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投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9 11:39: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間接投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間接投資

外商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互補性探討論文

一、FDI與FPI的互補性

1.從其作用來看,FDI和FPI各有所長,具有互補性。FDI對東道國的正面作用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引進資金,彌補建設資金的不足;引進先進技術(即技術溢出效應);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勞動生產率,帶動產業發展(主要是通過競爭及企業間的縱向或橫向聯系來帶動;提高東道國的國際競爭力。其負面的影響是外商直接投資往往會背離東道國的產業及戰略規劃。以1997年~2002年外商在華實際直接投資數據看,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占到了70%左右,且呈上升趨勢,其中制造業接近70%,而且大都投資在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而對國家扶持的第一產業,則不到2%,對大力發展的第三產業,則僅占22%多一點,且呈下降趨勢,從投資地域來說,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2001年和2002年東部六省市(注: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廣東)外商直接投資份額為70.72%和71.36%。而西部十省市(注: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外商直接投資份額分別為3.09%和2.69%。可見外商投資也不考慮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資還容易造成壟斷及技術依賴性等缺點。

FPI包含對外借款和證券投資,前者作用主要在于可以利用國外資金,彌補建設資金的不足,其優點是資金可以自由使用,有利于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戰略的實施。其缺點是造成一定的債務負擔,且其使用成本一般也比國內資金高,對國際收支平衡也有較大的影響。后者的發展則不僅有利于利用外資,而且有助于完善我國的證券市場和公司治理制度,促進經濟增長如Summers(2000)認為,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有助于降低資本成本、增加投資和提高產出。另一方面,作為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若開放不當,又會增加其金融脆弱性,容易造成一國金融危機。

2.FDI和FPI二者互相促進。FDI對FPI的促進作用主要在于:FDI需要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大量配套設施,客觀上刺激東道國對FPI的需求;FDI有助于提高東道國的競爭力,促進東道國制度的不完善和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使外商投資更加安全,有利于大量FPI的流入;跨國公司等FDI本身需要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籌集大量的資金,這從實質上來說增加了國間接投資的流量。而FPI對FDI的拉動作用則在于:大量FPI的流入,有助于受資國籌集大量資金,改善本國的投資環境(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提高吸引FDI的競爭力。

二、對利用外資的政策建議

1.政府要加深對國際投資的認識,轉變觀念。國際投資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許多政府官員只看到其積極作用的一面,而忽視其消極作用的一面,認為吸引外資多多益善,盲目吸引,更有甚者把吸引外資的數量當作自己的政績來看待。政府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首先必須認識到引進外資只是我們發展的經濟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因此,外資的引進必須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創新。同樣,對政府官員吸引外資的考核也應該以此為標準,重在引資質量,而不是單純地看其引資數量。

查看全文

國際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融合分析論文

摘要:文章簡要分析了國際資本流動中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相融合的新趨勢。

關鍵詞: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間接投資融合

一、國際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傳統區別

哪里有能帶來足夠的利潤的投資機會,資本就有向哪里流動的趨勢,當這樣的機會出現在海外時,國際投資的發生就順理成章。像國內投資分為直接和間接一樣,國際直接投資也有這樣的分法:把錢交給別人使用然后拿利息的間接投資,自己管理資本、自己控制項目運作以賺取利潤的直接投資。

逐利的本性決定了資本擴張的必然。在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擴張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輸出”,但作為掠奪資源輸出商品之輔助的對外投資也是新興資產階級熱衷的活動。它可以追溯到18世紀時期東印度公司、哈德遜灣公司等為進行掠奪性貿易而在殖民地進行的各種投資活動。到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過剩資本”的大量出現使得國際投資(尤其是以借貸為主的間接投資活動)大張旗鼓地展開,并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帶到文明世界的每個角落。

二戰后,這種產業資本的跨國流動得到了更迅猛的發展,并表現出與傳統的資本流動迥然不同的特點。首先,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直接投資對國外企業控制權的要求。直接投資既全部或部分的擁有國外企業,又直接或間接的經營國外企業。而間接投資則很少涉及到這一問題。第二,從資本移動的形式上看,直接投資不只是單純貨幣形態的資本轉移,而是貨幣資本、技術設備、經營管理知識和經驗等經驗資源在國際間的一攬子轉移。第三,直接投資具有實體性,它一般通過投資主體在國外創設獨資、合資、合作等生產經營性企業得以實現;而間接投資則通過投資主體購買有價證券或發放貸款等方式進行,投資者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過買賣有價證券賺取差價,其投資具有虛擬性。最后,由于直接投資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其投資回報與投資項目的生命周期、企業經營狀況密切相關,通常周期較長,風險較大;而間接投資則更具流動性,風險也相對要小。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間接投資互補性研究論文

[摘要]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是我國經濟轉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和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手段。然而學術上對其研究要么局限于直接投資的研究,要么局限于間接投資的研究,而對從兩者關系的角度研究的則未見也。本文分析了二者的互補性,發現兩者都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出二者并舉的政策建議。

[關健詞]外商直接投資外商間接投資互補性

對外投資是指資本突破國家界限在國外的投資,按照投資主體是否擁有對投資企業的實際管理權,可以把對外投資分為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與對外間接投資(FPI)。前者指投資者以控制企業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后者主要是指購買外國公司的股票和其他有價證券的投資,以及中長期國際信貸。本文所指直接投資是指外商在華注冊登記的三資企業,而把股票投資和對外借款及其他外商投資作為外商間接投資。

學術上關于FDI的論著主要集中在解釋成因和討論影響兩個方面。早期的FDI理論主要從微觀或宏觀層面出發,重在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形成的原因。微觀層面如海默(1960)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基礎上的壟斷優勢理論,雷蒙德·維農(1966)建立在國際貿易理論基礎上的產品周期理論,巴克萊和卡遜(1976)等建立在科斯定理基礎之上的內部化理論,以及約翰·鄧寧(1977)建立在產業組織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基礎上的折衷理論(OLI);宏觀層面如日本小島清(1978)的比較優勢理論。近期研究則主要集中在宏觀(即國家層面)上,主要討論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影響(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以及提出政策建議,多為實證研究。

FPI的理論主要是證券投資理論,大都從微觀層面即從投資者層面論述如何規避風險,提高投資效益,如上世紀50年代馬柯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60年代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及70年代史提夫·羅斯的“資本資產套價理論(ArbitragePricingTheory)”等。近期也開始有宏觀即國家層面的論述。如有學者(于永達,2000)在分析FPI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應力主FPI的健康發育、有序流動及相關法規的嚴密健全,趨利避弊。”也有人(馬全軍1996)考查FPI對東道國的影響。

關于國際投資的文獻盡管很多,但基本上都是要么從直接投資的角度,要么從間接投資的角度去論述,而對于FDI與FPI二者關系角度去論述的則鮮有也。本文擬就FDI與FPI的互補性作一論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查看全文

公司投資戰略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在將公司的投資戰略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基礎上,提出從現金流角度對公司投資戰略進行分析的思路,并在宏觀經濟環境變化時對投資戰略現金流特征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商業周期和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對公司投資戰略的影響。

[關鍵詞]投資戰略現金流宏觀經濟

一、問題的提出

公司投資戰略是指將公司依據其整體戰略,在對環境與資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權衡風險與收益,將其擁有或實際控制的經濟資源(現金流)有效地投放與收回,以獲得未來的經濟利益和競爭優勢。投資戰略是公司財務戰略的核心內容,是公司合理配置資源,實現公司戰略的關鍵。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公司的投資戰略將會產生重大影響。首先宏觀經濟因素將對商業周期產生影響;其次政府在商業周期不同階段的經濟政策將會對公司的投融資環境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將給到公司的現金流帶來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在宏觀經濟環境變動對對公司投資戰略的影響進行分析,以確保公司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二、基于現金流的投資戰略

公司的投資戰略主要涉及公司的長期資產,按照是否參與投資的運行,投資戰略可以分為直接投資戰略和間接投資戰略。直接投資戰略是指投資者將貨幣資金直接投入投資項目,形成實物資產、無形資產或者購買已有企業的投資戰略。通過直接投資戰略,投資者可以擁有一定數量的企業資產及相應的所有權,直接進行或參與投資項目的經營管理。間接投資戰略是指投資者以其資本購買除現金等價物以外的債券或股票等有價證券,以獲取一定收益的投資戰略。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澳門國際直接投資法述評

【摘要】本文對20世紀澳門國際經濟法學研究的成果從三個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評述。本文積極肯定了該學科在短時期內所迅速取得的成績,認為與相鄰學科相比已毫不遜色,在某些方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亦有勝出之處。本文對從理清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區別,掌握國內投資法、海外投資法及國際投資公約的基本規則,對澳門國際直接投資現狀及澳門有關國際直接投資的現有法律的進行調查。

【關鍵詞】直接投資間接投資調查評述

緒論

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是理清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區別,掌握國內投資法、海外投資法以及國際投資公約的基本規則,對澳門國際直接投資的現狀及澳門有關國際直接投資的現有法律的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對澳門的投資環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一、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傳統區別

當投資者們看到哪里能帶來足夠的利潤的投資機會,資本就有向哪里流動的趨勢,當這樣的機會出現在海外時,國際投資的發生就順理成章。像國內投資分為直接和間接一樣,國際直接投資也有這樣的分法:把錢交給別人使用然后拿利息的間接投資,自己管理資本、自己控制項目運作以賺取利潤的直接投資。

查看全文

利用外資方式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的兩個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利用外資方式、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的兩個創新,是在我國抓住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已連續16年位列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的首位,正在成長為新興的對外投資大國的基礎上,對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資本的國際流動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在生產要素的流動中,最靈活、規模最大、作用最大的是資本流動,即國際投資。商品和服務國際流動形成了世界市場,而國際資本流動形成了世界生產,從而使生產方式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資本的國際流動能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跨國界優化組合,使生產要素在更高水平上得以配置。從國際看,間接投資已經超過直接投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導形式,特別是并購已成為當前跨國投資的新形式。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全球并購發展迅速,跨國公司80%的對外投資是通過并購方式實現的,*年全球跨國并購超過*億美元。

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是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利用外資的內外部條件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現有的引資方式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著眼于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引導跨國并購向優化產業結構方向發展,放寬中西部地區外資進入的行業限制。完善并購環境,建立跨國并購的法律體系;繼續優化軟硬件環境建設,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外資研發機構與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校開展合作,更好地發揮技術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應;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外包企業承接本公司集團和其他企業的外包業務,提高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資本市場,鼓勵具備條件的境外機構參股國內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規模。

我國已進入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意義重大。長期以來,我國對外投資的方式多以國際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為主,現在這些傳統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我國對外投資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正處在超過*美元的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在這樣一個階段對外投資將大幅上升,增速超過外資流入的增速,資金凈流入額增長開始下降。從宏觀經濟環境看,我國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直接推動企業投資海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億美元。人民幣“小步緩行”的升值使得對外投資成本下降,企業對外投資積極性明顯提高。加之近年國際貿易爭端頻發導致我國企業出口前景不穩定,從出口轉向對外投資便成為一些企業的現實選擇。

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是構筑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開展跨國并購,有效提高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國際化經營水平。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在全球整合資源鏈,樹立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打入國際主流市場。二是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推動在資源富集地區進行能源資源開發、農業項目綜合開發和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供應保障。三是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可以有效釋放我國已經形成的充足生產能力,規避貿易壁壘,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目前,我國已啟動八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從政策、資金、配套服務等方面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四是有序推動對外間接投資。以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資渠道,逐步形成以企業和居民為主體的對外間接投資格局。

查看全文

組圖保險公司不動產投資問題研究

【摘要】基于多種原因,我國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至今仍未開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在保險業內外部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的條件下,有必要借鑒國際經驗,逐步放開不動產投資渠道,以便使保險公司更好地完善資產負債管理以及進一步發揮資金融通的功能。結合目前我國保險公司不動產投資現狀,可首先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突破口。在投資模式上以間接投資為主,直接投資為輔。其中,間接模式包括:證券化模式、信托模式、委托貸款或銀保聯合貸款模式、抵押貸款模式;直接模式包括金融租賃模式和直接參與模式。

一、發達國家保險公司不動產投資概況

一近年來不動產直接投資比例顯著下降

世紀年代以來,金融創新的蓬勃發展大大豐富了可供投資的金融工具,甚至將不動產也加以證券化。歐美保險公司不斷持有更多的債券和股票,從而減少了對于不動產的直接投資,使其占總資產的比例顯著降低。此外,股市長期走牛、互助保險公司的“撤除互助化”,由于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差異,互助保險公司被認為比股份保險公司持有更多不動產投資潮流以及美國保險業風險資本監管規則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壽險、非壽險公司不動產直接投資比例差別不大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年壽險業不動產直接投資占總資產比例為,非壽險業不動產直接投資占總資產比例為,兩者相差個百分點;到了年,兩者都變成了;××年,兩者之差也僅為。從日本的情況來看,年不動產直接投資占總資產比例,壽險業為,非壽險業為,兩者相差個百分點;年,非壽險業高出壽險業個百分點;××年,非壽險業僅高出壽險業。可見,壽險、非壽險公司不動產直接投資比例差別并不大,且近年來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

查看全文

小議國債運用效率的提高路徑

國債運用效率應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從國債發行、流通、償還的運行機制來看,應盡量做到降低國債發行成本、增強國債流通性和及時足額地償還國債。從國債資金的具體使用項目來看,應努力提高國債資金使用對整個宏觀經濟的拉動作用,并且這種拉動作用不僅僅表現為資本量的增加,更表現為增長的質量,即不是粗放型的增長而應是集約型的增長。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探討提高國債運用效率的途徑。

一、完善國債運行機制

1、國債設計的最優化

要提高國債的運用效率,降低國債的發行成本是必要的途徑。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降低國債發行成本:

(1)國債規模確定的合理性。

國債規模指標的同時,應特別注意一國政府的規范聚財能力。因為國債最終是要靠財政收入來歸還的,若一國政府所聚集的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較低,則決定了該國國債規模不能太大,否則可能發生債務危機。我國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是較低的,況且還有大量的預算外資金游離于預算之外,客觀上縮小了我國國債規模的空間,這應是政府衡量國債規模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查看全文

利用外資方式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的兩個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利用外資方式、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的兩個創新,是在我國抓住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已連續*年位列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的首位,正在成長為新興的對外投資大國的基礎上,對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資本的國際流動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在生產要素的流動中,最靈活、規模最大、作用最大的是資本流動,即國際投資。商品和服務國際流動形成了世界市場,而國際資本流動形成了世界生產,從而使生產方式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資本的國際流動能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跨國界優化組合,使生產要素在更高水平上得以配置。從國際看,間接投資已經超過直接投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導形式,特別是并購已成為當前跨國投資的新形式。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全球并購發展迅速,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是通過并購方式實現的,*年全球跨國并購超過*億美元。

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是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利用外資的內外部條件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現有的引資方式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著眼于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引導跨國并購向優化產業結構方向發展,放寬中西部地區外資進入的行業限制。完善并購環境,建立跨國并購的法律體系;繼續優化軟硬件環境建設,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外資研發機構與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校開展合作,更好地發揮技術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應;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外包企業承接本公司集團和其他企業的外包業務,提高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資本市場,鼓勵具備條件的境外機構參股國內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規模。

我國已進入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意義重大。長期以來,我國對外投資的方式多以國際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為主,現在這些傳統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我國對外投資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正處在超過*美元的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在這樣一個階段對外投資將大幅上升,增速超過外資流入的增速,資金凈流入額增長開始下降。從宏觀經濟環境看,我國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直接推動企業投資海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年*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億美元。人民幣“小步緩行”的升值使得對外投資成本下降,企業對外投資積極性明顯提高。加之近年國際貿易爭端頻發導致我國企業出口前景不穩定,從出口轉向對外投資便成為一些企業的現實選擇。

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是構筑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開展跨國并購,有效提高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國際化經營水平。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在全球整合資源鏈,樹立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打入國際主流市場。二是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推動在資源富集地區進行能源資源開發、農業項目綜合開發和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供應保障。三是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可以有效釋放我國已經形成的充足生產能力,規避貿易壁壘,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目前,我國已啟動八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從政策、資金、配套服務等方面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四是有序推動對外間接投資。以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資渠道,逐步形成以企業和居民為主體的對外間接投資格局。

查看全文

不動產保險資金投資問題探析

一、政策先行,允許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

為規范保險資金的用途,確保資金的安全性,國務院和保監會都對保險資金的運用范圍進行了嚴格的限制。1995年,我國第一部《保險法》頒布實施,該法下禁止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2002年對《保險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后仍未提及保險資金可投資不動產,事實上保險資金仍禁止投資不動產。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保險資金允許投資基礎設施項目。2006年3月6日《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首次提出允許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但對投資范圍做了明確界定,主要包括通訊、交通、能源、環境保護、市政等國家級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有關投資比例也做了明確限定。2009年修訂的《保險法》首次允許保險資金進入不動產領域,這是對保險資金運用領域的一次擴展,這也是我國保險資金投資能力的進步和保險監管逐漸理性的重要標志。2010年9月《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進一步規范了不動產投資的具體要求,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要求投資主體是保險公司。二是規范了投資標的的范圍,保險資金只能投資成長期或成熟期的企業股權;創業期的風險投資基金,高污染、高耗能等不符合國家政策和技術含量較低、現金回報較差的企業股權、商業住宅等不能涉及,并且不能直接參與房地產開發、投資設立房地產企業;三是規范了投資方式,既可以直接投資也可以間接投資;可以直接投資不動產和企業股權。四是加強了風險控制機制。2012年保監會《關于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的通知》一方面放松了部分限制另一方面加強了風險控制要求。國家逐步放開了對保險資金運用的限制,從2006允許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到2012年允許間接投資不動產,六年的時間保險資金投資范圍逐漸擴大,尤其是在不動產投資方面。

二、保險資金運用發展

保險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2013年我國保費收入已達到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1.2%。保費規模已躍居全球第四位,并且與第三位十分接近。全國共有保險集團公司10家,保險公司14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8家,其他公司3家。與保險業快速發展相伴的是保險資金積累量的不斷增長,2007年到2013年,我國保險業總資產以及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連續快速增長,從27000億增長到76900億,增長2.85倍,這部分資源如果不充分加以利用將是個巨大的浪費。相比保險資產和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快速穩步增長,投資收益差強人意。保險資金運用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2001年到2003年受限于投資渠道狹窄并且又受到降息的影響,保險資金的收益率持續走低。2003年以后,為了緩解這種局面,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逐步被放寬,政策也不斷完善,在這之后收益率隨之走高。2004-2007年投資收益率持續上升了一段,并且由于股票市場的繁榮2007年資金運用收益率達到12.17%的歷史高位。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全球股市大幅下跌,保險資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收益率下跌至1.91%。2009年在保險公司投資結構的調整下,投資收益率又有所提升,恢復至6.41%。但在這之后到2012年,我國保險資金的運用收益率一直下降,2012年只有3.39%,創下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2014年中國股市走牛給保險投資帶來了豐厚的收益,資金運用收益率率達到6.3%,是2010到2014五年來最高收益。保險業務利潤和保險資產投資管理收益是保險業收入的兩大主要來源,并且提高保險資金管理利用效率對提高保險業快速健康發展是意義重大的。然而相對國外發達保險市場的保險公司而言我國保險資金的利用率偏低,發達保險市場的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率可以達到90%以上,而我國僅為30%-40%。發達保險市場保險公司的投資領域涉及股票、債券、房地產、抵押或擔保貸款等;而我國保險資金運用限制多,法定投資渠道窄,這些都限制了保險資金運用發展。

三、保險資金進入不動產

目前大多保險集團仍然依靠保險業務收入產生的利潤,而投資收益較低。保險資金涉入不動產領域為我國保險行業完善資產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徑。分析國外發達的保險市場,發現經濟波動、法律監管、公司資產負債結構等多種因素對保險資金在房地產的配置受有較大影響,并且各國差異較大。在美國保險資金可用于不動產投資的比例較低僅為1%到4%,英國的比例較高,在4%至8%的范圍;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的投資比例限制在3%至9%之間。比例的差異很大程度上與其制度監管要求有關,美國對保險資金直接投資不動產有嚴格的監管并且在投資方式和投資方面也有嚴格的限制,要求投資占總資產比例不高于10%。英國則較為寬松,并沒有明確規定投資的范圍和比例。此外,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比例還會受到行業景氣度和經濟波動影響。一般來說,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期,各國保險資金都會加大不動產的配置;而在蕭條期,則主動降低房地產投資比例。例如美國房地產行業在經歷過快發展后、特別受2008年金融海嘯的沖擊目前仍處于低迷期。低迷的房地產市場促使美國主要的保險公司降低房地產的資產配置。而亞洲作為新興的經濟體,房地產市場發展前景較為廣闊,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帶動更多的機構資金涌入,保險公司不動產配置比例的加大正是上述因素驅動的結果。我國保險資金用于不動產投資,起步晚增長快。2010年放開不動產投資政策后,投資規模增長迅速,2011年保險資金用于不動產投資的資金為330億元,占投資總額的比例為0.59%;2013年增長為689億元,占比為0.90%。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