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06:04: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商業銀行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影響論文
摘要:電子貨幣作為貨幣演進的最新形態,與傳統貨幣相比,能夠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電子貨幣取代傳統的銀行券和硬幣作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世界性發展趨勢。電子貨幣除了具有貨幣的一些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其自身從發行到流通這一過程中的一些特有的屬性。本文在解析電子貨幣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的挑戰,并就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應對電子貨幣的挑戰提出了意見。
關鍵詞:電子貨幣銀行金融
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商品貨幣、紙張貨幣和電子貨幣。從貨幣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貨幣制度的變遷是為了提高貨幣流通速度、降低貨幣流通費用,從而降低商品交易費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電子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一體化使經濟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以因特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使人類社會逐步向信息社會邁進。由于金融業對信息有超乎其他產業的特殊需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這個網絡經濟時代,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業在業務處理、顧客服務、經營決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術環境。這些革命性的變革無疑都必須依賴于貨幣及支付手段相應的電子化。電子貨幣的出現和發展是20世紀末支付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將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銀行的經營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費用上的巨大優勢,電子貨幣取代傳統通貨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當然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商業如何應對電子貨幣的沖擊就成了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一、電子貨幣相關概念解析
20世紀以來,電子商務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作為其支付工具的電子貨幣也隨之產生和發展。電子貨幣的產生被稱為是繼中世紀法幣對鑄幣取代以來,貨幣形式發生的第二次標志性變革,并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應用與發展不僅會影響到電子商務的進行,而且會影響到全球的金融體系。
(一)電子貨幣的定義
商業銀行改革論文
一、四大國有銀行的改革和重組
我國金融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改革,因為他們控制了整個社會金融資源的60%以上,而他們的體制又與金融和經濟發展很不匹配。現在四大國有銀行面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呆賬、壞賬比例太高;二是具有壟斷性質的四大國有銀行在面對從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外國銀行的競爭時,如何保證其存款和客戶不會減少,即維持和保障自身的市場份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國銀行改革進程的反作用力主要來自四大國有銀行。而現在,對四大銀行的改革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一種觀點認為,我國四大銀行目前存在的首要問題是產權關系不清、治理結構低效。四大銀行名義上均為國家所有。但長期以來,所有者缺位問題十分突出。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國有銀行目前存在的問題都能從產權缺陷中找到根源。他們認為,國有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是帶有制度創新意義的更深層次的改革,是國有銀行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因此,國有銀行必須根據產權理論重塑產權結構,改變單一國家主權的現狀,實現私人產權的進入和退出,從而把國有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另一種觀點認為,必須對國有獨資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只有這樣,才能使其成為現代企業,才能實現政企分開,才能使四大銀行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的激勵機制和風險約束機制,才能使他們充實資本金,增加其競爭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才能建立健全內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部管理,充分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他們對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設想是:將現有國有銀行總行改造成國有商業銀行集團,作為銀行集團的核心銀行必須由國有獨資或絕對控股。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實質是要改變國有銀行的產權結構,通過私人參入金融資本的手段,來矯止國有產權所有者虛置而引起的一系列扭曲行為,使國有銀行成為名副其實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使其在微觀上達到利潤最大化,在宏觀上能對市場信息和政府的宏觀調控做出合理的反應,使宏觀金融效率達到最大。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是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個問題。進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就是要理順產權關系,而要明確產權必然會涉及到股份制改造。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國有銀行改革幾乎沒有起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充當漸進改革成本支付者的角色,銀行體系的高度壟斷性保證了中國政府對金融資源的行政占有和支配權。我國銀行業的改革必須從體制、管理機制、技術三個層面全面進行銀行改革:體制層面,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合理產權架構,建立高效激勵約束機制,實現有效的資本約束;管理機制層面,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內部結構框架,建立合理高效的運行機制;技術層面,通過對經營、管理活動和操作程序的改革來改善銀行內部的管理。
對國有銀行的改革,目前我國政府已提出一項計劃,擬用5年或更長的時間,把四大國有銀行改造成為“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商業銀行”。人民銀行近期向國務院提交了一個“金融改革方案”,將由政府向四大銀行注資,規模達400億美元左右,以助四大銀行進行改制,在2007年以前全面解決銀行業不良資產比例過高、利潤偏低問題。對于銀行的壞賬問題,關鍵是控制好增量,控制其不再增長,若GDP每年增長8%,7年后壞賬占GDP比重就會下降一半,10年下降70%。按人民銀行的要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必須在2005年之前將其平均不良資產降至15%以下,每年下降3%至5%。然而,對四大銀行的改制方案實際上是分拆上市的方案,而在當今金融全球化的形勢下,國際金融機構紛紛擴大他們的市場規模,實行全球化戰略,滲透所有的金融服務,直接兼并后銀行資產數額巨大,筆者認為,將四大銀行進行合并為一家,我國銀行就可順利解決資本充足率和壞賬高的問題,其在國際的排名也可立即提升。目前全世界的銀行發展趨勢是合并,銀行規模大,優勢才顯現,如果把四大銀行分拆,規模不僅變小,而且削弱了競爭優勢。即使現在實行了分拆方案,那也只是暫緩之計,在將來的某一天他們將會合并,通過股權進行合并要迅速和容易得多。畢竟在我國能與外國銀行進行競爭的還是我國的國有銀行。針對四大銀行機構龐大的現實,我們可以進行剝離,使其采用吸引民間資本等方式另立門戶,作為新成立的國有銀行的同級機構。國有銀行上市以后也并非萬事皆休,為防止經營者利用自己的地位做出不法行為,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當局對銀行的監管。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不是綜合改革的最終目標。改制上市并不能解決商業銀行發展中存在的全部問題,因此,在當前要繼續推進銀行的資產結構、收益結構等調整,改進金融服務和優化資源配置。
對四大國有銀行的改革,我們要吸取國有企業改革過程的一些經驗,不能再只聽雷聲不見雨點,久不見成效。國有銀行的改革是我們金融改革的重頭戲,如果改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穩定。當前形勢下,我們要著手處理好以下兒方面:一是要在銀行內部建立按公司治理結構為基礎的有效激勵約束機制;二是強化內部風險管理機制,使得銀行的操作風險盡可能地降低;三是要吸引外部注資化解不良資產,使其保持存續能力。
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改革
為適應非國有經濟迅速發展對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務的客觀需要,有必要在我國適度建立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我國共有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他們的經營狀況要好于國有銀行,但他們的規模小,所占市場份額小。正因如此,他們的競爭力不強。如果中國的股份制銀行能夠進一步壯大,就能推動中國銀行業的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由于存在準入方面的限制,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靠設立分支機構的發展戰略會極其緩慢且成本較高,他們會以股份制銀行為跳板進軍中國的銀行業,搶占市場份額,利用現有的網絡、員工和客戶群體,這樣做盈利快,投資少,且易得到監管當局的批準。與四大國有銀行相比,股份制中小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相對完善,經營較為透明,不良貸款率較低,其分支機構主要集中在發達和沿海城市,客戶資源優良,這也是外資銀行選其為合作伙伴的主要原因。從股份制銀行的角度來看,他們可利用外資銀行的優勢,比如雄厚的資本、豐富的市場經驗、先進的經營理念、既有的先進技術和金融產品等等,來優化資本結構,提高競爭力。
商業銀行核心功能探究論文
一、對傳統理論的簡要梳理
商業銀行的核心價值或者說功能究竟何在,理論界眾說紛紜。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有以下三種理論:
(一)“資產轉換”功能說
“資產轉換”功能是由格利和肖在1956年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和儲蓄—投資過程》以及托賓在1963年發表的論文《作為貨幣創造者的商業銀行》中提出并作出論述的。他們認為各種金融中介都是為財富擁有者提供資金組合,并通過競爭獲得自身在市場中的發展空間,各種金融中介在開展金融業務時,都必須盡可能滿足儲蓄者與投資者的偏好,這種競爭的方式或滿足的方式就是進行資產轉換。不同的資產轉換方式造就了各種金融中介之間存在的差別,銀行主要是通過滿足支付要求而提供負債。
(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說
1976年喬治·本斯頓和小柯利福德·斯密斯在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理論中的交易成本》中提出交易成本應為金融中介理論分析的核心內容。他們認為,金融產品的制造取決于其未來銷售價格能否彌補該產品生產時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夠制造適應上述特殊要求的金融產品,是因為它有三大優勢:其一,專業化生產的規模經濟;其二,更容易以低成本獲得大量信息;其三,減少搜尋信息的成本。交易成本與金融產品種類、消費者偏好之間有一定的內在關系,技術和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將使成本發生變化,從而促使商業銀行調整產品,因此,降低交易成本將是商業銀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激勵規制理論與商業銀行監管論文
論文關鍵詞:博弈激勵規制事先承諾制監管
論文摘要:激勵規制理論認為,消除規制與被規制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關鍵是激勵規制制度的建立要使兩者的目標盡可能保持一致。激勵規制理論中的事先承諾制在我國銀行監管中的引入就較好地符合了這一要求,從而有助于提高監管效率,防范金融風險,促進社會福利最大化。
隨著我國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化,商業銀行“逐利”的市場經濟行為得到進一步強化,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銀行道德風險問題和逆向選擇問題更趨復雜,銀行監管當局的監督成本和監督難度也大大增加。激勵規制理論認為,消除規制與被規制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關鍵在于激勵規制制度的建立,若規制者能設計出一套使被規制者“說真話”的激勵規制制度,并將二者的“目標函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能提高其監管效率。本文試圖運用相關的激勵規制理論,對事先承諾制在我國銀行監管中的引入作一探討。
一、激勵規制理論在銀行監管中的運用
20世紀70年代以后I在美、英等西方國家,對壟斷行業運營效率的不滿引發了一場聲勢較大的放松規制運動。然而,放松規制、引進競爭并沒有解決該行業存在的低效率問題。90年代以后,隨著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機制設計理論等微觀經濟學前沿理論和分析方法被更多地引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一種新的自然壟斷規制理論——激勵規制理論或稱新規制經濟學(NewRegulatoryEconomics)得以產生。激勵規制理論認為,由于信息的非對稱性以及規制雙方行為目標的差異,壟斷行業的規制問題就可以作為一個委托問題來加以處理。其核心就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最優激勵問題,規制者須設計出一套既能為被規制機構提供適度激勵,又有利于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機制。傳統規制理論由于沒有認識到規制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性,也就不能制定出有效克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規制方式,這是導致傳統規制方式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而激勵規制理論中的事先承諾制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事先承諾制(Pre-CommitmentApproach)最早是博弈論中的一個專用術語,它的基本特征是當事人做出承諾后,原先在沒有承諾情況下的一些最優選擇在事后變得不再是最優,這就使當事人自己在事后的選擇余地減少;而剔除事先最優的某些選擇,也迫使對手重新考慮你的策略,從而使做出承諾的一方得到利益。將其運用到銀行監管中,就是指銀行或金融機構對自身的風險控制水平事先向監管者承諾,承諾在一定時期內的累積損失不超過一個最大限額,從而依據事先預測可能出現的最大損失留有充足的資本準備。在這一損失最大限額內,監管者不會介入,各機構自行管理和控制風險,如果在此期間任何一個時點違反了這一承諾,即損失超過了預定限額,監管者就會介入其具體活動,對其進行處罰。監管者只需設計或選擇出一種合適的激勵懲罰機制來涵蓋監管對象任一水平的風險暴露,分析問題機構風險損失的起因(是個別機構的冒險行為造成損失的發生還是由于整個經濟形勢的變化導致整個行業都面臨損失的風險),對于個別機構的冒險行為和整個行業面臨的風險導致的損失給予懲罰(區別對待),對于執行規制合同較好的機構給予獎勵。
商業銀行統計論文
一、統計工作在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統計工作為領導的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商業銀行統計數據的內容比較全面,包括存款情況、貸款情況、理財業務、保險等各項業務,既能夠反映某方面業務的辦理情況,也能夠反映全行的經營情況,通過各方面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為領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制訂計劃并實施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統計信息對業務經營管理起著控制、調節作用
統計信息匯總全行各項業務的經營情況,通過數字方式和綜合分析形式廣泛地被利用,是一種價值很高的經濟信息。統計工作貫穿于全行的各項經營活動中,可以體現全行業務經營的情況,統計工作的及時性和全面性的特點,可以適時地提醒和監督業務經營中各個環節不斷調整和改進,對領導下達控制和調節指令,保證業務正常運營起著參謀作用。
(三)統計信息對業務經營管理的科學指導作用
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探究論文
一、商業銀行商業利益與履行社會責任的沖突
綠色信貸的理念已經暗示了商業銀行應盡的社會責任。但是,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實現效益最大化成為其主要動機之一,即商業銀行是逐利的。很顯然,商業銀行在追求商業利益時難以兼顧社會責任。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環境下,雖然對“兩高”行業的貸款已經被謹慎投放,但是貸款余額依然占據了商業銀行信貸的相當比例。銀監會的調查顯示,截至2007年3月末,五大行(工、農、中、建、交)發放的“兩高”行業貸款余額達13,326.39億元,占五行全部貸款余額的11%。正因為商業銀行是逐利的,所以它不得不去做這些大項目,否則就是哪家銀行執行政策越徹底,其客戶資源、市場份額流失越快,其受到的損失越大。如此一來,我們一味地責備商業銀行助紂為虐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膨脹和大規模的擴張無疑顯得有失公允。另外,各銀行均實行分行制,管理鏈條較長,且績效考核體系以經濟指標為主,并未將環保績效納入其中,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為了完成考核指標而無視總行關于實施綠色信貸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就顯示,截至6月末,投向高耗能行業的中長期貸款占比為12.1%,六大主要高耗能行業累計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24.1%,均呈逐季加快趨勢。
筆者認為,要扭轉此局勢,一方面必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提供一個出口。現在除了限制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也要引導和鼓勵新的資金投向,這比堵住商業銀行信貸規模擴張可能更有效果。這一方面必須由國家的產業政策提供支持,尤其對那些有利于環保的大項目(如風力發電、垃圾發電),除了在信貸上給予支持,國家還應該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如減免稅收、財政貼息等財政政策,以調動并確保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積極性。另外,給予創新型的、技術自主革新的商業項目支持,因為之所以造成現在這么嚴重的污染,除了企業趨利的原因以外,還在于處理成本太高,或者技術水平太低,所以導致了許多企業在這一方面不作為了,因此要鼓勵商業銀行在這一方面給予信貸支持;另一方面銀行業內部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為商業銀行各分支機構實施綠色信貸提供動力。在這方面,不僅要有對商業銀行違規向環境違法項目貸款的行為實行責任追究和處罰的措施,而且還要有對切實執行“綠色信貸”成效顯著的商業銀行實行獎勵政策。
二、銀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謀”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始終存在很強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采取多種方式爭奪銀行的信貸資源。那些污染大戶往往是納稅大戶,是當地政府的經濟支柱,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上級考核指標、提升政績,會千方百計地保住企業。據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數據,2003~2005年期間,由于地方政府的縱容和袒護,全國7,000宗環保違法案件僅有500件得到處理,僅為全部案件的0.71%。地方銀行把壓力轉移到銀行上,而地方銀行與政府之間的特殊利益關聯,往往會使得銀行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何況,銀行尤其是國有大中型銀行,往往也背負著“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負擔,以及“多貸增效”的企業盈利性目標。不少污染企業的利潤產值并不低,還貸及時,還有地方政府做風險擔保,符合銀行信貸追求“大客戶、高信貸”的利潤導向性。故逐利動機驅使得銀行只看重信貸結果而不看其過程。因此,綠色信貸單純依賴于銀行自律是不夠的,我國中央政府有必要將環保指標納入地方官員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或是加大環保指標在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規定等形式隔絕地方政府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干預。以人大審核為首的財政監管,對地方“污染政績”的經濟約束是最硬的,
銀行信貸的約束則軟得多。
商業銀行影響論文
2005年7月我國的匯率制度發生了變革。其后,為了進一步配合匯率制度的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央行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配合。從這些政策可以看出,人民幣匯率制度更趨靈活,更趨開放。
進入2006年,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不斷增強,對于以經營貨幣為對象的商業銀行來說,人民幣升值影響深遠,下面我們重點分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并提出一些對策。
一、人民幣升值對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影響
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到的是美元計價的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化。銀行掙的美元頭寸越大,其受到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人民幣升值將進一步加劇商業銀行外匯資金來源緊張和需求旺盛的狀況,中長期內存在一定的外匯流動性風險隱患。一方面,商業銀行外匯存款近年來增幅趨緩,尤其是外匯儲蓄存款逐步下降。截至2005年6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外匯存款余額為1652.86億美元,匯率調整之后我國外匯存款余額不斷下降,到2006年3月末時降為1589億美元。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通過借入外匯貸款并結匯成人民幣使用以降低融資成本,外匯貸款需求旺盛,貸款余額快速上升。兩方面共同作用導致商業銀行銀行外匯存貸比不斷攀升,甚至超過了央行制定的外匯存貸比不得超過85%的警戒線。而且,從貸款期限來看,中長期外匯貸款占全部外匯貸款的比重由2005年6月末的41.50%上升到2006年3月末的46.42%,短期貸款則由33.07%下降到29.96%.這樣就形成了銀行外匯資產向貸款集中,而貸款期限則又以中長期貸款為主,導致金融機構外匯資產的流動性風險增加。下一階段,商業銀行在外匯領域將面臨更大的匯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挑戰。
人民幣不斷小幅的升值使公眾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加強,外匯儲蓄存款可能會進一步的下滑,商業銀行為抑制外匯儲蓄存款下滑的趨勢,紛紛推出與利率或其他基礎資產掛鉤的外匯理財產品,但是從中、外資銀行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來看,存在兩大缺陷:一是購買者大多沒有提前終止權;二是產品設計主要與外幣的利率和匯率、金價、油價等掛鉤,缺少與人民幣匯率掛鉤的產品。即使外匯理財產品的年收益率達到5%,如果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那么其實際收益率也會大打折扣,甚至虧損。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外匯理財產品將成為商業銀行穩定其外匯儲蓄存款的重要手段,在這一方面,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二、人民幣升值對國際結算業務的影響
商業銀行監管論文
摘要:激勵規制理論認為,消除規制與被規制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關鍵是激勵規制制度的建立要使兩者的目標盡可能保持一致。激勵規制理論中的事先承諾制在我國銀行監管中的引入就較好地符合了這一要求,從而有助于提高監管效率,防范金融風險,促進社會福利最大化。
關鍵詞:博弈激勵規制事先承諾制監管
隨著我國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化,商業銀行“逐利”的市場經濟行為得到進一步強化,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銀行道德風險問題和逆向選擇問題更趨復雜,銀行監管當局的監督成本和監督難度也大大增加。激勵規制理論認為,消除規制與被規制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關鍵在于激勵規制制度的建立,若規制者能設計出一套使被規制者“說真話”的激勵規制制度,并將二者的“目標函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能提高其監管效率。本文試圖運用相關的激勵規制理論,對事先承諾制在我國銀行監管中的引入作一探討。
一、激勵規制理論在銀行監管中的運用
20世紀70年代以后I在美、英等西方國家,對壟斷行業運營效率的不滿引發了一場聲勢較大的放松規制運動。然而,放松規制、引進競爭并沒有解決該行業存在的低效率問題。90年代以后,隨著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機制設計理論等微觀經濟學前沿理論和分析方法被更多地引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一種新的自然壟斷規制理論——激勵規制理論或稱新規制經濟學(NewRegulatoryEconomics)得以產生。激勵規制理論認為,由于信息的非對稱性以及規制雙方行為目標的差異,壟斷行業的規制問題就可以作為一個委托問題來加以處理。其核心就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最優激勵問題,規制者須設計出一套既能為被規制機構提供適度激勵,又有利于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機制。傳統規制理論由于沒有認識到規制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性,也就不能制定出有效克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規制方式,這是導致傳統規制方式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而激勵規制理論中的事先承諾制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事先承諾制(Pre-CommitmentApproach)最早是博弈論中的一個專用術語,它的基本特征是當事人做出承諾后,原先在沒有承諾情況下的一些最優選擇在事后變得不再是最優,這就使當事人自己在事后的選擇余地減少;而剔除事先最優的某些選擇,也迫使對手重新考慮你的策略,從而使做出承諾的一方得到利益。將其運用到銀行監管中,就是指銀行或金融機構對自身的風險控制水平事先向監管者承諾,承諾在一定時期內的累積損失不超過一個最大限額,從而依據事先預測可能出現的最大損失留有充足的資本準備。在這一損失最大限額內,監管者不會介入,各機構自行管理和控制風險,如果在此期間任何一個時點違反了這一承諾,即損失超過了預定限額,監管者就會介入其具體活動,對其進行處罰。監管者只需設計或選擇出一種合適的激勵懲罰機制來涵蓋監管對象任一水平的風險暴露,分析問題機構風險損失的起因(是個別機構的冒險行為造成損失的發生還是由于整個經濟形勢的變化導致整個行業都面臨損失的風險),對于個別機構的冒險行為和整個行業面臨的風險導致的損失給予懲罰(區別對待),對于執行規制合同較好的機構給予獎勵。
商業銀行營銷探究論文
一、商業銀行營銷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被看作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就其本質而言,商業銀行是提供服務的企業,貨幣或金融產品只是其提供服務的一種載體。但是,處于國家金融政策嚴厲管制下的商業銀行區別與一般的服務企業,有其特殊性,具體表現為提供的服務受基準利率限制,同質化現象突出,創新有限,易模仿。商業銀行受其業務特殊性的限制,一直難以走出“盈利能力差”的困境。
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使商業銀行生存環境更加惡化,突破“同質化”壁壘,創造自身核心價值,已成為商業銀行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的唯一出路。而突破“同質化”壁壘,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推行差異化營銷,根據不同細分市場的不同需求,不斷推出新的服務,滿足客戶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二、商業銀行營銷的差異化戰略
(一)差異化營銷含義
商業銀行的差異化營銷,是指銀行在提供金融服務時,通過科學的市場細分,評估自身的實力和所處的具體市場環境,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內不同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不同的優質服務,采取不同的營銷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需求。差異化營銷有利于解決開放環境下顧客日益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和有限的銀行內部資源能力之間的矛盾,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對金融服務業的范式轉變發表過自己的預測:“銀行應被看作是具有柔性生產能力的車間,而不是提供標準服務的裝配線。銀行的中心是一個完整的客戶數據庫和產品利潤數據庫。銀行將能識別用于任何客戶的所有服務、有關這些服務的利潤(或虧損)以及能為客戶創造潛在利潤的服務。”
商業銀行內部審計論文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內部控制制度;審計監督
論文摘要:面臨WTO,商業銀行的競爭將日益激烈,其經營風險也會逐漸積聚,而商業銀行內部審計作為銀行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是商業銀行拓展業務和防范經營風險的最現實的保障并對增強銀行實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銀行經營風險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論述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現狀、內審的缺陷、組織機構的構建。
1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現狀
商業銀行是依照法律設立的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業務的企業法人,其經營對象、交易特征、機構分布、社會影響等特征決定了他是風險聚集性很強的特殊企業。作為金融企業,銀行通過吸收儲戶的存款,管理著巨額的資金,同時也面臨著各種風險。隨著國家對銀行業監管力度的加大,銀行業內部風險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近年來,銀行內管理人員或一般員工職業犯法、挪用儲戶資金等現象造成銀行巨大損失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并且我國銀行業在逐步加大與國際接軌的進程中,最為關注的不良資產問題往往也與違規行為相關聯。業內有關權威人士指出,內部審計力量薄弱,是屢屢出現以上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內部審計的重要性也尤為突出的擺在了我國銀行界的議事日程之中。
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是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要求,是金融監督管理體系在商業銀行內部的延伸,由于歷史的原因,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工作得不到重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銀行業務的擴張及商業銀行內部金融案件的逐年增加,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機制的建立日益受到重視。
2我國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在模式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