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風光的詩范文

時間:2023-04-03 17:2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山水風光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山水風光的詩

篇1

2、小橋橫截,缺月初弓。____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齋庵賦時筑偃湖未成》。

3、情共天涯秋黯,朱橋鎖深巷。____吳文x《解蹀躞·醉云又兼醒雨》。

4、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____高觀國《菩薩蠻·何須急管吹云暝》。

篇2

[關鍵詞]孟浩然;山水田園詩;自然美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至唐代詩歌藝術的發展達到了巔峰,涌現出了許多聞名于世的詩人和眾多的詩歌流派。山水田園詩派便是其中影響深遠的一大詩歌流派,孟浩然就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山水田園詩及其詩派之所以盛行于盛唐時期,有其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盛唐時期,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天下太平,這些都為山水田園詩派詩人提供了悠閑生活的物質條件。再加之當時儒學、道教、佛教的全面發展,形成了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局面,也形成了思想解放,致使某些知識分子追求個人自由生活、追求個人精神上的解放超脫:有些詩人受到佛教的影響;有些詩人在政治上受挫,于是他們便隱居于山林、田園。山水田園就成為了他們的小天地,也成為了他們詩歌作品中的主要題材。縱觀山水田園詩的傳統,山水詩源于南朝的謝靈運,田園詩源于晉代的陶淵明。山水田園詩以描繪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和恬靜的田園風光為主,并且表達詩人的隱逸思想:向往平和寧靜的生活以及對現實社會和現實生活的不滿。因此,繼承陶淵明和謝靈運傳統的山水田園詩作便大量問世了,并且逐漸形成了詩歌流派。山水田園詩派詩人的詩歌藝術技巧頗高,但是有一定的超脫現實和個人消極傾向。孟浩然即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卒于740年,名不詳,有一種說法說他名浩、字浩然,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孟浩然的一生相當平靜,絕大多數的時間過著隱居生活。四十歲時孟浩然曾西入長安求仕,但失意而歸,在南方各地漫游了幾年之后又重返故鄉隱居。孟浩然的生活雖然很平靜,但他的內心卻充滿矛盾,這主要表現在隱退與進取的斗爭上。張九齡鎮荊州時,孟浩然曾被召為從事,但不久就又歸家。政治上十分失意,他深感自己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生活于“開元盛世”卻以布衣而終。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歌的詩人,現存詩歌二百六十余首,大多為五言詩,其中又多為五律。孟浩然的五言詩在當時頗富盛譽,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對他評價很高,也很敬仰。李白就在《贈孟浩然》一詩中贊美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的詩作大多描寫幽靜山林的景物,農家怡然自樂的生活,潔身自好的情趣,羈旅他鄉的客愁等。他的詩歌風格明朗,語言清澈,感情純摯,寫景優美自然。但是由于他的生活較為單調,詩歌的形式比較單一,內容稍顯貧乏,詩歌的意境也不夠壯闊。蘇軾曾評孟浩然“韻高才短”,十分中肯地指出了他的詩作的不足之處。但是這并不影響孟浩然成為繼謝靈運、陶淵明之后,開王維之先聲的著名山水田園詩人。

篇3

1、滿園春*:整個園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榮的景象。

2、草長鶯飛:鶯:黃鸝。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3、春*撩人:撩:撩拔,、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們的興致。

4、繁花似錦:繁:多而且茂盛。錦:織有彩色花紋的錦緞。許多色彩紛繁的鮮花,好象富麗多彩的錦緞。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5、大塊文章:大塊:大地。原指大自然錦繡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稱贊別人內容豐富的長篇文章。

6、賞心悅目:悅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7、水色山光: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凈。形容山水景色秀麗。

8、紅裝素裹:紅裝:婦女的紅色裝飾;素裹:淡雅裝束。指婦女艷麗和淡雅裝束。用以形容雪過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美麗景色。

9、分外妖嬈:分外:格外;妖嬈:妖媚艷麗。形容景色異常艷麗。

10、無邊風月:無邊:無限;歲月:風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死后影響深廣。后形容無限的美好風景。

11、春深似海:春天美麗的景色像大海一樣深廣。形容到處充滿了明媚的春光。

12、水軟山溫:形容景色幽雅。

13、聽風聽水:形容善于賞玩自然景色。

14、湖光山色:湖的風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15、紅情綠意:形容艷麗的春天景色。

16、水木清華: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華:美麗有光彩。指園林景色清朗秀麗。

17、歌鶯舞燕:歌聲宛轉如黃鶯,舞姿輕盈如飛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勢大好。

18、山情水意:形容山水的自然景色使人產生的情感興致。

19、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敗。后常用來比喻被打得大敗。

20、風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21、天開圖畫:上天展示出來的圖畫。形容秀麗的自然景色。

22、春*滿園:園內到處都是春天美麗的景色。比喻欣欣向榮的景象。

篇4

2、原文:

《望洞庭》

作者:劉禹錫(唐)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譯文:

篇5

諸多詩畫無間斷地展示了我們偉大的母親——地球在不同年齡、不同部位的無限風光,讓后世的我們領略了生母的美好與偉大。詩人、畫家用他們獨到的眼光細細地勾畫著地球的模樣,無論風景如何變幻,山水之景總少不了,而不同的山水景色也逃不了青山清水的環繞。

“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翁卷的詩再現了原始的山水景象。原始的山水,原始的思想,原始的人。遠古的時代,人們把山水當神一般膜拜,萬萬不敢對山林水流做過分的事情,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那萬篇詩歌萬幅畫流傳至今,讓現在的我們對自然有源可訪,有根可尋。

現在

好春光不如夢一場,夢里青草香,你把夢想帶身上,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還有輕風吹斜陽。——《好春光》

現代社會,春天又怎樣?還不如做一個夢,夢里有藍天白云伴清風,夢里還有青山綠水映斜陽。而夢外的現實,卻是鋼筋水泥的森林,燈紅酒綠的鬧場。千年的洗禮,遺留下來的原始森林屈指可數,水勢浩大的江河湖泊也所剩無幾。森林不復那遠古的郁郁蔥蔥,溪流不復那遠古的清透明凈,水土流失、沙塵暴屢屢肆虐后,留下的只有荒煙與廢墟。

飛速的齒輪,你還要繼續轉嗎?你可知道你割鋸掉的森林有多少嗎?暴風雨后,土表侵蝕,植物根部,不是你造成的嗎?我看著啊,家鄉的紫色土輕易地被風雨沖走,沖到我最喜歡的小溪里,然后充斥著污泥的溪水又流到了河里。泥石流壓垮了人們的家園,木制的房梁滾進了小河,順著水流,飄啊飄的,像一葉小舟,在海里迷失方向。……這一切的災害,難道不是你害的嗎?齒輪!

該反省了,該動手了,拋掉你手上的電動齒輪吧,人們。水土流失后那遍布在山體上的“爪痕”,別再讓我們看到了;想汲取水分和營養卻只能吸收空氣的植物根部,別再讓它們出現了;受泥石流所害的村民們,別再讓他們重溫噩夢了。人類很脆弱,自然也很脆弱,別再讓我們和自然經受折磨了。保護環境吧,就算只有一棵樹,千世萬代都會感激的。

未來

綠樹成蔭,碧水長流,滿眼的綠色風光正是未來的快照,人們過著自然舒適又現代化的生活。在樹下乘涼的人說:“多虧以前的人們種了這么多的樹,今天我才‘大樹底下好乘涼’??!”在溪邊作畫的人說:“多虧以前的人們把水治理好了,今天我才能潑墨紙上??!”……

篇6

巴蜀地區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是詩歌創作的首選。中晚唐時期,朝廷疲敝,政治衰微,文人雅士們仕途屢遭不順,心中多有郁悶;避難至蜀地以后,一看到這里俊美的自然風景,便頓時感到前所未有的閑適和恬靜,寄情山水、超離世俗的情懷也油然而生,他們的詩歌多表達對遠離塵世喧囂的巴蜀地區的山水景色的喜愛和贊美。乾元二年(759年),“詩史”杜甫從秦州避亂來到蜀地,被巴蜀地區別致的自然風貌深深吸引而不能自拔,遂作詩一首,名曰《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大江東流去,游子去日長。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盵7]來到蜀地之前,杜甫曾在中原地區和關中地區生活過,這些地方四季分明,夏天酷熱難耐,冬天則寒氣逼人。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面對巴蜀之地旖旎的風光,情不自禁地寫下兩首山水田園詩,名曰《水檻遣心二首》。第一首詩的開頭兩句“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描寫了杜甫自己所居住的草堂周邊的環境,說草堂不僅遠離城市的喧囂,而且周圍也沒有村落,因此能夠放眼遠眺;之后四句“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7]則是對草堂周圍的景色的細膩刻畫。第二首詩先對巴蜀地區多雨的氣候進行敘述,“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7],正因為溫和多雨,才產生出后兩句中“葉潤林塘密,衣干枕席清”的景象;通過詩的后四句,“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7],杜甫表達了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山水之中而對功名利祿早已厭倦的情懷。類似地,詩人韋莊的《雨霽池上作呈侯學士》也是一首贊美巴蜀美麗風光的絕佳的山水田園詩:“鹿巾藜杖葛衣輕,雨歇池邊晚吹清。正是如今江上好,白鱗紅稻紫莼羹[8]?!闭自娬Z言純樸、平實,鄉里氣息濃郁,讀來令人心曠神怡,頗有身臨其境之感。描繪巴蜀之地俊秀風光的山水田園詩是蜀地詩人創作的主流,他們大多在游賞風景勝跡時有感而發,寓情于景,寄情山水,借山川美景表達自己超然脫俗的高尚品格。

(二)巴蜀濃郁的地域氣息勾起詩人客愁情結

由于巴蜀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大多數情況下詩人們是為了躲避戰亂才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蜀地,而在入蜀之前,他們大都經歷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因此心理狀態普遍不佳;來到蜀地之后,感受到這里與家鄉迥異的文化和生活狀態,更容易勾起客愁情結。當黃昏來臨,年邁的杜甫因遠離家鄉、客居蜀地而鄉思尤甚,在嘉陵江邊獨自落淚,“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又睹巴蜀這與家鄉全然相異的景色:“洪濤滔天風拔木,前飛禿鹙后鴻鵠”,更感到與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最后道出“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天邊行》)[7]的苦水。“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至后》)[7],巴蜀的梅花已經含苞欲放,杜甫睹物思情,不知遠在洛陽的兄弟可否安好?李商隱客居巴蜀時,目睹巴山夜雨的景色,觸景生情,十分想念遠在長安的妻子,遂作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5]晚唐詩人鄭谷長年在外,命途多舛,盡管身在巴蜀,但心始終留在家鄉。在《通川客舍》中,開頭一句“奔走失前計,淹留非本心”首先對自己奔波勞苦的一生感到遺憾,也說客居巴蜀并非自己的本心,而“漸解巴兒語,誰憐越客吟”是說在巴蜀之地呆得久了,已經逐漸能夠聽懂這里人們講的方言,但卻已經好久沒有聽到自己的家鄉話了,道出自己客居他鄉的悲苦和對故鄉的懷念,末句“黃花徒滿手,白發不勝簪”則將內心的哀思更加形象地表達了出來[9]。鄭谷最著名的思鄉懷遠詩要數《渠江旅思》:“流落復蹉跎,交親半逝波。謀身非不切,言命欲如何。故楚春田廢,窮巴瘴雨多。引人鄉淚盡,夜夜竹枝歌[9]。”竹枝歌是流行于巴蜀一帶的民歌,作為外鄉人的鄭谷,每天晚上都聽得到這富有巴蜀特色的民歌,更增加了懷鄉的傷感。詩人生逢亂世而流落他鄉,家鄉熟識的親戚朋友大半已經過世,自己也已漸漸老去而無所用,讀罷此時,無盡的悲涼之感頓時涌上心頭。鄭谷一生曾多次踏入巴蜀之地,蜀中詩也是他詩歌創作的主要部分,其中尤以“凄涼”為主要風格。

(三)唐詩中的巴蜀宗教文化

篇7

關鍵詞:孫青詩作;審美視角;山水情節

中圖分類號: I042 文獻標識: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0)09-0089-02

十月的北國蘭州,山色樹影里顯現出無盡的飽滿和蒼涼,天空,陽光,曠野,雁聲,以及云影下的城市,穿城而過的奔涌的黃河,共同構織成北方古城獨有的絢麗和嬌媚。這個季節,《孫青詩稿》以濃郁的情感色彩,鮮明的青春格調,呈鮮在人們面前,覽之令人心緒萬千。這些文字背后所隱現的或真率或明麗的詩意內涵,經由一連串透明而純美的意象組合,構成了一個芳齡少女特有的文學品格和動人意境?!秾O青詩稿》所凝成的文學格調,為作者的青春人生提供了優美而詩意的“景深”,可以想見,作者孫青的文學情感里那環佩叮咚、婉然飄逸的倩影。

翻檢著《孫青詩稿》,我不忍心用古典詩詞的傳統格律去審視這些文字,不忍心用平平仄仄的“枷鎖”去框范這些生機鮮活的詩句,她盡管稚嫩青澀然而天真爛漫,盡管游離于平仄格律之外然而卻清純可愛。

孫青寫詩,特別鐘情于山水草木,令人回味沉吟的,是充盈于文字后面那裊裊回旋的山水情韻,他筆下的文字,一彎新月,一行歸雁,一滴清露,一縷桂香,無不體現出她關愛自然、鐘情山水的審美視角。

青陽綻盡夏風生,吹落浮華入眼明;

曉霧纏綿縈秀荷,晨光初醒聆鶯歌;

蝴蝶飛落雁聲寒,秋色沾唇醉云天;

酒濯梨花白,醉染新柳;

水鑒青樅影,穹襯素云衫;

暗云微掩月光疏,乳霧淺浮露華濃……

那朦朧如織的曉霧,依稀可聞的鶯歌,秋寒成陣的歸雁,隱約閃爍的晨星,挺秀的松柏,淡香的荼靡,翠葉上晶瑩的露珠,雨中的薔薇,夕陽沉水,晚雀歸巢,梨花如玉,風梳流云,蒼茫的遠山,水氣氤氳的長堤……這些自然風光中所蘊涵的人文象征,逐一被孫青拈入詩章,凝成一連串鮮活的文學意象;青青長葛,幽幽木槿,山水大地和滄溟草木,似乎給了孫青無盡的靈感,她用詩意的眼光完成了主題與客體之間的有機契合。她似乎十分珍愛這份藝術感覺,審美的觸角所至,游蹤所及,筆下便流出婉然的詩句,儼然如同古典才女,舉手投足之間將山水情韻化為詩作,悄悄收入詩囊……

孫青在年少時揮別故鄉蘭州,只身遠赴美國去讀高中,這種經歷在同齡人當中并不多見。身在異鄉所表現出的對親情和友情的心儀,便十分強烈,有意無意之間構成了孫青詩作的另一個重要內容,他對親情和友情生發出坦誠的歌吟?!洞汉芬辉娒枋隽嗽诖汗鈱⑷サ恼€寒時節,收到了遠隔重洋的慈母郵寄的衣服后,所表現出的思念慈母、懷戀故土的深情,“著衣思人懷故土,俯首挽袂嗅馨香”,不用過多的渲染,而攬衣聞香的小小舉動,就將這真切動人的戀母之情躍然寫出;《同窗》一詩則描述了少女之間調侃嬉戲、笑靨明麗的場景,然后筆鋒一轉,“不畏數載寒窗苦,最恐相識成陌路”,對中學畢業后同學之間可能各奔東西的未來友情生發出些許的擔憂?!断e》則借助蝴蝶入花、睡蓮傍葉的意象,表達了珍視友情、知音難求的心緒。《除夕有懷》則是在異國他鄉借風遙寄,借助中國傳統節日對故鄉小妹的熱切思念,“猶記歸家日,小妹閑弄箏。叮咚平仄聲,恰似水泠泠”,小妹撫袖弄箏的身影,成了萬里之外作者詩化的表達對象,思念親人,寄托深情,意象單純而清晰。

孫青雖然只身遠在大洋彼岸,而天性清純,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和音樂,個人情懷和藝術感覺交織成的詩句,隱隱透露出一個芳齡少女對時光流逝的嘆惋,對花季青春的淡淡的感傷。

風拂翠樹滴清露,雨打薔薇滿院香;

院落糾纏青青葛,月下復吟舊時歌;

水升氤氳漫長堤,風攬楊花送離人;

昔日少年遙相猜,若時方知清顏改;

只影覆蒼苔,孤燈向清池;

若問吾心恨幾重,夜來清風散愁容……

篇8

微風中,桃花扇下,泛紅臉頰生柔情;山河間,松濤嶂里,暢游山水溢豪情。——題記正如蝶戀花之柔情,我亦獨醉卿的清新脫俗。雋永的小詞,似一朵青蓮,圣潔,自然。不似李義山的詩悲秋感傷,卻富有春天的色彩與氣息。喜歡他的江南,“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感觸于他對故鄉的深情思念,“無限松江恨,煩君解釣絲”;浮游在他心中的故鄉之景里,徘徊流連,“綠楊陰里千家月,紅藕香中萬點珠”;驚喜于他對故園的傾心,念念不忘,“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尊酒為離顏?”;灑淚于在吟詠愛情時,?艷密麗中滲雜的淡淡清新,“桃花百媚如欲語,曾為無雙今兩身”……義山詩深厚,飛卿詩清淺。在這紛繁的紅塵中,飛卿的那份自然清新、輕快流美更顯得難能可貴。我,愿迷醉于花間詞中。

飛卿內心的曠達是無人能及的。他眼中的江南綺麗、絕代妖嬈,“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畫樓音信斷,芳草江南岸。”綿綿纏纏,江南風光如此多嬌,歷代文人墨客何必將滿腹愁緒寄之于綺麗、輕快的山水中。飛卿亦為凡人,不可能洗卻一切煩惱。“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一點露珠凝冷,波影,滿池塘。綠莖紅艷兩相亂,腸斷,水風涼。”飛卿之愁,亦略帶淡淡暗殤與柔情,讓人不禁心疼起他的苦,他的哀。輾轉在他的詩詞間,低頭,在緘默中傾聽相隔幾世的訴語。像相離多年的好友,在不言中,心與心貼近,已經知曉了對方的一切。

“云鬢幾密芳草蝶,額黃無限夕陽山。與君便是鴛鴦侶,休向人間覓往還。”癡念飛卿的詩詞,感動于他骨子里的灑脫、浪漫。

溫詞,飛卿,曾經,現在,亦會傲視群芳,叱咤于花間派,惹得幾世人來寵……

重慶璧山縣正則中學初三:王遠琦

篇9

千島湖,是一個年輕的湖。

她是1959年為建造新安江水電站而筑壩蓄水形成的人工湖。

千島湖,是一個純凈的湖。

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擁有448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已達81%,綠視率近100%。茂密的森林凈化了千島湖一流的大氣環境,空氣十分潔凈,泱泱573平方公里之廣,178億立方米之巨的千島湖水平均水深34米,透明度可達7米,屬國家一級水體,不經任何處理即可達飲用水標準。

千島湖,是一個美麗的湖

湖中那1078個島嶼,姿態各異,風姿綽約。春游湖上,布滿山花的島嶼,是一個個天真爛漫的村姑。夏日游湖,人們多想在這碧波中逐浪暢游;秋山紅葉,使入想起“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雪滿湖山,松挺山崖,又是一幅王維筆下的詩畫圖。

千島湖山水天下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千島湖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而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完善,旅游資源進一步開發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它將成為世界旅游的熱點。

千島湖,是一個歡樂的湖。

千島湖現已開發開放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動物野趣,娛樂參與四大系列的20余處景點。開辟了春到千島湖,千島湖之夏,千島湖金秋,觀光度假游,娛樂休閑游,水上運動娛樂游,歷史文化專題游,果園采摘農家樂等特色旅游線路,以及巨網捕魚,水上競技,空中攬勝,漁民風俗表演等參與性旅游項目。吸引著中外游客紛至沓來,成為馳名中外的風景旅游勝地。

篇10

10年,在人的一生中悄然逝去,我卻欣喜地看到,章飚在此期間藝術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憑著深厚的藝術功底和驚人的毅力,加上獨特的藝術見解和感受,創造出一種糅合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新風格――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的章氏風格,這種風格呈現著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及祥和的靈氣,給人一種獨特的心靈震撼和美的享受,十分耐人尋味。

了解章飚的人都知道,他為人、從藝都很高尚。他是一位不善于炒作自己的畫家。折射一個畫家人格魅力和藝術定力的唯一方式是看他對待市場的態度。當今社會那些熱衷于走穴和炒作的畫家更多追求的是短期效益,這種行為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章飚卻走在一條寂寞的道路上,追求的是在藝術上不斷探索發展的長效機制與后發效應。在他身上沒有那些浮囂與躁進的氣息,在別人浮躁的時候,他憑著沉著踏實的精神靜下心來探索,這種精神難能可貴。

1942年,章飚生于安徽績溪,美妙絕倫的徽州山水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影響感染著他。這里曾經培育了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師程邃、查士標、汪士慎、虛谷、黃賓虹等人。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章飚在藝術探索上自然有著更多鮮明的特點,這種鮮明特點來自他土生土長的故鄉情感,他用這種情感奠定了自己的藝術道路。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綠水清山、粉墻黛瓦使他一往情深、終生眷戀。在他的畫里,我們領略了古老的徽州民居,領略了績溪四季旖旎的風光。章飚畫中關注的不只是古徽州的文化視角、繪畫語言的提煉和成熟,還有在不斷追求探索中去認識筆墨、觀照傳統。這是一條心路歷程,也是一條艱辛的文化認識之旅。正是堅持不懈地沿著這種體驗不斷深入,才使章飚的藝術探索具備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的雙重意義。從這一點上看,章飚不單純是一位有特色的徽派畫家,更是美術史上一位有代表性的畫家。

山水畫發展到今天,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表現題材的擴大與藝術形式的多樣化,及思想內涵的深入開掘和審美趣味的現代性。作為一個山水畫家,章飚的創作圍繞著上述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今天,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畫時,既被他筆下那些與皖南景色融為一體的徽州民居所吸引,又為他那灑脫凝煉、極富韻律感的筆墨所折服,更為畫中體現的清新恬淡的詩意及充滿現代感的審美情趣所感染。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他用自己的作品開掘現代人的審美視野和感受,詮釋現代人的審美觀念,用自己胸中的丘壑構筑出一個全新精神世界,這一切構成了章飚山水畫的藝術基調。章飚的山水畫來自對大自然的觀察與體驗,更來自對皖南山水的真摯感情。他筆下的皖南山水,是自然風景與神會心融的結果,故鄉情感的宣泄。我曾長期研究過章飚的山水畫,發現他巧于布景,能精心營造出一種如詩如夢的空靈意境,使觀者在不知不覺中沉醉。他的畫中既有水彩畫之秀潤,又有版畫的純凈,明快清雅而具裝飾美,畫風文雅沉秀,情趣率真自然。章飚皖南山水展示的是一種自然美的力量,這種美的震撼和沖擊是他心領神悟的結果,即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章飚山水畫有兩種題材,一是他熟悉的家鄉景色,二是他仰慕的黃山。不同的畫家,表達黃山有不同的風貌,大部分畫家表達的都是云霧繚繞、煙雨蒙蒙的黃山。而章飚所表達的是黃山石壁,他所畫的黃山似乎在表達畫家推崇的“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思想。章飚善于用水墨的濃、淡、干、濕、虛、實來表現畫面的豐富的層次關系,整個畫面沉渾雄奇,氣勢恢宏而又疏密有致。畫中黃山石壁林立高聳、險峻偉岸,深山幽美,疏影橫斜,不僅畫出了黃山的形質、體貌,更生動地傳達出山林浮云、寧靜沉美的意境。

章飚在當代藝術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和社會影響,已經引起收藏界的廣泛關注。這種關注雖然未能立即獲得更大的推廣及強有力的支撐,但是市場還是有了強烈的表現。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發現和認識到,章飚的作品具有長遠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而這種價值正在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