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04:49: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詩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詩經

小議詩經中的鄉土情韻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对娊洝窊魳返牟煌譃椤讹L》、《雅》、《頌》三部分?!帮L”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把拧庇钟小罢钡囊馑?,有《大雅》、《小雅》之分?!绊灐笔菍iT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民間樂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制作樂歌。經過修改后,這些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易于記誦,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对娊洝肥俏覈膶W的光輝起點,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作為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以其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創作題材,向我們展示了殷商社會乃至包含著遠古社會的歷史風貌。從《詩經》的祭祖詩中,我們看到了殷周祖先創業建國的英雄業績;從農事詩中,看到了在農業生產中辛勤地勞作的農奴;從戰爭徭役詩中,看到了仆仆風塵的役夫征人;從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詩中,看到那些關心國家時政的優秀人物;從婚姻愛情詩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習俗;從其他詩篇中,我們也看到周代社會各種各樣的民俗風情,可以這樣說,《詩經》中的305篇作品,多層次的、多角度的交織成一幅立體的歷史畫卷。接下來主要談談詩經中的鄉土情韻。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據考古發掘,早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便已開始了農業種植活動。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就是一種較發達的定居農耕文化遺存。從甲骨卜辭記載中可知,農業已經是商代社會的主要生產。從富饒的渭河流域發祥的周民族來看,周更是一個專事農業生產的歷史。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定居農耕文化。從而也很早就培養了中國人那種植根于農業生產的安土重遷、勤勞守成的濃重的鄉土情韻。

《詩經》是具有濃重的鄉土之情的藝術。且不說十五《國風》散發著濃郁的各地鄉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頌》的抒情詩中,也莫不體現著植根于農業文化的深深情韻。這不僅僅表現為周人對農事的關心,對農神的崇拜和農事詩的創作,而且表現為在《詩經》中大部分作品中所體現的對故土的眷戀。

《詩經》中植根于農業生產的鄉土情韻,首先在周族史詩和祭祀詩這種特別典雅莊重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表現。如《周頌?載芟》:

查看全文

詩經的研究論文

目錄

內容提要...1

試論《詩經》的文化精神...2

緒論...2

一、植根于農業生產的鄉士情蘊...2

二、以為人本的人文精神...5

查看全文

詩經審美教育研究

【摘要】《詩經》是中國著名的文學經典,一直是學校教育和學者研究的核心,并承載著審美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對于培養學生的感興能力、想象力、超越精神和認同價值尤其重要。在《詩經》教學中注重審美教育,不但對把握經典作品的內涵、意蘊及影響具有重要作用,還可提高學生文學鑒賞及審美能力。

【關鍵詞】文學經典;《詩經》;審美;教育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尤為突出,孔子對《詩經》在教學中的美育作用十分重視,在《論語》中的《泰伯》、《為政》和《陽貨》諸篇中保存了孔子對《詩經》所具有的審美作用的論述?!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認為人的修養是從學詩開始的?!靶∽雍文獙W詩?詩可以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在孔子看來,《詩經》的教育作用尤為突出,可以感發情感,可以認識社會,可以互相切磋幫助,可以怨刺上政,可以學會盡孝、侍奉國君的道理,可以了解自然界的各種瓜果、蔬菜和鳥、獸、蟲、魚等動植物的名稱。“詩可以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經》審美教育作用的概括,對中國詩歌審美及審美教育有深遠影響。顯而易見,作為中國文學經典的《詩經》,其審美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培養感興能力

什么是感興力?著名的美學葉朗在其《現代美學體系》中是這樣闡釋的:“感興能力實際上是一種生命體驗,就是感性個體的自我在與生活,與世界的遭遇中,同生活與世界結為一體,去感悟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能力”。感興力是一種對生活和世界的美的一種敏銳的感悟能力?!洱R風•還》、《鄭風•叔于田》、《鄭風•大叔于田》中對威武雄偉、打獵技藝高超的男性美的贊美;《小雅•隰桑》、《大雅•抑》對君子品德之美的贊頌;《鄭風•女曰雞鳴》中“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對夫婦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和諧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再現,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美好的向往;《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平凡而直白的對愛情的承諾和牽手白頭偕老的美好愿望,完全消解了戰爭和死亡帶來的恐懼和悲傷,成為了對愛情亙古不變的追求;《邶風•君子偕老》對詩中主人公的悲劇人生欷歔悲嘆的同時,也引發了對故事之外的歷史事件的感悟,“君子偕老”本是對美好愛情的祝福,作為受害者的宣姜經歷了什么,才會由一個被同情者變成被批評的對象?從而引發了讀者的審美感興和體驗,讓讀者透過文字或者文學形象,對作品進行深層理解和把握,從而進入到語言所展示的作者精神世界,最后進入到經典蘊含表達的意蘊,真正走進作品的藝術世界和作者的精神世界,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起自身對經典的認知和感興。

二、培養想象力

查看全文

古代詩經分析研究論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以極其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創作題材向我們展示了遠古社會的歷史風貌,它是中國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歷史,是從遠古到周代社會的文化積淀。因此,筆者不僅從題材上的大體分類去認識其偉大,更是從整體上把握這部作品中所包蘊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關鍵詞:遠古文化農業生產宗族倫理宗國精神以人為本

試論《詩經》的文化精神

緒論

作為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以其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創作題材,向我們展示了殷商社會乃至包含著遠古社會的歷史風貌。從《詩經》的祭祖詩中,我們看到了殷周祖先創業建國的英雄業績;從農事詩中,看到了在農業生產中辛勤地勞作地農奴;從戰爭徭役詩中,看到了仆仆風塵的役夫征人;從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詩中,看到那些關心國家時政的優秀人物;從婚姻愛情詩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習俗;從其他詩篇中,我們也看到周代社會各種各樣的民俗風情,等等??梢赃@樣說,《詩經》中的305篇作品,交織成一幅多層次的、多角度的,從多個方面展現殷周社會歷史的立體畫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潛含著無數的可以發揚的文化內容。它是中國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歷史,從遠古到周代社會的文化積淀。因此對于《詩經》,我們不僅僅需要從題材上的大體分類中去認識其偉大,而且更需要從整體上去把握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從這方面講,它的意義也是無限的,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農業生產的鄉士情蘊

查看全文

論《詩經偶箋》中的文學思想

[摘要]萬時華的《詩經偶箋》是明代晚期注解《詩經》很有價值的一部著作。以文學性的思想和文學批評的眼光研究《詩》學是《詩經偶箋》的重要藝術特色。萬時華積極尋找并發現蘊藏在詩歌中的文學思想,而不是僵化地推衍圣人之義。對景境的體味即是其重要的《詩》學方法論。這不僅使《詩》學重新定義了“詩”的本質,也充分體現了明代后期經學與文學的互動。

[關鍵詞]《詩經偶箋》;景境體味;文學思想

聞一多先生在《文學的歷史動向》中說:“漢人功利觀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課本;宋人稍好點,又拉著道學不放手———一股頭巾氣;清人較為客觀,但訓詁學不是詩;近人囊中滿是科學方法,真厲害。無奈歷史———唯物史觀的與非唯物史觀的,離詩還是很遠。明明一部歌謠集,為什么沒人認真地把它當文藝看呢?”[1]顯然,聞一多先生在對傳統《詩》學方法進行批判的同時,也指出了《詩》學的評判標準是“文(藝)學研究”。其實,《詩》雖自漢代以來被長期尊奉為經典,但其作為詩歌的特殊本質一直存在,這也決定了其在經典化的進程中不乏文學性的思想。劉毓慶先生說:“當我們認真地面對這一課題時,才驚奇地發現,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年間,關于《詩經》研究的專著,竟多達六百余種!比今所知的自漢至元一千五百多年間《詩經》專著的總和還要多!”[2]所以,明代的《詩》學研究是不可忽視的。萬時華的《詩經偶箋》即是明代晚期解《詩》的一本文學性極強的著作,他對詩歌景境的體味,很大程度上還原了《詩》作為詩的本質,也體現了明代晚期經學和文學的互動。體味詩境是萬時華獨特的論《詩》方法,也可以說是其最精彩之處。在定位詩歌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對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他極力還原詩歌的意境。用詞準確,意境逼真,體味獨特,意味無窮是萬時華詩境體味的特點。這個過程,是文學批評的過程,更是文學審美的過程,文學思想自然洋溢其中。

一、“光景”體味中的文學思想

“光景”一詞是萬時華還原詩境中常用的詞語,文本中共出現43次,請看下面幾例:《周南•關雎》偶箋論曰:“求之不得”四句,總是“寤寐求之”處緊緊作一氣說,描寫不寐光景,宛然如畫。[3]145《召南•何秾》偶箋論曰:“曷不肅雍”二句,人在此都費躊躇,自緣眼孔不靈,以死人看活書耳,看來呆誦。王姬肅雍,不如此二語更覺意象縹緲,企慕深長,宛然當日塞路環立、企踵舒眸,相顧、贊嗼光景。[3]153《豳風•東山》偶箋論曰:三章“鸛鳴”四句述室家之望征夫適至光景?!坝卸亍彼木涫龇綒w之時征夫感動光景。[3]192據上可知,萬時華總是試圖還原詩歌文本最初的詩境,他喜歡用“光景”二字來描繪詩境,為的是與古人妙理相遇于“無故之中”。以上“不寐光景”,“相顧、贊嗼光景”,“感動光景”都是作者還原詩境的具體實踐。從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萬時華是用心地在以詩論《詩》,追求的是一種心靈的審美體驗和主觀的感受,這也與其論著題目《詩經偶箋》中“偶箋”二字相契合。

二、“境象”體味中的文學思想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詩經》教學困境與突圍

摘要:在大學語文《詩經》教學中,《詩經》的處境尷尬,其受歡迎程度遠比不上唐詩宋詞。目前,在《詩經》教學中主要存在三大困境,即學生對《詩經》缺乏熱情,教師對《詩經》教學認知不足,教材內容重復甚至缺失。此種景況令人痛心。針對這個難題,教師可以從提升學生興趣、構建教學網絡和凝神關照本體三個方面進行突圍。

關鍵詞:《詩經》;教學困境;教學突圍

一、大學語文中《詩經》教學的三大困境

困境之一:學生對《詩經》缺乏熱情,興趣索然。顧頡剛曾總結過《詩經》遭逢的四項厄運:其一,因戰國詩失其樂,后人強把《詩經》亂講到歷史上。其二,刪《詩》之說起,使《詩經》與孔子發生關系,成為圣道王化的偶像。其三,漢人把三百○五篇當作諫書。其四,宋人謂淫詩宜刪,很多好詩險些失傳。顧氏所說的這幾重厄運從某個角度而言,恰恰證明了《詩經》的備受矚目。然而,當下《詩經》卻新遭遇了顧氏沒有料到的一重厄運,即當下民眾,甚至大學生普遍對《詩經》敬而遠之,有一種隔膜與疏離,更遑論品鑒欣賞。筆者在執教大學語文的過程中發現,若論古詩詞,大學生普遍偏愛唐詩宋詞,而對《詩經》興趣淡然。究其原因,大學生認為唐詩宋詞海納百川,通俗易懂,婉轉動聽,韻味無窮。反觀《詩經》就顯得晦澀難懂,質樸無華,味同嚼蠟。所以,對于《詩經》的學習,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并沒有達到心靈上的審美感受。困境之二:教材內容缺失或低水平重復。在中學語文《詩經》學習中,學生永遠記住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經典詩句。然而,當他們學完了大學語文之后,很多人口中吟誦的還是這幾句詩,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就筆者手頭近年來的十多種《大學語文》教材而言,竟然有一半教材根本就沒有收錄《詩經》。這些教材的編撰者其實很多就是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同仁,他們對《詩經》的“一刀切”態度折射出《詩經》在教學上的尷尬處境。即使是收錄了《詩經》的大學語文教材其所選篇目也和中學語文教材區別不大,基本集中在《關雎》、《蒹葭》、《氓》、《采薇》這幾篇,更多的是一種低水平重復,雖然偶有教材增選了《鹿鳴》、《何草不黃》。由于中學時代面臨的升學壓力,中學生對《詩經》的認識即使沒有上升到審美體悟,至少也達到了熟知的程度。然而,在大學階段,老師們失去了升學這道天然屏障,如果教材中沒有《詩經》,老師理所當然可以不講授。即使教材選錄了《詩經》,如果老師對《詩經》的教學沒有突圍,那么學生對《詩經》的認識與接受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并喪失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更容易形成一種固化印象,以為中學所學的篇目就代表了《詩經》的全部。困境之三:教師師資不一,認知不足。歌德說:“鑒賞能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鑒賞最好作品才能培養成功的?!保?]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注重講授經典固然沒錯,但《詩經》的經典篇章絕對不是囿于有限的幾篇。在大學里,大學語文這門課程長期作為入職不久的年輕老師們的過渡期選擇。所以,部分老師的工作目標并沒有定位在大學語文這門公共課上。有的老師既沒有通讀《詩經》,又沒有想到要在《詩經》上格外下功夫。甚至有的教師對《詩經》都有所拒斥,認為不教或少教一首《詩經》沒有任何影響。試想,連教師都無法體悟《詩經》之美,那他如何點燃學生心里的火種呢?所以,教師姑且教著,學生姑且學著。

二、大學語文中《詩經》教學的突圍

葉燮說:“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保?]中國是詩歌的國度,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唐詩宋詞都洋溢著詩意的光輝,充盈著靈動的情韻。然而,在朱光潛先生看來:“若論情趣,中國詩最艷麗的似無過于《國風》?!保?]那么,在大學語文《詩經》教學中如何克服困境,突破重圍,讓大學生領略到《詩經》的“艷麗”呢?突圍第一步:勾連古今,點燃興趣。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認知本身是一種最令人驚訝、詫異和感到神奇的過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興趣。”[4]這些話意味著興趣是植根于人內心的探究欲望,任何表面的、外在刺激都不可能真正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致,也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熱愛腦力勞動的學生。所以,提升學生對《詩經》的興趣是教學的突破口。《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它像一個萬花筒,映照出了三千年前華夏兒女的喜怒哀樂。俗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古與今不僅只是時間上的縱向關聯,還是橫向層面的互為觀照。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勾連古今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興趣。針對大學生感興趣的當代生活,教師可以拋出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之情。比如,聯系時下火爆的相親節目,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三千年前的仲春時節,男女相親的場景是怎樣的呢?時下剩女大行其道,那么三千年前有剩女嗎?針對旅游熱,可以提問:三千年前的先民春日踏青是怎樣的情景?在《詩經》中我們向學生展開一幅流動的生活畫卷,其中有先民們勞作的場景,有小兒女的閨房私語,有能者多勞的抱怨等。當這些鮮活的問題以群組形式拋出的時候,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點燃他們對《詩經》的熱情。由此,可以傳遞出一個理念:盡管時代不同,人情物理卻相同。歷史是真實存在過的生活,只不過《詩經》中的人們已經先替我們活過一遍了。所以,講授《詩經》時不能只就詩論詩,要讓學生知道文字的生命在于與當下的生命發生鮮活的關聯,無關于它是不是三千年前的詩歌。突圍第二步:縱橫交錯,拓展內容。雖然大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詩經》篇目有局限,但是教師可以靈活變通。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優秀的老師不應該被教材所拘束,而應該以例子為出發點輻射開來,以點帶面,縱橫交錯。由于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情感豐富,因此我們可以以《詩經》中的愛情婚姻題材為例。首先,我們可以在《詩經》內部構筑經緯網絡。在《詩經》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摽有梅》、《木瓜》、《有女同車》、《桃夭》和《氓》這幾首詩串聯起來,因為它們從時間上線性講述了先民的求愛、相親、約會、結婚和婚后的婚姻生活,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婚戀圖,這種縱向組合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先民婚戀生活的系統了解,讓他們在詩歌學習中得到文化的涵養。同時,我們可以取這條縱線上的任何一點進行橫向的觀照。同樣都是青年男女約會的詩歌,我們以《有女同車》為基點,四面輻射開來,將《將仲子》、《靜女》、《溱洧》構成一組同心圓。雖然這四首詩主旨都是約會,但是情趣各異。既有約會時飛一般的快樂心情,又有瞻前顧后的憂慮;既有約會的俏皮活潑,又有私訂終身的大膽。在這樣的縱橫拓展中,既注重了《詩經》中詩歌的獨立性,又關注了詩歌間的關聯性,形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其感染力必將大大增強。此外,我們還可以以《詩經》為原點走出去,構筑《詩經》教學的外部網絡。仍然以愛情婚姻為題材,我們選擇《伯兮》。《伯兮》被譽為“閨怨詩之祖”。我們以《伯兮》為首,串聯起《行行重行行》、《閨怨》、《錯誤》等古今閨怨詩,讓學生既看到了思婦的不修邊幅,又看到了思婦的自我勸勉;既體味了思婦的幽恨,又品讀了思婦的悵惘。通過這種串聯,學生真正理解了《詩經》作為中國詩歌源頭的意義,也看到了詩歌自身在發展歷程中的繼承與發展。《詩經》作為中國詩歌的母親河,其源頭價值不可忽視,在這條縱向教學的網絡中教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提高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讓他們找到詩歌之間的有機聯系,將其熔鑄一爐。突圍第三步:凝神關照,返諸本體。詩歌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一種直抵人心靈的審美教育,在于感發人的生命。在影視媒體、自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視覺沖擊、碎片化閱讀掃蕩了文字語言的內在魅力,一些大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鈍化了,沒法真正體味詩詞的美好意蘊。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是因為人不能悟是我們的心死了,我們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質的、死板的東西塞滿了。因此,我們都沒有一個空靈的心靈接受宇宙萬物如此美好的種種生命的跡象。”[5]大學生在閱讀《詩經》的篇章時,首先要清空心靈\凝神關照。所謂“凝神關照”就是指你在讀詩歌時“讓它籠罩住你的意識全部,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6]。比如,讀《有女同車》時,讀者不能生發出這是一輛四匹馬拉的車之類的聯想,因為這些聯想一旦產生,你就進入了另一個非詩意的現實世界,這就妨害了作品的詩意。聯想必須產生在凝神關照之后。當你凝神關照\細思玩味之余,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此時你的眼前猶如霞光萬道,心曠神怡,終有所悟。所以,教學時教師要盡量減少主觀介入,留下更大空間讓學生體悟。木心先生說:“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個個都愛,該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來就不可愛了?!保?]這句話道出了當代大學生欣賞詩歌的一個普遍問題,即沒法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品鑒詩歌。如今大學生身處信息爆炸、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往往沒法理解《詩經》中蘊含的時代內容與文化價值體系。

查看全文

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研究論文

摘要:考察《詩經》,其賓語前置類型與散文基本一致,只是有些賓語前置的類別出現頻率要大大高于散文,這既有時代的因素,也有詩歌韻律的因素?!对娊洝分匈e語前置與韻律的關系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受語法條件制約、詩人不能隨意改變的,如部分代詞賓語前置;一種是詩人刻意改變的,如名詞賓語前置。詩人在句子安排上,總是盡可能地將賓語前置句安排在韻腳所在的位置。歷來有關“魯侯是若”、“萬民是若”被歧解的原因在于,它們都可以描寫為“名+是+動”;而該句式是一個多義格式。在《詩經》中符合“名+是+動”句式的詩句脫離了語境(或語境不明),都可能有歧解。

關鍵詞:《詩經》;賓語前置句;韻律

Abstract:AninvestigationofTheBookofSongsshowsthatitscategoriesofobjectfrontingbasicallyagreewiththoseinprose.Therelationshipbetweenobjectfrontingandrhymepresentsustwocategories:thefirstcategorywasdeterminedbygrammaticalconditionswhichallowednovariationonthepartofthepoet,suchasthefrontingofsomeobjectpronounsbuttheseconddependeduponthepoet''''sdeliberatevariation,suchasthefrontingofnounobject.Asaresult,whenthepoetwasorganizinghislines,hetriedhisbesttomakeanobjectfrontinglineoccurattherhymicalfoot.InTheBookofSongs,thoselineswhichfellintothe“noun+BE+verb”patternmightbedeformedbecausetheydepartedfromthecontext.

KeyWords:TheBookofSongs;objectfrontingline;rhyme

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問題,作為一種常見的語法現象,自《馬氏文通》起就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對于這一特殊語序的類型、分布、性質、歷史演變以及產生的動因,幾代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文擬在前人及時賢研究的基礎上,考察《詩經》中各類賓語前置句的分布情況,探討《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使用與韻律的關系。

一、《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類型與分布[注:下文在描寫句式的時候,“動詞謂語”簡稱“動”,名詞(包括名詞短語)簡稱“名”,代詞簡稱“代”。]

查看全文

詩歌中蓮花意向思考

摘要:《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啟了文學作品中“蓮”意象的濫觴?!对娊洝分校吧彙毕笳髁伺?,突出其美麗的特點,并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內涵,同時,《詩經》運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主義表現手法,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詩經》;蓮;意象;內涵

從《詩經》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集芙蓉以為裳”,到曹植的《洛神賦》中“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崩畎椎摹豆棚L》中“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再到周敦頤的《愛蓮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蓮”意象貫穿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學作品。在這樣一個文學發展的長河之中,“蓮”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而“蓮”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里,則是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當中??梢哉f,《詩經》開啟了文學作品中“蓮”意象的濫觴。本文就《詩經》中“荷”的內涵展開探討,進而發掘作為文學作品中“荷”意象的源頭的意蘊。

一、《詩經》中的“蓮”

《詩經》中提到“荷”的詩歌主要有三篇,分別是《邶風·簡兮》、《鄭風·山有扶蘇》和《陳風·澤陂》。

《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碩人俁俁,公庭?!度f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左手執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查看全文

探析中學研究性閱讀教學

摘要:以廣東版新教材第一模塊所選的先秦文學中的愛情詩為契機,引導學生對《詩經》中的愛情詩進行研究,通過大量的閱讀搜集資料,發現《詩經》中的愛情詩的共性,分析探討“《詩經》愛情詩性格”呈現“外向型”特征的原因,以此讓學生在活動中尋找一條認識世界、擴大視野、豐富知識、修養品性、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自我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語文研究性閱讀;愛情詩性格;外向型;大眾創作

古人云:學起于思,而研究性閱讀是培養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語文研究性閱讀是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對文本資料的收集分類、觀點整理、分析研究來對人類文化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進行理解、闡釋和探究的一種文化行為;是學生認識世界、擴大視野、豐富知識、修養品性、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研究專題的提出與操作

這是一種以專題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閱讀教學模式。本次“《詩經》愛情詩性格”研究的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一)提出專題

查看全文

房陵文化的設計與發展

詩經文化是房陵文化中最為特殊的部分。說其特殊,是因為在這里發生的與《詩經》有關的故事并不多見,豐富特別的說唱吟歌傳統和豐盈特殊的民俗表現樣式,就連《詩經》采邑人尹吉甫也與房陵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至今,《詩經》時代的歌謠還在傳唱。房陵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流放文化,曾經是我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歷史最長久、人數最多、官職最高的流放地[2]。據確鑿考證,流放至此的王侯不少于十人,被百姓傳說最普遍的就是流放房陵十四年之久的唐朝廬陵王李顯,一個個被流放的王侯把宮廷文化也帶到了此地。而今,想必享譽全國的皇(黃)酒就是留給后人的戰利品吧。可以說,房陵文化浸泡在草藥里,品嘗在酒茶里,響徹在民歌中,習見于婚喪嫁娶的民俗里。而今,走在房陵大道上,我們還能感受到這份文化氣息。

以神農架和武當太極湖兩大旅游風景區為依托,整合好周邊山水文化資源和文化藝術盛典(如鄖縣七夕文化節、武當山太極文化節、武當山道教文化節、武當山旅游文化節),在活動中將房陵文化進行交互式的點綴或植入,以此獲得外界對房陵文化及相關生態文化的認知,提高房陵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讓文化具有生產的能力。以詩經文化節為主打的文化盛典每年都是房縣人的大手筆。新網絡、新傳媒時代的時空跌進,據不完全統計,房縣“尹吉甫詩經文化”在央視及各大媒體亮相20余次,諸如“房陵詩經吟唱大賽”、“房縣詩經民歌擂臺賽”、“詩經文化研討會”、“詩經文化攝影展”、“房陵詩經文化進社區”、“房陵詩經文化進校園”、“詩經文化系列電視專題”類節目信息不脛而走,傳播及影響廣遠[3]。由此,注重對這類載體文化視覺識別符號進行的挖掘、設計與傳播,把節目視覺化,把文化視覺化,把視覺應用規范化,努力構造出有厚重文化內涵的房陵第一品牌。在房縣,家家戶戶釀造黃(皇)酒已經有百年歷史,房縣人因為能釀造香醇的黃(皇)酒而被外界所熟知,更因為房縣有黃(皇)酒而驕傲,因為黃(皇)酒的文化流淌在房縣人的血脈中。但注重對黃(皇)酒文化進行提煉,在提煉基礎上對黃(皇)酒進行視覺符號的表達與傳播還趨之若鶩。即使是有,也是些“之乎者也”罷了,不足以成為品牌。在此,筆者認為,酒文化與區域文化、酒文化與品牌文化、區域文化與品牌文化之間有許多泛文化可以濃縮提煉并加以升華為經典地視覺符號,努力把黃(皇)酒文化品牌打造成為房陵文化新的名片。據史志記載,房縣正月十三上街鬧春的習俗起源于唐代[4]。春節游行文化涵蓋了舞龍燈、劃旱船、扭秧歌、腰鼓隊、燈謎會、舞火龍等各種傳統民俗藝術,是對房陵文化生活活生生的再現。這類地域性載體形式應更加注重對房陵文化元素的再設計,凸顯區域節目的特色、提升房陵文化的品位、構造人們的精神區位。

地域文化蘊涵的意義隨著時空的變化而發生著變化,對地域文化元素相關的認識也會變異和拓展[5]。在以神農文化、巴山文化、詩經文化和流放文化為主而形成了千里房陵,如何尋房陵文化與視覺設計的契合點并借助視覺設計研究不斷挖掘出房陵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提升房縣對外文化交流的品牌形象,從系統設計方面去提升房縣對外文化的軟實力及影響力等問題都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時代背景下待解決的問題。當然,在地域文化提煉的基礎之上,如何探求將地域性視覺設計研究轉化為應用成果這一課題同樣亟待解決。

本文作者:張樂曾潤工作單位:湖北美術學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