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招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13:41: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擴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研究生擴招論文

據報道,教育部2009年將擴招5萬全日制碩士生,同比增長5%,這些擴招的名額主要用于招收參加今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集中在MBA、MPA等專業碩士學位。原本只有具備數年工作經驗才能報考的MBA、MPA等專業碩士學位,今年將首次向應屆本科生敞開大門。

這則消息對于正在準備考研的同學們來說顯然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畢竟考研曾經是很艱難的一份“工作”,曾經遙不可及的MPA、MBA等現在門檻低到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人也可以邁進。教育部似乎在為金融危機下難以就業的大學生們找到了出路。然而,這一擴招是否可以達到目的就前景不那么樂觀了。首先,研究生上課收費,對于那些家境并不富裕很想盡早找到工作的人的幫助不大,畢竟讀出研究生一樣是找不到工作,還增加了家庭負擔,所以這部分人的就業仍然是一個問題。其次,我國研究生擴招8年,2008年報考研究生的人數首次下降,這說明大學生逐漸放棄了通過考研回避求職壓力的想法。對于大學生來說,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可能短期內好轉,工作再難找,遲早是要面對的,早找早安心,晚找更被動。而這一擴招讓本想逃避的人找到了靠山,讓大學生們習慣于逃避現實似乎不應是我們的教育該引導的方向,一時逃避可以,但終將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那個時候又會有多少人不能接受這些而選擇自殺呢?第三,兩年或三年后,當這批研究生畢業,和07,08級本科生一起爭搶工作時,又會有多少本科生能有工作呢,對于我們來講,這將是最大的災難,畢竟學歷還是很多企業看重的,到2011年,國家又能有什么辦法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呢,盡管那時候金融危機也許已經過去了,難道是博士生擴招嗎?最后,讓我們假設這樣的確可以解決問題,那么,研究生們該上什么內容的課呢?依然是研究性不和市場接軌的,陶醉于我們自己所建桃花源中嗎?應該說,這次的擴招應該還是會起到一定作用的,只要教育部不要連續好幾年一直大幅度的擴招,像大學生擴招似的。畢竟這是非常時期,當然要有非常手段,與其讓大學生們待業,不如讓他們在學校多接觸知識,以備將來之用。但是問題在于,如果高校還是以目前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那么研究生出來一樣沒有工作。作為一個本科生,我感覺到現在所謂的專業知識都是相當淺顯的,沒有任何的深入和專業,老師總是說研究生才可以掌握的更深入,然而現在的研究生和市場也無法接軌,像小語種、生物技術…在當時報名的時候都是熱門專業,而這些專業的人卻面臨著無工作可做或者沒有可以接受的工作的窘境,有些專業則是“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國家為了培養所謂“大學生人才”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收效甚微,這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體制的問題。當然要想體制一下子完全改善畢竟屬于天方夜譚,但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比如讓本科生實習。我說的實習不是現在部分學校那樣作為一門課程來實習,而是真槍實彈的,到企業、工廠去,不強求,但是給優秀的人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社會,接觸未來我們可能會從事的職業,且不一定是現在學習的專業。這首先就要求國家給那些實習企業資金補貼,其次要求學生提高能力,并通過實習真正將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將科研和市場結合,做出產品實現盈利,這才應該是我們的目標。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說法太功利性,大學應該是一個陶冶情操的地方,可是當面對越來越多的失業人員或者待業大學生,這些都只是空中樓閣。再者,市場化并不一定真的不能摧毀什么,柳傳志日理萬機依然堅持讀書,并將書本上學來的東西應用到實踐中去,如此良性循環。只要方法對,我們就可以達到目的。

總之,我們現在沒法看到未來會怎樣,也會有很多人擔憂自己的未來,我想目前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充實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提高能力,增加自己就業的籌碼和可能性,其余的,就讓未來去說吧。

查看全文

高校擴招的經濟學分析

[摘要]本文對1999年以來高校擴招的情況做了簡要的論述,初步探討了其形成的原因,同時對擴招的度的問題進行了重點探討,從擴招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比較,教育大眾化和農村學生負擔能力,擴招和教育基礎設施的承受能力,擴招和教育經費來源,擴招和畢業生就業以及知識失業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最后得出擴招應該暫緩的結論。

[關鍵詞]高校;擴招;經濟學分析

1引言

始于1999年的這次高校擴招,既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增長,更為當時我國拉動內需、刺激消費這一經濟政策提供了很好的支撐。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增長放慢,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也受到影響,國際市場萎縮,國內需求不旺。國家企圖通過刺激居民消費,擴大國內市場,但這一措施并無多大效果,于是政府將希望寄托于教育消費。高校擴招既有政府擴大內需的目的,也有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目的,既有學生的愿望,也有高校本身的愿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高校擴招也帶來了諸多的不利影響,比如招生數目的快速增長給高校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高校師資隊伍、基礎設施以及管理制度的不配套導致了教育質量的嚴重下滑等。因此高校擴招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負面的影響,如何權衡其利弊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那么,政府應該進行擴招嗎?或者說,政府擴招會增進還是損害社會福利?如果政府有權擴招,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近幾年政府對高校擴招?擴招的度又如何把握?現在擴招是否適當?本文擬就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2政府干預高校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經濟學將社會產品分為私人品和公共品。所謂私人品是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產品,在市場經濟中,私人品的生產將是有效率的,政府不需干預。而所謂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例如國防、教育、公路、路燈等產品。由于公共品存在著外部效應,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搭便車行為。如果排除搭便車的成本非常高昂,那么通過市場來生產公共品是缺乏效率的。由于在市場情況下生產者不能將生產產品的收益全部占為己有,產品的提供將比實際需要的要少。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性教育,其目標是向接受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傳授進入社會各個職業領域就業或者滿足入學者其他需求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表面上來看,高等教育具有私人物品的競爭性和排他性特征,但同時由于它給受教育人帶來了效益之外,還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外部社會效益,因此,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混合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部分性質,也同樣因為如此,政府干預高校是有效率的,是應該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安排是一種公共物品,存在搭便車問題。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一群人在響應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性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變遷。如果誘致性創新是新制度安排的唯一來源的話,那么一個社會中制度安排的供給將少于社會最優。國家干預可以補救持續的制度供給不足。理性的統治者必能矯正制度安排的供給不足(林毅夫,1989)。高校教育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必然也存在著外部性,如果任由其誘致性變遷,會導致供給不足,因此,政府的強制性變遷是必要的,這又為政府干預高校提供了一個理由。

查看全文

百萬擴招下高職教育精準扶貧研究

摘要:精準扶貧理念已細化到高職教育。就扶貧對象而言,其具備解決生存性需求和發展性需求雙重屬性;就定位而言,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高職擴招切合國家精準扶貧戰略,體現出了高職教育助推脫貧攻堅的主力軍作用。職業教育在教育扶貧的實踐中已取得顯著成績,但也顯露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與高職扶貧對象間、高職扶貧聯動性要求與參與主體擔責程度、人才脫貧和地區脫貧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聯合多層面、多主體參與合作、共擔責任、聚集資源,并將終身教育的理念注入到高職教育精準扶貧的工作中。

關鍵詞:百萬擴招;高職教育;質量擴招;精準扶貧;技能培養

扶貧脫貧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其中教育脫貧是“五個一批”脫貧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扶貧重在扶智,扶智重在教育,而職業教育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方式,其助力脫貧使命重大,任務艱巨。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同時也是高職院校落實百萬擴招政策的第二年。在這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肩負著百萬擴招、培養技能型人才、保障社會就業使命的高職教育如何發揮教育脫貧、職教脫貧的關鍵作用,如何落實擴招、鞏固脫貧成果,政府部門如何強化責任、統一部署,高職院校如何凝聚共識、落實保障,市場、社會如何協同發力、互為補充,是打贏這場攻堅戰的必要之舉和有力保障。

一、百萬擴招背景下高職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釋義和現實價值

(一)高職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釋義。2015年10月,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提出了“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明確了脫貧攻堅的方向和策略,將教育作為脫貧的重要措施。2016年12月,教育部出臺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提到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資金向職業教育傾斜等舉措。由此可見,精準化理念已經注入到教育扶貧之中,細化到職業教育領域。首先要明確高職教育精準扶貧的對象。就國家扶貧攻堅項目而言,精準扶貧的主要對象是建檔立卡的社會貧困人口,識別標準為我國根據實際情況制訂的貧困標準線,指標為人均年收入。經過多次提升,2019年中國現行貧困標準線為人均年收入3747元。其特點為經濟貧困者,解決的主要是生存性需求。而高職教育的扶貧對象則具備雙重屬性:既是貧困戶,又是受教育者,既要解決生存性需求,還要解決發展性需求。例如貧困地區初、高中畢業后的輟學者,這部分對象若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很可能面臨就業困難,繼續成為貧困人口。調查研究顯示,高職院校學生中來自農村家庭和城市經濟貧困家庭的占了很大比例,在校貧困生比例要高于本科院校。因此,高職教育對象與精準扶貧對象的契合度很高,它不是兜底式的扶貧,是在貧困對象精準識別、幫扶方式精準落實的理念下,對因能力尤其是技能不足造成貧困的受教育者進行幫扶的扶貧方式。其次要認清高職教育在教育扶貧中的定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整個職業教育進行了宏觀謀劃,“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這表明我國的高職教育已具備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良好工作基礎,同時也確定了職業教育在教育扶貧實踐進程中的戰略地位。3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穩定和擴大就業”部分再次提到高職教育,并提出百萬擴招任務。百萬擴招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生源結構發生了變化,擴招主體為中職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新型職業農民這幾種非傳統應屆生源,簡稱為“一主三輔”。這部分群體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占相當大比重,讓這些人接受高職教育,接受職業技能再培訓,進而培養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順利實現就業,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個人命運,實現家庭脫貧。因此,高職擴招切合國家精準扶貧戰略,體現出了高職教育助推脫貧攻堅的主力軍作用。(二)高職教育精準扶貧的現實價值。一是高職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是提高扶貧質量、擺脫代際傳遞、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方式。高職教育是基于高等性和職業性的類型教育,是最貼合社會發展、與產業經濟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實現脫貧任務有其自身優勢。我國的高職院校辦學是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有效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用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實訓,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能掌握一門或以上能適應當前社會經濟和產業需求的實用專業技能,快速上崗,收入尚可,“職教一人,脫貧一家”,因此是“扶貧先扶智”的典范。此外,高職院校在為受教育者提供學歷教育的同時,也承擔為社會勞動力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職責。據有關統計,全國職業院校每年要開展各類職業技術培訓上億人次,貧困人群是其主要對象[1]。因此,高職教育作為教育脫貧的主抓手,通過造血式幫扶,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業能力,增強社會競爭力,從而提高扶貧質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精準扶貧。二是進行有質量的擴招是改善當前因技能缺失或不匹配市場需求而造成就業難等貧困現狀的有利舉措。根據調查,在我國現有貧困人口中,絕大多數人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普遍缺乏科技務農或進城就業的勞動技能。因此,讓這部分群體重返校園,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學習,能夠改變他們貧困的現狀。高職擴招的出發點是國家宏觀大局,目的是服務產業、助力行業、促進就業。高職擴招不以犧牲質量為代價,招生布局向發展急需、民生緊缺、貧困地區以及下崗工人、農民工等弱勢群體傾斜,量身打造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實行工學交替、彈性學制等多元模式。考慮到群體的特殊性,政府還不斷加大資助力度,擴大獎助學金收益面,提高了高職擴招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實效性,極大地緩解了能力貧困群體因經濟貧困而無法提升能力造成的貧困復制和流動固化,有效地平衡了產業需求和高素質勞動力供給的不均衡問題。三是高職教育精準扶貧彰顯出教育公平、社會公正的價值追求。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教育公平的底色就是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現實情況是貧困人群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在經濟、教育、醫療、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體現在教育領域就是人們對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的需求和不均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貧困地區的教育機會、教育資源和教育質量都遠低于發達地區,因此在天然弱勢條件下,追求機會公平、權利公平、結果公平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由大眾化階段大步邁向普及化階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多元化”和“適需性”[2]。高職教育使得高等教育面向的生源群體更為多元,更能適應當前產業升級人力資源短缺的需求,再加上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對職業教育高等性的錯誤解讀以及高職院校自身定位的搖擺不定所造成的高職教育邊緣化的特質,將高職教育與精準扶貧聚焦結合在一起,能使更多農民、普通工人家庭的子女獲得教育公平的機會,從而體現教育公平對社會公正的追求。

二、高職教育精準扶貧的成果回顧和當前反思

查看全文

百萬擴招教學管理工作模式研究

【摘要】百萬擴招政策對高職院校的未來發展方向產生了重要影響,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將隨之發生轉變。在迎接變革與挑戰時,高職院校應結合信息化管理手段,將“信息技術+”衍生的創新方法應用好。本文立足于高職院校百萬擴招后面臨的生源基礎薄弱、師資力量不足與管理方法陳舊等問題,提出了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調整組織架構、開發軟件功能與加強數據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職教育;百萬擴招;教學管理;工作模式

自1999年起,高職院校每年的擴招力度一直在增大,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高職院校擴招100萬,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1]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管理模式,為學生的多樣化發展設計更具針對性的培養方案,運用先進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動教育教學的高效發展。

一、高職院校百萬擴招概述

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型人才,在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上擁有獨特的地位,是人才輸出的主要源頭之一。百萬擴招政策的目的是通過多元化手段逐步解決當前特定群體的就業困難問題,與高職院校“就業優先”的辦學目標極為類似,是穩定就業的重要前瞻性政策[2]。在以往的擴招中,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具有向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傾斜的趨勢,使自身的發展喪失了獨特性,高職畢業生的競爭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因而百萬擴招政策實際上也是高職教育轉型發展的良好契機。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社會生源廣泛加入到高職院校的教育中,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勢必要發生轉變,在學生數量與生源結構變化的帶動下,高職院校的發展前景將愈發光明。

二、高職院校百萬擴招帶來的挑戰

查看全文

擴招政策對高校師資影響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師資數量;高校擴招

【論文摘要】:高校擴招政策出臺以來,我國教育在教育質量發面出現了一定滑坡,文章從高校師資力量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意義為出發點,談了高校師資力量匱乏的表現,社會觀念,政策,高校,教師四方面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給出相關建議。

我國自1997年提出高校擴招政策以來,由此產生的擴招數量擴張與師資相對不足和平均質量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毫無疑問,高校師資力量是高校的生命線,師資力量不足,有很大弊端:對學校來說,從長期看降低了它的產品的質量--畢業生的質量。對于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必然影響人才培養從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高校師資不足的表現

擴招政策后高校師資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擴招數量擴張與總體師資相對不足的矛盾。擴招后師生比例的變化明顯,1998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與專任教師的比率為8.137%,至2004年生師比已經上升到15.153%,但專任教師數和教職工數的增幅遠小于在校生數量增幅。

查看全文

高職擴招生源商務英語課程標準探索

一、基于成果導向的高職擴招生源商務英語課程標準構建

技能提升和學歷提升的需求是高職擴招生源主動尋求繼續學習機會的主要因素,課程的實用性是高職擴招生源應考慮的首要因素,在構建課程標準時,應充分考慮學習者職業發展和個體發展需求,在課程設置比例、教學目標、內容側重等方面向促進技能習得的方向傾斜。成果導向理念遵循由學習成果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通過對高職擴招生源學情的全面調研,把握擴招生源對于課程學習的具體需求和目標,根據學習者的需要,結合產業發展情況,學校高水平專業群發展規劃,配合企業專家指導,形成可供學習者選擇的、滿足個人發展需求的、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標準,指導擴招生源課程教學的開展。本研究基于成果導向理念,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外語外貿產業行業發展需求、企業典型崗位需求、商務英語高職擴招生源內在需求等因素,確定商務英語專業擴招生源人才培養目標。針對擴招生源就業面向崗位群的提煉專業人才培養面向的外語外貿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成果涵蓋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再對任務成果相對性的知識、能力、素質分別進行同類合并和歸納,運用BLOOM教育目標分類動詞,分類分層刻畫專業預期學習成果,細化轉化為教學標準模塊,制定專業課程標準,確保專業課程標準精準對接崗位職業標準,支撐高職擴招生源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二、基于成果導向,分析行業發展需求、企業典型崗位需求,確定典型工作任務

典型工作任務是行業企業具有代表性的技術、工藝和規范集合,是從事特定行業所需具備的職業能力。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元素應精準對接行業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將職業領域范疇的技術、工藝和規范等要素轉化為教育領域范疇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要素。成果導向理念聚焦職業能力,強調通過職業教育學習者應掌握是從事特定行業職業技能,學習成果應該細化為具體的可達成的能力指標,每一個能力指標應有明確的要求,每個要求應有詳細的課程對應。典型工作任務是職業能力的典型體現,圍繞行業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提煉高職教育的核心能力,制訂每一個核心能力相對應的明確要求,以此為基礎“反向設計”課程標準,基于預期成果的需求確定教學標準涵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教學要素,確保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擴招生源專業課程標準精準對接外語外貿行業企業崗位職業標準,支撐高職擴招生源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本研究基于企業人才培養需求調研形成外貿業務員、外貿電商專員、外事文員商務英語專業擴招生源崗位群3個,外貿業務員崗位群涵蓋外貿客戶開發、核算外貿出口報價和書寫發盤函、還盤函操作、繕制和審核簽訂進出口合同操作、出口托運、報檢報關和投保操作等10個典型工作任務;外貿電商專員涵蓋外貿電商選品、外貿電商文案寫作、外貿電商數據分析、海外社交媒體營銷、外貿電商銷售策略等8個典型工作任務;外事文員涵蓋國際票務預訂、國際商務信函撰寫、國際商務會展等10個典型工作任務。

三、將典型的工作任務轉化為專業預期學習成果

,“反向設計”課程標準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教學標準制訂,將典型的工作任務轉化為專業預期學習成果,運用BLOOM教育目標分類動詞,分類分層刻畫專業預期學習成果,即畢業生應達到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要求,形成專業課程教學標準。BLOOM教育目標分類動詞能有效地將學習成果進行分類,將學習成果進行細化分類成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模塊。志與美的情感,基本無差錯地在外貿電商平臺上“運用”商務英語技能和商務技能“制訂”跨境網絡營銷活動策略,提升產品轉化率。這句對學習成果描述的句子運用了BLOOM教育目標分類動詞中認知目標范疇的“展示”“運用”“制訂”,學習成果描述清晰、準確。布魯姆將教育目標領域分為認知范疇(CognitiveDomain)、技巧范疇(PsychomotorDomain)及態度范疇(AffectiveDomain),并分為不同的層次。布魯姆將認知領域劃分為記憶(低層次)、理解(低層次)、應用(低層次)、分析(高層次)、評價(高層次)、創造(高層次)六種層次。如能夠展示對英語語言技能知識和商務技能基本知識的理解,并能識別和闡述其在國際商務服務和對外貿易中等領域的具體實踐和應用。態度領域(AffectiveDomain)劃分為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情意發展連續體。如能“展現”對黨和國家歷史的理解,在從事商務英語、國際商務服務、對外貿易服務領域等領域的相關學習、社會實踐、實習與工作過程中能夠展現對黨、國家、社會、企業、社區、家庭及崗位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展現”在BLOOM教育目標分類動詞中態度領域的涵義為“形成品格”,屬于態度領域的高級范疇。動作技能領域教育目標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一共七個層次。如能夠在用戶需求調研和項目開發、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產品改良和新想法,“設計”商務英語專業職場實踐的新方案。“設計”在BLOOM教育目標分類動詞中動作技能領域的屬于高級階段中“獨創”的范疇,適用于描述學習的最終成果。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標準構建運用BLOOM教育目標分類動詞,將典型的工作任務轉化為專業預期學習成果,使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行為動詞+操作對象,分類分層刻畫畢業生應達到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如掌握各類外貿合同類型的履約流程(知識);能夠分析和制定國際營銷產品策略、定價策略、分銷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能力);遵守國家標準規定,養成嚴謹求實的精神(素質)。

查看全文

高職百萬擴招教學管理改革研究

摘要:為了實現高職百萬擴招后的教學管理改革創新,對擴招學生的學情特點進行了分析,即知識結構存在差異,學習目的明確,對學習時間和空間有特殊要求,使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學籍管理、教學單位編排、教學課程內容安排、教學評價等方面均面臨著新的挑戰。提出了高職院校百萬擴招教學管理創新的突破路徑:合理實施調研,了解學生需求;制定適用于擴招生的教學管理制度;彈性靈活地安排授課時間和授課內容;立德樹人,做好柔性化管理;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高職院校應在充分調研后制定適用于擴招學生的教學管理制度體系、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方案,以保證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來進行系統性學習。

關鍵詞:高職;百萬擴招;教學管理;改革創新

1擴招學生的學情特點

1.1知識結構存在差異。擴招學生由于自身學習方法、家庭條件、地域條件等眾多原因而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在文化水平、學習基礎上都存在較大差異。由于社會閱歷的不同,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傳統的以固定班級為授課形式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方法和理論化的教學內容等均不適用于擴招教學安排。1.2學習目的明確。擴招生源社會閱歷差異較大,都有過不同時間、不同程度的工作經歷和社會閱歷,對自身的能力水平有充分的認知,而且明確自身需要提高的方向。因此,他們對理論知識學習的渴求度較高,對實踐技能的提高也有著確切的追求目標,希望通過高職院校教師的指05導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上均獲得提升,擁有一技之長,改變現階段的生活和工作現狀。大多數擴招學生受到過軍隊或社會的洗禮,紀律性強、心智成熟,對知識實用性的要求較高,高職院校在擴招人才培養計劃設置和課程體系設計上應充分考慮這一特點。1.3對學習時間和空間有特殊要求。擴招學生具有社會生產者和知識學習者的雙重身份。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他們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學業,在工作、學習、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職業院校在教學管理上需要根據不同學習者的工作性質、工作時間、生活安排來設置靈活多樣的學習進度安排,進行分類管理。應根據學習需求編制適合擴招學生學習水平的人才培養方案,采用彈性學制和靈活多元的教學模式,制定柔性化的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制度,幫助擴招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2百萬擴招學情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提出的挑戰

擴招生源在知識結構、技能水平、學習目的、學習時間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使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學籍管理、教學單位編排、教學課程內容安排、教學評價等方面均面臨著新的挑戰。擴招生源學習目的明確,具有強烈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單純的知識灌輸和技能強化并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高職院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時應以更高、更柔性的理論知識和更強、更實用的技能提升來作為主線貫穿教學始終。在教學安排上,應注意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突破空間的限制,可結合具體的實踐場所來有針對性地提升擴招生的實踐技能和知識水平。擴招生源的增加、培養規模的擴大均對高職院校現有師資力量、教學基礎設施、課程資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查看全文

普通高校擴招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綜合考慮多種制約因素,今后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適當的“度”應控制在年均增長7-13%為妥。

【摘要題】改革與發展

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連續三年大幅度擴大招生,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從1998年的643萬上升至2001年的1214萬,幾乎翻了一番。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數,2001年為757萬,比1998年的361萬增長1.1倍。(注:教育部.1999年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教育報.2000.5.29.)(注:教育部.2000年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教育報.2002.6.14)三年來的大幅度擴招,一舉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偏孝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況,不僅提高了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也增大了社會高學歷專業人才的供給量。但是,近三年普通高等學校的辦學基本條件的改善卻相對滯后,如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生均圖書冊數等辦學條件的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為使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本文就我國普通高等學校近三年擴招前后的辦學基本條件的變化進行分析,為進一步改善高等學校辦學條件,解決高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參考。

一、普通高校擴招前后辦學條件的變化

學校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四大要素構成的。高等學校辦學的基本條件是:教師和學生、校舍、儀器和圖書四個方面,缺一不可。本文著重考察近三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中,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教學用房、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四個辦學條件的變化狀況。同時,借用教育部于1996年頒布的《核定普通高等學校辦學條件標準》(下文簡稱《標準》)中的“生均”概念,如生均圖書冊數、生均教學用房面積等作為衡量辦學條件變化的指標。

表11998-2001年普通高等學校生師比的變化

查看全文

高校后擴招期困惑之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2004年,中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中國的高校經過幾年的規模快速擴張,目前進入了一個后擴招期時代。本文首先探討了高校在后擴招期所面臨的一些困惑,然后分析了高校大規模擴招的深層次原因,最后論述了高校解決后擴招期困惑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高等學校后擴招期困惑

1999年,中國內地普通高校招生160萬,比1998年大幅增長52萬,這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開始進入一個規模快速擴張的新時期。在其后的兩年,2000年招生220萬,2001年招生250萬。截至2004年,我國各類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超過2000萬,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9%,從此進入到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創造了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跡。中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比《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預期的時間提前了幾年。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目前我國高校進入了一個后擴招期時代。

一、高校后擴招時期的困惑

1.“擴招一圈地運動一再擴招”的怪圈。高校擴招,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問題,如投資不足,校舍、圖書、實驗設備等基礎設施不足,管理體制和師資條件在短時間內跟不上擴招發展的需要等。因此,學校要應對擴招就必須大規模建設新校園,從而為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基本的物質條件。要培養高水平人才,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必須擁有現代化的辦學條件和設施。1999年普通高等學校擴招以后,高校的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逐年增長。2004年與1998年相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增加了近1000萬人。按國家規定的平均每個大學生占有建筑面積30平方米計算,全國增加1000萬在校大學生需要增加建筑面積3億平方米。按平均每平方米造價1000元計算,全國增加1000萬大學在校生需要建筑經費3000億元。但是,由于我國教育經費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并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因此,絕大多數高校的校園建設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少則幾億多則幾十億。這對收入來源單一的我國高校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壓力。為緩解壓力,高校不得不進一步擴大規模,通過做大來彌補由于建設新校園所引發的資金缺口。由此,便形成了“擴招一圈地運動一再擴招”的怪圈。持續擴招,超負荷運轉狀況導致了非良性循環,使高等教育的質量難以得到保障,超常發展和連續擴招也正在沖擊著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帶來高層次人才的供需失衡,引發高智力人才積壓。

2.高校負債率過高與還貸壓力過大。1999年以來,國家大力倡導高校擴大招生規模,并相應的允許高校向金融機構貸款,很多高校抓住發展機遇,使在校生規模成倍增加,并且一次性征地數干畝,用于建設生態化、智能化、現代化的一流新校區。但高校建設的大舉擴張,卻遭遇國家教育投資有限的瓶頸。同時,大的資金缺口又不可能完全靠學生學費來填補,于是大規模建設投資的主要渠道便來源于銀行的貸款,即所謂的“舉債興教”巨額貸款投資在短期內使高校基本建設獲得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使高校面臨著巨額利息的財政風險。高校負債率過高與還貸壓力過大,困擾著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查看全文

擴招之下的高校特困生問題研究

摘要:高校擴招以后,特困生已經越來越成為高校學生工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本文對特困生產生的原因以及困難形式作了簡要論述,并對如何更好地解決特困生問題及其擴招的意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招生并軌以來,高校特困生問題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注,社會及高校自身也為解決該問題作出了不少努力。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學費的不斷上揚,特困生在大學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斷加大,他們愈來意成為高校學生工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這個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關系到高校招生并軌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擴招工作的穩步推進。

一、高校特困生因何而“困”?

特困生,就是“在校期間月收入(包括獎學金和各種補貼)低于學校所在地區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準線、本人基本的學習生活費用無法支付的學生,稱為生活特別困難學生(簡稱特困生)”。特困生是在高校實行招生并軌和收費制度改革以后才日益凸顯出來的一個問題。

現階段高等教育要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社會需求就必須有一個大發展,使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但大發展就必須大投入,而面對窮國辦大教育的現實,繳費上大學就成了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選擇。因此黨中央和國務院在決定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又明確指出“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要適當增加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的財政教育撥款政策和成本分擔機制”[1]。

實行繳費上學、擴大招生規模既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標志,又是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趨勢。但伴隨而來的必然是特困生的出現及其人數的暫時增加(見表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