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12 04:28:00

導語:泥鰍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泥鰍發展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轉型過程中所誕生出來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它對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市財政支農工作緊緊圍繞著市場需求,大力扶持懷遠泥鰍產業,使農業產業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

一、泥鰍產業發展現狀

懷遠縣是我市泥鰍產業主要地區,養殖面積由2003年的32畝,發展到現在的3720畝,全縣共建立稻田和池塘養殖泥鰍示范基地13個。其中孔津湖稻田生態養殖泥鰍標準化示范區被省漁業局列為省級漁業標準化示范區,示范區核心區面積1500畝,另有池塘健康養殖面積400畝,是目前我省規模最大的稻田生態養殖泥鰍示范區。2006年,全縣生產商品泥鰍1400噸,出口230噸,實現漁業產值3360萬元,成為全省最大的泥鰍生產及出口基地。懷遠縣泥鰍養殖協會、孔津湖水產養殖協會等以泥鰍產業為主的漁業經濟合作組織應運而生,會員達到288人,帶動了1336個農戶開展泥鰍養殖,戶均泥鰍純收入4400余元,其中董炳讓、李德雨、顧有利等成為遠近聞名的泥鰍養殖大戶和致富帶頭人。

二、財政在扶持泥鰍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做法

一是以項目為抓手,借力發展。2003年,市財政局根據懷遠縣泥鰍養殖的資源和技術優勢,積極幫助規劃泥鰍養殖示范推廣項目,組織專家對泥鰍的培育繁殖、養殖、基地、銷售各個環節進行可行性論證,并積極爭取省財政支持,獲項目推廣和人工繁殖技術經費70萬元,為泥鰍產業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支持龍頭企業,帶動壯大產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投入資金幫助懷遠縣漁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開展技術合作、科技推廣和市場開拓,逐步擴大生產規模,使之成為泥鰍產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泥鰍養殖,做到產業與自身發展并舉,公司與農戶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地維護農戶的利益,充分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泥鰍產業得到迅猛發展。三是培育養殖基地,突出苗種帶動。通過中央、省、市不同渠道籌集資金,培育扶持養殖基地。2005年投入基地建設資金57萬元,06年投入60萬元,共帶動其它各類資金投入1800萬元,建成了我國第一家以泥鰍、大鱗副泥鰍等鰍科魚類的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繁育為主的泥鰍良種繁育基地,年產泥鰍、大鱗副泥鰍等鰍科魚類良種魚苗10億尾,夏花魚種5億尾;年產值500萬元,年利潤150萬元。帶動農民稻田生態養殖和池塘養殖泥鰍6000畝,年產優質商品泥鰍5000噸以上,出口2000噸。年創社會效益1億元,出口創匯600萬美元。四是強化質量管理,推動品牌戰略。近年來,財政通過實施以獎代補的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創名特優產品和科技創新。2006年懷遠泥鰍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填補了省內空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并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縣科技進步一等獎;“淮王”牌、“孔津湖”牌泥鰍申報了綠色食品認證。隨著質量和品牌提升,懷遠泥鰍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遠銷韓國、日本等地,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五是扶持合作組織,促進產業升級。為了改變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各自為陣的局面,2004年市縣兩級財政投入資金15萬元,幫助組建了懷遠縣泥鰍養殖協會。通過近四年來的發展,目前會員已達288個,其中企業會員5個,養殖戶271個,營銷專業戶12個。集中了懷遠縣全部泥鰍養殖企業和90%以上的泥鰍養殖大戶,初步形成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格局,促進了泥鰍產業的升級,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三、思考與建議

從懷遠泥鰍養殖發展壯大的過程可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實現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要從創新財政扶持政策入手,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

1.準確認識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性和公益性,找準公共財政職能

農業產業化首先屬于競爭性領域,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企業經營,其興衰不僅影響其自身發展,而且關系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成為準公共領域。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導、培育與發展主導產業。在主導產業的培育上,政府應當加大投入,通過利益的誘導,促使農業開發企業和農戶結成主導產業的培育主體。二是實現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的結合發展。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結合發展,可以穩定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提高農業自身的積累和發展后勁。政府通過資金和政策引導,在保護城市二、三產業“鳳還巢”,帶動民間資本投入,解決農村存在的發展資金不足、缺乏懂市場、懂管理、懂技術的人才等問題的同時,把千家萬戶農民組織和帶動起來共同發展,形成規模效益。

2.按照公共財政原則,明確財政支持環節

公共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必須實現市場機制與公共職能的有效對接,通過政策扶持,達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一是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分配機制,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戶的權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是建立和完善企農利益關系的重要前提。通過扶持龍頭企業,使其不斷更新利益取向觀念,樹立起雙贏思想和共同致富、長遠發展的利益取向,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使企業與農戶之間結成互惠互利的關系。二是支持農產品基地建設。結合各地資源優勢,通過對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的科技投入,來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建設區域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科技含量較高的農產品基地,一方面確保龍頭企業穩定的原材料來源,另一方面促進優勢產業的規模發展,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鏈條。三是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采取農民自辦、農民和國家技術經濟部門、涉農企業聯辦等多種形式,培育、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其橋梁和紐帶作用,使“企業+合作組織+農戶”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流組織形式。

3.針對不同環節,采取不同支持政策

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不僅在于直接增加農業投入,更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吸引和帶動全社會的投入,共同參與產業化進程。財政資金作為政府促進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手段,對于產業化經營中的純公益部分,應采取無償投入的形式;對于介于公益性與經營性之間的可區別不同情況分別采取財政貼息、財政補貼、以獎代補、投資參股等形式。

4.整合產業化資金,規范管理程序

鑒于農業產業化資金涉及部門多,管理使用分散,很難形成合力的狀況,建議成立以政府主管領導牽頭,有關資金管理部門負責人參加的資金整合協調領導小組,按照以結果為導向的資金分配體制,研究制定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財政扶持政策,審核資金安排方案,制定統一的管理辦法,統籌考慮、規范使用,充分發揮政府在支持農業產業化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