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16:32: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泥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泥鰍養殖病害及防治
筆者通過幾年的調查與實踐,將泥鰍養殖中出現的常見病害進行了梳理,對其發病原因、癥狀及防治方法進行了總結,供大家參考。
1赤皮病
1.1病因:由熒光假單胞菌引起。主要發生在高溫季節,水溫越高,感染越嚴重,死亡率越高。1.2癥狀:病鰍先是魚鰭或體表部分表皮剝落,呈灰白色,肌肉開始腐爛,肛門部位發紅,繼而在這些部位出現血斑,并逐漸變為深紅色。嚴重時,病鰍體表充血發炎,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充血并爛掉;鰭條間的組織常被破壞呈掃帚狀,不攝食,直至死亡。1.3防治方法:①避免鰍體受傷,苗種放養前應用3%~4%的食鹽水浴洗消毒5~10min。②用1g/m3漂白粉全池潑灑或用0.2g/m3二溴海因全池潑灑,連續3~4d。③五倍子,每立方米水體4g,將五倍子磨碎后用開水浸泡,疾病流行季節每15d全池潑灑1次。④大黃,2.5~3.7mg/L,先將大黃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連水帶渣,疾病流行季節每15d全池潑灑1次。⑤鮮蟾酥10g,于涼水中攪拌均勻,全池潑灑,濃度為0.5mg/L,每3d1次。⑥蓖麻新鮮莖葉15kg捆成幾束,放在池塘周圍浸泡,每次浸泡3~4d,連續2次,可防治本病。⑦每畝水面用紫蘇0.5kg、走馬箭250g的干粉煎汁,遍灑全池。
2細菌性爛鰓病
2.1病因:由柱狀屈撓桿菌引起。全國各養鰍地區終年都有此病的出現,一般在水溫15℃以上時開始發生,在15~35℃水溫越高越易暴發流行,致死時間也越短。水中病原菌越多,密度越大,泥鰍抵抗力越小,水質越差,越易暴發流行。2.2癥狀:個別鰍體色發黑,尤以頭部為甚,游動緩慢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食欲減退。鰓絲腐爛發白,尖端軟骨外露,鰓上有污泥,多黏液,嚴重者鰓蓋有透明小孔。2.3防治方法:①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或全池潑灑生石灰使池水呈25g/m3的濃度。②魚種放養時用10~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30min,或用2%~3%的食鹽水浸浴5~10min。③用爛鰓靈散拌餌投喂,每千克體重1g(按5%投餌量計,每千克飼料用本品20g),1天1次,連用3天。④外用與內服相結合效果更好。外用土霉素3~5g/m3水藥浴,內服土霉素1g拌1kg飼料,投藥餌為1次/d,4~6d即可。
3爛鰭病(亦稱赤鰭病、腐皮病)
泥鰍苗種培育技術探討
1.場地選擇
泥鰍苗養殖場所應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質清新,無污染,土質中性或微酸性,陽光充足,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供電正常。
2.池塘建造
(1)池塘規格
面積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度,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后應把池壁夯實,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護坡,池底鋪設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
(2)防逃設施
泥鰍養殖策略思索
泥鰍全身光滑無鱗,粘液豐富,體長形,特殊的形態,可使其在稻田里自由活動不受損傷,活水提溫也有助稻田生長。利用稻田養殖泥鰍,不占用大的水面資源,節紅養殖成本。另外,泥鰍的糞便殘餌可以變廢為寶,為稻田增肥,減少用肥量。因此,稻田養殖泥鰍能魚稻雙收,單位水稻產量不減,實現增產增收。通過實際養殖,總結了稻田養殖泥鰍技術介紹如下,以供種養戶參考。
1稻田條件
用作養殖泥鰍的稻田水源為松花江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方便、土壤腐殖質豐富,以利于泥鰍的天然餌料繁殖,田埂無滲漏,保水性要好。稻田選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厘米左右。在田埂內側襯1層尼龍薄膜埋人土中30厘米左右,上端可覆蓋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齊堅實,防逃設備高出埂面50厘米,田塊的四周及中間可以開挖“田”、“井”字形溝,溝寬I.5米,深30~50厘米,在進排水口挖魚坑3—5平方米,深度80厘米,并且溝坑相通,同時安裝進排水管道,并在進排水1:3設置防逃護柵。田間的溝坑面積要占稻田總面積的10%-25%。開挖溝坑是為了盛夏時泥鰍可人溝避暑棲息,增加活動空間,秋季便于捕撈。
2稻田插秧與泥鰍種放養
水稻品種選擇生長快、抗病害、產量高、抗倒伏的優質良種,栽后用20毫克/千克生石灰水溶液潑灑消毒,1星期后注人新水30~40厘米。同時施腐熟發酵后的有機肥3噸/公頃培肥水質,為泥鰍苗種下田提供生物餌料。放養的鰍苗要求體形勻稱、肥滿、大小一致、體色新鮮、精神好,規格要在4~6厘米以上,可在當年養成商品泥鰍。投放時間以5月末至6月中旬為宜。每畝(667平方米)放養300500尾,放養前一定要用3%一5%食鹽水浸泡1O~15分鐘消毒。為盡快讓其適應人工飼養,應加以馴化。下田前在暫養池里讓其餓上3~4天,使其腹中殘留食物消化掉再投放。
3日常管理
藕田泥鰍種植技術
摘要:利用藕田養殖泥鰍,不占用其他土地資源,節約養殖泥鰍成本,減少用肥量,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總結了藕田養殖泥鰍技術,以供種養戶參考。
關鍵詞:藕田;泥鰍;養殖技術
利用藕田養殖泥鰍,不占用其他土地資源,節約養殖泥鰍成本,降低藕田害蟲的危害,減少用肥量,可以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根據五河縣小圩鎮大王村養殖戶張某介紹,1hm2藕田可以產出蓮藕30t、泥鰍975kg,2008年其0.27hm2田地收入2萬余元。現將其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藕田條件
用作養殖泥鰍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良好、進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質豐富,以利于蓮藕的生長和泥鰍的天然餌料繁殖,田埂無滲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選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內側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內側襯1層尼龍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蓋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齊堅實,防逃設備高出埂面50cm,田塊的四周及中間可以開挖“田”、“井”字形溝,溝寬1.5m,深30~50cm,在進排水口挖魚坑3~5m2,深度80cm,并且溝坑相通,同時安裝進排水管道,并在進排水口設置防逃護柵。田間的溝坑面積要占藕田總面積的10%~25%。開挖溝坑是為了盛夏時泥鰍可入溝避暑棲息,增加活動空間,秋冬季節便于捕撈。
二、藕種栽植與泥鰍種放養
泥鰍發展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轉型過程中所誕生出來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它對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市財政支農工作緊緊圍繞著市場需求,大力扶持懷遠泥鰍產業,使農業產業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
一、泥鰍產業發展現狀
懷遠縣是我市泥鰍產業主要地區,養殖面積由2003年的32畝,發展到現在的3720畝,全縣共建立稻田和池塘養殖泥鰍示范基地13個。其中孔津湖稻田生態養殖泥鰍標準化示范區被省漁業局列為省級漁業標準化示范區,示范區核心區面積1500畝,另有池塘健康養殖面積400畝,是目前我省規模最大的稻田生態養殖泥鰍示范區。2006年,全縣生產商品泥鰍1400噸,出口230噸,實現漁業產值3360萬元,成為全省最大的泥鰍生產及出口基地。懷遠縣泥鰍養殖協會、孔津湖水產養殖協會等以泥鰍產業為主的漁業經濟合作組織應運而生,會員達到288人,帶動了1336個農戶開展泥鰍養殖,戶均泥鰍純收入4400余元,其中董炳讓、李德雨、顧有利等成為遠近聞名的泥鰍養殖大戶和致富帶頭人。
二、財政在扶持泥鰍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做法
一是以項目為抓手,借力發展。2003年,市財政局根據懷遠縣泥鰍養殖的資源和技術優勢,積極幫助規劃泥鰍養殖示范推廣項目,組織專家對泥鰍的培育繁殖、養殖、基地、銷售各個環節進行可行性論證,并積極爭取省財政支持,獲項目推廣和人工繁殖技術經費70萬元,為泥鰍產業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支持龍頭企業,帶動壯大產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投入資金幫助懷遠縣漁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開展技術合作、科技推廣和市場開拓,逐步擴大生產規模,使之成為泥鰍產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泥鰍養殖,做到產業與自身發展并舉,公司與農戶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地維護農戶的利益,充分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泥鰍產業得到迅猛發展。三是培育養殖基地,突出苗種帶動。通過中央、省、市不同渠道籌集資金,培育扶持養殖基地。2005年投入基地建設資金57萬元,06年投入60萬元,共帶動其它各類資金投入1800萬元,建成了我國第一家以泥鰍、大鱗副泥鰍等鰍科魚類的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繁育為主的泥鰍良種繁育基地,年產泥鰍、大鱗副泥鰍等鰍科魚類良種魚苗10億尾,夏花魚種5億尾;年產值500萬元,年利潤150萬元。帶動農民稻田生態養殖和池塘養殖泥鰍6000畝,年產優質商品泥鰍5000噸以上,出口2000噸。年創社會效益1億元,出口創匯600萬美元。四是強化質量管理,推動品牌戰略。近年來,財政通過實施以獎代補的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創名特優產品和科技創新。2006年懷遠泥鰍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填補了省內空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并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縣科技進步一等獎;“淮王”牌、“孔津湖”牌泥鰍申報了綠色食品認證。隨著質量和品牌提升,懷遠泥鰍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遠銷韓國、日本等地,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五是扶持合作組織,促進產業升級。為了改變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各自為陣的局面,2004年市縣兩級財政投入資金15萬元,幫助組建了懷遠縣泥鰍養殖協會。通過近四年來的發展,目前會員已達288個,其中企業會員5個,養殖戶271個,營銷專業戶12個。集中了懷遠縣全部泥鰍養殖企業和90%以上的泥鰍養殖大戶,初步形成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格局,促進了泥鰍產業的升級,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三、思考與建議
庭院養殖泥鰍方法
泥鰍味道鮮美,具有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營養滋補等特點。泥鰍在韓國被譽為“水中人參”,在我國也日益受到廣大城鄉消費者的喜愛。隨著泥鰍需求量的增加,現有的野生資源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泥鰍售價隨之不斷上漲。我國農村的房前屋后通常都有很大的空地,在水源充足的條件下可以開發利用進行泥鰍養殖。泥鰍屬于雜食性魚類,農村的各種農副產品的“下腳料”都可以作為餌料投喂。泥鰍養殖技術簡單、病害少,不失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選擇。
1.修建魚池和肥水
魚池的修建在盡可能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還要注意選擇干凈、方便的水源,水源地應無農藥、化工污染,水質符合養殖用水要求。魚池應背風向陽,且能應對旱澇的威脅,魚池的大小根據各家的條件而定,50~150米2皆可,但面積不宜過大。魚池的形狀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皆可。池底需30厘米左右的腐殖土底質、池水深60~100厘米,有條件的養殖戶應修建水泥池,池口一般要求高于地面20厘米左右。魚池的進排水口呈對角分布,進水口應高于水面約20厘米,且進、排水口要設置防逃網,防止泥鰍逃逸和野雜魚的混入。開展養殖前要清塘,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殺滅泥鰍的敵害生物及致病菌,1周后注入新水。在池邊用家畜、家禽的糞便和農作物的秸稈堆積制作有機肥,在充分發酵后投入到池塘中培育餌料。待水變肥后(呈黃綠色),即可放苗開展養殖。
2.選擇苗種
因氣候原因,各地放養鰍苗的時間有所不同,但一般在3~6月份。農村庭院養殖一般以買進苗種和捕撈野生苗為主,苗種規格一般要求是體長3~5厘米。苗種應無畸形,無皮膚損傷,活潑健壯,積極搶食,頂水能力強。魚苗放養一般在中午進行,先用2%~4%食鹽水浸泡10分鐘左右再放入養殖池中。同一池中投放的苗種規格應整齊,且要一次投足,防止分次下池,以免互相撕咬。放養密度為15~20千克/100米2。
3.成鰍養殖
小議泥鰍的生活習慣及池養技術
1泥鰍的生活習性
泥鰍屬底層生活魚類,常棲息于底泥較厚的塘、田、水溝等淺水區。泥鰍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因它有鰓呼吸、皮膚呼吸和腸道呼吸三種呼吸方式,故水中溶氧很低時也能正常生活。
泥鰍適宜的生活水溫為15℃~30℃,最佳生長溫度為23℃~28℃。水溫超過30℃時,泥鰍鉆入泥中避暑、棲息;水溫低于5℃以下時,泥鰍鉆入泥中冬眠。
泥鰍屬雜食性魚類。天然水域中,常以昆蟲幼蟲、小型甲殼動物、底棲生物、水草(如小浮萍)、植物碎屑等有機物為食;幼體多以動物性餌料為食,成鰍則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在人工池塘養殖中,常吃魚類剩下的殘渣余餌,也吃配合飼料,但泥鰍的食欲常與水溫有關:當水溫20℃時,其植物性飼料可占60~70%,日投飼量占鰍體重的7~8%;當水溫在20℃~23℃時,動物與植物性飼料各半,日投飼量占鰍體重的8~10%;當水溫24℃~28℃時,動物性飼料占60~70%,日投飼量可占鰍體重的10~15%。當水溫低于10℃以下或超過30℃時,泥鰍則處于少食或停食狀態
泥鰍一冬齡達性成熟。開春后水溫上升到18℃~20℃時,成熟者開始自繁,并多次產卵。一般多在3—7月繁殖,5—6月為繁殖盛期。泥鰍常在清水流入的淺灘、雨后或夜間產卵。
2養鰍池的建造與準備
泥鰍池塘養殖技術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泥鰍;池塘養殖;放養;飼養;日常管理;疾病防治
論文摘要介紹了泥鰍池塘高產養殖技術,包括養殖條件、池塘清整、放養、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鰍養殖戶參考。
泥鰍是一種分布廣泛、適應性很強、對環境條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魚類。我國幾乎從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鰍肉清淡味美,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達21%,磷、鐵、鈣、鋅等含量豐富,素有“水中人參”之稱,藥用功效顯著。因此,泥鰍作為一種滋補食品,具有補中益氣、滋陰壯陽、清熱利尿的功能,越來越為人們喜愛。其市場價格一直較高,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工業廢水及農藥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鰍資源大量減少,但市場需求卻在擴大,泥鰍的價格高達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場銷售較旺。泥鰍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銷路,年出口量數百萬千克,且價格好,換匯率高。泥鰍的養殖前景十分廣闊,江蘇、山東、安徽等地都在大力養殖泥鰍。池塘養殖泥鰍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養殖方式,單產水平高,技術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產量可達22.5~37.5t/hm2。舒城縣從2007年開始有養殖戶進行池塘規模養殖,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收益。現將泥鰍生物學特性與池塘高產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生物學特性
泥鰍(又名灰泥鰍)為小型經濟魚類,屬溫水性魚類,生長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為22~28℃,水溫高于32℃則鉆入淤泥中,水溫低于7℃潛入泥中冬眠。泥鰍不僅能用鰓呼吸,還能利用皮膚和腸進行呼吸,對環境適應能力強,耐缺氧能力較強。通常生活在水底層,有鉆泥的習慣,喜歡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鰍為雜食性魚類,常攝食的有水蚤、絲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雞糞、牛糞、豬糞等方法來繁殖餌料或投喂人工顆粒飼料喂養泥鰍。泥鰍攝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間,如在產卵期和生長旺盛期,白天也攝食,產卵期的泥鰍比平時攝食量增大,雌泥鰍比雄泥鰍攝食多。泥鰍一般2齡性成熟,一年可多次產卵,產卵期為4~8月,其中5~6月是產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養殖技術
藕田插養泥鰍技術論文
摘要:利用藕田養殖泥鰍,不占用其他土地資源,節約養殖泥鰍成本,減少用肥量,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總結了藕田養殖泥鰍技術,以供種養戶參考。
關鍵詞:藕田;泥鰍;養殖技術
利用藕田養殖泥鰍,不占用其他土地資源,節約養殖泥鰍成本,降低藕田害蟲的危害,減少用肥量,可以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根據五河縣小圩鎮大王村養殖戶張某介紹,1hm2藕田可以產出蓮藕30t、泥鰍975kg,2008年其0.27hm2田地收入2萬余元。現將其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藕田條件
用作養殖泥鰍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良好、進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質豐富,以利于蓮藕的生長和泥鰍的天然餌料繁殖,田埂無滲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選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內側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內側襯1層尼龍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蓋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齊堅實,防逃設備高出埂面50cm,田塊的四周及中間可以開挖“田”、“井”字形溝,溝寬1.5m,深30~50cm,在進排水口挖魚坑3~5m2,深度80cm,并且溝坑相通,同時安裝進排水管道,并在進排水口設置防逃護柵。田間的溝坑面積要占藕田總面積的10%~25%。開挖溝坑是為了盛夏時泥鰍可入溝避暑棲息,增加活動空間,秋冬季節便于捕撈。
二、藕種栽植與泥鰍種放養
藕田養殖泥鰍技術分析論文
1藕田條件
用作養殖泥鰍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良好、進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質豐富,以利于蓮藕的生長和泥鰍的天然餌料繁殖,田埂無滲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選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內側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內側襯1層尼龍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蓋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齊堅實,防逃設備高出埂面50cm,田塊的四周及中間可以開挖“田”、“井”字形溝,溝寬1.5m,深30~50cm,在進排水口挖魚坑3~5m2,深度80cm,并且溝坑相通,同時安裝進排水管道,并在進排水口設置防逃護柵。田間的溝坑面積要占藕田總面積的10%~25%。開挖溝坑是為了盛夏時泥鰍可入溝避暑棲息,增加活動空間,秋冬季節便于捕撈。
2藕種栽植與泥鰍種放養
藕種選擇生長快、抗病害、產量高、無損傷、無斷芽、新鮮的優質藕種進行栽植。栽2250~3000kg/hm2藕種,栽后用20mg/kg生石灰潑灑消毒,1周后注入新水30~40cm。同時施腐熟發酵后的有機肥3t/hm2培肥水質,為泥鰍苗種下田提供生物餌料。放養的鰍苗要求體形勻稱、肥滿、大小一致、體色新鮮、精神好、規格要在4~6cm以上,這樣可在當年養成商品泥鰍。投放時間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為宜。放養45~60萬尾/hm2,放養前一定要用3%~5%食鹽水浸泡10~15min消毒,為盡快讓其適應人工飼養,應加以馴化,下田前在暫養池里讓其餓上3~4d,使其腹中殘留食物消化掉再投放。
3日常管理
(1)投餌。投飼要做到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定質:做到不喂變質飼料,飼料要適口新鮮,飼料組成相對恒定。在鰍苗投放后的前15d投喂粉狀配合飼料,可調成糊狀投喂,隨著泥鰍的生長發育,逐漸摻入成鰍飼料,即將豆餅、米糠等植物性飼料加上鮮活小魚蝦或者其他動物的內臟下腳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飼料。配合飼料中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比例大約在6∶4,養殖中后期要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或者增加動物性飼料的投喂量,以利于成鰍增肥。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鰍苗種總重量的4%~7%。定時: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為宜,投喂量不可過多,否則鰍苗貪食,會引起消化不良。在田間溝坑中設置食臺,距底部5cm,圓形直徑30~40cm,用編織袋做成即可。定位:將泥鰍馴化到食臺吃食,以觀察吃食情況。每天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溫度、水質等情況隨時調整。當水溫高于30℃或低于12℃時少喂或不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