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08:02: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山水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山水詩語言藝術探析
摘要:龔自珍、魏源以“龔魏”并稱。龔魏均性喜山水,都創作山水詩以寄托情志。龔自珍于近代山水詩具有開創之功,魏源則具有開拓之功。然而至今尚缺乏對二人山水詩的比較研究。故本文以此為契機,從龔魏山水詩的語言入手,進行品析與比較:龔自珍山水詩的語言瑰麗,色彩絢麗,綺麗的色彩語言中飽含著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語言雖瑰麗,但無造作之痕;魏源山水詩的語言質樸,善用白描的寫實之筆,能將工筆描寫和大筆淋漓相結合,兼善對比,突出山川的獨特神韻,語言雖質樸,但無淺易之感。同時,二者山水詩的語言在自然暢達方面又是相通的。總體而言,龔自珍與魏源的山水詩各具特點和價值。
關鍵詞:龔自珍;魏源;山水詩語言;瑰麗;質樸
龔自珍、魏源都向往自然,喜愛山水,均創作山水詩以寄托情志。他們的山水詩各具特點和價值。大體可分為兩類:審美型山水詩和“準山水詩”。所謂審美型山水詩是指“比較單純地以審美的眼光表現自己熱愛、欣賞自然山水情懷的作品”1,而“準山水詩”則指“詩旨不在于描摹山水,而是以山水為表現感情服務”2、“山水大多與不同的情懷相融相通,或者說山水是作為抒情的背景、媒介而存在的”3詩作。龔自珍現存的山水詩中大多是“準山水詩”,于近代山水詩具有開創之功。魏源則居多是審美型山水詩,于近代山水詩則具有開拓之功。本文擬從龔自珍、魏源山水詩的語言入手,重點分析二者山水詩語言的主要特點亦即差異:瑰麗與質樸。以期以此為切入點,為進一步全面觀照龔魏的山水詩及其異同做鋪墊。龔自珍和魏源山水詩語言的特點多樣,既有瑰麗華美的一面,又有質樸自然的一面。但龔自珍山水詩的創作深受莊子、屈原、李白的影響,頗具浪漫色彩,滿懷奇特的想象力和奔放的激情,其山水詩景象綺麗,色彩絢麗,辭藻富麗,詩歌語言以瑰麗華美為主。而魏源崇尚以真為美的審美原則和貌真寫實的創作主張,他的山水詩長于白描寫實,不堆砌華麗辭藻,避免造作,往往能描摹出景物的真切形象和獨特神韻,不以雕琢取勝,詩歌語言以自然質樸為多。下面將分別探析之。
一、龔自珍山水詩語言的瑰麗華美
“天下震矜定庵之詩,徒以其行間璀璨,吐屬瑰麗?!?這是新安女士程金鳳題于《己亥雜詩》末的著名評論??v觀龔自珍山水詩的語言,大體若程金鳳所述。語言瑰麗,是龔自珍山水詩的突出特征。“美人十五如花秾,湖波如鏡能照容,山痕宛宛能助長眉豐”5(《能令公少年行》),比喻擬人絢麗多姿,畫面情思柔媚華艷;“重重燕支蕾,幾朵掛釵及。花外一池冰,曾照低鬟立,仿佛衣裳香,猶自林端出”(《后游》),時空交錯,虛實相生,意境綺麗綽約,情思哀婉纏綿;“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西郊落花歌》),想象浪漫奇麗,夸張比喻壯麗豐艷,用詞構思不同凡俗;“黑云雁背如磐墮,蟋蟀酸吟蟪蛄和。欲開不開蘭蕊稀,似淚非淚海棠臥”(《哭洞庭葉青原昶》),渲染烘托感情哀慟,比喻擬人意境哀艷;“湖西一曲墜明珰,獵獵紗裙荷葉香”(《夢中述愿作》),視聽觸嗅覺四感官俱全,意象柔媚,辭藻富麗,語言瑰麗。魏源雖亦能將比喻、擬人、夸張、想象等表現技巧運用自如,但其語言自然質樸,意遒筆勁,往往雄渾豪邁而無絢爛瑰麗之感。如“不風不波千萬里,以天為岸山為鲇”(《黃山云海詩》)、“更加夏汛蛟水至,萬馬孰御風濤雷”(《洞庭吟》)等。色彩絢麗,是龔自珍山水詩語言瑰麗的一大特色和表現?!褒徳姵溆乃枷霃埩σ搀w現在語言的色澤變幻上,在思想色彩的不同側面折射為語言色彩的著意點染?!?龔自珍擅長并大膽著意地在其山水詩中運用表顏色的詞語,透過這些瑰麗的色彩語言,我們能更好地洞見詩人的內心,更清晰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包S金華發兩飄蕭,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紅簾底月,四廂花影怒于潮”(《夢中作四截句》其二),此詩構思奇特,語言瑰麗,鮮艷的“金黃色”是詩人花白的發色,一個“紅”字,不僅極其形象地勾勒出了大海的怒吼澎湃,而且也暗示刻畫了詩人熾熱的“童心”,表達了其壯心不已的滿腔豪情。又如《己亥雜詩》第三一四首“丹實瓊花海岸旁,羽琌山似峚之陽”,火紅的果實,玉色的花朵,絢爛地開放在海岸邊。詩人極力地贊賞其隱居地的美麗,艷麗的色彩既是景物的顏色,亦是詩人內心愜意喜悅的色彩。此外還有,“忽聞海水茫茫綠”(《夢中作四截句》其一),表達了思歸之情;“萬重金碧影如潮”(《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其十),暗含了壯志難酬的感傷;“夢斷查灣一角青”(《己亥雜詩》一三八),流露了對好友的思念等。龔自珍山水詩中這些色彩詞的插入,為畫面著上了一層鮮艷華美的色調,語言富于瑰麗,內涵更為深遠。當然,魏源的山水詩中也有色彩的描寫:“遙山白于曉,林樾失翠黛”(《重游百泉四首》其三)、“至奇萬骨峰,至清百折水”(《武夷九曲詩五首》其一)等。但其色彩的運用主要是為客觀描摹景物的需要,并不似龔更為主觀和著意。且魏源也更偏好清淡之色,語言質樸婉麗,畫面自然真切亦不失奇峭生動,大多流露出游山覽水的喜悅之情和對自然山水的贊美。龔自珍山水詩的辭藻色彩鮮艷,富于瑰麗,但很多時候其極力渲染的濃艷背后卻滲透著凄惻和哀傷?!凹t”,是龔自珍常用的顏色。上文列舉的詩句中也多有含“紅”?!凹t”作為一種熾烈張揚的色彩,適應了龔自珍表達赤誠童心和真烈性情的需要,是其屢遭困頓窘迫的憤懣怒吼,是其恃才傲物、表情達意追求不同凡俗的個性表現?!按荷讲欢蚀喝辜t”、“七十二峰峰峰生丹楓”“歸來料理書燈紅”,在這首龔自珍表隱逸思想的力作《能令公少年行》中,他就一口氣用了三個“紅”,足見“紅”的深意和其對“紅”的偏愛。然而,艷麗的“紅”中亦隱含著哀情?!疤一懵涮?,上苑亦紅潮”(《春晚退直詩六首》其二),落花如紅潮,場面雄奇壯烈,顏色瑰麗,心事哀艷;“樽前荇葉白,舵尾茶華紅”(《發洞庭舟中懷鈕非石樹玉葉青原昶》),一白一紅,紅得耀眼,痛得徹心扉,以樂景襯托出了離別的哀情;“一卷臨風開不得,兩人紅淚濕青山”(《補題李秀才增厚夢游天姥圖卷尾》),血紅的眼淚濕透了青山,鮮艷的紅青對照,哀艷的畫面感很強,瑰麗的語言下藏著一顆淚水浸透的心。龔自珍的山水詩“語言瑰麗是其鮮明的特征,是在新的時代感召下,將思想的深沉交由語言亮色去渲染的創舉,也是對李賀語言風格的繼承和發揚?!?其詩歌語言中頻繁出現的艷色,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引發讀者與詩人的共鳴。然而其語言的瑰麗并不意味著華麗辭藻的刻意堆砌,而是明暢自然,洗練流利的,并瑰麗與質樸的對吟無繁復雕琢造作之痕。上述所舉即可證明。除了瑰麗的語言以外,龔自珍山水詩中也有少量質樸的語言。如“居然六七里,無境不煙霞”(《此游》其二)、“六月十五別甘泉,是夕丹徒風打船”(《己亥雜詩》一〇八)、“惠山秀氣迎客舟,七十里外心先投”(《己亥雜詩》三一三)等,均是自然質樸之句。
二、魏源山水詩語言的質樸自然
易順鼎山水詩研究論文
[摘要]近代詩人易順鼎的山水詩創作成績斐然,稱盛當時。其山水詩內容豐富,既多方面展示自然山水的客觀之美,又寄寓詩人的主觀情志;風格、體制、語言等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易順鼎山水詩表現內容之豐富,藝術手法之多樣化,為他人所罕見,易氏實為山水詩大家。
[關鍵詞]易順鼎;山水詩;審美型;寄托型;多樣化
Abstract:YiShundingisahighachieveroflandscapepoeticcreationinmodernChina.Hislandscapepoemsarerichincontent,notonlydepictingthebeautyofnaturefromdifferentangles,butalsoexpressinghissubjectiveemotions.Inaddition,hiscreationisdiverseinstyle,form,language,etc.Inaword,hesurpassedhiscontemporarieswithhisrichcontentanddiversifiedartisticexpressions,whichhelptoestablishhimasamasteramonglandscapepoets.
Keywords:YiShunding;landscapepoems;aesthetic;emotional;diversify
一
易順鼎(1858—1920年),字實甫,號哭庵,湖南龍陽(今漢壽)人,近代著名詩人。少時被視為“神童”,成年后卻屢困場屋,五應會試均報罷,無奈以捐官身份步入官場,亦仕進艱難。甲午戰爭爆發,他幾次舍生渡海,欲保臺灣,終無功而返。此后近20年,他先后在湖南、廣西、廣東等地任職。辛亥革命后回到北京,一度供職于袁世凱政府,每日流連于戲館歌樓,與友人詩酒唱和,1920年病逝。
王維山水詩的創作心理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王維是山水詩大家。他的山水詩和婉清雅、意新理愜,超凡脫俗。本文試從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定勢、詩人的人生遣際和生存境遇、獨特的美感經驗和審美哲學三方面探討王維個性化的創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對王維山水詩風格的影響。
宋朝方回說王維山水詩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法國文藝理論家泰納說:“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并且人們知道如何去解釋它.那么我們在這部作品中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山水濤最講究意境的營造。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特有的重要范疇,是一種主觀情意和客觀物境互相融合的藝術境界。客觀物境下,有什么樣的主觀情意是由個性化的創作心理決定的。王維山水詩的風格,空閑靜寂中見清新淡雅.“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胡應麟<詩藪》).這種審美感受的產生就是包含了詩人主觀審美意識的獨特的創作心理的作用。前人對于王維山水詩的研究.多見于詩篇的藝術魅力、詩畫意境方面.本文想試從王維個性化的創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對王維山水詩風格的影響方面進行一些探討,以求對王維的山水詩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一、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定勢
人是社會的產物,詩人也是。他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道德意識、社會時尚都會在詩人的內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影響著詩人的性格及其作品。盛唐時期的社會心理定勢也深深作用于王維的心靈之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王維的山水詩風格。
<莊子·善性>中講:“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不當命而大窮乎天下.此存身之道也”。這種達通窮退的做法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習慣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是王維的一種心理積淀。儒家的一貫主張是積極“入世”。但<論語·子路、冉有、曾皙、公西華侍座》卻很明白地表示出孔子最贊同的是“浴乎沂,風乎舞霓,詠而歸”的生活方式,這就又使中國文人的哲學觀念、生命方式中又浸潤了一種“功成身退”的思想。退就是隱逸.這種隱逸當然不是完全遺世,而是在求一種閑靜清幽的環境和淡泊寡欲的心態??梢姡畬τ谏?,不論過程如何,在結果上.中國文人有大體一致的趨同:相忘于江湖。這種心理狀態.再與個人的的生活狀況相結合.就形成了文人亦官亦隱的流俗。所以雖然盛唐的最強音是建功立業,但王維的一生還是有了三度隱居。嵩山、終南山、輞川.卻始終沒有解印掛冠。即使在他晚年“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也是在退朝之后。這種生活方式的心理背景極大地影響了王維的山水詩的創作。王維的詩,虛實相間,空靈恬適,于空山古木、水盡云生的表層的美外,還有一種對生命方式的認知、探求和選擇的心理括動。如<自石灘>:“清淡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沙明月下”。色彩明麗.清爽如畫.又富有生活氣息,讀者可以觸摸到詩人對自然、純真的美的追求。又如《竹里館》:“獨坐幽笪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卻另有一番空明澄凈、清幽絕俗的美.讓人頓生一塵不染、萬緣皆滅之心。
王維的絕大部分生命是在盛唐時期渡過的,安定的社會環境、統治階級的默許使佛學大興.王維的母親也是一個忠誠的佛信徒.這就使王維深受佛學尤其是佛學中的南北禪宗的影響。王維在<請施莊為寺表>中自言,“褐衣疏食.持戒安撣,樂往山林.志求寧靜”.足見詩人浸研佛學之深。王維還有“詩佛”的稱號.可以算是佛學影響其山水詩創作的明證。王世禎在<漁洋詩話>中評價王維的山水詩是“字字入禪”.確實.王維的大量山水詩中都呈現出偉樣的風貌。如<過香積寺)“薄暮空潭曲.安排制毒龍”?!岸君垺敝?,出自<涅經>.指內心妄念。這是直接以禪語入詩;<歸輞川作):“谷口疏鐘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云歸”。這里的牧童、釣者、遠山、自云.都是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各得其所。這種美與佛家進入樣定時輕閑安悅、怡然自得的心理狀態相仿.這使詩里充滿了禪悅;《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近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大自然的一切并非枯寂乏味的。而是寧靜中富有生機。且人與自然完全合為一件,這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境界,這使詩中又有了撣的理趣。
李白的山水詩論文
【摘要】提起李白,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并不陌生,從小我們就讀著他的詩歌長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經歷,都給人留下了疑問和話題。故一直以來人們對他的研究很多,如對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國傳統的山水詩,便是一副山水畫,詩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韻。北宋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無獨有偶,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詩是一種有聲的畫”??梢娭形麝P于詩畫的關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種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詩聞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詩以雄奇、豪邁、大氣、蒼涼見長,突破了中國傳統山水詩的借山水以自娛的窠臼。也同樣取得了叫大的成就。
【關鍵詞】李白;山水詩;詩人
提綱:
一、李白生平介紹
二、李白與山水詩之間的關系
三、李白山水詩的漫游
個性化創作水詩風格影響論文
論文摘要:王維是山水詩大家。他的山水詩和婉清雅、意新理愜,超凡脫俗。本文試從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定勢、詩人的人生遣際和生存境遇、獨特的美感經驗和審美哲學三方面探討王維個性化的創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對王維山水詩風格的影響。
宋朝方回說王維山水詩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法國文藝理論家泰納說:“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并且人們知道如何去解釋它.那么我們在這部作品中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山水濤最講究意境的營造。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特有的重要范疇,是一種主觀情意和客觀物境互相融合的藝術境界。客觀物境下,有什么樣的主觀情意是由個性化的創作心理決定的。王維山水詩的風格,空閑靜寂中見清新淡雅.“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胡應麟<詩藪》).這種審美感受的產生就是包含了詩人主觀審美意識的獨特的創作心理的作用。前人對于王維山水詩的研究.多見于詩篇的藝術魅力、詩畫意境方面.本文想試從王維個性化的創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對王維山水詩風格的影響方面進行一些探討,以求對王維的山水詩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一、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定勢
人是社會的產物,詩人也是。他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道德意識、社會時尚都會在詩人的內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影響著詩人的性格及其作品。盛唐時期的社會心理定勢也深深作用于王維的心靈之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王維的山水詩風格。
<莊子·善性>中講:“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不當命而大窮乎天下.此存身之道也”。這種達通窮退的做法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習慣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是王維的一種心理積淀。儒家的一貫主張是積極“入世”。但<論語·子路、冉有、曾皙、公西華侍座》卻很明白地表示出孔子最贊同的是“浴乎沂,風乎舞霓,詠而歸”的生活方式,這就又使中國文人的哲學觀念、生命方式中又浸潤了一種“功成身退”的思想。退就是隱逸.這種隱逸當然不是完全遺世,而是在求一種閑靜清幽的環境和淡泊寡欲的心態??梢姡畬τ谏?,不論過程如何,在結果上.中國文人有大體一致的趨同:相忘于江湖。這種心理狀態.再與個人的的生活狀況相結合.就形成了文人亦官亦隱的流俗。所以雖然盛唐的最強音是建功立業,但王維的一生還是有了三度隱居。嵩山、終南山、輞川.卻始終沒有解印掛冠。即使在他晚年“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也是在退朝之后。這種生活方式的心理背景極大地影響了王維的山水詩的創作。王維的詩,虛實相間,空靈恬適,于空山古木、水盡云生的表層的美外,還有一種對生命方式的認知、探求和選擇的心理括動。如<自石灘>:“清淡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沙明月下”。色彩明麗.清爽如畫.又富有生活氣息,讀者可以觸摸到詩人對自然、純真的美的追求。又如《竹里館》:“獨坐幽笪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卻另有一番空明澄凈、清幽絕俗的美.讓人頓生一塵不染、萬緣皆滅之心。
王維的絕大部分生命是在盛唐時期渡過的,安定的社會環境、統治階級的默許使佛學大興.王維的母親也是一個忠誠的佛信徒.這就使王維深受佛學尤其是佛學中的南北禪宗的影響。王維在<請施莊為寺表>中自言,“褐衣疏食.持戒安撣,樂往山林.志求寧靜”.足見詩人浸研佛學之深。王維還有“詩佛”的稱號.可以算是佛學影響其山水詩創作的明證。王世禎在<漁洋詩話>中評價王維的山水詩是“字字入禪”.確實.王維的大量山水詩中都呈現出偉樣的風貌。如<過香積寺)“薄暮空潭曲.安排制毒龍”。“毒龍”之典,出自<涅經>.指內心妄念。這是直接以禪語入詩;<歸輞川作):“谷口疏鐘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云歸”。這里的牧童、釣者、遠山、自云.都是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各得其所。這種美與佛家進入樣定時輕閑安悅、怡然自得的心理狀態相仿.這使詩里充滿了禪悅;《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近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大自然的一切并非枯寂乏味的。而是寧靜中富有生機。且人與自然完全合為一件,這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境界,這使詩中又有了撣的理趣。
王維的山水畫作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王維對于水墨山水畫的貢獻是將詩意融入畫中,體現獨特的文人氣質和詩人的情懷,并開創了與前人山水畫不同的“破墨”一體,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探析詩人王維山水畫作的時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詩解讀山水畫的方法,借助王堆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讀其山水畫作的線索。
關鍵詞:王維山水詩山水畫詩品藝術精神
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文人畫時期涵蓋了唐以后直至明清一段漫長的歷史階段,就文人畫而言,究其源頭,唐代的詩人、畫家王維當屬其一。
溯源山水畫史,有將王維作為山水畫始祖之說,其實水墨山水畫的淵源可推到更早的年代。東漢墓室壁畫、初唐敦煌壁畫都有水墨山水畫的影跡。盛唐時的吳道子已將水墨山水畫的藝術形式確立起來了。王維對于水墨山水畫的貢獻是將詩意融入畫中,體現獨特的文人氣質和詩人的情懷,并開創了與前人山水畫不同的“破墨”一體,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王維的畫作并非像詩作那樣傳世頗多,只有《雪溪圖》《江山雪霽圖》《輞川圖》和《濟南伏生像》等流傳至今,而山水畫作卻只有《雪溪圖》《江山雪霽圖》寥寥幾件。我們在解讀王維畫作的時候不得不想到他的山水田園詩,同時也是順其自然地借助其詩作來比對和思考。這樣在探析詩人王維山水畫作的時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詩解讀山水畫的方法,借助王維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讀其山水畫作的線索。
一、以詩意入畫,以畫義入詩
語文以佛入詩論文
在唐代詩壇上,王維是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大詩人;在中國詩史上,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僅如此,他又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薄?〕死后更得到“詩佛”的稱號。正因為他篤志信佛,所以他的詩歌創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歷代以來,對王維詩歌中的禪理禪趣論述頗多,近年來更是百家爭鳴,各有其說。王維的信佛和他詩歌中的禪意,是明顯的事實。但是王維詩中所寓的禪意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卻少有人論及。本文試就王維詩歌創作中所體現出來的“禪”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協調作一論述。
一
王維的詩歌,尤其是他的田園山水詩,的確寫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譽。在這些作品中,有許多詩也的確含有“禪”。這種“禪”的體現形式是怎樣一種情況呢?人們已有許多分析,但總其大端,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純粹的佛理教義的說教詩。也就是說,把詩當作宣揚佛教教義的工具。王維信佛,《舊唐書》本傳說“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榮”的時代,士大夫學佛佞佛風氣極盛,加之王維受虔誠佛教徒母親的影響,中年時便成為一個篤誠的學佛者。從他所留下來的詩文可以看出,他對佛教研究頗深,因此,在他的詩歌中,有一些純粹是宣揚佛教教義的,正如李夢陽所指出的“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空同子》)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詩歌就是禪理的說教詩。
如《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其一:
一興微塵念,橫有朝露身。如是睹陰界,何方置我人。礙有固
語文以佛入詩管理論文
在唐代詩壇上,王維是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大詩人;在中國詩史上,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僅如此,他又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薄?〕死后更得到“詩佛”的稱號。正因為他篤志信佛,所以他的詩歌創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歷代以來,對王維詩歌中的禪理禪趣論述頗多,近年來更是百家爭鳴,各有其說。王維的信佛和他詩歌中的禪意,是明顯的事實。但是王維詩中所寓的禪意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卻少有人論及。本文試就王維詩歌創作中所體現出來的“禪”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協調作一論述。
一
王維的詩歌,尤其是他的田園山水詩,的確寫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譽。在這些作品中,有許多詩也的確含有“禪”。這種“禪”的體現形式是怎樣一種情況呢?人們已有許多分析,但總其大端,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純粹的佛理教義的說教詩。也就是說,把詩當作宣揚佛教教義的工具。王維信佛,《舊唐書》本傳說“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榮”的時代,士大夫學佛佞佛風氣極盛,加之王維受虔誠佛教徒母親的影響,中年時便成為一個篤誠的學佛者。從他所留下來的詩文可以看出,他對佛教研究頗深,因此,在他的詩歌中,有一些純粹是宣揚佛教教義的,正如李夢陽所指出的“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空同子》)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詩歌就是禪理的說教詩。
如《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其一:
一興微塵念,橫有朝露身。如是睹陰界,何方置我人。礙有固
中國文學與繪畫互補形態
中國文學的主體是詩歌、散文,中國繪畫又以題畫詩———詩詞題跋形式進入畫內。《歷代題畫詩類》專集中有關山水題畫詩約計2732首,詩人畫家的文學修養和審美趣味,使得中國文人與畫家的創作選擇具有結構后果上的趨同,造成了創作主體文化心理結構的一致性。對中國文學與繪畫審美形式互補形態的主、客觀因素的研究與探討,也是對其進行系統的、整體的對照過程,以促進文學與繪畫的創作。
一、文化心理結構的一致性
(一)題材選擇結構后果的趨同
中國古代,視人為自然之子,“天人合一”即是古人與自然之間通暢、和諧、完滿、契合的態度和對生命精神的自由體驗狀態。春秋戰國后,儒家典型代表人物孔子有“歲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漢代劉向的《說苑》中也記載了一段以水比君子之德的論述。其中元代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畫上有黃公望等人的題詩“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物立無偏頗”,就表現了“比德”的審美觀以及對自然倫理的追求。在張揚個性的魏晉玄學的推化下又發展為“暢神”的自然審美觀?!昂伪亟z與竹,山水有清音。”(《招隱詩二首》)左太沖所言的“山水清音”不僅觸發了士人縱情山水、經日忘歸,也使其探尋生命意蘊的旨趣發散到文藝領域的各個角落。于是乎文道畫藝,山水詩文無不以追求動人的生命節奏為上。唐代文學家王維在《山水論》中將山水之神稱為“氣象”,其詩《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往往皆是“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1]242。使得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畫意、境界時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為何山有如此之“意態”,那是因為“看此畫令人生此心……此畫之意外妙也”。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大部分以山水為題材的詩和畫,都表現了“暢神”的審美觀。
(二)常規意念上的融通
由于中國藝術精神的自覺,主要表現在文學與繪畫兩方面,使得這兩種藝術相輔相成而成為千載史實。畫家涵蘊著的思想感情,每因題詩而得到傾訴,構成了文學與繪畫在創作主體常規意念上的融通。古人劉勰也講:“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2]朱熹在《楚辭集注》中就提到“托物興詞”,后代則有“觀物有感焉,則有興”[1]187。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文人畫梅、蘭、竹、菊“四君子”等植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具有“詩人感興,不必定理、定情,景逐意生,境由心造”先言他物的意念上的融通。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常規的心理狀態和藝術意念,也形成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互補性人生趨向。如宋亡后的愛國詩人兼畫家鄭所南所畫的一幅“寒菊”上題有:“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詩句。由此可看出,文學創作主體乃是緣心感物的過程,同時也就不難理解詩人張鶴野為石濤所畫《漁翁垂釣冊頁》所題絕句:“寒夜燈昏酒盞空,關山偶見圖畫中,可憐大地魚蝦盡,猶有垂竿老釣翁?!苯洿艘活},石濤那種國破家亡的心情便躍然紙上了。
詮釋陶淵明休閑思想漫談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獨特而豐富的休閑思想內涵和表現形式,主要深受老莊哲學的影響。而中國古代詩歌辭賦中滲透著休閑所獨有的文化意蘊。本文將從休閑的視角探討陶淵明作品中的休閑思想內涵,希望對豐富和拓展現代休閑學的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傳統文化;休閑思想;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休閑思想內涵。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閑觀。中國的休閑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特別是以士大夫文人為主的休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1]中國休閑文化有其獨特而又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從詩詞歌賦到詞曲小說,從琴棋書畫到茶道酒道,從山水園林到隱士養生,無不滲透著休閑所獨有的文化意蘊。[2]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休閑持有的特殊認知和體驗方式。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度重視中國古代的休閑思想,充分挖掘古代休閑的意蘊價值,不斷尋求中國傳統休閑的現代移植和文化轉換,是當代休閑研究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義務,也是當今休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歷史上是社會政治動蕩不安的時期,文人士大夫為了遠離政治迫害,紛紛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對政治不聞不問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態度。這些文人士大夫們特別崇尚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間,追求一種清凈無為的生活,美麗的山山水水成為文人、士大夫們從事休閑娛樂、審美靜觀的消遣對象。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閑意識比以往更加成熟,人們在游玩山水中領略玄趣,追求與道冥合的境界,力圖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狀態之中去。當時社會政治動蕩不安的現實和文人、士大夫們那種崇尚自然、田園生活的純潔的心態,也直接促成了這一時期休閑思想的逐漸成熟。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曾對魏晉南北朝的藝術作了一個概括的描繪:“漢末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3](P.208)魏晉南北朝是一個藝術的自覺的時代,也是一個美學的自覺的時代,也是一個人的自覺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被視為我國古代休閑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為休閑思想的產生提供了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源泉。這一時期的休閑思想主要體現在日益興起的山水詩及田園詩的創作之中。登山玩水這種休閑方式很早就成為士大夫及貴族階層享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這些士大夫們將懷才不遇和悵惘之情凝聚于詩文之中。游山玩水這種休閑方式也常常使他們忘卻胸中的苦悶與煩惱。因此,旨在描寫山水之美的山水詩以及歌頌美好田園生活的田園詩便成為此時文學作品中最主要的創作素材。這一時期的著名的山水詩人的主要代表有謝靈運、鮑照、謝朓等人,他們是開創山水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北朝的酈道元、楊衒之的游記散文,不僅生動地描繪了自然景觀,而且還描寫人文景觀,都是很有學術價值的佳作。而東晉末年的陶淵明,則另辟蹊徑。他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便轉而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特別向往隱逸生活,“詩書敦夙好,園林無世情”,“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他開創的田園詩充滿了對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園生活的熱愛。而他寫的《桃花源詩并記》,勾勒出一個靜謐、淳樸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實在令人神往!而酈道元與陶淵明不同之處在于它注重紀實的創作手法,陶淵明則注重對理想生活的描述。他們不僅為中國古代休閑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對近現代中國休閑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杰出的詩人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充滿了對純潔田園生活的熱愛。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記》為我們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國傳統隱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會,歷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囂的塵世中都希望尋覓到能夠隱逸的“世外桃源”,并以這樣的理想社會形態作為獨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淵明撰寫的辭《歸去來兮辭》、詩《飲酒》等對倘佯逍遙、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發自內心的贊美。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陶淵明作品中的休閑思想內涵,希望對豐富和拓展現代休閑學的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