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00:15: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理想信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理想信念調研
大學生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充滿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群體。大學生理想信念根植于現實社會,又是一個人的人生奮斗目標、精神支柱和成功動力。因此,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對于一個時代賦予重任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將通過本次對我校東校區同學理想信念的現狀調查,把握同學們的理想信念的總體趨勢和方向。
一、調查方法與樣本
1.問卷設計
我們采用問卷的方式對校區同學進行調查。問卷分為三部分,包括被調查者的基本資料、被調查者的理想信念及其奮斗目標等。問卷主要為客觀題;在需要被調查者提供更具體和充實的信息時,相關問題的答案全部采用半開放式的形式,以便更科學和詳細的分析問題。
2.調查方式
由于校區人數眾多,而且考慮到時間問題,本次調查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抽取了300個調查樣本,而且為了提高問卷的回收率,我們采取到同學宿舍派發問卷的形式。
黨員理想信念調研報告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思想基礎,是黨實現最終目標的思想基礎,也是黨永葆生機活力的思想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如何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一、黨員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生活工作在各條戰線的各級黨員干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帶領群眾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了骨干帶頭和先鋒模范作用,黨員的先進性得到了進一步發揮和體現。但也必須看到,在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經濟社會問題,給一些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帶來沖擊,其中有少數人產生了思想困惑甚至出現了理想信念的動搖。有的人對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及社會主義改革的前景認識不清,對當前社會問題的解決和黨的最終奮斗目標的實現信心不足。有的人價值取向扭曲、宗旨意識淡化,關注個人得失多了,考慮事業、全局和關心群眾疾苦少了,追求享受多了,艱苦奮斗少了,還有少數人抵擋不住物質利益的誘惑,不惜以權謀私,貪污腐化,違法亂紀。有的人思想消極,不思進取,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生活和工作中回避矛盾,奉行實用主義,安于現狀,無所作為。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歸結起來主要有:第一,實踐和現實的原因。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由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還沒有完全認識和把握,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還不完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其中有些還比較突出。如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失業和困難群體生活問題,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問題等。還有,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一些人不能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導致了理想信念的動搖。第二,理論和認識的原因。一些黨員干部忽視理論學習,特別是沒有很好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方法,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認識不準確,對社會主義改革的方向與歷史任務缺少認識,思想困惑。第三,復雜環境和教育的原因。由于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少數人通過不正當手段斂聚財富。在社會生活中,一些人經不起誘惑,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蛻變,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由于教育工作中講原則、概念和公式化的東西多,具體的深層次分析少;流于形式多,解決思想實際問題少,缺少針對性。
二、解決黨員理想信念問題的途徑
必須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基礎之上。應重點加深以下幾個問題的認識:其一,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決定了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經濟制度的必然性。在這個基本經濟制度中,應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我們一定要積極維護社會和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發展及其個人價值的實現,在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我們必須關注個人的發展,為其積極性的發揮和價值的實現創造條件。其二,關于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變革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從而實現生產的工業化和社會化的基礎上才能完全實現。我國是在生產力水平很不發達的基礎上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我們的起點比較低,因而實現共產主義目標,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社會主義運動也要經歷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最終必將越來越完善。其三,關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和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任務。社會主義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所以,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應是既有批判又有繼承,即棄其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外在形式和局限性,揚其有利于發展生產力的合理內核,包括重視個人利益價值、有利于激發個人和社會活力的合理內核。要注意充分吸取資本主義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發展生產服務,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克服傳統社會主義體制的弊端,吸收借鑒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社會主義更具生機與活力,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更快的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堅定理想信念高揚理想的旗幟
堅定理想信念,是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首要的基本要求。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各單位十分重視結合黨員的思想實際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許多老同志說,像這樣認真而鄭重地學習黨章,從理想信念這個基本問題入手,提高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機會十分難得。這樣的學習,使廣大共產黨員更高地揚起了理想的旗幟。許多新黨員說,思考我們黨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入黨意味著什么,這樣的集中學習教育,喚起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奮斗的情感。絕大多數黨員都感到,學習階段時間不長,收獲很大,是一次認識的提高,是一次思想的錘煉,是一次境界的升華。
回顧我們黨80多年奮斗歷程,廣大黨員認識到,我們的黨之所以能夠在殘酷的環境中生存,在艱苦奮斗中壯大,脫穎而出,由弱到強,成為執掌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最根本的是我們黨能夠始終與時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志存高遠,立足現實,永遠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
暢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廣大黨員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無限光明的前程。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間,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改善,中國人民為此備感驕傲,備感自豪。實踐證明,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不動搖,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學習黨章、重溫入黨誓言,廣大黨員認識到共產黨員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活發生很大變化,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好傳統不能丟,黨員意識和黨性觀念不能淡。我們應該看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共產黨人的隊伍中英雄輩出,絕大多數共產黨員站在前列,艱苦創業,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也應該看到,有的黨員理想信念不堅定,在矛盾面前畏縮不前,在困難面前悲觀失望,在誘惑面前不能廉潔自律。這些都充分說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堅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黨員標準要求自己,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夫志,氣之帥也。”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終是共產黨人保持先進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背棄了理想信念,共產黨員的政治生命也就終止了;淡化理想信念,共產黨員就會落后于時代前進步伐。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終生追求,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當把這次先進性教育活動作為一個新的起點,高揚理想的旗幟,砥礪奮斗的精神,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努力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探析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將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到戰略高度,并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戰略抓手和核心內容。高校青年教師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指導者和引路人,其理想信念認同關乎高校立德樹人之根本,加強其理想信念教育尤為關鍵。新時代通過對其認同途徑、考量、狀態的研究,切實把握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認同特點,對增強其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認同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多種場合反復強調牢固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高校青年教師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生力軍,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大政治使命,指出:“正確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不能想象一個沒有正確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1]因此,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尤為重要。當今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引導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年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的認同。而把握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認同的特點,對指導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認同途徑上表現為習得性和內省性的統一
1.認知進入階段:習得性。所謂“習得”是指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自發和不自發的后天學習來獲取知識、技能及價值觀念的一種方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2](P524)后來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他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3](P76)。這些論述都從理論上指出了人的意識、思想和價值觀的重要來源。理想信念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屬于認知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與生俱來的認知能力,人只能在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通過后天的學習、培養和教育養成。青年教師作為高級知識分子,普遍擁有較高的學歷,甚至有海外留學深造經歷,學習和思考的獨立性、自主性較高,學習欲望和能力較強,在移動互聯網普遍化、快速化發展的新時代,受到中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接觸和學習到的新奇事物和思想觀念更多。在這多種因素作用下,青年教師接收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變得更加復雜,深刻影響著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認同,習得性成為其認知進入階段理想信念生成的重要特點。2.認同建構階段:內省性。內省指對已獲得的價值觀念進行知、情、意、信、行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辯證運動的心理作用過程,這是心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人的思想運動是一個從理性認知發展到價值認同的邏輯理路,理性認知是價值認同的前提和基礎,價值認同是理性認知的必然結果。人獲得理性認知需要內省,從認知走向認同更需要內省,認同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所獲得價值觀念加以運用、比照和檢驗的心理過程,通過知、情、意、信、行的內省催化作用,價值認同得到逐步強化穩固。指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4]任何價值認同都必須以一定的學識文化為基礎。高校青年教師作為高級知識分子,文化程度高,接觸的思想文化多元,往往面臨著思想上的矛盾斗爭,在主流意識形態與國內外價值觀念激烈碰撞過程中,對各種社會思潮的理性分析與選擇上,內省機制發生的作用更為明顯和關鍵,在青年教師理想信念認同建構階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把握認同途徑上習得性和內省性的統一。高校青年教師在理想信念認同途徑上表現為習得性和內省性的統一。實現理想信念認同,習得性和內省性是辯證統一、同向發力的過程,沒有后天的學習獲得,理想信念認同就成為無源之水,自我教育就缺乏外在的強化動力;反之,理想信念認同也離不開主體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只有主體自身對外來認知進行理解、消化和吸收,才能真正為主體所接受,從而形成穩定的價值認同。因此,開展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既要積極營造并改善有利于主流價值觀念生長的社會環境和外部生態,保證其學習獲得的信息資源和價值觀念積極健康;同時又要關注青年教師的自我教育,調動其內省的能動性,積極引導其價值認同的正確方向。
二、認同考量上表現為現實性和超越性的統一
始終不渝地堅定理想信念
●堅定理想信念,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精神動力。中央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的首要內容來加以強調,是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的
●要堅定理想信念,共產黨員就必須始終不渝地堅信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必須始終不渝地堅信我們黨所選擇和堅持的道路,必須始終不渝地堅信我們黨所具有的強大力量
●從當前來說,要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性,體現在為實現黨的基本綱領而奮斗上,體現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上,體現在為實現黨的各項工作任務、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實踐中
堅定理想信念,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精神動力。但是,在社會轉型、改革深入的新時期,面對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部分黨員理想信念動搖,有的甚至產生了“信仰危機”。因此,中央在關于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見中,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的首要內容來加以強調,是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的。
要堅定理想信念,共產黨員就必須始終不渝地堅信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一定能夠實現。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必須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實現。
和其他事物一樣,社會主義也是按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規律發展的。當年蘇共解體、東歐巨變后共產主義運動跌入低潮時,鄧小平同志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眼光告誡我們:“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就啟示我們,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并不等于社會主義已經失敗。事實上,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不僅已在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得到實踐證實,而且也必將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化變革中得到證實。當達資本主義國家雖然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發展,但不是垂而不死,而是不可避免地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社會主義因素所代替,也就是說,資本主義正以新的形式繼續走向死亡。比如,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正不斷沖擊和改造著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并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先進的經營形式和組織形式。像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出現股權高度分散、沒有任何個人或家族或企業集團控股的、股東全球化的公眾公司。股東數百萬、千萬計,生產資料公有,股東隨著股市交易每天在變。這不能不使人聯想到馬克思曾經預言的“社會所有制”。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一對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不斷予以某種否定的歷史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共產黨宣言》曾經指出,世界各民族走向共產主義的道路是各式各樣的。但是,條條道路通羅馬,社會主義以無可辯駁的歷史性價值,正成為無處不在的歷史進程。
樹立堅定理想信念思考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黨員的精神動力,是黨員的一種理性自覺,也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時代要求。
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要通過推進全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使我們黨保持與時俱進的品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不斷鞏固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以更好地完成執政使命。在這四個方面的建設中,思想建設是前提,而堅定理想信念則是思想建設的根本內容。黨能否保持先進性,說到底,取決于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取決于黨員發揮作用的情況。如果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執政意識、執政素質和執政能力,就會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也就談不上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終是共產黨人保持先進性的精神動力。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馬克思主義政黨不僅由無產階級和其他革命群眾中的先進分子所組成,更重要的是黨的路線、綱領、方針、政策特別是理想信念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并通過全體黨員高度的思想覺悟和奉獻精神來體現其先進性。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把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同我們黨的自身建設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從思想上建黨的成功之路;鄧小平多次強調,要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狀態上有顯著的進步;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思想理論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思想理論素質是領導素質的靈魂。中央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見中指出,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是新時期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之一。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的,是科學的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國發展、走向富強的正確道路。共產黨員有了這樣的理想信念,才有了立身之本,才站得更高,眼界更寬,才能更自覺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努力工作。
思想上政治上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理論上的先進性。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是黨員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對于共產黨人來說,堅定理想信念就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世界,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共產黨員必須努力學習和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學分析的理性基礎之上,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既要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經濟、科技發展的現實,又要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既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又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既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曲折和反復,又要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所肩負的歷史任務和黨員隊伍的現實狀況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對保持黨的先進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保持黨的先進性面臨新的考驗。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由于蘇東劇變而處于低潮,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處在經濟文化上的相對強勢地位。于是,有的黨員理想信念動搖,在誘惑面前不能潔身自好。這歸根結底,是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不堅定。在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努力做到在對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思想認識上有新提高,在解決一些黨員和黨組織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影響改革發展穩定、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上有新進展。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建立新形勢下廣大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切實把先進性建設推向前進。要抓緊抓好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這個重要環節。要教育黨員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雖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現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的持續努力,都是朝著實現共產主義最終目標前進的。為此,全體共產黨員既要胸懷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又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確定現階段的奮斗目標,扎扎實實做好當前的每一項工作。
理想信念教育講課提綱
一、提高思想認識充分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今年,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全軍部隊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從上到下,各級黨委都十分重視。這是深入貫徹實踐江主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述的重大舉措,是深化學習和理解江主席提出的“四個如何認識”的重大行動,是貫徹落實《決定》提出的“堅持不懈地強化革命軍人的精神支柱”的具體步驟,希望全團官兵站在國家和軍隊建設全局的高度,充分理解和把握這次教育活動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這中央軍委的決策上來。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我黨、我軍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的內在要求。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紅旗落地”,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走向低谷,人們在思想上對“紅旗還能打多久”產生了疑慮;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圖分化、西化我國的圖謀從未停止;為阻撓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殫精竭慮,這次中美撞機事件更充分地暴露了美國霸權主義的狼子野心;國際格局多極化與單極化,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與維護世界和平事業的斗爭,此起彼伏;我國周邊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給我國處理國際事務帶來了更多不確定因素;對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斗爭帶來的影響,許多人缺乏全局高度性的認識。黨中央、中央軍委高瞻遠矚,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做出了在全軍開展以“贊頌黨的業績,強化軍魂意識”為主題的信念教育的正確決策。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國改革開放向更深更高層次推進的客觀要求。在邁向新世紀的征和中,我國的改革開放正處于攻堅階段,社會生活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人民群眾和廣大官兵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和人心向背最終決定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當前改革中存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引導官兵與黨同心同德,與改革共命運,切實擔負起改革、發展、穩定的政治責任,是改革開放的客觀要求。我們必須站在黨的路線和黨的理想的高度,去擁護和支持改革。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軍隊完成“打得贏、不變質”兩大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思想政治領域,各種正確和錯誤的思想,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增加了官兵在是非判斷和行為選擇上的復雜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軍隊“國家化”、“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這種錯誤思潮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可怕。同時,世界軍事革命的迅猛發展,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里特別是現代化戰爭中的廣泛應用,使我們的軍隊面臨著能否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爭的重大考驗。因此,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官兵精神支柱、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是我軍能否完成“兩個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二、著眼解決問題切實把教育落到實處
理想信念心得體會
同志在抗震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把教育全黨堅定不移地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作為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這是我們黨在經歷了一場重大考驗之后,得出的一條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我們黨是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奮勇前進的指路燈塔,是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是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有了正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共產黨員就有了不竭的精神動力,就能夠始終對黨充滿忠誠、對人民充滿感情、對事業充滿責任,滿腔熱情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斗。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在生死考驗面前威武不屈、英勇無畏,就是因為他們對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矢志不移。在和平建設時期,許多共產黨員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是因為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激勵。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廣大共產黨員舍生忘死、無私無畏、勇往直前,哪里最需要就出現在哪里,哪里最危急就戰斗在哪里,再一次彰顯了理想信念的強大力量。
危難是考驗理想信念的試金石。在國家民族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緊要關頭,共產黨員直面進與退的選擇、公與私的取舍,最直接、最現實地檢驗著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感情,檢驗著價值取向和犧牲精神,檢驗著意志品質和道德情操。可以說,危難時刻就是對黨員理想信念最集中、最充分的考驗。衡量一名黨員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既要看平時的言行,更要看關鍵時刻的表現。每一名共產黨員既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本職崗位和日常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更要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迎難而上,在危難考驗中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
對理想信念堅貞不渝是我們黨的強大政治優勢,也是我們戰勝各種困難的一大法寶。在前進的道路上,始終伴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風險,各種突發事件也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自己終生的課題,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世界觀改造,做到理想不滅、信念永存,為戰勝困難打牢思想基礎,積蓄精神力量。要勇敢地接受各種困難和風險的挑戰,在危難考驗中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只要始終保持這種政治優勢,我們就不會為任何困難所壓倒,就一定會無往而不勝。
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摘要: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的主力軍,他們的理想信念、職業道德、行為形象直接影響著當代大學生“三觀”的塑造和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在高職院校擴招的大背景下,少數青年教師政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缺失、價值觀念弱化,都會對個人發展和學生培育產生極大影響。因此,本文對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以探索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青年教師;理想信念;必要性;路徑
在中共一中全會上指出:“理想信念是事業和生活的燈塔,決定著我們的方向和地位,也決定了我們的言論和行動。”在2014第三十個教師節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時,提出了“四有”好老師的特質,其首要的就是要有理想信念。青年教師是當前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主力”,在與大學生溝通上因為有著年齡優勢更有親和力、親近感,更能易融入大學生群體,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更為直接,那么如何加強對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
1青年教師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以“post-80s”為主,包括一些“post-90s”。這一代的青年教師以獨生子女居多。優越的生長環境,良好的教育使得他們具有個性鮮明、思維開闊、勇于創新等特點,但同時,“學校到學校”的經歷也導致他們有年齡小、閱歷淺的特點,分析問題、面對困難的能力不足,理想信念容易動搖。此外,這一代青年教師成長的時代正值改革開放后外來文化、外來思想與我國文化、思想交匯的時期,市場經濟以及文化多元也可能會對青年教師理想信念的樹立產生一些負面影響。1.1政治意識淡薄。多數高校的青年教師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關心時事政治,會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國內、國際政治事務。當代青年教師出國留學的機會增加,接觸西方文化、思想的機會增加,但因缺少國內實踐機會,對我國實際情況不能作出客觀而全面的判斷,在對中西方意識形態比較、思考時,容易斷章取義、有失偏頗,并進而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或是言論。周衛東(2019)的調查顯示,近21%的高校教師曾出國深造。他認為,高校教師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各種外來的社會文化和思潮,面對西方各種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的沖擊,很容易動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1.2理想信念缺失。理想信念的缺失首先表現在青年教師尤其是青年非黨員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弱化。張霞、鄧淑華(2016)發現,一些青年教師對馬克思主義信仰認識模糊,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情感淡薄,調查顯示,37.78%的青年教師持懷疑態度或不相信馬克思主義,22.22%的青年教師認為共產主義難以實現,然而,約14.44%的青年教師認為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毫無意義。青年教師因為缺乏社會經驗,欠缺鑒別能力對我國主流文化缺乏深入認識,更易受到一些消極思想的影響。此外,對理想信念認識不清,也是青年教師理想信念缺失的一種表現。1.3價值觀念弱化。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不僅需要承擔較重的科研、教學壓力,同時因為青年教師工齡短、職稱低,福利待遇相對較差而要承擔生活的壓力。對于剛剛參加工作,面臨著買房、買車、成家、撫養孩子、贍養父母等巨額開支的年輕教師來說,他們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面價值觀的影響。消極的價值觀念使部分青年教師喪失了價值抉擇力,在課堂內外向學生灌輸“金錢萬能”的理念,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一些青年教師在工作中表現出功利傾向。何祥林、吳長金(2016)發現,約17.5%的高校青年教師存在嚴重的功利問題。一些青年教師漠視教師基本道德準則,上課遲到、語言行為不文明,更有甚至連一些起碼的文明用語、文明舉止和社會公德都不踐行。
2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理想信念教育問題探析
共產主義作為一種信仰來講,與其他信仰一樣,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行為的終極倫理歸宿,使得現時的、短暫的行為得到永恒的價值支撐。從哲學角度講,他是“人為什么活著”這個古老命題的答案之一。但是,從實踐角度講,我們還必須解決另一個由休謨提出的問題:如何使“行為之應該如何”與“行為之事實如何”得到統一。實際上,從思想、鄧小平理論到“*”重要思想、建設和諧社會的理論,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在努力為這個統一提供現實指導。但是,從理想信念到我們各個時期黨的理論,只是完成了“實踐——理論(元理論:理想信念)——實踐(近代后各時期中國現實)——理論(思想、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和諧社會思想)”這樣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之后必須是每個人將理論重新回到個體的實踐中。
一、信念的傳承
信念的傳承絕非理論知識的簡單累加,就理論知識而言,從“五四”至今汲汲然數十年,我們時代的許多人在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其知識豐富程度與“純粹”程度遠甚于、陳獨秀等前輩,然就其信念而言,有幾人能望其項背?正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脫口而出“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但又有幾人能真正體味這句蘊藏了中國當代最偉大導師之一畢生情感的話語?
長期以來,由于受知識化的影響,我們將感情看作變化的、不可靠的,但是,信念本身不是一種對終極關懷的感情嗎,不是一種精神皈依嗎?并且,這里的情感可以歸結為由本民族文化傳統導致的心理積淀的顯現。所以,我們在理想信念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陷于科學主義的框架。否則我們會陷于科學與信念的循環論證之中:一方面,為什么我們會有這種信念,因為它是科學的;而另一方面,它的科學性卻因為我們信念它而無須論證。而事實上,筆者認為,科學化的知識與信念是兩個層面上的東西,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系,正如掌握理想共產主義的理論知識與共產主義信念決不是一回事,我們可以將理想信念與“生命”作一個比較。求生作為人活著的一種本能,更是人類作為一個族群延續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生命不僅僅是一種目的,還是人的一項基本義務。但是當這個基本義務面臨來自精神上的本原性的追求,就必須要放棄這個目的乃至基本義務。換句話說,對于一個黨員來說,“共產主義”比“活著”更為必須。顯然,這不是某種科學論證的結果。可見,科學也許可以將一種理論凌駕于另一種理論之上,但是它無法讓一種理論凌駕于生命之上。實際上,我們看到,當年共產主義為中國所接受并不僅僅因為它的科學性,更因為它能使中國獨立、富強。同樣的,愛國主義也不是一個科學論證的結果,百年來我們的行為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我們不會因為我們祖國的落后而拋棄她,也不會因為她不符合世界潮流而懷疑她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永遠首先站在中國的立場上思考中國,這正是出于對祖國的感情而非理性分析。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與、鄧小平等先輩的差距不在理論的豐富,就在于愛國的感情。當代大學生在社會認識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削弱了大學文化在社會文化中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浪潮下,純學術、純思想性的研究無疑被邊緣化了,換句話說,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現實了。但另一方面,大學生對“五四”時代的浪漫主義、愛國熱誠、學術精神的向往卻是深入骨髓的,可以說,在中國,只要談到理想的大學時代必定是哪個學術爭鳴、愛我中華的年代。顯然,前一方面是社會現實的,是理論上可以認識的,卻也無法得出、導致信念,但后一點卻涉及到大學生的身份認可,一種精神存在,從而是現時期信念產生的依據。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學中必須與愛國主義相結合,并且,這種教育必然是一種建立在個人情感上的而非科學分析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扮演一個精神導師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推理者的角色(關于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錯誤與解脫下文將詳細說明),這才是思想工作的落腳點。
二、信念的內化
這里需要指出,在突現人的價值、發揮個體的創造性上,理想信念教育與人本主義是一致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是“以人為本”發展觀的運用和發展。當然,這種內化有各種方式,在這些方式中,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便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我們即以思想政治工作為核心討論理想信念內化過程中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思想政治工作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我們的成就(包括共和國的建立)源于我們所信念的思想(理想信念)的偉大力量;但今天的社會現實是,我們信念的價值及其傳播卻需要有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包括許多軟強制。筆者認為,這不是我們信念本身的問題,而是信念的傳播方式,即理想信念的內化途徑產生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