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改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1 11:02: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體系改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體系改革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查看全文

小議商品稅體系改革研究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的商品稅體系的缺陷逐漸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1)稅收的效率性淡化了稅收的公平性。(2)稅法的復雜性弱化了收入的有效性。(3)稅種的重疊性強化了課征的重復性。(4)稅制的差別性強化了征管的局限性。為了減輕稅收制度的扭曲程度,政府應立即開啟商品稅體制的稅基性改革,分三步對有差異的稅收待遇給出解決對策。改革的意義在于避免對經濟業務的重復課稅,校正稅收對于市場機制的扭曲。為了確保改革的順利實施,政府應關注商品稅體系改革所面臨的技術性、管理性和經濟性約束條件。

關鍵詞:商品稅;商品稅體系;營業稅;增值稅

一、商品稅體系改革的稅收基礎

1994年稅制改革后,中國建立了由商品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關稅等)、所得稅(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財產稅(包括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等)和其他稅(包括印花稅、土地增值稅等)共同組成的稅收體系并延續至今,其中,商品稅體系是稅收體系的基礎稅系,增值稅、營業稅是商品稅體系的重點稅種,也由此成為整個稅收體系的基礎稅種。由于社會經濟基礎和征收管理水平制約,在1994年的商品稅安排中,擴展了對于貨物制造與銷售、對貨物的加工與修理修配勞務提供的增值稅課征,保留了對于無形資產轉讓、不動產銷售以及其他勞務提供的營業稅課征。也就是說,在所有的流通對象的稅種劃分中,增值稅的稅基主要限制在與貨物密切相關的行業,營業稅的稅基主要集中在勞務及不動產銷售和無形資產的轉讓方面。

從圖1可以看到,增值稅與營業稅的稅基覆蓋了全程的流通領域,并以平行關系瓜分了全部的流通對象。按照稅收制度設計理念,由于增值稅與營業稅的并行關系設計,商品和勞務中的任一課稅對象,如果課征了增值稅,就不應當再次征收營業稅,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在現行商品稅體系中,不同的稅基,很有可能適用不同的商品稅稅種。

這種增值稅與營業稅并行的做法,完全基于中國當時社會經濟目標與社會經濟基礎,即強化制造業在GDP中所占的份額,努力實現成為制造業大國的理想。為了減輕制造業中承擔的較大的交通運輸成本,增值稅制度還規定允許在增值稅中抵扣交通運輸成本中包含的稅款。在當時,商品稅體系如此設置是強調稅收效率原則的現實選擇。

查看全文

貨幣體系改革制度論文

一、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制度非均衡的表現

制度非均衡是導致制度變遷的前提條件,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內在動機。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這種制度非均衡因素主要有兩點。

1.主體行為錯位。一般地說,國際貨幣制度包括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匯率制度的協調與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等幾個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西方國家的貨幣制度進入一種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時期,但作為布雷頓森林時代標志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卻依舊在國際經濟金融活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究其來源實際上是二戰之后英美兩個大國在各自提出的“凱恩斯計劃”與“懷特計劃”之間斗爭的結果,代表了資本主義大國利益。由于IMF殘存的舊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沒有發揮應有的最后貸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機中開出一些不適當的“藥方”而備受世人的非議。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個旨在穩定國際匯價、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并通過提供短期信貸解決成員國國際收支暫不平衡問題的國際機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與世界銀行和WTO并列稱為世界三大經濟“聯合國”。50多年來,IMF對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匯率確定和貨幣政策都產生重大的影響。IMF始終以體現美國的國家利益為主線,美國在基金組織中一國所占的份額就達到18%,擁有絕對的否定權。IMF對會員國的貸款規模極其有限,而在資金分配方面又存在著不合理之處,其貸款按會員國交納的份額分配,主要發達工業國占有份額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貸款資金最需要的都是發展中國家。另外,IMF提供貸款時附加的限制性條件極其苛刻,這種限制性條件是指IMF會員國在使用它的貸款時必須采取一定經濟調整措施,以便在IMF貸款項目結束或即將結束時能夠恢復對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機構一樣,在發放貸款時必須考慮貸款資金的回收問題,以保證它擁有的資金能夠循環使用,就此而言,IMF發放貸款時附加限制性條件顯然是無可非議的,然而從IMF近年來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貸款限制性條件的實際結果看,由于IMF對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夠準確和全面,附加貸款條件規定的緊縮和調整措施卻給借款國的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金融危機中,接受IMF的資金援助的東南亞各國都被迫按其所開的“藥方”進行調整和改革,而這些“藥方”都是:要求危機國采取財政緊縮和貨幣緊縮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資進入并進一步穩定匯率;要求亞洲各國整頓金融機構,加速開放市場并邁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補貼政策等。IMF的這些限制性條件,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資本流動自由化,反倒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蕩;此外IMF對這些面臨匯率風暴沖擊的國家采取強制措施,不但無法恢復投資人的信心,反而加劇了資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業的資金成本大幅提高,從而加速破產的速度,并引發通貨膨脹的急劇上升。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指責美國借IMF對遭受金融危機的國家貸款之名,實行“經濟殖民主義”的掠奪。美國以援助為籌碼逼迫東南亞各國開放國內市場,并要求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樣更動搖了市場的信心,使東南亞的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

2.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徹底瓦解,1976年簽訂以浮動匯率制合法化、黃金非貨幣化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議從此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國際金融進入了一個沒有體系的時期(注:學術界對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的國際貨幣體系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有人稱其為“沒有體系的體系”,也有人將其歸納為牙買體系。它的內容是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資產,多樣化的匯率安排,多種形式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及各國相對靈活的國內宏觀政策選擇,這種制度使國際金融市場發生重大變化。)。這種國際貨幣體系不存在“超國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只是各國對外貨幣政策和法規的簡單集合。其特征表現為:各國對外貨幣政策轉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種限制性制度,允許貨幣逐步走向自由流動和貨幣價格的自由浮動,市場成為調節經濟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市場本身就是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屬的制度,并且與社會中其他制度的復合體相互作用。總之,經濟不只是市場機制,它還包括那些形成市場、構建市場和通過市場起作用或引導市場起作用的制度”(注:《簡明帕氏新經濟學辭典》第33頁,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頓森林時代所謂的“沒有體系”是當前國際金融制度安排的總體特征,由于這種體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國際金融體系處于一定程度的無序狀態,這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制度缺位具體表現在: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一、國際貨幣體系概念及演變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概念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1]。國際貨幣體系具有三方面的內容和功能:一是規定用于國際間結算和支付手段的國際貨幣或儲備資產及其來源、形式、數量和運用范圍,以滿足世界生產、國際貿易和資本轉移的需要。二是規定一國貨幣同其他貨幣之間匯率的確定與維持方式,以確保各國間貨幣的兌換方式與比價關系的合理性。三是規定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以糾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確保世界經濟穩定與平衡發展。

(二)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演進歷程

1.一戰前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金本位制度。黃金是最主要的國際儲備,國際間支付原則、結算制度是統一的,各國貨幣都有各自的含金量,因此都必然是固定匯率制。沒有一個公共的國際組織的領導與監督,各國自行規定其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辦法。

2.一戰后二戰前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建立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時的匯率制度仍然是固定匯率制,國際儲備除黃金外,外匯(主要是英鎊和美元)占有一定比重。黃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具備金本位的基本特點。

查看全文

農村社保體系改革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建立相對獨立的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建立相對獨立的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涉及的具體問題;實現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與城市企業職工社會保障體系統一的必然性與途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鄉鎮企業的發展與小城鎮的興起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發生的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建立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城鄉社會結構轉型的客觀需要、建立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有助于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規范化改革、建立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是保證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及其他改革順利進行的需要、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的現狀及其成因、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制度涉及的幾個具體問題、必然性、途徑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根據我國工業化的新格局與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實際進程,目前,我國應該建立相對獨立的面向鄉鎮企業(小城鎮)從業者的社會保障體系,以適應我國城鄉社會結構轉型的客觀需要,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規范化改革,保證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順利進行。從長期看,面向鄉鎮企業(小城鎮)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必將與城市企業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統一。

1978年以后,我國農村改革的成功及對傳統的偏向重工業與基礎工業的工業化戰略的調整,導致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與迅猛發展。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已達1.3億人,鄉鎮企業增加值比1978年增長了近百倍,其中鄉鎮工業增加值已經占到全國工業增加值的近一半。鄉鎮企業的發展在推進農村工業化的同時,也推進了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進程。到2000年底,中國城市及建制鎮總數已達2萬個,其中設市城市668個,比1978年增加475個,新增的中小城市大多是在原先的小城鎮特別是縣城鎮與建制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外,我國還有超過1.9萬個的建制鎮與縣城鎮亦在我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鄉鎮企業的發展與小城鎮的興起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發生的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對與舊體制相適應的城鄉二元社會格局的一次重大的調整,它將對我國城鄉社會結構的進一步改革并最終走向一體化產生更加積極的推動作用。適應城鄉社會結構的新變化并積極促進這種變化,在原先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尚未到位,在一定時期內難以覆蓋到鄉鎮企業(小城鎮)的從業人員,而將鄉鎮企業(小城鎮)從業人員依然納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又實際妨礙城鄉社會結構轉型與對傳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行規范化改革的情況下,建立相對獨立的面向鄉鎮企業(小城鎮)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客觀必然性。同時,建立這一體系亦有助于推動我國城市企業職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并最終與前者實現統一。

一、建立相對獨立的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一)建立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城鄉社會結構轉型的客觀需要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性(Conditionality)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對成員國進行資金融通。但是,這種融資與一般的商業貸款不同,具有較為苛刻的條件和鮮明的政策性。例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國際金融領域重要的協調和仲裁者,對各國進行了經濟援助和干預。但是,在IMF和各國達成的援助協議中,附加了以下條件:(1)整頓金融秩序,勒令部分金融機構破產,并對金融機構進行重組,使其盡快達到“巴塞爾協議”的資本金要求,但在此過程中必須保護存款者和債權人的利益;(2)開放金融市場,取消對外資參與本國金融機構的限制;(3)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提出新年度的宏觀經濟預測指標(包括降低GDP增長率、遏制通貨膨脹水平、改善國際收支);(4)調整經濟結構,進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

事實上,對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一個以穩定各國間匯率關系為行動宗旨的國際組織來說,它提出的調整方案,或者說貸款的條件性,主要考慮的是危機國的外部經濟均衡,同時總是從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出發,鼓勵各國經濟開放和金融自由化。以韓國為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緊急援助的條件是:采取停業破產等手段整頓金融機構,開放貿易和金融市場,將1998年GDP的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將經常項目赤字控制在GDP的1%以內,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內,為穩定市場提高利率水平等等。

基金組織認為,以上的措施有助于危機國家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首先,整頓金融部門、保護存款人利益是恢復市場信心、提高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開放金融市場可以吸收國際先進的管理水平和先進技術,引進外資,同時可以在外國金融機構的競爭下,加速本國金融機構與國際接軌,加大改革步伐,提高經營效率;再次,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能夠縮減有效需求,減少進口,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保持幣值穩定;最后,調整經濟結構能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本質上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的競爭性,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減少政府的干預則能使各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從理論上講,這些措施無可厚非。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危機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援助,并要求這些國家進行金融改革,目的是使受援國得以避免更加嚴重的災難。然而,IMF的救援引起了國際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褒貶不一,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救援方案,國際經濟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1.IMF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元兇

查看全文

財務報告體系改革論文

摘要:我國財務報告存在著目標偏差、信息披露不完整、過于強調信息的可靠性等問題。在滿足有效披露、成本效益、財務報告體系表內優生的原則下,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革應以完善體系、豐富披露內容、變革報告模式為目標。

關鍵詞:財務;報告體系;財務報表

一、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局限性

在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中,我國財務報告改革雖然也取得了進展,但仍滯后于形勢發展的需要,其局限性已日趨明顯,主要表現為:

1.報告目標過分強調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服務。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男畔⑹腔諶ㄔ鴟⑸啤⒁岳煩殺疚饕屏渴糶緣牟莆裥畔ⅲ糜諭瓿殺ǜ嬗虢獬芡性鶉蔚哪勘輳夜鍍笠禱峒譜莢頡返?1條提出,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財務報告成為國家實行財政稅收與物價政策等的主要手段與重要依據之一,這種報告模式產生于計劃經濟,財務報告的主要職能是為政府宏觀經濟管理服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已經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的格局,財務報告目標應轉向滿足與企業有直接利益關系的相關集團,如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等的信息需求。

2信息披露不完整。具體表現在:1)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過去的歷史信息,并且統一運用貨幣計量,對使用者未來決策有重要參考價值的信息,如預測信息、人力資源價值、主要管理人員的素質等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是財務報告之外;2)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財務報告中長期被忽視,而由此導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響企業日后長遠的經營業績,甚至導致企業破產;3)由于報告用戶的信息需求和獲取信息的途徑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已不滿足通用的財務報告了,隨著新的會計環境下財務分析職業的興起,市場和財務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喚財務報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別報告。

查看全文

理論體系改革思考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對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報自今日起在理論版開辟“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專欄,陸續刊登文章、訪談、報道等,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展現和闡述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巨大成就、成功經驗和前進方向。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無一不得益于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的實踐創新,無一不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偉大的理論創新。偉大的理論產生于偉大的實踐,又指導著偉大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改革開放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一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

實踐創新推動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于改革開放的嶄新實踐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血肉相聯,是一個肩負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自覺奮斗的黨。在歷經艱險、完成“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以后,我們黨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開始探索“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一歷史任務。為此,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經過長期曲折的艱辛探索,終于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理論飛躍,創立了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這一嶄新的理論體系的形成,既有理論根據、歷史根據,又有現實根據,其現實根據就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如果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理論根據,那么,這一理論根據的意義就在于它為我們的理論創新指明了前進的正確方向;如果說中國和世界的社會主義歷史提供的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根據,那么,這一歷史根據的意義就在于它告訴我們在理論創新過程中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但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找到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的發展道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實踐,要靠我們自己的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建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從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國有企業改制,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都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這些嶄新實踐提供的經驗基礎之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深層的根據,就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偉大實踐。歷史再一次說明:生動變化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保持蓬勃生機和活力的永恒源泉。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回顧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世界各國為求自救所尋求的兩條路徑,即建立某種貨幣聯盟和重新實行美元本位制。在分析美元本位制利弊的基礎上,作者提出對于亞洲國家來說,唯一的出路在于效法歐洲,積極推進亞洲貨幣的一體化進程。而且,無論今后的亞洲經濟和貨幣一體化可能采取怎樣的形式,擴大人民幣在大中華地區、亞洲地區、乃至全球的使用范圍,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美元本位制,匯率金融危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是一個被國際社會熱議了半個多世紀但迄今尚無結論的問題。廣大非關鍵貨幣國家(地區)一直在抱怨如今的國際貨幣體系“不合理”。但是,這種主要基于道義理由的責難不可能產生實質性效果,因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及其演化,一向就只相信經濟和金融的實力:在國際金本位時期,擁有大量黃金儲備的國家可以主宰世界;而在不兌換的法償貨幣時代,則是那些在全球生產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能夠讓自己的貨幣走遍全球,為其他國家使用和持有,并且以此來左右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動態。基于這樣的道理,今天我們所以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問題列為中國進一步發展的主要議題之一,也正是因為,本世紀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的長達20余年的高速增長,已大大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實力對比--實力格局的這種變化,必然會引發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訴求。

一、從亞洲金融危機談起

亞洲金融危機10周年的時候,曾經有很多國際組織和研究者擔心,金融危機將重返亞洲。例如,著名的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在一篇題為《2007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經濟和社會概覽》的研究報告中就宣稱:在亞洲金融危機過去整整十年的時候,金融危機可能重返這個地區,而其主要的觸發因素,將仍然是貨幣匯率危機。今天來看,危機復歸的預言固然過于兇險而且完全沒有兌現,但關于匯率問題將始終困擾亞洲國家國內經濟運行和對外經濟關系發展的論斷,則確實觸及了廣大亞洲國家(地區)的心頭之痛。

匯率是國際貨幣制度的中心環節;發生匯率危機,折射出的是國際貨幣制度的不利影響。因此,如果說亞洲的問題出在匯率上,那么我們可以等價地說,亞洲國家的經濟運行強烈受到如今國際貨幣制度的不合理影響。

查看全文

農村金融體系改革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基本概況

(一)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初步建立較為齊全的以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為主體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中國農業銀行恢復前,我聞農村金融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的農村信貸和農村信用社業務組成。1979年中國農業銀行恢復后,由中國農業銀行統一管理支農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農村信用社,從而確立了中同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制。1994年從中同農業銀行分離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門。1996年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鉤”,標志著農村金融體制又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1986年開始設立的郵政儲蓄機構被界定為其他金融機構,但因得益于政策優惠,近些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也成為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二)農村金融市場體系

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供給方為農發行,農行和農村信用社,而需求方則主要包括了農村經濟活動的主體農戶和農村企業。金融產品受制于供給水平、能力及意愿等因素,目前品種較為單一,對于各種類型的農戶和農村企業千差萬別的金融需求則顯得供不應求。還有,客觀上由于我國的農村金融市場存在較為明顯的短缺和抑制,供給方在市場體系中基本處于壟斷者的地位,加之資金的價格未能市場化,由此導致金融交易行為扭曲現象普遍存在。

(三)農村金融監管體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