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02:00: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湖北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論文3篇
第一篇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手工藝教育
清末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在長期督鄂期間,除了在湖北大興實業外,也興辦了多所實業學堂。湖北工藝學堂于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應運而生。張之洞在《札委張鴻順等督辦農務、工藝學堂》中提到了創辦工藝學堂的原委:“工藝一切尤多拘守舊習,不能用新法制造,以致利權外溢,民生益困,亟應創設農務、工藝各學堂,采用西法,實力講求,以開風氣而廣利源?!薄坝止に噷W堂現暫設鐵政洋務局(武昌大東門)內,延訂東洋教人?!盵1]當時,學堂開設汽機、車床、翻沙、繪圖、木作、打鐵、打銅、玻璃、蠟燭、香水(肥皂)等工藝共十門,其中有多門工藝與設計課程相關。此外,對學制也作了要求,“第一第二兩年,學徒須專學一門;第三年,兼學堂所有各藝?!盵2]1907年,湖北工藝學堂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并移址武昌曇華林。1913年,又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在其染織科的課程設置中,開設有制圖、繪畫、染色等相關課程。1922年,再次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設置有“機械、染織、圖案三科。附設有印刷廠,其中設備有石印、玻璃版、銅版、鋅版,木工廠,機械廠……”[3]湖北工藝學堂是清末最早一批開設與藝術設計相關課程的實業教育機構,藝術設計教育在湖北地區亦由此濫觴。與此同時,社會上也陸續出現一些民間教育機構,所設課程多與實用美術工藝相關。1909年成立的“工藝傳習速成所”,校址設于武昌積玉橋,旨在“為興工藝而維利源”。課程包括“洋肥皂、西法照相、修整軋片,漂白粉、酒精、照相化身、藍色相片、荷蘭水、金粉、相片刻花、照相藥料、消強水、布帛印相”等。1908年成立的“淑賢文藝女學校”,校址設于漢鎮觀音閣仁里巷,學?!跋ぷ駥W部頒定女學章程,專授女子有益科學,而尤注重于女工,……分正科預科藝科三級,藝科修身、國文、算術、圖畫、編物、裁縫、造花、刺繡、體操、音樂”[3]。從1890年代末到192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發展,湖北藝術設計教育的雛形已初步形成。
二、1920年代至1950年代末的圖案教育
1920年,蔣蘭圃、唐義精與徐子珩共同創辦武昌美術專門學校;1930年,更名為私立武昌藝術??茖W校。這既是湖北第一所現代專業美術教育機構,遂也成為湖北和華中地區美術和藝術設計教育中心。學校自成立初始,就設立了與圖案[4]相關的專業和課程。1930年,武昌藝專藝術教育系設置圖工組,課程涵蓋圖案、手工(含手工理論)和各門繪畫等。1932年,圖案專業單獨成系,課程包括基本圖案、專門圖案以及美術史、解剖、透視等。在教授圖案課的老師中,有留日學者王道平、林葆菁等。他們從國外帶入最新的圖案設計理念,為湖北藝術設計教育注入新的內涵[5]。1949年,武昌藝專被解放軍中原大學接管,成為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的組成部分,其美術系開設的課程包括“實用美術課”(圖案)等,由林葆菁授課。1953年,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與其他藝術院系合并成立中南美術??茖W校,校址設于武昌,學校除設有繪畫、雕塑系外,還專門設有圖案組,學制三年。同時在1949年,湖北教育學院成立,其藝術科下設美術組和音樂組,美術組后來演變為華中師范學院圖畫制圖系、武漢藝術師范學院美術系、華中師范學院圖畫系[6]。1951年,著名工藝美術設計家李一夫先生從香港北上入鄂,來湖北教育學院藝術科任教,主持圖案教研室工作,把在香港所接觸到的國際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帶到湖北[4]。
三、195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工藝美術教育
大學生就業指導職業價值觀研究
[摘要]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其健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尚未形成,從就業工作實踐出發,分析湖北科技學院學生職業價值觀以及其教育現狀,并針對學校職業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高校、家庭、社會實踐出發提出可行的對策,尤其是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教研室的組建、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一些見解和已取得成效的做法。
[關鍵詞]職業價值觀;價值觀教育;大學生
1湖北科技學院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
職業價值取向功利化。職業價值取向是主體對職業傾向性意識,是主體做出職業選擇的驅動力。湖北科技學院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同樣存在功利性色彩,福利待遇始終是畢業生職業選擇的首要考慮因素,而高工資是衡量工作好壞的重要標尺。在工作地區選擇上,以樂易考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數據顯示,就業所在地分布排名前6位以本省和東南沿海省市為主,而老、少、邊、窮之處是畢業生最不愿選擇的地方,在湖北省教育廳關于西藏專項招錄高校非西藏生源畢業生工作當中,湖北科技學院報名學生也只有二十余人,由此可見,畢業生在擇業時更多的是考慮職業所帶來的直接利益和個人利益。職業價值個人主體意識增強,但規劃意識薄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21世紀是彰顯個性的時代,畢業生在就業中明顯增強個人主體意識,突出自身價值的追求,從“大我”當中分離出“小我”,在實際行動中,國家、集體利益正讓位于個人利益,注重奉獻的理想主義正讓位于注重實惠和物質享受,傾向于奉獻和索取并重。雖然學生對待自身的職業問題有獨立見解,但往往在校期間并不注重職業生涯規劃?!拌F飯碗”觀念仍占主導地位。湖北科技學院是由咸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咸寧醫學院組建而成,醫學生和師范生居多。醫學生的理想選擇為各級城市公立三甲醫院,曾有縣級二甲醫院帶編來湖北科技學院招聘臨床醫生,卻無人報考,而師范生關注點為縣市級以上公辦中小學教師招考。湖北科技學院畢業生擇業落腳點共性在于“公”,“鐵飯碗”的觀念在湖北科技學院尤為凸顯。
2湖北科技學院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現狀
當前,湖北科技學院已全面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就業指導課程,但該兩課均未針對就業指導過程中的職業價值觀進行專項教育,職業價值觀教育成為兩課的真空地帶。而通識課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多半采取傳統的講授法,直接灌輸對學生并沒有吸引力和說服力,也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使得職業價值觀教育落空。此外,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往往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播,認為自己只需完成教學任務既可,也未將職業價值觀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與此同時,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與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湖北科技學院醫學生為例,湖北科技學院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傾向于參考父母的職業,其父母以就職于公辦醫院居多,家長們往往思想較為固化,認為子女畢業后進大醫院當上醫生才算正道,因而湖北科技學院醫學生堅持學醫必讀臨床,求職必進醫院,上崗必當醫生的態度,對于其他崗位或行業,即便發展空間大、福利待遇好,仍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和興趣。
農村信息服務差異性研究論文
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三省區在信息服務總體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程度、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創新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三省區各級政府部門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不同力度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山東省,2007年由山東省信息產業廳牽頭,組織協調山東網通、山東郵政、大眾報業、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海爾集團共同合作建設山東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湖北省,2007年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2006-2020年湖北省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通知;2009年湖北省農業廳下發了《湖北省農業廳關于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意見》。同年底,湖北電信還啟動了農村信息化鄉鎮建設專項行動。計劃用5年的時間,累計投資1.5億元,建設農村通信基礎網絡和寬帶網絡,提升農村網絡覆蓋能力和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寧夏回族自治區,2006年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見》,2008年又出臺了《2009-201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信息化建設規劃與實施方案》等,指導和保障了寧夏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2.1.2經濟社會環境差異農村信息服務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農村信息服務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的收入是否得到了提高。中國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民收入水平存在著差異,因此各地對信息服務投入的力度和用戶的消費能力也各不相同。山東、湖北和寧夏分別位于中國不同的地區,各省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各異。山東省地處東部沿海,屬于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業總產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2009年該省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水平達到5395元,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經濟基礎較好;湖北省地處中部地區,屬于中部崛起的中等發達地區,省內有江漢平原和鄂北崗地兩大農業基地,2009年該省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為4137元,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而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中國西部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信息不暢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村總體經濟發展落后于山東和湖北兩省,2009年全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只有3432元。據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6118.77元,湖北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5035.26元,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4048.33元[2]??梢钥闯觯綎|和湖北兩省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均較寧夏稍高,因此,山東、湖北地區農村信息服務建設和推廣較寧夏相對容易,普及效果也更好。2.1.3教育文化環境差異教育文化發展程度對農戶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獲取能力有一定影響。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個覆蓋多業務類型的系統,不僅包括農業信息化,還覆蓋農村教育信息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文化水平直接影響著用戶獲取信息的意識和信息獲取的能力。2010年,山東省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省將建設800所左右的高中和中職學校;湖北省屬全國科技與教育發達地區,科技進步指數排名全國第11位,居中部6省之冠,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該省2007年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實現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校校通”。2010年實現農村地區免費義務教育;寧夏在2007年10月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任務全部完成,共建設教學光盤播放點3568個、衛星教學收視點2155個、農村初中計算機教室279個,實現了農村現代遠程教育“三種模式”全覆蓋。寧夏地區2010年教育事業發展迅猛,6縣市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14個縣市區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18個縣市區實現創建教育強縣目標,連續8年中職招生超額完成任務,170萬m2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順利竣工,總投資高達21億元的寧夏職業教育基地基本建成,近5萬人次的中小學教師得到了培訓等。
近年來,全國各省區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電話“村村通”已經全面實現。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寧夏全區在全國較早地實現了所有行政村“村村通電話”,2007年提前3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電話”。200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141.33部,湖北省134.21部,寧夏151.83部,電信發展水平越來越高。此外,三省區農村固定電話用戶分別為957.0萬、378.0萬和37.1萬,據估算平均每年每戶電信業務量分別為2109.90元、1884.55元、2346.87元[2],詳見表1。2.2.2廣播電視網絡發展迅速,基本實現全覆蓋山東、湖北和寧夏三省區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成效顯著。截至2009年底,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8.02%、97.41%和92.9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7.88%、97.49%和97.31%,有線電視普及率為52.67%、41.44%和40.1%[3]。山東省有線電視用戶達1500萬,2009年新通廣播電視20戶以上的自然村個數為3414個。湖北省2009年新通廣播電視20戶以上的自然村6236個。2009年11月19日寧夏成為全國第一個提前完成20戶以上盲點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任務。2009年新通廣播電視20戶以上自然村個數為338個。從圖1可以看出,山東、湖北和寧夏三省區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水平相當,差距不明顯,但是有線電視發展相對較弱。2.2.3農村互聯網基本實現村村通相關數據顯示,山東省互聯網發展水平較高,普及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網民規模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年增幅度為39.6%,增長排名第12位[4];2010年山東省農村寬帶用戶達到160萬,基本實現村村通寬帶。全省131個縣級信息服務平臺和1170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全部接入了互聯網;湖北省互聯網普及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網民增幅為39.9%。從2009年底開始,通過半年時間的網絡整、改、建,44個試點信息化鄉鎮的行政村平均光纜通達率由66%提升到93%,自然村平均光纜通達率由46%提升到71%,寬帶提升到2~8M,可以滿足3~5年內農村對于寬帶、IPTV視頻業務發展的需要[5];寧夏回族自治區互聯網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網絡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2008年全區也全面實現了2362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村村能看網絡電視”的目標,截至當年年底,全區開展互聯網技術培訓8000場次,培訓農民11萬人次,農產品供求信息30萬條次,實現農產品網上銷售超過5億元。初步形成山東省投資10多億元,在8.4萬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形成了覆蓋全省農村、功能比較完備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體系。全省17個市中有15個市已建成市級網絡平臺,93%的農業縣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了農業機械、畜牧、水產養殖等15個專業網站;建立了農產品市場價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農村政策等10個農業專家系統;建設了濟南、東營、煙臺、濰坊等4個農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基地和佳寶乳業等4個試點工程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山東農業信息網省級平臺為龍頭,市、縣農業信息網絡為骨干,向下延伸到鄉鎮、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部分村、戶的信息網絡體系。湖北省搭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省-市-縣-鄉-村”五級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建立起以電話、廣播、電視、???、Internet網絡等多終端設備形式應用為基礎的公共信息網絡平臺。建設了一批多介質的農村信息資源數據庫,并建設有多個大型農村信息網站,建成了17個市(州)農村信息服務中心、32個縣級農村信息服務中心和27413個站點表12009年山東、湖北和寧夏移動電話和固定電話業務情況地區山東湖北寧夏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部141.33134.21151.83農村固定電話用戶//萬957.0378.037.1全省區移動電話用戶//萬5334.53136.9382.8全省區固定電話用戶//萬2217.31088.3114.5電信業務總量//億元1593.35796.26116.71平均每年每戶電信業務量//元(估算值)2109.901884.552346.87建成,近5萬人次的中小學教師得到了培訓等。近年來,全國各省區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電話“村村通”已經全面實現。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寧夏全區在全國較早地實現了所有行政村“村村通電話”,2007年提前3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電話”。200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141.33部,湖北省134.21部,寧夏151.83部,電信發展水平越來越高。此外,三省區農村固定電話用戶分別為957.0萬、378.0萬和37.1萬,據估算平均每年每戶電信業務量分別為2109.90元、1884.55元、2346.87元[2],詳見表1。發展迅速,基本實現全覆蓋山100806040200百分比/%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圖12009年山東、湖北、寧夏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情況對比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有線電視入戶率山東湖北寧夏5226建設,其中有5483個點利用衛星通信完成,全面覆蓋湖北全省農村的自然村及以上單位,建成了22553個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站點。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的21個縣(區)全部建成了農業信息服務平臺,70個鄉鎮建成了信息服務站,占到鄉鎮總數的40%左右。全區2362個行政村共建設了2802個農村信息服務站,實現了互聯網經營、農村黨員干部教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三項功能,基本形成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齊全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采取“龍頭帶動型、資源共享型、科技領先型、組織引領型、扶貧幫助型”等5種村級信息服務站建站模式,既適應了不同地域、不同條件的農村村民的信息需求特點,又為眾多的行政村從村情出發有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供了廣闊平臺。
發展迅速山東省17個市和絕大多數縣(區)的農業主管部門成立了領導信息化建設工作的行政科室,139個縣、1170個鄉鎮建立了信息服務站,初步建成了覆蓋所有市、縣、鄉、村的梯級農業信息員隊伍[6]。近兩年共舉辦各類市(縣)級農村信息員培訓班300余期,累計培訓農村信息員近萬人,建成了市、縣、鄉、村四級農村信息員隊伍,總結推廣了“招遠蠶莊”等多個農村信息服務成功模式。湖北省的農村信息服務機構開始向基層延伸,目前全省縣鄉兩級建有農村信息化機構2402個,從事農村信息化的人員有20380多人,其中專職人員近8000人。2006年底,湖北省啟動了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系統的建設,截至2008年湖北農村黨員遠程教育點已覆蓋60%以上的農村。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市(縣、區)農業、畜牧等部門和全區198個鄉鎮都配備了專職或兼職農村信息員,農民經紀人、種養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有關社會中介組織中也有一批農村信息員;寧夏還實施了新型農民信息化培訓工程,通過集中授課、個別輔導、“信息大篷車”等多種方式,已培訓了10多萬農民。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差異山東、湖北、寧夏三省區的農村信息服務工作分別取得了一定成就,探索出了適合各自省區農村發展和農民需要的信息服務模式。2007年7月,山東省成為國家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工程首批試點省份。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建成各類涉農網站1214個,居全國首位。全省的139個縣級信息服務平臺和1218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全部接入了互聯網,形成了覆蓋全省,以市、縣網絡為骨干,貫通鄉鎮、農業龍頭企業和部分村、戶的農村信息網絡體系[7]。截至2010年底,湖北省已通光纜的行政村為18821個,農村光纜長度達到73566皮長公里,行政村光纜通達率提升到72.1%;農村寬帶用戶數達到68萬戶。并力爭到2015年,光纜延伸至所有行政村和大的自然村,實現100%的自然村通電話、90%的行政村具備寬帶上網能力[8]??梢?,湖北省的光纜通達率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在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湖北已建成1個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平臺,農業科技110組織管理體系和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兩套體系,信息資源提供系統、信息查詢與服務系統和用戶管理信息支持系統3個支持系統,自動語音服務、專家熱線咨詢服務和現場技術服務3種服務模式,襄陽、十堰和荊門3個示范區的湖北省農技110信息服務示范體系。實現了統一服務品牌、統一星火標識、統一熱線號碼、統一收費標準、統一服務規范的“五個統一”[7]。寧夏回族自治區“三網融合”發展迅速,IPTV使寧夏首先在全國突破了“三網融合”中部門網絡資源分割的體制障礙,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實現了“合作共贏”,在農村信息服務中率先解決了“多網合一”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以IPTV作為“三網融合”切入點,正確處理產業鏈核心價值關聯,協調和促進電信部門、光電部門和相關各方面的合作。其次,“共建一個涉農數據庫”的思路打破了壟斷和部門利益的分割,改變了以往各部門關起門來建數據庫、部門之間的數據庫“老死不相往來”以及信息重復采集、分割擁有、壟斷使用和低效開發的局面,有效推動了農村信息服務工作的開展。近年來,山東、湖北、寧夏三省區在農村信息服務工作中不斷探索發掘新模式、新內容,并根據各自的優勢分別以示范省建設、光纜建設和“三網融合”為切入點,創造了一系列符合地方發展特色的農村信息服務道路,為中國其他省份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構建人人受益的信息社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本文作者:郭美榮李瑾秦向陽工作單位: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高職林業人才培養淺析
湖北高職院校培養林業人才的困難和不足
湖北是教育大省、強省,高校數目達60所之多,但培養林業人才的高?;驅I屈指可數。林業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林業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計算部屬院校華中農業大學,目前湖北獨立承擔林業教育的高等院校只有一所,即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雖然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和襄陽職業技術學院也開辦了相同和類似專業,一些學校開辦了園林類、生物類專業,但從其辦學定位和辦學方向來看,都不是以林業類專業為主體,不能成為承擔湖北林業教育發展任務的主力軍。林業高等教育在整個湖北高等教育中出現逐步萎縮的趨勢。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滿足社會需要,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開辦了林業技術、林業信息工程、園林技術、室內設計技術、木材加工技術和園藝技術等涉林專業。每年為社會培養1500多名高素質技能型林業人才,這些畢業生只有30%左右能夠從事林業或與林業相關的工作,由于體制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數林業類畢業生未能進入林業系統就業。在這些涉林專業中,各專業發展很不平衡。近幾年來,園林技術和室內設計技術專業發展很快,目前在校生人數接近4000人,傳統的林業技術專業如林業技術和林業信息工程專業卻陷人了尷尬的境地,在校生人數不足200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國家實行了高校擴招政策,但考生的專業選擇自主度擴大,考生普遍不愿進人林業院校尤其是林業類專業學習。高等林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林業類專業畢業生工作艱苦、條件差、待遇低、擇偶難和子女就業難等狀況,使“招生難與就業難”一直成為困擾高等林業院校的突出問題。從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近幾年傳統林業類專業(林業技術、木材加工技術和林業信息工程)招生與就業來看,都不盡人意。木材加工技術專業從2002-2008年基本停招,從全省的范圍看也是如此。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2002年升格為高職高專后,連續3a招收了林業技術專業的高職高專學生,但由于招生情況并不理想,從2005年起停招3a,直到2008年又恢復招生,并且實行自主招生,但招生情況更加糟糕,每年招生人數不足40人。2012年,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采取林業技術專業學生享受每月200元生活補貼的優惠政策,本年招生數首次突破100人,但入學后仍有部分學生轉入其他專業學習。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如果不改革現行的招生與就業辦法,高等林業院?!罢猩y與就業難”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解決湖北高職院校培養林業人才困境的措施
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在專業設置上,瞄準市場,做到市場和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按照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規律,參照職業崗位的要求,以就業為導向,以滿足崗位(群)要求的知識、能力、素質為標準,積極進行課程改革。適時修訂各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課程的基本要求,整合教學內容,及時將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保持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先進性。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對傳統的林業技術專業加大實踐教學比例,使理論實踐比例各為50%,以湖北省林業廳在全省推廣油茶產業為契機,增加一些實訓項目,把林業專業的學生推到第一線實習,讓該專業學生與工作崗位實現零距離對接。及時調整修訂林業技術專業教學計劃,把油茶等內容納入教學中。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林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林業行業對林業信息人才將有大量需求,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在2010年及時開設了林業信息工程專業[2]。針對我省林業人才學歷偏低的實際,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積極和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開展聯合辦學,在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設教學點。辦學層次高端化,有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辦學形式多樣化,有函授形式和自考等形式。通過和重點高校的聯合辦學,全省林業系統有100多人獲得了農業推廣碩士學位,有1000多人獲得了這些重點高校的本??莆膽{,大大提高了全省林業系統職工素質。林業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林業人才的重任,為了夯實林業基礎,改變基層林業干部職工人才斷檔、青黃不接的現狀,加強林業系統干部隊伍的能力建設和素質建設,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在省林業廳和各地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對各地林業系統干部職工開展培訓。培訓以提高基層林業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為出發點,結合現代林業的實際需要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林業基礎知識類、林業生產技術類、林業實用技術類、林業行政管理能力提升類、森林資源管護類、林業重點工程類等6大類應用型和操作型人才的培養。在教師配備上,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既挑選本院專家為學員講授林業專業理論,又聘請具有多年一線工作經驗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為學員傳授林業技能,還邀請湖北省林業廳管理專家就湖北省林業重點工程、森林資源管護和提升行政管理能力等內容為學員開辦講座,切實提高基層林業工作者的綜合管理能力。舉辦培訓班以來,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先后為陽新、鐘祥等地林業系統干部職工進行了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毛義成工作單位: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文學院網絡課堂開通儀式策劃方案
開通儀式策劃方案
一、活動背景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就業力與職業發展力,提高學校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我院引進了由北平學院和光輝時代公司聯合開發的“聯合國青年就業網絡中國示范項目”----職前教育網絡學堂,現決定面向全院師生開放使用。
二、活動目的
通過舉行開通儀式,向全校學生正式推出職前教育網絡學堂,號召全校學生登錄注冊并進行職業測評、職業規劃,學習專家就業指導課程,認知創業就業環境,達到高質量就業目的。
三、活動時間
科教優勢能力培養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湖北科教優勢和創新能力現狀分析;提高湖北區域創新能力的對策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科技人力資源分析、科研機構現狀分析、科研產出情況分析、湖北區域創新能力分析、湖北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主要是以國有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型企業為主、區域創新理論表明,知識創造能力是區域創新的基礎、加快區域的知識流動,有利于區域的知識更新、技術擴散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企業是區域創新的主體,推進區域創新必須以企業創新為中心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不斷發生變化,區域教育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新時期區域經濟和諧增長的關鍵因素。本文通過對湖北科教優勢和區域創新能力現狀的分析,剖析其對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并針對問題提出提高湖北區域創新能力的相關對策。
[論文關鍵詞]湖北經濟增長創新能力
一、引言
在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經濟增長的要素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如羅默、盧卡斯內生增長理論所描述的一樣,經濟增長動力除勞動力和資本之外,技術進步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長期推動力。而且區域的技術水平不僅影響到勞動生產率,也影響到資本的收益。如果不是建立在內生的技術進步的基礎上,資本的邊際效益將是遞減的,投資回報率也比較低。而區域的教育水平決定了區域技術進步的水平,由此看來,區域的教育水平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對推動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區域教育水平還為經濟增長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受到良好教育的勞動者能夠很快掌握生產技術,從而表現出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并能夠推動和適應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尤其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資源消耗的增加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單純依靠投資、進出口和消費來解決資源環境問題是不現實的,只有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教育水平,發展資源節約技術,創新環境友好型產品,才能解決未來經濟發展問題。
另外,熊彼特“創新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是經濟生活中本身所發生的非連續化變化與運動,是某種破壞均衡而又恢復均衡的力量發生作用的結果,這種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力量就是“創新”。同時新經濟增長理論也認為知識積累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知識積累率高,則創新的頻率也高,反之亦然。由此看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廣泛應用,區域科技教育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越來越大。區域教育水平越高,知識積累率越高,就越能夠不斷的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擴散等,從而為區域經濟輸入持續增長的動力。
職業教育品牌建設論文
一、湖北省職業教育品牌建設的政策背景
繼湖北省2003年啟動省屬本科院校100個品牌專業建設項目后,2005年,湖北省政府明確提出“打造職業教育十大品牌,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戰略決策,把職業教育作為教育強省支點建設的重要內容,把職教品牌建設作為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重要推手,以品牌建設為支點重點推進。省政府明確指出:職業學校是打造職業教育品牌的主體……職業院校品牌建設的重點是改革辦學模式、進一步拓展職業教育的服務功能,向融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職業培訓、就業服務為一體的全能職業教育服務機構轉變,形成職業教育、培訓、技能鑒定、就業服務“一條龍”。為此,省政府、省教育廳相繼頒發了相關文件和實施方案。2014年7月湖北省省長王國生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安排部署全省職業教育發展工作時強調:“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我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水平更加精準地推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相銜接、與產業配套相適應……要加大投入,著眼于重點難點問題集中攻堅”。預計湖北省財政未來5年將支出1.5億元用以實質性支持職教品牌和職教集團發展建設。2012年,湖北省教育廳頒發了《關于充分發揮行業企業作用建設湖北職業教育品牌的通知》(鄂教職成〔2012〕16號),正式啟動實施湖北職業教育品牌戰略,計劃到“十二五”末建成湖北十個職業教育品牌(下文中簡稱“職教品牌”),并由省級財政對每個職業教育品牌一次性補助專項建設經費500萬元。此項目從2012年啟動以來,現已有10家單位通過評審并正式列入為湖北省十大職教品牌建設單位。繼職教品牌建設項目建設啟動后,2014年9月,省教育廳又頒發了《省教育廳關于組織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省級品牌專業與特色專業建設通知》(鄂教職成〔2014〕8號),開始啟動湖北地區高職院校的品牌專業與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建成后將由省級財政對每個品牌專業、特色專業補助專項建設經費150萬元,建設期滿驗收合格后正式授予“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品牌專業”或“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專業”稱號。
二、品牌及職業教育品牌的基本問題及理論界定
(一)什么是品牌,職業教育和職業院校為什么要建“品牌”
英語“品牌”(brand)一詞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品”即品質、品格、品位、品味,“牌”即標志、資質、榮譽、口碑、概念、歷史、指標、排名,通俗講品牌就是為優異的資源、產品和服務打上鮮明的烙印、掛上醒目的標牌。所有鮮明的烙印、獨特的個性、顯著的標牌都可視為特色。特色是品牌的根基,僅有特色不足為品牌,但沒有特色不可能形成品牌。在品牌出現之前,產品主要靠其本身的質量或價格優勢爭取顧客,一旦形成品牌后,產品更多以其與消費者之間的心理、情感的體驗等方式來占有市場,實現持續盈利,并憑借卓越品質、優質服務而建立心理契約并不斷進行重復交易、重復購買。可見,品牌信用是品牌經濟價值的不絕源泉。正是因為品牌在實現個性差異化、增強產品競爭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其強大之處在于市場功能、信用功能和識別功能的“三位一體”,以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形成強大影響力,成為企業營銷制勝的法寶。學校品牌就是能產生增值的無形的信用資產,其載體是用以和其他競爭者的產品或服務相區分的名稱、術語、象征、記號或者設計及其組合,其增值源泉來自于學生、用人單位、社會機構等教育投資者和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于其載體的印象。在職業教育及職業院校實施品牌戰略,凝練專業特色,尋求異質發展,也是職業教育競爭制勝的理性選擇。
(二)職教品牌與商業品牌、普通教育品牌有何區別
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研究3篇
第一篇
1.高職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創業能力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們發現和捕獲商機,將各種資源組合起來并創造出更大價值的能力。創業能力可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類,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能力,是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既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一致,又對學生的自主就業和職業生涯的后續發展非常有利。借助于創業能力的培養過程,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的能力等,使其將來在職場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充分地展現自身價值。
2.高職學生創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缺乏創業意識
目前,高職學生都是“9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及時代變遷的大環境下,政治和社會環境都比較穩定,家庭條件也比較好。許多家長總希望孩子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害怕承擔不了創業失敗的風險,家長及學生本人更傾向于傳統的就業而非充滿挑戰和變數的創業,因而,學生的創業意識受到影響。
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調查研究
摘要:體育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身體教化、心理健全、德育培養、智力促進的作用。然而,當今的大學體育教育功能的弱化、甚至失調,導致大學生課程體育健康狀況下滑趨勢難以遏制,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嚴重滯后。通過對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進行調研,發現湖北省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基本執行了教育部規定開課學時,可供選擇的課程基本上能滿足學生需求,俱樂部教學尚未全面展開,部屬院校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與學生學位掛鉤;但也存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不足、選項課程設置單一、體育課程思政缺失等問題。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文化建設
體育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增進人類健康的重要手段,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重視。學校體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任。尤其是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我國學校體育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高校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是人的一生中接受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是由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過渡的重要一環,能否將體育習慣貫穿人的一生,高校體育至關重要。大學體育改革自改革以來,無論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價值,還是在實踐與理論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效。不可忽視的是,當前的大學體育教育仍然存在著運動項目單一性、教學方式機械化、學生學習被動等缺乏時代創新性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推動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改革,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改善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狀況,基于此,調研組擬對湖北省部分部屬高校與省屬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現狀進行調查與訪談,以期為更好地施行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借鑒與建議。
1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情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經過4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通過近幾十年地對大學生體質健康進行監測,發現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近幾十年來持續下滑,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標準向下調整后,學生不達標的情況仍然凸顯,學生健康狀況實在令人擔憂。對此,教育部于2014年與2015年連續兩年出臺文件,要求各高校加大體育課程建設,并提出:大學期間,大學生體育課程課時數不得少于144學時,并要求必須成立專門的大學生體質測試機構,建立大學生體質測試中心,配備專職人員。課題組于2018年調查了省內5所部屬院校:中國地質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大學和4所省屬院校:湖北大學、湖北師范大學、三峽大學、湖北民族大學共9所高校,從調研的高校來看,學校均開設有大學與體育健康課程,其中:中國地質大學開設的大學體育課程課內學時為144學時,其他高校則為課內+課外學時的形式完成教育部所規定學時數。1.1湖北省部分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情況。調研組在了解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情況的同時,對各學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大學生體質與健康標準的測試情況也做了深入的調研,調查發現:9所高校中,均有實施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其中,5所高校設置有1~2學期的基礎課,4所高校在新生入校后直接進入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選修環節;20世紀末流行的體育俱樂部教學形式在高校中并沒有真正的形成;在大學體育的可選課程數中,武漢大學開設的項目數達到35項,而低于20項的為湖北民族大學,其他均在22~30項之間。這些數據也表明湖北省高校大學體育開設項目較為豐富,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所選所課程的需求。1.2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特色項目建設。調研組在了解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同時,對各學校大學體育改革的特色項目基本情況也做了調研,調研發現,當前大學體育改革已經初步形成,幾乎所有調查的高校均采用了分級或者分層的分班教學模式;在課程信息化平臺建設中,除湖北師范大學、湖北民族大學處于建設中外,其他高校均實施了課程平臺信息化;在課程評分機制中,除湖北民族大學外,均采用了“運動監測+體測+期末考試”模式,且有5所高校實施了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與學位掛鉤;另外,部分高校實施了X+Y模式(X指課內學時,Y指課外學時)。其中,湖北民族大學實施的為12(教學周)+6(教學、訓練比賽周)模式,通過后6周舉行教學、訓練與比賽,提高學生的運動競技水平,提升學生執裁、參與比賽環節的能力與技能。1.3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實施標準情況。調研組在了解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同時,對各學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實施標準基本情況也做了調研,在課程設置方面,所調研的高校均開展了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測試與上報工作,并成立有專門的機構,但可能出于經費與場地的原因,部分高校體質測試中心正在建設當中。從訪談中,也了解到地方性院校在公共體育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已經做出了一定的改革,體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與部屬院校之間的體質測試機構無論從硬件,還是在軟件建設方面存在差距,這需要政府與地方院校加強投入,從硬件基礎做起,并形成制度與文件,促使學生與教師對學生體質健康形成高度的認知與共識,并將其貫穿于大學體育課程的教與學當中。1.4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實施標準情況。調研組同時對9所高校體育文化建設進行了調查與訪談,了解到湖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正準備通過大學體育課程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而9所高校均設置有武術類民族體育項目,其中,中南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大學、三峽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還設置有毽球、秋千、陀螺、民族健身操等不同的民族體育類項目,這表明民族體育類項目已經逐步為諸多高校所利用和推廣,在“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的指導思想下,優秀民族體育文化將在大學體育文化建設中得到傳承與發展。1.5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對湖北省9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進行調查以及訪談部分高校院系的負責人,發現高校對于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鮮有涉及,部分教師只是在課程的理論講述部分有所涉獵,但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合理切入思政的內容與環節,還沒有形成具體的方案與措施。2020年5月,教育部教高〔2020〕3號文件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注重課程教學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通過課程建設,打造有特色的體育課程,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該文件的出臺,進一步指明了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發展方向,以及在新時期大學體育教學改革中,體育教學應當肩負的課程思政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歷史責任與擔當。
2結論
農村經濟形勢分析、預測與發展策略
2013年以來,我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受到世界經濟萎靡形勢的影響,增長開始減速。進入2015年下半年,東南沿海制造業更是遭遇了2008年以來的又一個“寒冬”。受到東南沿海制造業發達省份經濟增長減速的影響,大批農民工返鄉。同時,隨著內地農村就地城鎮化建設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留在本地進行創業。湖北省地處荊楚要地,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中游平原重要的農業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湖北成為華中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后,武漢、十堰等城市依靠國家政策以及技術引進,汽車、鋼鐵、紡織、石化等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同時食品加工業也在根基深厚的農業基礎上不斷發展。三峽工程建成以后,湖北省再也不會遭遇1998年的洪澇災害,強大的水利工程為省內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強的水、電基礎設施的支持。進入2010年以后,國際與國家經濟形勢又在發生較復雜的變化,湖北省農村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
一、湖北省農村人口、經濟形勢分析
1.湖北省概況
湖北省,數千年前就是楚國故地,荊襄九郡更是歷來的兵家必爭之地,這正是因為湖北地區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糧食產區。湖北省水利資源豐富,長江自西向東貫穿全省,流域長度超過1000公里,還有長江支流漢江于武漢匯入干流,形成江漢平原,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始端。江漢平原水網密集,農業發達,新中國成立后,武漢、荊門、十堰等城市開始大力發展工業,其中以汽車業、鋼鐵業、紡織業、石化業等為主,成為華中地區的工業強省。2000年以后,以武漢為中心的城市群發展迅速,湖北省大量農村人口在近10年內城鎮化,截止2014年,湖北省全省人口5816萬人,其中農村常駐人口為2578萬人,其余皆為城鎮人口或長期定居城鎮的務工者,城鎮化人口超過55%。湖北省耕地面積約為630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20%以上,人均耕地占有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湖北省經濟以工業為主,2014年三大產業產值比例約為1.2:4.7:4。但是,湖北省除卻江漢平原及其余工業城市,東西北為偏遠山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
2.湖北省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2014年,湖北省依然有國家級扶貧重點縣25個。這些貧困縣都分布在東西北三片山地丘陵區的農業縣。近年來,這些貧困縣根據各自不同的區位特點,其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也出現三類不同的方向。以十堰市周邊的丹江口、竹山縣等為例,臨近大型工業城市的農村地區,開始以接受工業轉移進行發展,這種方式能夠吸納當地大量的農業人口成為收入較高且穩定的制造業工人,經濟發展帶動作用較強。宜昌市以及恩施自治州、神農架等地,依托三峽和神農架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旅游業,是為第二類較好的農村發展模式。還有一類地區既無大型工業也無出色的風光,只能繼續發展農業,朝著規?;N植、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等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