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0:33: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馬鈴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鈴薯病害防治
1馬鈴薯早疫病
1.1癥狀及發生規律
馬鈴薯早疫病病原菌屬半知菌類。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殘體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病菌在潮濕的情況下(降雨、灌溉、長時間露水),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產生孢子,其存活溫度范圍廣,并由風力傳播。早疫病產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通常比晚疫病發生早,但其生長傳播卻更少地依賴于葉片表面的長時間潮濕而且發展速度較慢。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癥狀是有角的黑色小斑點,隨著受害部位的擴大成熟,病斑逐漸變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圓,在葉緣處有褪色的枯黃組織。
馬鈴薯早疫病的癥狀通常在植株處于逆境時期易發生,而這些逆境經常來自于缺肥(如缺氮及其他營養)、氣溫偏高、植株缺水、生長衰弱。
1.2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要盡可能減少馬鈴薯在逆境狀況下生長,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其抗病能力。
馬鈴薯黑脛病防治
1發生危害情況
馬鈴薯黑脛病在我市不是常發性病害,當地品種發生不普遍。2006年高產示范片中引進了一個新品種費烏瑞它,連片種植約20hm2,由于該品種抗病性較差,薯種有一部分已經染病,且全部進行切塊,導致該病大面積暴發流行。據記載,示范片于2006年11月播種,2007年2月5~10日出苗,3月15日為病害始發期,3月25日為發病高峰期。平均株發病率達到8.5%,產量減產達2成以上,并由此病害引起收獲后薯塊大量腐爛變質,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發病癥狀
該病從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植株莖基部和薯塊。當幼苗生長到15~20cm開始出現癥狀,表現植株矮小,葉色褪綠黃化,節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莖基以上部位組織發黑腐爛,最終萎蔫而死。由于植株莖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和傳導,造成不能結薯或結薯后停止生長并發生腐爛,且根系不發達,易從土中拔出。莖部發黑后,橫切莖可見3條主要維管束變為褐色。薯塊染病始于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別于青枯病。病輕的,只臍部呈很小的黑斑,有時能看到薯塊切面維管束呈黑色小點狀或斷線狀,重病株的病薯在收獲時呈腐爛狀。種薯染病腐爛成黏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
3病原菌
病原是歐氏桿菌屬的馬鈴薯黑脛病菌。菌體短桿狀,單細胞,極少雙連,周生鞭毛,具莢膜,大小為(1.3~1.9)μm×(0.53~0.60)μm,革蘭氏染色陰性。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圓形。該菌適宜溫度為10~38℃,最適溫度為23~27℃,低于0℃或高于45℃即失去活力。寄主范圍極廣,除危害馬鈴薯外,還能侵染茄科、葫蘆科、豆科和藜科等100多種植物。
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
1試管苗保存
從田間種植的種質資源選擇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從形成壯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取1.5~2.0cm有腋芽的莖段7~10個,用清水沖洗1~2h,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莖段較粗則增加至12min左右。用滅菌的鑷子將莖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個,在滅菌水中徹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特別注意每次從升汞中取莖段要用無菌的鑷子)。分次取出莖段可以使莖段在升汞中的處理時間有一個梯度,保證至少有1個已經成為無菌苗。由于種質資源數量比較多,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將處理好的莖段放在組培苗生長間,補充光照。保持生長間的溫度在20~25℃。無菌苗形成過程中,天天進行檢查,發現污染苗后挑出并進行高壓滅菌,以防備造成試管苗生長間的整體污染。無菌苗形成后,在無菌條件下,將無菌苗繼續在普通MS培養基上擴繁1次,每1~2個莖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養基的試管中進行保存,一般每1個資源至少要保存3管,這樣取用非常方便。控制種質資源保存庫的溫度在15~20℃,每周對資源庫進熏蒸消毒1次,防止試管苗二次污染。在這種條件下,每1代試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間,要定期檢查試管苗的情況。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繼代過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資源早期就會玻璃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將玻璃化的試管苗轉移到普通的MS培養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試管苗繼續保存。
2田間種植保存
以試管苗保存約2年,試管苗會表現出明顯的退化,例如整體的玻璃化,生長極緩,甚至在繼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試管苗,這就需要進行1次田間種植以重新獲得試管苗保存。在當地馬鈴薯播種時間的前1個月,將已退化的試管苗種質資源轉入普通培養基中,擴繁1代15~20株形成比較壯的組培苗,定植在育苗缽,置于溫室或網棚中,每份資源至少擴繁15株以上,溫室或網棚中的管理與微型薯溫室生產相同。待植株根系較發達長出7~10片葉時,將其移入室外進行煉苗5~10d,然后帶土移入大田。這種移栽苗因長勢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條件好,肥料充足,并要嚴防人畜破壞。大田移栽時,每個資源選到10株壯苗移入大田,每個資源種植1行,株行距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丟棄,可以作補苗用。田間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強肥料的充足供給,花期前可追施1次壯苗肥,壯苗肥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植株健壯后,以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作為試管苗的來源。
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田間種植與試管苗保存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種質資源少則幾百份,多則幾千份,所以種質資源可以多點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種植一部分,試管保存一部分,來年可以反過來,這樣可以經濟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參考文獻
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
引言
馬鈴薯是位居小麥和水稻之后世界第三大重要農作物,更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便宜且營養豐富的食品,也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各式快捷食品,因此,馬鈴薯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也成為社會文化水平的度量。[1]我國已成為馬鈴薯第一生產大國,種植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1/4,總產量占到全世界的1/5,但是單產水平卻排在了全世界的第92位,畝產960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雖然是馬鈴薯生產大國,但其貿易狀況不容樂觀,其產品國際競爭力弱,出口以鮮薯為主,進口以高附加值的淀粉為主,貿易與生產大國的地位極不匹配。馬鈴薯產業是我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由于我國馬鈴薯生產主要集中在山多地少、自然條件艱苦的北方一季作區和西南混作區,馬鈴薯不僅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也是當地農民的主糧和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馬鈴薯國際貿易是延長產業鏈、增加小規模生產者現金收入并有利于西部地區扶貧工作的重要產業。國內學者對馬鈴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生產及種薯品種培育等方面,且研究成果大都較為分散。針對我國馬鈴薯國際貿易研究的文獻比較欠缺,僅李勤志針對馬鈴薯產業進行了經濟分析。[2]關于馬鈴薯的國際競爭力研究、馬鈴薯進出口貿易等專業性研究幾乎沒有。謝從華認為發達國家的馬鈴薯產業已進入成熟、穩定階段;而發展中國家馬鈴薯產業因為對食物增長和膳食結構改變的需求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增長速度在糧食作物中處于前列,馬鈴薯國際貿易正保持快速增長。[3]因此,我國要在全球化的馬鈴薯國際貿易中獲得貿易利益,不僅要保持與資源稟賦相連的比較優勢,還要培養馬鈴薯產業的后天競爭優勢,實現馬鈴薯產業比較優勢的動態化演進。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的發展一方面要看馬鈴薯供給與需求前景;另一方面要看進出口發展趨勢,分析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提高我國馬鈴薯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成為我國馬鈴薯產業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中國馬鈴薯供給與需求分析
(一)中國馬鈴薯供給前景
1.馬鈴薯的國內生產供給。馬鈴薯供給主要表現為馬鈴薯的國內生產及國外市場的進口。從生產上來看,中國馬鈴薯的生產栽培區域為4個: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南方二季作區、西南一季作和二季作垂直分布區(西南混作區),各生態區域氣候特征差異較大。[4]其中,北方一季作區是我國主要的馬鈴薯生產區域,播種面積占全國一半以上,主要包括我國行政區劃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其中西北地區是我國馬鈴薯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平均單產最高的地區。中原二季作區適合早熟馬鈴薯品種或中早熟品種的栽培,但該區域氣溫較高、病原繁雜、留種難度大,馬鈴薯退化嚴重。南方二季作區屬低緯度低海拔區域,氣溫較高,全年均有蚜蟲危害,各種病毒毒源多且復雜,近年來,馬鈴薯播種面積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大,生產能力逐漸加強。西南混作區是我國馬鈴薯生產潛力較大的區域,云南、貴州近年來增產迅速,馬鈴薯的播種面積及產量僅次于北方一作區。對我國馬鈴薯的國內生產進行衡量,可以2006-2009年全國9個大中城市(太原、呼和浩特、長春、濟南、青島、武漢、重慶、蘭州、烏魯木齊)的投入產出數據為樣本數據,9大中城市分別代表了我國馬鈴薯的主要種植區域,從主要城市分析中國馬鈴薯產業4年間X效率水平及其構成效率情況。X效率指在所有數量的資源中能夠取得的最大可能產出能力,與之對應的是X低效率。X效率可以分為技術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成本效率(CE)。通過DEA方法,利用DEAP2.1軟件處理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DEA即數據包絡分析法,是用以評價部門間的相對效率,是一種非參數分析方法。DEA模型一般有兩個,分別是CCR(CRS)模型和BCC(VRS)模型。由于效率評估研究中的馬鈴薯樣本大多是不同規模的,而且馬鈴薯往往受管制、宏觀經濟效應等方面的影響而出現對最優運行規模的偏離,所以本文采用VRS模型。其計算方法為:首先需考慮N個決策單元,例如X個輸入變量和Y個輸出變量,為方便計算N個決策單元在整個計算過程中的轉換效率,可以通過最大化該單元的加權產出與加權投入之比,基本前提是要保證其他的所有個體比率等于1或小于1。通過計算只要是落在決策單元邊界上的投入產出將為最有效率的組合,其值為1;否則其值域在(0,1)之間。以上數據表明:由于各生態區域氣候特征差異較大,馬鈴薯產業X效率水平則表現不同。2006-2009年間,呼和浩特、長春和烏魯木齊的馬鈴薯技術效率達到最佳狀態,長春和烏魯木齊的馬鈴薯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亦達到最佳狀態,即其值都為1,其余城市馬鈴薯產業供給還有很大的潛力(見表2)。不同地區的馬鈴薯生產在一定范圍之內具有共性或相似性,我國馬鈴薯基本上是集中在生態適宜性最佳、生產基礎最好和生產潛力最大的地區生產的。長春、烏魯木齊的馬鈴薯生產已達到最優配置,應繼續保持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優勢。呼和浩特、青島、太原、蘭州的成本效率、技術效率及配置效率還可進一步提高。濟南、武漢、重慶馬鈴薯產業X率水平最低,尚沒有形成產業優勢,馬鈴薯生產力弱。各區域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善技術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來提高馬鈴薯的供給能力,我國馬鈴薯國內供給前景較好,這對馬鈴薯的出口貿易而言無疑具有很大的刺激效應。
2.馬鈴薯的國外進口供給。中國馬鈴薯國外市場供給來源于對國外馬鈴薯的進口。隨著人們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變,馬鈴薯加工產品深受國內市場歡迎,特別是馬鈴薯休閑食品,消費市場極為廣闊。但我國加工能力相對落后,需從國際市場進口大量加工品。國際市場向我國供應的馬鈴薯主要為馬鈴薯加工品。馬鈴薯細粉、粗粉及粉末,馬鈴薯粉片、顆粒、團粒及馬鈴薯淀粉是我國進口的主要產品,德國、荷蘭、法國、丹麥、波蘭、比利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是主要的國外供給國,且進口量逐年上升。這是由于我國國內加工能力相對較低引起的,我國食品行業對國外馬鈴薯加工品需求量較大,國內加工品與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呈現不對稱性,要擺脫對國外馬鈴薯加工品的依賴還需較長時間。
馬鈴薯綠色生產技術研究
山東省魯南地區馬鈴薯一年兩季種植,以春季為主,秋季為輔。具體栽培措施如下。
1.優選良種
根據品種熟性、茬口安排、上市時間分別確定。魯南地區種植品種最好選擇中早熟抗病種。如魯引1號、荷蘭15號、中薯3號等。選購種薯時,應挑選薯形周正、無病、無蟲的優質脫毒種薯。
2.選地施肥
馬鈴薯屬于地下塊莖作物,土壤應選擇土質疏松的沙壤土、壤土或輕黏土,盡量不要選擇較黏重的土壤。深耕30厘米左右,細耙達到耕層細碎無大土塊、地面平整無殘留根茬,做到上平下實。結合耕地,每畝撒施100公斤商品有機肥+300公斤三元復合肥(17-10-18)+20公斤硅鈣肥,耕勻耙細。如果施農家有機肥,要充分腐熟。有條件的地方提倡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率。
3.種薯處理
馬鈴薯的貯藏研究論文
摘要:從貯藏前準備工作、貯藏以及貯藏過程中的管理等方面介紹了馬鈴薯的貯藏技術,以期為馬鈴薯安全貯藏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貯藏;管理
1貯藏前的準備工作
1.1貯藏庫的建設
建設具有通風、調溫、調濕等設備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大型現代化貯藏庫。庫房分成左右兩部分,中間為走廊,庫門和走廊寬度為2~4m,能通車,庫門與走廊相通。設雙重庫門,以起到緩沖作用,防止寒風直接吹入庫內引起庫溫激變。
1.2預貯
稻田種植馬鈴薯新法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蓋種植馬鈴薯新技術是將秸稈還田、免耕和輕型栽培三者的優點充分結合起來,進行科學組裝形成配套新技術。該技術不僅能使農民增收增效,而且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極為顯著。與常規馬鈴薯種植方法相比,該技術省工省力,低成本,生產出的馬鈴薯商品性好。它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養分,減少農藥污染、保護土壤團粒結構,利于土壤內水、肥、氣的暢通,減少植株的地上、地下病害,而且避免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為秸稈的再利用找到了又一出路。
一、種植季節
馬鈴薯生長溫度低、生育期短,在江南乃至江淮是能與單季中稻接茬的早春或晚秋作物。“春薯—中稻”一年兩熟:春薯于1月下旬或2月上、中旬下種,5月下旬收獲,可獲得全產量;“早中稻—秋薯”一年兩熟:秋薯于早中稻收獲后9月10日前下種,11月下旬降霜后收獲,可獲得4~6成產量。
二、技術要點
1.整地稻田免耕,開挖豐產溝(排灌溝),溝寬15厘米,深15厘米,相鄰溝距(畦寬)150厘米。挖出的土不可堆在溝沿上,應使畦面微呈弓背形,避免積水。一般的小草和稻茬并不影響種植,若有大草可踩倒或鋤去,但不要使用除草劑。
2.選種選用適合的早熟品種,例如東農303、中薯3號等,或當地農家品種。種薯應催芽,以帶1厘米左右長度的壯芽播種為佳。一般選用30克左右小種薯整薯播種效果較好;大薯種應切塊,每個切塊至少要有一個健壯的芽,切口距芽1厘米以上,切塊形狀以四面體為佳,避免切成薄片。切塊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500倍液浸過,稍晾干后用草木灰拌勻,隔日即可播種。
探索馬鈴薯豐產培育技術特點
摘要:夏伯蒂是薯條專用型馬鈴薯品種,在分析其品種特性的基礎上,探討了其標準化栽培技術,以期為夏伯蒂的規模化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夏伯蒂;馬鈴薯;品種特性;標準化栽培
夏伯蒂屬薯條專用型品種,加拿大育成,1987年引入我國試種,歷時已達16年之久,盡管其市場需求很旺,但其對栽培條件要求十分嚴格,田間表現不抗旱、不抗澇、不抗早晚疫病,易感病毒,退化快,對種植、管理、貯運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夏伯蒂栽培面積發展緩慢,2003年全國面積不足30hm2。加上加工企業對其塊莖大小、薯型、品質等要求較高,一般的栽培模式很難達到該品種高產、優質的要求。現根據多年的栽培實踐提出薯條專用型馬鈴薯夏伯蒂標準化栽培技術,以期為夏伯蒂的規模化生產提供參考。
一、品種特性
1.1屬性及生育期
屬中熟品種。播種至出苗(39±2)d,期間≥5℃積溫(467.5±22.3)℃;出苗至現蕾(22±2)d,期間≥5℃積溫(332.7±24.6)℃;現蕾至成熟(59±3)d,期間≥5℃積溫(912.2±39.8)℃;生育期天數81±3d,期間≥5℃積溫(1244.9±26.9)℃;全生育期(120±3)d,期間≥5℃積溫(1712.4±27.6)℃。
馬鈴薯常見病害防治論文
1馬鈴薯早疫病
1.1癥狀及發生規律
馬鈴薯早疫病病原菌屬半知菌類。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殘體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病菌在潮濕的情況下(降雨、灌溉、長時間露水),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產生孢子,其存活溫度范圍廣,并由風力傳播。早疫病產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通常比晚疫病發生早,但其生長傳播卻更少地依賴于葉片表面的長時間潮濕而且發展速度較慢。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癥狀是有角的黑色小斑點,隨著受害部位的擴大成熟,病斑逐漸變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圓,在葉緣處有褪色的枯黃組織。
馬鈴薯早疫病的癥狀通常在植株處于逆境時期易發生,而這些逆境經常來自于缺肥(如缺氮及其他營養)、氣溫偏高、植株缺水、生長衰弱。
1.2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要盡可能減少馬鈴薯在逆境狀況下生長,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其抗病能力。
馬鈴薯前景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青薯9號;特征特性;推廣前景
論文摘要主要介紹了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的主要特征特性,并就該品種利用推廣前景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同時提出脫毒種薯生產與推廣的體系。
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系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于2001年從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北京辦事處引進雜交組合(387521.3×APHRODITE)實生1代材料C92.140系統選擇育成。該品種品質優、抗病、抗旱、高產穩產,于2006年通過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并正式命名青薯9號。
1特征特性
1.1農藝性狀
該品種株型平展,株高97±10.4cm,莖桿紫色,分枝多,長勢繁茂。葉片大,葉色深綠,葉緣平展,花冠淺紅,開花繁茂性中等,天然結實性弱。薯塊橢圓形,表皮紅色,有網紋,芽眼淺,肉黃色,結薯集中,單株結薯8~11個,整齊度高,大中薯率80%以上。屬晚熟品種,全生育期160d左右。薯塊休眠性中等,耐貯性好。經多年試驗證明,青薯9號植株田間抗晚疫病、病毒病,抗旱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