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2:23: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探究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探究式

初中物理探究式學習初探

探究式學習是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通過探究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理解或解釋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探究式學習,能夠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和探究問題的機會,同時培養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等多種途徑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興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活動中,初中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事物、規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利用身邊的實事或親身體驗的物理現象、實驗等,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究動機,刺激學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思維習慣、實踐意識、創新意識.例如,在講“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些常見樂器,讓學生觀察樂器發聲時出現的現象,同時準備一個紙盒和小喇叭作為學生隨音樂跳舞的實驗,親身體驗發聲的變化和規律;在講“凸透鏡成像”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凸透鏡、光屏、蠟燭光具座等實驗器材,親自動手找出成像規律,并自制望遠鏡;在講“串聯電路”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電池、導線等制作一個自己喜歡的音樂門鈴,安裝在家里.教師還要利用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實踐性.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找到讓學生感興趣和好奇的事,強化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二、重視引導探究方法

科學的方法是行動的指南.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層次上,更應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引導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問題為紐帶,及時引導學生把直觀現象加問號的問題轉化為要探究的科學問題;適時引導學生回憶與問題有關的現象,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要探索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區分有關因素和無關因素,對問題提出初步的猜想與假設;通過討論,修改選擇設計出最佳實驗方法(對比、控制變量、實驗等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實驗(事先交代實驗的注意事項,指導學生根據實驗方案選取合適的器材,閱讀相關說明書,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實驗方案,正確使用器材進行實驗),并且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準確地收集實驗數據,而學生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得出各種現象及數據,再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后得出結論,并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指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思路、方法、步驟、結果處理等,檢查是否有錯誤和疏漏,從而對探究活動的可靠性進行評估.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合作與交流”七個要素.探究活動的組織形式是根據內容來確定的,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過程可包含幾個或全部要素.

三、開展專題教學,介紹科技領域的新發展

查看全文

探究式民法教學分析

一、民法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出路

(一)民法教學的現狀。1.民法的課程設置。課程是高等學校教學的基本單元,是高校教學計劃的核心內容,課程的性質及其組合方式不但影響高校教學活動與教學過程,而且直接影響到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1]297因此,法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對于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民法學作為教育部確定的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且民法學內容繁雜,難以在一個學期完成講授,故民法學內容也涉及到系列子課程的安排、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搭配等問題。據筆者調研,綜合性大學法學院或法學專業的民法學必修課,多分為民法學(一)與民法學(二)兩門課,共6-8學分;另設合同法、侵權責任法、擔保法等選修課。而政法院校則將民法學課程拆分為:民法學(一)、民法學(二)、民法學(三)、民法學(四),必修課約為12-16學分,另設民事案例或民法總論案例研習、物權法案例研習等案例分析課程。民法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為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現行民事立法的基本制度,所用教材多為國家統編教材或由民法權威學者主編或獨著的教材,教材多以理論教授為主,少有案例分析和難點研討。2.民法的教學方法。所謂教學方法,是在教學中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所采取的教育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總稱,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間共同進行認識和實踐的方法體系。[2]335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大致分為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而課堂教學法又包括講授法、討論法、問題法、案例分析法等。所謂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重要方法。[3]306因此,講授法是教學成本最低、受眾最廣的教學方法當前,民法學課程多為課堂教學,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講授法。這一方面是因為講授法是教師傳授體系性知識、學生接受間接知識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為傳統成文法國家,民法雖為舶來品,但其仍采用法典化、成文化的方式制定。在我國法學教育培養目標尚不明朗的前提下,以知識傳授為目標的講授法成為民法課程教學的主流方法。此外,民法教師也有意識地通過引導案例、教學案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近年來,以診所教育為標志的實踐教學、教育部主導的卓越法律人才計劃,對民法教學方法的豐富,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二)民法教學中的主要問題。近年來,有關法學教學究竟是通識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的爭論不斷,但逐步達成法學教育為職業教育的共識。[4]因此,民法學課程也肩負著培養法律職業人才的重任。當前民法教學以民法知識的傳授為主要目標,使得學生們掌握了大量的“惰性知識”,而不能有效地解決考試案例,更無法有效應對現實的民事糾紛案件。此外,民法教學中存在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忽視民法方法論的講授和民法思維能力的培養。民法方法論,主要包括對現行民法條文的解釋適用、法律條文規范性質的識別、法律漏洞的填補等,這是法律人最為基本的方法。而民法思維是旨在培養學生基于現行民法的內在價值理念,運用請求權基礎的分析方法,去尋找適合案情的大前提,尋找請求權規范、輔助性規范及抗辯權規范,解析、補充請求權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進而認定案件的要件實事,得出案件結論。因此,民法方法論和民法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法律職業人才的培養,甚為重要。(三)民法教學的出路。1.民法教學應契合職業法律人才培養?;诜陕殬I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民法作為專業基礎課,更應踐行對學生民法知識、民法思維以及民法爭議解決能力的培養。[5]1具體而言,民法知識能力的培養需要著力做到掌握民法概念體系和民法規范體系,并熟悉民事指導性案例以及其他典型案例;民法思維能力的培養,則需要借助實例分析、案例研究、司考真題等方式,使得學生掌握和運用民法解釋技術和“目光在規范與事實之間流轉”的民法適用方法;而民法爭議解決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切實領悟民法之意思自治的精髓,依據民法規范,訓練合同書撰寫、民事爭議風險防范以及民事訴訟等技能。2.提高法學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理論講授教學法盡管弊病重重,飽受爭議,但未見有人力主將其棄用。在“微時代”之下,傳統的教育載體和方法被打破,其自身的評價、轉發等功能使大量未經篩選的信息迅速傳播,使教育工作者喪失了信息優勢地位和信息源控制能力。而用戶群體趨于普通化,人際交往更趨于平等化,學生更愿意接受真實的表達,教育方式追求互動式、探討式。在民法課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學,以問題為導向,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訓練其法律思維。此外,案例教學法已為教師廣泛使用,但存在“為案例而案例”的應景或生搬硬套,若與探究教學相結合,以問題引導案例的設計和分析,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式民法教學概要

(一)探究式民法教學的界定。探究式教學,緣起于教育界對灌輸式教學的反思,是指學生以各學科,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任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形式多樣的探究性活動,以獲取知識和技能,培養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6]2探究式教學的研究肇始于美國,在法學教育領域體現為案例教學和蘇格拉底教學法。本文將探究式民法教學定位為對知識講授型民法教學的矯正和補足。所謂探究式民法教學,指的是以民法條文、學理及案例中的問題為基點,由教師引領學生運用民法教義學和請求權基礎的方法,尋找解決爭議問題所需信息、自主分析和解決爭議問題的教學方法。(二)探究式民法教學的目標。民法傳統教學的知識灌輸,無法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培養學生民法思維和爭議解決能力。民法教學的關鍵已不是知識占有的多寡,而是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在民法教學中,以民法理論爭議和實踐疑難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行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學習,整合現實與網絡多種師生、生生互動資源,成為民法乃至整個本科教學改革的重要著力點。(三)探究式民法教學的模式設計。要實現法律職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綜合利用學理、立法和案例三個教學資源,并將學生從單純的民法知識學習上“解放”出來。通過實例分析和案例討論等形式,帶著問題去運用民法解決實際問題,從中培養民法思維能力。而在民法課程體系上,應當各有側重、分工協作。具體而言,《民法一》和《民法二》的必修課,著力培養學生的民法知識能力,適當運用教學案例和司考真題去理解民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民法立法體系;而在《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法系列選修課程中,應進行民法專題教學,圍繞民法理論尤其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從立法、學理和判例等角度去探究;而《民法案例研究》和民法實訓課程則需要培養學生案例分析能力,圍繞2-4個貫穿民法各編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并組織討論課,綜合錘煉學生的民法思維和爭議解決能力,進而倒逼民法知識能力的提高。本文秉持探究式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學模式和程序設計,并結合民法教學之實際,將從民法課程體系出發,按照必修課、選修課、實訓課、素質拓展課、小學分課程以及微課程等課型性質和課時安排,系統劃分各課型的功能定位和教學目標,確定探究式教學在不同課型中的比重和程序安排,并整合網絡教學平臺上的課程論壇、省級精品課程網站、教研博客、課程微信公眾平臺、鼎麓書院學術訓練平臺等探究式師生、生生互動資源。為克服探究式教學的無序性和低效率,項目組將設計課程教學管理體系、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結合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以及探究式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三、探究式民法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探究式民法教學的整體思路。探究式民法教學應以問題為導向,在MOOC和SPOC等互聯網教學環境下,合理框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關系,以改變原來的單純課堂互動模式,消解課上與課下互動的傳統機制,形成體系化、高效率、個性化的多介質民法探究式教學模式,并實現理論教授、案例教學與實踐實訓等教學環節有機整合,形成真實課堂與網絡課堂、課內與課外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職業共同體互動。(二)探究式民法教學的路徑設計。首先,探究式民法教學,需要厘清民法教學重點、難點與疑點,合理配置不同的教學方法?;趹眯头扇瞬诺呐囵B目標,民法課程體系涵蓋了必修課、選修課、實訓課、微課程等眾多課型,因此依據民法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將不同的教學內容配置到不同的課型中,按照知識結構、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配置民法課程梯次,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學在不同課型中的比重。項目組在擬定民法探究式教學方案后,將在民法教研室主導下,在民法必修課、選修課、實訓課、小學分課程、微課程以及素質拓展課程等課型中進行教學實驗,并及時采集實驗數據和各方信息反饋,在經項目組和外聘專家研判的基礎上,拿出切實可行的調整方案。在3-4年的教學實驗基礎上,形成最終的民法探究式教學實施方案,并制定各網絡互動平臺的技術標準和運作規程。其次,在網絡互聯網時代,教師逐漸喪失對民法知識的壟斷,學生通過互聯網媒介可以迅捷地獲取民法學術前沿和司法最新實踐。項目組將基于探究式教學理論、調研數據、民法課程體系(必修課、選修課、實訓課、自主課等)定位,將探究式教學法與理論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有機整合,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民法探究式教學在不同課型中的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法律知識、法律思維及爭議解決能力。(三)探究式民法教學應借助互聯網突破班額限制。隨著高校擴招,法學教學多以百余人的大班化教學為常態。如何解除大班化教學與課時局限,有效地開展探究式教學、個性化指導,需要有機整合現實課堂、網絡平臺課程論壇、課程教研博客、學生自治學術組織等教學形式,切實解決傳統課堂教學互動“一對多”狀態下難以實現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建議將常規的教學內容拍攝成SPOC,供選課學生提前預習,并完成課程指定的作業,然后以單雙周的方式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具體而言,學生單周進行民法SPOC學習,完成其中的視頻聽講和習題演練,老師在線上答疑;在雙周則民法老師針對學生所提問題進行解答,并通過教學案例,由學生運用民法解釋學和請求權基礎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案例爭議問題,并尋找請求權規范和抗辯性規范,在案例事實和法律規范的相互闡釋之中,分步驟完成案例分析。

查看全文

成本會計探究式學習研究

一“、主體活動探究式”的涵義

“主體活動探究式”是在探究式教學理論基礎上,結合中職成本會計課程特點提出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學生主體在教師所創設的探究式教學環境下,通過閱讀、觀察、操作、信息搜集、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而獲得知識、發展情感和態度、培養學生應用和創新能力與意識的過程,是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主體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要途徑,以主體性、活動性的教學思想為指導,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得到全面和主動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指導者,要不斷地引導、啟發學生從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從教材、從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要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老師要善于設疑,步步啟發,諄諄善誘。這里需要老師極大的耐心,也許學生的思維及反應很慢,但是老師千萬不能急,否則又變成“灌輸———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多提問題,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多多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和新的見解,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達到了教學效果。

二、“主體活動探究式”在成本會計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序及應用

(一)創設情境,提出課題

這是一堂課的引子。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通過創設真實情景,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其目的是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出課題。在成本會計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用語言描述情境,用圖片演示情境,還可以用多媒體技術綜合各種素材再現情境。例如在平行結轉分步法的教學時,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常見的兒童搖搖車創設情境。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紡織廠生產流程圖,同時展示兒童搖搖車圖片及簡易生產流程圖,演示“連續式生產”與“裝配式生產”情境,提出問題:兒童搖搖車的生產特點和紡織廠的生產特點有何區別?如何計算一輛兒童搖搖車的成本?通過對比及觀察,學生既回顧了逐步結轉分步法,又發現了兒童搖搖車屬于裝配式加工,各步驟半成品成本沒有反映的意義,故可采用不同于逐步結轉分步法的方法,引出本次課題———平行結轉分步法。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大量大批多步驟裝配式生產)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情境(兒童搖搖車的生產),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又提出任務引發學生求知欲和挑戰欲,激發起學習的內在動機。

(二)啟發引導,假設質疑

查看全文

課堂探究式教育的應用

1.探究式教學的概述

1.1探究式教學的概念

探究式教學是現代教學中的一個全新概念,簡單的說探究式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互換。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教學的領導者一直是教師,其對課堂教學有著絕對的管理權,左右著課堂教學的發展。而探究式教學從本質上改變了這一點,在教育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后,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其更多的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啟發,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去研究,充分的凸顯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方式對我國傳統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是我國教育教學中一次重大的改革,對我國教育教學今后的發展起著推動性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

1.2探究式教學的特點

探究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與傳統教學相比探究式教學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教學方式新穎,突出學生地位。探究式教學是我國教育教學的一次創新,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新”:教學理念新,教學方法新,教學手段新等多個方面。在探究式教育的課堂上學生不再處于被動地位,反而成了課堂的主體,突出了學生的地位,更加的體現了教育教學的合理性。(2)發問式教學,探究式思考。探究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探究式教學在課堂的授課過程中,突出以“問”為主,教師在課堂的授課過程中,不再直接的向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自主的對問題進行探究得出答案,增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3)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便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如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一直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難題,而在教育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由于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問題已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所學知識都是經過自己探究得來,從一個側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2.探究式教學在高中英語寫作課堂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單擺探究式物理教案

教學過程:

1.貼近生活,引入課題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懸掛起來的物體在豎直平面內作擺動:擺鐘擺錘的擺動,公園里小孩在蕩秋千,起重機下貨物的晃動……懸掛物體在豎直平面內做什么運動?擺鐘是利用什么原理制作的?學習了“單擺”這節課后,我們就會明白了。

2.探究擺的振動周期

(1)提出問題

教師展示擺鐘,引導學生觀察擺錘的擺動和指針的變化,然后展示擺球、鐵架臺、細線等實驗裝置,演示擺球在豎直平面內的振動,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擺球的往復運動。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聯系往復運動表現出的運動周期性,提出問題:

查看全文

新藝術法探究式課程初探

1藝術法課程改革的意義

1.1發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藝術法探究式課程在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有傳統課程無法達到的特性:廣泛的參與性。探究式課程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可以自行組成小組進行學習合作。通過尋找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主題案例進行研究,之后用藝術法學的知識制作課件進行案例分析,在課堂上同學生進行交流。在課件制作與演講的過程中,首先學生會對藝術法的課程知識進行了解,其次學生選取的都是自身感興趣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課堂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會更有針對性,更加激烈。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會幫助學生提高對藝術法的研究與學習能力。案例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對藝術法學科進行理解,在遇到關于藝術的法律問題上,也會更加理性的進行認識與分析。因此在藝術法探究課程的改革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法律知識,更獲得法律案例的模擬感悟與體驗,這種體驗會幫助學生在日后的生活與學習中受益匪淺。1.2拓寬學生合作渠道,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式課程的第二項意義在于提高學的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在現代學生學習中,很多學生習慣自學,因此在與同學的交流上少之又少。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合作完成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更可以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工作中有所建樹。因此在探究課程中,小組合作是比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探究課程會引導學生共同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利用集體的智慧對藝術法的學習進行研究,不斷拓寬藝術學習與創新形式。而且,通過不斷開展藝術法的知識專題學習,學生可以共同對案例進行分析與點評,有利于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程度,培養整體的團隊合作意識。1.3鍛煉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術水平。在新藝術法探究式課程中,提高最多的是學生對法律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藝術法課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性與學生學習方式,面對藝術法學習會有一定的困難。新藝術法探究式課程設計與藝術活動實踐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其次聯系與理論知識的運用從而解決實踐問題,通過課堂學習,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于藝術法的探究式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由兩方面進行授課的。其一是對基礎知識的了解,在課時的分配中,選取較少的學時對藝術法學中的基本理論知識進行講授與記憶,幫助學生梳理藝術法的基礎知識點。為學生后期進行探究式學習進行知識鋪墊,這個部門是由教師通過課堂講授來完成的。其二是可以通過對藝術法案例的分析,來進行法律知識的實踐運用,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課堂討論與自主學習來領悟藝術法的知識特點。

2新藝術法探究式課程建設模式

2.1基本課堂進行藝術法授課。在新藝術法探究式課程的建設中,首先應該對課堂知識進行講授。只有在課堂上對基礎知識進行掌握,才能保證學生在后期的自我研討中能夠順利進行。因此作為授課教師,在新藝術法探究式課程的建設中,首先應該依據藝術法的課程教材劃分重點,幫助學生整理書中的知識流程與知識框架。通過不斷的備課與自我研討來整合書中知識點,通過授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授課。以系統的課堂進行知識點的講授,可以快速實現教學目標,完善教學內容。而在系統講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課堂模式的革新。要選取學生能夠接受的授課方式進行藝術法學的基本范疇與法學理論的講解。2.2分析典型案例。對典型案例的分析,是新藝術法探究式課程建設模式中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對現有的藝術市場進行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藝術作品所遇到的問題。以知識案例為媒介,可以通過系統的知識理論框架,組織引導學生對藝術法案例研討。通過不斷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進而提高對藝術法案例綜合的分析能力。藝術法案例式的課堂教學,是可以加深并提高學生自身對法學的基本理論的學習內容的重要形式之一,讓學生理解到藝術法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藝術法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藝術法知識的應用與理解,在面對并解決現實中具有爭議自身作品問題時,可以學以致用,完善法律觀念,提高個人法律應用能力。2.3辯論模式。在新藝術法探究式課程建設模式建設中,可以采用辯論模式來幫助學生提高對藝術法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而針對藝術法的主題論辯式課堂,可以將辯論范圍放在學生所關心的模塊上。例如藝術作品在創作中所遇到的版權問題,在銷售藝術品時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規,還可以包括在對藝術品進行展覽與收藏過程中,遇到的拍賣、鑒定、保險、稅收、知識產權等等的法律問題。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日后遇到該種問題時能夠快速有序的進行解決。

3結語

藝術法探究式課堂,從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將教學模式分類為三方面:理念、實踐、效果。從理念出發,將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進行扭轉。強調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是平等的,授課與聽課不再是單方面的權利,二者均是教學過程中受益的主體。藝術法課程教學過程強調的是“雙主體學導式”互動,教師發現學生的興趣點,根據興趣制定學生能接受的授課方法。而學生也在興趣的引導下同教師產生良性互動,進而提高整體教學效果。藝術法的探究式課程可以把藝術學理論知識靈活化,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是著眼于藝術學科創作的科學教學理論。

查看全文

小議“四步”自主探究式作文教學方式探索

摘要新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議,新課程背景下作文教學應做哪些變化,實際的教學中如何來順應這些變化,本文就這兩個問題作了介紹,重點介紹了順應這些變化而摸索出來的“四步”自主探究式高中作文教學模式的流程、具體操作、主要特征、相關問題的探討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關鍵詞高中作文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關于寫作教學的實施建議中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激發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紙、期刊、文件、網絡、影視、錄像、錄音、照片及口述記錄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還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習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這一建議對寫作教學的過程作了新的拓展,它要求寫作教學應全面關注寫作過程;對寫作教學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強調了在寫作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等。

落實這些新理念,我們在寫作過程的教學指導上應做哪些變化呢?首先,要把寫作指導過程的關注重點放在寫作者本身——學生,要讓學生去觀察、閱讀、思考生活,從觀察和閱讀中去獲取素材,形成思想,去學會表達。其次,我們要拓寬作文指導的視野,不應把寫作的過程窄化為學生“動筆寫”的這一單一過程,不應只著眼于傳統的“命題——指導——批改——講評”的指導模式,而應從素材的閱讀、積累,思想情感的醞釀、觀點的形成,文章體式、寫作規則的習得,立意構思的技巧,習作的評價反饋等全面地加以指導。再次,我們還要把各指導環節聯系起來加以籌劃。在日常的寫作教學中,我們很多老師也注意了指導過程的拓展研究,如:如何指導學生積累素材、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如何進行技法指導、如何進行有效的批改評價等,但實際的作文時,我們往往又將它們割裂開來,如當下的作文與學生平時的素材積累對不上號,既不能給學生實際的幫助,又影響學生作文的興趣,因此要避免這種“粗放式”指導。同時,要關注“修改”“評價”的指導,減少教師的無效勞動,讓教師有更多的精力來指導學生修改、評判,指導他們加工自己的作品,整理自己的勞動成果,分享寫作的快樂。

如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把這些變化加以落實并切實有效地發揮它的指導作用呢?我們近年來根據寫作過程的“雙重轉化”理論,現代心理學的“圖式”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的中有關寫作教學的要求,在作文教學的指導上突破傳統的模式,初步探索出一種“四步”自主探究式的作文教學模式,下面介紹給大家,以供探討。

其一,“四步”自主探究式作文教學模式的流程:確定目標,自主發現(學生圍繞題目或寫作要求,自主觀察、閱讀搜集素材)——合作交流,自主感悟(遴選材料,醞釀情感)——課堂探究,自主習作(發現寫作規則,在規則指導下寫作)——自主評改,合作分享。

查看全文

小學數學教學探究式學習探究

摘要: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求我們教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更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單純的講授式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利用探究式學習,把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才能落到實處。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主要是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單純的講解式教學,引導學生應用合理的、科學的、研究型的方式開展學習。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為透徹,掌握得更為靈活。在實際教學中,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好探究式學習。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的創設無論是對于探究式學習還是普通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更有興趣、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還可以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減少學生對數學的抵觸情緒。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說,這是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習有效性的基礎。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情境的創設一定要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相關聯,這樣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才能夠從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事先準備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圓,先展示給學生然后再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圓。學生在自己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對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能夠掌握圓心、直徑等這些基本知識。這種自己動手的教學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學生與數學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當學生都能夠自己動手制作圓后,我讓學生通過對折圓得到折痕,然后再測量這些折痕的長度,看看能發現什么規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每一條折痕都會通過圓心;每一條折痕的長度都相同;每一條折痕的兩端都在圓的邊緣上。當學生能夠理解這些自己動手發現的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總結。這樣,在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圓的一些基本知識就都能夠掌握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開展探究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習效果,而且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還鍛煉和提高了學習能力。

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開展探究活動

查看全文

探究權界式義務規范的實質內涵

摘要:以義務性規范的形式對憲法權利作出的限制規定,就是憲法中的權界式公民義務規范,它有概括限制型和具體限制型兩種類型。憲法權利的法律保留限制式規定,不應視為公民義務規范。權界式義務規范在創設目的、出現位置、表述轉換等方面與明示式義務規范有著重大區別。權界式義務規范附屬于公民憲法權利規范本身,它可以轉換成非義務性的表述,其實質是表示權利應當有所約束。關于憲法權利之限制規定能否被視為公民義務規范的爭議,可通過形式與實質的雙重視角予以化解。

關鍵詞:權界式憲法義務權利規范形式

一、權界式—憲法中公民義務規范形式之一

對于憲法中公民義務規范的表現形式問題,學界幾乎沒有專門的研究,大多數學者自覺不自覺地僅把“公民有……義務”或者“……是公民的義務”這種直接、明確的規定形式(可稱之為“明示式”)識別為公民義務條款。事實上,無論在我國憲法還是很多外國憲法之中,公民義務規范的表現形式絕不僅限于人們熟悉的明示式,還有一種“權界式”的義務規范。

憲法在確認某項公民權利的同時又規定公民應當做什么、不得做什么,或者針對所有憲法權利而規定應當如何行使、不得如何行使,這些規定屬于對公民義務的規定。這種義務,用李龍教授的話來說叫做“遵守法定權利界限的義務”。簡言之,憲法以義務性規范的形式對公民權利作出的限制規定,筆者就稱之為權界式的公民義務規范。在各國憲法中,權界式義務規范是比明示式義務規范普遍得多的公民義務規范形式。

1.權界式義務規范的依據

查看全文

呼吸式幕墻資料探究論文

呼吸式幕墻,又稱雙層幕墻、雙層通風幕墻、熱通道幕墻等90年代在歐洲出現,它由內、外兩道幕墻組成,內外幕墻之間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空氣可以從下部進風口進入,又從上部排風口離開這一空間,這一空間經常處于空氣流動狀態,熱量在這一空間流動。

呼吸式幕墻的原理與分類

呼吸式幕墻由內外兩層玻璃幕墻組成,與傳統幕墻相比,它的最大特點是由內外兩層幕墻之間形成一個通風換氣層,由于此換氣層中空氣的流通或循環的作用,使內層幕墻的溫度接近室內溫度,減小溫差因而它比傳統的幕墻采暖時節約能源42%-52%;制冷時節約能源38%-60%.另外由于雙層幕墻的使用,整個幕墻的隔音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呼吸式幕墻根據通風層的結構的不同可分為“封閉式內循環體系”和“敞開式外循環體系”兩種。

1.封閉式內循環體系呼吸式幕墻

封閉式內循環體系呼吸式幕墻,一般在冬季較為寒冷的地區使用,其外層原則上是完全封閉的,一般由斷熱型材與中空玻璃組成外層玻璃幕墻,其內層一般為單層玻璃組成的玻璃幕墻或可開啟窗,以便對外層幕墻進行清洗。兩層幕墻之間的通風換氣層一般為100-200毫米。通風換氣層與吊頂部位設置的暖通系統抽風管相連,形成自下而上的強制性空氣循環,室內空氣通過內層玻璃下部的通風口進入換氣層,使內側幕墻玻璃溫度達到或接近室內溫度,從而形成優越的溫度條件,達到節能效果。在通道內設置可調控的百頁窗或垂簾,可有效地調節日照遮陽,為室內創造更加舒適的環境。

根據英國勞氏船社總部大廈及美國西方化學中心大廈的使用來看,其節能效果較傳統單層幕墻相比達50%以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