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01:54: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絲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絲綢

清代絲綢藝術綜述

清代的絲綢紋樣在沿襲明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尤其是在吉祥紋樣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階段,幾乎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除宮廷帝后所用的絲綢品種外,民間絲綢紋樣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顯示了一個時代絲織藝術的特色。

1清代絲織業概況官營和民營是清代絲織生產的兩大體系。清代廢除了匠籍和服役制度,使手工業者從世襲的匠籍制下解放出來,促進了民營絲織業的普遍發展。清代中期,南京的民營織機已達到了3萬多張,私人的大型絲織工場已擁有數百至上千張織機。在清代中、后期,民營絲織業已超過了官營絲織業。遍布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織工,不分寒暑,日夜不停地從事絲織生產,形成了每當日落“聚家之老幼,姑率其婦,母督其女,篝燈相對,星月橫斜,猶軋軋紡車聲達戶外也”(《寧河縣志》)的景致。乾隆年間著名的畫院派畫家徐揚所作的《盛世滋生圖》,畫中就有出售高級絲綢面料和洋貨的商店及與絲綢相關的市招十余家,記錄了當時絲織業市場經濟的一派繁榮景象。

2清代的絲織物及其紋樣清代的絲綢織物品種眾多,其中提花織物、印花織物及剌繡織物等都具有豐富多彩的紋樣,反映出清代獨具藝術特色的紋樣風格。錦緞中所表現出的紋樣特別具有代表性。歷史上著名的織錦有:云錦、蜀錦、宋錦和少數民族的回回錦、壯錦、傣錦等,其中以江寧織造局生產的高級絲織品云錦名聲最大。云錦出現在宋以前,流行于明清兩代,尤以清展更盛。云錦以其圖案飽滿,色彩濃艷和加金織造稱著于世,并廣受歡迎。云錦圖案設計嚴謹大方,最常用的纏枝花紋有牡丹、蓮花、果子等,龍鳳紋及各種造型的云紋也是其主要題材,大量使用金線織造加以五彩之色,產生了色彩絢麗,輝煌燦爛的效果。如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清中期“藍地纏枝牡丹紋織金錦”,為緯線提花,以大纏枝牡丹花構成四方連續圖案,在花的空隙處,又裝飾有類似梅花狀的小碎花,與纏枝蓮相互交錯,相互呼應,活潑生動。在配色上,采用“色暈”的方法。一組紅色的牡丹花外套粉紅色,另一組杏黃色的主花外套黃綠色,第三組深藍、月白色相套,最后一組以絳紅、品月色相套,每一組都用片金勾邊。花中枝藤及花葉的用色,以紅、綠、金互相襯托,有的紅綠相配,有的金紅相配,也有的全部用金,因此整個錦料顯得富麗堂皇,金光璀燦。

3清代絲綢紋樣的藝術特色清代的絲綢紋樣,一方面繼承了唐、宋、元、明以來的紋樣傳統并有所發展。另一方面,各民族、民間紋樣與宮廷紋樣、外來紋樣相互影響,進一步融合,形成了清代絲綢紋樣多種風格并存、富麗奢華的藝術形式。

查看全文

絲綢家紡皮影造型運用

近年來,紡織服裝設計越來越重視民族風格的回歸及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傳統的民間藝術如刺繡藝術[1]、拼布藝術[2]、剪紙藝術[3]已經大量運用于現代絲綢服裝的設計中。其中剪紙、陶瓷等藝術造型也在不少的家紡圖案設計中出現,而皮影藝術卻還只是停留于或裝裱在墻、或點綴在桌面的原樣擺設階段。皮影藝術在中國綿延了兩千多年,特別是陜西作為皮影戲的發源地之一,其皮影造型藝術特點鮮明,裝飾效果濃郁。筆者將陜西皮影的造型藝術運用于現代絲綢家紡的設計之中,使設計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并從圖案設計、組織設計、造型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這不僅是以另一種方式繼承和發揚一個瀕臨消失的民族藝術,同時也在詮釋一個新的現代絲綢設計作品。

1皮影及陜西皮影造型藝術特點

1.1皮影造型簡介

皮影繼承了民間剪紙的外觀造型,民間繪畫的色彩、線條、雕刻藝術的用刀方法,將具象的形態高度概括成抽象的形態,并隨著表演的過程賦予角色,給觀眾無盡的想象空間。皮影造型主要有頭茬、身段夾子、馬靠與馬斬、仙場、妖場、輔助夾子等。頭茬是影人的頭部,頭部和身體是分開的,以便于不同的組合搭配。如圖1[4]所示頭茬包含面部與頭飾,頭飾又含發飾和帽飾。身段夾子為身體服飾,按照人物身份有龍袍、蟒袍、官衣、靠甲、帥袍、仙衣等分類。馬靠是指半身人物騎在馬上的形象,身下為馬者為馬靠,身下為虎者則為騎虎靠等。而如果身段能從馬上取下來,則稱為馬斬。圖2[5]63所示的皮影造型即由將帥頭茬、帥袍、馬靠等組成。仙場由仙人和道士組成,仙人和道士的區別在于頂戴及佩飾。妖場中妖魔鬼怪均以形象手法表示,它們的造型沒有固定的模式,完全由藝人自由想象。輔助夾子是指舞臺布置中用來點綴環境、襯托人物的布景等。

1.2陜西皮影造型特點

陜西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6]137。陜西皮影造型形象設計飽滿生動,面部線條洗練簡潔,服飾道具多姿多彩,人物性格卓然可觀。人物的頭部多為正側位造型,以頂、額、鼻、顎、后腦為輪廓構圖,只刻畫出一邊臉和一只眼[5]172。皮影雕刻者抓住人物最重要的臉部特征進行適當的夸張處理,對五官的刻畫尤為精細,或“實臉”或“虛臉”,既表現出人物的年齡,又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寓褒貶于其中。陜西皮影的服飾圖案吸取了民間的印花布和戲劇服裝圖案的樣式,并根據自身的藝術特點加以創造。花朵圖案裝飾性強,鏤花圖案虛實穿插、形式多樣。衣著服飾的用色上,總是能夠巧妙地烘托角色,并準確地表達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如圖3[5]173所示的旦角造型面部精致清秀,發飾繁花似錦,衣著用高純度的艷色,圖3旦角Fig.3AfemaleroleofShanxishadowplay經濃墨壓邊,富麗而不艷俗。陜西皮影造型的輪廓整體概括,線條優美生動,在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又適當留實,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個部位,常常飾有不同的圖案花紋,整體效果麗而不繁、簡而不空。皮影藝術家在創作造型時注重表現對象的神似,取其簡而舍其繁,藝術作品寫意大氣。

查看全文

絲綢之路與藝術傳遞

一、絲綢之路及絲綢之路中的中國藝術文化

1.絲綢之路

西漢年間,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以洛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路運往西域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因而被稱為“絲綢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2.絲綢之路中的中國藝術文化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聯結在了一起,也大大展現了中國燦爛豐厚的藝術文化魅力。正是這些絲綢之路,將中國的養蠶絲織技術以及絢麗多彩的絲綢產品、茶葉、瓷器等傳送到了世界各國,對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同時,中外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將中亞的駿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樂、熬糖法、醫藥,西亞的樂器、金銀器制作、天文學、數學,美洲的棉花、煙草、番薯輸入中國,使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不斷更新、發展。如果把中國的藝術文化比作是傳播過程中的傳播符號的話,那么絲綢之路就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手段將這些珍貴的傳播符號給傳播出去,發揚光大。綜上所述,無論是燦爛的中國藝術文化,還是西方的一些技術文化,要想實現兩者的相互借鑒,就始終離不開一條筋脈,這條筋脈便是傳播,傳播在其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二、絲綢之路上,中國藝術傳播是條筋脈

查看全文

談論絲綢之路與玻璃藝術

玻璃自誕生之時起就是受歡迎的商品,由于玻璃器華美、昂貴,制造技術相對神秘,因而在歷史上曾與黃金、白銀、寶石一樣,是重要的商品。至今,仍然難以斷定玻璃的起源是公元前20世紀的兩河流域,還是出自同時期的古埃及,這也可以說明早期玻璃貿易非常頻繁,羅馬帝國和伊斯蘭阿拉伯帝國時期的玻璃藝術遠銷到舊大陸的各個角落,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都出土了西亞的玻璃,這些都是貿易交流的證明,而聯系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則是古代玻璃貿易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這個名詞是由李希霍芬(FerdinardvonRichthofen)在19世紀末首次提出的,它是溝通歐亞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大動脈的代名詞,在古代的中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了絲綢之路的通道包括:(1)北方(草原)絲綢之路;(2)西北(沙漠)絲綢之路;(3)西南(佛教)絲綢之路;(4)南方(海上)絲綢之路。沿絲綢之路出土的文物為我們展現了東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在貿易項目中西方向東方輸出了古代玻璃器皿,并最終對中國的玻璃業產生重要影響。中國古代玻璃藝術的發展始終與世界玻璃業保持聯系,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玻璃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玻璃藝術貿易的萌芽時期

鑲嵌玻璃珠俗稱“蜻蜓眼”,是指在單色玻璃珠母體上嵌進另外一種或幾種不同與母體顏色的玻璃,從而構成美麗的圖案。鑲嵌玻璃珠的制作工藝相當復雜,即使在今天,仿制古代的鑲嵌玻璃珠也很不容易,因此,在玻璃制造的初期階段是很難達到的。與鑲嵌玻璃珠的起源地西亞相比,中國鑲嵌玻璃珠的出現非常突然。在西亞,單色玻璃珠出現約1000年后,才有了彩色玻璃珠,而鑲嵌玻璃珠的出現則還需要幾百年,可以說,單色玻璃珠經過漫長歲月后才發展成鑲嵌玻璃珠。而在中國,鑲嵌玻璃珠和單色玻璃珠同時出現在春秋末期。鑲嵌玻璃珠的復雜工藝決定了它價格不菲,不僅擁有者將它視為稀世珍寶,而且擁有這些玻璃藝術品的人通常都是身份顯赫的貴族。這樣說來,鑲嵌玻璃珠只有可能是進口玻璃藝術,那么,它所依附的貿易通道在哪里呢?我國新疆地區位于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交匯點,也是古代游牧民族最活躍的地區,北方(草原)絲綢之路上的游牧民族生活遷徙無常、行蹤不定,對史前人們的往來起了很大作用。這一地區發現的鑲嵌玻璃珠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早期玻璃貿易的證據,其中一件帶有梅花圖案的鑲嵌玻璃珠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的史前時代。安吉爾(A•Engle)在《中國的玻璃制造》一文中提出,中國最初的玻璃制造可能和西亞的胡里安(Hurrian)民族有關,胡里安(Hurrian)民族的一支在亞述結束了烏拉爾圖王朝后,有可能到達中國,并帶來了鑲嵌玻璃珠的制造技術。與北方絲綢之路相比,南方的貿易通道與玻璃藝術的傳播更為密切,包括西南(佛教)絲綢之路和南方(海上)絲綢之路,即通過云南、兩廣等地或海路,經東南亞、南亞再通往西方。南道考古發現的古代玻璃藝術展現了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線索,盡管這種交流是輾轉式的,數量也很少,但它的存在與楚國玻璃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希臘等地的玻璃制造開始成倍增長,參與貿易的玻璃藝術品也有相應的增加,絲綢之路南道沿線均有當時的玻璃制品出土,今長沙地區不僅是楚國玻璃生產最發達的地區,也是今天考古挖掘出土玻璃藝術品最多的地區。楚國在中國玻璃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為了制造出類似玉的材料,創造了我國獨有的鉛鋇玻璃;楚國人還將青銅的鑄造工藝運用到玻璃產業,發明了模壓工藝,生產出帶有中國特色的玻璃璧、玻璃劍首等;模壓工藝還為平板玻璃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在西漢早期的廣州南越王墓中發現多塊長方形的平板玻璃。春秋末戰國初期到戰國中晚期雖然時代相連,但鑲嵌玻璃珠在圖案紋飾和材料上有很大差別。初期,中原地區的鑲嵌玻璃珠可以在西亞找到相似物,尤其材料是一致的,屬于鈉鈣玻璃,戰國中晚期的鑲嵌玻璃珠則屬于鉛鋇玻璃。在紋飾上,戰國中晚期的鑲嵌玻璃珠豐富多彩,不僅有單純的同心圓,還出現了同心圓和幾何紋的組合,弦紋、菱形紋和三角紋作為底紋,同心圓均勻地分布在底紋上,或是用點連成線,形成網紋,將圖案分割成小的單元。伴隨著鑲嵌玻璃珠的演變,一些典型的中國風格的玻璃藝術品也開始出現,如玻璃壁、玻璃劍飾和玻璃印章。鑲嵌玻璃珠在古代中國的出現和演變,不僅證明了絲綢之路上玻璃藝術的貿易交流,而且還刺激了新興的玻璃業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經過國產玻璃多年的發展以及對西方玻璃的引入,玻璃藝術具備了在中國發展的基礎。

二、玻璃吹制技術的傳入

吹制技術的誕生源于玻璃吹管,何時采用玻璃吹管有不同的版本。一種說法是公元前40年,最早在敘利亞誕生,以后在羅馬帝國流傳;另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發明了吹管。除了玻璃制造本身的發明,玻璃制造史上最有意義的發明就是吹制技術,這項先進技術使玻璃業發生了重大轉折,吹制技術的采用簡化了生產過程、降低了成本,使得玻璃制品進入一般市場,玻璃藝術也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而不再局限于上流社會的奢侈品。羅馬帝國征服了地中海沿岸,開始了一段和平時期,為玻璃吹制技術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時機。西北(沙漠)絲綢之路是人們所熟知的漢通西域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其主要通行區域在新疆境內。可分為南、北和新道三條路線,其中的南路是從敦煌經鄯善(今新疆若羌東北)、于闐(今新疆和田)、莎車等地,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主要在阿富汗境內)、安息(波斯,今伊朗),再往西,達條支(今波斯灣)、大秦(今地中海東部,即羅馬帝國)等國。沿沙漠絲綢之路的南路,古代玻璃的出土地點是連續的而且分部較密,同時,西方的玻璃制造技術也隨之傳入。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社會處于動蕩時期,戰爭不斷,分裂割據。另一方面,思想活躍,文化碰撞,民族融合,為隋代統一、唐代輝煌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上流社會荒淫奢侈,彼此較量物質生活的高低。伴隨著上流社會對奢侈生活的追求,西方的玻璃藝術成為他們彼此“斗富”的寶物,進口的羅馬和薩珊玻璃開始增多。雖然吹制玻璃容器在公元2世紀即進口到我國,但技術的傳播還有賴于工匠的遷移,因此比商品流通要慢得多。在戰國兩漢時期流行的鉛鋇玻璃由于沒有固定的發展條件而逐漸衰落,受到西方玻璃制品和技術的影響,最晚在北魏時期,中國已經采用玻璃吹制技術。據《魏書•大月氏傳》記載大月氏國人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瑠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于西方來者。世祖時西域商人不僅將玻璃吹制技術引入我國,而且在北魏京師平城(今大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型玻璃吹制工廠。這是中國玻璃藝術史上的重要轉折,北魏以后的玻璃生產,廣泛采用了吹制技術,并開始了玻璃制造的中興。

三、玻璃制造的中興

查看全文

繭絲綢半年度小結

力爭主渠道收繭90%以上。六)進一步加強秋繭收烘管理。

也是繭絲價格處于高位運行后的回落調整時期,是實施繭絲綢行業“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季。做好繭生產收烘工作至關重要。縣繭絲辦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從縣情實際動身,努力優化繭絲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以實現霍山繭絲綢產業繼續、協調、健康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拉動農村經濟,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經過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全縣蠶繭產量穩步上升,蠶繭質量提高明顯,收購價格提高較快,蠶農實現增收1000余萬元,收購秩序基本穩定。為了進一步總結經驗、推進工作,現將繭生產收烘小結如下。

一季生產實績

較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張種產量達46.5公斤,年我縣蠶繭張種產量高、繭質優、繭價蠶農滿意。季共發放蠶種2.2萬張。同比增產9.8%全縣共產鮮繭1023噸,較去年增長108噸,增長11.8%主渠道收繭818噸,占總量的80%綜合收購均價25.2元/公斤,同期相比增長8.8元/公斤;蠶農收入約2578萬元,較同期凈增1078萬元,同比增長71.8%方格簇上簇、小蠶共育、大棚養蠶等養蠶技術推廣率均有增加。蠶繭生產逐步走向規模化、規范化,蠶農栽桑養蠶信心十足,專業大戶不時增多。繭絲綢產業在縣農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二繭生產收烘

措施得力,今年季蠶繭生產收烘工作是宣傳到位。效果明顯。

查看全文

絲綢手繪藝術肌理體現

絲綢手繪是運用筆或其他工具將染料直接繪于織物上,從而達到裝飾之目的。在紡織品上出現提花、印染、刺繡等裝飾工藝之前,手繪是織物染色中最古老、最原始的裝飾方法[1]。肌理是一種繪畫語言,它的形成離不開特定的材料和工具,也不能缺少相應的處理技巧。絲綢手繪肌理常常以隨意的色彩、放任的線條、不和諧的分割、似乎漫不經心的神態,來表現一種輕松、灑脫、別出心裁的意味,其魅力是其他印染產品無法比擬的。手工繪制不但是人類記事的最初方式,也是人類至今進行圖形創作時最便捷、最直接、最能表達意圖的一種方式[2]。傳統手繪多以線條勾勒紋樣,多在淺色地上用明亮而柔和的色彩畫出花卉、枝葉等。花卉大多比較寫實,以清地紋樣為多[3],除了人物山水,就是花鳥蟲語,局限在國畫和水彩畫的范圍內,偏重于民族性和實用性,而忽視了世界性和藝術性。在絲綢產品的創作中融入新的技巧和構思,已成為絲綢手繪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把當代人的審美融入民族的本質精神而非表面的形式,使絲綢手繪從目前的僵化與陳舊的所謂“中國風”里解脫出來[4],把肌理繪畫語言運用于絲綢手繪之中,而產生多種多樣的新鮮的視覺形象,為絲綢手繪帶來新的、富有特殊視覺魅力的表現語言,是當代設計師需要認真探討的重要課題。用肌理繪畫語言和絲綢手繪相結合,打破以往常規性的設計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拓寬絲綢手繪的生存空間,提升和豐富絲綢手繪的藝術表現,使之可持續發展。

1絲綢手繪的肌理藝術表現方法

絲綢手繪肌理不受紋理套色與接回頭的限制,設計師可以根據創作的需要,進行藝術設計創新,其顏色塊面大小,線條粗細、曲直與水的干濕、濃淡都會千差萬別,可設計出新的富有特殊視覺魅力作品,其方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在先前的報道中,程霞[5]對絲綢手繪的創作技法進行了總結,將絲綢手繪歸納為濕畫法點印法、多次繪制法、拓印法、快速繪制拼貼法和與其他工藝結合法等。根據筆者多年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從肌理表現的藝術效果角度考慮,一般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1.1直接手繪法

染液直接繪是通過涂抹、滴落、噴射或用海綿揩拭等方法。圖1為筆者設計作品,先用底紋筆將所需的藍、綠2種酸性染液暈染在真絲素縐緞上,待被繪織物干燥后,將筆蘸清水垂直在干的真絲素縐緞上停滯2~5s,讓色彩自然暈開,從而形成特殊的肌理的效果。另外,在噴霧瓶(或噴槍)內裝入染液,或用牙刷頭蘸取少量染液,采用噴灑、噴霧或濺潑等方法將染料施加到織物上,會獲得很有趣的效果。但是在采用這些方法時,一定要注意安全,戴上護目鏡和面罩,防止染液濺到身上。

1.1.1水彩式直接繪法這種繪制方法是指運用水彩技法在繃好的真絲綢上用染液作畫,直接快速地在潮濕或干燥的織物上進行手繪,繪時要控制好落筆的力度。繪染到絲綢上的染液通過毛細作用滲透到周圍的纖維中,當染液停止遷移后,絲綢上呈現出柔和、暈染的圖案效果。當然,還可以在一層染液完全干燥或未完全干燥時,再施加其他的各層染液,在畫面細微處還可以采用較小且較干的筆來進行創作。圖2為筆者指導的學生手繪作品,是染液在具備有良好滲化性的交織絲織物上直接繪,根據設計需要,織物在繪前可以作防滲或強滲化處理。具體繪制方法是在繃好的真絲素縐緞上,將酸性染料加溫至80~90℃,用大筆在絲綢上多次疊加著色,顏色由淺變深,繪時應控制好畫筆上染液的量,還需在留出一部分白色部位涂上清水,使之自然滲暈。在綢料上多次著色,可產生層次豐富的色彩效果,且幾種染液顏色在滲化過程中交匯、碰撞所產生的混合色,可恰到好處地起到色彩的調和作用,從而協調整個畫面。這種通過水彩式疊加出的肌理畫面,微妙而生動,形成流光溢彩的效果。當然,染液的運行軌跡并不是完全隨意的,通過實踐,可以準確估計出染料擴散的距離及擴散后的效果。圖3為筆者設計作品,在真絲雙縐織物上繪制需要的形狀,留出絲綢的白底。應控制好畫筆上染液的量,還需在預留出底色的部位涂上清水,染液自行滲化,穿行在纖維間產生奇特而美妙的肌理。

查看全文

絲綢服裝設計傳統刺繡文化研究

【摘要】分析傳統刺繡文化的歷史演變及我國傳統四大名繡的藝術特征,探討傳統刺繡圖案的造型題材和傳統刺繡品的工藝技術,闡述傳統刺繡文化在絲綢服裝中的應用方法,試為借鑒傳統刺繡文化元素的創意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刺繡文化;服裝設計;應用

1傳統刺繡文化的歷史演變

1.1漢代刺繡文化

漢代刺繡的用途,本著裝飾衣物來表征地位的尊卑,這種用途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色彩。帝王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統治,下詔商人不得穿用刺繡服裝。但當時刺繡的應用范圍相對來說更加廣泛,刺繡品從服飾品衍生到生活用品,種類繁多,針法多樣,刺繡的藝術性也隨著發展階段變化更具特色。同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專業的刺繡匠師。漢代的刺繡針法主要是辮繡,其針路整齊,繡線牢固。漢代的刺繡文化為后來刺繡文化飛躍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唐代刺繡文化

查看全文

絲綢品牌網絡傳播困境與必要性

摘要:作為我國重要傳統產業與出口產業的絲綢產業近年來持續面臨增速放緩,出口壓力增大等嚴峻挑戰。文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從絲綢品牌網絡傳播角度,對我國絲綢代表性品牌網絡傳播現狀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其背后深層原因,并對網絡自媒體營銷的必要性進行梳理。結果表明,我國絲綢行業內領導品牌的自媒體運營具有與互聯網環境適應性差、品牌文化表現力不足、品牌傳播差異化小等問題,而加強網絡傳播能夠為我國絲綢品牌帶來提高品牌推廣效率、擴大市場范圍、促進品牌年輕化等諸多利好。

關鍵詞:絲綢品牌;品牌傳播;市場營銷;網絡傳播;自媒體

絲綢不僅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特色出口產業之一,在我國的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無論是古絲綢之路還是當下的“一帶一路”,都為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長足貢獻。2015年我國出口額達2.27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1]。由于我國養蠶制絲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產量豐富,自古以來中國便有“絲國”之美譽。但統計數據顯示,2010至2015年期間,我國絲綢行業主營業務增速連年下降,出口行情同樣不容樂觀[2]。由于高端技術欠缺,品牌影響力弱等原因,當下我國的絲綢產業正面臨低價出口原材料,高價進口制成品的尷尬局面。我國雖是當之無愧的絲綢生產大國,但尚未成為真正的絲綢產業強國[3]。除上游原料供給不穩定,技術發展落后于發達國家等生產方面的挑戰外,市場傳播領域的欠缺也已成為限制我國絲綢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的落后,直接導致我國絲綢品牌營銷新生力量薄弱,難以與現代市場與消費者接軌,致使品牌影響力小,附加值受限。

1代表性企業網絡傳播現狀

2015年,由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組織,全國重點省市絲綢協會秘書長、絲綢院校教授、行業媒體與質檢機構等專業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針對協會中絲綢終端成品品牌進行了“絲綢行業優秀品牌”評選活動。“達利發”、“大地藍”、“金三塔”、“凱喜雅”、“美麟”、“瑞蚨祥”、“桑羅”、“太湖雪”、“萬事利”、“鑫緣”獲得十大絲綢行業優秀品牌稱號。獲獎品牌均為在商標注冊年限、單品牌年銷售額、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品牌。本研究選取以上十個有代表性的絲綢領導品牌一個月內的自媒體運營情況(數據統計時間2017/9/24~2017/10/24),以期對我國有代表性的絲綢品牌自媒體運營現狀進行初步探討。自媒體是網絡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自主建設并掌控的企業信息傳播平臺”[4],目前我國使用范圍較廣的互聯網企業自媒體主要包括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品牌網店、企業宣傳片等。下表為以上十大品牌的網絡自媒體傳播現狀。上表中“√”表示該自媒體正投入使用;“—”表示雖該自媒體存在,但已有一年以上未進行內容推送。統計結果表明,以上十大品牌均已設立官方網站、品牌電商、新浪微博官方賬號與微信公眾號。但其中大地藍、凱喜雅、鑫緣三個品牌的官方微博已有一年以上未進行新內容推送,處于廢棄狀態。官方微信公眾號方面,除瑞蚨祥已停止使用外其他品牌均處于更新狀態。以上品牌均為我國絲綢行業領先品牌,擁有較長的發展歷史、資金資源與相對先進的管理理念、專業人才,然而這十大品牌的網絡自媒體運營依然存在諸多問題。1.1與網絡環境適應性較差。雖然現個大絲綢品牌已經開始意識到互聯網營銷與自媒體傳播的重要性,紛紛建立了企業自媒體平臺。然而,不同品牌互聯網營銷力度相差很大,大部分絲綢品牌對于互聯網傳播的理解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領會精神。總體來講,絲綢品牌自媒體受關注度偏小,粉絲數量較少,營銷力度不足。其中內容更新緩慢,熱點捕捉能力較弱,網絡語言運用能力較差,品牌視覺體系混亂落后等問題非常顯著。例如,多數企業在結合熱點時只會選取節日、天氣等最基本的話題,內容的創造性、趣味性、可讀性弱。熱點與產品難以進行有機結合,導致無法與消費者產生有效互動。1.2品牌文化表現力不足。絲綢為我國之精粹,是我國傳統文化與技藝很好的代表。然而當前絲綢品牌的網絡傳播中對絲綢文化、傳統藝術、品牌文化的挖掘和表現少之又少。除了官方網站可以搜索到品牌歷史與品牌文化等相關內容外,消費者接觸率更高的社交媒體傳播內容則多為商品信息、促銷打折、行業新聞等,無法充分讓消費者從企業自媒體的傳播中體會到絲綢真正的魅力、品味與絲綢品牌的獨到之處。1.3品牌傳播差異化小。絲綢行業的同質化不僅體現于產品設計,也體現于品牌的傳播與營銷方式。因為官方網站視覺表現空間較大,信息量充足,通過品牌官網消費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不同品牌風格與文化的差異。但各品牌的官方網店、微博和公眾號卻并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不同品牌的個性與差異化。無論是文字風格、視覺呈現還是營銷活動,絕大多數品牌均是大同小異,很難給消費者留下深刻記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品牌不同,桑羅的自媒體運營呈現出了鮮明的年輕化傾向。不僅在產品展示、視覺設計、文字風格方面都很好的與當下互聯網語境和年輕消費群體需求相融合,更是與網紅合作,推出了“睡衣挑戰賽”等創新型社交媒體活動,代表我國絲綢大品牌邁出了很好的一步。從數據可知,桑羅的網絡營銷在十個品牌處于明顯的領先地位。可見絲綢在新媒體與新消費者中的落寞并不是時代導致的必然結果,通過有效的傳播策略與運營手段,絲綢品牌也一樣可以成為網紅品牌。

2絲綢品牌網絡傳播不力之原因

查看全文

絲綢貿易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

摘要:中國古代各王朝與同時期世界各國進行經濟貿易往來時,除了依靠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一種重要的途徑。海上絲綢貿易起自秦漢,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發展繁榮,促進了絲織品通過海上航道進行國際間雙向流動,推動了各國絲織技術的互相交流、借鑒與發展,有助于中華文化多元審美的形成,為世界文明搭建起了互聯互通的橋梁。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絲綢貿易;中外交流

說起古代中外絲綢貿易,人們腦海中常常會浮現出唐代詩人張籍《涼州詞》所描繪的畫面———“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絲綢的確曾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但在唐末五代,陸上絲路主干道綠洲絲綢之路走向衰落,絲綢貿易也隨之趨于停滯,而海上絲綢之路的絲綢貿易卻貫穿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中國古代歷史。關于中國紡織技術通過海上航線東傳的最早記載出現在西周,據說“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1],春秋時期,管仲曾與齊桓公討論如何在齊國與朝鮮之間開展商業貿易活動[2],中國絲綢在先秦時代已經傳到印度[3]。當然,印度乃至希臘等地的絲綢有可能是通過陸地運輸而來的,但也不排除經海運而至的可能性。如果說先秦、秦漢時期是海上絲綢貿易的探索起步階段,那么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則是海上絲綢貿易的發展、繁榮時期;宋元時期,雖然瓷器、茶葉已上升為海上貿易的大宗商品,但不可否認,此時的海上絲綢貿易也在繼續擴大;明清時期,中國原有的海上絲綢之路受世界局勢影響,成為環球航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絲綢也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商品。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多條不同航向的海上絲綢之路輸送到海外的絲織品數量龐大、品種繁多,在古代中國與東亞、東南亞鄰國及南亞、西亞、歐洲諸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發揮了特殊作用,產生了重大影響,有加以梳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促進了中外絲織品在海上的雙向流動

說到海上絲綢貿易,長期以來人們的固有認識是中國絲織品的輸出,其實,頻繁的海上絲綢貿易推動了阿拉伯、東亞、東南亞等國絲織業的進步,逐漸有外國絲織品流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形成了中外紡織品的雙向交流。如日本、高麗曾向中國進獻本土產的絲織物。宋代來華的日本僧人奝然自稱日本“產絲蠶,多織絹,薄致可愛”[4]卷489,14131。神宗元豐元年(1078)二月六日,“明州言,得日本國太宰府牒稱:附使人孫忠遣僧仲回等進二百匹、水銀五千兩。本州勘會孫忠非所遣使臣,乃泛海商客,而貢奉之禮不循諸國例。乞以此牒報,仍乞以所回賜錢物付仲回。”[5]是一種粗綢。《宋史》載高麗國“少絲蠶,匹縑直銀十兩,多衣麻纻”[4]卷487,14053。《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說其“不善蠶桑,其絲線織纴皆仰賈人自山東、閩、浙來,然頗善織花綾”[6]。然而高麗并不是完全沒有絲織業,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閏四月,高麗國王楷“遣其禮部員外郎崔惟清、合門祗候沈起入貢金百兩、銀千兩、綾羅二百匹、人參五百斤”[4]卷489,14051。由此可見,日本、朝鮮在中國的影響下,絲織業有所發展。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東南亞阇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進貢的物品中,就有“雜色絲絞三十六段,吉貝織雜色絞布五十六段……雜色繡花銷金絲絞八段”[7]。宋真宗時,東南亞中南半島的交趾(今越南北部)也曾遣使“以金銀七寶裝交椅一、銀盆十、犀角象牙五十枚、絹布萬匹來貢”[4]卷489,14064,絹布就是粗絲織成的絹,質地不夠細致。西亞的大食多次向宋朝進獻絲織品,淳化四年(993),蒲希密附亞勿來獻紅絲吉貝一段,五色雜花蕃錦四段,白越諾二段;大中祥符四年(1011),被宋封為歸德將軍的大食商人陀羅離進繡絲、紅絲、碧黃綿、細越諾等絲織物;熙寧六年(1073)勿巡又貢兜羅綿、毬錦襈、蕃花簟等物[4]卷489,14119-14122,其圖案、風格均具有濃厚的異域色彩,深得宋人喜愛。

二、加強了中外絲織技術的互相借鑒

查看全文

絲綢之路探索歷史教案

活動目標要求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掌握識圖的基本技能,知道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培養初步的學科滲透能力,即史地結合、文史結合等;培養學生查閱和收集相關資料的能力;情感與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集體協作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激發對祖國和自然的熱愛。

〖設計思路〗

一、活動準備:

為了培養學生查閱、收集、甄別歷史資料的能力,我要求學生通過圖書館、上網等途徑,搜集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各類資料,包括普及性歷史讀物、圖片、實物、音樂、詩歌等材料。之后,老師指導學生從所查找的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內容。

在歷史學習中,編演歷史劇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形式,而且本課的部分內容適合用這種方式來處理,所以我安排一些同學自編、自導、自演歷史劇《絲路商隊》和《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可以鍛煉他們的文字、語言表達、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的任務是糾正劇本當中出現的史實性錯誤,其他基本不做改動,以保護學生的創作熱情。

二、課堂教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