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14:19: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金融體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金融體系

農村金融體系改革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基本概況

(一)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初步建立較為齊全的以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為主體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中國農業銀行恢復前,我聞農村金融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的農村信貸和農村信用社業務組成。1979年中國農業銀行恢復后,由中國農業銀行統一管理支農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農村信用社,從而確立了中同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制。1994年從中同農業銀行分離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門。1996年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鉤”,標志著農村金融體制又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1986年開始設立的郵政儲蓄機構被界定為其他金融機構,但因得益于政策優惠,近些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也成為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二)農村金融市場體系

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供給方為農發行,農行和農村信用社,而需求方則主要包括了農村經濟活動的主體農戶和農村企業。金融產品受制于供給水平、能力及意愿等因素,目前品種較為單一,對于各種類型的農戶和農村企業千差萬別的金融需求則顯得供不應求。還有,客觀上由于我國的農村金融市場存在較為明顯的短缺和抑制,供給方在市場體系中基本處于壟斷者的地位,加之資金的價格未能市場化,由此導致金融交易行為扭曲現象普遍存在。

(三)農村金融監管體系

查看全文

論金融體系創新

內容摘要:金融結構的演變應該適應于制度背景和金融功能的發揮、要素稟賦結構特點以及技術演進特點。發展中國家金融結構中民間金融和不發達的中小金融機構普遍存在,它們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時具有一定的優勢。我國實體經濟要求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服務,因此,金融機構不斷推出金融創新。

關鍵詞:最適金融結構原則民間金融中小金融機構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Goldsmith(1969)認為金融結構為一國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之和,Stulz(2000)也有近似的表述,認為金融結構是在一個時點上由金融機構、金融技術和規定金融活動的博弈規則共同組成的。通過金融結構的優化,可以增強金融業的功能和市場競爭力,提高金融產業和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可以分散風險,增強金融發展的穩定性,迅速而順暢地傳導貨幣政策,有利于實現宏觀調控目標。缺乏一個好的金融結構,資本成本可能高到難以使企業家創設企業以及難以使這些企業有效率地投資。

金融結構理論綜述

從已有金融結構方面的文獻來看,可以把它們分為三類。一類是從比較金融的視角,包括市場主導論、銀行主導論、金融服務論和法律論等;第二類是從銀行業結構的視角,主要包括銀行業競爭和壟斷對銀行運營效率的影響,存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兩類文獻;第三類是關于最適金融結構的原則性討論。前面兩類的文獻已經有比較好的綜述(李木祥2004,周業安2005,殷劍鋒2006,林毅夫2006),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僅就第三類文獻做一個簡單的評述。

第三類是就最適金融結構的原則進行討論的文獻,它們進一步深化了金融結構理論。首先是Stulz的金融結構外生論,他認為金融結構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金融系統或經濟系統的力量使然,就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的關系問題,Stulz(2000)認為金融結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干預和法律管制的結果。在特定的經濟條件下,任何一種結構都存在著連續發展的過程,但是當某種金融結構無法再容納經濟和金融的發展要求時,非連續的結構性改革就出現了,而這種非連續性變化可能就會使反映連續發展的某些指標出現逆轉(如de-intermediation使銀行資產業務萎縮等)。

查看全文

農村金融體系完善

一、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政策金融力度不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主要任務是承擔國家規定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并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政策金融體現國家意向。隨著農村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發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是作為政策性銀行,其資金來源于財政撥款,長期以來資金撥付有限,且資金不能按時到位,有時不得不向央行借款,使籌資成本上升,制約了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二是對農業發展銀行實行“獨立核算、自主保本經營、企業化管理”與農業發展銀行承擔的農村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三是業務單一。本來政府建立農發行的目的就是要給農村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但后來成了農副產品收購銀行,僅在農產品的收購、儲備、調銷等純政策性方面發揮作用。而農村很多需要政策性支持的事情,如農業的開發,農業科技的推廣等方面作用較少。

2.商業金融嫌貧愛富。農村商業銀行,全國數量較少,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人們的認識尚不全面,具體的經營中表現為制度不健全,運行不規范。農村商業銀行的資本不足及所涉業務的自然脆弱性,使其經營發展天生具有局限性,商業金融要賺錢就必須考慮交易成本和風險。大部分農民需要小額、頻繁、多樣的貸款,交易成本相對高一些。風險管理方面,商業金融對農民擔心較多。發展空間很大,但愿意投入的主體很少,對從事農業的資金投入缺乏政策、法律上的傾斜保護。

3.合作金融名存實亡。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看到,農村信用社在發展中日益突顯出產權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體制不順、歷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問題,已經逐漸失去了合作金融的特性,嚴重影響到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和效益提高,逐步成為制約扶植“三農”發展的瓶頸。

4.民間金融缺乏規范。農村民間金融作為一種非制度化的體系,適應于農村傳統的固有經濟模式,再加之其形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農村的金融體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農村經濟融資的主要渠道。農村民間借貸在活躍農村金融市場、擴大農戶生產經營資金來源、促進農村個私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目前民間借貸來源主要是地下錢莊等。因此,我們也不能忽視其由于缺乏監管所容易引發的問題。首先,由于民間金融活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適用的法律法規支持,民間借貸風險大,容易引發債務糾紛。而且民間借貸具有為追求高盈利而冒險或投機的一面,嚴重擾亂金融秩序和影響社會穩定。其次,民間借貸其利率比銀行同期利率較高。一方面加重了農民和中小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國家利率政策的全面貫徹實施。

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思考

查看全文

探討國家金融體系矛盾

摘要:隨著華爾街的次貸危機演變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不論是發達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均急轉直下,企業盈利預測大幅下調,全球股指顯著下挫。在這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的金融安全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已成為近期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探討我國現行金融體制存在問題與完善對策。

關鍵詞:金融體制問題對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改革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我國已形成中央銀行與監管機構分家,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分業經營,中資機構和外資機構同臺競爭的日趨完善的金融體系。而當前動蕩不安的國際金融形勢和不確定的國內經濟走勢,更增加了我們對金融市場、金融創新的危機意識。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我們要在看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一、我國金融改革和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1.股份制銀行發展趨向劣化和行為類同化,建立初期的政府背景,使其極難跳出國有銀行的管理范式。股份制銀行的發展往往跳不出這樣一個規律,在剛剛開始營業時,建立了較好的規章制度,銀行業績也不錯,可是慢慢發現這些銀行的行為逐漸向四大國有銀行靠攏,其管理模式趨同。

2.金融機構官本位觀念日趨嚴重,過分偏重年齡和學歷,干部管理趨同于政府機關,不利于人才培養和核心競爭力提升。金融企業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人事激勵機制應著眼于銀行的長遠發展和核心人才的培育,但因權力的貨幣化激勵,導致新人行員工,憑借年齡與學歷的優勢,面對“官位”公關頻頻,而不愿在業務技術和專業水平上下功夫。

查看全文

金融體系分析論文

一加入世貿之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銀行市場的基本趨向

憑據中國加入世貿的有關協議,中國銀行業開放時間表的重要內容包括:(1)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謀劃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定,在加入WTO后,立刻取消在下列都市的限定,即上海、深圳、天津、大連;在加入WTO一年內,取消在廣州、青島、南京、武漢的限定;在加入WTO二年內,取消在濟南、福州、成都、重慶的限定;加入WTO三年內,取消在北京、珠海、廈門、昆明的限定;在加入WTO四年內,取消在西安、沈陽、寧波、汕頭的限定,加入WTO五年內,取消全部的地域限定;(2)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謀劃人民幣業務的客戶限定,在加入WTO二年內,容許外資銀行對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即人民幣的批發業務放開;在加入WTO五年內業務,容許外資銀行對中國住民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即人民幣的零售業務放開。顯然,這是一個漸進式的對外開放協議。

在這個協議的框架下,基于對中國要地本地金融市場的差異堅定,差異的機構搪塞外資銀行的進入速率表現出差異的預期。總體上看,大略可以分別為以下幾個方面:

(1)相當審慎的預測。這一點以找重開拓高端市場的花旗銀行為代表。花旗銀行的專家在闡發其進入中國市場的份額預期時夸大,如果花旗在中國的市場占據率太高了,華爾街的闡發師會提醒投資人:“花旗正在成為一個生長中國家的銀行。”這會低落銀行在市場上的價錢,這不是股東們所樂意看到的,因此這些聚焦高端客戶的部特別資銀行只會開心做幸虧中國的、其市場定位領域內的部分業務,但不會尋求市場的份額。換言之,在花旗銀行的專家看來,如果不能為花旗銀行帶來不低于其在其他市場的盈余水平,花旗銀行是不會盲目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的。這一點在近期花旗銀行浦東分行搪塞理財客戶最低存款限額的劃定上就可見一斑。

(2)審慎的預測。這一點以渣打銀行的研究陳訴為代表。渣打銀行的研究陳訴預期,在中國加入世貿十年后,外資銀行在中國貸款市場的占據率會由現時的低水平上升至百分之八。憑據該陳訴的預測,倘使開放銀行市場能讓銀行業總借貸額在二零零二年至二零一零年間每年增長13%,外資銀行貸款增長每年將到達四成的復式增長,在二零一零年時外資銀行貸款額將有百分之八的市場占據率。現在,外資銀行在中國要地本地的貸款市場占據率仍低,停止2001年玄月時,外資銀行的放貸額只及中國要地本地銀行業的百分之一點七。

(3)較為普遍繼承的預測。現在經濟界被較為普遍繼承的預測,是預計10年之內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均勻會到達10%,這一預測稍高于渣打銀行的預測速率。

查看全文

金融體系監管趨同性

金融系統的英文對應是financialsystem,在國內的研究中也常譯為金融制度、金融體系。金融系統的提法則源于allenandgale的“comparingfinancialsystems”一書的引進,人民大學的學者周業安、王晉斌認為書中“financialsystem”所講述的內容已經遠遠超出了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制度一次的內涵,而將譯書定名為比較金融系統,不過其并沒有對于金融系統的內涵給予詳細的界定,但由于此書產生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看法:即一提到金融系統,就專指比較金融系統中所分析的英美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和德日為代表的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關于兩種金融系統模式的劃分,源于格申克龍(gerschenkron,1962)對于企業外部融資不同方式的考察;卡林頓和愛德華(carington,edwards,1979)則第一次提出了銀行為主(bank-based)或資本市場(capitalmarket-based)為主的金融系統機構;雷布琴斯基(rybczynski,1984)則正式提出了銀行主導(bank-oriented)與市場主導(market-oriented)這兩種不同的金融系統;邁耶(mayer,1994)又提出了銀行經濟和市場經濟(bankeconomicsandmarketeconomics)的區分;波林(pollin,1995)則繼承了赫澤曼(hirschmann,1970)所提出的用腳投票(exit)和用嘴投票(voice)的劃分,而用腳投票即證券持有者退出權的行使,是典型的資本市場為主導的金融系統模式,用嘴投票即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長期合作關系,是典型的銀行為主導的金融系統模式;伯格洛夫(berglof,1990,1995)從不完全契約角度看待金融系統,先將金融系統分為銀行主導和市場主導兩種,而后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劃分了兩種不同的融資結構——關系緊密型融資和保持距離型融資,并指出銀行融資屬于關系緊密型,證券市場融資屬于保持距離型。上述劃分方式,盡管提法各異,但是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分法”: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

因此,盡管上述兩分法的劃分可能存在某些問題,但是依舊是目前通行的劃分標準,。當然上述劃分是存在很多缺陷的,尤其是不能反映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情形,因而,曾有學者提出把不同國家的金融系統劃分為發達的與落后的,然后再根據其中介與市場的不同作用,劃分為發達的銀行主導型或落后的銀行主導型,或是發達的市場主導型或落后的市場主導型。但是發達與落后的劃分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模糊的,因此這一劃分并沒有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而把金融系統放在銀行主導型的代表模式——東亞區域內考察,會發現東亞區域內各經濟體的金融系統都似乎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困境,即金融系統開始不適應東亞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某種程度上反而成為某種障礙,這主要表現為:日本經濟長期低迷,金融制度改革遲遲無法推進;韓國等東亞各國經受了東亞金融危機的洗禮;即使一直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也積聚了高度的金融風險,金融制度的改革與轉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而每每反思東亞金融系統的問題時,往往是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系統中的制度設計存在嚴重問題,是后發國家實施趕超戰略的產物,大量存在著金融發展理論中所提到的金融抑制現象,在很多方面已經與現實經濟的要求相嚴重脫離,因而當其可以集中經濟資源的優勢已經耗盡的時候,其弊端便充分暴露出來,而成為制約東亞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因而應該向美國學習,積極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將金融系統向市場主導型模式推進。不過從日韓改革的實踐看,“美國式”的改革與轉型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因而對于東亞區域內金融系統最終將向何種模式演變,是繼續沿著目前這種自成一體的模式演化,還是向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靠攏還不可能有確定的答案。這最終的演化結果注定不是人們事先設計的產物,而是各種力量相互沖突協調的結果。不過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經濟領域中某種程度的全球制度趨同的確正在發生,而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顯然在目前占據了明顯的上風。而從以往的國際經驗分析,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也的確更具有效率,并更成功的經受了危機的考驗。至于有人把東亞金融系統的危機完全歸結于后發國家趕超戰略的痼疾,筆者不能同意這種觀點,因為美國也曾經是后發國家,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也是在經歷了不斷的危機與反危機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實際上,兩種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封閉的,而是變化的、開放的,就該種意義而言,沖突和趨同都體現在系統演化的歷史進程中。

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但是在中國的金融領域卻蘊藏了巨大的風險隱患,不良資產經過大幅度剝離后依舊居高不下,盡管難度巨大,但是金融制度轉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且已經開始了具體的實施,微觀層次上的金融治理結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從目前的實踐看,推動轉型的創新主體依舊是政府,但是同時必須看到在這背后所蘊含著巨大的市場因素,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民營資本乃至民間金融的自發發展使得政府必須主動地推動這一制度轉型的進行,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轉型具有適應經濟發展內在性要求的特征。由于中國經濟已經緊緊地和世界經濟聯系在一起,所以中國金融制度的轉型也脫離不了國際大環境的影響。那么東亞金融系統真的會向著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演化嗎?也就是當前兩種模式的金融系統真的會走向趨同嗎?而中國金融制度的轉型必須適應這種趨勢嗎?而在這一過程中又應該注意些什么?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

如果從金融系統、資源配置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對于金融系統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代金融發展理論,即mckinnon,shaw學派的研究。

gruleyandshaw(1955)提出金融結構與實際經濟增長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系,開始強調金融中介在提供信用方面的作用;1960年出版的專著《金融理論中的貨幣》則提出金融系統對于一個社會能否有效的配置和運用資源具有決定性意義,金融系統的存在是使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必要條件;goldsmith(1969)則首次利用大量的跨國數據來說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提出了有關衡量金融發展的主要指標和基本命題,最后的結論是在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大致平行的關系;帕特里克則提出了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問題上存在兩種類型:需求追隨型和供給領先型,并分析了兩者之間的轉化;mckinnon(1973)、shaw(1973)發現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有很強的正向關系;提出了金融抑制的概念,并針對消除金融抑制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的主張,指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發展加快了經濟增長,而金融抑制則對于經濟增長具有嚴重的消極后果。在麥金農—肖的研究框架下,許多論文對于麥金農和肖著作中沒有加以詳細發揮的命題進行了嚴格的模型化。代表人物包括巴桑特﹒卡普爾(basantk﹒kapur,1976)、唐納德﹒馬西森(mathieson,1980)、馬克斯韋爾﹒j﹒弗來(1978,1980)、尤恩﹒丘(1984)。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應用于勞動力富裕的發展中國家的kapur——mathieson模型,揭示了典型的穩定化過程和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動態特征,考察了各種金融自由化工具對于經濟增長率的績效,開始把外貿自由化和外匯自由化引入到金融自由化中來。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第一代金融發展理論所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思想是重要的,一個良好的金融系統的確需要適當的金融自由化。

在這個基礎上,第二代金融發展理論——內生金融增長理論應運而生,其理論架構上側重于內生經濟增長和內生金融機構的分析。本斯文加與史密斯(bencivengaandsmith,1991)、博伊德和史密斯(boydandsmith,1992)、施雷夫特與史密斯(schreftandsmith,1998)、杜塔與卡普爾(duttaandkapur,1998)等分別從提供流動性、信息成本優勢、空間分離與有限溝通以及當事人的流動性偏好與約束的角度論證了金融中介的形成過程與存在意義。布特與薩科(bootandthakor,1997)、格林伍德與史密斯(greenwoodandsmith,1997)等則對于金融市場的內生形成過程與存在意義做了深入地探討。

查看全文

金融體系與金融監管分析論文

摘要金融監管關系到一個國家的金融穩定。從信息不對稱、金融主體的非理性、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性的角度看,我們可知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聯系我國目前金融監管體系存在很多缺陷,提出了改善金融監管方式、完善法律制度、加強信息披露是建立有效監管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金融體系金融風險監管

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國際上,金融市場動蕩不定。如墨西哥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巴林銀行倒閉等等。這些都告訴我們加強金融監管,規避金融風險,使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明斯基認為金融體系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的特征,所以金融體系風險大,動蕩不穩定。克魯格曼認為貨幣供給是導致金融動蕩的原因,金融危機爆發的機制是貨幣政策不協調。從這些經濟學家的觀點看來,金融體系中存在著一些缺陷,所以有必要對金融體系進行監管。本文將講述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論述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缺陷,及有效的監管措施。

1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金融危機的爆發啟示我們,正是由于人們對金融體系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才使經濟遭受重大損失。鑒于金融體系存在著脆弱性,金融監管當局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防范和減少金融體系風險的產生與蔓延。所以金融監管是有必要的。

1.1信息不對稱

查看全文

金融工程對金融體系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金融工程將數理分析技術、計算機和電訊技術、自動化和系統工程仿真技術等前沿技術全面導入和用于解決日益復雜的金融財務問題,使金融領域展現了全新的廣闊前景,與此同時,它也給金融系統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

關鍵詞:金融工程金融體系影響

金融工程是根據系統工程理論,綜合采用工程技術方法,設計、開發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各種金融問題。在具體運用中主要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公司風險,并為客戶設計、定制一些特殊的金融產品。金融工程為資本資源的優化配置、防范金融風險和加強金融監管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但同時對全球金融體系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金融工程對金融體系的正面影響

1.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宏觀調控的效率。金融工程開發設計出的新型金融工具打破了金融機構傳統的專業分工,使其業務種類經營范圍擴大。從需求的角度看,金融工程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同時使金融機構更加注重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管理,增強金融信息管理系統的技術水平,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日趨融合,決策效益增強。金融工程所創造的新的金融產品以高度流動性為基本特征,提高了投融資便利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金融市場的交易,壯大了市場規模,從而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而中央銀行利用金融工程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實現宏觀調控和風險管理。

2.金融工程強化了現代金融管理。金融業的現代化推動了數理方法的應用研究,反過來,金融管理特別是金融風險的防范,也越來越需要量化決策分析和研究。金融工程的發展,提高了人們對金融運行規律的認識,從而能更好地把握市場的發展動向而進行科學決策。運用金融工程各種先進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手段,對客戶所面臨的利益與風險狀況進行評估、分解、取舍和重組,形成客戶所能接受的風險收益,進行風險控制。金融工程還可以利用電腦技術與通訊技術及時發現金融市場的不均衡性,從而客觀上增強了市場的有效性。用金融工程處理各種證券金融數據,可以比較全面地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力度。

查看全文

金融工程對金融體系影響論文

摘要:金融工程將數理分析技術、計算機和電訊技術、自動化和系統工程仿真技術等前沿技術全面導入和用于解決日益復雜的金融財務問題,使金融領域展現了全新的廣闊前景,與此同時,它也給金融系統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

關鍵詞:金融工程金融體系影響

金融工程是根據系統工程理論,綜合采用工程技術方法,設計、開發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各種金融問題。在具體運用中主要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公司風險,并為客戶設計、定制一些特殊的金融產品。金融工程為資本資源的優化配置、防范金融風險和加強金融監管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但同時對全球金融體系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金融工程對金融體系的正面影響

1.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宏觀調控的效率。金融工程開發設計出的新型金融工具打破了金融機構傳統的專業分工,使其業務種類經營范圍擴大。從需求的角度看,金融工程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同時使金融機構更加注重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管理,增強金融信息管理系統的技術水平,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日趨融合,決策效益增強。金融工程所創造的新的金融產品以高度流動性為基本特征,提高了投融資便利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金融市場的交易,壯大了市場規模,從而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而中央銀行利用金融工程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實現宏觀調控和風險管理。

2.金融工程強化了現代金融管理。金融業的現代化推動了數理方法的應用研究,反過來,金融管理特別是金融風險的防范,也越來越需要量化決策分析和研究。金融工程的發展,提高了人們對金融運行規律的認識,從而能更好地把握市場的發展動向而進行科學決策。運用金融工程各種先進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手段,對客戶所面臨的利益與風險狀況進行評估、分解、取舍和重組,形成客戶所能接受的風險收益,進行風險控制。金融工程還可以利用電腦技術與通訊技術及時發現金融市場的不均衡性,從而客觀上增強了市場的有效性。用金融工程處理各種證券金融數據,可以比較全面地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力度。

查看全文

金融工程對金融體系的影響

一、金融工程對金融體系的正面影響

1.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宏觀調控的效率。金融工程開發設計出的新型金融工具打破了金融機構傳統的專業分工,使其業務種類經營范圍擴大。從需求的角度看,金融工程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同時使金融機構更加注重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管理,增強金融信息管理系統的技術水平,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日趨融合,決策效益增強。金融工程所創造的新的金融產品以高度流動性為基本特征,提高了投融資便利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金融市場的交易,壯大了市場規模,從而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而中央銀行利用金融工程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實現宏觀調控和風險管理。

2.金融工程強化了現代金融管理。金融業的現代化推動了數理方法的應用研究,反過來,金融管理特別是金融風險的防范,也越來越需要量化決策分析和研究。金融工程的發展,提高了人們對金融運行規律的認識,從而能更好地把握市場的發展動向而進行科學決策。運用金融工程各種先進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手段,對客戶所面臨的利益與風險狀況進行評估、分解、取舍和重組,形成客戶所能接受的風險收益,進行風險控制。金融工程還可以利用電腦技術與通訊技術及時發現金融市場的不均衡性,從而客觀上增強了市場的有效性。用金融工程處理各種證券金融數據,可以比較全面地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力度。

3.金融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金融風險。金融工程是一種系統性的分析方法。其具體運作過程包括五個步驟:診斷、分析、開發、定價和定制。即識別客戶遇到的金融問題的本質與根源,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依此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并確定金融產品的開發成本和邊際利潤,從而為每個客戶定制能滿足其特定要求的金融工具。由此可見,金融工程是在新的金融產品開發過程中有效地實現經營風險的控制。

二、金融工程對金融體系穩定性的負面影響

1.使金融機構的穩定性下降。金融工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更高效率的產物,其發展在促進金融效率全面提高的同時,也降低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這是由于金融工程使得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金融業務的多元化和金融機構的同質化,使金融機構可以涉及諸多領域,金融機構體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受到沖擊。2.使金融體系面臨著新的風險。隨著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各種信用形式得到充分運用,金融市場價格呈現高度易變性,金融業面臨的風險相應增加。金融機構推出的規避風險的創新工具,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轉移和分散風險的作用,但同時也使金融業在傳統風險的基礎上面臨新的風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