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院校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2:49: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院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院校

農業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探索

摘要:在農業院校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具有培養學生美學素養、豐富學生想象力和培養學生樂觀性格作用。農業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存在重視程度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和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應對公共藝術選修課給予充分重視,優化教材內容,提高師資水平,采取靈活適用的教學方法,使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關鍵詞:農業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藝術教育;教學改革

高等院校在完成人才培養目標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美育教育作用逐漸凸顯。教育部于2006年提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為高等院校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奠定理論基礎[1]。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未按《方案》要求設置公共藝術選修課,公共藝術選修課的地位亟待提高。目前學界對公共藝術選修課研究重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關于公共藝術選修課內涵、特征等理論性研究,如林玉恒、魯士發提出高校藝術類公共選修課設置的四個原則,即人文性、普及性、多樣性、參與性[2];關于公共藝術選修課功能、必要性的分析,如李蓮香指出藝術教育對提高人的素質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3];關于公共藝術選修課的問題及對策,如馮蘭芳從師資、課程建設、藝術學科群建設和教學評估等方面,分析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問題;針對具體藝術選修課的微觀研究,如陶冶分析《戲曲鑒賞》課程建設的實踐及存在問題[4]。農業院校本科人才培養計劃提出藝術教育培養形式主要包括開設藝術類選修課與組織開展各類藝術活動[5]。作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中心環節,藝術類選修課在普及藝術知識、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也取得一定成效。農業院校比綜合類高校更需重視公共藝術選修課,主要原因包括兩點。一是學生渴望藝術教育。農業院校涉農專業較多且農村戶籍生源比例較高,這些學生普遍缺乏藝術學習經歷與藝術活動體驗,因此在藝術學習與活動中表現出更高熱情與積極性。二是相關專業需要學生具有一定藝術素養。如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范圍包括在寵物醫院從事寵物美容與服飾搭配等工作;園林與園藝專業畢業生在園林景觀設計、植物種植、場地規劃等活動中需要具備空間造型、色彩運用、景觀構圖等藝術知識。通過對藝術選修課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僅10篇文獻與農業院校藝術選修課研究有關,其中5篇文獻研究內容較具體:3篇是針對具體課程的微觀研究,分別是洪勇輝研究論述農業院校園林植物繪畫實驗創新課教學;岳敏、施芬從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四個維度探討高等農業院校“插花藝術”課實踐教學的影響因素[6];孟媛媛從個案出發,分析某學校的藝術課程[7]。另2篇分別是張立波、程貴銘從理論上指出公共藝術教育的必要性,唐圣菊根據教育改革新形勢下農林院校的藝術教學實際,提出創新課程設置、刷新教學方法、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等對策建議。綜上,加強農業院校藝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研究勢在必行。

一、農業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藝術教育在學生成長中具有語言教育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和價值,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學習音樂、美術、戲劇和園藝等選修課程,提高學生藝術評價、欣賞和理解能力,激發學生內心情感,形成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培養氣質,完善人格,促進個性,使其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體魄、樂觀向上精神的高素質人才[8]。農業院校藝術教育培養目標,是在藝術教育中完成審美與素質教育,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查看全文

農業院校服務農業推廣研究

摘要:農業推廣作為農業科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有著關鍵的作用。高等農業院校作為農業推廣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備教育、科研、推廣三大方面的優勢,通過充分發揮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優勢,對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有重大作用。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農業推廣;作用

1高等農業院校的教育作用

1.1農業專業人才培養。培養和造就適應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科技快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造型農業科技人才,是高等農業院校的首要任務和根本功能。[2]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員;二是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的農業企業管理人才;三是培養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第一個層次主要是對應本專科生教育,后兩個層次屬于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博士研究生教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對高素質的農業推廣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高等農業院校作為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必須充分發揮其“人才高地”的作用,為農業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人才。高等農業院校為農業經濟發展培養人才主要體現在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員、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高層次的創新型管理人才和農業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的培養上。這就要求高等農業院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多學科、多層次、多領域的涉農專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農業經濟發展對知識和人才的需求。[3]1.2農業教育培訓。高等農業院校在培養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農業專業人才的同時,也必須利用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對農業推廣中的兩個重要的要素:農業推廣員、農民,開展農業教育培訓。農業推廣員是農業科技的傳遞者,而農民是農業科技的接受者,二者都是農業推廣活動中的兩大要素,無論是作為知識的傳遞者,還是作為知識的接受者,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推廣員必須要以一定的專業知識為基礎,才能快速地吸收新知識,以簡單明了的方式傳遞給農民。而農民也需具備一些基本的知識,才能快速、準確地理解和應用推廣員傳遞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只有在二者都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的前提下,才能快速地將最新成果轉化應用于農業生產中。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就非常注重對農業推廣員和農民的培訓。比如美國、日本除了對推廣員制訂了嚴格的篩選制度以外,還十分重視對農業科技推廣員和農民的培訓,定期組織推廣員和農民培訓,向他們傳遞最新的技術和農業生產信息,使其與時俱進,不斷吸收接納新知識。高素質的農業推廣隊伍結合高素質的農民隊伍必然使得農業推廣工作順利快速地開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因此,必須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的教育優勢,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定期開展農業教育培訓,提高農業推廣員和農民的基礎知識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的效率。

2高等農業院校的科研作用

高等農業院校作為農業研究的中心,是農業科技研發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擁有雄厚的科研力量,是各類高等人才的聚集地。高等農業院校的教師一般都身兼數職,在學校擔任教師,同時還從事科研工作,此外,還在農業生產一線承擔農業科技推廣的任務。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服務農業推廣的成功經驗足以證明高等農業院校的科研能力。比如,中國農業大學研發的小麥新品種、棉花控制栽培技術、釀酒葡萄簡化修剪技術在全國各地應用分別增收4000余萬元、4億余元、2000萬元。除了中國農業大學以外,浙江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學校所研發的各種新產品和新技術,都促進了當地農產品的增量增產,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當地農業的發展。高等農業院校教師或專家也可以在對農民開展面對面的推廣服務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了解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題研究,找到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有效途徑。但值得注意的一點,雖然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數目眾多,但真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的科研成果卻很少,這主要是由于許多的科研項目屬于重復研究,并且很多項目缺乏創新性。因此,高校在對教師的課題申請方面一定要嚴格審查,注意剔除重復研究的課題申請,并保證所申請課題有一定的創新性,且符合農民對技術的實際需求,能為農業生產帶來效益。如此一來,可減少課題申報的數量,也保證了科研項目的質量,提高每一個科研項目的經費,確保科技研發任務順利進行。

查看全文

談論加強農業院校就業指導的思索

摘要:地方農業院校在推進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既有其它各類院校同樣存在的普遍問題,又有自身獨特的矛盾困難。本文從地方農業院校存在的各類問題出發,探討加強地方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目標定位、基本原則及對策。

關鍵詞:就業指導大學生對策高校

就業壓力、經濟壓力、心理壓力并稱當前高校學生三大壓力。隨著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實施,就業水平和質量成為衡量教育回報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因此,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學生、學校的利益,還關系到社會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破解就業難題,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既是培養合格人才的檢測指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本文根據江西農大近兩年來畢業生擇業行為調查結果,提出加強地方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有關對策。

一、地方農業院校推進大學生就業凸顯的特殊問題

高校擴招后大學畢業生劇增,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經濟體制的轉軌的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引起的人才需求變化,高校與社會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等等,都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了明顯的沖擊。地方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除了面臨這些普遍的困難和問題,還存在不少特殊的矛盾和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農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容易與不被看好的現實矛盾

查看全文

農業院校創業教育實踐探討

摘要:本文結合近年來嚴峻的就業形勢,分析了高等農業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探討了目前高等農業院校開展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了實施創業教育的途徑和對策。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

一、農業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創業教育是實現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必然要求。

創業教育就是要改變以往就業教育思維模式,高校畢業生不僅成為求職者,而且逐漸成為崗位的創造者,既可以為自己創造就業機會,還可以為更多的人創造就業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家的就業壓力,成為發展經濟、推動社會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積極力量。

(二)創業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客觀要求。

查看全文

農業院校大學生創業論文

一、研究設計與數據來源

本研究在文獻研究基礎上,設計了農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問卷共27個問題,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訪者背景因素與創業意愿的關系調查;第二部分是創業意愿影響因素調查,包括獨立自主意識、學習能力、領導才能、風險承擔能力和抗壓能力、接受創業教育情況等.本文研究樣本來自華南地區3所農業高校的本科生。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51份,回收率87.8%。有效問卷339份,有效率96.6%。采用EXCEL2010進行受訪者基本特征分析,運用SPSS20.0軟件對調查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和回歸分析。本研究對問卷作信度分析,結果發現測評項目的信度系數(標準化克朗巴哈α系數)為0.804,表明問卷結果具有較高信度,問卷調查的數據可靠。

二、創業意愿影響因素調研結果與分析

1.個體背景因素與大學生基層創業意愿密切相關

由于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創業人文環境較差,到農村創業更具不確定性和挑戰性,在農村開展種植、養殖或農產品加工等創業活動有很大的風險性。這要求到農村基層創業必須具備很強的自學能力、挑戰意識和風險承擔能力、強烈的事業心和進取心、堅定的學農愛農興農的信念。而性別、年級因素、專業、心理素質等可能對農科大學生基層創業意愿的形成帶來深刻影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明顯,男生有創業意愿的占25.0%,女生占18.0%,男生創業意愿顯著高于女生;不愿意創業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14%(見圖1-A)。這可能是因為男生更加追求事業成功,風險承擔能力更強,更富于冒險精神;另外男生更加相信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和拼搏改變命運,取得創業成功,同時還可能與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女性追求工作穩定、男性擔負著更多的家庭責任有關系。持無所謂態度(觀望)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反映男生一方面追求事業成功,同時對創業更加慎重,更顯猶豫。不同年級大學生創業意愿有較大差異,愿意創業的學生比例大三>大一≈大二>大四,其中,大四學生愿意創業的比例大幅低于其他年級,而大三學生愿意創業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年級(高于大四學生17.3%)。相應地,不愿意創業的學生比例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見圖1-B)。大三學生經歷過創業憧憬和創業教育成功案例激勵后,創業沖動和意愿激增,而大四學生歷經了找工作、畢業論文、考研等諸多壓力后,變得更加現實,甚至有些消沉和疲憊,創業激情被磨滅,創業意愿大幅下降。依據專業特點,將受訪學生分為兩大類:傳統農科類和非傳統農科類。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傳統農科類學生創業愿意(23.5%)明顯高于非傳統農科學生(14.7%),無創業意愿的傳統農科學生比例(45.0%)明顯低于非傳統農科學生(56.3%)(見圖1-C)。其原因可能包括,傳統農科學生較多來自農村,受家庭和自身條件限制,就業相對困難,就業質量不高;所學專業比較對口,憑借專業知識更容易自主創業;農科學生由于專業“冷門”,更具危機感,更加懂得努力拼搏才能改變命運的道理;農科畢業校友中成功創業的案例較多,對農科學生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2.人脈和資金支持、自學能力、風險承擔與挑戰

查看全文

小議農業院校的音樂教育

摘要: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著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的音樂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樂以輔德、樂以益智、樂以促體、樂以怡情。其社會責任為普及音樂教育、傳播音樂知識、討論音樂問題、開展音樂評價,弘揚民族音樂優秀傳統,介紹國內外優秀音樂作品。本文分析了現今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的概況,針對目前農業院校音樂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素質教育

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1]審美教育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年學生個體文化的成果——人格,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因此,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對人深層素質的滋養與開發,是其它任何教育所難以企及的,更是無法替代的。而且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真正使學校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理想樂園的過程中,音樂教育對于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具有其特殊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農業院校開展音樂教育的意義

校園音樂教育是指憑借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內容,來進行審美知識和審美情趣的教育,進行審美鑒賞和審美能力的教育,以美輻射,把音樂教育滲透到其它教育中去,充分利用美育對青年學生進行人格培養。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音樂素質教育被正式寫進教育方針,音樂教育受到前所未有重視的今天,人們對音樂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審美修養、開發智力培養創造力等神圣的使命和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緊密相連。進入21世紀,現代人必須具備適應現代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的綜合素質,提高人才素質已成為我國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決策。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音樂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更加突出。

查看全文

高等農業院校檔案信息化論文

1檔案信息所管理是檔案工作發展與改革的必要

利用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和豐富檔案信息資源是檔案工作自身發展和改革創新的必然需要。檔案信息化是通過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將電子文件與數字檔案信息資源,即檔案信息化最核心的要素,轉為電子檔案,以磁盤、光盤等作為介質進行存儲,從而為數字化、網絡化目標和實現資源共享提供平臺。作為未來檔案信息資源主體,對電子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的檢驗是驗證其能否長期安全地提供有效閱讀現利用的有效手段。因此,利用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和豐富檔案信息資源既是檔案工作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檔案工作改革創新的必然需要[3]。

2高等農業院校檔案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重視度不夠信息化建設,尤其是高等農業院校信息化建設不能受到足夠的重視,高等農業院校檔案管理機構通常容易被忽視,不受領導重視的部門,對其信息化建設以及信息技術的管理應用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

2.2專業人才不足在高等農業院校檔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檔案管理人員缺少專業化訓練,不具備專業的信息化知識,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對信息的采集、開發與利用缺乏實踐經驗,從而使高等農業院校檔案信息化建設無法理論聯系實際,不能得到有效實施,影響信息化的建設進程。

2.3缺乏信息化系統標準目前,各高等農業院校檔案館缺乏統一的發展標準和規劃,而要實現高等農業院校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必須要統一檔案信息系統設計和應用軟件的管理標準,同時也要統一電子文件的管理標準和紙質檔案的信息化建設和資源共享。

查看全文

有關農業院校音樂教學的探析

摘要: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著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的音樂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樂以輔德、樂以益智、樂以促體、樂以怡情。其社會責任為普及音樂教育、傳播音樂知識、討論音樂問題、開展音樂評價,弘揚民族音樂優秀傳統,介紹國內外優秀音樂作品。本文分析了現今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的概況,針對目前農業院校音樂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素質教育

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1]審美教育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年學生個體文化的成果——人格,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因此,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對人深層素質的滋養與開發,是其它任何教育所難以企及的,更是無法替代的。而且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真正使學校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理想樂園的過程中,音樂教育對于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具有其特殊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農業院校開展音樂教育的意義

校園音樂教育是指憑借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內容,來進行審美知識和審美情趣的教育,進行審美鑒賞和審美能力的教育,以美輻射,把音樂教育滲透到其它教育中去,充分利用美育對青年學生進行人格培養。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音樂素質教育被正式寫進教育方針,音樂教育受到前所未有重視的今天,人們對音樂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審美修養、開發智力培養創造力等神圣的使命和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緊密相連。進入21世紀,現代人必須具備適應現代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的綜合素質,提高人才素質已成為我國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決策。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音樂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更加突出。

查看全文

農業院校英語課程改革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農業院校應將職業能力作為培養核心,加快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形成完善的農業院校英語課程體系,不斷地向社會輸出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分析了農業院校在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目前農業院校存在的困境,結合職業能力的內涵,對農業院校英語課程體系從多維度進行構建,以加快農業院校英語課程改革,提升農業院校大學生培養質量。

關鍵詞:職業能力;農業院校;英語課程;必要性;內涵

高等院校之所以能在眾多的院校中脫穎而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依靠其先進的課程體系,培養出相比其他普通院校更為專業的人才。因此,農業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就如何構建完善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進行思考。另外,還需要考慮院校自身概況、學生情況和社會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構建出具有農業院校特色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新型高素質人才[1]。

1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1.1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各國人才競爭的加劇,加強人才培養是關鍵。就目前我國人才市場來看,具備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極其緊缺,大多數在大學主修英語的學生,都無法滿足市場對高素質英語人才的需求[2-4]。因此,高等農業院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融入先進的辦學理念、創新大學英語課程管理模式,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探索出適合農業院校學生的大學英語課程。農業院校以職業能力為培養核心改革大學英語課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無論是從提高學生專業素質的角度,還是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改革現有的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和社會經濟來說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1.2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必然方式。農業院校學生要想實現高質量就業,不僅需要掌握本專業內必須的專業課程,還需要掌握就業所必備的英語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高質量就業。眾所周知,英語是世界的通用語言,現已經成為全世界交流的重要語言工具之一。良好的英語交流能力十分關鍵,如運用流暢的英語,與國外客戶進行貿易洽談,可以使用英語推銷所在企業的產品,運用多渠道、多手段推廣企業產品也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保證,另外,還有許多方面都會涉及英語的運用。因此,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應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開展,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最終實現高質量就業。1.3新形勢下人才需求培養的必然趨勢。近幾年,許多高等農業院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辟出了一條適合本校發展的課程體系。其中,大學英語是農業院校培養新型復合人才的一門重要課程,是提高農業院校廣大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必經之路。農業院校應該抓住國家政策帶來的契機,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將職業能力作為培養核心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中,使得農業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發揮其優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斷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2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農業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摘要:目前,部分農業院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弱,創新精神不足。該文結合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特色學科,在長期從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科研實踐案例研究得出四種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指出針對農村市場需要、瞄準地方產業背景、征集企業需求、依托農業工程特色學科等進行科研實踐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在科研實踐的帶動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科研反哺教學,促進了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關鍵詞:農業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自主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2009年起,我國大規模推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近年來專碩數量顯著增長。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專碩招生數占研究生招生總數的58.5%[1-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為了培養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3-4]。在專碩培養模式方面,諶炎輝等[5]提出依托地方產業背景,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與實踐體系、雙導師合作指導機制以及研究生學位論文形式改革等方面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李鋼等[6]提出一條多元協同、內外整合、優勢互補、學研融合的優質育人路徑;孫付春等[7]提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重點培養專業碩士的實踐創新能力;席文奎等[8]對石油高等院校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培養綜合改革思路與措施進行了闡述與分析;田勇[9]分析了國家大力發展專業碩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具體的發展思路;蘇俊宏等[10]探索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項目牽引、科研賦能、課程改革”培養模式,指出科研反哺教學可以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國農業大學的張學敏等[11]分析了我國涉農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困境,提出“三位一體”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然而,由于長期受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影響,部分院校的專碩培養模式沿用學碩培養模式,沒有突出實踐性、應用性的專碩培養要求。農業院校學生創新的主動性不強、自信心不足,學校的創新氛圍也不夠濃厚。針對上述問題,筆者結合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特色學科的特點和多種農業裝備研發項目,圍繞如何通過科研實踐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開展了大量研究,形成四種特色案例,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精細化。

1農業院校科研實踐特色案例探索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12],但農業院校研究生參與科研實踐較少,對科研項目的研究過程缺乏了解。因此,亟須改革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更多的科研實踐案例,擴展研究生培養模式。河南是農業大省,我們發揮農業院校工科技術優勢,在各種科研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下四種特色案例:

1.1針對農村市場需要,參與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研究生創新積極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