期待視野,讓學生在適度的距離間產生求知的欲望和閱讀的興趣。因而,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視野”要作出相應的預測,做到真正了解教學對象的興趣愛好、欣賞水平,使自己對作品的闡發(fā)能適應學生“期待視野”的變化,力求讓學生進入某種情緒狀態(tài),借以激活學生的欣賞興趣。當然,這并不是意味教師要一味地迎合學生的欣賞品位.而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對閱讀某一作品的感性認識,通過多種方法來拉近文學本文和欣賞者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的“期待視野”保持在“有無”間的適度距離上,由此,不斷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提升學生的欣賞品位。例如教唐詩宋詞,可以通過音樂語言尤其是流行音樂的欣賞來體會詩歌的意境;教古典小說,可以通過影視作品的觀看來加深對形象的認識;教長篇小說節(jié)選,可以通過了解全書故事情節(jié)來豐富對作品的了解。在學生獲得了相應的知識經驗和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后,更有利于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在學生進入了相應的情境,有了濃厚的興趣后,欣賞的意義才能充分體現出來。

其次,要克服由單調教學模式所引發(fā)的惰性冷漠心理障礙,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改變教學形式,努力尋找到教材內外的動情點、興奮點,通過適度強化,相機誘導,便可化機械刻板為靈活生動,化冷漠僵化為情趣盎然。例如,教《智取生辰綱》,他要求學生用武俠寫作的方法試著給其中片斷作擴展性練習;教《長亭送別》,和學生一起將其中主要唱段設計成MTV;教《邊城》,去為故事設計新的結尾,去為邊城設計推介旅游的廣告片;教《胡同文化》,為一段介紹胡同變遷的影像資料作解說詞。鮮活的內容,生動的形式,學生在過程中體味語文,感受文化,鍛煉能力。

再則,鑒賞需要心靈自由,這種“自由”是內省的隱蔽的,而課堂則是外在操作的,是公開的、受限制的。調控鑒賞與課堂的矛盾,需要活動,需要新穎獨特的有效的教學活動,如研究性的探討學習,沙龍式的討論質疑,實踐性的參觀游覽,讓師生在互動中展開鑒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查看全文

復習文學作品鑒賞

高考中的文學作品欣賞題,大體包括現代文閱讀和古典詩詞鑒賞兩部分,自從自主命題以來,賞析題型受到專家和考生的關注。考生怕這類題,因為不知從何下手進行解題或者解題不規(guī)范,得分不高。因此,很多老師對文學作品欣賞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究,并且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本人也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高考復習中的文學作品欣賞題的解題技巧進行了一些歸納,具體如下:

一、抓住方向,明確出題者意圖,有的放矢

在高中語文課對文學作品的復習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研究《考試大綱》。通過研究《考試大綱》中對文學作品欣賞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到,要求并不高。“鑒賞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從這兩個要求出發(fā),我們可以看到解答這種題型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形式、表現手法;二是內容、思想情感。從這兩個方面對文學作品進行簡要的賞析,就能抓住出題方向,有的放矢地積極備考。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研究歷年的高考試題。雖然高考試題每年都是變化多樣的,但是卻都是根據考綱要求進行設計的,考察的本質、出題者的意圖有可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研究歷年的高考試題,從中找到出題者的目的,或是考查學生的理解、概括、鑒賞、評價等形象思維能力;或是檢測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語言的實踐運用能力;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從而明確自己的復習方向,為我們的高考復習做好準備。

二、加強思想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技巧

在對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欣賞指導時,我認為,首先要教會學生怎樣讀好文學作品本身,在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絡,同時,一定要教會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答題技巧,使之在答題時不犯常識性的錯誤。

(一)讀文章,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脈絡要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就要對文學作品本身有所了解,很多學生粗粗地讀了一遍作品,就急于做題,這樣的做題效果是不理想的。學生必須要學會怎樣讀好文學作品本身,這樣才能在此基礎上做好題目的解答。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讀作品時,可以教學生進行速讀和精讀。所謂速讀,即指第一遍的閱讀,要求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在大概了解各段或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思考作者的態(tài)度和把握文章的主題,可以進行簡單的思考:作者對文中人、景、事的態(tài)度如何?作者想要表達什么主題,什么思想?同時結合文尾兩三段的議論句、抒情句,進行印證,最終定出文章的主旨。這樣的閱讀之后,學生對文章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把握了文章脈絡,為以后的解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后學生再進行第二遍的閱讀,即精讀,先讀問題,再帶著問題回原文,細讀各道題所涉及的段落,從這些段落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查看全文

民族院校文學鑒賞和批評探索

論文摘要: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實踐課,有著不同于其它課程的特點和難度,在分析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的性質、聯(lián)系及其區(qū)別的基礎上,實施“復述歸納、體悟闡釋、分析評判、提升創(chuàng)造”四步走訓練模式,可達到明辨相關概念、提升鑒賞和批評能力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文學鑒賞;文學批評;寫作實踐;教學策略

對于中文系的師生來說,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實踐課,有著不同于其它課程的特點和難度。和其它純理論課程相比,這門課不僅對師生的知識狀況有著一定的要求,而且還要求師生同時必須具備具體的操作實踐能力。對于學生而言,這門課不再是單純的純理論式掌握,不再只停留在“形之于心”的階段,更為關鍵和重要的是怎樣把所學知識和閱讀作品的感受、體驗、思考結合起來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和評價,而這無疑是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體現——所學、所感、所思、所讀、所寫,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行。對于老師而言,不僅自己要有相關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通過講解、引導和具體操作,把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要把相關的能力在學生身上培養(yǎng)起來,而這涉及的不僅僅是專業(yè)素養(yǎng),而是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結合。所以,這門課對于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有著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解決這些問題的難度,在民族院校中尤其顯得突出,筆者根據自己上課的經驗和體會,意欲從教師的角度總結、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且在民族院校中易于實施且便于實踐的的授課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對于我們而言,不是先讓學生“利其器”,而是先讓學生學會“用其器”。因為,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之“器”的打造和磨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民族院校中尤為如此,也不是我們在本課程之內就能解決的問題。對于本課程而言,我們必須先讓學生事先明白,我們用大學專業(yè)所打造的器皿,在本課程當中怎樣使用。所以課程之初,我們必須講解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的性質以及兩者的聯(lián)系和不同之處,這不是老生常談,而是很多專家和學者也都分辨不清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我們給學生們所布置的歷次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寫作的作業(yè)當中都有明顯的體現。筆者對我校漢語系的歷屆學生布置形式和要求不同的文學鑒賞及文學批評作業(yè),發(fā)現約60%的同學不知道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的聯(lián)系,近乎100%的同學不清楚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的不同之處。大多數同學將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寫成了印象式和臆測式的讀后感,還有很多同學將文學批評寫成了文學鑒賞。雖然,地方民族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可能遜色些,這方面的問題可能更為突出一些,但是這些問題的出現絕不是個案,據筆者的閱讀經驗,即使雜志上已發(fā)表的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作品,這樣的毛病也并不鮮見,可見課程之初講解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在此,筆者就這個問題略表拙見,以期使問題清晰化,有益于課程之教學。

關于如何給文學鑒賞下個科學定義的問題,筆者同意吳俊忠先生的定義方法,但不同意他的部分結論,所以在引文中筆者沒有取其結論部分,結論部分用省略號代之,他說“文學鑒賞的科學定義,首先要分清欣賞與鑒賞的區(qū)別(客觀存在著欣賞與鑒賞的概念混用或通用的現象),……;其次,要界定文學鑒賞、文學欣賞與文學批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筆者認為,“欣賞”一詞不是一個學術用語,而是一個生活用語。語言學常識告訴我們,生活用語具有模糊性,不具有學術和科學用語的精確性,所以“欣賞”一詞是一個含混概念,是指人們不刻意地抱有某種目的、觀點、眼光,對事物進行隨意的審美關照,但事實上沒有人在“欣賞”時不抱有某種觀點眼光和標準,這種關照一般不形成正式的發(fā)言和文字。并且“欣賞”的對象,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以是藝術品。而“鑒賞”要比“欣賞”嚴肅、認真、理性地多,且“鑒賞”的對象一般只指藝術品中的藝術因素,一般不牽涉更多更廣泛的內容。所以“鑒賞”是指人們抱著某種目的、觀點、運用既定的審美標準對藝術品進行審美關照和藝術上的分析與評判。所以,文學鑒賞,一般只是對文學作品的藝術審美關照和藝術評判。而文學批評則不同,除了包含有文學鑒賞層面的內容外,還必須樹立和表述更多關于作品的外層標準以及依此對作品的評判和看法,比如文學作品的終極價值、社會意義、社會影響、人文關懷等等。如果說文學鑒賞主要是從藝術標準的角度來評判文學,那么文學批評則除此之外還必須有其它的標準來評判文學,比如社會歷史標準、倫理道德標準、時代科學標準等等。所以,在文學鑒賞中我們一般只采用藝術方法和理論來進行鑒賞,而文學批評則需采用諸如社會歷史學批評法、倫理道德式批評法、女權主義批評法、殖民主義批評法等方法和理論,具體采用何種方法與理論還要看我們批評的目的和既有觀點、標準如何。除此之外,文學鑒賞中鑒賞者一般很少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而在文學批評中,批評者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文學鑒賞必須依賴于具體的文學作品,而文學批評則不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有其獨立的地位,正如批評家陳曉明所說“文學批評應該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占據主動地位,這并不是說批評要去領導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而是批評始終有自身的文化/美學目標,它和創(chuàng)作是一種對抗性的關系,而不是相互撫慰,共同投機的關系。創(chuàng)作可以有它自身的目標,創(chuàng)作非常個人化的特征,使得創(chuàng)作總是頑強地逃離批評,創(chuàng)作不是簡單地呼應批評,或者與批評毫無關聯(lián)的情況隨遇而安,而是在與批評構成的呼應逃離緊張關系中,兩者的內在對抗性,形成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和批評實踐的革命沖動。創(chuàng)作每一次的背叛,都是對批評權力實踐的質疑,它促使批評不斷去探索新的起點,解決新的疑難,迎接新的挑戰(zhàn)。”所以,我們給文學批評的定義是:文學批評是指人們在多樣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采用多重藝術的和非藝術的標準對文學進行評判和要求。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的內涵雖然不盡相同,但兩者之問的聯(lián)系卻非常緊密。文學批評要以文學的藝術鑒賞為基礎,并且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而文學鑒賞也不能完全忽略非藝術的評判,兩者常常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狀態(tài)。對于初涉文學鑒賞和文學評論的寫作者來說,弄清兩者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才不至于在寫作實踐時將兩者混淆。概念闡釋清楚后,學生在上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實踐課的時候,在方法和操作上就會很明確,不會將文學鑒賞寫成沒有藝術標準的主觀臆想和主觀感受,也不會將文學批評寫成純藝術式的鑒賞。

這樣,我們的文學鑒賞和批評實踐課便拉開了序幕。不過,根據筆者的上課體會,我們還需要注意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切不可操之過急,對于民族院校的師生來說更是如此,學生素質普遍較低的情況也決定了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否則學生容易忽視某些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分階段、分層地次進行文學鑒賞、文學批評實踐教學,有這樣幾個優(yōu)點:對于教師而言,可以使課堂清晰有序,便于教師的表述和操作,能夠保證教學質量;對于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在接受和訓練的過程中有個由淺人深、循序漸進的過程,便于學習和接受,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可以強化文學鑒賞和文學評論各個必須階段的處理和實踐能力,并為以后各個階段的綜合和取舍奠定基礎。為了節(jié)省課堂時間和提高課堂效率,筆者提倡將文學鑒賞和文學評論合起來進行分階段、分層次教學。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把文學鑒賞和文學評論寫作糅合起來分為四個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中分別訓練不同的能力,但必須同時兼顧到鑒賞和評論的聯(lián)系及其區(qū)別。當然,階段和層次的劃分,不同的學校、師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這要根據學校、師生的實際情況而定。筆者是將楊守森先生的“四種形態(tài)”和“四重境界”說作為劃分課堂階段和層次的依據。楊守森先生認為“依據內容構成,文學批評大致可分為復述歸納、體悟闡釋、分析評判、提升創(chuàng)造四種基本形態(tài),依次相對應的是傳播文學信息、豐富作品內容、探討創(chuàng)作規(guī)律、開拓思想空間四重境界。”閉同樣。我們可以將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實踐課分為“復述歸納、體悟闡釋、分析評判、提升創(chuàng)造”四個階段,相對應四種境界,我們評判學生在各個階段表現的標準也便有了,那便是學生在各個階段是否做到了“傳播文學信息、豐富作品內容、探討創(chuàng)作規(guī)律、開拓思想空間”。楊先生此文雖然是專對文學批評而言,我們可以將文學鑒賞也納入到這四個階段之中,而且將文學鑒賞寫作納入到第三個階段進行專業(yè)訓練。下面,筆者將四個階段的關系以及具體處理和課堂操作辦法簡要敘述之,以期和各位老師探討且能得到專家指點。

查看全文

語文文學鑒賞管理論文

1996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題使得“文學鑒賞”在中學課堂有了一隅之地;高中新編教材框架設計的信息又有把“文學鑒賞”扶上正席的趨勢,但這是否就意味著“該不該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該不該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教得像‘文學作品’”等問題已無庸置疑、無須討論了呢?否。以上問題的答案雖早已寫在《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里,但不少同志仍然擔心:“文學鑒賞”在高考《考試說明》中僅占1/30,花這么多時間搞文學鑒賞值得嗎?也有聰明的老師料定文學鑒賞見仁見智,難有規(guī)范劃一的答案,是極難上考卷的。因此,他們對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便采取了與其他實用文“一視同仁”的做法:解釋幾個詞,分析一下層次,歸結段意及中心,講幾條寫作特點,即使對內容的閱讀進行一下“設計”,也是幾道理解的題,答案當然是統(tǒng)一的,至于說到感受、欣賞、想象、鑒別,那是既無時間也無必要的。我想,對以上想法、作法僅用“短視的應試功利主義”作結論,未免太粗率、太簡單,因為即使從“應試”出發(fā),以上想法也還難于茍同。《考試說明》中雖然只有一條有關文學鑒賞的內容,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學鑒賞的能力就只需1/30。不必說文學鑒賞原就包含著現代文閱讀的各種能力;也不必說文學作品與文言作品本就交叉重疊,不分屬種;單就寫作與鑒賞的關系而言,其間是“出”“入”,是辯證,還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你能說寫作能力不需鑒賞能力?說到“功利”,我們倒不反對,做事講求功效利益不是壞事,但如果以為這樣就可取得“功利”,那倒的確是“短視”了。

我們主張“人才培養(yǎng)的功利主義”。但“人”如何才能成“才”,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熱愛社會主義的“才”?答案無疑是要進行素質教育。什么是“素質”呢?“素質”即為人的“修養(yǎng)”,亦即人的“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我認為文學鑒賞正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最好途徑之一,它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yǎng)審美能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并能提高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有鑒于此,探討怎樣對待文學鑒賞課及怎樣上好文學鑒賞課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那么,如何上好文學鑒賞課呢?我認為除了找回文學鑒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從而認真對待外,還必須設計既具有鑒賞特點又符合學生接受規(guī)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現談談常見的步驟和方法。

1.表象閱讀。所謂“表象”,即學習主體在感知基礎上,頭腦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閱讀是文學作品閱讀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體”及“品味語言”兩部分。

粗知整體。這一閱讀要求可在通讀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寫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概括法。教師可教學生用以下問題對作品所寫的內容進行概括,如:“這篇散文寫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為每幅景取一標題嗎?”“這篇小說寫了一個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嗎?”“這首詩(散文)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感情?”“這場戲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