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9 12:2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山水田園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山水田園詩句

篇1

面積:43000m2

性質:商場、賓館

建筑、景觀、照明設計:上海米丈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進度:施工圖完成,土建進行中

針對一個濃厚歷史與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建筑,設計的起始必須找到建筑與使用者最佳的聯系點。它不是具象而意義單純的符號性語言,而是應該在簡單的構造中表達出多重的含義。自然的山水在城市中逐漸消亡,那些殘留在文化意義上的山水,在面對具象而世俗的城市時候,就形成了一個抽象的文化堡壘,建筑的土木外表與其容納的功能結合在一起,其粘合劑就是這個城市最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符號性語言。此時,建筑與文化形成了一種超越現實的抽象與具象的對應。抽象的山水影像被提取出來。結合材質和燈光的整體設計,建筑被賦予了一種多重變換的面貌。尺度的隱藏,把一種戲劇化的表象呈現出來,伴隨著人們自身的運動,實現光影和材質的交替。

巡游的街市:綠地松江商務廣場

地點:中國上海

面積:44000m2

性質:商場、辦公樓

建筑設計:上海米丈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進度:施工圖進行中

篇2

關鍵詞:山水田園詩 深遠影響 異同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26-02

孟浩然是一個以布衣終老一生的詩人。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但志與當時的社會風氣、社會背景是不相同的,孟浩然的生活狀態和為人處世之道與當時出現太多分歧和矛盾,因此在仕途上太過坎坷,但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孟浩然依舊能夠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喜歡漫游于大好的河山。孟浩然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自然流露出他對歸隱山林的無限向往之情。

王維的詩是綜合各個方向的好的地方、各個角度來表達他詩的意境。對于王維的一生來說,他和孟浩然的仕途不順不同的是,王維是一個精通詩、書、畫、音樂等的詩人。

一、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的共同之處

(一)從題材的角度來說

都是從山水詩的角度出發,結合田園詩和作者的感情來進行描寫,山水詩的一大特點就是充滿著活力,生動有趣,王維和孟浩然的寫作手法就可以將大自然的最自然的美和作者表達的感情相融合,極大地豐富了作者多層面表達個人感情,提高了詩歌的質量。

(二)從藝術手法來說

幾乎都是運用了一種類似于敘事文的敘述方式來描述一件事、一個場景,其詩把個人的感情放在其中,看似詩作平淡無奇,沒有任何華麗的外表,但是卻總有很多的寓意在其中。

(三)都屬于平淡的詩風,屬于“清”派

在描述上會給人創造出一種非常閑靜清遠的意境,這也是我認為的田園山水詩的藝術傳統所共有的、所表達的。王維的詩大多數是“清”,孟浩然的詩是淡

(四)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白描手法

王維在《渭川田家》一詩中: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年牧童,倚仗候荊扉。用一種白描的手法,把剛入夏天的黃昏在鄉間的人和事物非常巧妙地連接起來,描繪出了一幅十分安靜靜謐的鄉村生活的景象,其中不乏充滿著詩情畫意,一幅浪漫的鄉村風景畫,同時也是表達自己對這種閑逸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孟浩然的一些詩中也充滿著白描手法,這樣的手法使整個詩歌更加精致,很多東西在不經意間就流露出來,可謂是點睛之筆。就他的名篇來說《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又比如他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孟浩然在這首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就是他向往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環境的一部分的真實寫照,孟浩然是一個向往田園生活的詩人,他的一生中仕途不暢,總有坎坷,所以渴望著安靜的田園生活,他的晚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

(五)寫作的選材上

幾乎都是采用山、水、泉、石、松、柳,通過這些簡單的大自然的原始材料、隨處可見的風景來表達著對生活很細微的但卻很深刻的體會和感悟,雖然很簡單但卻充滿著大道理,文筆十分的平意近人,十分的平淡甚至可以說像一杯白開水一樣很簡單純粹,但是就是可以體會出一種真切的深刻的思想。

(六)大多數都會采用以動襯靜的方式

這種方式在他們的詩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王維的詩歌中經常是靜態的景物卻會給人一種動態的美好,表現出了田園山水的特別的情趣和意蘊。其實田園山水詩中的動就是為了襯托靜的意境,或是更加突出靜的這種氛圍意境的美好,來達到詩歌中田園山水詩的藝術效果。例如《田園樂》中的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刻猶眠。在我看來,這兩句詩描寫了滿滿枝頭盛開的桃花還帶著清晨的晶瑩剔透的閃閃發光的水珠,在陽光明媚的清晨,讓人分外歡喜,花開得更嬌艷。遠處是嫩綠的草叢,在淡淡的彌漫的晨霧中更加的鮮綠,讓人欲罷不能的喜愛之情。這樣的描寫突出了靜的閑適和悠然自得,我想詩人在作此首詩歌的快樂也在此處了吧。孟浩然的詩中這樣的手法也不在少數,比如《夜歸鹿門山歌》這首詩歌是描寫了在日光快要降落的時候,天空的晚霞將天色染成了讓人昏沉的色彩,乘舟歸來的人兒回到鹿門,在這途中所看到的情景,通過歸人,在船到岸的岸頭的爭吵還有家家戶戶的煙寥寥升起,這樣的動態描繪,將不同的景象描繪在一幅畫面里,沒有任何的違和感。讓人反而覺得這樣的鄉土人情是多么的親切。同時期也表達此時作者對于這樣的簡單歸隱山林生活的向往。

二、王維,孟浩然的詩歌的不同之處

第一,王維的詩歌會注意到自然界萬物在不同時刻的不同變化,比如光線的明暗變化。在《渭川田家》一詩中的: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終南山》中的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它們都是注意到了自然界事物的不同時期的不同變化,對一天不同時期的光照甚至都有特別注意的地方,這樣就繪畫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精美畫卷。而孟浩然的詩歌中的詩句更多的很直接地就表現出大自然景物的本來魅力,例如:“八月湖太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其實不管是水氣蒸騰的云夢還是潮如雪涌的錢塘,都寫出了波瀾壯闊的聲勢。這樣非常恢宏氣勢的描寫更加加深了整體美感,更加營造出一種讓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有想去這個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的沖動,增添了太多的絢麗的色彩。

第二,王維和孟浩然在詩句的整體的把握上是不一樣的,王維的詩句詩詞的運用并不是簡單的傳統的方法,他會在傳情答意的過程中加入色彩的感情渲染,使其會在感情的表達上調節一種色調,并表達在不同環境下不同對象的情感之間的聯系,通過這樣的點點之間的聯系,采用恰當的色彩來渲染情緒,去抒發自己的感情,這樣寫出的詩歌更加讓人愿意去深刻探討,去努力地融入其中,去理解詩歌的畫意。例如他的《萍池》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萍池中的輕舟回蕩,歸舟以后的綠萍慢慢地恢復,突然間又被垂下的楊柳打開,這樣的描寫,生動地描寫出綠萍、春池、翠柳的形態,同時運用了綠色的一系列的色彩來表達綠的深意。王維這首詩中綠充斥著人們的眼球、大腦,滿眼的綠色,告訴我們春天的到來,也同時流露出春天春風讓人身心愉快,清新人生,不知道春意的到來讓多少人掃去了心頭的煩惱和憂愁。綠色是讓人心情變明媚的色,它代表著平靜和安定。王維的詩歌經常會采用綠來表達這樣的情感,綠是一種感情寄托。

第三,孟浩然出生在開元盛世,有著一腔的報國熱血,可是卻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報國無門,懷才不遇。因此他此后的一生幾乎都是選擇悠閑自得的生活,喜歡漫游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將他那一顆報國無門的心也投入到這樣的美景中,去不斷地發現大自然的魅力,融入在其中。孟浩然的詩歌可以用一個字來表達那就是“淡”。從他的每一首詩歌中都可以體會出一種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園風。在不同的角度看,孟浩然的詩歌大多都是表達歸隱山林一種閑適的情感,每一句詩歌都不是充滿著活潑絢麗的詞語,足夠的樸實無華,但品味起來卻是深遠無窮,意境深刻。詩歌中總是充滿著淡雅,這種獨特的風格體現在語言的自然流露,他的詩歌不同于陳子昂的樸實卻充滿著古老的味道,更不是那種浮夸艷麗的感覺,就是清新雋逸。其實,孟浩然的詩,如果你不仔細品味,你不會發現他的詩歌的顯眼點、亮點在哪里,但是如果你可以耐住性子慢慢品嘗,你就會發現他詩歌中的香味,他的詩就像一瓶陳年老酒,如果你不夠有足夠的耐心,我認為你是品嘗不出他的色香的。孟浩然之所以有這樣特別的風格我認為和他的本身的胸懷是分不開的,他是一個接受佛家思想的人,他懂得如何可以做到靜悟,如何心里保持靜待,所以他的山水詩是讓人有清曠淡遠的感覺,但是卻不是平淡無奇的,是平淡中充滿著深厚的感情,或許每一句話我們一開始會覺得寫得十分不費力氣,但是細讀你就會發現是多么的自然地表達著情感。

第四,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大部分采用五言格律的形式來寫作,這樣的手法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有名的,盛名一時,在他的詩歌中充滿著對大好河山、壯闊的山川、湖泊景色的描繪,也有對他自己隱世生活的描繪,也有在漫游途中的所感所見的事物的描述,更有對鄉村農家生活的反映,就是這樣的簡單,看似平淡的描述中,卻表達著很多的個人情感。孟浩然的詩歌常采用白描,而王維是采用點的結合,孟浩然這樣的寫作方法,使詩歌缺乏強烈的色彩上的差別對比,但是孟浩然他會運用從高處入筆,隨意地結合他的平淡的思想,就會營造出一種平淡深遠的氛圍。同樣的孟浩然的詩歌表達的多是感受,他對山水田園畫卷的深刻描繪是比較少的。

第五,和孟浩然的田園山水畫相比較,王維的田園山水畫是多變的。王維的田園山水畫是充滿著不同格調和風格,有時候王維的詩歌非常的大氣或是說氣魄恢宏,所描述的場景是十分開闊的;但是有時候王維的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就是十分的細膩甚至可以說把事物描繪得十分的深刻,引發人們內心的思考;更加應該說的是王維擅長用點點結合的方式,增加顏色的渲染,來活靈活現表達大好河山的景象。王維在寫作上甚至會用層層疊疊、層層遞進的方式來通過層層加深的手段讓詩歌的色彩更加的鮮明,所表達的更加透徹。王維有時候會追求生活在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環境中,不被世俗所打擾的心境,因此很多這樣的山水詩人會很愿意生活在寂靜的環境中,體會這樣一種別樣的快樂。

三、結語

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會發現,在田園山水詩中,很多看似平淡無奇的詩歌中卻充滿著很多作者個人的感情,也讓后代人對詩歌有了很深的體會。王維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詩人的代表作家,雖然兩人在寫作的藝術形式或是手法等方面有著不同,但卻都有著各自讓人欣賞的地方。他們二人的山水田園詩所營造出的氛圍讓我們這代人對古代的山水田園有著深刻的認識,同時對古代文學文化進行深入思索,這樣的古代文學大家推進了古代文化的發展,鞏固了其在社會上的地位,我相信,這樣的歷經千年時間洗禮的獨特詩風會在當今也會因其獨特的魅力而感染更多的人。

參考文獻:

篇3

1. 常見的人物形象:漁夫、樵夫、農夫、隱士、謫宦(被貶謫的官吏)、牧人、浣女等。

2. 常見的景物:空山、明月、溪水、蘆花、清泉、竹林、竹籬、古寺、茅屋、柴門、桑麻、炊煙、、蓮蓬、暮鐘、漁舟、鶴、蜂、鷺鷥、白鳥、鴛鴦、酒、蛙、雞犬、蓑衣、鷗鷺、蠶種、燕子、黃鸝等。

3. 常用典故:

(1)采薇:相傳周武王滅商后 ,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2)式微:《詩經》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

(3)鷗鷺忘機:出自《列子?黃帝篇》。“忘機”是道家語,意思是忘卻了計較,巧詐之心,與世無爭,后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4)嚴子陵:名嚴光,字子陵,東漢著名隱士。

4. 音樂:《采蓮曲》《長干曲》等。

山水田園詩常見的思想內容有:

1. 表現詩人對山水美景的喜愛與贊美。詩歌通過描寫清幽恬靜的山林景色或絢麗雄奇的自然風光等來表現詩人置身此地時的喜悅與贊嘆。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詩歌首聯寫詩人步入古寺,看見旭日初升,光照樹林。頷聯詩人穿越竹林掩映的幽徑,走到花木環繞的禪房。頸聯寫這美好的環境使人忘卻塵世的雜念,遠處青山上光芒柔和,飛鳥在自在歡唱,清潭倒映著身影,一片空明。尾聯詩人陶醉在這幽靜美妙的地方,感到天地間的一切都失去了聲響,只有悠揚宏亮的鐘聲回蕩在高空。整首詩通過描寫清晨游覽禪院的所觀所感,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寧靜喜悅。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 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這首詩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絢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的贊嘆之情。首聯寫瀑布的氣勢不凡:從萬丈高山落下,仿佛從天而降。頷聯寫瀑布下落時的雄壯:沖破叢生的雜樹奔流而下,擺脫繚繞的云煙顯現山間。第三聯從視覺、聽覺的角度描寫瀑布的絢麗:陽光照耀下,瀑布好像一道彩虹,天氣晴朗時,遠聽瀑布好像風雨聲傳來。尾聯詩人由衷贊嘆瀑布的秀美:廬山原本秀麗,而這懸掛于萬丈高山的瀑布,與天相接相融,更添廬山的豪情。全詩在贊嘆瀑布的同時也流露著詩人此時的開闊胸襟和滿懷豪情。

2. 表現詩人對悠閑安逸的田園生活的喜愛。清新的田園美景,淳樸的農家氣息,讓詩人獲得心靈的自由,充滿歸隱田園的渴望。如: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范成大《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清新明凈的景物,充滿了恬美濃郁的農家氣息。上片寫田園風光。春水漲滿橫塘,芳草在微風中搖擺,鵝兒在岸邊嬉戲。詩人留戀著一路的美好景致,慢慢行船。下片寫田園農事。江南農事晚,“谷雨才耕遍”,“才”字寫出農事節奏的輕松,農人的悠閑。岡上的麥子已秀穗,蠶已入眠。“看看”是即將的意思,最后兩句寫出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全詞流露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向往。

3. 表現隱士的生活,寄托自己的隱逸情懷。詩歌通過對隱士所處的環境、日常活動的描繪,贊頌隱士的高尚品格,表明自己的歸隱之思。如: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詩歌首聯用“野徑”“桑麻”襯托出陸鴻漸住處的幽靜。頷聯描寫了籬邊的,雖未開放,但“近種”反映出陸鴻漸剛到新居就種上的急切,體現出陸鴻漸的高潔情操。最后兩聯寫未遇到陸鴻漸的情況。叩門無應答,離去又不舍,因此去詢問鄰居。西鄰的回答道出了陸鴻漸每日的行蹤,從側面刻畫了一個整日留連山水、超塵脫俗的隱士形象,也表現出詩人對陸鴻漸的贊美,對這種生活的向往。

開扉在石層,盡日少人登。一鳥過寒木,數花搖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燈。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趙師秀《巖居僧》)

詩歌首聯直接點題,寫出僧人所居之處遠離人煙。頷聯描繪山間景象,飛鳥穿林而過,山花自在搖曳。這些景象襯托出僧人淡泊的心境。頸聯寫僧人的生活,用冰下水煎茶表現出僧人的高潔。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巖居僧這種遠離塵世、淡泊寧靜、高雅脫俗的隱居生活的渴望。

4. 表現閑適平靜的表面掩藏的復雜心緒。有些山水田園詩表面上似乎在寫山水的清幽、心境的悠閑,然而字里行間卻隱含著孤寂、苦悶、矛盾、無奈等心情。如:

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柳宗元《溪居》)

這首詩表面上寫詩人居住在愚溪之畔的閑適生活,然而背后卻隱含著被貶的憂憤孤獨。開篇兩句,詩人用自我解嘲的口吻說被貶到這里是件幸事,內心的痛苦無奈可見一斑。頷聯“閑依”“偶似”體現出被閑置的百無聊賴。頸聯運用視聽結合的手法寫出詩人一天生活的悠閑自在。尾聯“不逢人”“長歌”寫出心底的孤獨和憤懣,表現出了強作閑適之態的無奈。

前村雨過溪流亂,行路迷漫都間斷。孤洲盡日少人來,小舟系在垂楊岸。主人空有濟川心,坐見門前水日深。袖手歸來茅屋下,任他鷗鳥自浮沉。

(梁棟《野水孤舟》)

詩歌前兩聯點題,描繪了雨后溪流迷漫、行路被阻、小舟系岸的冷清沉悶的畫面。這本該是鄉村常有的景象,但在詩人看來,它們卻有了另一層內涵。詩人身處南宋末期,看著這些想到了國家的風雨飄搖,想到了自己的前途未卜。后兩聯抒懷。頸聯“空”“坐”二字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報國無門的絕望和無力回天的無奈。尾聯表明詩人隱居山林、遠離塵世的想法,其實這不過是詩人面對國勢的衰微、前路的渺茫而無能為力的悲憤之語。

高考對山水田園詩考查的角度:

1. 考查詩歌使用的表達技巧。如2013年遼寧卷選了宋代張的《竹軒詩興》,要求學生分析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的精妙之處。2012年福建卷選了宋代李綱的《望江南》,要求學生賞析“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的精妙之處。

2. 考查詩句中字詞的表達效果。如2013年湖南卷選了宋代賀鑄的《釣船歸》,要求學生分析首句中“凈”字的妙處。2010年湖南卷選了陸游的《好事近》,要求學生賞析上片“蓑”“映”二字的妙處。

3. 鑒賞詩中塑造的形象并分析情感。2013年遼寧卷要求學生分析詩人的形象。2013年湖南卷要求學生探究這首詞的思想情感。

4. 考查意境的營造。如2009年全國I卷選了宋代姜夔的《次石湖書扇韻》,要求學生回答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由哪些景物構成。

【延伸訓練】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郊 行

〔宋〕劉克莊

一雨餞殘熱,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鸛立,古木廟鴉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負過溪。

獨游吾有趣,何必問棲棲①?

〔注〕① 棲棲:形容忙碌不安的樣子。

(1)這首詩頷聯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怎么描繪的?

(2)首句中“餞”字有什么作用?分析詩歌中詩人流露的情感。

2.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舟過荻塘

〔宋〕沈與求①

野航春入荻芽塘,遠意相傳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葉浪②,熏風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難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懸知③歲事④到金穰⑤。

〔注〕①沈與求:生活在南北宋之交。任殿中侍御史時,曾建議高宗趙構把都城從臨安遷到建康(南京),“以圖恢復”,結果被逐出朝廷。后曾與其他大臣意見不合,被迫去職。 ②桃葉浪:落日余暉映照下的波浪。 ③懸知:料知,推想而知。 ④歲事:農事。 ⑤金穰:指豐收之年。

(1)這首詩第二句中“遠意”包含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

(2)請簡要賞析詩歌二、三聯在表達技巧上的特色。

3.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分題得漁村晚照

〔宋〕 徐 照

漁師得魚繞溪賣,小船橫系柴門外。

出門老嫗喚雞犬,張斂蓑衣屋頂曬。

賣魚得酒又得錢,歸來醉倒地上眠。

小兒啾啾問煮米,白鷗飛去蘆花煙。

篇4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代表了唐代山水詩創作的最高成就, 被譽為“五言之宗匠”,同時作為畫家, 他又開創了中國文人水墨山水畫的先河, 享有“南宗之祖” 的盛譽。詩與畫的相融形成了王維詩歌獨特的魅力,尤其是他的山水詩,因此顯示出空靈、明凈、飄逸的意境美。

畫,尤其是山水畫是非常講究意境的,畫家要用心“經營”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達他深遠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詩也是應該創造意境的。王維的詩之所以詩中有畫,也在于他創造了一種言可盡而意不可窮的境界。

嚴羽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詩辯》)基本言中了王維以虛求實,以動求靜,物我交融的境界構思特征。

以虛求實。清代畫家方熏說“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山靜居畫論》)王維的詩之所以詩中有畫,也在于他創造了一種言可盡而意不可窮的境界。如《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這四句寫遠景的詩句,就用“有無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這種因遠而虛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寬,江流之長,十分耐人尋味。而一個“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寫成海市蜃樓,但也只有這樣,才能更真切表現在“前浦”波瀾壯闊、浩渺連天的風貌。王維把水墨山水的造境和運筆,用到了詩歌的創作上。他從大處落筆,浩渺的江水與天地之起浮動,山色若有若無,甚至寫出了南國空氣的濕潤和光線的柔和,這恰象一幅水墨“渲淡”的山水畫一樣,清淡得不加飾繪,善意創造諧美,完整的意境。

以動求靜。王維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常常獨樹一幟,就是舍棄了片面,孤立地去寫寂靜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攫取動意和音響去相反相成地寫空廓與寂靜,使詩中靜謐的意象蕩滌了那種死沉沉的氣氛,呈現出獨特的、優美的畫面,大大開拓了人們的審美視野。如“落日照秋草”、“渺渺孤煙起,草草遠樹齊”,不難看出詩人極注意自然界的“動”物對他創造的“靜”極相得益彰之妙。

《鳥嗚澗》:“人閑桂花落,夜靜青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描寫了山澗的靜澄,但詩人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嗚,這些生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又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山洞的寧靜幽美,創造出“鳥鳴”山更幽的境界,表現出作者古井無波,靜中觀照的心理狀態。

物我交融。古人論詩強調“物我交融”,也就是說,詩歌創作應該是情融于景,意融于象,讓讀者欣賞詩時既能感到詩人所描寫的物象,也能領會出詩人滲透深藏在我們所能領會的景物之中的詩意,使讀者不執著于感情,而是產生深遠的聯想。

篇5

關鍵詞: 初唐詩 山水田園詩 王績 王勃

初唐的王氏家族中誕生了兩位大詩人,那就是名傳千秋的王勃和他的叔祖王績,雖為同族,但是他們卻風格迥異。如果說王績是恬淡的秋月,那么王勃就是燦爛的春花;如果說王績是悠閑的野鶴,那么王勃就是躁動的雛鷹;如果說把初唐的詩壇比作一場盛大的宮廷舞會的話,那么王績是以他的煢煢獨立而顯得卓爾不群,而王勃則是以他獨特的青春魅力成為舞會上最令人矚目的一顆明星。

東皋子王績(公元585―644年),字無功。他與陶淵明一樣有著三仕三隱的經歷,是一位真正的隱士,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鄉間過著平靜而自足的田園生活。因此,他也寫下了很多帶有田園風味的山水詩。他習慣于通過寧靜的山水田園風光來抒發自己托身老莊的隱逸之情,習慣于用古樸自然的語言營造出沖淡雋永的意境。正如他在《田家?其二》中所云:“家住箕山下,門枕穎水濱。不知今有漢,唯言昔避秦。琴伴前庭月,酒勸后園春。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世路的榮辱紛爭,對他來說只不過如過眼云煙。他只愿在自己寧靜而美麗的田莊里,悠然地吟唱著自己的隱士之歌。

與王績超然的隱士之歌不同,幾十年后,他的侄孫王勃(公元650―676年)則用山水田園詩記錄了自己的青春絮語。與他的叔祖王績相較,他的山水詩情感要豐富得多,風格也有更多變化。他用山水詩顯示了自己魅力四射的青春活力,顯示了青春少年所特有的浪漫敏感多情。在《散關晨度》中,詩人王勃這樣寫道:“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重門臨巨壑,連棟其崇隈。即今揚策度,非是棄]回。”詩中寫清晨過大散關時的情景,刻畫了一個不畏山川險阻,從容揮鞭策馬,談吐高雅,剛氣正盛的英雄形象。這位自視甚高的少年才子自覺手握靈蛇之珠,懷抱荊山之玉。像所有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一樣,他的內心豪情萬丈,充塞著建功立業,顯身揚名的渴望。

然而,現實是無情的,老天并不因為他的天才超逸而格外開恩,年輕人的理想屢屢地碰上了現實的壁,并且碰得很重。這著實讓這位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感到郁憤難忍,苦悶彷徨:“寶雞辭舊役,仙鳳歷遺墟。去此近程闕,青山明月初。”(王勃,《晚留鳳州》)這首詩引用了“寶雞”、“仙鳳”兩個傳說故事,暗示了自己的遭遇,面對青山明月,抒發了自己的不盡感慨。有時,這種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痛苦是如此的令他不堪忍受,讓他覺得簡直是天地為之色變,日月為之無光,以至不由得潸然淚下:“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王勃,《重別薛華》)詩人充滿自信樂觀的明亮雙眼暫時黯淡了下來……

可是,王勃就是王勃。對于這位浪漫的年輕人來說,這些并沒有占據他生命的全部,他熱情而敏感的內心還時刻浸潤著真摯的友誼、濃濃的相思,還時刻洋溢著對美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也正是這些美好的感情始終在他失意之時溫暖著他的內心,不時地觸動著他心底的那根最溫柔的琴弦。例如,在《麻平晚行》中,詩人這樣寫道:“百年懷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羈心何處近,風急暮猿清。”這里,詩人借暮色中高低不平的戍道、時近時遠的山泉、隱約可見的花草、陣陣凄緊的風聲和聲聲清猿的哀鳴吐露了自己的相思和倦游之情。在《冬郊行望》中他這樣寫道:“江皋寒望盡,歸念斷征蓬。”詩人徘徊郊野,守望江船,欲歸不得。那一份愁苦、悵惘、凄愴全都融入了那蕭瑟的冬日中。

除了濃濃的相思,王勃山水詩中更多的是寫對友情的珍重。《別薛華》、《別人四首》、《贈李十四四首》、《寒夜思友三首》、《寒夜懷友雜體二首》等都真切地描繪了那一種思念摯友的纏綿悱惻、惆悵哀婉的心境。尤為特別是,詩情沸騰的詩人有時還能不被惆悵的離別情緒淹沒,還能吟唱出“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樣真情共勉的千古奇調。

大概只有青春少年才會有著如此豐富的內心吧,正因如此,在他天真而浪漫的眼光中,生活是美好的,哪怕是苦難都不能磨滅他心中對美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于是,年少才高、遭遇不幸的王勃就把心中的這一份渴望和熱愛融入了對優美壯麗的山川風物的描繪中。于是,在這位少年才子的慧眼中,明月秋風、春潮曉岫、浮煙落照、殘星夜鶯、飛鳥游魚、花光葉影、郊童津叟、樵唱釣魚……所有的這一切無不都是詩苑中閃亮的奇珍異寶,都讓他深情地迷戀。他既喜歡“草綠縈新帶,榆青綴古錢”(王勃,《春日還郊》)的生機盎然、明麗如畫,又喜歡“江濤出岸險,峰磴入云危”(王勃,《泥溪》)的驚心動魄、氣勢磅礴;既喜歡“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王勃,《早春野望》)的曠遠清麗,又喜歡“斷山疑畫障,懸溜瀉鳴琴”(王勃,《郊外即事》)的閑雅和諧。看到落花飄零,他會聯想到自己漂泊不定而感傷落淚:“客念紛無極,春淚倍成行”(王勃,《春游》);看到黃葉飛舞,他也會因思緒聯翩而悲愁嘆息:“江皋木葉下,應想故城秋”(王勃,《臨江二首?其二》)。自然界的斗轉星移,花開花落的物序更替總是引發出這位內心敏感多情的翩翩少年無限的情思。

與王勃豐富的內心相比,王績則缺少了這份躁動的激情。他的山水詩中抒寫更多的是他身為隱士的自足自賞。就像明代黃汝亭在《東皋子集?序》中所云:“東皋子放逸物表,游息道內,師老莊,友劉阮。其酒德詩妙,魏晉以來,罕有儔匹。行藏生死之際,澹遠真素,絕類陶征君。”他以陶潛、劉阮為榜樣,退出了紛擾的風塵,拋棄了世俗的功名利祿,在山水田園中找到了人生的歸宿和心靈的安慰:“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王績,《山夜調琴》)“兀然成一醉,誰知懷抱深?”(王績,《春夜晚林》)“蕭蕭懷抱足,何藉世人知?”(王績,《晚秋夜坐》)這樣的詩句在他的詩中反復出現。也許,他有一點孤獨,但這只是一種隱士的孤獨,也正是他所希望的一種孤獨。“閉門常樂,何須四鄰?”(王績,《郊園》)不就是他滿意的自我表白?

可以這樣說,王勃是用山水詩抒發了自己強烈的激情,王績則是用它來自我明志,他用他的山水詩塑造出了一個孤芳自賞、志趣高潔的隱士形象:清風明月、寒苔古蔓、崩榛野藤、荒石幽澗……這些是他的最愛;尋隱士、贈道士、追阮籍、憶嵇康……這些是他的日常生活;他的生命在幽居幽賞幽尋,獨對獨坐獨酌中漸漸逝去,卻也融入了自然美麗的風光中。無論是從“入谷開斜道,橫溪渡小船”(王績,《春日山莊言志》)的敬慕有緣,還是從“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王績,《秋夜喜遇王處士》)的恬淡自適;無論是從“抱琴聊倚石,高眠風自彈”(王績,《山家夏日九首?八》)的高情逸趣,還是從“澗幽人路斷,山曠鳥啼稀”(王績,《山家夏日九首?五》)的遠離塵囂,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位隱士高潔的身影。景與人,詩與人都緊密地融為了一體。

講到這里,不由得想起了年輕的王勃的自述:“仆生二十祀,有志十余年。下策圖富貴,上策懷神仙。”(王勃,《述懷擬古詩》)他所謂的懷神仙指的就是與儒家積極用世相對立的出世思想。游山寺,他會想到“遽忻陪妙躅,延賞滌煩襟”(王勃,《游梵宇三學寺》);訪仙徑,他會以為“終喜脫塵網,連翼下芝田”(王勃,《八仙徑》);游春郊,他會驚喜“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王勃,《仲春郊外》);賞園林,他會希冀“閑居饒酒賦,隨興欲抽簪”(王勃,《郊園即事》)。可是,實際上,天才的詩人雖屢遭排擠打擊,卻并沒有真正“懷神仙”,只不過是神仙的那一份虛無縹緲超脫自在,正好與他的青春浪漫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遇合了。因此,每當看到如詩如畫的山川美景,他總是激動得如醉如癡,飄飄欲仙,就像是詩中所描述的那樣:“野煙含夕渚,山月照秋林。還將中散興,來偶步兵琴。”(王勃,《夜興》)夜色茫茫,皎潔的月光籠罩著大地,四野是那么寂靜。在如此雅潔的月色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有的煩惱似乎都煙消云散了。也正因為如此,王勃的山水詩中雖然時有抑郁不平之氣,但你卻看不到頹唐沮喪。他的心中始終有著浪漫的情感支柱,浪漫的王勃只不過是借懷仙之情來發發牢騷,發泄憤懣的情緒而已。

然而,王績卻是真正地做了一個隱士,做了一個初唐時代陶淵明的追隨者。他不僅追隨了陶淵明的人生道路,生活志趣,而且繼承了陶詩清新質樸,平淡自然的風格。后人這樣評價他:“意境高古”(《四庫總目提要》),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鸞鳳群起,忽逢野鹿”。(《石州詩話》)他總是喜歡用一種平淡自然的語言,選取清幽靜謐的景物,營造出沖淡疏朗的意境來。最具有代表性的應該是《野望》了。這首詩寫的是秋日黃昏之景:在蒼茫的暮色中,遠遠地望見牧人沐著夕陽的余輝慢慢走下山來,隱隱的牧歌似乎傳入耳鼓之中。這是一幅多么安詳恬靜的圖畫啊。

不過,雖然王績山水詩有陶詩清新質樸平淡自然的妙境,但由于生活圈子的窄小,他的目光筆端不免只囿于他隱居范圍內的山山水水,以及隱居生活的點點滴滴,因而詩風也略嫌單調缺少變化。比較起來,能寫出“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天才詩人王勃則讓大自然在他那枝生花妙筆之下呈現出了斑斕的色彩:這里有春草的碧綠,霜葉的火紅,遠山的黛青,巖花的潔白,明月的皎潔,朝霞的絢麗……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奇異而美妙的色彩在詩人的筆下激情涌動,夢幻般地幻化出種種不同的美妙意境。有“竹晦南荷色,荷翻北潭影”(王勃,《山亭夜宴》)的清幽淡雅;有“川霽浮洇斂,山明落照移”(王勃,《餞韋兵曹》)的晦暗凄迷;有“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閣》)的空靈灑脫,有“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王勃,《游梵宇三學寺》)的浩渺幽靜,更有“況復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王勃,《山中》)的雄偉闊大……而他之所以會與王績有著如此差異,就是因為他比王績多了一份少年人的浪漫激情。而這份激情是王勃特定的性格特定的經歷,在初唐這種特定的時代氛圍中的凝聚。

王勃,有著絕世的才華,卻屢遭人嫉恨,不得不屈居下僚。作為一個不甘憔悴于勝明之世的少年才子,王勃自然不同于經歷過隋唐交替之變,看透滾滾紅塵玄機的深沉的王績。他心中的那一團面對生活的熱情渴盼之火始終沒有在屢次打擊之下熄滅。

對于王績,明代何良駿《四友齋從說》這樣評說:“唐時隱逸詩人,當推王無功、陸魯望為第一。蓋當武德之初,猶有陳、隋遺習,而無功能洗盡鉛華,獨存體質。且嗜酒誕放,脫落世事,故于性情最近。今觀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殊有魏晉之風。”對于王勃,雖然也有人說他“時帶六朝余氣”,(陸時雍,《詩鏡總論》)但總體應如胡應麟《詩蔽》所說:“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窮路’,‘城闕輔三秦’等作,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抒寫蒼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總之,無論是王績的隱士之歌,還是王勃的青春絮語,都抒寫出了各自的真性情,都給初唐華艷浮靡的文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氣息,從而也揭開了盛唐山水詩輝煌的序幕。

參考文獻:

[1]梁靜.王績生存哲學的莊子情結.社會科學家,2006,(02).

[2]劉勇.儒、道、釋思想對王勃的影響.商洛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04).

篇6

一.仔細揣摩,把握詩歌中的人物形象特點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觀形象和客觀形象。若想理解人物形象,學生需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細節描寫及環境的烘托渲染,同時,要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意義。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詩歌,概括詩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也就是點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身份。學生在閱讀中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且要通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蘊含的哲理。

例如高考試題“最愛東山晴后雪”,所設置的問題就是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從欣賞詩歌主人公形象方面來把握詩歌情感,作者喜歡描寫自然景物,抒發了詩人陶醉于自然而欣然忘我的美好情懷。教師可以通過題目“最愛”和詩中詞語“逐勝”“忘寒”“只愛”這些重點詞語歸納出詩人的形象特點。

二.掌握技巧,巧解古代詩歌語言的解題法

古代詩歌語言往往比較簡練,所蘊含的哲理比較深刻,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這對于現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巧解古代詩歌語言題的解題法。常用的方法一般為:套用法、刪字法、倒推法。套用法也就是讓學生了解詩歌中動詞、修飾詞、虛詞的常用法,通過這些用法套用他們在句子中的作用;刪字法也就是把詩句中的關鍵字刪去,看內容是否會變化,通過這種變化來體現關鍵詞的作用;倒推法就是根據全詩所表達的情感或說明的道理,根據某字在全詩中的位置進行倒推。

例如高考試題“送鄒明府游靈武”這首詩歌就是要賞析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詩句“邊雪藏行徑”來分析這個“藏”字。指導學生認識到這個詞運用擬人手法,寫了風雪之大;“林峰透臥衣”來分析“透”字,來寫風之猛,又寫出衣之單,內含豐富。讓學生展開想象力,體會文章的感染力。詩歌語言內含豐富,學生需要慢慢體會和感悟,并且通過閱讀和欣賞來掌握詩歌的語言。

三.照顧全面,考慮詩歌藝術寫作表達技巧

詩歌的表達讓詩歌寓意豐富,教師要指導學生讓學生明確詩歌鑒賞中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以便能迅速地找到試題的切入角度。從詩歌的表達方式、結構形式、寫作技巧、藝術風格來進一步欣賞詩歌,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寫作技巧是襯托對比,還是烘托渲染;藝術風格是雄渾豪放的,還是沉郁悲憤的。這些基礎性的表達技巧,學生一定要掌握。

例如“余杭四月”就要求學生寫出作者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學生要做出很好的回答首先自己要知道詩歌表現手法有哪些,然后根據詩歌的特點和題目要求逐步縮小范圍。這首詩歌是描寫田園安樂生活的詩歌,又選取了其中寫景的詩句要學生來分析,學生就要考慮到詩歌的主旨是明色調的,寫景是為了突出主旨;詩句對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對照鮮明,可以考慮映襯、渲染之類的手法;節奏獨特,讀后記憶深刻,讓學生在閱讀后在大腦中形成了一種很強的畫面感。對于表達技巧的掌握,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

四.體會情感,感受詩歌含蓄抒發思想情感

每篇詩歌都有它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國古代詩歌含蓄蘊籍,有很多是先寫景、敘事、再抒感,既觸景生情,緣事抒情,所以很多詩歌透露情感的句子往往在最后,在尾聯,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有些詩歌可能通過題目就透漏了內容、范圍、背景、情感等信息。還有很多題材相同的詩歌表達態度和情感都是大致一樣的。如山水田園詩,會描寫山水田園風光來表達對自然山水的熱愛,或對隱逸生活的向往;或詠物詩,往往都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表現其特征,借以抒發思想情感,表現喜愛之情,或者或悲或喜、或褒或貶的情感。還有軍事題材詩、懷古詩、送別詩、閨怨詩、羈旅行役詩等,學生要熟悉,并且了解他們通常表達的情感。

篇7

關鍵詞: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33-2738(2012)04-0242-01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古詩文是我國文化的精粹,近幾年,大家對古詩的學習越來越重視,小學教材中的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特別適合小學生背誦。因此,探討古詩詞的學習方法顯得更加重要。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并聯系上下文查解詞句,把教師的不厭其煩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討論、啟迪和學習。其次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見解,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然后,我再適時就重點、難點問題集中講解或單獨指導、點撥。如在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我在學生通過自學和集體討論基本掌握詩歌的作者、寫作背景和詩中內容后,重點講解“彩云間”、“一日還”、“輕舟”等難以理解的詞句,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學習詩歌所帶來的愉悅。

二、反復誦讀,讀中悟情

詩歌的特點是富于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誦讀,如:范讀、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配樂讀、背誦等,從形式各異的閱讀中領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中的意境,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詩中的意境,我常常讓學生手拿扇子或書本扮演詩人誦讀古詩,使學生仿佛親臨其境,感悟詩意。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讓學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詩,并配上悠揚的古箏伴奏,使學生融入詩境,殷殷離別之意躍然其中。

三、展開想象,訓練說話

在古詩教學時,我時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設計并組織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說話訓練。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即興發揮能力。如在教學完《春曉》進行小結后,我又這樣引導學生:“詩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麗,便寫下了這么一首描繪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學們也根據這美麗的景色說上幾句話吧。”邊說邊給學生出示一幅幅風景優美的春天景色,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學生們的爭相發揮,達到了訓練他們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四、學一點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五、把握一下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我們比較常見。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六、教學生學會誦讀

篇8

王維,字摩詰,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生于今山西省祁縣。其父早逝,母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拜禪宗北派祖師神秀為師,守戒習禪三十余年。在母親的影響下,王維深得禪法意蘊,作為一代著名詩人,其詩頗多禪意,可玩味參悟。

王維“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贊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殺。王維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禪機,他名維,字摩詰,連讀恰為“維摩詰”。稍通佛學的人,都會知道有一部《維摩詰所說經》,其中通達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廣大的維摩詰長者,是一位得到釋尊稱許的大居士。用此經專說般若,是禪宗的根本經典之一。王維既以維摩詰作為自己的名與字,可以觀見他對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與佛教、尤其是與禪宗的深厚緣分。

王維一生遍訪名僧大德,“以玄談為樂”,頗有所證悟。據《神會語錄》載,神會居南陽時,王維曾以修道解脫之事相詢,神會答曰:“眾生本自心凈,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不假方便,直指心性妙圓。王維聽后很是吃驚,嘆言:“大奇!”并說:“曾聞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說。”便與神會禪師“語經數日”,反復參究,深膺其旨,嘆曰:“此南陽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議!”

后來王維受神會之托,作《六祖能禪師碑銘》,極力稱揚六祖大師,《碑銘》中還談到神會北上傳法,由此可以觀見王維之于禪宗已獨膺曹溪頓悟之旨,且妙解契道,頗得神會之認許。他因受荷澤神會禪師所托,作《六祖能禪師碑銘》,成為后來研究禪宗史的重要史料。王維不僅棲心于禪門之參究,也曾留意于攝機最廣的凈土法門,闡釋十念往生之理,留下了一些非常珍貴的稱贊凈土的文字。

(二)山水詩中的空靜

佛教的空、寂、閑、靜,我們都可以在王維詩中找到類似的意境。縱觀王維的詩歌,我們發現在他的詩歌里充滿了佛禪原理。他以優雅閑逸的情致描寫了閑靜舒適的田園生活和美麗可愛的山水。他的田園詩描繪的是閑靜的意境;山水詩描繪的是幽靜的意境。他的詩歌,追求的是心靈的寧靜,表現出佛學里面的空靈。他將佛學中的禪理引進詩歌中,使得詩充滿了禪味、佛理和仙味。

王維把禪宗一切隨緣、沖淡平和的心境帶入詩歌,用禪宗的模式創新詩歌的模式。這就使他的詩歌朦朦朧朧之中帶有禪意和禪趣。下面,我們就從他的作品來分析其中包含的禪意。例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閑”是因為作者遠離凡塵俗世,沒有人事煩擾,內心閑景得甚至連桂花的飄落也能察覺到;“空”是寫山中的靜謐。

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 “空山新雨后”“夜靜春山空”,這里“空”含有寧靜的意思。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四周是如此的靜謐和諧,甚至當明月升起,那皎潔柔和的月光都可以驚動山鳥,使它們在林間鳴叫。全詩描繪了一個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這里,動乃靜,靜乃動;實卻虛,色即空。本體是超越他們的,他們合為一體。這便是在“動”中得到“靜”,在實景中得到虛景,在紛繁現象中獲得本體,在瞬間的直感中得到永恒。花開花落,鳥鳴春澗,然而就在這對自然的片刻頓悟中,詩人卻感到了不朽的存在。

(三)流于自然的禪趣

人間少有極樂土,佛自西天笑眾生。塵世難得幾分樂,唯有詩佛笑眾生。從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問世事的坐禪者,而在那清淡如水墨畫的詩句間,我們再不曾看到戰亂動蕩、愁心憂思與那艱難苦恨,所有的只是一個恬淡超然的世外人,平靜地看著日出日落,云起云降,坦然地接納著世間萬物。

篇9

關鍵詞:孟浩然 酬贈詩 哀祭詩 釋讀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與王維合稱“王孟”,詩以清新自然為主。僅在唐代,孟浩然詩作的影響已極大,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對孟浩然詩歌的推崇和喜愛,一直熱度不減。唐代酬贈哀祭孟浩然的詩歌,無不是對孟詩的熱衷和追捧,生前酬贈者有好友張子容、王迥、李白、王維等,死后哀祭者有王維、杜甫、劉Y虛、陳羽、白居易、施肩吾、朱慶馀、張祜、羅隱、張、貫休、齊己等。

一.酬贈類

酬贈類詩作主要是孟浩然與好友間的酬唱與贈答,或情誼深厚,或志趣相投,或詩風相近,主要有老鄉好友張子容、王迥,鐵桿詩友李白和詩壇盟友王維。其中張子容有詩2首,王迥有詩1首,李白有詩3首,王維有詩2首。

1.張子容。襄陽人,又名張五。兩人是鄰居和世交,關系甚篤,與孟浩然同隱鹿門山,詩篇唱答頗多。在任樂城令時,除夕夜招待孟浩然,“他鄉遇故知”,有兩首詩酬答孟浩然。其一為《除夜宿樂城逢孟浩然》,有“妙曲逢盧女,高才得孟嘉”句,一語道出了張子容對孟浩然的由衷情致:知音相惜,敬佩才氣。盧女,傳為曹操宮女,善鼓琴,知音者也。孟嘉,東晉名士,孟浩然本家,有“孟嘉落帽”典故,足顯其才學出眾。其一為《樂城歲日贈孟浩然》,有“更逢習鑿齒,言在漢川湄”句,習鑿齒,襄陽名士,聲播天下,隱居白梅。以習鑿齒來比孟浩然,同屬鄉賢,行跡相近,可見孟浩然在張子容心中的地位,欽佩和相惜之情溢于言表。

2.王迥。《全唐詩》傳與孟浩然善,二人徜徉高蹈,交誼深摯。孟浩然有《白云先生王迥見訪》和《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寫出了兩人真摯而纏綿的友誼。王迥亦有詩《同孟浩然宴賦》彰顯孟浩然之“英聲”,王迥稱孟浩然的“英聲”有“屈宋”遺韻,屬“才子”之美。

3.李白。一代“詩仙”,所崇拜的對象為“孟夫子”,“詩仙”交友,繪出了對孟浩然敬仰之“純”,有《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淡淡幾筆,精彩素描,雖是感懷的結晶卻似照相的寫真,行屬高臥林泉的隱士,動為風流自賞的詩人,活脫出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李白于孟浩然之敬慕,顯得由衷純真:敬“詩”而慕“仙”,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和疏朗古樸之風。“詩仙”寄友,寫出了與孟浩然交情之“深”,有《春日歸山寄孟六浩然》,“愧非流水韻,叨入伯牙弦”,用典“高山流水”遇知音,超塵脫俗隱逸深,幽深靜謐山水新,以景比人,可謂深沉。“詩仙”送友,道出了與孟浩然情誼之“真”,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遠行,“唯見長江天際流”,流者有意,一似心潮之激蕩,如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一似友情之真醇,若綿綿悠長的一江春水。

4.王維。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開宗立派的人物。王維與孟浩然相交甚深,開元十七年冬,孟浩然長安應試落第,王維有詩二首相贈。一首為《送孟六歸襄陽》(其一),有句“因懷故園意,歸與孟家鄰”,王維亦有懷歸念家之想,若歸去,定與孟浩然做鄰居,羨慕孟浩然的退隱田園生活。另一首為《送孟六歸襄陽》(其一),王維真情相勸、坦率直言:隱居是一生的快事,何必學司馬相如獻賦求官呢?此時王維勸孟浩然是真情相告,直白而知心,已沒有了早年《送綦毋潛落第還鄉》中“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的積極上進,多的是清醒認識,規勸孟浩然不要步入仕途。

二.哀祭類

哀祭類詩作主要是孟浩然去世后,部分愛戴或喜愛孟浩然的詩人為悼念其而寫的哀挽或祭吊的詩,這些詩都以凝煉的形式、深沉的內容、強烈的哀悲、真切的感情,震撼人心、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發人深懷,讓人深深體味孟浩然詩風的清新與優美。

1.王維。盛唐山水詩主將,與孟交誼深篤。悼念亡友,有《哭孟浩然》,二十字,除寫了失去詩友的悲痛之情如漢水洶涌嗚咽日夜東流一樣外,更是高度贊譽了孟浩然的人品、節操、文采及在詩壇的地位。一句“江山空蔡州,”悲贊了詩友之歿是使江山寂寞,詩壇冷清的一大損失,一“空”字形象地反映了王維對孟浩然的倚重之情和悲絕之痛,王與孟,一在北,一在南,南北呼應,共同將盛唐山水詩推向了頂峰。山水雖好,無人描繪也是空好,深感孟浩然的去世,以致于襄陽山水為之失色,清代黃培芳《唐賢三昧集箋注》云:“王孟交情無間,而哭襄陽之詩只二十字,而感舊推崇之意已至。”

2.杜甫。唐詩大家,一代詩圣。杜甫對孟浩然亦是十分崇拜的,尤其喜愛孟浩然之“清”。看其《遣興五首?其五》,有句“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如果說李白看重的是孟浩然的人品之風神散朗的話,那么杜甫看重的是孟浩然的詩品之清新自然,“凌鮑謝”就說明了孟浩然詩風的清新本質,鮑謝,指南朝詩人鮑照和謝I的并稱,二人詩作以清新嫵麗見長。杜甫稱頌孟浩然詩超越了鮑謝,同時也表明杜甫對孟浩然詩的喜愛,尤其是對其清新風格,可謂交口稱贊,有《解悶十二首?其六》,一語“清詩句句盡堪傳”道出了孟詩的流傳與影響,“清詩”是說孟浩然詩具有新鮮、自然、明麗、幽雅的特質,能清新可淡遠;“句句盡堪傳”是說句句都值得傳誦,傳承價值極高。

3.劉Y虛。開元進士,與孟浩然有交往,其詩意境清淡悠遠,與孟詩相仿。詩人在越中(京口),看到揚子江暮秋景致,觸發了對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有《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詩中“寒笛”二字,不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聲凄咽,更表露思念故人的愁緒,笛聲難達,情思難傳,思念婉轉。“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這兩句從孟浩然對自己的思念著筆,表現兩地情思相牽,想象無限。一“勞”字,顯詩情婉曲而深厚,“遙相望”三字,存余味悠遠。足見劉Y虛對老友孟浩然的思念之深切,哪怕有人去襄陽,也要委托帶去自己的哀思和情系,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此詩囑托一位友人去搜求亡友孟浩然的遺文,多的是對死者的憑吊與褒揚。

4.陳羽。貞元進士,詩作能情景交融,屬孟浩然的追隨者。路過孟浩然的襄陽故居,念及孟翁詩作,感受良多,嗟嘆之余,寫下了《襄陽過孟浩然舊居》:“襄陽城郭春風起,漢水東流去不還。孟子死來江樹老,煙霞猶在鹿門山。”陳羽對孟浩然的慨嘆,一者是對孟浩然一生際遇的悵惘,一者更是對孟浩然詩作的欣賞,孟詩詩句像鹿門山上的煙霞一樣,裊繞不絕,韻味悠長。

5.白居易。新樂府運動倡導者,詩歌語言通俗。游覽故居,憑吊詩人,有《游襄陽懷孟浩然》。“清風無人繼,日暮空襄陽”,孟浩然清麗的詩風已無人繼承,感覺黃昏的襄陽一派空曠,令人惆悵,白居易也“日暮客愁新”,望襄陽山水而無人再能用詩句贊賞,不免感傷。

6.施肩吾。元和進士,為詩奇麗。有《登峴亭懷孟生》:“峴山自高水自綠,后輩詞人心眼俗。鹿門才子不再生,怪景幽奇無管屬。”“怪景幽奇無管屬”,一語道出了對“鹿門才子”孟浩然的欽佩和羨慕,山水好自然,無孟詩贊賞,已繪不出那份“雅”致和“隱”情,直令人回味孟浩然清幽的詩風和高潔的情懷。

7.朱慶馀。寶歷進士,詩意清新。有《過孟浩然舊居》:“命合終山水,才非不稱時。冢邊空有樹,身后獨無兒。散盡詩篇本,長存道德碑。平生誰見重,應只是王維。”從王維推崇的角度,表明了孟浩然道德文章的同氣相應,孟浩然雖才不稱時,只命應隱逸,卻創造了清幽寂靜的空靈境界,與“詩佛”詩境仿若。

8.張祜。愛漫游,詩多寫落拓不遇的情懷和隱居生活。有《題孟浩然宅》:“高才何必貴,下位不妨賢。孟簡雖持節,襄陽屬浩然。”“襄陽屬浩然”,一語落地有聲,襄陽成全了孟浩然,孟浩然亦成全了襄陽。孟浩然雖終老布衣,無顯貴卻賢達,“孟襄陽”成為與后世“柳河東”、“韓昌黎”一樣,皆以地名來命名,提升自己家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孟浩然成為了襄陽山水的第一代言人。

9.羅隱。屬“十上不第”,后避亂隱居九華山。有《孟浩然墓》:“數步荒榛接舊蹊,寒江漠漠草萋萋。鹿門黃土無多少,恰到書生冢便低。”拜謁孟浩然墓,要穿過“荒榛”和經過“舊蹊”,近觀墳頭草萋萋,遠望漢水空漠漠,油然而生的應是一種隱逸情致和落魄情懷,“恰到書生冢便低”,墳墓的高低顯示了人死后禮遇的高低,屬憤激之語,在替孟浩然鳴不屈,亦是在為自己叫不公。

10.張。乾寧進士。有《吊孟浩然》:“每每樵家說,孤墳亦夜吟。若重生此世,應更苦前心。名與襄陽遠,詩同漢水深。親栽鹿門樹,猶蓋石床陰。”“名與襄陽遠,詩同漢水深”,孟浩然的名聲與襄陽一樣遠播,詩歌同漢水一樣深廣,佐證了孟浩然在詩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11.貫休。僧人。有《經孟浩然鹿門舊居二首》,其中佳句“空馀峴山色,千古共嵯峨”,道出了孟浩然的浩然氣度。

12.齊己。僧人。有《過鹿門作》:“鹿門埋孟子,峴首載羊公。萬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政從襄沔絕,詩過洞庭空。塵路誰回眼,松聲兩處風。”此詩表達了作者對羊祜與孟浩然兩位先賢的崇敬之情,同時也說明了鹿門、峴首二山是因此二人而名滿天下。

孟浩然,以詩聞名,玄宗皇帝亦是其忠實讀者,也嘆“聞其人而未見也”(《新唐書?文藝傳》);王士源在《孟浩然詩集序》中記載了其“五言詩天下稱其盡善”的故事:“閑游秘省,秋月新霽,諸英聯詩,次當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舉座嗟嘆其清絕。”所以,唐代詩人對孟浩然的推崇與欣賞,在酬唱間與哀祭中得到了一種高度的認同與贊賞,或欣賞其隱逸風度,或喜愛其清新詩風,或慨嘆其落魄一生,或謳歌其詩作影響。欣賞隱逸風度,以李白為代表,“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繪出了孟浩然“骨貌淑清,風神散朗”的隱逸形象,給人以瀟灑自然,不落塵俗的印象;白居易也贊其“舊隱不知處,云深樹蒼蒼”,歸隱成為了孟浩然的最佳歸宿和歷代詩人的理想所在。喜愛清新詩風,最典型者為杜甫,“清詩句句盡堪傳”一語道出了孟詩的真諦與審美價值追求,清代葉燮在《原詩》外篇中說“孟浩然諸體似乎淡遠,然無縹緲幽深思致,如畫家寫意,墨氣都無”,清代翁方綱在《石洲詩話》中也說“讀孟公詩,且無論懷抱,無論格調,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聞磬,石上聽泉”。孟詩如畫家寫意、月中聞磬和石上聽泉,可謂言清、景清和意清,清絕無代。喜其清幽者,如施肩吾,“怪景幽奇無管屬”,孟詩詩意的隱逸與詩情的雅致,無人可比;愛其清麗者,如陳羽,“煙霞猶在鹿門山”,高度欽佩孟詩描繪襄陽山水的神韻與流響,油然而生“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之情。慨嘆落魄一生者,最同情人為羅隱,“恰到書生冢便低”,墳頭低置顯禮待冷遇,既是為孟浩然鳴不平,也是在自己叫屈。謳歌詩作影響,有王維、張祜、張、貫休等,皆稱頌孟浩然之詩歌影響。王維嘆“江山空蔡州”,孟浩然詩可以作為山光添色;張祜贊“襄陽屬浩然”,孟浩然與襄陽俱在、孟詩并自然常青;張賞其“名與襄陽遠,詩同漢水深”,孟浩然詩名遠播,源遠流長;貫休慨“空馀峴山色,千古共嵯峨”,詩比山高。

參考文獻

[1]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M].四川:巴蜀書社,1988.

[3]柯寶成.孟浩然全集[M].湖北:崇文書局,2013.

篇10

一首歌曲推唱出來之后,能不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即文詞和曲調。一首好的歌曲,其文詞和曲調是骨肉相連、相得益彰的一個有機整體,他們相互配合,成為同時涉及文學和音樂的藝術形態,它具有自己獨特的敘述方式、審美價值和結構形態。流行歌曲之所以被冠以“流行”二字,取決于歌曲的傳唱度與受歡迎度,往往通俗易懂的語詞內容和余音繚繞的曲調旋律易于為大眾審美所接受,從而提升歌曲的流行度。歌詞是歌曲中的文詞部分,詞創作者對歌詞語言進行修飾來進行情感交流,在準確地表達所想所感的基礎上,通過語言的美感而不斷靠近大眾的審美,達到情感的共鳴。《最炫民族風》是鳳凰傳奇發行的一首歌曲,其明快的曲調和通俗的語言為廣大歌迷所喜愛,萬人傳唱,風靡至今。

這首歌詞寫作上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多處運用了疊音字。如歌詞中的這些句子“綿綿的青山腳下花正開”、“彎彎的河水從天上來”、“火辣辣的歌謠是我們的期待”、“悠悠地唱著最炫的民族風”,這里“綿綿”“彎彎”“悠悠”“火辣辣”這種AA式、ABB式的疊字用法在摹聲狀物的同時,在調節節拍、增強音樂性的基礎上,表達了特定的情感,透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加強口語化,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最炫民族風》的歌詞作者張超有深厚的古文化基礎,他的這種創作作風與中國古代詩詞善用疊字的優良傳統是一脈相承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字重疊而構成的詞,古人叫“疊字”,我們現在稱之為“疊詞”。一些普通的單音節字,一經詩人巧妙地運用,仿佛點石為金,讓語言產生了新的活力。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305篇中使用疊詞的就有200篇,后來的《古詩十九首》在疊詞運用上堪稱典范,唐宋詩詞中也有很多用疊詞的經典詩篇。如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歐陽修《蝶戀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詩歌中疊字用得好,表情達意或強烈、或委婉、或深沉;狀物描景繪聲繪色,可見可聞;并且讀起來擲地有聲,顯示其音律美。

一般情況下,詩詞中運用疊字可起到如下意想不到的作用:妙用疊字,有助于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相當成功地刻畫出一個容顏豐美、妝飾艷麗的婦女形象。又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迢迢”寫距離之遠,“皎皎”寫星光之亮,形象地表達了牛郎織女纏綿的感情;“纖纖”狀手之修美,“札札”狀織布之繁忙,“盈盈”寫水之形態,“脈脈”寫人之情貌,四組疊詞將思婦的體態、儀容、裝扮等寫得十分逼真,呼之欲出。十句詩中使用了六個疊詞,狀物準確生動,寫人形象逼真,表現出一個相思女子的哀怨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