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15:19: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涉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涉農資金監管調研報告

一、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涉農資金監管工作的組織協調

在新農村建設工作,興寧區黨委、政府認識到加強對涉農資金管理使用工作的監管,保證涉農資金管理使用工作不出問題,真正用到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建設,順利發放到農戶手中。這不僅能有力地促進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也是落實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從源頭上預防腐敗,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的重大舉措。城區黨委、政府要求紀檢監察機關主動履行職責,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把財政涉農資金的落實情況,作為全城區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一項主要任務抓緊抓好。

近兩年,興寧區紀檢監察機關因新老干部交替,補充和調整后的紀檢監察隊伍新人新手比較多,在紀檢監察業務方面正在加速知識充電和經驗積累,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就目前而言,要打開工作局面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城區紀委非常清楚這一點,為確保紀檢監察兩項職能作用的發揮,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充分發揮紀檢監察機關的組織協調作用,牽頭成立了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參與的督查組,并明確了人員和工作職責:監察局負責違紀責任的追究工作,財政局、審計局派出業務能力強的骨干負責資金使用情況的審核工作,并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定期召開由城區紀委、城區財政局、審計局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交流情況,研究解決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工作和完善制度的措施,從而確保了此項工作有序進行。

二、認真抓好制度的執行,扎實推進涉農資金管理使用工作

為使整個涉農資金管理使用工作遵章循法,城區紀委監察局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與財政等有關部門多次深入基層開展前期調研工作,多次組織村、組干部、農民及有關部門進行學習、座談。要求各級認真按照上級的文件,如《廣西財政扶貧資金報賬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抓好涉農資金政策宣傳、資金申報、民主評議、社會公示、行政主管部門抽查審核、財政主管部門復核、資金撥付、資金發放、檔案管理等重要環節的落實,嚴格按程序辦事。一旦違反了這些程序,就是違規、違紀,群眾就可以投訴求決,就必須處公斷直,取信于民。為加強監督管理提供查處依據,實現了涉農資金管理監督有規可依、有規必依、執規必嚴、違規必究,切實解決涉農資金發放中的突出問題。

三、強化監管,確保做到涉農資金管理使用工作公開透明

查看全文

職校在涉農檢查小結

尊敬的市、縣教育局領導:

不顧旅途勞頓,這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金秋十月。蒞臨我校檢查指導工作,此,代表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對你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我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市、縣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由原縣職業高中和教師進修學校合并組建。學校占地面積51500平方米,9月。建筑面積43300平方米,校學生余人,教職工177名。學校先后開設了農經類、機電類、電子類、計算機信息技術類及管理服務類五大專業群近20多個專業。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辦學形式適應市場,專業設置瞄準市場,培養目標滿足市場,畢業生出路服務市場”辦學思路,堅持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培養素質為中心,立足實際,著眼農村,克難勇進,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培訓并轉移農村勞動力近萬人,成為縣“科教興縣”教育興農”主陣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一、涉農專業是學校的激進專業

轄11個鄉鎮,縣是全山區縣。261個村,10.23萬戶,2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用面積廣,農村人口多,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匱乏,經驗缺乏,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滯緩了全縣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學校立足縣情,本著“服務農村建設,促進地方經濟”指導思想,相繼開辦了農機、園林、林特、食用菌等專業,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專業,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學校圍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國家對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要求,根據需要重點開設了果林、茶林、種植養殖、農學等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山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畢業生。根據國家專業設置新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需求,依據學生及家長的志愿選擇,學校增開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秋季招收涉農專業學生144名,2010年秋季280名。

二、學校具備開辦涉農專業的條件

查看全文

涉農合同幫扶交流

**市地處**省東北部,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縣級農業市,面積4557平方公里,總人口65.7萬,其中農業人口46萬,農戶口萬戶,總耕地面積13.7萬公頃,是**省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20年以來,我局在省、市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相關部門的密切協作下,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訂單農業”合同的監管和服務作為充分發揮工商職能作用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大力開展“涉農合同幫扶”活動,摸索出了一條“紅盾護農、基地活農、訂單幫農、合同富農”支持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一點經驗。

一、領導重視明確思路夯實基礎

20年,**工商局領導班子從發揮工商職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經過實地調研、科學論證,確定了深入開展幫扶“訂單農業”、促進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幫扶“訂單農業”,促使農業龍頭企業與訂單農戶相互信任、互為依賴、實現雙贏的長效工作機制。20**年**市工商局在**召開了訂單農業合同現場會,推廣了我局“訂單農業”合同監管服務工作的做法;20**年省工商局在全省合同監管工作會議上,推廣了我局“訂單農業”合同監管工作經驗;我局在今年3月份國家工商總局在長春召開的東北三省四市訂單農業合同工作研討會和6月份在煙臺召開的全國部分省市推進“訂單農業”工作研討會上介紹了經驗,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工商總局的充分肯定。

二、發揮工商職能全程服務“訂單農業”

在幫扶“訂單農業”工作中,我局制定了“三聯系、二服務、一監督”的工作措施,即:聯系政府相關部門、聯系企業、聯系農戶;服務涉農企業、服務農戶;監督企業和農戶履約。同時,依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緊緊抓住農業生產的三個環節,進行“產前指導、產中檢查、產后監督”。

查看全文

涉農補貼工作措施

v近年來,國家實行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都強調,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也逐步加大,2007年全年打卡發放27項補貼農民資金71.7億元,農民人均直接受益139元。今后,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將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具體說,一是增加良種補貼品種,二是擴大補貼范圍,原來是局部的試點性的補貼,隨著財政投入的增加,向全面性的普惠制的方向過渡。

一、糧食直接補貼

2003年,我省率先在全省范圍推行糧食補貼方式改革,對農民給予糧食直接補貼。隨著形勢變化發展,我省糧食直接補貼政策不斷完善,補貼資金逐年增加。我省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由2003年的6.27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8.89億元,主要包括五部分資金:

1、對農民糧食直接補貼資金。是指按照計稅面積、計稅常產(或計稅面積、計稅常產各占一定比例)為依據對農民發放的糧食直接補貼。這部分糧食直接補貼基本固定,總額約為8億元。由于當初核定各地商品量不同,因此各地補貼標準也不相同。

2、承包國有農場和農墾企業土地糧食生產者糧食直接補貼資金。根據國家要求,2004年,我省將承包國有農場和農墾企業土地糧食生產者納入糧食直補范圍。補貼依據為生產者實際種植小麥、稻谷的播種面積(不含復種面積),補貼面積在當年統計上報,補貼資金在下年隨同對農民糧食直接補貼資金一同發放。承包國有農場土地糧食生產者的補貼標準按照當地農民糧食直接補貼標準核定,承包國有農墾企業土地糧食生產者的補貼標準按照全省平均水平每畝13.4元核定。

3、對種糧大戶增加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為鼓勵種糧大戶多種糧,我省對種植小麥、稻谷面積(不含復種面積)達100畝的種糧大戶按照每畝10元增加糧食直接補貼。補貼面積在當年統計上報,補貼資金在下年隨對農民糧食直接補貼資金一同發放。

查看全文

涉農監測調查工作意見

根據古調字〔2014〕14號國家統計局調查隊關于印發《2015年涉農監測調查工作考核細則》的通知、古委農領組〔2014〕1號中共縣農村工作領導組《關于下達2014年助農增收工作目標的通知》和古府通〔2014〕31號《關于做好縣2015年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切實做好2015年涉農監測的各項工作,經鎮黨委、政府研究,制定《鎮2015年涉農監測調查工作意見》,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扎實做好涉農監測調查工作,確保各項涉農監測調查工作順利開展。

一、充分認識涉農監測工作的重要性

涉農監測調查工作是中央宏觀決策和農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事關“三農”工作的績效評估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省委省政府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2015年涉農監測工作更是納入對主要領導的直接考核。涉農監測調查包括生豬調出大縣監測調查、產糧大縣監測調查、貧困監測調查、退耕還林監測調查和城鄉住戶一體化調查。強化鎮涉農監測調查工作,對穩定市場供應、滿足消費需求、保障城鄉居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爭取上級財政補貼和政策扶持,實現鎮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涉農監測工作組織領導和經費保障

一是成立鎮涉農監測調查工作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和監測點所在村干部、監測調查員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鎮經發辦,全面負責全鎮涉農監測調查工作。二是各監測點確定專門的調查員和輔助調查員報鎮涉農監測調查辦公室備案,調查員、輔助調查員未經縣涉農監測調查辦公室同意不得隨意變更。三是建立鎮涉農監測調查工作定點幫扶制度,書記、鎮長每年專題研究糧食及農民收入調查點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工作2次以上,分管鎮長到點訪戶每季度1次以上,鄉鎮統計站(經發辦)人員每月到點檢查指導工作1次以上,按要求推薦、管理,并指導好輔助調查員、調查戶開展好工作。四是把涉農監測調查經費列入鄉鎮財政年度預算,并確保在季度后1周內發放到位。

三、強化涉農監測工作業務培訓

查看全文

職校涉農工作匯報

尊敬的市、縣教育局領導:

在這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金秋十月,你們不顧旅途勞頓,蒞臨學校檢查指導工作,在此,我代表縣中等職技學校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我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市、縣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年9月,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由原縣職業高中和教師進修學校合并組建。學校占地面積5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300平方米,在校學生2000余人,教職工177名。學校先后開設了農經類、機電類、電子類、計算機信息技術類及管理服務類五大專業群近20多個專業。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辦學形式適應市場,專業設置瞄準市場,培養目標滿足市場,畢業生出路服務市場”的辦學思路,堅持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培養素質為中心,立足實際,著眼農村,克難勇進,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培訓并轉移農村勞動力近萬人,成為縣“科教興縣”、“教育興農”的主陣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一、涉農專業是學校的傳統專業

縣是全山區縣,轄11個鄉鎮,261個村,10.23萬戶,2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用面積廣,農村人口多,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匱乏,經驗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滯緩了全縣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學校立足縣情,本著“服務農村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的指導思想,相繼開辦了農機、園林、林特、食用菌等專業,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專業,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學校圍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國家對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要求,根據需要重點開設了果林、茶林、種植養殖、農學等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山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畢業生。年,根據國家專業設置新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需求,依據學生及家長的志愿選擇,學校增開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年秋季招收涉農專業學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學校具備開辦涉農專業的條件

查看全文

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初探

為引導金融機構堅持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市場定位和政策導向,加強農村薄弱環節信貸支持,并有效改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使涉農導向更加明確,涉農信貸投放總量持續增加,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指引(試行)》,明確了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的指標設計、方法程序和結果運用等方面的內容,對于提高信貸政策執行力具有重要意義。如今七年過去了,農村金融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人口環境乃至政治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基層人民銀行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工作也帶了許多變化。現從基層人民銀行實踐角度出發,對進一步完善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工作,進一步提高評估結果的針對性、科學性、參考性,談幾點粗淺認識。

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情況

(一)2017年度秭歸縣涉農信貸評估工作整體情況。1.評估對象的基本情況。2017年,秭歸縣正常經營的共有9家金融機構,其中縣域法人金融機構有2家,分別是秭歸農商行和秭歸興福村鎮銀行。除了秭歸興福村鎮銀行成立不到4年,不符合參評條件以外,參加2017年度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的共有8家金融機構,分別為工行、農行、中行、建行、農發行、農商行、郵儲銀行、湖北銀行,較上年增加了1家,其中湖北銀行為首次參評。2.涉農信貸評估結果。2017年,秭歸縣域金融機構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總體情況良好。8家縣域金融機構評估結果為:優秀類1家,良好類3家,勉勵類2家,占比分別為12.5%、37.5%、25%和25%。8家參評金融機構中評分優秀的和勉勵的機構占比較往年變動不大,中等的機構占比較往年有一定減少,而良好的機構占比較往年有所上升,顯示出秭歸縣金融機構支農惠農能力在不斷改善,涉農信貸評估成效較為明顯。 (二)2017年度秭歸縣涉農信貸評估特點分析。1.涉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且增速在不斷加快。2015年至2017年,秭歸縣涉農貸款余額在持續增加,增長速度有所加快,全縣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的信貸需求得到有效滿足,有力支持了縣域涉農經濟體穩定快速發展。從總量上看,2015年與2017年相比,全部參評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由38.83億元增長到62.75億元,提高了61.6%,年均增長20.53%;縣域貸款余額由72.45億元增長到98.5億元,提高了35.96%,年均增長11.99%;涉農貸款余額占縣域貸款余額由53.6%上升到63.71%,提高了10.11%。其中,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由1.72億元增長到2.58億元,增長50%;農戶貸款余額由11.27億元增長到18.34億元,增長62.73%;農田基本建設貸款余額由0億元增長到0.06億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由12.1億元增長到18億元,增長48.76%;只有農村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先升后降,由18.83億元增長到21.52億元又降到15.53億元,降幅17.53%。對比2015年和2017年數據,涉農貸款的流向主要是農戶貸款、農村中小企業貸款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尤其是農戶貸款余額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增加顯著,農村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和農田基本建設貸款余額相比往年略有下降(見圖1)。從增速上看,全部參評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增長穩定且呈現加快趨勢,而且涉農貸款余額的年均增速要快于縣域貸款余額的年均增速,說明全部貸款中流向涉農經濟體的貸款呈增長態勢。具體分析,受國家經濟形勢、金融監管政策和地方政府政策影響,以2016年為分水嶺,除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增速持續加快以外,農戶貸款余額增速、農村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增速、農田基本建設貸款余額增速有所回落,呈現出先快后慢,甚至負增長的趨勢,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增速則是先低后高,這與秭歸縣的整體經濟形勢也呈正相關關系(見圖2)。2.涉農貸款風險有所下降但力度減弱。全縣涉農貸款不良貸款余額先升后降,由2015年的5995萬元上升到2016年的9251萬元,增幅54.31%,再降到2017年的6853萬元,降幅25.93%,2017年涉農貸款不良貸款余額比2015年小幅上升,增幅為14.31%。3年里,全縣涉農貸款不良貸款余額以2016年為分界點,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充分體現了各銀行金融機構由前期粗放經營到后期注重防控金融風險的轉變,也表現出各金融機構開始注重對優質農戶和“三農”小微企業的甄別和培育。然而,在當前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對貸款主體的審核和挑選勢必更加嚴格,貸款發放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更為謹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金融對三農以及農村中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3.涉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日益豐富但動力不足。近年來,各金融機構為加強對農村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并有效改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著力在創新支農信貸產品、擔保方式、服務方式等方面實現突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比較典型的有工行的“納稅信用貸”和“農民工住房按揭”;農行的“扶貧惠農貸”、“扶貧直補貸”和“農家樂貸款”;建行的“裕農易貸”和“隴上新農貸”;農發行的“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收購貸款”、“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建設貸”、“返鄉下鄉人員培訓基地建設貸”、“新產業與新業態信貸通”、“新型經營主體創業貸”和“返鄉下鄉企業貸”;郵政儲蓄銀行的“扶貧小額信貸(惠農易貸)”;農商行分別對涉農企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建檔立卡貧困戶制定的“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為農戶和涉農經濟體提供了豐富的產品選擇。在金融服務創新方面比較典型的做法是以“助農(惠農)取款點”、“金融精準扶貧聯系點”、“銀行+擔保”、“銀行+供銷社”等模式為重點,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提高普惠金融的可獲得性。但從整體上看,由于經營重點不同,國有五大行的涉農貸款余額占比有所下降,對涉農信貸產品與服務創新的積極性不高。

涉農信貸評估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評估指標體系不夠完善。目前,所有銀行機構使用的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及其權重是完全統一的,但由于不同銀行機構的業務重點、市場定位、經營模式和風險防控模式不同,尤其是工農中建這些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與本地的農商行、村鎮銀行業務側重點有顯著差異,導致評估結果可比性不強,未能真正反映評估對象的涉農信貸重點、方向、風險及成效,也未能真正體現涉農經濟主體的實際信貸成本、經營概況和實際效果,從而降低了評估結果作為上級行調整涉農信貸政策的參考價值。(二)評估數據報送的質量難以保證。目前定量評估數據主要來源于人民銀行金融統計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定性指標數據主要來自于自評問卷,包括涉農信貸政策實施情況、涉農信貸制度建設情況、涉農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以及涉農信貸業務的獎懲情況等大量佐證資料需要金融機構主動按時報送。但在具體評估過程中,這些報送資料缺乏有效的核驗手段,對不按要求自評、材料弄虛作假的金融機構,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進行有效制約,致使報送材料的真實性大打折扣。(三)缺乏現場評估的依據。目前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工作主要采取的是非現場形式,由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結合定量指標數據和金融機構主動報送的定性指標數據,通過人民銀行開發的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信息管理系統與人工計算雙重途徑進行評估,缺乏現場評估這種能夠隨時查閱評估對象相關資料的方式。同時,相關政策文件中也沒有對現場評估這種方式作出明確的制度規定,導致對現場評估這種方式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大。(四)評估結果運用無明確操作細則。目前涉農評估結果被劃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和勉勵四檔,然而對評估結果運用方面的規定則較為寬泛,對不同檔次金融機構的獎懲不夠明確,且缺乏具體、詳細的執行標準,致使評估結果對金融機構的約束和導向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例如,對于如何將評估結果與金融機構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銀行間市場業務準入管理相結合,目前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五)評估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政策理論水平,而基層人民銀行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政策水平和分析手段相比較涉農評估工作的要求還略有差距,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涉農評估工作的高效開展。

對策建議

查看全文

開展涉農合同幫扶通知

為貫徹中央1號文件關于“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的有關精神,落實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會議關于“支持發展‘訂單農業’,開展涉農合同幫扶工程”的工作部署,按照《關于充分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作用扎實開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通知》(工商市字[2**]13號)的有關要求,現就做好促進訂單農業發展、開展涉農合同幫扶工程的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推進訂單農業發展,開展涉農合同幫扶工程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做出的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新時期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中央1號文件和總理在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充分發揮工商職能作用,以飽滿的工作激情,熱心幫農、真心護農,扎實開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訂單農業(合同農業或契約農業),是指農民與企業或中介組織在農業生產之前,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明確雙方相應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農民根據合同組織生產,企業或中介組織按合同收購農民生產的產品的農業經營形式。訂單農業是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的基礎,是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著力點,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以市場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訂單農業,有利于優化提升農業產業結構,有利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壯大農村經濟實力,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緊迫感,從大局出發,緊緊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發揮合同行政監督職能,把推進訂單農業發展作為當前促進農產品流通、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認真組織開展涉農合同幫扶工程,不斷創新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合同幫農機制,以涉農合同幫扶為抓手,通過訂單助農、訂單興農、訂單富農,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深入開展合同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提高農戶和有關企業的合同法律意識

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認真做好有關合同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一是加大合同法律知識宣傳力度,要采取以案說法、招貼漫畫等形式多樣、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高農民的誠信意識、合同意識和證據意識,引導農民在農資、農產品交易活動中簽訂書面合同,使農民掌握簽訂合同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二是認真總結當地農業訂單和農資維權中好的典型,讓涉農企業和受益農戶現身說法,宣傳發展農業訂單和依法維權對農民所帶來的好處,打消農民的顧慮,增強農民的信心。三是開展誠信宣傳,從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角度,突出宣傳誠信履約對涉農企業和農民所帶來的近期收益和遠期利益。四是及時總結歸納農業訂單和農資購銷合同中常見的欺詐行為和霸王條款,通過各種媒介和形式,向農民公示、宣傳,提示農民注意識別和防范。

查看全文

對涉農項目資金實施財會監督思考

摘要:加強涉農項目資金監管是新時期財會監督重要內容,明確財會監督主體是強化涉農項目資金監管的前提,會計監督是財會監督的一個方面,要規范財會監督形式,保障財會監督質量。

關鍵詞:涉農項目資金;財會監督;會計監督;財政監督

對涉農項目資金開展財會監督是保障黨和國家惠民惠農政策落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的重要舉措。2020年1月13日,在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首次提出將財會監督與審計監督、統計監督等一并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財會監督工作在新時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中的新定位、新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今后財會監督指明了方向。本文就涉農項目資金開展財會監督提出個人淺見,旨在拋磚引玉。

一、涉農項目資金財會監督的主體

明確財會監督主體是強化涉農項目資金監管的前提。從現行法律法規所賦予職責職權看,實施財會監督的主體應當包括兩個方面,即單位財會部門的會計監督和財政部門的財政監督,但是財會監督不能等同于財政監督,財會監督包含面更廣,它們有各自的不同點和不同作用。(一)單位會計監督。《會計法》明確了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一是從經濟往來現象看。凡是涉及到資源配置的地方,就需要會計核算,無論是市場資源、社會資源,還是公共資源,都不例外。那么對涉農項目的監督職能自然應由單位財會部門來實施基層監督,這種監督是對涉農項目事前規劃、設計、預算、評審、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項目前期參與式監督,事中項目建設、票據審核、撥款、成本管理、項目結算、財務決算、項目移交等項目實施過程和結果的過程式監督。這一監督也是單位內部控制的要求,可以增強單位財會人員法律法規意識和責任意識,發揮其熟悉單位管理現狀、合理調配資金、落實成本核算、費用監督、資產管理、稅(費)率變化的長處,更重要的是在實施績效管理的機制下,項目績效評價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離開了單位財會人員組織或參與,績效評價是很難開展的。二是從在管理現狀看。權力運行集中體現在對資金、資產、資源等的管理和使用,這些行為都要通過財務成果來表現。因此,單位會計監督也必須成為財會監督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可以說,單位會計監督既是一種內部監督或者是基層監督,也是一種社會監督,為規范項目管理增加一道“防火墻”,能夠改變過去財會邊緣化、工程腐敗化的現象。有了這種監督,就能從源頭上杜絕許多違規行為,為市場運行和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堅實的防護基礎。(二)實施財政監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作為會計主管部門,財政監督需要切實運用好預算監督和會計監督兩大基礎工具,對單位財務成果實施再監督,但財政監督是事后監督,是對財政規定、會計制度落實情況監督,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專業性的監督。一方面,涉農項目資金是政府公共資源配置亦即分配的結果,需要單位財務行為來反映,以體現公共政策和政府活動落實的具體結果。公共資源配置屬于稀缺資源事關公眾利益,并與公共權力行使直接關聯,因此,財政監督從表象來看是針對“財”,實質上是針對“權”,通過財政監督,保證黨的惠民惠農政策有效落實,財政資金發揮效益,體現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另一方面,財政是經濟社會的綜合反映,沒有真實、完整和準確的單位財務成果,政府對經濟社會的認識和決策就會喪失前提,財經紀律和法規也就會形同虛設,社會公平正義也就無從談起。財政監督對反映單位財務成果、會計信息質量是否真實、全面、準確就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也就是對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一種再監督。可見,會計監督與財政監督盡管有各自不同特點,但二者在監督對象上是共同的,監督目的上是一致的,構成了財會監督統一體。

二、會計監督是涉農項目資金財會監督重要形式

查看全文

涉農建設項目調研報告

一、存在問題及產生原因

(一)前期規劃重視不夠,影響項目申報成功效率。一般要爭取到涉農項目的前提,首先是要進入上級規劃。如農村河道治理、排澇、抗旱水源等單項規劃提前2-5年申報,但部分鎮領導重視不夠,沒有儲備項目,也沒有集體研究,多由工作員草草上報,常出現漏報、錯報,導致項目規劃不深、不全、不科學,影響規劃申報的成功率,進而直接影響后續項目的爭取。問題產生的客觀原因是上級下達規劃編制任務時,要求上報就只有幾天時間,時間非常緊。主觀上是缺乏規劃延續性,前期工作做得不夠。部分鎮的領導變動頻繁,現任領導只辦眼前見效益的事,不顧長遠規劃,不儲備項目;有的認為前期工作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怕萬一上級沒有批準,造成浪費。

(二)項目整合協調困難,涉農資金聚集效益不高。盡管我縣出臺了涉農項目整合管理辦法,但主管部門之間溝通不足,整體協調不夠,以部門利益優先,有時因時間緊迫存在項目上報后才向縣分管領導匯報情況,使資金分配在使用方向、實施范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并未有效整合。農業、農綜、國土、水利等涉農建設項目在規劃時沒得到相應整合,導致在項目實施時,只是簡單的集中投入,出現重復建設,沒有充分發揮項目效益。比如新增1000億斤糧食能力、小型農田、農村公路、高標準農田、土地整理等建設項目都涉及修建農村公路,但是在項目村實施時,僅按某類項目的標準規劃設計,沒有進行實質整合,結果修建出來的通村公路基本是3-3.5米寬,路面厚度不夠,通行力、承重力差,不利于項目村的長遠發展。

(三)無視招標投標法規,規避招標時有發生。如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公路建設中,有的鎮政府借有農民出資,就肢解工程,將路基工程與路面工程分開實施,路基部分不通過招標方式確定施工隊伍;只對路面工程的結構層(水泥穩定碎石層、水泥混凝土面層)進行公開招標,結果一條公路由兩個施工企業承建,工程質量責任很難劃清。再如有的涉農項目,借采用民辦公助不招標為由規避招標,但是這部分項目農民根本不愿出資,更沒有投勞,工程建設內容大大縮水,工程中使用的資金全部是財政資金,沒有對工程預算進行財政評審,就由鎮、村采用所謂的競爭性談判確定承包人。又如有的鎮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時,化整為零,將幾百萬的項目劃為若干個幾十萬的項目開展競爭性談判,且中標單位基本為一家。

(四)建設各方履職缺位,項目管理問題不容忽視。

1、設計單位不到位,工程變更超投資。有的勘察設計單位沒有全面踏勘現場,對現場掌握不夠,加之部分項目要求完工時間緊,導致設計階段時間有限,造成初步設計深度不夠、施工圖設計質量不高,如東線二期供水工程存在一套設計圖紙中有多處錯、漏、缺項等問題,也沒有及時修改完善,導致施工過程中不斷變更調整。有的設計單位的人員水平有限,只設計項目本身,沒考慮項目周邊實際情況。如堤防建設設計時只考慮防洪,沒綜合考慮場鎮建設、環境打造等因素,在實施時變更較多,導致增加工程投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