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03:45: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技術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美技術美管理論文
導言:什么是美古往今來的美學汗牛充棟,眾說紛云;“美”不就等于藝術,但藝術必須是“美”,中外美學史和群眾的審美實踐表明,作為意識形態的藝術,雖不是美學的唯一對象,卻是美學的重要的對象,藝術的門類眾多,藝術美學不只要掌握各門藝術的共性,而且要掌握各中藝術的個性。從實際上看,特殊的本質不能不也是一般本質,一般本質也就是特殊本質。體現了各種藝術的特殊本質的一般本質,對于非藝術來說,它自身也是特殊性。側重于感性、情感和靈感的藝術思維,對側重于理性、理智和推理的其它思維形態來說,它具有不一般的特殊性,但就藝術與生活,創作動機與藝術效果、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的關系等方面來說它們之間具著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質。同時技術美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是研究物質文化領域中有關審美形態和審美心理的美學,所以我們既要在精神世界研究美,也要在物質文化領域研究美學。
“美”是什么,什么東西是美的;藍天、白云、強烈的陽光、沙石;它是一種風景,太簡單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語詞來描繪;去過江南的人一定會被它的青山碧水所置身其中;戈壁灘會讓你感覺生命就要沉寂下去,太荒涼;了太安靜了,讓人無法忍受!不,這又是多么的美啊——美的異常偉大,先秦哲學家荀子是中國第一個寫了一篇較有系統的美學論文--《樂論》的人。他有一句話說得極好,他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不得不想到“江山如此多嬌,江山如畫,”等來修飾,拿它來解釋藝術美的問題,“江山如此多嬌”至少可以說明現實生活是藝術最生動、最豐富、最美的源泉。而江山如畫則說明了“藝術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帶有普遍性。因此,”江山雖如此多嬌”,但“如畫”的“江山”不是更美嗎?這就通俗的道出了藝術之美“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真諦。
元代詩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人用現實生活中的景物構造成一副如畫的詩句,藝術美它包孕著藝術家的靈魂和風格,但藝術家本人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他的靈魂就是這種“總和”在精神上的表現。徹底的反封建的魯迅,不可能出現在曹雪芹時代。嵇康與杜甫的作品,分別打上各自生活的歷史烙印。這就說藝術美來源生活,是現實生活的鏡子古往今來,沒有一件藝術品不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革命的、進步的都是這樣;而反動的、消極意義的藝術不也一樣的嗎?只不過分別反映的正確或錯誤罷了。
人類社會存在以來,藝術一直是人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對自然現象還無法解釋,于是產生了宗教藝術,人類的物質生活,往往影響到精神上的表現,西方人對中國傳統的書畫曾很神秘,非常欣賞。但許多人看到中國書畫家的創作過程后,就感到失望了,為什么了呢?因為創作的時間太短了,幾分鐘時間怎么能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來呢?——創作容易,自然就不美。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將西方油畫的技術標準放到中國畫上來了。真正的中國書畫藝術,其難度絕不在西方油畫之下,他們沒有真正的了解中國文化,他們看不懂這些內在的奧妙,看不出一筆后面的功夫!油畫家花在一副作品的時間是中國書畫的幾十上百倍,但是中國書畫家花在一副作品的背后的功夫則是他們的上百甚至上千倍。中西各有其妙,但不可能用尺子來衡量中國畫強調“寫意氣韻生動、傳神寫照、遷想妙得等,是以應物形象,隨類賦彩”以形寫神為基礎的,外師造化,方能中得心源;這就接觸到了純在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中國的真正書法家,大都能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的字帖默寫下來,而且能默寫不同風格書法家的字貼,如此寫了幾十年之后,才能獲得書寫自由,才能獨成一家。中國的大國畫家也是這樣。他的專業訓練也包括摹仿前人的畫,摹仿前人怎樣用筆、落墨、造型,模仿幾十年之后,自己再結合對生活和人生感悟,才能獨創一派。這樣,對中國書畫家來說,在他落筆的幾秒鐘時間內,其速度節奏、墨色濃淡、線條結構等等,所展現的都是他幾十年的功力。中國書畫家在評論同行的作品時,都是能夠要看出這個人寫了多少年,畫了多少年,甚至讀了多少書的。這就是藝術家通過臨摹對傳統的書法的再現的一種方式;有了深后的基礎時才表現自己的個性。這是對現實的反映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的表現。
藝術來源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而忽略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反作用了,車爾雪夫基也重視藝術源于生活,再現生活,以改造生活的作用,而他也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藝術家反映生活時的主觀能動作用,他還不理解藝術家對生活的反應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漢朝西安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石雕所作極為特別,造型不像秦朝的寫實,中間用了不少夸張手法,一大塊石頭,自然的本色都被加以利用了,所用技法有浮雕,也有立體雕。西方人前去參觀,莫不異口同聲贊嘆,認為這是非常現代的一種表現手法。實際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它是一件非常古代的美術作品,是一種古老的藝術表現手法。
技術美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技術美是自然科學在機械化大生產下與美的規律緊密聯系的產物,與傳統手工技術之美有質的區別。只有對功能、形式和工藝材料等要素方面進行一系列規定其自身特點才能被表現出來。
關鍵詞:技術美設計功能形式工藝材料
設計是一種藝術質的造物活動,其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⑴。這就決定了對設計的研究不能脫離審美的范疇。雖然"美"并不是設計的唯一屬性和最終目的,但就設計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卻成為考察其優劣程度的標準之一。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設計對美的需求也越來越復雜,究其根本,乃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使然。根據李硯祖先生的觀點,一般情況下,設計中所體現的美可被分為三種:功能之美,科學之美和技術之美。而本文試圖就技術美的一般特點,探討一下在設計中對表現技術美所提出的要求。
一.技術之美
直到近代,人類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在大機器生產中的應用就成了這里所特指的"技術",它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手工技術。所以"技術美"則主要指機械工業技術產生的"美"。手工技術產生的美多存在于造型藝術的領域,其表現特征常常以個人的情趣貫穿始終,經驗和感性因素起決定作用,美的發生經歷了制作過程及使用(或欣賞)過程兩個階段,藝術性與功利性相比則顯得更為重要。"在諸如陶藝、編織、刺繡等手工藝術領域中的技術,往往直接具有藝術的性質,如陶瓷工藝中的泥條盤筑既是一種工藝技術,又是一種造型的藝術"⑵。因此,傳統手工技術之美注重美的表現,強調產品對人精神的感染作用。
在現代科學指引下的大機器生產則截然不同,其產品所具有美的特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美視角下服裝造型設計論文
1服裝造型設計的技術美特征釋析
技術美是人們把審美引入技術活動中,用美的尺度衡量產品效用功能與精神功能、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相互統一的深度[5],是從哲學角度對美學的思考。用于服裝設計領域,反映出在人文、經濟綜合體系內利用技術創造有時尚元素特征和附加價值的形態自由化信息,滿足服裝造型與人體靜動態實用機能的關系,以功用性進入市場;同時在一定消費條件下,服用者能用感知覺的變化清晰地表露個性特征。而技術與功用等的諧調整合能實現服裝造型的精神和內涵演繹,符合消費者心理等多層面需要,故技術美賦予服裝造型獨有的特征:1)技術要素的情感化與藝術化。服裝造型內涵以外在整體和內在局部形態傳達,在物質滿足無法適應的消費時代,有明確結構、材料、工藝等技術要素印跡的服裝需要能夠承載文化及象征性等非物質意義的情感符號作為傳播手段,設計者依據審美變遷對技術要素的表達方式做形態美的感知、提取和優化,將具有明顯非同步特征的各形態要素藝術化,使隱匿的技術情感轉化為超越服裝商業價值的藝術情感與文化生產力,使服裝造型成為各時間段文化變遷的情感物化產物。2)造型形態設計中事、物的互助化。現代服裝造型設計是通過建立在穿著狀態基礎上的、形而下的有形物質設計表達形而上的理念,符合著裝者全面要求的外形和內在結構等方面的“人—機—環境”大系統設計,技術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會使其關注的不只是服裝“物”概念,還包括特定時空下“人—人”或“人—服裝”間行為的互動與信息的互通,即服裝“事”概念,從而將相應環境下表層顯性和深層隱性的文化意義聯結,增強了設計物質性和精神性的“雙性”特征。
2服裝造型多元形態技術美表達分析
2.1功用形態技術美表達
服裝功用性是服飾文化成因之一,描述因功能所決定的基本形式無法滿足精神需求,將“人”的特性和周圍“物”的協調收納進來,使處于多樣化審美感知等環境中的受眾產生一定生理、心理效用等,借用有象征意義的表現手法,賦予服裝動態系統相應的精神活動能力[6]。功用傳統一直是服裝造型設計的中心,盡管技術引發的物質豐富改變了受眾價值判別標準內涵,服裝造型形態自由性增強,但經異化的設計活動對被動的功用特征影響甚微,各類設計元素以理性技術手段按美學原則造型,用近于裝飾的手法隱匿功用形態,讓其呈現局部具象化或整體抽象性的藝術張力。如軍服造型包括外廓型的功用差異和內飾物標識的功用差異,男女軍服常服廓型采用“T”“X”型,用后腰橫帶、束腰等方式收腰身,既滿足日常活動,又在形態上突出功能美感;姓名牌、級別資歷章、綬帶、胸標、臂章等內飾物則增強軍服作為職業裝的識別功用性。功用形態技術美在生活中極為常見,其語義傳達全面考慮人在服用過程中的生理、心理、行為、環境適用性的硬件要素,同時滿足其感官審美體驗性的軟件要素。
2.2材料形態技術美表達
產品設計創新研究
摘要:產品設計與創新是人為事物的結果,是科技物質與藝術文化的智慧凝結。其中蘊含的設計美更是凝聚了人類自然與社會活動的美之體現,其內容更是包含并涉及社會文化、科學藝術、意識思維、生態環境、技術發展等各種領域發展的“美”的內涵。深入了解、掌握和研究自然、科技、社會、文化、藝術、經濟等多學科知識與多面發展性,才能對于產品設計與創新活動的開展以及美的創造產生更好更深遠的促進與推動意義。
關鍵詞:產品設計創新;設計美;研究
產品設計是指針對生產中,通過利用線條、符號、色彩、數字或造型等藝術手段來針對產品進行處理,它是將消費者的需要或目的轉化成為具體產品并實現的過程,是通過具體的操作實施,把既定的計劃與設想以理想的形式表達出來的過程。廣義上的產品設計就是工業設計,其最終的結果是以具體的人造物的形式展示出來的,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就是人為事物的科學。產品設計創新其本質反映的是當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目的,其外觀造型、功能結構以及形式觀念都集中反映并體現了當下社會消費人群的文化藝術觀念以及審美價值與情趣。產品通過蘊含其中的設計美,來感動和刺激消費者對美的反映與需求,通過藝術與科技的有效結合,來凝聚符合、滿足及凸顯人們的審美標準、審美價值以及審美取向。產品的設計與創新的過程、結果都是客觀物質的存在,它所反映出來的“美”則是自然的、社會的,其設計美反映了一定的科技文化、藝術審美、材質功能等多方面內容。
產品設計中的設計美本質上來說,是對于“美”的問題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等系列行為活動中的反映與闡釋,其結果是人造物,是物質化的客觀存在。物質客觀所體現的自然美和主觀精神所反映的社會美集中、依存和交融在設計活動和設計產品中,構成了設計美的主體特征。作為設計美所體現和反映的核心問題,在人們觀察自然、改善環境、創造文明,反映社會、反映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設計活動中,自然美和社會美毫無疑問地成了設計美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美,是指各種自然事物呈現的美,自然事物的某些屬性和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條件,如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等。自然美是客觀事實的存在,不包含任何功利性質。生活美,是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社會事物、活動形式和環境現象所呈現的美,來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美的本質的直接展現。它表現了從動態成果到靜態成果;反映的是歷史尺度;體現了人類生產中的科技工藝和生活韻律。
設計美的具體內容研究:自然美與社會美作為設計美的主體特征,其本質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客體)與社會人群的行為實踐活動(主體)所產生的審美實踐的交互作用以及主客觀統一的體現。這種主客觀的統一不僅是物質與精神,美的主客觀論交互作用的統一,更是設計美研究內容和具體特征的統一,將之概括其中。無論設計美的具體內容的增減、多少、變化、細分,都不能脫離這種物質實踐、主客觀的統一。產品的設計美從產品的客觀物質實踐內容上來看,其具體內容和特征是脫離不了其內在蘊含的科技文化、藝術形式、功能結構、材料生態等多方面內容制約的。第一,功能美。功能美,展示與體現的是物質生產領域以及設計活動中美與善的關系。產品的設計與創新重要的不是外在形式變化,而是需要用最適當的方式來處理人在生活生產中的特定需求。產品的功能目的性就是這種需求的物質承載,而功能美就是產品的功能目的性在承載反映特定需求時,所具有和產生的功能性審美體驗和審美價值。第二,技術美。技術,在最初是手工技術與藝術的緊密結合,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變成了科學的延伸。“科學技術”成為一個勾結關聯的固定詞。技術是科學的物化,技術美則是物化了的人的實踐活動,是在人改造自然環境,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價值。技術美是直接作用并體現在產品的功能美之上的,它強調了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體現了物質決定精神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美學觀。第三,材料美。設計活動的結果是人造物,是由天然形態或人工形態的物質材料加工而成,是功能技術和審美形式賴以體現的物質載體。物質材料的質地、肌理以及加工難易程度等基本屬性構成了材料美的審美價值和審美判斷。雖然不同的材料其性能各異,但是質感感受、肌理效果、情感體現以及符號特征等審美形式與審美特性則構成了相對統一的審美標準。材料美反映的是人造物的自然屬性和物質價值,是物質自然人化后的審美體現,也是審美感受與審美形式的物質媒介。第四,結構美。結構美指的是產品中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的合理搭配和緊密性安排。好的設計,其結構必須是完整、合理、緊密以及有效的。結構一詞,原本是用于力學和建筑學的,好的結構能夠使產品或者設計對象各個部件形成有效完整的構造。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所反映的正是結構美的特點所在。第五,藝術美。藝術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審美反映和精神構建,是以一定的物質媒介和技術手段將人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以及精神世界的客觀物化,藝術作品是其表現形式。美是藝術的內在核心,審美則是藝術的本質特征,審美價值是藝術賴以存在的根本屬性,藝術美則是藝術審美價值的集中體現。藝術美存在于設計產品中,但它并不是設計產品審美價值的重要部分。第六,形式美。形式美主要是指產品的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如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等因素及其組成規律,如整齊、節奏、韻律等,又稱為構成規律,形式美法則是其主要的外在形式體現。第七,生活美。生活美是社會美的主要體現因素之一,所反映的是符合社會群體意識活動和生活行為習慣的適應性和舒適性,也可以稱之為行為美。主要針對的是產品功能和使用是否適應、滿足社會群體的日常生活行為美感和精神思維邏輯習慣等。第八,生態美。隨著綠色、環保等意識理念的深入人心,建設節約型社會觀念的發展,是否符合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否符合當代社會群體的綠色環保審美意識,是產品設計與創新的首要考慮及體現的前提。生態美正是這種前提的具體體現。深入了解并掌握設計美的外延、內容以及所涉及的具體研究內容,能夠使我們及時把握當代產品設計與創新活動的發展趨勢以及內在價值的反映與存在,充分研究和把握當代社會群體審美意識、審美判斷和審美價值的發展與演進。
作者:趙晶晶 肖劍鋒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
開發農業科技旅游景觀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是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農業科技景觀的審美內容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審美不是人類天生的稟賦,也不是人類在進入藝術領域后才增長的才干、一是農業美學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及勞動本身的美、農業美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美、時代美、水利設施的社會美、動態美、梯田景觀蘊含的韻律美、智慧美、技術景觀蘊含的技術美、功能美、農具演進中蘊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農具演進中蘊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現代農業科技景觀中體現的時代美、技術美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依托農業科技活動開展的農業科技旅游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農業科技旅游的內容廣泛,這種旅游活動具有三個層次的審美活動:一直蘊含了農業美學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二是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以及勞動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術美;三是農業美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美、時代美。
關鍵詞:農業科技旅游美學審美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股農業生態旅游的熱潮,而農業科技旅游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一現象是在已經取得輝煌工業文明成果的后工業社會里,人們希望回歸自然的一種精神需求,是人們追求自然、崇高質樸的一種審美需求。所謂農業科技旅游就是依托古今農業科技發展的歷史遺跡,現代農業科技景觀設施等所進行的休閑旅游活動。當我們從審美角度去分析認識這種活動時,就能夠發現,農業科技景觀旅游的興起是必然的。我國楊凌高新農業示范區發展計劃局在對西安市民進行旅游調查顯示,近40%的人有到郊區特別是田園風光景觀旅游的愿望,有近35%的人有想親自經歷農耕和養殖作業的愿望,其余25%愿意到度假山莊去療養。[1]同時,對于長期居住城市的人們,還有青少年來說,則更青睞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增長知識的農業科技景觀旅游。因之,對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活動進行審美觀照,便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是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
審美不是人類天生的稟賦,也不是人類在進入藝術領域后才增長的才干。審美作為人類特有的有意識活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產生而產生的。美產生于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于對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線條、形體),在這些感性形式中凝結著人們的勞動和創造。這些形式成為人的智慧、靈魂和力量的標志,能喚起人們的愉悅而成為美的事物。因此,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發展。我們用上述觀點來觀照古今農業科技就能發現,農業科技景觀旅游的美學因子實則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農業美學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二是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及勞動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術美。三是農業美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美、時代美。人們在農業科技旅游中,能夠深切體悟、領會農業美
產品設計的美學評價分析論文
摘要: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為考察設計成果優劣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只有技術與形式完美結合的產品,才會被廣大消費者認可。本文以技術—形式坐標體系理論為基礎,以技術美和形式美為總綱,以體驗美為節點,結合模糊數學的評價方法,試圖探究產品設計美學的量化評價標準,為產品設計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設計美學評價方法。
關鍵詞:設計美學評價;技術美;形式美;模糊評價法
設計作為一種藝術性的造物活動,其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美”并不是設計的唯一屬性和最終目的,但就設計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卻成為考察其優劣程度的標準之一。美是喚起和激發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狀態,它是人類設計、創造本質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設計能使產品有效地使用,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視覺印象,提升產品的審美體驗。美是抽象的,但同時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讓見仁見智的美學評價在產品設計中形成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標準來指導我們的設計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設計美學評價標準體系的架構基礎
由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學院CraigVogel教授與工程學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創立、并在《創造突破性產品》一書中推出的技術—形式定位圖,顯示了同一域的不同產品在技術和形式為軸的坐標系中的定位。根據他們在坐標體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針對性的市場定位及驅動因素。由此得出結論:只有形式好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才能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當今社會的消費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況,也了解可供選擇的產品。他們所尋求的是一種完整的、能夠體現自身價值和素質,并豐富生活的產品。形式與技術便成為我們在對產品進行評價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在形式—技術坐標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設計的美學理念融會其中,以此來作為的我們衡量產品設計的美學量化綜合指標及評價內容。
二、設計美學模糊評價標準的具體闡述及數學模型的建立
設計美學評價論文
摘要: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為考察設計成果優劣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只有技術與形式完美結合的產品,才會被廣大消費者認可。本文以技術—形式坐標體系理論為基礎,以技術美和形式美為總綱,以體驗美為節點,結合模糊數學的評價方法,試圖探究產品設計美學的量化評價標準,為產品設計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設計美學評價方法。
關鍵詞:設計美學評價;技術美;形式美;模糊評價法
設計作為一種藝術性的造物活動,其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美”并不是設計的唯一屬性和最終目的,但就設計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卻成為考察其優劣程度的標準之一。美是喚起和激發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狀態,它是人類設計、創造本質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設計能使產品有效地使用,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視覺印象,提升產品的審美體驗。美是抽象的,但同時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讓見仁見智的美學評價在產品設計中形成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標準來指導我們的設計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設計美學評價標準體系的架構基礎
由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學院CraigVogel教授與工程學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創立、并在《創造突破性產品》一書中推出的技術—形式定位圖,顯示了同一域的不同產品在技術和形式為軸的坐標系中的定位。根據他們在坐標體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針對性的市場定位及驅動因素。由此得出結論:只有形式好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才能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當今社會的消費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況,也了解可供選擇的產品。他們所尋求的是一種完整的、能夠體現自身價值和素質,并豐富生活的產品。形式與技術便成為我們在對產品進行評價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在形式—技術坐標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設計的美學理念融會其中,以此來作為的我們衡量產品設計的美學量化綜合指標及評價內容。
二、設計美學模糊評價標準的具體闡述及數學模型的建立
設計美學在室內設計的作用
1設計美學的分析
1.1設計美學的標準。美是人的最高享受的一個心理狀態。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社交等設計美學的標準就是滿足需要的過程,滿足人們在心理、生理、安全因素達到的一個平衡。設計其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雖不是設計的唯一性和最終結果,但對于設計而言,美的因素也是評判設計好壞的標準。美是激發人們的眾多活動日趨進入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而這些活動大部分是在室內完成的。所以,室內空間的美學價值值得我們思考,美學研究對于空間形象表達具有重要的意義。1.2設計美學的變化。社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人們對美的追求也會發生變化,所以說設計本身也會跟著發生變化。設計美學的標準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社會審美的需求而發生變化的。設計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所以設計美學的變化也是一定依附于人。人在社會中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以及環境的變化,對美的感受就會不同。[2]圖1老人房的設計就不同,人到老年以后,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變化,最注重的就是防噪音的效果,我們在進行居室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比較特殊的布置,而且在裝修中一定要凸顯安靜、和諧的特點。圖2由于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好,摔倒等情況對于他們來說是很危險的。浴室的防滑材料的處理,加上各種防滑墊的選擇,不僅具有防滑的作用,而且也起到了美觀的作用。這個時候他們的選擇大多也是素雅、舒適、防滑功能極好的材質。所以說不同的年齡段在不同的時期,會結合自身的需求來進行滿足自己生活的設計,而對美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2“五美”在室內設計中的體現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室內設計以滿足功能性的審美為主,而在多元化的今天,人們對美的追求發生改變,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有意識地用美的眼光去要求室內的居住環境,“五美”在當今時代也站穩了腳。2.1科學美。“科學美,是科學家在對科學美的事實和美的理論的關照中,對客觀存在著的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價。”[3]在室內設計中,就是對內部客觀的規律性地認識,設計師在設計時,不僅要符合我們亞洲人正常的尺寸來進行日常使用產品的設計,還要考慮人的行為動線的設計。最多體現科學美的就是陳列品,如家具、沙發等除了硬裝以外的可移動的室內產品,因其具有裝飾空間的功能,同時也具有審美價值的功能。北歐風的設計風格主要根據室內陳列品來裝飾空間,家具依賴于它的功能、材料的配置以及色彩的搭配。圖3家具所具有的多功能的美,書房內書柜和書桌的巧妙結合,不僅調節了室內環境在色彩上的變化,而且也有其獨立性。圖4開放廚房的設計,根據人機工程學便于使用者進行操作,在選材上就有意地區分櫥柜和墻面的顏色,不僅和地面也形成了一種差異,而且也增加了廚房的簡潔和趣味性。室內陳列品的選擇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審美情緒,也顯示出科技美在室內設計中所體現的巨大魅力。2.2藝術美。室內設計運用色彩搭配、設計布局、材質運用表達的藝術美而形成的風格,實現空間的印象美。設計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要具有一定的藝術美的體現。在室內設計中,色彩設計必須符合空間構圖的原則,色彩對空間具有協調空間的作用,要實現統一與變化,實現主題與背景的變化。[4]比如北歐風格,室內的頂、墻、地三個面,用色彩和線來修飾空間。視覺上符合室內總體空間藝術的構思、創意,做到功能要求和藝術形式的和諧統一,滿足人們對室內設計的美學要求。2.3技術美。室內設計中對技術美的要求顯示了設計師設計過程中運用的技術手段來完成的設計的優秀成果。往往在進行大空間的設計時,技術展現水平也就比較寬裕。但是在進行小空間的設計時,我們要考慮它的功能性,這個時候技術所呈現的美就一覽無余了。日籍設計師青山周平,他給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設計北京胡同,只有3.7平的雜物間,他借鑒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不僅滿足考試、吃飯,還要滿足睡覺的功能。他對這個小空間進行技術上的設計,左右有兩根木條,中間有兩張木板,這兩張木板可以調節高度。這樣不僅可以考試、吃飯,而且也滿足了睡覺。青山周平就是借鑒科舉考試的尺寸,針對這個房間做5個不同高度,中間四張板可以調節高度,如果放在同樣的高度就變成了一張床,供休息。通過這樣的技術就把雜物間變成了一個具有現代氣息的小空間,技術美在室內中的體現彌補了之前的呆板,合理利用了空間的作用,把有限的空間做到極致。2.4自然美。黑格爾在《美學》開篇就談到了自然美與藝術美,他認為將自然美排除在藝術之外是武斷的。[5]室內環境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我們對室內環境的追求,不是滿足功能性的要求,而是讓使用者享受大自然贈予我們的自然美的力量,而這個大自然的美當然是大自然提供的材料之美。材料的質感體現自然美。木材的紋理是天然的、純樸的,帶給人們視覺的感受和心里的感受也不同,木材的肌理和紋路也就形成了一種美。材料的色彩能在室內中體現自然之美,環境色一直是我們所公認的自然色,由于長時間在自然環境色彩中,人們逐漸形成了對色彩的心理意識和象征性的情感認識。在室內色彩環境中,由于木材、塑料、金屬、乳膠漆、玻璃等具有的色彩效果,給人以樸實無華的感覺,但又不失美的成分,它們都能體現返璞歸真,回到大自然的懷抱的真實感覺。2.5社會美。美的根源來源于社會實踐,社會美同人們的實踐活動聯結在一起。同科學美、藝術美、自然美相比,社會美內涵更廣泛。室內設計中的社會美是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所體現出來的。作為一名合格的室內設計師,在為業主設計室內空間的過程中,應以業主的審美為標準,以當下的審美標準去設計室內的每一個角落。用自己的作品來打動人,做到“為人們的利益而奮斗”。我們實現自身的價值,不是用財富來衡量,而是看我們為社會貢獻多少,實現自我價值的大小。社會美就是設計師在室內設計中,最后的成果所呈現出的大美、大愛。
3室內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
社會時時刻刻變化著,科技也在向前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變化,室內設計中的設計美學的因素也在變化和增加。現代室內設計過于理性化,缺少情感化的設計。這要求我們在注重物質功能的同時,一定要強調人的感受,重視人們的心理需求,設計師也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室內環境中,對設計施工、技術與工藝、塊件安裝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突出,從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來看,需要考慮室內的綠色裝飾材料來防止室內的環境污染,來保持人們的身心健康;在滿足這些功能需求的時候,提取大自然的元素融入室內,讓室內呈現生態化的設計。
美學模糊評價法論文
摘要: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為考察設計成果優劣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只有技術與形式完美結合的產品,才會被廣大消費者認可。本文以技術—形式坐標體系理論為基礎,以技術美和形式美為總綱,以體驗美為節點,結合模糊數學的評價方法,試圖探究產品設計美學的量化評價標準,為產品設計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設計美學評價方法。
關鍵詞:設計美學評價;技術美;形式美;模糊評價法
設計作為一種藝術性的造物活動,其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美”并不是設計的唯一屬性和最終目的,但就設計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卻成為考察其優劣程度的標準之一。美是喚起和激發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狀態,它是人類設計、創造本質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設計能使產品有效地使用,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視覺印象,提升產品的審美體驗。美是抽象的,但同時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讓見仁見智的美學評價在產品設計中形成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標準來指導我們的設計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設計美學評價標準體系的架構基礎
由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學院CraigVogel教授與工程學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創立、并在《創造突破性產品》一書中推出的技術—形式定位圖,顯示了同一域的不同產品在技術和形式為軸的坐標系中的定位。根據他們在坐標體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針對性的市場定位及驅動因素。由此得出結論:只有形式好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才能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當今社會的消費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況,也了解可供選擇的產品。他們所尋求的是一種完整的、能夠體現自身價值和素質,并豐富生活的產品。形式與技術便成為我們在對產品進行評價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在形式—技術坐標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設計的美學理念融會其中,以此來作為的我們衡量產品設計的美學量化綜合指標及評價內容。
二、設計美學模糊評價標準的具體闡述及數學模型的建立
攝影課程美育效能的實現路徑
本文作者:劉邦華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新聞中心
審美判斷是審美活動的核心[1]10,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身處“讀圖時代”,面對海量的攝影作品和良莠不齊的圖片信息,如何判斷、鑒別、遴選出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并從中獲取審美愉悅,是攝影審美的第一步,也是美育的起點,即“識美”。在攝影課程的教學中,應當從兩個方面注意引導和培養學生的這方面能力:其一,何為“美”的攝影?具體到一幅或一組攝影作品,區別于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其美的特質表現在哪些方面?好的攝影作品必有其獨特的美學要素,了解和認識這些要素,才能進入到攝影審美的廣闊領域;其二,美“因何為美”。一幅攝影作品的完成,有拍攝者主觀的因素在內,拍攝者會借助攝影技術手段,運用影像語言來“講述”一種主題,或景之美,或事之真,或情之善。對一幅攝影作品的解讀包含了對其“主題”和攝影技術兩個方面的認識,在理解了“美之為美”的基礎上,學生即可以由感性的“觀美”階段進入到理性的“審美”階段。審美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活動,也是審美主體建立在自身美學素養和價值觀基礎上與審美客體之間相互印證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主體的認知水平與美學素養的高低會左右或影響審美活動的結果———審美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愉悅感。攝影對于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主要表現在對于優秀攝影作品的欣賞以及以此為基礎而進行的對攝影客體的觀照與把握。
優秀的攝影作品在拍攝時,不僅記錄了能夠打動拍攝者的精彩瞬間,同時也融入了創作者主觀的理解和認識(審美理念),只有對攝影技術和影像語言有了一定認識之后,才能理解創作者所表達的內涵,而不僅是停留在影像的表面。所以,通過攝影技術的學習以及影像語言的解讀,可以幫助學生與優秀的攝影作品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從而產生打動心靈的審美體驗,進而為自主的攝影審美打下基礎。馬克思主義美學觀認為,社會美和自然美是藝術美的基礎,藝術美是現實美的反映[2]20。優秀的攝影作品無不以真實、深刻地記錄和反映現實美為特征。學生在欣賞攝影佳作的基礎上,在攝影實踐或者日常生活中,以攝影的視角和思維方式觀照周圍世界中的“現實美”,同樣是攝影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審美,歸根到底是一個尋找和取舍的過程。學習攝影更多是學會一種尋找和取舍的方法,或者說是審美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通過更多地觀照自然與人生,可能幫助學生擺脫自我小世界的封閉與束縛,開拓視野與眼界,提升思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人格不無稗益。
根據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觀點,美在社會,美在自然,一切美的根源在于人的社會實踐。攝影審美是意識主體對客觀對象所具有的美的屬性的直接體驗。一旦人們端起相機,通過攝影視覺看世界時,人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非相關性就消失了,人與被攝對象之間的關系就轉換成一種審美關系[3]34。攝影審美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在“識美”“賞美”的基礎上進一步踏入社會、融入自然,去觀察、判斷、體驗、思考、理解,形成自己對作為攝影客體的客觀世界與人的實踐活動的認知。“現實感”,是攝影作為一種“影像文化”最首要的性質。無論攝影作品的自然美、社會美還是藝術美,都是彼時(快門開啟時)現實的直接紀錄,這種屬性是攝影的審美規定性。而“在使用相機進行拍攝之前,制造照片的元素———尋找拍攝地點、預先視覺化、構圖和制訂拍攝計劃———都應該在安裝鏡頭前完成。這些關鍵步驟所需要的唯一設備就是攝影師的一雙眼睛。攝影師所要做的就是訓練這雙眼睛去發現一個場景的潛力,……擴展這種洞察力的潛能是無止境的。”[2]在攝影學習的實踐環節,需要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培養對周圍世界的洞察力與瞬間的捕捉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社會的理解,強化對美的認識,塑造獨立的美學立場,培養嚴肅而深刻的美學人格。
攝影美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從技術美到形式美,再到內涵美,每個層面都有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其中絕大部分都離不開前期拍攝過程中技術的運用與控制。以恰當運用光線和準確曝光為基礎,通過控制光圈表現景深美、空間美;通過控制快門速度表現瞬間美、動感美、速度美;通過精確構圖表現均衡美、節奏美、簡潔美、視角美;通過影調控制表現反差美、影調美;通過抓拍表現情感美、真實美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基于對攝影技術的熟練掌握及靈活運用。攝影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課堂學習與拍攝實踐,讓同學們認識并掌握基本攝影技術,并根據自身對美的理解,根據拍攝構思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完成拍攝。需要指出是,攝影技術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但技術最終都要服務于我們的拍攝和影像表現,如果一味地追求華麗的拍攝手法,而忽略了自身美學素養的提高和對美的思考與理解,忽略了對拍攝對象的觀照與把握,則是舍本逐末。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攝影技術的學習與訓練是必要的,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技術就從前臺走向幕后,內化為一種拍攝的本能和自我要求,給自己留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創意,拍出具有個性和獨特審美價值的作品。
創造性是攝影的特性之一。面對不同的審美客體、多變的拍攝對象,自由運用攝影技術,服務于藝術創意與構思,反映人的審美追求與審美趣味,體現拍攝者的審美觀照與審美理想,構成完整的具有“創造性”的創作過程。對于學生而言,通過學習攝影理論與實踐,通過欣賞借鑒別人的作品,首先要學會的是對周圍世界的“創造性”觀察與理解,惟有如此,才能在選擇拍攝主體和拍攝時具有個體化的判斷與角度。其次,熟練運用技術是一切攝影活動的基礎。在具體實踐中,攝影的最終產品“影像”,往往是攝影者在觀察與判斷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與審美趣味,結合了創意與構思,創造性地運用攝影技術與手段,實現對于現象的“表現”而不僅是“再現”。其實,無論是“再現”還是“表現”,都有攝影的創造性存在,區別在于創造性在拍攝過程中介入的角度與程度。從這一角度而言,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應該貫穿攝影教學的全過程。北京大學閻國忠教授認為:大學美育課程,目的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美育知識,教給學生一些藝術技巧,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建立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3]。在攝影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是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獨立的審美品格與健康審美趣味的關鍵環節。總之,攝影課程的學習應該成為一個激發器,使學生通過攝影知識與技術的習得,發現攝影創作的無限可能性,并激發進行自主創作的動力,由認識美、欣賞美、發現美、記錄美進入到創造美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