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18:07: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加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加快實施品牌戰略思考
各區、縣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市直屬機構:
品牌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與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志。為促進我市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增強我市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造就一批真正以品牌帶動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根據《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國發〔1996〕51號)、省政府《關于印發**省質量振興計劃的通知》(皖政〔1998〕22號)的有關要求,決定進一步加快實施全市品牌戰略工作。
一、充分認識實施品牌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我市品牌戰略成效明顯。目前,全市共有22家企業的23個產品榮獲**名牌產品稱號。**毛峰茶、太平猴魁茶、**貢菊花3個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國家免檢產品實現零的突破,優勢農產品綠茶已列入中國名牌產品評價目錄。2006年我市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批準為國家旅游服務標準化試點城市。
(二)我市品牌戰略形勢嚴峻。企業創建品牌、經營品牌、保護品牌的意識還不強。品牌數量相對較少、結構單一,品牌競爭力不高。品牌培育機制不健全,缺乏針對性、綜合性的培育措施,產品標準、質量、認證、品牌保護、檢驗檢測等創建品牌的一系列基礎性工作還比較薄弱。品牌激勵措施不完善。
(三)堅定不移地加快實施品牌戰略。當前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市的工業、農業和旅游服務業也正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性的轉型期,只停留在單純的廉價要素中獲取生存空間和競爭優勢將難以獲得長足的可持續發展。全市上下要進一步增強加快實施品牌戰略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實措施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完善市場經濟培育和發展體系,促進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搶抓機遇 加快崛起
市委六屆九次全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省委七屆七次全會精神,認真分析當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態勢,按照省委關于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深化了##加快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明確了##加快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全會號召,全市上下必須進一步開拓思路、搶抓機遇,自加壓力、大膽實踐,創新舉措、敢于作為,力爭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推進我市在融入全省發展大局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
要實現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各級各部門都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堅持“以人為本”,落實“五個統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自覺地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中,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進步,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進程。
要實現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須主動融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大局。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凝聚全省人民力量共同奮斗的宏偉目標,也是##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全市各級各部門都必須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和發展意識,認真按照省委提出的“主動融入、準確定位,整合優勢、連片發展,產業支撐、構建平臺,提升層次、形成合力”的總體要求,不斷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扎扎實實抓好省委七屆七次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努力開創##發展新局面。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要實現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須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子。市委六屆八次全會確立了“工業立市、生態興市、科教強市”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建設福建省的經濟發展腹地、重要工業基地、綠色產業高地和生態旅游勝地的發展定位,今年初又推出“五個對接、五個突破”的重要舉措,基本形成了##加快發展的總體思路。這次全會研究討論了關于培育發展產業集群、發展壯大中心城市和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三個文件,并從六個方面進一步突出了我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按照市委部署,認真抓好落實,努力爭取各項工作的新突破和新進展。
要實現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見諸行動,躬行實踐,是加快發展、破解難題的重要保證。各級各部門都要聯系實際,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真抓實干、務求實效,真正做到“實”字當先,把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務統籌安排好、認真落實好、全面完成好,為實現##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而努力奮斗。
加快生態市建設思考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省委、省政府建設“生態安徽”的戰略決策,全面實施“443”行動計劃,率先把我市建成生態大市,構建和諧**,特作如下決定: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提高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依托四大資源,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以生態求發展,促進我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全面推進我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目標要求:到2007年,形成若干優勢明顯的生態產業,人均GDP超過1200美元,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保護指標達到或超過生態市指標;到2010年,建成一批重大生態建設項目,并產生良好的生態經濟效益,社會進步指標達到生態市指標。到2020年,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三大類28項指標達到或超過生態市指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二、加快發展生態旅游
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根據國內外生態旅游的需求,培育和推出一批生態旅游的精品。大力推行旅游景區、景點可持續旅游標準“綠色環球21”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積極開展“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和“綠色飯店”創建。加強旅游資源的保護,強化旅游景區、景點環境管理,嚴厲查處旅游開發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違法行為。主要熱點、熱線旅游景區、景點在部分時段實行游客總量控制,減緩因游客過分集中造成的生態環境壓力,確保旅游區環境達標率達100%。通過努力,盡快把我市建成安徽旅游龍頭、華東旅游中心、中國旅游名牌、世界旅游勝地。
加快全民創業 推進全民致富
建設全面小康,必須依靠全民致富;實現全民致富,必須著力全民創業。近年來,由原**、**兩鎮合并而成的新建**鎮,積極貫徹落實省、市“六放”“四全”精神,把推進全民創業、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引領全民致富的重要抓手,全鎮發動,全民動員,全面推開,營造了“自主創業、競相創業、共同富裕、共奔小康”的生動局面。現就我鎮全民創業的現狀、做法及下一步打算總結匯報如下:
一、搶抓機遇,著力大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力在百姓,活力在民間,動力在民眾內心涌動的創業意識和激情。近年來,**鎮充分發揮傳統產業優勢,積極搶抓發展機遇,點燃民眾創業激情,力求在創業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在壯大中推進創業。
1、創業群體日益壯大。自2003年以來,每年新增私營企業數均在40戶左右,特別是今年1-7月份,新發展私營企業46戶,同比增長100%。目前,全鎮共有個體工商戶1327戶,私營企業474戶,注冊資本達3.72億元。創業的群體主要呈現五種類型:一是“自發型”。我鎮享有“獼猴桃之鄉”的美譽,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加之近幾年政府的大力推動,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種植農戶近200戶,是省內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同樣,我鎮**村的“劉家碾子笆斗”也曾經享譽大江南北,目前從業人員近600人,而且大部分產品都是出口外銷。二是“還巢型”。近年來,我鎮吸引了20多名在外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能人回鄉投資興業,累計投入8億元,形成了“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的“鳳還巢”現象。其中,**先后投資3億多元,分別在市區和我鎮興辦兩家汽配生產企業,而且**地區最大的民辦**醫院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等回鄉創業先進典型的示范效應,帶動形成了民資引民資、民資帶外資、民資促內資的生動局面。三是“闖蕩型”。我鎮在外從事浴業、建筑安裝的勞動力有近1.1萬人,其中很多人在外經過多年的闖蕩,成為個人資產達百萬元、千萬元的大老板。特別是從事浴業人員達8000多人,年收入達1億多元。四是“轉化型”。近幾年,鎮、村國有集體工業企業改制為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改制,我鎮機械、化工類的原有企業負責人、技術骨干等成為了自我發展的創業帶頭人。目前,我鎮印染、紡織機械制造是省內科技民營企業,而且從事鋅系列產品的企業有大小30多家,從業人員1260人,年產值達6.2億元。五是“新生型”。我鎮原先的農具廠過去都是為**集團生產塑料模具的,如今都紛紛從事了塑料產品制作,大小老板近20個,年產值達4000億元。而且,近幾年,我鎮從事絎縫工藝的企業日益增多,從業人員960人,年加工被服600萬條,均出口外銷。
2、創業領域日趨寬廣。私營工業已成為我鎮創業的主要途徑,行業不僅涉及汽配、機械制造、化工等傳統產業,而且逐步在精密鑄造、醫藥制劑等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取得新進展。**有限公司即將投入生產的三氯蔗糖,屬東南大學新研發的專利產品。目前市場前景廣闊,國外很多醫藥生產大企業都想投資合作。在三產服務業上,我鎮過去許多從事浴業人員成了許多浴室、休閑中心的老板,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此外,我鎮是農業大鎮,耕地面積達8.8萬畝。近年來,我鎮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并從中走出來一批創業典型,有“獼猴桃大王”**,養龜能手**,養鹿行家**,養鵝狀元**,種糧大戶**,并帶動著身邊的農戶走上了致富路。
3、創業層次日見提升。我鎮創業群體所展現出來的實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一是老板由小到大。工業列統企業35家,其中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25家,億元以上企業1家。今年1-7月份,新增注冊資本1.08億元,同比增長320%。二是投入由少到多。民資投入呈現倍增勢頭,去年我鎮民資投入2.8億元,超出前兩年之和。今年1-7月份,民資投入3.08億元,同比增長43%。投入的項目也逐步壯大。今年以來,已開工1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其中5000萬元項目2個,分別完成年計劃的90.9%、100%。三是水平由低到高。逐步向科技化、集團化、外向化方向發展。目前,全鎮從事汽配生產的企業達10家,產品達20個系列,100多種產品,近20億元的產值規模,生產的汽車緩速器、汽車“黑匣子”都是省高新技術產品。而且日資、港資、臺資逐年增加,去年我鎮吸引外資達464萬美元。目前,全鎮有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個,有4家私營企業正在申辦自營出口權,月底可辦成2家。農業方面,**鵝成為“**省無公害畜禽產地”,獼猴桃取得國家環保總局頒發的有機食品證書,“金寶來”大米是“**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而且,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一批專業村、專業組不斷形成。比如**村的柳編,**村的鈑金、**村的浴業、**村的獼猴桃、**村的布輪、**村的翻沙鑄造、**村的化工等。
加快服務發展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服務業發展總體方向和基本思路,為加快發展服務業,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服務業的重大意義
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速發展時期,已初步具備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諸多條件。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盡快使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緩解能源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實現綜合國力整體躍升的有效途徑。加快發展服務業,形成較為完備的服務業體系,提供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豐富產品,并成為吸納城鄉新增就業的主要渠道,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為此,必須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一項重大而長期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服務業發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發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服務業規模繼續擴大,結構和質量得到改善,服務領域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當前在服務業發展中還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地方過于看重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對發展服務業重視不夠。我國服務業總體上供給不足,結構不合理,服務水平低,競爭力不強,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與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相適應,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與經濟全球化和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不相適應。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轉變發展觀念,拓寬發展思路,著力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快把服務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推動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快發展服務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爭取時間 加快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國上下提出了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這就是加快發展自己;省里提出“加快發展、富民強省”;市里提出“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縣里提出“加快發展、富民強縣”;鄉鎮提出“加快發展,富民強鄉(鎮)”。而這個奮斗目標,都是以爭取時間為其先決條件。因此,今天我主要講關于時間問題。 一
加快發展自己,就必須爭取時間。
人類社會已經邁入了2004年。在新的一年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謀求新發展,渴望新氣象。“加快發展,富民強縣”就是要爭取時間發展,搶抓時間發展,盡早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因此,正確認識時間,有效利用時間,對于我們的望江,對于我們的事業,對于我們的同志,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先賢們都無比看重時間,他們把時間視為速度,看成力量,比作金錢,等同生命。鄧小平同志規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戰略目標和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到2020年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其實就是列出了一個時間表;安慶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追趕式前進,跨越式發展”戰略,其實就是與時間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賽跑;我們望江發展上的差距,其實就是時間上的差距。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地球越來越小,發展越來越快,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誤一時,落后多年。因此,我們要加快發展自己,就必須強化時間就是發展,發展才有前途,前途決定命運的意識。
二
加快發展自己,就不能浪費時間。
凝心聚力加快發展
團結奮進乘勢而上凝心聚力加快發展
建區十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十萬人民,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突出加快發展這一主題,以“區小立大志,永遠爭一流”的氣魄,堅持目標求高、思路求寬、速度求快、措施求實,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開始步入跨越式發展軌道。放眼今日徽州大地,到處生機勃發,活力四射,充滿希望: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結構調整深入推進,運行質量穩步提高,項目建設勢頭強勁,招商引資如火如荼,工業經濟突飛猛進,民營經濟異軍突起,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穩步提高,社會政治穩定和諧。全區廣大干部群眾意氣風發,精神振奮,思發展、求發展、謀發展的氣氛濃厚,干勁十足。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觀念、新作風、新機制逐漸形成,徽州區開始以“求新思變、開明開放、誠實守信、善謀實干”的新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未來幾年,是徽州區大發展、大突破、大跨越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黨的十六大為我們吹響了前進的號角,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我們將認真落實市委三屆三次全會精神,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緊緊圍繞百姓增收、工業增值、企業增效、財政增稅、城鎮增人,堅定實施對外開放、工業發展、民營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綜合開發“五大突破”,全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民營化、農業產業化、三產規模化“五化”進程,堅定實施“三年新突破、五年大跨越”的“兩步走”發展戰略。力爭到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在2001年基礎上翻一番,“再造一個新徽州”;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實現“總量進位次,均量爭第一”,率先實現“三最”目標。
——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設備,做大精細化工、機械制造、生物醫藥和農產品加工四大支柱行業。培育一批擴張型企業。強力推進園區建設,城東工業園、城北綠色工業園、城西經濟園三大園區用地面積擴大到3平方公里,入園企業達100戶,園區經濟占全區工業經濟的份額達80%以上。五年后,全區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5%以上。
——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深入實施“東進、西伸、北擴”城區發展戰略,力爭五年后城區面積擴大到6平方公里。高起點搞好規劃建設,弘揚徽派建筑風格,突出“綠、亮、美、潔”,力爭在城市交通、水利電力、通訊信息、房地產開發、專業市場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堅持城鄉聯動,加快小城鎮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社區建設,快速聚集人氣,力爭城鎮化水平達50%以上。
——加快推進民營化進程。突出招商引資,擴大對外開放,把民營經濟作為全區的主體經濟緊抓不放,做到觀念上放開,政策上扶持,輿論上引導,環境上優化。堅持以存量換增量、以資本換資金,引導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發展支柱行業和新興行業。在融資擔保、人才引進、信息資詢、法律服務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推動民營企業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力爭民營經濟占全區經濟總量比重達95%以上。
加快社會建設著力改善民生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黨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部署。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認識、新概括,反映了黨和國家工作的開拓性和創造性,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社會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城鄉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但與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相比,社會建設還相對滯后,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在社會領域表現為,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
針對新課題新矛盾新問題,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個新要求,并強調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加快推進社會建設,必須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黨的十七大報告從六個方面作出了部署: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六個方面都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著力點。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就業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深刻領會這些重要論斷,認真落實改善民生的實踐要求,我們就能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好。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四個重要關系。一是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關系。既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奠定物質基礎,又要高度重視和加強社會建設,使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相協調。二是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不斷增強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又要積極引導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是全面推進與突出重點的關系。既要統籌兼顧,加快推進,又要從實際出發,有重點、分步驟地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四是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關系。既要努力增加投入,使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又要不斷深化改革,使增加的投入有效發揮作用。
加快推進生物發展意見
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為進一步加快生物產業發展步伐,努力做強做大生物產業,實現從生物資源大省向綠色經濟強省跨越,根據省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和《****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的有關要求,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生物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生物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生物產業以可再生資源為主要原料,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是發揮我省資源優勢、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產業,也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18生物資源開發工程”以來,生物產業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我省作為生物資源大省的優勢逐步顯現。全省生物產業完成工農業總產值由20****年的1487億元增加到20****年的2793億元,年均增長13.4%;實現增加值由911億元增加到1682億元,年均增長13%。生物產業在全省工業體系中的基礎地位、特色經濟中的支撐地位、生態建設中的關鍵地位、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生物產業發展面臨良好機遇。全球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生物產業正成為當今最具有生機和活力的先導性、戰略性產業。黨的十七大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新要求,強調要發展生物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國家出臺了《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認定了包括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在內的12個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全省生物產業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加快生物產業發展,既是****優勢和特色所在,也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特色發展道路的關鍵。各級人民政府要清醒認識我省生物產業開發領域不寬、產業規模不大、管理體制不順以及工業化水平和產業集聚度不高、創新能力和支撐能力不強的現狀,增強憂患意識,把握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機制,理順管理體制,采取超常措施,盡快改變“大資源、小產業”狀況,努力開創生物產業發展新局面。
二、加快生物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加快循環經濟意見
國發[**]2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仍未根本轉變,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同時,存在法規、政策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相關技術開發滯后等問題。本世紀頭20年,我國將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為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此,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減少廢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強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技術進步,加強監督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排放;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相結合,形成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