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6:55: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理論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理論教育

教育技術理論與教育技術實踐研究

摘要: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討論,尤其是在教育技術領域。而在這一領域中,實踐和理論之間的脫節,也是成為了一個教育的十分棘手的難題。理論和實踐本應該是相互聯系的。當然在這其中還是有很多的因素導致了這樣的一個結果的產生。首先,就理論而言,現如今我國教育技術學科的建設依舊沒有達到一個很好的規模,同時在各個層次的理論發展方面也并沒有趨于成熟。而教育技術學科的建設也依舊處于一個初級的階段,正因為如此,在學術的研究領域,依舊存在著學術浮躁的現象,同時在學術評價方面也有著一些誤區。而在某一方面的應用理論卻沒有和具體的實踐領域相結合,同時在教育方面,對于教育技術的實踐理解還不是很清晰。這種種的因素就是導致實踐和理論之間脫節的原因。因此,對于教育學科整體的一個發展而言,必須要加強學科的理論建設。只有建設更加健全,更加成熟的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才可以將其真正的用于學科實踐的過程當中。

關鍵詞:教育技術理論;教育技術實踐

而對于教育技術學科來說,其所要面對的外界壓力也是很大的,教育理論常常面臨著外界對于教育理論脫離于教育實踐的質疑。而正是因為外界的質疑,所以教育工作者們對于教育理論和實踐這方面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也是其常常反思的問題。如何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相結合起來,是他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解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當然,眾多教育工作者對于這一問題的反思,也使得解決的進程大大加快。

一、理論與實踐不可分割

首先我們對于理論和實踐的本質定義應該有所了解。首先,理論的本質以及功能是對于客觀規律的把握,而對于實踐來說,它的主要作用是將這個理論可以很好的應用到對應的社會實踐當中去,以求在社會上實現這一理論想要實現的一個目標。然后通過在現實社會當中的實踐,將這一理論不斷的完善,以求推進這一理論的進一步的深化。這二者是一種互補的關系,理論與實踐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這二者之間相互促進才可以真正的形成一種健康的發展模式。實踐和理論注定是需要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而對于教育技術領域的實踐和理論的脫節本就是一種不合邏輯的現象。然后實踐又反過來不斷深化和完善理論并促進理論向前發展。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個過程就是在這種理論與實踐循環往復的互動中實現的。眾所周知,教育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可以得以發展,而實踐活動則需要依托于原理來進一步的完善實踐所需要的要素,而每次實踐的完成,對于理論的補充也是具有很大的意義的。教育技術學科總共分為三大層次,這三大層次分別是包含了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和技術以及設計開發。而理論原理則是在整個技術學科理論體系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應用理論提供科學基礎,而應用理論則是將基礎理論在社會實踐當中產生效果的一種更深層次的發展。而對于技術以及設計開發來說,這一層次主要是將理論發展為可以實際使用的一種形式。當然對于技術設計與開發研究而言,它所涉及的范圍是很狹窄的,一般只能夠影響有限的范圍,也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當然就邏輯關系來說的話,應用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研究都是根據原理來提出的。黑格爾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類若有導師的話,那就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是因為他們敘說的是關于思維,關于世界運行這樣一些問題的根本原理。就像對于亞力士多德來說,他所研究的都是一些原理性的東西,而這些原理性的東西則正是現代學科發展的基礎所在。而基礎理論及原理不管在各個學科都是應用理論發展的先決條件。

二、理論研究存在的不足

查看全文

生活教育理論對社區教育的啟示

一、優化社區教育內容,創新社區教育開展形式

社區教育可以根據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的不同進行不同的分類,設置相應的教育內容,以此整合社會各類教育資源、智能教育主要是由國家、社會和學校共同成立“知識之窗”、“培訓進修”、“幼兒之家”等機構,以此促進社區居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體育訓練主要是完善社區內的體育設施以及設備,優化社區居民的運動場所,以此促進社區居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勞動技術主要舉辦多方面的社區實踐活動,并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以此讓居民在活動中促進自身勞動技術的提高。

二、拓展社區教育的發展思路

(一)城鄉結合共同建設社區教育。對于社區居民來說,社區教育對于居民的生活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城鎮的教育水平高于鄉村的教育水平,并且鄉村的社區教育通常是以村委會作為主體,所以,要成立相應的機構中心,根據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安排符合實際需求的社區教育內容,豐富社區教育的開展方式,進而滿足社區居民的生活訴求。并且社區教育要以城鎮逐漸向鄉村輻射,通過城鄉之間的緊密結合,促進社區教育的發展,進而保證城鄉社區居民都能夠接受有效的社區教育。(二)轉變傳統的社區概念,明確社區新范疇。“社會既學校”的思想要突破“圍墻式”的學校范圍,所以,不應該只是在城鎮社區中開展社區教育。社區的概念應該是具有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生活管理主體、共同的活動區域以及共同的生活訴求的居民所在范圍。這對于我國社區教育在全體社會居民中的有效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進而完善、健全學習型社會服務平臺,保證社區教育作用的有效發揮。(三)明確在終身教育體系中社區教育的定位。隨著學習型社會建設的不斷完善,在社區教育建設中,必須要體現終身教育理念,明確社區教育在終身教育體系中的定位,以此確定社區教育的發展思路以及建設方向,以此促進社區教育更好的發展以及建設,促進終身學習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三、完善社區教育的相關保障體系

(一)構建經費保障體系。由于社區教育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在實際上,社區教育資金的來源過于單一,通常是由舉辦方進行出資建設。基于此,只有獲取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完善社區教育的管理體系,才能促進社區教育建設進程的加快,這也是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現如今社區教育的資金,需要政府、學校、社區以及相關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籌資,由政府帶頭成立相應的社區教育資金,對于社區教育的發展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勵社會組織、學校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以此構建經費保障體系,推動社區教育的快速發展。(二)完善社區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由于我國社區教育正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而完善社區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能夠明確政府、學校、社區以及社會組織在社區教育中的相關權利和義務,以此便于社區教育更好的發展和建設,進而促進社區教育規范化、科學化的建設。并且,由于我國社區教育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導致我國社區教育的發展緩慢,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應注重社區教育的法制建設,根據社區教育的特點,以及當前的實際情況,制定全面、完善的社區教育法律,以此保證社區教育的規范性,推動社區教育的法制建設。

查看全文

黨員理論教育調研報告

為評估當前黨員理論教育的成效,探索新形勢下加強黨員理論教育的新途徑,推進“學習型”機關的形成,今年來,我們結合工作檢查考評,采取深入基層調查、發放問卷、座談了解等形式,就機關黨員理論教育實效性問題進行調研,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數據和資料,形成了一些思路。

一、正確評價目前機關黨員理論教育的現狀

調查顯示,近幾年來,特別是**年“三講”教育開展以來,在機關各級黨組織的努力下,市直機關理論學習氣氛比較濃厚,黨員干部的理論水平明顯提高,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明顯增強。100%被調查者認為理論教育抓與不抓效果就是不一樣,98%被調查者認為現在理論學習比以前抓得更緊,76%被調查者對所在黨組織抓理論學習的工作表示認可。

但是,對當前各級機關理論教育的成效也不能估計過高,仍有52%被調查者認為當前理論教育效果“一般”或“不好”。綜合調查情況,黨員理論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學習自覺性不高。在調查“為什么要參加理論學習”的問題時,37%被調查者回答是“黨組織的安排”。據一些黨務干部反映,少數黨員干部對業務學習比較熱心,對理論學習積極性不高,被動應付,能推則推,即使參加學習,也是心不在焉,進進出出,接手機、打電話;個別同志甚至簽個到就溜號。目前機關干部對理論學習缺少應有的自覺性和緊迫性,理論學習普遍停留在“要我學”的水平上,還沒有真正形成“我要學”的氛圍。

學習深度不夠。83%被調查者表示自己的理論學習主要是讀報紙、念文件或看電教片。據了解,不少黨員干部對理論學習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我們在抽查黨員干部理論學習筆記本時,發現部分同志筆記簡單潦草,所記的內容僅僅是參加黨支部組織的政治學習會的記錄,或者記錄一些與理論學習無關的內容,在工余時間做讀書筆記或寫學習心得的較少。

查看全文

語文教育理論管理論文

應該承認,新時期以來中學語文教育實踐的主流是充滿生機的。但無庸諱言,作為母語教育的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也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零散、沉滯與無序,使得它和語文教育實踐、和日新月異的時展趨向不盡協調。本文擬就個人思考之所及,對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領域存在并仍然潛滋暗長的若干非正常因素略陳二三。

1、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無中心狀態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缺乏權威性統一研究機構。作為民間學術團體、中語界唯一的全國性研究機構——全國中語會及地方各級中語會,近些年來由于受諸多社會因素的制約,它在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方面的力度及影響呈弱化趨勢。不少基層中語會實際上早已形同虛設。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所屬教研室的專業教研人員也往往成年累月地忙于繁雜事務,忙于各類考務而難以專心致力于研究工作。一線教師中的不少人或因學術造詣、理論修養的力不從心,或因條件所限而難以使研究趨向深入。在眾多的語文教學專業期刊中,真正能在語文教育理論研究上獨樹一幟的也屈指可數。于是,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在宏觀上呈“散兵游勇”狀,在微觀上呈“人自為戰”狀,既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研究導向中心,也沒有形成頗具實力的研究陣容,當然也就難以使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系統化,使之走向整體性與高層次。

2、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內容(課題)的無序與模糊

就整體看,新時期以來的語文教育研究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從專家到教師,都想在攻克語文教育這一難題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樹。但是,如果對近十幾年來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現狀作冷靜的觀察與思考,即可發現,在這理論研究空前活躍的另一面,卻又給人以濃重的撲朔迷離之感,面對令人頭暈目眩的語文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理論研究者各執一辭,認定自己的觀念是“五岳獨尊”;另一方面是在第一線工作的語文教師多數對此難以接受且深感無所適從。今天強調布魯姆目標分類教學的著手成春,明天宣揚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神奇妙用;今天說語文教育要以德育為主,明天稱語文教育要以工具性為重;今天說語文教育要限制科學主義,弘揚人文主義,明天講語文教育要使塑造健康人格與發展語文能力同步。對寫作教學有研究的,認定寫作是語文教育的第一要素;對閱讀教學有探索的,強調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內容。甚至在教材的選文比例問題上,直到今天仍然爭執不休。有人堅持當代語文教材要削減文言文分量,有人則認為教材選文要以文言文為主。時至今日,只要認真閱讀各類語文報刊的若干文章(其中包括一些專家學者的大作),我們仍然會強烈地感受到各種語文教育觀念的無序與模糊。面對這樣一種局面,如果有迷惘者站出來,求教于莘莘研究者——語文到底該怎么教?語文教師到底該如何當?那將是怎樣一種場面呢?筆者在此絕無非難學術上的百家爭鳴之意(筆者也曾涉獵其中)。學術昌明,從來都是有益無害的。只是認為,在這曠日持久、莫衷一是的爭鳴之中與爭鳴之后,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界沒有一個中心機構來對這些學術性見解進行哪怕是初步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篩選和再研究工作,以致使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包括相當一部分研究人員)難以發現這異彩紛呈的各種學術觀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更難以使這些零散的教育理論觀念臻于整飭。結果,它們也就很難對語文教育實踐起具體而有效的指導作用,有時甚至會對實踐產生誤導。我們完全可以靜心想一想,長期以來,各類專業報刊上發表的語文教育理論文章怎一個“多”字了得,其中不少文章確有一定的甚至很高的學術水平和實踐價值。然而,遺憾的是,這些文章發表之后,充其量或則由權威報刊轉而載之,或則引起部分讀者當時情感上的共鳴和認識上的趨同,然而時過境遷之后,就如同天女散花般地煙消云散了。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重大損失,這種零散、無序的格局如果得不到改變,損失仍然會繼續下去。

3、對語文教育專家教育思想研究的單向性

查看全文

優勢教育理論依據思考

優勢教育是一種強調先天優勢,并以優勢帶動其它方面的發展,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法;優勢教育是引導孩子學會自覺地挖掘潛能,發展強項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操作模式;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先天優勢的科學理解基礎之上的人性化教育過程。然而,優勢教育理論依據有多種說法,我認為以下幾種比較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實踐。

一、在腦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教育方式

美國著名腦科學家斯佩里的研究證明:人腦兩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腦比較沉默,長于辨認形體;左腦比較積極,長于言語功能。這一研究證明了右腦事實上在許多方面比左腦優越,如在具體思維上,對空間的認識能力以及對復雜文字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優于左腦,尤其是在音樂理解和情緒表達時更是如此。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表明左腦為數學型,擔任著語言、計算、邏輯思維方面的任務;而右腦則是負責欣賞音樂、繪畫,從整體上接受事實、承擔真感、預測的責任,也就是掌管著人們感情方面的事情。

最近幾年,隨著腦科學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腦革命”“全腦開發”“全腦教育”也隨之興起。有學者提出了“全面開發人腦”的三層含義:第一是指以人腦為核心的整個身心功能的全面發展,因為腦與整個身心密不可分;第二是指腦各個部分的全面開發;第三是指人腦三個層次水平的全面開發,三個層次是指:現有水平(顯能)、潛能水平(潛能)和自我調控水平(“反思”功能)。

隨著腦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對大腦的思維功能區已形成共識。大腦可分為知識智慧區(左前),經驗智慧區(左后),創造智慧區(右前),感覺智慧區(右后)四個主腦區;機械記憶區(左顳)及情境記憶區(右顳)兩個輔助區。四個主腦區都有優勢,即全腦優勢,但超常兒童是很少的,鳳毛麟角,約大部分的人都具有1—3個主腦優勢區。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不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大腦。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優勢區,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定型,形成特有的優勢通道。因此,教育不但要從幼兒抓起,更不應忽視孩子大腦各不相同的事實,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努力發展孩子的優勢,加以引導和教育。

查看全文

和諧教育的理論

一、和諧教育是一種民主法治的教育

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從這件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尊重學生,首先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對學生的批評或處罰,一定要尊重事實,決不能主觀武斷地制造“冤案”,使學生的自尊受到無辜的傷害。特別是當老師因種種原因造成過失的時候,要敢于面對事實,放下面子,和學生坦誠相見,該認錯的堅決認錯,這樣,老師不但不會喪失威信,反而會使學生更加信賴和尊重你。也只有這樣做,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民主,平等待生,是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教育中必須了解學生的內心活動,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文明。因為只有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切中肯綮,才能卓有成效。

和諧教育需要秩序和法治,必須有有條不紊的教育教學秩序和穩定安寧的周邊環境。要用法律的力量來強化管理。貫徹“依法治教”,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和普及工作,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管理教育事業。各級各類學校要完善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制,建立章程,實行依法自主辦學。

二、和諧教育是一種公平正義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和諧教育的基石。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主要包括教育權利平等與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公平與其它社會領域的公平一樣,包括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教育起點公平是教育機會公平的本質體現,主要通過相應的制度和政策體現和維護教育公平,尊重和保護每一個公民的受教育權,實現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保證學生不輸在起跑線上。教育過程公平主要是指在教育過程和師生關系的互動中平等對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從微觀層面調控教育公平。教育結果公平是指最終體現在學生的學業成就上的實質性的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目標層面上的平等。

查看全文

教育改革理論中法制教育論文

一、高校法制教育問題反思

1.教育定位不清晰

雖然高校法制教育有著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但現在高校對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制教育并未搭建專屬的課程平臺,這造成在教育實踐中一線教師對法制教育的定位認知不一。有的教師認為,高校法制教育是在全民普法的大背景下進課堂的,其任務就是普及法律常識;有的教師認為,應注重實用性法律知識的傳授,應讓學生了解法律基礎知識;還有的教師認為,該課程的內容紛繁復雜,應設立專門的法律基礎課程進行教學。雖然這三種觀點立論不同,但都把法制教育定性為法律基礎知識教育,而知識教育屬于智育范疇,從而認為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是智育。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大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以法條講授為主。在“05方案”中,教育部將高校法制教育歸屬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這清晰地表明法制教育應著重思想品德的教育,課程目標應定位為法律素質的養成,而非法條的講授。

2.教育內容有局限

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的教材包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部分內容,法律基礎部分占到整本教材的1/3,但集合了憲法、刑法、民法、程序法、社會法等各大部門法,受篇幅限制,法律基礎部分出現了門類多、介紹簡單的情況,整本教材停留于法律規范的羅列,缺乏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的剖析。因此,所占教材比例的減少、教材內容的局限,再加上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大多沒有法律專業背景,使很多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將法律教育邊緣化,有些強化法律基礎知識的講解,缺乏理論、精神的深入探究;有的教師以個別案例講授代替所有內容;甚至有些教師以視頻教學代替課內講授。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出現以上種種問題,其實效性當然無法保證。

3.教育環境不協調

查看全文

教育理論在職業教育中運用論文

當前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面對綜合素質較弱的職業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才,成為教師們迫切的任務。陶行知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對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以下我對此作一些初淺的探討。

1929年《行知書信》中提到:社會的范圍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點就是國家;再小就是一省,一縣,一村;再小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務社會,要“遠處著眼,近處著手”。這很適合對職業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因為這些學生原來文化課學習成績差,總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棄,所以在開學的第一天教師就可以告訴他們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未來的職業工作同樣是為社會服務,很有意義,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他們并不比同齡人差,只要努力學習技術將來定會取得成功。同時教師應該對他們實際情況作詳細的分析,對他們的教育作好長遠的規劃,定出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明確目標,使學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飪職高班在校期間就制定了循序漸進的計劃,高一著重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高二注重各項烹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視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通過這三個階段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增強了自信,順利踏上了社會,憑自己的一技之長和良好的素質找到了較好的工作,贏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職業班學生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他們最需調整的是心態。常常聽到一些教師在抱怨這批孩子真難教育,你對他們一般說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對他們嚴厲訓斥吧結果卻換來學生的沉默寡言和強烈對抗。要知道這些學生原來由于學習成績差或行為規范差等原因而經常成為受評的對象,所以他們的心理狀態常常既壓抑又敏感。對此類問題陶行知在1932年《齋夫自由談》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訓育上的第二個不幸的事體就是擔任訓育人員的消極作用。他們慣用種種方法去找學生錯處。學生是犯過的,他們是記過的,他們和學生是兩個階級,在兩個世界里活著,他們對于學生的問題困難漠不關心。我們希望今后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該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對此我深有感觸,我班學生張某在原來的學校號稱“小霸王”,剛進我校時依然我行我素,不時有欺負同學的事情發生,我對他教育了幾次效果不明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特別喜歡足球,于是有空經常和他聊一聊球賽、球隊和球星,慢慢地他對我產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覺中我把話題轉向他的行為習慣上,出奇順利地讓他認識了錯誤。臨近畢業時很多老教師感慨地說:“這些淘氣的學生比剛入校時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了,關鍵是他們在這里感受到了教師朋友般的關心和平等的對待,這在以前的學校里是無法想象的啊!”是的,這種友情方式的教育對心靈脆弱的職業學生來說真可謂雪中送炭。

職業班學生不僅需要心靈的關懷,而且需要行為的感召。這些學生是未來的廚師,掌握扎實的烹飪技術是當務之急,但是他們平時是家中的寶貝,別說燒菜做飯了,就連碗也很少洗,那應該如何教育他們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正好談到了這點,其方法論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十分重視“做”在教學中的作用,認為“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須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學”。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視“做”作為衡量教育是否真實的標準。他明確指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烹飪本身的實踐性就很強,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所以與其說教不如在操作過程中啟發、引導和教育他們更為有效。職業班學生不但學習能力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強,怕苦畏難的現象明顯。如學生首先要練習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開始有一部分同學堅持不了了,有的東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見的位置,足足半天就這樣和同學們一起聽師傅講課,放學后才找這些同學談,未來做廚師可能站的時間要更長,現在正是打基礎的時候,老師雖然不當廚師,但是愿意和你們比誰能堅持到底。沒過多久情況有了改進,當個別同學有點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就會看看我,想想我說過的話,然后自己給自己鼓勁并堅持下去。刀功對親手來說又是一道難過的關,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切傷手,鮮血直流,所以其中幾個學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棄學習。我于是加入到他們一小組中去,照著師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讓他們在邊上看,然后再強調一下要點,輪到他們去切,偶而我也會切到手,簡單處理過后繼續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學要注意剛才老師為什么會切到手,從中吸取教訓結果每人都克服了原來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時切到手了,也不會象以前那樣驚惶失措了。于是這批孩子在實踐中接受了教育,教師同樣在實踐中達到了目的。經過師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體學生均通過烹飪三級考試,其中60%的學生還獲得了烹飪二級證書,具備了一技之長,能為社會服務和發揮自身的價值了。

職業班學生有其特殊性,文化課基礎很差,動手能力卻不一定比普通學生差,所以對他們的教育不能照搬老一套,要富于創新精神,正如陶行知特別強調的那樣──夫教育之真理無窮,能發明之則常新,不能發明之則常舊。有發明之力者雖舊必新,無發明之力者雖新必舊。故新教育之所以新,舊教育之所以舊,亦視其發明能力之如何耳。比如烹飪班的學生在高二過元旦時就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班會活動,讓同學們自己來安排,我的要求就是要有創意能體現我們班的特色,結果當教師們應邀參加活動時,幾乎每人都大吃一驚,眼前是用五張操作臺拼成的餐桌,上面擺放著由同學們親自掌勺的各種菜肴,頗有點滿漢全席的味道。然后老師們就散坐在同學們中間,大家一起在輕松的氣氛里自由地交談,好象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這時老師們的教育也象友情的提示了,深入學生的心田。當全體學生起立舉杯向老師們祝賀新年快樂時,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我對學生們烹飪技術的提高感到欣慰。試想倘若按照以往的辦法去度元旦,同學們可能早已習慣了,也就不可能調動出如此大的積極性,獲得如此強的成功體驗,我深深體會到職業教育中創新教育勢在必行。

陶行知教育理論猶如奔流的長江,推動著職業教育進行一次從未有過的遠航,相信一定會見到浩瀚的大海和鮮紅的太陽。

查看全文

職業行知教育理論教育論文

當前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面對綜合素質較弱的職業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才,成為教師們迫切的任務。陶行知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對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以下我對此作一些初淺的探討。

1929年《行知書信》中提到:社會的范圍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點就是國家;再小就是一省,一縣,一村;再小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務社會,要“遠處著眼,近處著手”。這很適合對職業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因為這些學生原來文化課學習成績差,總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棄,所以在開學的第一天教師就可以告訴他們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未來的職業工作同樣是為社會服務,很有意義,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他們并不比同齡人差,只要努力學習技術將來定會取得成功。同時教師應該對他們實際情況作詳細的分析,對他們的教育作好長遠的規劃,定出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明確目標,使學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飪職高班在校期間就制定了循序漸進的計劃,高一著重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高二注重各項烹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視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通過這三個階段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增強了自信,順利踏上了社會,憑自己的一技之長和良好的素質找到了較好的工作,贏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職業班學生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他們最需調整的是心態。常常聽到一些教師在抱怨這批孩子真難教育,你對他們一般說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對他們嚴厲訓斥吧結果卻換來學生的沉默寡言和強烈對抗。要知道這些學生原來由于學習成績差或行為規范差等原因而經常成為受評的對象,所以他們的心理狀態常常既壓抑又敏感。對此類問題陶行知在1932年《齋夫自由談》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訓育上的第二個不幸的事體就是擔任訓育人員的消極作用。他們慣用種種方法去找學生錯處。學生是犯過的,他們是記過的,他們和學生是兩個階級,在兩個世界里活著,他們對于學生的問題困難漠不關心。我們希望今后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該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對此我深有感觸,我班學生張某在原來的學校號稱“小霸王”,剛進我校時依然我行我素,不時有欺負同學的事情發生,我對他教育了幾次效果不明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特別喜歡足球,于是有空經常和他聊一聊球賽、球隊和球星,慢慢地他對我產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覺中我把話題轉向他的行為習慣上,出奇順利地讓他認識了錯誤。臨近畢業時很多老教師感慨地說:“這些淘氣的學生比剛入校時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了,關鍵是他們在這里感受到了教師朋友般的關心和平等的對待,這在以前的學校里是無法想象的啊!”是的,這種友情方式的教育對心靈脆弱的職業學生來說真可謂雪中送炭。

職業班學生不僅需要心靈的關懷,而且需要行為的感召。這些學生是未來的廚師,掌握扎實的烹飪技術是當務之急,但是他們平時是家中的寶貝,別說燒菜做飯了,就連碗也很少洗,那應該如何教育他們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正好談到了這點,其方法論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十分重視“做”在教學中的作用,認為“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須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學”。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視“做”作為衡量教育是否真實的標準。他明確指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烹飪本身的實踐性就很強,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所以與其說教不如在操作過程中啟發、引導和教育他們更為有效。職業班學生不但學習能力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強,怕苦畏難的現象明顯。如學生首先要練習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開始有一部分同學堅持不了了,有的東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見的位置,足足半天就這樣和同學們一起聽師傅講課,放學后才找這些同學談,未來做廚師可能站的時間要更長,現在正是打基礎的時候,老師雖然不當廚師,但是愿意和你們比誰能堅持到底。沒過多久情況有了改進,當個別同學有點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就會看看我,想想我說過的話,然后自己給自己鼓勁并堅持下去。刀功對親手來說又是一道難過的關,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切傷手,鮮血直流,所以其中幾個學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棄學習。我于是加入到他們一小組中去,照著師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讓他們在邊上看,然后再強調一下要點,輪到他們去切,偶而我也會切到手,簡單處理過后繼續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學要注意剛才老師為什么會切到手,從中吸取教訓結果每人都克服了原來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時切到手了,也不會象以前那樣驚惶失措了。于是這批孩子在實踐中接受了教育,教師同樣在實踐中達到了目的。經過師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體學生均通過烹飪三級考試,其中60%的學生還獲得了烹飪二級證書,具備了一技之長,能為社會服務和發揮自身的價值了。

職業班學生有其特殊性,文化課基礎很差,動手能力卻不一定比普通學生差,所以對他們的教育不能照搬老一套,要富于創新精神,正如陶行知特別強調的那樣──夫教育之真理無窮,能發明之則常新,不能發明之則常舊。有發明之力者雖舊必新,無發明之力者雖新必舊。故新教育之所以新,舊教育之所以舊,亦視其發明能力之如何耳。比如烹飪班的學生在高二過元旦時就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班會活動,讓同學們自己來安排,我的要求就是要有創意能體現我們班的特色,結果當教師們應邀參加活動時,幾乎每人都大吃一驚,眼前是用五張操作臺拼成的餐桌,上面擺放著由同學們親自掌勺的各種菜肴,頗有點滿漢全席的味道。然后老師們就散坐在同學們中間,大家一起在輕松的氣氛里自由地交談,好象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這時老師們的教育也象友情的提示了,深入學生的心田。當全體學生起立舉杯向老師們祝賀新年快樂時,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我對學生們烹飪技術的提高感到欣慰。試想倘若按照以往的辦法去度元旦,同學們可能早已習慣了,也就不可能調動出如此大的積極性,獲得如此強的成功體驗,我深深體會到職業教育中創新教育勢在必行。

陶行知教育理論猶如奔流的長江,推動著職業教育進行一次從未有過的遠航,相信一定會見到浩瀚的大海和鮮紅的太陽。

查看全文

教育倫理基礎教育管理論文

一、當代中國的教育倫理困境剖析

我國教育事業源遠流長,如今教育領域之中的諸多問題均能在以前的教育歷程之中查找到相應的源頭。中國傳統教育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將血緣關系作為最為重要的聯系紐帶,將農業生產作為重要的物質基礎,這樣一來各個家族中的大家長便掌握了倫理方面的絕對權威。家族中的大家長不僅具備了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權力,而且還具有開展教育之職責。中國傳統社會的人倫結構決定了在實施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也應當高度關注教育倫理。中國傳統教育倫理與傳統家庭之間頗有相似之處。具體來說,專業教育機構當中的人倫結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擬血緣關系,實質上則是一種擬父子關系,也就是所謂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可以視作中國傳統社會思維方式普遍化、模式化之后果。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教育以倫理與知識等視角來維護教育者擁有的權力,這一現狀把受教育者放置于被服從、被依附的位置,現如今的中國教育還是難以分割開與數千年以來歷史之間的聯系。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應用歷史的觀點來審視如今教育當中的教育倫理道德問題,從而幫助現代人更好地注重教育倫理問題。如今還沒有徹底地消除計劃經濟之導向,就進入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使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時間不長的中國教育無可避免地沾染了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以及工具主義之習氣。在此狀況之下,注重于教育的倫理道德也就變得極其迫切了。一方面是我國教育管理得到了長足發展。作為實施教育的專門化機構,學校已愈來愈成為學習知識和創業創新的重要場所,進而成為促進社會取得新發展的推動器,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另一方面,我國教育管理在發展中尚存在大量教育倫理層面上的問題,所以也就受到了愈來愈多的爭議甚至批評。諸如教育管理中的公平問題就是教育管理過程中所面臨的道德問題之強烈體現。我國教育市場化正是在教育管理中生發出來的一種新型商業文化。如今,課程和學歷就仿佛在流水線上一般實現了統一化生產,并且提供給全部具有該需求的人員。這一實施方法盡管相當有效,能夠切切實實地增強教育管理之中的生產率,但是也讓教育失去了其自身固有之價值。假如課程和學歷都能夠用金錢加以衡量,能夠進行消費,那么學習者自然也就更易獲取,由此導致知識以及知識傳播被解構,并且逐步具備商品的顯著特征。當前,中國教育管理領域改革如火如荼,導致教育機構開始更加地關注商業化價值,比如學業成績和學歷證書等,但忽視了教育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內容。這實際上是個人以及社會發展產生的基本價值傾向,其后果必然是把教育這一充滿了復雜狀況的社會現象簡化為投入以及產出這一過程。城鄉之間的差距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教育入學機會領域中極為重要和顯著的一種差距。雖然我國多年來始終推行全國統一的高考制度,但實際上的招生通常是依據不同的區域來分別劃定分數線的,由此導致各省(區)的錄取名額需要依據學生人數來實施平均化分布。由于不同地區在辦學的規模上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各個省(市、自治區)之間的招生錄取率具有較大的差異。我國教育機構尤其是高等院校所收取的昂貴學費也會將一部分家庭較為貧困的有志青年拒之于門外,這也是我國教育不公平現象的一種直觀反映。

二、開展教育管理中教育倫理研究的迫切性

伴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步伐的加快,中國教育領域也隨之而蓬勃發展,但還是不可避免地被市場經濟體系當中的功利主義、工具主義所影響,這表現為錢權交易不時出現、學術腐敗丑聞多次出現等。面對這一狀況,筆者認為開展教育管理中教育倫理之探究始終是每一位教育研究人員的使命之所在,當然同時也是中國教育歷盡劫難之后發展的必然性選擇。任何時代中的任何層次教育活動所反映出來的道德性都可以說是當時社會道德中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地存在下去。因此,教育管理過程中的教育倫理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備了極強的歷史性和階級性。如此一來,假如研究者要去發掘教育倫理之中的道德困境,那么就要從歷史發展進程之中找到產生與發展之源泉。自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之后,民主、獨立、自由以及平等等觀念逐步深入人心,并且成為十分重要的價值理念,而教育機構作為培養各類人才的專業化機構,更是應當始終走在倫理道德教育的一線。然而,誠如研究者劉鐵芳所言,盡管教育學領域對教育倫理問題進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而且已經取得較大的進展,然而主要追求的目標大而空,注重于規范而不注重于人,注重于普遍價值而不關注個體性和獨立性,在方式方法中側重于灌輸而不關心理解以及溝通,注重于說理而不關注生活上的養成。也就是說,當前的教育倫理被歸結為遠離社會現實的一種教化。如此一來,探究中國教育倫理精神極其有利于教育界從全新的角度來審視當前中國教育領域發展之中所面臨的各類問題,進而提升教育的水平。因此,教育也就承擔著非常重要的倫理價值,不僅應當啟迪現代人的心智,塑造現代人的品格,健全現代人的心性,使之共同服務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而且還應當為消除社會中的各類不公平現象盡自己的綿薄之力,使社會更加自由、更加寬容、更加和諧。

三、促進教育公平是體現教育管理中教育倫理的基礎

依據教育管理中教育倫理之內涵,教育部門在制定教育管理政策的過程中,一定要以相應的倫理規范為依據與前提。我國教育管理中教育倫理注重的是特定歷史條件之下教育政策所具有的道德性,也就是人們對于特定歷史條件下教育政策所具有之倫理評價和道德上的追問。教育公平是在一定條件下社會給予所有社會成員的自由和平等,是當時各類層次的公共教育資源的發展狀態,其本質為教育利益分配之公平化,同時也是國家對教育資源加以配置時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以及原則。這一合理性原則之倫理特點正好能夠體現出我國教育管理中教育倫理的選擇與追求。當前,教育公平已經愈來愈成為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焦點問題,也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教育管理實現更大范圍內與更高程度上的公平,切實滿足廣大社會公眾之合理訴求,不但需要相應的理論導向與科學依據,更加需要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機制體系,從而扼制現實之中各類不公平現象的持續發展,進而維持當前社會的教育倫理公平。一是要以公正為原則,運用機會平等之機制,切實保障廣大公民享有教育領域中的平等入學之機會,從而讓那些勤奮學習的學生們不會因為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或是因為家庭背景、性別、民族以及地域的特殊性而失去繼續接受教育之機會。二是要以公平的教育倫理原則為基礎,建立健全更加科學、更為規范化的教育管理決策體系。相關部門應當充分地重視教育公平,始終將教育公平理念貫穿至教育決策的全過程當中,做到切實修正和調整那些違反教育公平的現行教育政策,將教育公平真正視為教育管理決策的一個重要理念與依據。三是要以平等為原則,在教育管理資源配置上施行均衡原則和差別性對待原則之結合。要在宏觀上切實遵循教育管理資源之均衡原則,從而體現出社會平等之理念,促進各類資源的有效、合理、均衡配置。四是要運用道德與法律之雙重制約,全面抑制教育領域腐敗對于教育管理中教育倫理之惡意侵犯。要將相關政府部門的管理從以主導為職能切實轉變為以服務為職能,同時,還應當積極修改、完善現行教育法律法規之中關于教育公平方面的規定,并且落實好監督體系,確保依法行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