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農業院校的音樂教育
時間:2022-05-11 11:38:00
導語:小議農業院校的音樂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著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的音樂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樂以輔德、樂以益智、樂以促體、樂以怡情。其社會責任為普及音樂教育、傳播音樂知識、討論音樂問題、開展音樂評價,弘揚民族音樂優秀傳統,介紹國內外優秀音樂作品。本文分析了現今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的概況,針對目前農業院校音樂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素質教育
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1]審美教育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年學生個體文化的成果——人格,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因此,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對人深層素質的滋養與開發,是其它任何教育所難以企及的,更是無法替代的。而且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真正使學校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理想樂園的過程中,音樂教育對于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具有其特殊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農業院校開展音樂教育的意義
校園音樂教育是指憑借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內容,來進行審美知識和審美情趣的教育,進行審美鑒賞和審美能力的教育,以美輻射,把音樂教育滲透到其它教育中去,充分利用美育對青年學生進行人格培養。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音樂素質教育被正式寫進教育方針,音樂教育受到前所未有重視的今天,人們對音樂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審美修養、開發智力培養創造力等神圣的使命和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緊密相連。進入21世紀,現代人必須具備適應現代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的綜合素質,提高人才素質已成為我國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決策。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音樂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更加突出。
荀子說:“樂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聰慧,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音樂給人以智慧,給人以美感,給人以鼓勵,給人以啟示。在農業院校開展音樂教育,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和初步的鑒賞能力,能在一定意義上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創造生活,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和健康發展。
(一)農業院校開展音樂教育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激勵學生奮發向上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是人類的一種特殊“語言”。它用其獨特的方式展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音樂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古希臘和中國古代哲學家們一直強調音樂在管理國家、組織社會生活、形成社會需要的道德、精神及人們的心理情感中具有很強的作用。在21世紀的今天,音樂同樣肩負著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優秀的音樂作品,有強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奮精神,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國際歌》在鼓舞人的斗志上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以及社會主義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許多優秀的歌曲,鼓舞人們投入斗爭洪流,奪取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光陰似流水,不一會兒,課畢放學歸。我們仔細想一回,今天功課明白未?老師講的話,可曾有違背?父母望兒歸,我們一路莫徘徊。將來治國平天下,全靠吾輩。大家努力吧!同學們明天再會。”一曲遙遠而熟悉的《夕歌》,將我們帶到上個世紀初那令人難以忘懷的歲月,五四前后的“學堂樂歌”在思想啟蒙方面給予當時的青少年學生以深刻的影響。
“校園里大路兩旁,有一排年輕的白楊。早晨你披著彩霞,傍晚你吻著夕陽。啊年輕的白楊,汲取著大地的營養,啊年輕的白楊,你好像對我講,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這樣的校園歌曲會潛移默化的使學生受到鼓舞,音樂的教育作用在不知不覺中便傳達給了學生。
音樂是一種用語言文字難以表達的美的藝術。音樂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通過優美、動聽的旋律而激起心靈的浪花,激勵學生奮發向上。慷慨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催人奮進;《長城隨想》使人浮想聯翩;《祈禱》則塑造人的美好心靈,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情感的激發作為基礎,只能成為空洞的說教。
對于農業院校的大學生,由于其長期不能接受良好、全面的音樂教育,因此開展校園音樂教育能很好地豐富農業院校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感,激勵學生奮發向上。
(二)農業院校開展音樂教育能啟迪學生智慧,發展智力
智力是人認識客觀規律、改變事物的能力,它的物質基礎是大腦。現代科學證明,在中、小學校時,那些看譜能唱、會奏的學生,一般其各門功課的學習成績都較優良。因為,音樂上的視唱、視奏,往往必須既看曲譜又看歌詞、音符,從而培養了眼睛的速視能力和耳朵的審美水平,鍛煉了腦神經的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而良好的視、聽功能及神經反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有助于發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記憶力,增長人的智慧和聰敏。
愛因斯坦所具有的超人的智力,與他酷愛音樂,自幼好學提琴無不關系。愛因斯坦說過:“科學和音樂有著同樣的思維過程。”“如果我在早年沒有接受音樂教育的話,那么我無論在什么事業上都將一事無成。”他還說:“每當我遇到難題的時候,為了使頭腦清醒,我就拿起小提琴進行演奏。”愛因斯坦和袁隆平都拉小提琴,他們在相應的科學領域都取得了最高成就。可見音樂能夠促進思維發展,激發人的潛在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對于音樂與智力,貝多芬說得更為深刻:“音樂具有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
音樂能改變人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類似的體會。聽一些輕松愉快的抒情樂,能使我們渾身放松,精神愉快。誠如馬克思所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欣賞音樂不僅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更重要的是訓練頭腦,發展身心。
因此,在全國各大農業院校推廣音樂素質教育,不僅僅可以培養農業院校大學生欣賞音樂的水平,而且對于大學生智力的發展也有很多的好處,可以提高農業院校大學生學習效率,從而對農業院校本身教育的發展也極其有利。
(三)農業院校開展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
廣泛的興趣、樂觀的精神、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毅力和健康的個性是心理素質的基本要素。它的形成和發展是適應環境、適應社會、贏得學習和生活以及事業成功的最基本的因素。農業院校音樂教育能使大學生產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質,產生堅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尊重個人創造和自我發展的社會,更是一個強調合作、強調溝通、互通有無的社會,信息即是生命線。人與人、人與物、個體與群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教會大學生熱心參與、相互合作、樂于交往、善于應變的能力尤為重要。
農業院校音樂教育因其獨特的優勢,將成為大學生更好的與自然、社會相互溝通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組織排練、舉行演出等一系列音樂活動,不但為農業院校大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協作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途徑,還發展了其個性與特長,增強了集體合作意識,有利于大學生開朗性格和良好品質的形成,為其將來適應不同的人際組合,更好的參與社會競爭奠定了基礎。
而且,在農業院校進行音樂教育也可使農業院校的大學畢業生掌握一門特長,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提供了一些新的機遇與優勢。
二、我國農業院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農業院校的音樂藝術教育是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業院校學生的音樂素質和欣賞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農業院校的音樂藝術教育應明確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提高全體學生的音樂修養和人文素質,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受音樂藝術教育。
由于歷史的原因,近半個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是在有計劃、有組織、整體劃一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中成長和發展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種種弊端,無法適應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的需要。而農業院校作為中國高校的一群特殊的團體,其音樂教育一直是放在輔助發展的位置,對其缺乏重視,因此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一)農業院校中的課程設置較為單一
課程設置是各大高校開展教育的前提,而音樂課在高校課程中所占的比重也能充分反映高校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但是由于高校教育各有其特點,因此各大高校對于音樂課的設置也不盡相同。
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在我國各個類型的高校中,藝術類院校音樂課程十分豐富多樣,涵蓋了各類音樂類課程,但是專業性太強,并不適合在普通類高校中推廣;師范類高校的音樂課程開設面較廣,結構布局較合理,如曉莊學院,按音樂欣賞、器樂、聲樂、樂理、舞蹈五大音樂模塊來設置,學生可以較為輕松地獲得音樂指導;農業高校開設的門類較少,如南京農業大學,只有音樂賞析的選修課,這主要受到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設施的制約。
(二)農業院校中的音樂教學發展相對落后
音樂教育的水平是考察一個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指標,而高校要發展音樂教育主要要看音樂教材的規范性、師資力量以及音樂設施的完善。
高校音樂藝術教育與中小學相比,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較強,但是由于重視程度不同,藝術類和師范類院校還有自己的指定教材,實施嚴謹的教學,而農業類院校則沒有規范統一的教材,教育方式也較為隨意和散漫。
實地考察中,我們了解到由于音樂教育在農業院校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專業音樂教育成本較高,因此在農業院校中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十分差。雖然農業擁有一定數量的音樂教育師資隊伍,但學歷、職稱層次無法與專業教師隊伍相比,他的音樂教育師資仍然與南京藝術學院等專業藝術學校相去甚遠。
許多高校均設立了音樂藝術教研室或音樂藝術教育中心以及琴房等音樂教育設施,而農業院校因為一般并沒有藝術類專業,因此很少有許多先進的音樂設備。
(三)農業院校第二課堂的建設還不夠到位
第二課堂是音樂藝術教育的特色,也是各高校比較重視的方面,通過組建音樂藝術社團、舉辦藝術活動與藝術節以及參加各種藝術表演藝術競賽,營造了校園的文化藝術氛圍。而校園音樂教育第二課堂的開展主要依靠音樂社團和學校音樂文化的推動。
在實地考察中,我們了解到中國各種類型的高校都有著自己的音樂社團,但是農業院校由于其學科設置的特點,其音樂社團還較為稀少,種類的涵蓋范圍狹窄,對校園文化構成的影響也不夠,農業高校中參加音樂藝術社團的學生并不多。
對于農業院校的校園音樂文化,雖然每年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化藝術節,但是由于其缺乏專門的人才,音樂文化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并不能帶動校內廣大大學生欣賞音樂文化的氛圍。
(四)農業院校師生對音樂素質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入
音樂素質教育在各個高校認識并不一致,但是相比國內其他類型的高校,農業類院校的師生對于音樂素質教育的認識明顯過于功利化,不夠深入。
大多數農業院校學生對學習音樂抱有較大的興趣,樂于參加文娛活動,大多數音樂教師對工作抱有熱情和責任心,熱愛藝術和教育事業,但由于音樂素質教育與就業關系不大,與畢業文憑的獲得關系也不大,其成績難以為社會所認可。教學效果得不到正確評價,對教師的積極性產生一定影響,學生學習因而逐漸缺乏主動性、積極性。
三、農業院校推廣音樂教育應注意的相關問題
音樂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中關于歌曲、歌星的報道無處不在,許多大學生對音樂十分熱愛,對大大小小歌星的癡迷甚至到了一種狂熱的地步,進而造就了所謂的“追星族”。大學生作為校園音樂的主要消費群體,高校作為校園音樂的主要流行場所,音樂在這里的影響最大、最深。
因此,現今社會上流行的音樂已經成為了我國高校流行音樂的方向標。從這三十年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變遷來看,可以給我國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發展帶來一些啟示。
(一)提高大學生辨別、欣賞能力有利于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
由于音樂的選擇是一項自主性很強的行為,大學生作為音樂選擇的主體,其自身所具備的音樂素養尤其是對音樂的辨別欣賞能力必然會影響到高校音樂文化的氛圍,也會對農業院校的音樂教育產生很大影響。
21世紀的大學生已基本形成自己的審美觀,他們有很強的個性和獨立的思維能力。由于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高校流行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使得大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的辨別、欣賞能力有了一定的進步,這極大地促進了高校流行音樂的健康發展,使得21世紀的高校流行音樂越來越多元化。但是依然不能忽視對當代大學生流行音樂辨別、欣賞能力的培養,否則,不健康的流行音樂傳入高校,必然會對高校流行音樂的氛圍產生不利影響。
(二)相關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加強農業院校音樂教育
在國家教育部的倡導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各高校陸續開設了藝術類的課程,音樂方面有“音樂欣賞”、“音樂簡史”、“基礎樂理”、“合唱與指揮”等程,使普通學校學生的音樂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活躍了高校藝術氣氛。但農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依然存在問題,其內容仍脫離不了專業音樂教育的模式,以西方古典音樂和民族傳統音樂為主,介紹維也納古典樂派,還有中國音樂史,中國民歌欣賞,中國民族器樂曲欣賞等。
對于農業院校大學生希望開設的音樂課程這項,大家的想法都很多。分析數據得出2%的學生選擇開設舞蹈課程,27%的學生選擇開設音樂鑒賞課,24%的學生選擇開設樂器課,另外有10%的學生希望接受流行音樂的學習。這些課程都在各農業院校逐步開展的音樂課程中,但是我們同時應該注意到,音樂類的課程開設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大多數農業院校的同學喜歡音樂,但不愿上音樂課。
我認為造成目前這種情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長期以來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一味講解樂理知識,介紹音樂家及欣賞經典音樂作品等,忽視了音樂的藝術特點,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個體的發展;二是現代電子傳播媒介的發展,對人們的欣賞趣味有深刻的影響,并具有導向性,如電臺、電視臺的流行金曲榜、熱線點歌、娛樂節目等,以及“歌迷會”、“發燒友”等活動,如此大的社會音樂環境對包圍了青少年學生;三是在社會加快的今天,生產和生活的節奏都在加快,流行音樂以其“簡單”的特征展示了強大的社會適應性,在新的生產力水平推動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內容。
我們對南京農業大學農業大學的在校生做過一次調查,學生中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和音樂知識主要通過老師指導獲得的僅占3O%,而通過課外讀物和電視獲得的卻占60%,這種錯位,既削弱了高校音樂教育對大學生音樂生活的影響,也降低了大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
(三)抵制農業院校中不健康的音樂有利于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尚處在認識形態的形成和心理發育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盲目和偏激,缺乏正確的文化選擇能力和審美鑒別力。校園音樂良莠繁雜,寬松甚至放任的文化管理使得高校流行音樂泥沙俱下。校園音樂中那些消極頹廢、低俗媚俗東西的泛濫流行,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
現在無論是高校外的通俗歌曲也好,還是高校內的原創通俗歌曲也好,相當一部分在內容上無病呻吟、空洞無物,沉浸在個人情感的狹小空間,甚至夾雜著一定的頹廢情緒。講求實際、追求實惠,對豐富多彩的人生和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缺乏應有的關注和深刻的思考,對政治表現出驚人的冷漠[8]。特別是愛情歌曲占了絕大部分,其中不乏不夠健康的愛情觀和情感體驗。
一些經典的民歌、革命歌曲,比如《社會主義好》、《國際歌》等,在所謂的“重新演繹”中完全喪失了本來的意蘊,帶有了濃厚的調侃意味,從而直接影響到農業院校大學生們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客觀上淡化或弱化著農業院校大學生們的崇高理想信念,拉大了先進文化、主旋律文化與大學生們的心理距離[9]。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流行音樂的變遷,其商業氣息越來越強烈、世俗化潮流越來越兇猛、功利性目的越來越明確,加之網絡化的高度發達,一些大學生盲目追求時尚、追逐流行、反叛傳統,在追逐流行中不知不覺喪失了自我,必然會導致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偏離軌道,對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自我疏遠[10]。
而且搖滾等通俗歌曲的歇斯底里風格,也極易造成情緒、心態的不穩定、不平和,有礙身心健康。我們應對農業院校中不健康的流行音樂加以重視、抵制,以助于農業院校大學生的身心發展。
四、發展農業院校音樂文化的對策
音樂教育在人的政治思想素質、心理的健康發展及創造力的開發等方面的確有著積極的影響和巨大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美化德,優化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陶冶性情,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開拓思維,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因此,我們要加強農業院校音樂教育的改革。
(一)加強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加大領導管理力度
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包括學校管理者、教師與學生三者思想觀念的轉變與更新。管理者有前瞻性教育思想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教師有基本的音樂及教育理論武裝,并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水平;學生有對音樂教育的正確認識和興趣,這是音樂教育在高校立足的最主要的因素。實踐證明,一個學校和地區音樂教育接的好壞,關鍵在于領導的態度,如果領導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音樂對人的特殊功能,僅僅是為執行上級的指示,那么工作永遠不可能做“實”做“好”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成立藝術教育委員會和高校教育分會,建立一支高校藝術管理隊伍。設立專門的業務管理機構,規劃和指導教學。各高校應設立音樂教育機構,有專人分管藝術教育并將音樂藝術教育列人每學期的工作計劃與常規管理,設置音樂教研室,定期檢查教學計劃執行情況和教學效果,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研活動和藝術實踐活動。
(二)增加音樂教育的投人,營造氛圍
學校的大力協助下購置了必備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科研所需的物品,這是音樂教育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基本保證。這樣我們可以將(演奏之類)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活動,創造了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可以從不同渠道,通過不同的形式去感受音樂,同時獲得不同的體驗。在這種氛圍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以極其飽滿的熱情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參與中體會到自己的提高和進步,使他們自覺地進入教學主體的角色,而教師則成為教學的主導,引導學生在音樂的海洋中暢游。
(三)加快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音樂教育相比較于一套合適的教材或一套完美的課程設置來說,更依賴于一個優秀的教師,在某種程度上,做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比當一名優秀的演員更為艱難。作為美的啟迪者、傳播者的音樂教師,不僅要有正確的審美觀,更要掌握美學的一般原理,提高自身領會美、體驗美、表現美、飼造美的修養。長期以來,社會上形成了一種不良風氣,許多學生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走上了藝術的道路,因此許多藝術性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而高校的音樂老師大多來源于藝術院校,這樣的老師面對思維敏捷、知識豐富的大學生,使得很多老師不能駕馭課堂因此,高校的音樂老師必須兼教學與指導藝術實踐于一體,必須有廣博的知識、一專多能的本領和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
(四)對音樂教學過程與方法進行創新
充分體現音樂學科的特點,提供充足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因為音樂所有的內容都有體驗性和操作性,所以不管是音樂知識的傳授、音樂技能的訓練這些外顯方式,還是音樂與學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產生的內心感受,都要遵循學生學習音樂的特點,特別是注重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強調體驗、感悟、記憶、積累、探索等。鼓勵學生創新表現,引導他們在參與活動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這也真正體現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課程理念。
(五)合理設置音樂教學課程
從普及與提高的角度出發,音樂必修課與選修課有機的結合,應是高校當前和未來較為理想的音樂課程設置。音樂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是體現音樂審美能力高低的尺度。但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現在大學校園音樂選修課的開設還不夠完善。
要提高大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須從根基做起—廣泛普及音樂基礎知識。開出一門綜合型的音樂必修課。該課程融基礎知識、音樂感訓練、視唱練耳、音樂表現手段、描繪手法、曲式結構等于一體,并與應用、實踐結合起來,以此作為大學生學習、感知、理解音樂的突破口。選修課可以分成三大類:音樂知識類,如音樂基本理論、音樂史、作品欣賞;表演實踐類,如合唱課、合奏課;個人技能指揮和各類樂器的學習。
致謝
本研究及學位論文是在我的導師李燕老師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最后我還要感謝培養我長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謝謝各位!
參考文獻:
[1]蕭俊明.文化轉向的由來[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52.
[2]成露霞.音樂教育研究[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74.
[3]白國平.高校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45.
[4]陳建華.音樂由來事典[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12-13.
[5]楊興文.四十國藝術教育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14-15.
[6]孔繁洲.音樂素質教育手冊[M].北京: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45-46.
[7]白同平.高校校園文化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32-33.
[8]鄭慎德,張軍.高校校園文化研究[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78.
[9]余丹紅主編.音樂教育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58.
[10]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10.
[11]金民卿.大眾文化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52.
[12]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6.
[13]TomasA.Wilson.ChineseOpera:ABriefHistory[D].HamiltonCollege,2003.
[14]WindyA.Levine.TheDevelopmentofBeijingOperaDuringtheCulturalRevolutioninChina[D].London:UniversityofColorado,1995.
- 上一篇:探討行政法基本原則實踐應用方法探討
- 下一篇:關于如何搞好學習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