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指導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13:28: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申論指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公務員申論指導
從2014國考大綱與往年的比對中,我們不難解讀出,新的大綱針對不同的職位凸顯了不同的具體要求。在劃分的兩個類別中,其主要區別就落點在:一個是側重于綜合分析能力,即動腦能力;而另一個則側重于貫徹執行能力,即動手能力。兩類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在此,我們著重討論一下如何做好對貫徹執行能力的具體理解,尤其是和政府執行力間的關聯,以助考生對其更好的把握、理解。
一、關于政府執行力
1.政府執行力的提出
2014年3月5日,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建立健全行政問責制,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這是“執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政府執行力建設正式被納入國家治理范疇。2014年3月5日,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一次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執行力的堅強決心。
2.政府執行力的定義和解讀
政府執行力一般指政府機關為達成既定目標,依法使用、調度和控制各種公共資源,貫徹執行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上級指示、決定、決議,實現戰略目標和任務的能力。政府執行力是一種“合力”,政府執行力各要素的優化組合是形成高效執行力的關鍵。
公務員申論指導
從2014國考大綱與往年的比對中,我們不難解讀出,新的大綱針對不同的職位凸顯了不同的具體要求。在劃分的兩個類別中,其主要區別就落點在:一個是側重于綜合分析能力,即動腦能力;而另一個則側重于貫徹執行能力,即動手能力。兩類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在此,我們著重討論一下如何做好對貫徹執行能力的具體理解,尤其是和政府執行力間的關聯,以助考生對其更好的把握、理解。
一、關于政府執行力
1.政府執行力的提出
2014年3月5日,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建立健全行政問責制,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這是“執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政府執行力建設正式被納入國家治理范疇。2014年3月5日,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一次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執行力的堅強決心。
2.政府執行力的定義和解讀
政府執行力一般指政府機關為達成既定目標,依法使用、調度和控制各種公共資源,貫徹執行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上級指示、決定、決議,實現戰略目標和任務的能力。政府執行力是一種“合力”,政府執行力各要素的優化組合是形成高效執行力的關鍵。
公務員考試申論指導
材料的閱讀與概括是了解申論題目的基礎工作,接下來對材料的分析是針對作答要求進行而進行的最重要的工作,通過分析得到的準確的論點,才能保證申論作答不偏離方向,得到基本的分數。下面為大家講解分析申論材料的四個基本方法。
一、問題與原因分析法
即根據問題的表現,找出相應的應對策略的方法。這一方法要求考生首先查找具體的問題表現,其次是從這些問題出發,尋找形成問題的原因,再根據問題的表現形式及具體原因找出相應的對策。其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界定問題。首先必須針對作答要求中的問題,界定其所指向的特定問題。
第二步:在給定材料中查找相關問題的闡述。根據問題在給定材料中尋找與此有關的段落,找到關于問題的表達內容,綜合形成關于某個問題的具體表現方面的條理性陳述。
第三步:尋找問題的內外原因。原因分析是申論考試答題中最重要的方法,在分析問題類題目中這一方法尤其重要。一般來說,考生可通過推理可是那分析問題的原因,一般有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內因和外因,等等。
公務員申論試題指導考試
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考試是一種具有綜合性創新性的寫作活動,能否取得好的成績,關鍵在于能否理解給定材料的內容和關系,而想要準確理解給定材料的內容,體現對給定材料的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應了解申論試題是怎樣組成的,是從哪里剪取材料形成一個完整試題的。申論在九年來的發展變化中,已固定下來一些基本構成要素,錘煉出一套特定的格式。打開申論試題密封袋,首先看到的是試卷封面的注意事項,包括分數、時間限制、答題位置、限定書寫工具及使用方式等,其中,答題時間一項,是申論作答的基本運行條件之一,目前各級各地申論考試答題時間一般為150分鐘(個別地方采/考試大收集/用120分鐘),即兩個半小時;其后是試卷的主體部分,包括試題、答題卡、答題稿紙等。
申論考試中的閱讀資料非常之重要,是完成申論作答的基礎,給定資料是作答的基本依據,所有的題型、所有的答案都要從資料中引申得出,這是申論考試試題最本質的特點。因此,只要吃透材料、理清規律,就一定能得出所有的答案。基本圍繞同一主題,是指這些文字材料或圖表大體上都在闡述同一個問題,圍繞一個中心,遵守一個邊界,單條材料彼此之間具有或大或小的關聯性。之所以說是“基本”、“大體上”,是因為,材料并不都能說明問題、表達中心思想,有的材料獨立看有一定意義,放在全部材料的整體中卻無關宏旨,與材料整體所反映出來的信息——給定資料的主題關系不大,甚至游離于中心之外,像是開市民會議從路邊隨意拉來的平頭、中等個,有點相關性就都給堆在一起;但是材料與整體主題之間、材料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一定存在,所有材料大致不會逸出整體主題的邊界。
申論考試中所給出資料可以歸為三大類
一、理論性資料:理論性資料是對客觀事物和實踐的抽象概括,形式可以是知識、定理、規律,可以是原則、方法、概念、論斷,也可以是言論、思想觀點,其表現為論述性的語句。在申論考試的給定資料中具體表現為:
(1)引述經典——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2)引述定律——價值規律就是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商品之間等價交換。
公務員考試申論指導
對于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廣大考生來說,議論文是最常見,也最容易創作的,隨便就能洋洋灑灑幾千甚至上萬字。但由于國家公務員考試中申論考試由于題材特殊、行文簡潔和字數有限,要得高分就沒那么容易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無從借鑒,我們從八個標準出發,認真復習備考,一定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最符合標準的實戰效果。下面就是高分議論文的八大標準:
1.標題要立意深刻,簡潔明了
撰寫議論文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要擬定一個既簡單又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題目,題目的設定必須要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有較高的立意和深刻的意涵。
2.觀點要鮮明具體,新穎深刻
一方面,議論文的中心觀點及各個分觀點要明確具體,切忌出現那種讓人摸不著頭腦、模棱兩可的觀點;另一方面,議論文的觀點必須有新意,新穎深刻,要避免出現那些過時、陳舊的觀點。
3.論據要翔實典型,有針對性,有說服力
公務員考試申論應試指導
一、什么是申論
申論一詞,取自古代漢語,即申述、申辯、論述、論證之意。從字面的一般意義來講,"申論"一詞,肯定是對材料、事件或問題有所說明、有所申述,并從而發表見解、進行論證的意思。
二、申論考試的由來
我國的考試制度源遠流長,"對策"即是其中之一。"對策"作為一種選拔考試的方法,是西漢初年的產物。漢文帝十五年九月,"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正式頒布了這種選拔辦法:詔命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推薦"明于國家之大體、通于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諫者",讓被薦者把自己的意見"著之于篇",加以密封,由皇帝親自打開,親自考查他們的見解恰當不恰當,透徹不透徹。如確有輔佐之才,就可被朝廷錄用。(見《漢書·晁錯傳》)由于當時沒有紙,被薦者的意見都寫在竹簡上。送交皇上考查的,都是好幾張竹簡穿聯起來的"簡策",所以這種選拔方法又被稱為"策試"。
文帝以后,這種方法有所發展,據《漢書》權威注家顏師古說,漢代實行的"策試"有兩種方式:一種叫"對策",一種叫"射策"。"射策者,謂為難問疑義書之于策,量其大小屬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有欲射者,隨其所取得而釋之,以知優劣。射之,言投射也。對策者,顯問以政事經義,令各對之,而觀其人文辭定高下也。"(見《漢書·蕭望之傳》注)兩種方式的區別,一是密封若干問題,抽簽作答(射策);一是公開提問,當場應對(對策)。漢代有些大臣是通過"射策"選拔上來的,著名的如倪寬、蕭望之等;有的是通過"對策"選拔上來的,名氣最大的是董仲舒。而不論射策還是對策,都是被選拔者根據一定的問題,在簡策上逐條應對,故"策試"也稱"策問"或"對策"。
這類文章,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專列為一種文體,統稱"對策"。于是"對策"不僅指一種考試選拔方法,也成為特定文體的名稱。這種文體,后代亦稱為"策對"、"策論"。作為一種文體,劉勰這樣概括了它的特點:"使事深于政術,理密于時務;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緩之高談;馭權變以拯俗,而非刻薄之偽論;風恢恢而能遠,流洋洋而不溢。"(《文心雕龍·議對》)譯成現代漢語,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對策"要求所論的事理要反映出對政治的深刻理解,要緊密聯系時下重要的事務;要考慮時代的發展,熔鑄出合于當世的見解,而不是脫離時代的高談闊論;要通權達變來挽救世俗的不良風氣,而不是發表刻薄的偽謬之論;文辭要有氣勢,像吹得很遠的勁風,像湯湯流淌的江河,但又毫不過分。(注:"三五",語出《史記·天官書》"為國者必貴三五"。舊注解釋為:三十年一小變,五百年一大變。故這里譯為"考慮時代的發展")"申論"從"對策"中借鑒的,主要便是這兩點。一是用什么來考查,要充分考慮用人的實際需要;二是在寫什么的問題上,大可不必拘泥于現成的文體。"申論"的提出,與這兩點有一定關系。
公務員考試申論應試指導_專家指導
申論,取自孔子的“申而論之”,即申述、申辯、論述、論證之意。它既有別于古代科舉考試中要求就給定題目論證某項政策或對策,撰寫論文的策論形式,也有別于以往公務員考試中的作文形式。但申論考試的內容、方法及其要達到的測評功能,實際涵蓋了策論和作文這兩種考試形式的基本方面。
申論考試“主要側重考查應試者對給定資料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歸納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考試形式既嚴格又靈活,要求考生摒棄套話、閑話,要求分析、論證和解決問題透徹、全面、清晰,同時又保證考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實學。
申論考試的特點
首先,申論考試的背景材料具有普遍性。公務員錄用考試比較注重對應試者實際能力的考查,而且內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對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均有涉及。申論作為國家公務員考試的一種形式,又剛剛開始實踐,考試試題一般較為規范,不會出現偏差。這主要表現在試題的表述明確,涉及的內容和觀點都不偏頗,沒有爭議,每個考生應該都能有論而發。對于一些難以定論的問題,尤其是爭論激烈的前沿問題,一般是不會考的。這樣,考生在準備時就不必面面俱到,涉及過多。
其次,申論的題目有很強的針對性。雖然申論考試題目的背景資料涉及面廣,內容復雜,但是重點突出。針對性和可行性是申論考試中兩個基本要求,認識和抓住了這兩點,才算真正領會了申論考試的精髓,找準了答題的突破口,從而能夠高屋建瓴、鞭辟入理地建構思路和完成論證。因此,考生應認真仔細地閱讀給定資料,不要匆忙提筆作答和寫作,在把握資料本質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重點,條分縷析,使回答和論證更富有表現力和說服力。否則,只能是四處出擊,盡管洋洋灑灑,長篇論道,但卻不得要領,事倍功半。
申論的考試內容
06年公務員考試指導:全面了解《申論》測試
一、公務員考試科目現狀
按照職位性質,報考職位分A、B兩大類,報考人員只能選擇一個類別中的一個部門或單位報名。A類職位主要包括:從事政策、法規、規劃等研究擬定工作,指導、監督、檢查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執行情況,以及機關內部綜合性管理的職位;B類職位主要包括:從事機關內的專業技術工作,對機關的公共管理提供專業技術支持且對外設有行政管理職責的職位,直接將各項具體規定施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行政執法職位。
筆試分公共科目和專業科目。
公共科目的筆試內容和方式:
根據2014年國家人事部確定的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所遵循的原則,即“分類考試,突出能力”,2014年中央、國家機關錄用考試時A類職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筆試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A類)和《申論》兩科。《行政職業能力測驗》(A類)包括常識(涵蓋政治、經濟、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言語理解與表達(包括聽力測試)、數量關系、判斷推理和資料分析等五個部分,全部為四擇一的客觀性試題,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100分;《申論》主要通過應試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考查其運用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法律和行政管理等理論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綜合分析和文字表達能力,全部為主觀性試題,考試時間為150分鐘,滿分100分。報考B類職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筆試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B類)一科。《行政職業能力測驗》(A類)與《行政職業能力測驗》(B類)在題型、題量、難度等方面會有所不同。
從2014年舉辦過公務員錄用考試的省、市、區來看,各地的公共考試科目不盡相同:北京、福建、云南、天津等市與中央國家機關錄用考試時設置公共科目,此外,還要考《公共基礎知識》。如上海市實行的辦法是本、專科考《公共基礎知識》、《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申論》三科;碩士只考《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申論》兩科;博士則無須筆試,直接進入面試。河北、浙江等則統一考《公共基礎知識》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兩科。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些地方不單設《公共基礎知識》科目,但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鄧小平理論基礎知識、法律常識、行政管理知識、公文寫作基礎知識經常作為常識題型在《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一科中出現。如2014年中央、國家機關錄用考試中《行政職業能力測驗》(A類)中20道常識判斷題就有4道是《公共基礎知識》的內容,占20%之多;《行政職業能力測驗》(B類)中20道常識判斷題就有5道是《公共基礎知識》的內容,占25%之多。因此,在不考《公共基礎知識》科目的地區,為備考《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不妨參考《公共基礎知識》部分的內容,至少它能把常識判斷的大部分內容集中到一塊,便于復習。中國公務網2014-6-2217:14:39
公務員考試指導之申論思維方式的養成
許多考生在備考過程對于申論備考感到茫無頭緒,不知從何入手。華圖教研中心申論輔導專家何磊老師結合自己多年教學輔導經驗,為廣大考生作出指導如下:申論作為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初試科目,主要通過報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報考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報考者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礎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準確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從本質上說,申論考查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建立在這種思維方式基礎上的文字表達。那么何謂申論思維呢?簡單的說,申論思維就是按照申論考試的要求對特定社會問題系統化的思考方式。其內容可以劃分為對特定事實表現、原因和對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為是應屆生,習慣按校園里形成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而不能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看待社會現象。建立在這樣思維方式基礎上,申論難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么應該怎樣建立申論思維呢?專家提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形成關注社會熱點和新聞報道的習慣。考生報考國家公務員必須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有全面和較為系統的把握,而不能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申論材料一般分為表現、原因和對策,那我們在分析社會現象時也可以有意識地按照這樣的方法來進行分析。比如我們看新聞聯播就會發現,里面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可以劃分為表現、原因、對策,特別是對策,往往都是中央層面的,對申論考試有非常大的幫助。如果曾經在復習資料上看到過,再在新聞聯播里聽聽,相當于“視聽資料”,能起到很好的復習作用,聽多了自然就會說了,會寫了。這不僅對申論考試有用,對考生以后的公務員職業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形成理智的思維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發牢騷,甚至是批評政府是公民的權利,但公務員不僅僅是普通公民,其職責在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考生在分析問題時首先不應情緒用事,看到一個負面社會現象就大加撻伐和抨擊。而應該理智的分析,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怎么樣解決。比如在學校食堂吃飯看到飯菜中有一條青蟲,不應像憤青一樣大罵無恥可恨,這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而是應該想想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凈菜員工作不認真負責,監督不到位,思想認識上不重視等。對于學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對于社會問題就更是如此。社會問題的成因要復雜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飆車案,考生在看這個新聞時是否一味斥責肇事者素質低下,甚至有的考生還大呼這樣的人“該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這就顯然不符合申論思維了。申論思維是從政府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考生應該理性分析,出現這一問題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還有立法不健全、執法機關執法不夠嚴格等多方原因造成違法成本過低的問題。結合現在迎接建國六十周年開展的全國打擊醉駕行動就可以進一步印證嚴格執法的重要性。
第三,習慣聯系思維和適度抽象。申論考試,特別是國考對考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考生應在平時就形成抽象性思維。申論是一種歸納性思維,這種抽象要求考生從個別現象上升到一般問題,從局部認識到整體。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馬路上橫穿猛跑,在路邊看到路人隨地吐痰,在火車上看到旅客旁若無人的大聲喧嘩,應能將這些現象聯系在一起上升抽象為部分公民的素質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歸納思維還有:房屋拆遷上升到城建;汽車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環保;治安混亂上升到穩定;下崗分流上升到社會就業、民生問題;盜版光碟上升到知識產權保護;偷稅漏稅上升到社會分配;戶籍問題上升到城鎮化建設;農民工進城上升到三農問題;高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發明專利應用上升到創新型社會;能源資源短缺浪費現象上升到節約型社會;土地、農民、農村、農業同時出現上升到新農村建設;衣食住行物價教育就業同時出現可上升到民生問題;貧富、階層、收入差距、勞資同時出現可歸結為和諧社會;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鄉建設同時可上升到科學發展觀等等。
第四,多學習黨和政府文件,專家學者觀點,形成對特定社會現象的獨特認知,提出專業性的對策。部分考生對黨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稱“科學發展觀”,而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實現自己觀點和理論的“接軌”,反而出現生搬硬套,盲目上綱上線的感覺。要避免這種現象就要熟讀黨和政府的文件,特別是十七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熟悉其精神內涵和話語表達系統,只有這樣,考生在作答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對于一般社會問題提對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則容易流于形式,怎樣保證自己提出的對策有針對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還有獨創性和新穎性,那就是多看專家學者的觀點。專家學者一般都是專門研究某一特定領域,在這一領域他們有較大的發言權,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他們優秀的研究成果。由新華社主辦的《瞭望》雜志每期都會針對熱點提出很多專家對策,而且每期會開辟一個專題,對申論考試大有幫助,考生可以加以學習。
公務員考試指導之申論思維方式的養成
許多考生在備考過程對于申論備考感到茫無頭緒,不知從何入手。華圖教研中心申論輔導專家何磊老師結合自己多年教學輔導經驗,為廣大考生作出指導如下:申論作為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初試科目,主要通過報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報考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報考者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礎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準確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從本質上說,申論考查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建立在這種思維方式基礎上的文字表達。那么何謂申論思維呢?簡單的說,申論思維就是按照申論考試的要求對特定社會問題系統化的思考方式。其內容可以劃分為對特定事實表現、原因和對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為是應屆生,習慣按校園里形成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而不能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看待社會現象。建立在這樣思維方式基礎上,申論難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么應該怎樣建立申論思維呢?專家提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形成關注社會熱點和新聞報道的習慣。考生報考國家公務員必須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有全面和較為系統的把握,而不能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申論材料一般分為表現、原因和對策,那我們在分析社會現象時也可以有意識地按照這樣的方法來進行分析。比如我們看新聞聯播就會發現,里面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可以劃分為表現、原因、對策,特別是對策,往往都是中央層面的,對申論考試有非常大的幫助。如果曾經在復習資料上看到過,再在新聞聯播里聽聽,相當于“視聽資料”,能起到很好的復習作用,聽多了自然就會說了,會寫了。這不僅對申論考試有用,對考生以后的公務員職業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形成理智的思維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發牢騷,甚至是批評政府是公民的權利,但公務員不僅僅是普通公民,其職責在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考生在分析問題時首先不應情緒用事,看到一個負面社會現象就大加撻伐和抨擊。而應該理智的分析,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怎么樣解決。比如在學校食堂吃飯看到飯菜中有一條青蟲,不應像憤青一樣大罵無恥可恨,這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而是應該想想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凈菜員工作不認真負責,監督不到位,思想認識上不重視等。對于學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對于社會問題就更是如此。社會問題的成因要復雜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飆車案,考生在看這個新聞時是否一味斥責肇事者素質低下,甚至有的考生還大呼這樣的人“該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這就顯然不符合申論思維了。申論思維是從政府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考生應該理性分析,出現這一問題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還有立法不健全、執法機關執法不夠嚴格等多方原因造成違法成本過低的問題。結合現在迎接建國六十周年開展的全國打擊醉駕行動就可以進一步印證嚴格執法的重要性。
第三,習慣聯系思維和適度抽象。申論考試,特別是國考對考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考生應在平時就形成抽象性思維。申論是一種歸納性思維,這種抽象要求考生從個別現象上升到一般問題,從局部認識到整體。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馬路上橫穿猛跑,在路邊看到路人隨地吐痰,在火車上看到旅客旁若無人的大聲喧嘩,應能將這些現象聯系在一起上升抽象為部分公民的素質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歸納思維還有:房屋拆遷上升到城建;汽車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環保;治安混亂上升到穩定;下崗分流上升到社會就業、民生問題;盜版光碟上升到知識產權保護;偷稅漏稅上升到社會分配;戶籍問題上升到城鎮化建設;農民工進城上升到三農問題;高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發明專利應用上升到創新型社會;能源資源短缺浪費現象上升到節約型社會;土地、農民、農村、農業同時出現上升到新農村建設;衣食住行物價教育就業同時出現可上升到民生問題;貧富、階層、收入差距、勞資同時出現可歸結為和諧社會;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鄉建設同時可上升到科學發展觀等等。
第四,多學習黨和政府文件,專家學者觀點,形成對特定社會現象的獨特認知,提出專業性的對策。部分考生對黨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稱“科學發展觀”,而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實現自己觀點和理論的“接軌”,反而出現生搬硬套,盲目上綱上線的感覺。要避免這種現象就要熟讀黨和政府的文件,特別是十七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熟悉其精神內涵和話語表達系統,只有這樣,考生在作答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對于一般社會問題提對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則容易流于形式,怎樣保證自己提出的對策有針對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還有獨創性和新穎性,那就是多看專家學者的觀點。專家學者一般都是專門研究某一特定領域,在這一領域他們有較大的發言權,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他們優秀的研究成果。由新華社主辦的《瞭望》雜志每期都會針對熱點提出很多專家對策,而且每期會開辟一個專題,對申論考試大有幫助,考生可以加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