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20:04: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臨床特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病毒肺炎患者臨床特點與防控
摘要:目的分析宿遷地區病毒肺炎患者的特點,為宿遷市的疫情防控提供經驗。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的所有確診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歸納、總結。結果宿遷市地區共確診病毒肺炎患者13例,其中11例為外省市輸入,臨床分型屬于普通型或者輕型。宿遷地區的患者大部分為年輕人,首發癥狀大部分為發熱,經應用網絡進行遠程多學科會診,中西醫并用,治療效果佳,預后良好,實現了零死亡,百分之百治愈。結論宿遷市地區病毒患者以輸入型為主,疫情防控中對外來人員進行醫學觀察隔離及核酸檢測是非常必要的。治療方面網絡遠程多學科會診及中西醫結合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西醫結合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對病例呼吸道標本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分析結果為一種病毒,并根據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肺部影像學特點判定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WHO命名為COVID-19[1]。宿遷市傳染病防治中心作為宿遷市突發公共衛生處理中心負責收治宿遷地區的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宿遷市地區共確診13例病毒肺炎患者均收治在本院。本院自2020年01月24日開始收治第一例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到2020年03月03日,最后一名患者出院,共收治病毒肺炎確診患者13例。現將2020年1月以來宿遷市傳染病防治中心收治的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治療及住院經過、出院14天進行回訪,對臨床資料梳理總結,為今后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病毒肺炎診斷及分型標準。所有病毒肺炎患者的診斷及臨床分型均參照國家衛健委頒布的《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3],為主要標準,并參考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各個版本。根據病毒肺炎防控指南標準,我市患者臨床分型12例屬于病毒肺炎普通型,1例患者屬于病毒肺炎輕型。在12例普通型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有重癥傾向,屬于重癥病例前期,但是經積極采取高流量吸氧、俯臥位呼吸、甲潑尼龍琥珀酸應用等措施后患者癥狀迅速改善,患者氧合指數迅速好轉,經專家組討論后仍定義為普通型患者。1.2病例資料。全部病例資料均取自宿遷市傳染病防治中心自2020年01月25日-2020年03月03日收治的13例確診的COVID-19住院患者。我市確診的13名病毒肺炎患者中有9例患者有湖北旅居史(其中武漢5例、黃岡4例),2例在淮安工作返鄉,另有2例有疫區(睢寧縣中醫院)接觸史。其中家庭聚集發病6人,分別屬于武漢和黃岡兩個不同家庭。人口學特點:性別方面:男性6例,女性7例;年齡方面:最大年齡48歲,最小年齡12歲,平均年齡32.3歲;職業:3名學生,2名公司職員,6名個體經營人員,1名急救車司機;1名家庭主婦,受教育程度:中學12人,大學1人。從發病到確診時間:最短時間10小時,最長時間10天。首發癥狀:8例以發熱為首發癥狀,3例無癥狀,2例咳嗽、咳痰為主訴,其中發熱患者以中低度發熱(體溫在37.4~38.5℃之間)為主。1.3實驗室及器械檢查。所有入院患者均按照國家衛健委頒布的COVID-19診療指南的不同版本,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感染指標、血氣分析等檢查[1,4]。住院期間至少進行4次咽拭子檢查,部分患者進行了肛拭子檢查。患者入院時、住院期間、出院前、出院14天均進行了胸部CT檢查。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樣本總數較少,應用了excel表格進行數字的統計分析。
2輔助檢查
臨床價值論文:腺瘤的臨床特點及價值探索
本文作者:張丹呂發金張麗娟姚開情工作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
7例發生于腭部小涎腺者,均位于粘膜下,粘膜完整,4例發生于硬腭者,鄰近骨質出現弧形受壓、凹陷吸收改變,骨皮質光整,無破壞中斷(表3)。2.3CT表現病灶具體分布:發生于腮腺者以淺葉為主,發生于頜下腺者以腺體內為主,發生于腭部者硬腭略多于軟腭,發生于頰部者頰肌前外側多于后外側(表4)。數目及大小:89.4%(42/47)為單側單發,10.6%(5/47)為單側多發,無1例雙側發病者。腮腺病灶大小均值為(1.9±0.9~2.6±1.0)cm,頜下腺(2.6±1.0~2.9±1.5)cm,腭部(1.5±0.5~1.9±0.7)cm,頰部(1.9±0.2~2.5±0.5)cm。形態及邊界:74.5%(35/47)病灶形態規則(包括圓形、類圓形)、邊界清楚,25.5%(12/47)形態不規則(包括分葉狀)、邊界欠清,其中有6例患者鄰近皮膚出現增厚改變(腮腺5例,頜下腺1例)。平掃及增強:平掃87.2%(41/47)病灶密度均勻,14.9%(7/47)密度不均,其中6例位于腮腺,4例為復發或多發者,95.7%(45/47)增強后呈持續性強化(表5)。4例發生于硬腭,其中3例病灶較小(長徑<1.5cm),于常規CT軸位圖像顯示不清,而在多平面重建(MPR)的冠狀位及矢狀位上,清楚顯示了病灶的部位、形態、大小及鄰近骨質的改變,利用容積再現(VR)下切下視還可直觀顯示鄰近骨質的壓迫吸收改變,及準確測量骨質吸收的范圍。見圖1。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見的涎腺腫瘤,占全部涎腺上皮性腫瘤中的56.8%,涎腺良性腫瘤中的80.9%,以腮腺最多,約占85%,其次是頜下腺,約占8%,舌下腺極少見,發生于小涎腺者,以腭部為最多,約占7%,頰腺、上唇、磨牙后腺和舌等均可發生。本組病例腮腺發病率為59.6%,頜下腺17%,腭部14.9%,頰部8.5%。頜下腺及小涎腺發病率是否有上升趨勢,有待進一步探討。病理上多形性腺瘤來自閏管或閏管儲備細胞,它既可向腺上皮分化,又可向肌上皮分化,腫瘤性肌上皮細胞進一步形成黏液軟骨樣組織,從而表現為鏡下腫瘤細胞類型多樣,結構復雜,其基本結構為腺上皮、肌上皮、黏液、黏液樣組織和軟骨樣組織。腺上皮形成腺管樣結構,腺管的外圍為梭形的肌上皮細胞或柱狀的基底細胞。管腔內有粉染的均質性黏液。肌上皮細胞可分為漿細胞樣、梭形、透明和上皮樣四種形態。肌上皮細胞常與黏液樣組織和軟骨樣組織相互過渡。腫瘤的間質較少,纖維結締組織常發生玻璃樣變性。病變多呈規則形,部分表面有結節,本組病例9例術中表面捫及結節,占19.1%。腫瘤剖面多為實性,呈灰白色或黃色,部分病灶內見囊腔形成,囊內含透明黏液,有時可見淺藍色透明的軟骨樣組織或黃色的角化物,偶見出血及鈣化,本組病例6例位于腮腺者呈囊實性,囊液透明,1例發生于頰部者病灶內見單個結節狀鈣化灶。腫瘤大部分有完整包膜,但厚薄不一,少部分包膜消失,本組病例93.3%(42/47)術中見完整包膜。包膜不完整者,腮腺3例,頜下腺及腭部各1例,表面捫及結節者,頜下腺6例,腮腺3例。臨床表現為緩慢長大的無痛性腫塊,查體病變質地中等,可活動,發生于腭部和復發者一般活動性差,少數與皮膚發生粘連,本組病例6例與鄰近皮膚發生粘連。本組病例男女之比為1:2,而文獻男女發病率未見確切報道。多形性腺瘤易復發,文獻報道復發率為0~50%,以腮腺最為多見,本組復發率為10.6%。5例復發病例中,腮腺3例,追查病史,初次手術均為單純腫瘤摘除術,頜下腺2例,本次手術時,發現此2例頜下腺均在,說明原來手術僅為單純腫瘤摘除,而沒有摘除頜下腺。復發原因:一方面與其包膜不完整或瘤組織呈多結節狀穿透包膜的生物學特性有關,現已證明原發性多形性腺瘤有2種生長方式:(1)腫瘤膨脹性生長,壓迫包膜,使包膜變薄或消失,瘤細胞侵入腺小葉中。(2)瘤細胞先穿入包膜或穿破包膜外,在該處形成小的瘤結節,隨結節增大,與母瘤融合而形成一個大結節。另一方面與其手術方式有關,發生于腮腺者,由于面神經的解剖關系,腺體不易徹底切除而導致復發,文獻報道腮腺混合瘤術后復發率為2%以內,普通機構為5%以內[3][4];發生于頜下腺者因其表面常形成結節侵入鄰近腺小葉,若不摘除腺體易導致術后復發。多形性腺瘤CT表現大多數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類圓形腫塊或結節,部分可呈不規則分葉狀,邊界不清,與周圍結構(腺實質、皮膚、神經血管束、粘膜等)粘連,與其包膜不完整或結節狀穿透包膜生長有關,本組病例74.5%(35/47)形態規則,12.8%(6/47)與皮膚有粘連,而病灶與血管神經束及粘膜的粘連CT顯示不佳。病灶常為單發,部分可為單側多發,本組病例未見雙側多發者。腫瘤絕大多數密度均勻,少部分中央部或偏中央部可見低密度區,鈣化少見[5],本組6例病灶出現低密度無強化區,CT值約17-32HU,較水樣密度高,可能與腫瘤含有軟骨粘液樣基質有關,CT雙期增強掃描病灶多表現為持續性均勻強化,本組病例95.7%(45/47)出現延遲強化。發生于頜下腺者,依腫瘤與頜下腺的位置關系分為腺體內型和腺體外型[6],前者腫瘤位于頜下腺內部或者周邊三分之二為正常腺體包繞;后者腫瘤位于頜下腺周邊,局部與頜下腺相連或者無明顯相連,多數為腺體內型,本組病例87.5%(7/8)為腺體內型。發生于小涎腺者,利用三維重組技術行MPR及VR圖像后處理,更清晰的顯示病灶的部位、形態、大小、邊界及與鄰近結構的關系,尤其是對發生于硬腭者,因硬腭在解剖上呈穹窿狀,故常規軸位圖像顯示欠佳,本組4例發生于硬腭者,3例病灶較小(長徑<1.5cm),于常規CT軸位圖像顯示不清,而在多平面重建(MPR)的冠狀位及矢狀位上,無論是病灶本身還是鄰近骨質的改變,均得以良好的顯示,容積再現(VR)還可以直觀的顯示鄰近骨質的壓迫吸收改變。
總之,涎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多表現密度均勻的圓形或類圓形腫塊及結節,密度不均者以發生于腮腺的多發及復發者最常見,增強后本病具有延遲強化的特點[9],利用三維重組技術MPR及VR的圖像后處理方式可以較好的顯示發生于小涎腺病灶,尤其發生于硬腭者,病灶多較小,不僅可以更好的檢出病灶,還可了解鄰近骨質的情況。結合其好發部位及發病年齡,在術前可以做出定性診斷;根據其發生部位、形態、邊界及與鄰近結構關系,結合臨床可以指導手術方式的選擇,減低術后復發率。
腮腺分泌性癌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
[摘要]目的:探討腮腺分泌性癌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方法:回顧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0月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手術經且病理診斷為腮腺分泌性癌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并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結果:研究共納入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發病年齡2~68歲,其中兒童2例,青少年1例,平均年齡38.5歲;腫物最大徑在2.5~4.8cm,病變多數累及腮腺淺葉及深葉、質地中等偏硬、邊界清晰、活動度差,臨床表現為漸進性生長的無痛性腫物。B超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囊實性病變,且囊性為主,未見明顯的血流信號(5/7);5例CT顯示病變呈淺分葉狀,增強后呈不均勻強化,可見囊性低密度區及結節狀影像,邊界清晰(5/6);MRI示:圓形或結節狀等T1長T2信號,壓脂像高信號,ADC呈低信號,囊性成分在T1加權成像和T2加權成像時,顯示為高信號,實性成分在T2加權成像時顯示低信號(4/4)。結論:腮腺分泌性癌為比較罕見的低度惡性唾液腺腫瘤,其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點為腮腺分泌性癌的術前診斷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分泌性癌;腮腺;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
唾液腺分泌性癌是一種較罕見的唾液腺腫瘤,由Skálová等[1]于2010年首次報道,因其形態學、免疫表型、分子學上與分泌型乳腺癌相似而得名。在最初描述之前,因重疊的結構生長模式,唾液腺腫瘤大多數被診斷為腺泡細胞癌或者黏液表皮樣癌[2],2017年世界衛生頭頸腫瘤分冊將其收錄。唾液腺分泌性癌70%發生于腮腺,7%累及頜下腺,小唾液腺較少發生。本研究對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特征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對此類疾病術前診斷有所指導。
1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接受手術治療且病理診斷為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男5例,女5例。發病年齡2~69歲,平均38.5歲,中位數為43歲,多表現為腮腺區漸進性增長的無痛性腫物,伴面神經損傷者1例,伴頸部淋巴結轉移者1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9-KY-305)。儀器和方法(1)GELOGIC-E9超聲儀,探頭頻率7~15MHz;(2)Aquilion16CT(Toshiba,日本),層厚5~10mm,層距5~10mm,電壓120~140kV,電流250~280mA。增強CT采用碘海醇作為對比劑,1mL/kg,流速3mL/s,經肘靜脈注射至體內;(3)SignaExciteHD1.5TMRI(GE,美國),常規T1加權成像、T2加權成像和脂肪抑制矢狀位、冠狀位、橫軸位掃描。掃描范圍為下頜骨下緣至耳屏上緣,觀察腮腺腫物的大小、密度、邊界、內部回聲、血流、強化程度等情況。
2結果
小兒結核病的特點及臨床防治體會
結核病防治知識
目前,小兒結核病的發病率仍較高。了解小兒結核病的特點,是防治小兒結核病的重要一環。
小兒結核病多為結核桿菌初次侵入肺部后發生的原發感染。在調查中發現,以兒童原發型肺結核最為常見,嬰幼兒多表現為急性發病,出現高熱,2~3周后降為持續低熱,若支氣管淋巴結高度腫大可出現壓迫癥狀,表現為雙音性咳嗽,聲音嘶啞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喘憋、窒息等,甚至引起肺不張,肺氣腫,支氣管或血行播散等并發癥。年長兒可不出現任何癥狀,僅于X線檢查時被發現,較重者以結核中毒癥狀為主。
原發型肺結核包括原發綜合征及胸內淋巴結結核,X線下病灶多呈啞鈴形雙極陰影。原發病灶大多為良性過程,于3~6個月后自然愈合或治愈,病變吸收或形成硬結鈣化灶,遺留支氣管淋巴結結核為獨立病灶,可歷時一年或更長時間,在臨床成為原發型肺結核的主要表現及其演變發展的根源。
對小兒結核病的防治工作應注意以下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幾點:①控制傳染源,減少傳染機會,早期發現和合理治療結核菌涂片陽性肺結核患者是預防小兒結核病的治本措施;②及時診斷、合理治療小兒結核病;③普及卡介苗接種;④對有密切接觸史、結核菌素試驗陽性或長期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劑者以及新患麻疹或百日咳患兒一般用INH10mg/(ks·d)進行預防性治療,療程為6~12個月。
小議白內障復明手術的臨床特點
白內障是當前全球范圍之內致盲的最重要原因,是當前我國排在第一位的眼科疾病,也是一種可治性盲病。目前,我國每年大約有400萬左右的白內障致盲患者需要實施手術復明,而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目前,我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了1.32億,每年新增的白內障失明人群將達到40萬至50萬之多。根據這一發展速度,估計用不了10年時間,我國白內障失明人數將會再增加1倍。根據眼科發展現狀,手術治療是目前白內障復明的唯一一種有效方法。白內障患者的主要癥狀為視力模糊與減退,而且絕大多數白內障不能預防,現在還尚無已知的藥物能夠可靠而有效的預防或者阻止白內障之發生。運用手術摘除患者混濁的晶狀體,并設法去補償其晶狀體的屈光度,這是如今恢復病人視力的唯一一種有效治療方法。為強化防盲和治盲工作,解決好本地區老年人所患的白內障復明問題,本院眼科施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囊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療效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對象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本院開展的眼科白內障復明手術638例(638眼),其中男336例,女302例,年齡為45歲至87歲,平均年齡為63歲。
1.2方法
全部638例白內障患者在術前一天開始用5%氯霉素眼液,每間隔2小時點雙眼一次。同時,施行各種術前檢查,主要包括了血常規、尿常規、出血與凝血時間檢驗測、心電圖與胸部X射線透視、血糖檢查、血壓檢查等。在術前檢查中合格的白內障患者,在手術當日上手術車后再行眼A/B超檢查,并進行人工晶體測算。在術前的15分鐘,對患者術眼行球周麻醉術,麻醉藥物為2%利多卡因3ml,加0.75%布比卡因3ml,再加玻璃酸酶100U。術前進行常規消毒和鋪巾,用4萬單位慶大霉素與100ml的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結膜囊,做上方形成以穹隆為基底的結膜瓣,形成月型寶石刀距角。在鞏膜緣后2.5mm形成鞏膜隧道的切口,應3.2mm的穿刺刀穿刺進入前房,再行環形撕囊或者開罐式破囊,將切口擴大到7mm,用水分離晶體核,并分別在晶體核的前面與后面注入粘彈劑,即透明質酸鈉或者甲基纖維素。隨后,用晶體匙套出晶體核,再注吸晶體之皮質,又一次注入粘彈劑直至前房和囊袋之內,再植入PMMA硬質人工晶體,同時置換粘彈劑。在結膜瓣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加上地塞米松2.5mg,用10ml生理鹽水再次沖洗患者的結膜囊,涂典必舒眼膏之后予以包扎。術后,按照常規分別給予病人口服阿莫西林及強的松,用0.5%氯霉素眼液和可的松眼液以預防感染,并用雙星明眼液散瞳3日。
不同性別抑郁癥患者臨床特點和防御方式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性別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防御方式的差異性。方法對164例抑郁癥患者以不同性別進行分組,其中男性組71例,女性組93例。采用半定式檢查法,嚴格按照遺傳學研究用診斷檢查問卷內容詢問入組患者臨床癥狀,應用防御方式問卷、漢密頓抑郁量表、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定分析。結果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男女患者總分及各因子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但女性患者早醒、軀體性焦慮、胃腸道癥狀因子分均高于男性。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女性患者哭泣因子分顯著高于男性,焦慮不安、體重減輕因子分顯著低于男性(P<0.01),總分及其他因子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防御方式問卷評分男性患者被動攻擊、退縮、假性利他等因子分顯著高于女性,而抱怨、軀體化、制止等因子分均顯著低于女性,兩組比較差異均有極顯著性(P<0.01)。結論不同性別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特征存在差異性,其防御方式有一定的性別差異性。
【關鍵詞】抑郁癥;臨床特征;防御方式;性別
探討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特征和防御方式是否存在性別的差異性,對研究其發病機制以及臨床醫生的識別和進行心理康復治療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近年來,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并不多見,且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報道。Young[1],陳宏[2]研究均顯示不同性別抑郁癥的臨床特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BruderMattson[3]﹑Hanninen[4]研究顯示男女抑郁癥患者的應付方式存在差異性,Spinhoven[5],郭文斌[6]研究則顯示男女抑郁癥患者的應付方式無差異性。為了進一步探討不同性別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特征和防御方式,我們進行了相關對照研究,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04年5月~2005年3月分別在湖南省腦科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株洲市中心醫院就診的抑郁癥患者。入組標準:(1)符合DSMⅣ抑郁癥診斷標準;(2)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版本)總分≥17分;(3)單相抑郁,既往無躁狂史,無精神病性癥狀;(4)年齡18a~60a。(5)排除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及軀體疾病,妊娠與哺乳期婦女。男性共入組71例,平均年齡(32.8±12.0)a,平均病程(18.0±12.4)mo;女性共入組93例,平均年齡(34.5±12.5)a,平均病程(15.2±13.1)mo。男女性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病人鎮靜鎮痛的臨床藥理學特點和用藥原則論文
摘要:本文從病理生理學角度,討論了在危重病人進行適當鎮靜鎮痛治療的必要性,并簡要介紹了此類病人鎮靜鎮痛的臨床藥理學特點和用藥原則。
關鍵詞:危重病人鎮靜鎮痛
一、危重病人鎮痛鎮靜的必要性
1.1危重病人對鎮靜的需求
近來,圍術期危重病人應激反應及其影響因素已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是因為危重病人在診治過程中常見的焦慮、恐懼和躁動等應激反應的發生過程及其臨床調控程度直接關系到病Bion和Ledingham對ICU病人的調查表明:焦慮和疼痛是其所經歷的最常見的不愉快的記憶。對此類病人給予必要的鎮靜治療可以:①提高病人的舒適程度;②減少病人的應激反應;③便于進行特殊治療操作。鎮靜的指征包括:①機械通氣;②昏迷病人;③ICU躁動綜合征;④誘導睡眠等。
1.2危重病人對鎮痛的需求
在職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論文
1在職臨床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背景
1.1教學內容缺乏在職臨床專業特色和臨床實用性
成人臨床專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迫切要求理論知識能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自己的臨床業務水平。但長期以來,由于生物化學是醫學生第一學期的課程,他們還末接觸到臨床知識,所以無論從教材的編寫、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計劃的執行,還是教學內容的安排都是針對普通的醫學生,即我們一直在將在職臨床專業的學生當作初入大學的沒有臨床知識的學生一樣在培養。所以在調查中發現,在職臨床專業學生普遍感覺生物化學學習內容偏多、偏深、偏難,與專業課和臨床實踐聯系不緊密、不實用。不能滿足在職臨床專業學生的需求,缺乏在職臨床專業的培養目標。
1.2生物化學教學方法陳舊
在職臨床專業學生不同于普通大學生,他們脫離課堂時間比較久,年齡偏大,記憶力減退而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同時他們大量的時間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沒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生物化學的學習上。所以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只能使課堂氣氛沉悶,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3生物化學教師缺乏臨床實踐經驗
口腔臨床醫學研究醫患溝通研究
摘要:新時期醫患溝通能力與專業技術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醫患溝通能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焦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對本院在臨床學習口腔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調查發現存在較明顯的醫患溝通不足。本院通過增加醫患溝通教育小講座、臨床實踐和自我評價3個方面從理論基礎和臨床診療過程逐漸提升醫患溝通能力。
關鍵詞:口腔臨床醫學;研究生;
醫患溝通能力醫患溝通是在醫療、保健工作中,醫患雙方圍繞疾病診療、健康及相關因素,通過多種信息交流,由醫方科學地指引診療患者的病情,使醫患雙方達成共識并建立信任合作關系,以保證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有效的醫患溝通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基礎,然而目前我國的醫患關系卻依然嚴峻。2013年中國醫院協會和中國醫院協會醫療法制專業委員會共同完成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導致暴力傷醫事件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醫患溝通不到位。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醫患溝通能力與專業技術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醫患溝通能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焦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同時增加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對疾病的控制感及戰勝疾病的信心。隨著社會對醫學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口腔臨床醫學研究生是未來口腔醫療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本院有大量口腔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在臨床學習,對其調查發現存在較明顯的醫患溝通不足,分析存在以下原因。
1課程設置欠合理
口腔臨床研究生培養包括理論基礎學習和臨床實踐學習兩部分,理論基礎學習由研究生院負責組織完成,醫患溝通也屬研究生院統一開設課程,由綜合醫院的教師承擔,課時少,僅有十幾個學時,教學基本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多為概念性知識為主,列舉的臨床案例以綜合醫院病例為主,很少涉及口腔臨床方面案例,對提高口腔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效果不佳。
2研究生自身問題
臨床藥學教學論文
摘要:當前臨床藥學專業生藥學課程內容和教材缺乏中醫藥理論基礎知識,導致學生對生藥的臨床應用及功效作用等存在一定困惑。因此在生藥學教材及教學大綱中補充相關中醫藥理論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在未來臨床藥師工作中對生藥能熟練應用,突出臨床藥學專業教學特色。
關鍵詞:臨床藥學專業;生藥學;中醫藥理論
臨床藥學是近年來出現的以具有專業教育背景臨床藥師參與臨床治療過程、指導患者用藥為特點,使藥物治療及疾病預防達到最合理化的學科。隨著我國各級醫療單位的不斷發展,臨床藥師在疾病治療及藥物合理應用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目前我國大多數縣級及以上醫院設立了臨床藥學科,配備了相應數量的臨床藥師,這不僅使臨床藥師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還對其培養質量提出了較高要求。傳統中醫藥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為保障國民身體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國各級醫療單位中,采用中醫藥治療方法的中醫院占有一定比例,同時中醫藥也是很多患者選擇的常用治療方式之一。作為臨床藥師如何正確指導患者使用中藥進行治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這也對臨床藥學專業生藥學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筆者所在教研室在臨床藥學專業教學實踐及授課反饋中,發現補充中醫藥理論基礎知識有助于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理解生藥的功效及臨床應用等相關內容,有利于其未來在臨床藥師實際工作中對生藥能熟練應用,突出臨床藥學專業教學特色[1,2]。
1中醫藥理論在臨床藥學專業生藥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臨床藥學專業是藥學類專業中與臨床合理用藥關系最緊密的一個專業,學生將來所從事工作的性質及特點,要求其掌握的臨床醫藥知識范圍更廣、難度更深。生藥學是藥學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目前國內醫藥類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生藥學》,內容以生藥的植物來源、形態、采收時期、性狀理化鑒別、藥理學研究等為主,比較適合傳統藥學專業本科生。對臨床藥學專業學生來說,傳統藥學專業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與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生藥學中占較大比例的生藥植物來源、采收時期、性狀鑒別等內容,在臨床藥師工作中應用較少,而藥理活性、功效、用藥禁忌及臨床應用等知識,則是臨床藥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在臨床藥學專業生藥學教學及考核中,生藥的功效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但是目前教材中藥物功效部分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內容相對較難理解。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因為沒有學習過中醫藥理論,對生藥的功效特點、配伍等存在一定困惑。學生對于傳統中醫藥基礎知識,如陰陽五行理論、寒熱虛實等八綱辨證知識、藥性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等沒有概念,導致在學習生藥的功效及臨床應用時無法結合中醫藥理論進行準確理解。因此,在臨床藥學專業生藥學課程中合理、適當引入相關中醫藥理論基礎知識有一定的必要性。筆者所在教研室根據臨床藥學專業特點,組織生藥學課程授課教師學習、探討中醫藥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相關知識。為使學生全面理解和系統掌握生藥的功效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除對生藥學傳統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外,著重結合中醫藥理論講解生藥的藥性、功效及臨床用藥特點。同時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文獻及相關報道進行綜合分析、講解,使學生不僅掌握生藥的基本性狀、理化鑒別、炮制等知識,還對臨床應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臨床生藥學》教材的編著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