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18:18: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商貿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商貿發展

供銷社商貿發展情況報告

縣供銷社近年來認真貫徹國發[2009]40號文件精神,深化經營體制政策,初步形成了以農業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回收、農副產品購消四大連鎖經營產業,2013年全系統商品銷售總額6758萬元,為全縣農業發展,活躍城鄉市場,繁榮農村經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商貿產業發展現狀

1、農業生產資料經營產業:縣供銷社創新體制搞活經營,以新供銷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為龍頭,以各基層供銷社為基礎,整合農資直營店、農家店、加盟店為連鎖經營網點,通過國家“新網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建設資金扶持,加大經營網絡基礎設施投入,形成了具有3個配送中心,11個直營店,65個加盟店的經營網絡,2013年為農民供應農業生產資料2.3萬噸,有關服務信息和宣傳材料3萬多份。

2、日用消費品經營產業:引進省內大型連鎖企業家電銷售公司,密切合作,并以家電超市為龍頭,以基層中心供銷社日用消費品超市為自營平臺,通過爭取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扶助,在全縣建成社有日用消費品超市6家,村級連鎖加盟店156家,2013年基層供銷社超市實現銷售255萬元。

3、煙花爆竹經營產業:注重以安全經營為重點,強化煙花爆竹市場專營,加強城信建設和行業自律,按“六統一”標準,著力打造貫通城鄉,布局合理,規范有序的煙花爆竹經營網絡,在全縣建設標準化煙花爆竹配送中心1個,直營店3個,代批點7個,零售網點150家,并建設標準化儲存倉庫600平方米,配備了專用配送和市場稽查車輛。保障了煙花爆竹市場管理安全有序,銷售持續上升。

4、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經營產業:通過整合社有資源,采取股份制形式,組建成立縣新供銷再生資源公司,以資本購銷為紐帶、整合、規范現有再生資源加收網點,建立再生資源交易市場,積極開展廢紙、廢金屬、廢橡膠及車輛拆解和家電以舊換新等業務,該公司現共有回收利用網點63個,2013年實現廢舊物質購銷交易額1630萬元。

查看全文

城鄉商貿發展工作體會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市委作出了“更加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大討論活動,對于推動我市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結合商貿流通工作實際,談談個人的粗淺體會。

一、商貿流通領域改革發展的歷程,就是持續不斷的思想解放的過程

大家知道,流通和市場有著自然的聯系。流通是從整體上動態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市場是流通過程中的橫斷面,囊括著流通過程的各種利益關系。流通領域以其相對獨立的產業特點以及與市場經濟緊密聯系的特性,使其率先進入改革開放。我市流通改革大體分為四個階段,即改革起步階段、大力推進階段、深化發展階段、繁榮創新階段。可以說,流通領域改革發展的過程,就是按照黨的思想路線不斷解放思想、使主觀認識不斷接近客觀實際的過程,從而產生了主管見之于客觀的行動、方法和成效。

就我市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流通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商品市場初具規模,市場機制已經形成并發揮重要作用,流通主體實現多元化,流通設施和技術不斷改善,現代流通方式和先進經營業態迅速發展,“多渠道、少環節、開放式”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以市場化為標志的商品流通體系基本建立。去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3.8億元,是改革開放初期的49.37倍;全市共有各類商業網點41570個,規模以上商場50家,各類商品市場(包括農貿市場)近200各,農產品批發市場有所發展,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流通網絡。沃爾瑪、肯德基等世界知名企業落戶我市,為我市商貿流通帶來先進管理和營銷理念。“菜籃子”不斷凈化和豐富,經受了各種突發事件的考驗,不斷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商貿流通在經濟社會和人民生產生活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可見,三十年來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的過程。

二、更加解放思想要緊密聯系實際,突出流通領域重點難點問題破解

查看全文

高新產業的商貿發展探索

本文作者:傅曉明袁聲莉戴化勇楊申燕工作單位:湖北經濟學院

從2000年第二期和之后的第三期高新區規劃設計開始才一考慮到商貿業的相應配套建設,世紀金花作為首家大型購物中心開始進駐;到2003年開始逐步形成了以橫向4.2公里的科技路和縱向1公里的高新路的“小T型”商業網點聚集區,原來的一、二期區域的制造業和工業企業一律遷入新擴地區,騰出來的區域全部作為商貿服務區;之后隨著高新區建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原有的商業網點布局已經不適應發展需要,為此,高新區又規劃了以橫向科技路和縱向3.6公里的唐延路構成的“大T型”商貿業聚集區。2004年,當時的西安市商業貿易局了西安市商業網點發展規劃(2004一2020),全面規劃了西安市總體商業網點布局,高新區商貿業的總體布局隨著西安市總體商業規劃的也進一步明確,目前,已經形成以傳統的科技路和高新路為主發展商業街、以唐延路為主發展現代服務業和中央商務區、并發展以錦業路和西臺路為主發展總部經濟的總體商貿業格局。同時,2012年三星電子正式進駐高新區,據估算,三星公司的存儲芯片項目總的投資規模在70億元人民幣,盡管此項目在2012年上半年簽約之時在全國引起很大爭議,但是西安市態度非常堅決,最終排除了異議堅決引入,為此,高新區專門規劃建設三星城,以現在臨近草堂工業園的9.5平方公里為三星城建設規劃用地,項目已經開工,計劃明年9月建成一期,三年完全建成;未來形成10萬人左右的三星城,規劃配套160多家企業,包括醫院、學校、員工宿舍等設施。2012年6月,國家有關部委正式通知各主要城市上報建設國家級中央商務示范區申請,西安市政府作為申報城市,確定以西安高新區為主作為西安市的國家級中央商務示范區建設的上報區,并且聯合碑林區、蓮湖區和雁塔區三個老城區的商貿業資源,整合規劃建設西安市中央商務示范區,這一重大決策為新時期高新區的商貿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所以,未來一段時期來看,高新區的商貿業發展將是以西安市總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家級中央商務示范區建設、三星城建設三極并進的推進方式作為主導推進動力。高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及分布截止20n年,西高新共有商業網點1372余個,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78.71億元,比2010年增加31.06%。1、著力打造高新區中央商務區,增強高新區商貿流通業輻射力西安高新區以申報國家級中央商務示范區為契機著力打造一流的商貿流通中心。西安高新中央商務區位于區域核心地帶,以唐延路、錦業路、西太路為發展軸,集聚了一批以高端商務、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等產業形態為主的現代服務業,成為高新區萬億元現代服務業產業帶的重要組成和集辦公、會展、酒店、商業、居住、文化、娛樂等復合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新都市中心。目前,20余家主要金融機構均在中央商務區設立了網點,功能齊備、配套完善的大型商場、超市、賓館酒店、娛樂餐飲、金融保險等使之成為西安市最集中的高端商業品牌聚集區和西北第一商業聚合地。西安高新區中央商務區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沿科技路、高新路、唐延路、錦業路規劃建設了高檔次的商務寫字樓139棟,建筑面積達到328萬平方米,其中4A級標準以上的商務辦公樓70棟,建筑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以科技路、高新路和唐延路為軸線的“T”字型高新商圈經營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分布著大量高級寫字樓,聚集了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在西安高新區商務聚集區建有文化藝術中心、劇院、主題公園、游樂場、科技館、博物館、圖書中心、文化廣場等,打造了標志性文化建筑,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質,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宜居、宜商、宜業、宜游、宜學的五宜商住區。中央商務區已發展成為兼備科技、金融、交通和時尚優勢為一體的高端復合型區域,區內各類高端服務設施齊全,并日益形成了高新品牌,被譽為“關中第九景,’o2、高中低端酒店餐飲業齊頭并進、均衡發展西安高新區現有星級酒店22家,其中四星級以上8家。亞洲地區盈利能力最強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內陸首家五星級瑞士本土酒店瑞斯麗大酒店、西安綠地假日酒店等一批知名高端酒店相繼入駐,使其商旅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目前高新區餐飲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主要集中在高新路和科技路一線,從集中度看,高新區餐飲在高新一路和高新二路之間形成了高新區的餐飲服務一條街,集中了以俏江南為代表的高檔餐飲和來自本地、四川、新疆的中低檔餐飲企業。不過總體看,高新區餐飲業上不如西安市在傳統的雁塔區和新建的曲江文化區餐飲業發達,在這兩個區集中了西安市的主要餐飲美食和酒吧街,由于西安市相對城區面積比武漢市小很多,所以,從餐飲的選擇看,商務宴請活動主要集中在雁塔區和曲江新區。3、初步形成多樣化的零售業態布局西安高新區商貿零售業態兼具了高端百貨、大型購物中心、小型商場、社區便利店等多種形態,初步滿足了消費者不同層次的需要。在高端百貨和大型購物中心上有金鷹國際購物中心、世紀金花大型商場,大型連鎖店有沃爾瑪超市,不過再無其它連鎖超市,西安市本地沒有形成象武漢市武商量販、中百倉儲、徐東平價等大型的商業連鎖超市,主要是由一些中小型商業企業形成配套,包括小百貨、小商場、小區配套商業設施、小區便利店、小區蔬菜直銷點,其中,高新區明確要求在進行住宅小區建設中必須拿出一定比例(一般為10%)的建設面積用作商業配套網點的建設,以滿足小區居民的生活需要。新區內形成了高、中、低檔商業網點的整體布局。4、物流業及專業市場的布局情況物流業在高新區的發展目前沒有納入規劃,從高新區的現有格局和基本指導思想看,物流業并不是他們重點扶持的,主要原因是認為物流業造成大量的重型卡車來往于高新區,影響了高新區的總體環境,造成環境污染、噪聲和交通堵塞,因此,與此相關的現有高新區8家汽車“45”店也因為需要物流業配套而計劃遷出高新區。不過,由于比亞迪汽車就坐落在高新區,大量運輸汽車的卡車就停留在相關區域的街道上面,確實影響了環境和交通,但是對這一企業目前高新區還是重點支持的,所以,高新區要想完全解決大型卡車過多造成的問題可能還不現實。高新區專業市場建設目前基本上是蔬菜市場和汽車“4S”店兩部分構成的。蔬菜市場有沃爾瑪超市一個、專業蔬菜市場一個和小區蔬菜直銷點形成基本格局;8家汽車“45”店分布在唐延路周邊,包括大眾、奧迪、比亞迪等品牌,基本涵蓋高中低檔車型,不過這些店都將陸續遷出高新區,搬遷至三環以外。至于建材專業市場高新區并無配套,高新區居民主要前往老城區的兩家大型專業建材批發市場。

總的來看,西安高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具有如下一些特點:管理職能和行政職能分離高新區管理體制上并不是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劃,而是在現有行政區劃中獨立出來單獨發展高新產業,從行政體制上面來看并沒有獨立成區,而是形成了社會管理由西安市政府會同已有各區職能部門進行管理,而高新區管委會專門負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招商引資以及服務工作,高新區的整體發展規劃依據西安市政府關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總體規劃進行,包括園區建設規劃、招商政策等等均由西安市政府實施。2、嚴格執行城市規劃發展總體要求高新區在建設之初就是按照中央、陜西省的總體要求、依據西安市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設的,在發展過程中,也嚴格遵循了西安市的城市規劃、商業網點建設規劃、高新區建設發展規劃要求,逐步推進,規范發展。3、高新區地理位置特殊由于西安市北面為渭水環繞,南面則是橢圓形的秦嶺阻隔,因此,從西安市市區發展可行方向看,向城市的西南方向發展是可行之策,所以在高新區建區之初,就確定了向西南方向發展的大方向,也明確了西安市整個城市格局發展的大方向,也就是說,現有高新區的發展區域實際上也是整個西安市城市發展的區域,這也導致了西安市在整體的投入上以及市民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區域的選擇上也傾向于選擇向高新區遷移。這一點不像武漢,武漢市的城市發展呈現多極化,城區面積向四周擴張,所以也導致了東湖高新區從對市民的集聚效應上面不像西安高新區那么強烈。4、總部經濟和高新產業相互支撐共同發展高新區在發展既有的高新技術產業基礎上,還特別結合了西安市所大力推進的總部經濟的發展,在西安市定位于西部總部經濟中心的基礎上,西安市將總部經濟的發展立足于高新區,這樣使得高新區在發展傳統高新技術產業基礎上,借助于總部經濟的發展帶動產業區內其他經濟體的發展,同時,各類企業的地區總部的進入無形之中又增強了高新區的吸引力和投資集聚效應,使得更多高新企業落戶,從而形成了目前總部經濟、金融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多元產業集聚的總體布局。5、將城中村改造與商貿業發展相結合城中村改造中不是簡單的拆遷推倒建設高檔寫字樓和商業網點,而是結合城中村的具體位置,一方面建設了大片的新居民區,一方面在這些新居民區中保留城中村村民自主開設的商業網點,包括餐飲、百貨、娛樂等設施,這些設施盡管比較初級、簡陋,但是客觀上為周邊制造業企業員工以及剛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們提供了一個成本相對低廉的居住之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新區吸引和穩定一批收入不高的年輕群體,同時也形成了高新區商貿業的有效合理的結構。6、借力大型企業的引進入駐,助推商貿業發展典型案例就是今年借助三星公司存儲芯片項目入駐高新區,高新區為此配套建設的三星城將建設一大批商貿配套設施為即將進入園區的1000多名韓國員工和更多本地居民提供服務,這無疑將對高新區的商貿業發展起到巨大作用。上述特點既是西安高新區發展的重要經驗,但也有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1、過分強調了總部經濟和虛擬經濟的作用。高新區最近兩年的發展規劃中很大一部分是圍繞建設總部經濟和中央商務區展開的,今年更是圍繞西安市申報國家級中央商務示范區的決策開展了建設總部經濟和中央商務區的更大力度的招商引資工作。而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可能造成高新區經濟發展的“跋腿”。2、對商貿流通業的完全放手可能導致市場失靈問題。高新區目前所實施的商貿業管理體制基本上是高新區管委會不承擔商貿業發展的管理職能,完全交給市場,運用市場的看不見的手來實現商貿業的發展,而商貿業從業者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則是依據國家和省市相關法規進行監督管理。但是由于高新區所處地理位置的相對獨立性,同時又存在和保留了大量的城中村改造后自然形成的城中村商業網點,導致這些地區的商貿業發展存在一定的無序競爭和壟斷經營等問題。3、城中村的管理真空問題不容忽視。城中村改造后留下的大片村民自主建設的商業網點目前基本上歸口村委會管理,村委會的管理比較薄弱,甚至有些場所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形成了一些城中村商業網點的無序競爭、壟斷經營乃至不法經營,甚至還可能成為黑社會組織形成的溫床,再加上這些商業網點人群聚集,顧客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很容易發生治安問題,甚至更大的群體聚集事件,這都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管理的難度。4、專業市場發展存在較多空白。高新區專業市場發展空白較多,目前,區內人才服務市場、大型商品批發市場和物流配送基地等數量都不多,如人才服務市場只有高薪區管委會駐地一家,無專業的建材批發市場,而對于已經形成的汽車專業市場(如45店)又由于產業政策和指導思想的原因,計劃全部遷出,使得汽車專業市場的發展已基本上停滯。專業農貿市場呈現空白,居民生活由沃爾瑪超市和小型社區蔬菜直銷店來解決。這些使得高新區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城市功能上出現了一定的缺失,目前的解決方案主要是由周邊城區配套解決的,這客觀上加大了高新區居民生活的成本。

綜合上述經驗和問題,我們認為,在東湖高新區發展商貿流通業中有如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借鑒:1、商貿業發展要和國家商貿業發展的總體政策相結合借力發展。借鑒西高新的商貿業發展,東湖高新區可以參與到國家級中央商務示范區申報工作和建設工作中,圍繞總部經濟和CBD建設來發展商貿業。西安高新區的商貿流通業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而在這一新的發展階段中借力發展成為高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新動力。而這一借力就是抓住西安市正在開展的申報國家級中央商務示范區這一契機,以國家級中央商務區建設為抓手,大力促進區內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這次西安市的中央商務區建設工作是以高新區以及圍繞高新區的幾個老城區的商貿業基礎作為申報依據的,客觀上為高新區的新的商貿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也使得高新區的發展和周邊城區的發展形成合力并融為一體,既實現了對周邊老城區的帶動發展,也客觀上為高新區的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堅實的支撐。東湖高新區應該積極利用這一信息,盡快落實國家商務部所提出的建設國家級中央商務區試點城市的相關政策要求,積極爭取武漢市加入這一競爭,并將東湖高新區納入這一規劃,以提升東湖高新區商貿流通業的整體發展水準。2、與城市的總體城市規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形成多種產業協調并進、相互促進的格局。西安高新區雖然一直沒有對區內的商貿流通業進行系統化的規劃和管理,但并不意味著區內的商貿流通業就是無序發展,除了區內相關的配套政策外,西安市政府所制訂的一系列發展該市商貿業的政策措施同樣在區內得到較好貫徹執行,所以保證了區內的商貿業發展的規范和有序,由此可見,將區內發展和全市的發展規劃相聯系、相協調,既保證了高新區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區內的產業招商工作中去,又保證了招商產業能建立在較好的商貿業配套支撐上,使得區內企業進得來,留得住,可發展。東湖高新區在商貿業發展中也可以結合武漢市最近出臺的一系列建設國家級中心城市的舉措,將區內商貿業的發展和建設國家級中心城市的規劃結合起來,如2012年8月29日武漢市政府所提出的建設“九大區域中心”的決策就是典型的重大決策,如果東湖高新區在這個重大規劃決策中能夠進行有效的融合和參與,將對于高新區內的各個產業當然也包括商貿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當然,東湖創新試驗區的建設也同樣將是重要的推動力,也必須善加利用,借力發展。3、商業網點和商貿配套建設要注重高、中、低檔網點在同一區域的合理搭配,有利于社會管理高效運作,同時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商貿業的發展切忌好高鶩遠,盲目追求所謂高檔、奢華、時尚,尤其不能被房地產商綁架,淪為房地產企業營銷活動的噓頭和工具。像最近在魯巷光谷步行街所提的什么“24小時不夜城”建設,一定程度上就是房地產商鬧出的營銷概念,對于改善廣大居民的實際需求有多大的作用值得我們思考。商業配套建設要注重實效,注重老百姓的實際生活需要,從滿足絕大多數在區內生活的普通人的生活出行方便舒適需要出發來進行商貿業發展的規劃和配套。既要有集中連片開發形成規模化和集聚效應,但也要深入各個居民聚集區,重視分散網點的建設,畢竟大多數居民還是希望在家門口方便消費和出行的。只有這樣,才能留住居民,不至于出現區域空心化和所謂“空城、鬼城”,還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舒適感。4、產業規劃要留有余地。高新區制定相關產業的產業規劃時要注意為不同產業的發展留有余地,留足空間,為以后各產業的發展留下足夠的可能性,防止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現有高新區的不斷擴張一方面反映產業發展迅速,是可喜的表現,但也說明我們的規劃制訂之初對于發展的空間預留考慮不足,使得產業發展尤其是商貿業發展空間經常捉襟見肘,疲于更改以適應需要,結果導致商貿業發展總是處于被動發展或者見縫插針的狀況,這些都說明我們對于商貿業的發展要做到規劃先行,既要規劃時不要盲目發展、片面強調大而滿,但又要適當留有余地,留足發展空間,為商貿業發展提供不斷適應新的需要的可能性。這對我們的商貿業規劃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5、高薪區管委會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中應該積極參與其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既不要手伸的太長干預了市場的正常發育,又不要放手不管,導致市場的混亂無序。西安高新區在發展商貿業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高新區管委會對于區內商貿業的發展一直置于市場調節的模式之下,所以在區內的商貿業發展既有市場競爭帶來的繁榮,又有監管缺位所產生的城中村商貿發展的無序和混亂。東湖高新區的商貿業發展要借鑒西安高新區的作法,從市場調節的一面來看,東湖高新區必須充分重視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認真研究市場調節的規律,用看不見的手來發展商貿業,但同時,區內同樣存在大量的城中村的改造所帶來的配套商貿業配套,這些配套網點同樣也帶來了較多的社會管理問題,高新區可以考慮通過建立商貿業協會組織來積極引導,既避免了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預,實現企業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實現商貿業發展的有序健康發展。6、創新方法、靈活發展商貿業。西安高新區在發展商業網點配套中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方法,他們提出針對不同的情況可以選擇“聯合開發”“自主開發”和“土地置換”三種方式進行商業網點配套建設。所謂聯合開發是指地產開發商和商貿企業共同投資,聯合開發商業網點;自主開發則是有地產開發商獨自建設商業網點配套,而土地置換則是由高新區出臺的針對那些希望擴大規模的位于繁華地段的制造業企業的優惠政策,這一優惠政策簡單地說就是政府采用1:1.5的用地面積比例和這些企業進行土地置換,通過置換,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用地,而政府則獲得了新的商業開發用地,作為商貿業發展的新地塊進行招標。東湖高新區的建設也需要在保證市場調節的基礎上運用制度創新和頂層制度設計來營造良好的激勵環境,通過良好大環境的營造吸引和激發各類企業的發展創新,也能夠有效引導企業有意識的投資商貿業、發展商貿業。

查看全文

當代高新區商貿發展的啟發

本文作者:張冕工作單位:湖北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1、國際高新區的發展歷史世界上第一個高新區是1951年誕生在美國的斯坦福研究園,因而國外的高新區起步早,發展歷史長,發展速度快。國外高新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二個階段:(l)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是從1951年斯坦福研究園的興建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高新區的建設處于起步階段,且發展緩慢。1951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興建的斯坦福研究園(StanfordResearchPark)占地僅有50英畝規模,開創了世界高新區的先河。與斯坦福研究園同時起步的是波士頓地區128號高速公路地區,但當時128號公路地區只是自發集聚了幾百家高新技術公司,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高新區。1959年,美國又興建了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北卡羅來納三角研究園。在這一階段,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高新區還包括:1970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圣三學院建立的劍橋科學園;法國于1969年開始籌建的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城;日本于1963年建立的筑波科學城等。應該說,在這一階段,世界范圍的高新區都處于起步階段,且數量很少,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世界上僅有20多個高新區,興建的高新區都位于西方發達國家,且絕大多數集中在美國。(2)高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經濟嚴重衰退,但是高新區卻獲得了以技術為導向的經濟增長,再加上世界新技術革命引發的世界性的產業結構調整,世界范圍內興起了創建發展高新區的熱潮。在美國,斯坦福研究園發展成了居于全美乃至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前沿的“硅谷”,128號公路地區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計算機基地之一。與此同時,美國其他各州又興建了大量的高新區。到1992年,美國高新區已遍及80個州中的42個州,總數達358個。在歐洲,英國又興建了蘇格蘭硅谷;法國建立了以生物技術為主的布列塔工業園,以航空航天技術為主的圖盧茲科學園;德國建立了西柏林科學園區、亞深技術中心、布倫瑞克科學園區。在亞洲,這個時期高新區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亞洲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紛紛行動起來,興建各種類型的高新區,如韓國的大德科學城,大田科學工業園區,光中技術城,新加坡的肯特崗科技園,印度尼西亞的瑟蓬科學城,印度的班加羅爾科學城,古爾風科學城,泰國和菲律賓等國的科學工業園。迄今為止,世界各地的高新區己經達到1000個,這些形態各異的高新區有力地推動了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目前的世界各地的科技園中,綜合其發達程度、發展速度、影響力大小、對我國高新區的借鑒作用等多方面的考慮,本報告將著重分析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軟件園、臺灣新竹科學園的發展狀況,并由這三家高科技園區的發展狀況分析高科技園區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對于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商貿流通規劃給出建議。2、美國硅谷的發展歷程與現狀硅谷(SiliConvalley)位于美國加里弗尼亞州,它是一個從舊金LlJ的PaloAlto向南到SaintJose長約48公里,從Cupertino到Fremom寬約14公里的狹長地帶,原名叫圣克拉拉谷(TheSantaClaravalley)。1938年williamHewlett和DavidPaCkard用538美元在租來的汽車房里成立惠普公司開始了他們自己的創業,也開始了硅谷歷史的書寫。此后,在特曼教授的鼓勵、支持和推動下,一部分技術性公司隨同惠普公司一起發展起來,為硅谷作為新興電子產業基地打下了基礎。二次大戰臨近結束的時候,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要盡快把國防技術轉為民用技術,把軍事研究中得到的信息、技術和經驗用于和平建設。特曼教授再度回到斯坦福大學,并提出把斯坦福周圍建成“科技人才區”,強化大學在科技產業發展中的角色。為了實現特曼計劃,斯坦福大學首先建立了斯坦福大學研究所(SRI,StanfordResearCh工nstitute),從事與國防相關的研究并幫助西海岸公司的發展;之后,斯坦福大學實施“名譽合作項目”向當地的公司開放課堂;到了1951年,斯坦福工業園(TheStanford工ndustrialPark)的建立,進一步將大學教育和研究與產業發展聯系起來。50年代中期,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公司在硅谷成立,它發展之快,繁殖和派生出新公司的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具備的。到了70年代,由于不能夠繼續從美國的國防市場中獲得動力,風險投資和風險資本家在硅谷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可以說,是風險投資幫助了硅谷微電子企業實現了技術轉移和市場轉移,并促成了硅谷形成集成電路的企業集群。但是,由于1969年美國政府制定了稅收改革法,連續調高資本增益稅,美國的風險投資市場隨即蕭條下來,硅谷的發展也逐漸緩慢下來。不過,這種發展靠的是新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創新所打開的新市場而取得的,1976年SteveWozniak和SteveJobS在汽車房里創立蘋果公司就是這樣的例子。為了促進本國的經濟,1978年美國政府重新制定了新的稅收政策,決定將增益稅從49.8%降到28%,基本上回到了60年代的水平,風險資本隨即活躍起來,硅谷的發展也進入了超大規模的時代。隨著日本打進并控制半導體存儲器市場,硅谷于80年代下半期進入了歷史上最糟糕的經濟衰退,但是,到了90年代初期,隨著咨訊網絡革命的爆發,硅谷迅速從衰退中走了出來,硅谷不僅成為一個復雜的、專「1生產與計算機有關產品的基地,而且成為計算機網絡這一新行業的領頭羊,它重新占據著世界經濟和科技的中心。今天,硅谷己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地,風險投資家的樂園,世界高科技的人才中心,以及新經濟和新財富的谷地。ZOn年,硅谷人均GDP達到94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國總GDP的50/0,而人口不到全國的1%。3、印度班加羅爾軟件園的發展歷程與現狀1991年,印度政府信息技術部為了促進計算機軟件工業的出口,在各主要城市逐步設立了巧個軟件技術園區,其中班加羅爾是投資的熱點之一,班加羅爾是印度軟件技術園區和軟件業的代表。早在80年代初,班加羅爾設立了少數幾家咨詢公司,初露鋒芒,1984年,美國得克薩斯州儀器公司率先打入班加羅爾,在那里設立了軟件開發公司,開展離岸開發業務。80年代后期,國際衛星通信的普及,使得西方公司普遍青睞印度龐大而廉價的人才‘市場,紛紛采用異地雇用印度人才開發應用軟件的生產模式,因特網的出現加速了這一進程。1991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羅爾和美國之間架設了印度第一座衛星通訊設備。90年代中期以來,涓涓細流變成了洶涌大潮,一些重要的高科技公司和跨國公司由孟買移至班加羅爾,HP、Digital、工MB、Motorola等大跨國公司入駐班加羅爾,班加羅爾由此而確立了亞洲軟件業都城的地位。1999年印度《IT行動計劃》,提出成為世界IT超級大國的目標,從各項政策與制度上保障軟件產業的優先發展,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高度鼓勵合作,尤其是與全球知名企業或軟件強國合作,如班加羅爾分別與美、中、日、以色列等國簽署大量合作開發計劃,班加羅爾最著名的軟件企業工nfosyS則與微軟、IBM、工ntel等企業建立多個合作項目,共圖發展。班加羅爾還匯集了一批大型科研機構,擁有印度工學院等7所知名大學,幾百所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如今,在印度班加羅爾創立的高科技企業達到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資參與;目前全世界大約有75家資質為五等(即最高資質)的軟件研發企業,其中有45個在印度,而這其中又有將近30個在班加羅爾;班加羅爾擁有近H萬IT外包員工,還有約n萬人在為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的企業編寫程序、進行計算機維護、金融服務以及其他重要的地區或國際性工作。班加羅爾地區已發展成為印度軟件之都,被稱為印度硅谷。ZOn年,班加羅爾地區IT業創造的產值已達280億美元,并預計今年還將有300k左右的增長。4、臺灣新竹科學院的發展歷程與現狀在八十年代前,臺灣經濟經歷了30年的發展,走過了一條由農業到工業,由輕工業到重化工業,由勞動密集型到資金密集型的道路,特別是通過進口林代工業和出口導向工業的發展階段,臺灣以其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先期發展了輕工、紡織和家用電器等輕型工業,其后則推行以石化、鋼鐵兩大系列產業為主的重化工業,經濟獲得高速發展,一些日用產品如雨傘、鞋類、箱包、自行車等奪得世界銷售量第一位的輝煌業績,使臺灣在國際經濟上爭得一席之地,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進入八十年代后,經濟發展條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世界發生能源危機、臺灣資源短缺、島內市場基本飽和、勞動力工資不斷上漲等,尤其是主要外貿國美國宣布取消對臺優惠政策,并采取種種措施限制臺灣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臺灣經濟發展面臨了新的挑戰。因此尋找少用能源、少用原料、少用勞動力而向世界推銷相比之下還算廉價的腦力產品成為臺灣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選擇。加強研究開發以及吸引海外學人回島發展高科技產業,著手加速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換,己成為臺灣經濟保持繁榮之路。為使臺灣經濟向現代化邁進,經過各方面因素權衡,將新竹建設為“臺灣硅谷”,集中發展電子、資訊等高科技產業,以推動臺灣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當局頒布了((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并于1980年12月正式決定建立新竹科學工業園。以引進高科技產業,生產高科技產品為目標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其產業都是國外先進的高新技術的延伸,集成電路、電腦及周邊、通訊、光電、精密儀器及生物工程等六大產業,構成園區的“明星產業”,不但成為帶動全臺灣整體高科技產業的主力,也成為臺灣產業打入國際市場的主力。集成電路產業是園區的主導產業,其產值和從業人員都占一半左右。其發展速度也極快,年增產率多年保持在50%以上。新生產的集成電路產品在全球占有相當份額,僅次于美、日、韓等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生產基地。目前已投入“深次微米”開發計劃,國際上最先進的0.18微米的微影、蝕刻等技術正在研發中,計劃完成后,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電腦及周邊產業是園區另一主導產業,其產品在臺灣占有極大比重,終端機、桌上型電腦、影像掃描器、可攜式電腦及網絡卡等均占40%至50%以上。在世界排名上位居前列,終端機、影像掃描器和網絡卡占有率分別達70%、64%和38%。在大陸聞名遐爾的宏基電腦公司,是園區一重要企業,其品牌在美國占有率排名前10位,成為全球第六大個人電腦公司。臺灣電子計算機產值能躋居世界第七位,是與科學工業園的發展密不可分的。光電和通訊等產業也以極快的速度發展,預計將成為臺灣高科技產業下一波的主力產業。

從國際高新區的發展歷程,特別是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軟件園、臺灣新竹科學園的發展狀況,可以得出以下幾方面對高新區內商貿流通規劃的啟示,包括:(l)對居民與員工的共同關注;(2)為創業青年提供良好的商貿輔助設施;(3)國際化的視角。1、對居民與員工的共同關注從國際各主要高新區的發展和現狀中都可以看到,高新區內的人員構成會隨著高新區的成熟而出現原有居民的數量比例不斷降低,高新區內企業員工的數量比例不斷增加的現象,因此,從長遠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在高新區內進行的商貿流通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應把關注重點和受益對象從區內原有居民慢慢轉變為居民與員工的共同關注。對于在高新區內的企業員工,也會出現與傳統工業區內的員工不同的特征,即工作與家庭界限的模糊性。工作與家庭生活在表面上的二分和內在的互斥一直都是傳統工業社會尤其是工業區的一個重要特征。然而,國際各高新區的發展現狀表明,過去那種把工作和家庭區分為兩個性質不同的文化領域的觀點不總是正確的。實際上,在高科技工業園內,工作和家庭的邊界是模糊不清的,以致于想證明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家庭都很困難。例如,硅谷文化研究小組發現很多硅谷內高技術公司中的工作人員會在工作的過程中利用公司里的電腦,在網上為朋友購買禮物或者購買家庭用品;另外也發現有不少員工在工作時間通過自己的私人便攜電腦通過進人到學校圖書館完成學位或技能進修。這樣的發現不僅揭示了家庭文化和工作文化之間界限的模糊不清,更使我們看到一個普通人每天在把工作和家庭結合在一起時所顯現出的創造力。按照這樣的思路,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在高新區內得到了協調和綜合。一方面,高新區內企業員工的工作過程對于其家庭的影響慢慢從消極轉為積極。在傳統工業社會,人們從工作中獲得報酬以維持家庭開銷,但同時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異化也必然導致家庭的異化,因此可視工作為家庭生活所不可避免的威脅。在傳統工業社會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中,如果夫妻雙方都就職的話,他們每天的生活可以典型地描述為在工作和家庭的需要之間“走平衡木”。走平衡木的比喻認為工作上遇到的障礙和家庭障礙處于蹺蹺板相互對立的兩端這個比喻的實踐含義是它使我們認為家庭是對遭到破壞的情況進行修復的努力,特別是由于工作的侵擾而造成的破壞。當我們聯想到走平衡木的人突然失去平衡狀態時的情境,這個比喻就顯得很恰當。毫無疑問,這個比喻所隱含的是工作對家庭的影響是以消極為主的預設,以及封閉的靜態平衡最優化觀念,而非工作與家庭的關系應該是激發創造力的開放關系。然而,硅谷文化小組的研究成果表明,隨著高新區內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無論在企業內還是家庭內都越來越高,MZM(MachinetoMachine,機器到機器)的出現更使得員工可以在企業內控制家庭中的各種設施,高科技園區內的個人在工作與生活中的界限變的越來越模糊,高科技園區中工作對家庭的影響正從消極轉向積極。而另一方面,在高科技園區內,家庭已經不僅僅是工作壓力和緊張的庇護所,還可以被視為一個多種用途的發動機。很多工作完全可以在工作場所之外進行,即使工作本身被鎖在公文包或者便攜電腦里,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充滿關于工作中的困難解決以及社交關系的討論。按照上述分析,既然高新區內工作與家庭的界限會朝著不斷模糊化的方向發展,主要為工作服務的產業規劃和主要為家庭服務的流通規劃也應該不斷融合。一方面,在進行商貿流通規劃的過程中不應該僅僅把高新區看做一個工作的場所,而要同時關注員工的工作需求和家庭中方方面面的流通相關的需求,在二者的同時滿足下實現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家庭舒適程度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高新區內的員工主要由青年的知識型員工組成,這類人群的心理特征、行為特征、消費習慣等會與高新區內原有居住人員有較大的差異,按照國際各高新區內原有居住人也有比例不斷下降、企業員工數量比例不斷上升的經驗,就應該在高新區的商貿流通規劃中同時考慮員工和原有居民的不同需求特征,爭取實現二者的共同滿足,甚至更偏向于滿足區內企業員工的商貿流通需求。2、為創業青年提供良好的商貿輔助設施從國際各個成功的高新區的發展歷程來看,大學,特別是著名大學在其中起到的推動作用是功不可沒的。美國《商業周刊》曾經指出:“今日硅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聚集學術精英、科技天才一、無限想象力及資金四射的科技殿堂,造就它的溫床—斯坦福大學功不可滅。”斯坦福大學為硅谷培養了大批一流的創業人才,如工程師、律師、銀行家、風險資本家和資產上億美元的企業家。而且斯坦福大學不斷派生出新公司,如太陽、英特爾、惠普、蘋果、硅圖、思科、雅虎……等等,恐怕沒有人能清楚地知道,斯坦福大學究竟派生出了多少公司。由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創辦的高技術公司成百上千,創造了硅谷65%的產值和約25萬個工作崗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也為硅谷的成功起到了巨大作用,其科學精英們造就了許多科技新趨勢,其中包括關鍵性資料庫的發明、目前廣為人知的Unix系統以及微處理器運算效能提升的精簡運算指令集架構等,也培育出了包括英特爾的創始人GordonMoore在內的一大批硅谷精英。與硅谷中高校的推動作用相仿,印度工學院對于印度班加羅爾軟件園,國立清華大學對于臺灣新竹科學園,劍橋大學對于英國劍橋科技園都產生了類似的推動作用。各大高新區在與高新區內高校相互促進的同時,大多數還形成了鼓勵創業的文化氛圍。美國學者安納利•薩克森寧在《地區優勢:硅谷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一書中指出,盡管128公路與硅谷開發相似的技術,又在同一市場上活動,但結果卻是前者蒸蒸日上,后者逐漸走向衰落,發生這種差異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它們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硅谷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鼓勵冒險、善待失敗、緊密合作。不管是新入區的創業者,還是區域內的老員工,都努力地創辦新公司,甘冒創業失敗之風險,而不滿足于在大公司一步一步地發展;在世界許多地方,技術或決策上的失誤是一種恥辱,會斷送人的前程,而在硅谷,對于失敗卻極為寬容,許多公司獎賞那些甘冒風險的人,而不是懲罰因冒險而遭失敗的人,從而推動各級管理人員和全體員工大膽地嘗試創新;區域內的人們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全球競爭力的獲得依賴于區域整體優勢的發揮,于是,硅谷的發展真理是:競爭要求持續創新,持續創新則需要員工與員工之間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供應鏈相互之間的密切合作。印度班加羅爾軟件園相對而言更重視通過相互的合作與信息傳承來鼓勵和幫助實現青年人的創業過程。軟件園內崇尚共享知識的集體主義文化,班加羅爾的軟件工程師也很樂于向他人傳遞知識,做新手的“導師”。在集群組織內部,顯性知識通過正式培訓、企業內部互聯網和知識倉庫來轉移和流動;而隱性知識本身難于識別和轉移,于是班加羅爾的大多數組織采取非正式程序來轉移知識,例如“導師”制就是非常有效的程序之一,通過“導師”制,高手向初學者直接傳輸經驗法則,甚至關于客戶的信息和經驗也可以共享,專門技能和知識在班加羅爾軟件集群內得以順利流動。臺灣新竹科學園內同樣有著濃厚的推行創新的文化,在園內激烈的競爭中,也許只有10%的人能獲得成功,但失敗者也因進行了嘗試而受到稱贊。新竹科學園內的創業者在失敗時,沒有絲毫的羞辱感,他們認為其創業的動機更多來源于挑戰新技術。因此,他們勇于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并坦然面對失敗與挫折。新竹的文化認為,失敗并不是一個污點,而是未來成功的識別證,這樣的文化不僅證明了個人的自由創造欲望是經濟發展中最核心的推動力,而且把嘗試和失敗視作自由創造所必須的成本。按照上面的論述,在國際發展較好的主要高新區內,隨著大學與高新區的互相配合,伴隨著高新區內激勵、創新、寬容、學習、合作的文化氛圍,會有越來越多的的青年人才在高新區內工作和生活,這些青年人才不僅僅是高新區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也將慢慢成為高新區內的主要人群。因此高新區的商貿流通規劃要既能夠滿足其方便、快捷、時尚的生活需求,又要滿足其合作、展示、創新的工作需求,讓他們樂于長期留在高新區內,成為高新區效率提升的主要貢獻者。3、國際化的視角隨著交通、通訊等技術的不斷發達,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正在不斷縮小,“地球村”己經可以形成,各大高新區內特別需要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企業和精英人才,也會最明顯的體現出高新區內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和人員的共存性和國際性。在硅谷,新的移民浪潮使得國際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從世界不同國家過來的移民把他們自己關于家庭、工作和社會的觀念也帶進了高新區這個微型社會。硅谷文化小組研究時發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的愛好、文化有很大差異,他們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而聚集,某種相同的技術設備也可能在不同類型的家庭環境條件下產生絕然不同的影響。例如:對不斷出現的新技術的普及使用可以使中國、印度、越南等家庭聚集在一起,因為一個成年的兒子為了教自己的媽媽新的電腦技術而不斷與家庭成員溝通;但是也可以使一些來自歐洲的家庭成員相隔越來越遠,因為這些新技術可能使家里的成年孩子緊緊地同企業界連在一起而疏遠家庭。在印度的班加羅爾軟件園內,己經有近一半的員工來自美國、中國、日本、以色列、英國等印度以外的國家,其他世界主要高新區內也都顯示出比附近地區高得多的國際化的傾向。針對高新區內出現的國際化的現象,在進行高新區內商貿流通規劃的時候就必需要從國際化的視角出發,多考慮各國,特別是高新區內人員眾多的他國文化,一方面盡可能使得各種不同文化來源的人員的通用和特定的商貿流通方面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另一方面盡可能避免在商貿流通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中出現會導致不同文化來源的人員產生理解分歧的情況,從而避免不同類型人員的矛盾和沖突。

綜合上述有關國際高新區發展的現狀和觀點,我們認為,在我國高新區發展商貿流通業過程中有如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借鑒:1、既然我國高新區是一個政府主導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下的新技術開發區,就應該吸取如臺灣新竹科學園的經驗,無論是在各高科技產業方面,還是在商貿流通方面,都要注重政府在宏觀上的規劃性和微觀上的服務性這兩大職能。所謂宏觀上的規劃性,指的是在高新區建設過程中進行有關商貿流通方面的統一規劃,制定階段的發展目標、發展規劃,從而能為入駐園區的企業營造良好的商貿流通環境和發展環境;所謂微觀上的服務性,指的是各地高新區管委會應該將自己作為一個服務機構,為入駐園區的企業提供一攬子的高品質服務,這其中包括購物、餐飲、休閑、物流、會議、會展、娛樂、文化、教育、創業等各個方面在內的商貿流通是高品質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管委會需要時時跟蹤園區內企業和員工不斷出現的新需求,并在商貿流通規劃的指導下盡可能滿足這些需求,并不斷促進高新區內商貿流通效果和效率的不斷提升。2、明確高新區商貿流通針對的對象不應該僅僅是當前居住在各地高新區內的居民,而應該從長遠的、發展的角度看待本次規劃所針對的對象。按照國際各高新區的發展歷程來看,高新區內原有居民的數量比例會不斷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高新區內各企業的員工在高新區內安家落戶,導致其數量比例不斷上升。我國各地的高新區也不會違背這樣的歷史經驗,因此,其商貿流通規劃應該考慮,甚至是應該側重于考慮區內高新企業的員工的商貿流通需求。而如前文所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際各主要高新區的發展歷程,高新區與區內高校的配合互動、高新區內濃厚的創新與創業氛圍都造成了高新區內的企業員工中大部分是由年輕的知識型員工構成,因此,新生代知識型員工對于商貿流通方面的需求也必將成為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商貿流通規劃制定時所必須考慮的要素。從工作的角度出發,新生代知識型員工在創業的過程中特別需要智慧的展示場所、需要與他人知識的溝通與協作、需要能夠鼓勵其不斷嘗試創新的氛圍。因此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商貿流通規劃應該針對這些需求特征,注重進行各級各類會展場所的布點,為青年人才的創新成果的展示提供平臺;注重多功能會議廳、可以進行工作交流的餐飲和休閑場所的規劃,使得青年人才可以方便地找到交流、合作的空間;嘗試在商貿流通規劃和實施的過程中鼓勵進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商貿流通企業為青年人才的創新成果進行風險投資。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青年知識型員工技術水平高、生活節奏快、需求個性化強,因此高新區的商貿流通應該充分考慮這些需求特征,傳統的百貨商場等流通業態對這部份個體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吸引力,而應該一方面多打造集購物、休閑、餐飲、會展于一體的大型商業中心,使得區內員工可以方便地在一個地點滿足多種需求;另一方面增加大型商業中心中給予個體的商品體驗功能,再通過進一步完善的物流和快遞配送的布局,以“實體店體驗十電子商務+快遞配送”的方式快速便捷的滿足區內青年員工的個性化需求。3、從國際高新區的發展經驗來看,高新區內人員組成的國際化程度將越來越高。因此,各地高新區區商貿流通規劃的制定應從長遠考慮,在規劃中考慮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個體商貿需求的滿足。在規劃中需要考慮到教堂、其他主要國家的風味飲食、雙語學校等其他國家的員工的商貿需求,也要盡可能避免在商貿流通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中出現會導致不同文化來源的人員產生理解分歧的情況,從而避免不同類型人員的矛盾和沖突。盡管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對國際高新區的發展現狀做了比較充分的信息搜集和細致的分析,但一定還有一些尚未收集到的資料和尚未考慮到的問題無法吸收進我們的報告,也還存在一定的缺憾,因此也希望有關專家對本調查報告提出寶貴意見。

查看全文

省際周邊城市商貿發展思索

省際邊緣區是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省級行政區域在交接處所構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間,它在地理區位、資源條件、文化背景、產業結構、發展階段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同質性(仇方道,2009)。由于行政邊界因素的影響,邊緣區一般具有對基礎設施、經濟要素、產業擴張和市場等的“切變”作用,從而這些地區產生“邊界效應”。從發展特征講,省際交界地帶一般具有經濟的不發達共性和相對差異性等特征。關于邊緣城市的發展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服務業作為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其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商貿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對城市的發展作用日趨明顯,而關于邊緣城市的商貿業發展研究卻甚少。徐州地處江蘇省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遠離省會,是典型的省際邊緣城市。徐州商貿業發展研究對省際邊緣城市商貿業發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徐州商貿業發展概況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交界處,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由于遠離省會城市,商貿業受省會城市輻射作用較小。本文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聯系較強的淮海經濟區為研究區域,來研究徐州的商貿業發展。

(一)淮海經濟區概況

淮海經濟區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國最早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它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臍部,由蘇魯豫皖4省接壤地區的20個市組成。淮海經濟區各城市在自然資源、發展歷史、經濟水平及文化習慣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相似性,產業聯系較強,分析徐州商貿業在淮海經濟區內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實現對徐州商貿業發展的較為準確的定位。

徐州是江蘇省要建設的四個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時又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和國家主要樞紐城市。徐州商貿業的發展更是領先于周邊縣市,特別是近年來徐州發展大交通、大商貿、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貿業的發展充滿活力,已成為區域商貿中心。但是,商貿業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問題。由于缺乏合理的整體規劃,新的商貿業網點層出不窮,業態分布不合理,許多商貿業網點盲目求大、升級,形成惡性競爭,商貿業布局與城市總體發展不一致等,這些問題不但影響了商貿業自身的發展,對整個城市的資源也造成極大的浪費,影響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的商貿發展探究

本文作者:唐細語工作單位: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1.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20n年,我市商貿企業9800多戶(不含個體),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75.26億元,同比增長19.6%,從業人員20萬多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近20%,占全省的份額由2008年的17.9%上升到19.6%,增幅在全國省會城市連續兩年位居前十位,在中部省會城市連續三年位居前十位。2.商業設施設備較齊全,大商貿、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底,長沙市市區擁有各類商業網點5.2萬個,營業面積398萬平方米。其中,營業面積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業設施46個,業態包括購物中心、大型百貨店、大型綜合超市、大型專業店和倉儲會員店;連鎖農家店869家,鄉級覆蓋率達到100y0;商業街42條(綜合街16條,專業街26條);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發市場42個。3.市場主體日益壯大湖南友誼阿波羅股份有限控股公司,20n年,實現銷售額48億元,同比增長24%,位居中國服務業百強第16位,連鎖百強第14位,零售百強第10位,其次,長沙通城百貨、王府井百貨、新世紀百貨的銷售也取得佳績。高橋批發大市場、紅星農產品市場年交易額分別達300億元、200多億元,雙雙跨入全國同類市場10強行列。商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ZOn年至今,全市商貿流通業引進內資50億元人民幣、外資5億美元。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世界500強及國際知名零售企業陸續入駐;北京華聯、上海世紀聯華、國美電器等國內有影響的商貿企業也先后登陸長沙。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消費者的消費增長趨勢明顯加快,商流通業發展取得了卓越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1.商貿流通業發展先導作用有待增強“十一五”期間,雖然我市政府不斷要求確定流通產業基礎產業、先導產業的地位,但是我市商貿流通業發展仍然存在著對生產和消費拉動力不夠的問題。首先是對生產的引導不夠,我市工農業產品流通效率整體上講還比較低,企業流通成本較高,商貿流通業發展對我市本土產品價值的實現和提升作用還不明顯,其次是對我市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發揮不夠,對農村市場還需要進一步發掘,消費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2.商貿流通業對外擴張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十一五”時期,依托優越的港口及其他交通運輸條件條件和物流基礎設施,我市商貿流通產業的輻射力得到有效增強,但與上海、杭州、廣州等城市相比,我市商貿流通業整體上仍存在規模偏小、品牌特色不足、大型商貿流通主體缺乏、產業導向不明確等問題。3.商貿流通業發展的軟環境有待改善商貿流通業政策機制和規劃執行力不足。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制定與落實的剛性不夠、落實的力度與執行的鋼度不夠。長期以來我市各級政府重工輕商的理念依然存在,商貿流通業作為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發展地位有被邊緣化的趨勢,發展空間也受到多個新興行業的挑戰,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各種政策和規劃不能得到真正落實和實施。商貿流通業高端管理人才匾乏。調查表明,目前我市大型商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高端管理人才緊缺問題,人才隊伍的不足制約了商貿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利于商貿流通企業集團化發展。4.商業規劃得不到有效執行,商業布局不夠合理一是商業規劃的執行往往讓位于招商引資的需要;二是政府規劃部門監管職責不明,開發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常不按商業規劃建設便民網點或建后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錯位經營的大型百貨店集聚效應不明顯,以經營快速消費品為主的連鎖超市卻往往扎堆;四是現有商業設施呈老城聚集、新區不足的狀態。從而導致巨大的資源(土地)浪費。5.消費環境巫需改善不少商業設施交通條件欠佳,停車設施不足,疏導客流的空間狹窄;為顧客服務的軟硬件設施和條件不足,如綠化、休閑娛樂設施、標牌指示、貨物托管站等;部分市場布局凌亂,衛生狀況很差。6.政策環境對商貿業發展扶持不力一是只有針對新進企業的扶持政策,對已有商貿企業沒有扶持政策。二是電力、供熱、銀行卡等行業利用壟斷地位侵蝕競爭較為充分的商貿業利潤,加劇行業間的不公平。三是中小型商貿企業融資難。

“十二五”時期,為促進我市商貿流通業健康持續的發展,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城鄉一體、集聚集約、綠色低碳”四項基本原則。1.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便民、利民作為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真正做到把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在惠民、利民、安民上來,切實改善民生。2.城鄉一體的原則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推進城市新區、城鎮、社區、農村的商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中心城區商業的輻射作用,與衛星城、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鼓勵龍頭企業立足城區,以連鎖經營方式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市場。3.集聚集約的原則建立以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集團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培育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以大企業、大集團、大市場為載體,創新體制機制,實現各類要素向優勢資本、優勢企業集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充分發揮龍頭商貿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構筑起商貿流通集聚集約輻射的平臺。4.綠色低碳的原則堅持走綠色發展、低碳經濟之路,推行綠色消費,引導綠色生產、集約投資,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貫徹實施“家電以舊換新”、“汽車以舊換新”等一系列政策,倡導居民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的消費模式,促進我市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五、對發展商貿流通業的建議1.按照構建“長株潭”經濟圈的要求,規劃商貿流通業進一步加強圈內合作,優化商業布局,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局面。圍繞“長株潭”經濟圈產業發展建市場,重點發展生產資料、工業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市場。要利用商貿流通業的資源整合優勢幫助圈內城市承接產業轉移,銷售農副產品和工業制成品,與圈內城市共同發展。鼓勵圈內商貿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商業合作,支持長株潭骨干商貿企業到周邊市、縣開設連鎖店,提高經濟圈商品整體檔次和水平。2.實現城鄉資源統籌配置把市場拓展的重點從城市轉向農村,合理規劃和布局,建設一批腹地廣泛、交易量大、交易手段先進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把新興的電子商務、連鎖經營、大型倉儲超市等業態向城市副中心延伸。3.積極推動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通過綜合政府的產業政策、企業的市場需求、行業的發展趨勢、消費的變動情況等信息,提高各類網絡資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當前,一是抓緊研究電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認證、在線支付、稅收、市場準入、隱私權保護、信息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規規章問題,逐步完善電子商務的法規規章建設;二是以支柱產業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價格指導、網上交易、資源配置等功能于一體的行業門戶網站,發揮無形市場的優勢。三是鼓勵大型百貨商場、購物中心、連鎖超市建設網上商城,增強配送功能,擴大網上消費。四是發展服務業的網絡業務,拓寬電子商務覆蓋面。五是打擊電子商務領域的非法經營以及危害國家安全、損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保障電子商務的正常秩序。4.制定政策,扶持現有商貿企業做大做強一是利用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激勵本地企業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物流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制定差別化的授信條件,創新擔保方式,通過動產、應收帳款、倉單質押等方式,解決中小商貿企業融資難問題。三是鼓勵中小商貿企業通過協會等方式入股建立聯盟,合作參與大商業項目的開發。5.合理進行商貿布局一是與城市整體發展相協調,根據城市的發展定位、發展步驟、產業政策來確定商業市場的定位、布局、業態、規模、政策。對新建、擴建道路周邊的商業網點,要及時謀劃,合理布局,提升檔次。二是充分發揮商貿流通的導向作用,與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三是實施“商旅互動”策略,促進商貿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四是依托交通干線網絡、快速交通系統,將商業設施建在交通便利之處。五是與傳承歷史文脈相協調,一方面商業設施的改造和建設中,妥善保護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風貌;另一方面,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商業資源,傳承和提升傳統商業。六是積極開展以“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為主題的“社區雙進”工程。通過網點、資金、技術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導優勢企業到社區設立便利店、物資回收站、維修站、早餐點、理發店等便民利民網點,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6.建設生態長沙,倡導以低碳綠色為主導的生活消費方式倡導低碳綠色的生活消費模式。低碳經濟的組成不僅包括產業層面的節能減排,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對于環境的影響同樣重要。據有關資料介紹,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要切實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公民樹立低碳生活的理念。在基礎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個階段,納入低碳經濟、低碳社會普及與教育的內容,使低碳經濟、低碳社會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面向社會公眾進行低碳經濟、低碳社會方面的宣傳活動,鼓勵和倡導節約用電、用水,增強垃圾循環利用和分類意識。完善信息制度,增加公眾參與和監督的途徑,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通過宣傳、教育和引導,不斷增強全民低碳意識,養成節能減排的生活習慣,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踐行者,并落實到吃、穿、用、住、行等各個消費領域。長沙要發展商品流通業,首先政府要積極參與、引導,在政策、環境、方向等宏觀方面進行協調、規劃,清理體制障礙;其次要把長沙的總量做大,要完善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商品流通業發展規劃,合理安排零售網點布局,建設三級商業網絡體系,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建立區域性物流中心,提高城市輻射能力;然后要推動流通創新,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進行兼并重組,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最后還要重視農村市場發展。這樣,就會充分發揮商品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促進長沙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查看全文

經貿局金融商貿發展工作意見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實現“*”規劃目標的重要一年。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加深,這對經濟外向度較高的我市造成極大沖擊,我們的發展面臨許多困難和壓力。但是,金融危機帶來的國際產業分工調整和企業并購重組,有利于我們以開放促發展,也為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新的機遇。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尤其是國家和省出臺的擴大內需若干政策措施,對促進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和增值稅轉型改革,以及資源型和基礎性產品價格的回落,對緩解企業經營困難、推動產業升級有積極作用。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在應對挑戰中把握發展新機遇,在克服困難中贏得發展新優勢,全力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大、*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市委*屆六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解放思想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按照“強信心、搶機遇,抓發展、保增長,重民生、促和諧”的要求,緊緊把握好發展的方向性問題和關鍵性工作,努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切實加強管理服務,進一步改善民生,全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09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5%,人均生產總值增長9.6%,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4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外貿出口總額與去年持平,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以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扎扎實實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進產業調整優化,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產業是經濟的基礎,要根據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我市產業發展實際,全力加強產業建設。

查看全文

商貿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思考

根據區委、區政府對明年工作調研的要求,為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切實做好明年政府各項工作,促進全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就加快我區私營個體經濟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全區商貿經濟的發展的有關設想做匯報如下:

一、進一步認識私營個體經濟在全區商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明年是我區開始編制“十一五”發展規劃、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區作為*市的中心城區之一,要在全市實現“兩個率先”中爭當排頭兵,必須突出商貿經濟,實現區域商貿經濟擴張和跨越發展,使商貿流通業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推動全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全區商貿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要求,突出整體規劃、積極引導、調整結構、突出重點的原則,發揮商貿設施的聚集優勢、商貿旅游的品牌優勢、交通便捷的輻射優勢、新興產業的支撐優勢,以中心城區的繁榮繁華和居民社區的便民利民為抓手,確立大商貿、大流通、大市場的發展目標,打造出高起點、現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商貿發展戰略格局,從而推動全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隨著區屬國有商貿企業改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國有資本從全區商貿流通業的退出,今后在全區商貿經濟發展中,是以私營、個體經濟為主的民營企業將成為主力軍,將形成以私營個體經濟為主導的商貿發展的新的體制。區商貿局在加快推進職能的轉變、為區域商貿經濟做好服務的工作中,要做到轉變觀念,把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作為全區商貿發展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突出私營個體經濟,為私營個體經濟做好服務,進一步完善商貿經濟擴張發展的新機制、新體制,發揮商貿經濟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實現全區商貿經濟新的發展。

二、私營個體經濟在商貿發展中的主要方面

根據我區今后經濟發展、特別是商貿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要積極做好引導、服務、協調,發揮產業導向作用,使私營個體經濟能夠符合全區商貿的發展方向和產業重點,從而能更有效的發展私營個體經濟。重點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民族商貿業可持續發展分析

一、我國民族商貿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民族商貿業發展不均衡

對于我國民族商貿業而言,不僅其當前發展狀況相對新型產業較為落后,同時,在其內部經濟發展中,也存在差異。因此,本文主要以云南地區民族商貿業集聚地的發展為樣本基數進行研究,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在我國民族商貿業的發展中,其商貿流通發展水平較全國商貿業發展水平偏低,零售市場價格指數增長出現明顯偏頗,如圖1所示。在2013年價格指數統計中,我國民族商貿業在商品零售價格、食品類商品零售價格、糧食類商品零售價格以及油脂類商品零售價格方面,均存在增長差異,這不僅可以證實在我國民族商貿業發展中,商貿產品價格指數之間的差異,也可以證實不同商貿產品在商貿發展中有不同的發展能力。通過以上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證實,食品類商品以及糧食類商品在民族商貿業中的流通速度較快,較為符合民族商貿發展需求。而對于油脂類商品而言,其需求情況較少,商貿業發展中內部不均衡現象嚴重。故在發展我國民族商貿時,應將側重點放在食品類以及糧食類商貿中。同時,對于不同業態的商貿發展,其市場商貿體系也存在漏洞風險,影響著我國民族商貿業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

(二)我國民族商貿業發展的局限性

在我國民族商貿業發展中,商貿流通業的消費品市場發展勢頭極好,在對地區商貿流通經濟的推動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但是,同樣對于我國民族商貿業發展而言,其經濟發展在外商投資方面陷入停滯期,較以往增長緩慢,投資規模參差不齊,使得大規模商貿企業得到發展,而限制了小規模商貿企業的可持續性。我國云南省民族商貿發展的數據圖,在2010-2014年期間,外商投資總額呈現出降低趨勢,這不僅對未來我國民族商貿業的發展帶來局限,更將影響我國民族商貿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產業經濟增長緩慢

查看全文

廣西參與次區域經濟貿易合作的重要性論文

摘要:商貿合作是一項簡單而又基礎性的合作,是原始而又現代化的合作,如何發展值得研究。本文對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商貿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開展商流、物流、服務貿易,以及增強企業競爭力等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次區域合作廣西商貿合作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作為區域合作的具體行動,目標是一致的,都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礎上,旨在通過加強各成員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次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廣西要進一步建立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機構機制,整合次區域合作的多重機制,明確工作任務,拓寬合作領域,在經濟商貿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大湄公河次區域與廣西商貿合作

(一)商貿合作的現狀與內容

湄公河發源于青藏高原,長4880公里,為世界第六大河,是亞洲一條重要的跨國河流,流域面積81萬平方公里。國際上稱此經中國(云南省)、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入海的湄公河區域為湄公河次區域。它主要在中南半島,位于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處,是前者與后者大陸路橋。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顯要。中南半島有“黃金半島”之稱。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簡稱為GMS。大湄公河次區域(不含中國)總面積233萬平方公里,人口2.46億人,廣西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人口4899萬人,分別約為前者的10%和20%。大湄公河次區域與廣西合作的歷史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根據該行成立的宗旨,與大湄公河沿岸各方磋商,旨在促進該流域各國之間經濟發展,而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它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互贏的基礎之上,是發展中國家互利、聯合、自強的合作,合作形式以項目為主導,亞行視各成員實行需要而提供資金支持。廣西在2005年7月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第二次領導會議上作為中國參加合作前沿確定加入,從此融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之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