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01:42: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話語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話語權

研究社會主義公民話語權構建

[摘要]實現均衡階層話語權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和諧與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階層話語權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礎就是公民文化,要建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應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文化教育結合起來,積極培育公民社會。

[關鍵詞]社會主義公民文化階層話語權建構

實現均衡階層話語權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和諧與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階層話語權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礎就是公民文化。正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話語權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失衡,對此,應積極建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公民社會建設,以真正實現階層話語權公平正義、以人為本的均衡狀態,最終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

一、社會主義公民文化與均衡階層話語權

政治文化是一個國家中的各民族、各階級成員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定時期所形成的一套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價值取向的總和。政治文化通過對社會各階層成員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價值取向的塑造與引導,影響著社會各階層話語權的狀態,而社會各階層話語權的狀態則是左右社會政治秩序能否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要形塑與社會性質相符合的社會階層話語權狀態,就必須建構相應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社會政治秩序得以延續和持久的基礎。

最早進行政治文化研究的是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他以成員的情感認知和行為取向為標準,把人類社會的政治文化大體分為三類:一是地域型政治文化,存在于傳統社會,成員對共同體感情強烈,但對政治體系沒有明確意識,基本不參與政治;二是依附型政治文化,成員對政治體系是完全被動的,只與政治系統的輸出部分相關,并不積極參與政治體系;三是參與型政治文化,成員積極參與政治系統的輸人與輸出部分,傾向于一種自我“活動者’,的角色。同時,阿爾蒙德又為政治文化的政治內容取向規定了四個常量:作為一般性目標的系統、輸人目標、輸出目標和作為能動參與者的自我。其中,“輸人目標”和“作為能動參與者的自我”是政治文化的政治內容民主取向的既定指標,“輸人目標”、“輸出目標”和“作為能動參與者的自我”是衡量社會各階層話語權程度的既定指標。阿爾蒙德認為,地域型政治文化的四項取向都接近于零;依附型政治文化的“作為一般性目標的系統”和“輸出目標”取向高頻率地出現;參與型政治文化的四項取向都相對地高頻率出現。顯然,與民主政治相符合的、社會各階層話語權均較活躍的只有參與型政治文化。

查看全文

漫談課堂學生話語權公平缺失及分析

論文摘要:課堂學生話語權公平缺失是傳統課堂的一種常見現象。新課堂要求構建一種基于生命性、自由性和發展性的公平學生話語權。對傳統課堂學生話語權公平缺失現象從社會學視角做出歸類,并且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倫理文化和意識形態等角度對傳統課堂學生話語權公平缺失成因進行了分析。

論文關鍵詞:話語權;公平缺失;成因

一、學生話語權的內涵

話語不僅是以抽象語言符號為載體所表達的內容,也是主體表達自身思想、情感、態度等的主要方式,甚至是一種權力機制。正如德賴弗斯和拉比諾所闡明的,“話語是一種權力體系,它意味著誰有發言權,誰無發言權。”“盡管它是一種隱蔽的,表面上無行為人的控制系統,然而他在社會中是一種真實的權力。”福柯稱這種權力為話語權。學生話語權是指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在教育活動中,尤其是在課堂中所具有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見解等的權力,包含口頭和書面兩個方面。

二、公平的學生話語權特征

嚴格說來,課堂話語公平應該包括師生間話語公平和生生間話語公平。但本文的學生話語權是作為一個整體,相對于教師話語權而言,所以本文也只分析課堂師生間話語權公平缺失現象,而不分析學生內部的話語權公平問題。再說,生生間話語權公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教師的不公平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造成的。

查看全文

漫談公共政策建設中的話語權

一、公共政策問題構建中公眾話語權的影響

話語權是當前民主政治研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匯,所謂“話語權”,簡單的理解就是指說話機會的多寡。最早提出“話語權”概念的法國后現代思想家福柯說:“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話語權”中的“權”有兩層含義———權利與權力,這也就決定了話語權有兩種意義,即話語權利與話語權力,因此,對話語權的準確表達應該是“有權利說而且被傾聽”。從民主政治角度看,公眾話語權實質是公民表達自己真實意愿的一種權利和權力。英國學者安東尼?吉登斯認為,“在現代國家的場景中,至關重要的是,不同群體以話語方式形成表達其利益的政策或方案的能力,并在公共領域中開辟出宣揚這些政策或方案的能力”。在公共政策問題構建的過程中,公眾話語權是公民參與的重要載體,公眾不僅通過一定的話語方式進行自我認同、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而且通過這種話語權的掌握與運用,影響著公共政策問題構建的各個方面。(一)公眾話語權影響公共政策問題的察覺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巨變的時代,與這種巨變相伴的是社會問題的復雜性、無序性、變動性越來越明顯。所有的社會問題不僅是某一領域矛盾的體現,更有錯綜復雜的整個社會諸因素在起作用,形成非線性的相互依賴關系,這導致了現代社會決策的風險性越來越大。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作為公共政策分析的主體,有責任和義務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中識別公共問題,并將其納入政策議程,使之成為政策問題并加以解決。但是由于政府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包括知識、資源、時間、信息等),使其無法發現、識別、確定所有的公共問題。同時,政府是由“經濟人”構成的,在某些時候出于自利性,也不愿去發現、識別、確定對其不利的公共問題。退一步分析,即使政府能夠克服上述重重困難,發現所有的問題,但要從中區分輕重緩急,并給出明確的排序,也是十分困難的。而隨著民主政治的進步、公民社會的形成,社會公眾,這里包括所有非政府、非特定專業領域以及與公共問題相關的利益個體和群體,具有強烈的參與公共事務的愿望和能力。公眾的知識匯集了社會成員的價值傾向和政治愿望,包含了公眾對切身利益的關注和對政府的訴求。作為意見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通過傾聽、回應公眾的呼聲,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既可以在問題處于萌芽狀態時就系統、有效地察覺和解決問題,又能夠有效減少社會成本和國家資源的浪費,獲取公眾的合法性支持,增強政府決策能力。此時,政策問題構建中公眾話語權的行使,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二)公眾話語權影響公共政策問題的界定在政策問題構建中,我們首先遇到的是問題情勢而非問題,前者是客觀的存在,而后者則打上了人類認知的烙印,是主觀反映客觀的結果。所以,問題不能脫離對它們進行定義的個體和群體而存在,即是說公共政策問題不是自然的“社會問題”,而是人們對自然的社會問題進行界定、識別的結果,它凝結了不同個體或群體的主觀改造,即不同個體或群體語言表達的結果。曾有學者對“城市主要社會問題”的兩項研究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同樣的研究主題下,由于對問題界定方式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論,而不同的結論又進一步影響著公共政策的議題選項、議題重點、議題時間和方案內容。分析者對兩項課題研究背后的邏輯作了深層次的分析,發現導致這種差異出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研究起始“誰來界定問題”,即話語權的歸屬問題。其中一項課題的問題界定是“專家主導、公眾補充”模式,而另一項課題是“公眾主導、專家輔導”模式。由于在城市社會問題理解上專家的思路與公眾的感受不一致,兩種對城市社會問題的不同界定方式導致結果差異成為必然。由此可見,在政策問題界定中,公眾是否行使話語權,以及如何行使話語權,對探究公共政策問題的性質、原因和范圍有著重要影響。(三)公眾話語權影響公共政策問題的公共性日本學者藥師寺泰藏曾簡潔明了地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與其字面意思相同,即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指向的目的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公共政策分析只有遵循“公共”原則,才能真正體現這一本質屬性。這里所謂“公共”原則,首先指的就是政策問題取向的公共性,即公共政策要解決的是社會公共事務,要確保公共利益的增進和合理分配。要做到這一點,公共政策問題構建的過程必須體現“程序正義”,也就是必須有追求民主理念的公眾的高度參與。Bellah等人也明確地主張:“要建立一個公正、平等的社會,必須靠老百姓有理性的參與公共事務,以及不斷地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公眾通過話語權這一載體,圍繞公共問題的善與惡、利與弊、對與錯等進行討論,整合并表達公眾意見,形成強大的公眾輿論,從而穩妥地矯正政府的決定與公民的意愿和選擇之間的矛盾。從根本上說,公眾話語權的使用保證了契合公共性價值取向的公共政策問題是根據多數人的意愿表達和利益訴求來實現的。

二、我國公共政策問題構建中公眾話語權的分享

(一)我國公共政策問題構建中公眾話語權的缺失隨著我國社會的深度轉型、政府治理模式的變革、政策價值取向的重塑以及公眾參與手段的增多,政策活動中由政府壟斷的“一元話語”格局已被打破,公眾的話語權逐漸得到尊重和保障。但不能回避的事實是,這種話語權的尊重和保障仍存在不完整性,公眾參與公共政策是一種“插入式參與”,政策問題構建階段的公眾話語權缺失依然普遍。我們知道,公共政策活動是由問題構建、方案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和政策調整所構成的完整系統。所以,真正充分的話語權分享應是從政策問題構建開始。但是,實踐表明,現行政策的公民參與往往是在方案的制定階段進入并給予充分重視。此時,公眾只能就已定的所要解決的問題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對于“是不是”公共政策問題,“值不值得、應不應該”解決這一問題則沒有發言權。只要政府認定了就是政策問題,而究竟是怎么認定的、如何確保認定的科學性似乎顯得不重要。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在某些情況下,公眾在問題構建時確實有表達的“權利”。只不過這種權利的使用并不具有影響力,即沒有“權力”。此時,公眾話語權的作用僅僅體現在圍繞政府已經確認的問題進行論證并給予肯定和支持的表示。實質上,這是政府利用話語“霸權”在人們內心深處設定先入為主的“話語”邏輯,以此塑造著特定時期公眾的認知特點、價值偏好和行動方式,這必然會影響到特定社會問題的識別和認定。真正的民主體制必須給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全過程的機會,因為公共政策作為一種利益和價值的分配機制,政策問題構建能夠首先界定予以分配的去向,即向哪分配,然后才是政策方案確定的如何分配的問題。所以,政府必須從政策問題構建開始就傾聽民眾的聲音,從而保障公眾話語權全過程的享有和充分行使。(二)我國公共政策問題構建中公眾話語權分享的實現路徑1.公共政策問題構建中公眾話語權分享的核心:公共政策問題的類型公共政策問題涉及社會的各個領域,并不是所有的問題在認定時都需要公眾的參與,如有關國家機密的外交、國防問題等;公眾也不是對所有的問題都感興趣,公眾對政策問題確認及其原因分析的參與是有選擇的,因為“政策問題不同,公民參與的收益和成本之間的權衡也不同”,按照達爾的說法,“如果你認為同可以預期從其他活動中得到的報酬相比,從政治介入中得到的報酬價值較低,你就不大可能介入政治”。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眾參與的驅動力來源于各種各樣的利益需求,政策問題性質不同,對社會公眾的影響不同,公眾參與的動力也不同。由此,必須弄清到底什么樣的問題是公眾應該參與的和公眾愿意參與的。在這些問題進行構建時,政府必須保證公眾的話語權。2.公共政策問題構建中公眾話語權的分享必須是真實的福克斯和米勒認為,只有公共政策的話語形式具備真實性,使用合理的語言并造成某種對抗性的緊張關系,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一方面,為了避免陷入官僚制民主模式的獨白性言說,我們期望著爭辯、論證、反駁,而不是表面和諧的異口同聲,也就是說,公眾話語權與政府話語權是一種結構性的關系,他們之間既是平等的,同時又是對抗的、相互辯駁的。因此公眾在使用話語權時,必須是真誠的、具有意向性的及實質性的貢獻,這些就是話語正當性的條件。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說而不聽”、“聽而不證”,我們期待政府給予公眾的話語充分的重視,公眾參與的價值,并不僅限于對特定利益的追逐,而是通過行使話語權,表達各種偏好、提供各種信息、與決策主體進行富有誠意的交流,從而使決策的過程更加開放和透明。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公眾話語權的分享就是對決策者和特定利益集團話語霸權進行制約,從而使政策運行自始就彰顯“公共性”。否則,公眾參與就只能是一個空洞的符號,隨之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影響就是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3.公共政策問題構建中話語權的分享要形成常態機制公共政策問題的考察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如果等到社會問題日趨嚴重的“癥狀”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社會不滿情緒反應已經達到爆發的臨界點,再來確認該問題,不僅會影響政府形象,甚至會造成社會的震蕩和失穩。公共政策問題構建的這一特性,要求公眾話語權的分享亦要具有前瞻性。公眾參與政策問題構建不再是簡單的聽證或者是成為咨詢委員會的成員,而是形成一種常態機制,通過定期召開公民論壇、展開民意調查等形式,讓公眾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使得引起公共決策者深切關注的公共問題更多地由此產生。這種常態機制可為公眾話語權的使用提供一個穩定的平臺和雙向溝通的通道,保證公眾與公共政策決策中樞在平等、公開、信息透明、相互尊重和主動參與氛圍下,對具有重大影響但充滿爭議的議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并形成共識。

作者:孫萍鮑麗明單位:東北大學沈陽化工大學

查看全文

“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法話語權芻議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需要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應建立在各國認可的有效規則基礎上。擁有國際法話語權,通過對“一帶一路”相關議題的設定和規則制定,提供和制定更多合理有效的國際法規范,更有利于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實現合作共贏的構想。由于歷史、文化理念以及傳統思維的影響,中國在國際法話語權的話語內容、話語平臺及話語反饋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中國應該創新話語內容,加強話語平臺的利用和建設以及增強話語反饋積極效果,以此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際法話語權;話語內容

“一帶一路”是我國新時期對外關系的頂層設計和重大構想,其宗旨是通過開放、包容的區域經濟合作實現沿線各國和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共同發展。如何實現愿景是目前許多領域都在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從國際法角度,“一帶一路”宗旨的實現離不開調整中國與沿線各國關系的國際法規則,擁有國際法話語權是制定這些國際法規則的前提。因此,國際法話語權對“一帶一路”宗旨的實現尤為重要。

一、國際法話語權對“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意義

1.國際法話語權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方面。國際話語權是國家通過一定話語平臺,就國家事務和相關國際事務提出并闡釋觀點,從而引導、控制國際輿論發揮國際影響力,并得到其他國家接受和認同的權利和權力。國際話語權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國際話語權掌握在哪個國家手里,哪個國家就能利用話語優勢維護其國家利益。國家的國際話語權體現在各個不同領域,其中,國際法話語權是其重要方面,是國家擁有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體現。國際法是各國在國際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各種原則、規則和制度[1]。國際社會的發展使各國越來越意識到法律規則的重要性,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經貿交往更需要國際法并依賴國際法律規則的保障。誰擁有國際法話語權,誰就能在國際法律規則的制定中形成有利于本國利益的規則導向,從而占有國際話語權優勢。“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重大構想,其實施需要沿線各國的接受與認同。“一帶一路”地理涵蓋的范圍是亞歐非大陸及其附近海洋,沿線國家既有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也有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蘭教立國的;既有認同西方價值觀的,也有秉承東方理念的[2]。與這些有著不同制度、不同信仰和價值觀,以及有著不同經濟利益需求的國家發展經貿關系,必須有能夠協調各國意志,反映不同利益需求的法律規則作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求同存異基礎上的相互協調,也才能發掘聚同化異帶來的互補潛力。因此,國際法話語權是推動和發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關系新規則和新秩序的關鍵,是提升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國際話語權重要手段。2.國際法話語權是制定有利于“一帶一路”實施的法律規則的基本條件。全球化趨勢使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有賴于各國之間的合作,要實現國際合作,意味著接受共同認可的能將各成員緊密團結和制約在一起并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則。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任何一個國家都想通過這些規則實現利益最大化,更多體現本國意志。“一帶一路”本身不是一個國際組織或者國際協議,不具有實體和固定機制或治理框架,而是一系列倡議、項目的綜合[3]。這一戰略的實施需要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要建立在各國認可的有效規則基礎上。國際經貿交往與合作是一個整體國際秩序問題,“一帶一路”是“以我為主”的構想,其必須在一個體現中國立場、觀點和話語的國際秩序下進行,并依賴于這一有效秩序的保障[4]。誰擁有規則的話語權,誰就能在規則制定中最大限度地體現本國意志,從而建立有利的國際秩序。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以來,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有的國家認為這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這種誤解對“一帶一路”實施十分不利。如果擁有國際法話語權,通過對“一帶一路”相關議題的設定和規則制定,提供和制定更多合理有效的國際法規范,能更明確清晰地表達中國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立場。3.國際法話語權有利于中國的價值理念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有效傳播。在國際關系中,一個國家及國家政策能否被其他國家理解和認同,該國的價值理念是否具有普適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和諧世界”“合作共贏”等理念是在尊重其他國家價值觀基礎上提出的,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利益需求。國際法話語權有助于形成體現中國價值理念的規則導向,使國際社會特別是沿線各國接受認同中國的發展理念,理解“一帶一路”所秉承的“合作共贏”理念的包容性,愿意與中國一道推進“一帶一路”實施,實現共贏的構想。總之,中國是“一帶一路”的倡議者,只有中國才能更好地詮釋“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刻內涵。中國能否在國際法律制度框架內,通過設置與“一帶一路”相關議題,形成有利于“一帶一路”實施的規則導向,使沿線各國接受中國的話語及其政策行為,并愿意履行相關義務,對“一帶一路”愿景的實現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當前中國國際法話語權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

摘要:微媒體的產生給傳播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對傳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建構產生沖擊和挑戰。分析微媒體視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弱化及其原因,通過堅持話語權的理論導向、依托微媒體平臺提升話語權的影響力、增強話語的對話藝術、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微媒體駕馭能力等途徑來建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關鍵詞:微媒體;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構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展,“微”的形式已經無限的擴展,傳媒大師麥克盧漢說過,任何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是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基于手機客戶端為主體的微信、微博、短視頻、新聞客戶端等微媒體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微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便捷而又簡單,信息傳播內容豐富多樣,影響范圍廣泛,人人都能成為輿論傳播者。微媒體創新了話語傳播的途徑,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廣泛的平臺。但機遇往往伴隨著挑戰,面對全新的話語環境,如何在微媒體平臺中構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微媒體視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弱化及其原因分析

(一)微媒體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和碎片化削弱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微媒體的產生,以微的形式創造了新的話語場域。微媒體環境下話語信息內容繁雜、覆蓋范圍廣、傳播速度快,信息的傳遞、接收和處理能實現一體化,信息的傳輸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實現了傳播的及時性和高效化。微媒體的便捷性,青年獲得權威信息的渠道增多,受教育者不再依賴教育者的言語傳輸來獲得信息,他們和教育者之間形成平行的接收教育信息的關系。話語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使得話語主導權的局面被打破,青年不再完全依賴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者的信息權威,因此導致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不斷被弱化。思想文化的傳遞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來實現,微媒體在傳遞信息時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媒體的碎片化利用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向人們提供碎片化的信息。與傳統媒體敘事宏大、語境嚴肅相比微媒體自帶的網絡語言簡明扼要、詼諧新奇,更容易被青年群體所接受。但是微媒體信息“碎片化”導致青年在接受信息、閱讀信息的過程中,近停留在淺層化的狀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容往往都帶有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如果青年不加以深入思考,只是碎片化的閱讀,不能做到入腦、入心的話就很難實現被教育。(二)微媒體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理論創新不足。先進的理論和與時俱進的話語權創新體系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確立的關鍵,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微媒體中實現自身的話語權,首先就要自身理論的正確性和真理性。在微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平臺逐漸被拓寬,但是話語權的理論創新卻呈現不足的現象。在微媒體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被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理論并沒有跟隨微媒體的發展而及時更新理論基礎。在微媒體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依然帶有濃厚的傳統氣息,政治和行政色彩濃厚,與現實結合的不夠緊密,缺乏相應的親和力。話語權理論創新不足和滯后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體這一平臺中的實踐缺少理論指導,從而影響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實現,導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弱化。(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體平臺建設力度不足。微媒體的便捷性、互動性和廣泛傳播性為當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更加寬泛的傳播平臺,但是目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媒體平臺建設力度不足。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微媒體技術、開辟新渠道、占領微媒體新陣地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官方媒體在微媒體中的領軍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雖然《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傳統媒體都相繼推出了微媒體新聞客戶端,各大政府部門也擁有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官微、甚至是短視頻賬號,但是其影響力和關注度卻有待提高。微媒體平臺中能夠擔當“輿論領袖”的官方媒體較少,微媒體視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內容吸引力不足,內容相對陳舊、創意性不強、特色不夠明顯。對微媒體的管理缺乏經驗,在防范錯誤思想的傳播、應對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需要進一步改進。在微媒體平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力度不足導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被弱化。

二、微媒體視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建構途徑

查看全文

研究生思想政治話語權的困境與對策

摘要:研究生是國家事業發展中人才和科技競爭的重要儲備,也是意識形態工作中的重點對象,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與本科生不同。本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其目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培育素質過硬德才兼備的復合型隊伍、發揮課堂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等完善策略。

關鍵詞: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工作在報告中被明確提出,要牢牢掌握其工作領導權,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在校學生歷來都是意識形態斗爭中的重點對象。而體現有效掌握高校意識形態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高校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研究生處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群體,也是國家事業發展中人才競爭的重要儲備,其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與本科生不同,不能照搬照拿,要針對研究生群體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建構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的研究現狀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內涵界定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備較強的話語能力,承載道德規范、政治站位、思想觀點的話語,對研究生群體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引導、教育,使研究生具備一定社會需求的影響力。2013年3月的《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中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道德和學風教育融入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掌握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就能在研究生培養各環節掌控其科學道德、學風等教育方向。隨著國家“雙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不斷推進,無論是形勢需求還是實質需要,都需著力構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掌握意識形態,有利于高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建立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在CNKI總庫中,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為“主題”檢索,共檢索公開發表文獻4篇,即廣西大學周俊麗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實踐研究》,蘭州大學杜敏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劉姝君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建構研究》,西南大學王國澤的《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話語建設的現實際遇及策略研究》。從檢索結果來看,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的研究只有1篇,其他3篇偏向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幾。隨著研究生人數的擴招,其群體規模與本科生相差無異,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像本科生一樣得到社會關注。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困境

查看全文

新課堂學生話語權的缺失及構建透析

論文關鍵詞:新課堂話語權構建

論文摘要:傳統課堂“師本位”的教學思想是課堂話語權缺失的主要原因。新課堂要求構建一種基于學生主體性的話語權。本文試圖對新的學生主體性的話語權做出探討,并對其構建提出幾點建議。

(一)學生話語權的內灑

話語是主體表達自身思想、情感、態度的主要的方式,它代表著一種權力。后現代哲學家福柯認為,“話語是一種權力關系,它意味著誰有發言權,誰無發言權。”“盡管它是一種隱蔽的,表面上無行為人的控制系統,然而他在社會中是一種真實的權力。”福柯稱這種權利為話語權。實際上,語言的權力并不是來源于話語符號系統本身,符號系統自產生以來,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思想的工具。話語中權力的獲得更多的是說話者社會權力和地位在話語符號系統中的折射和反映。

學生的話語權是指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在教育活動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所具有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見解的權利。它不僅包含學生在課堂教學行為過程中通過師生、生生等交往活動主動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和情感的權利,還包括以書面成果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作品中學生思想、見解表達的權利。學生的話語權是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獲得而確立的、它是學生作為“人”所本應具有的權利,可是由于教育的某種“異化力量”,學生的話語權屢遭缺失。

(二)傳統課堂中學生話語權的缺失

查看全文

學生話語權的缺失及建立

摘要:傳統課堂“師本位”的教學思想是課堂話語權缺失的主要原因。新課堂要求構建一種基于學生主體性的話語權。本文試圖對新的學生主體性的話語權做出探討,并對其構建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課堂話語權構建

一、學生話語權的內灑

話語是主體表達自身思想、情感、態度的主要的方式,它代表著一種權力。后現代哲學家福柯認為,“話語是一種權力關系,它意味著誰有發言權,誰無發言權。”“盡管它是一種隱蔽的,表面上無行為人的控制系統,然而他在社會中是一種真實的權力。”福柯稱這種權利為話語權。實際上,語言的權力并不是來源于話語符號系統本身,符號系統自產生以來,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思想的工具。話語中權力的獲得更多的是說話者社會權力和地位在話語符號系統中的折射和反映。

學生的話語權是指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在教育活動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所具有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見解的權利。它不僅包含學生在課堂教學行為過程中通過師生、生生等交往活動主動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和情感的權利,還包括以書面成果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作品中學生思想、見解表達的權利。學生的話語權是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獲得而確立的、它是學生作為“人”所本應具有的權利,可是由于教育的某種“異化力量”,學生的話語權屢遭缺失。

二、傳統課堂中學生話語權的缺失

查看全文

課堂學生話語權缺失及原因探索

摘要:課堂學生話語權公平缺失是傳統課堂的一種常見現象。新課堂要求構建一種基于生命性、自由性和發展性的公平學生話語權。對傳統課堂學生話語權公平缺失現象從社會學視角做出歸類,并且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倫理文化和意識形態等角度對傳統課堂學生話語權公平缺失成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話語權;公平缺失;成因

一、學生話語權的內涵

話語不僅是以抽象語言符號為載體所表達的內容,也是主體表達自身思想、情感、態度等的主要方式,甚至是一種權力機制。正如德賴弗斯和拉比諾所闡明的,“話語是一種權力體系,它意味著誰有發言權,誰無發言權。”“盡管它是一種隱蔽的,表面上無行為人的控制系統,然而他在社會中是一種真實的權力。”福柯稱這種權力為話語權。學生話語權是指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在教育活動中,尤其是在課堂中所具有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見解等的權力,包含口頭和書面兩個方面。

二、公平的學生話語權特征

嚴格說來,課堂話語公平應該包括師生間話語公平和生生間話語公平。但本文的學生話語權是作為一個整體,相對于教師話語權而言,所以本文也只分析課堂師生間話語權公平缺失現象,而不分析學生內部的話語權公平問題。再說,生生間話語權公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教師的不公平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造成的。

查看全文

國際體育話語權現狀及困局解讀

1話語權的相關概念界定

1.1什么是話語權

話語權簡而言之就是說話的權力,也是控制輿論的有力力量。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掌握了輿論的走向。

1.2什么是國際話語權

目前,國際話語權還沒有很準確統一的定義,不同的領域的研究者對國際話語權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本文選取在傳播學界和國際關系學界中兩個最具形象的典型定義來闡述國際話語權的定義。國際話語權簡單來說就是影響和控制國際輿論的能力。國家實力、傳播平臺和話語權隊伍是掌握話語權的三大前提,而傳播議程設置、輿論導向把握和傳播表達方式,則是實現有效話語權的重要因素。國際話語權顧名思義就是在國際舞臺上說話和發言的權力,影響和調控國際輿論的權力。[3]誰掌握了話語權,可以說就掌握了國際的輿論走向。國際主導權,也就是國際話語權爭奪的最主要的內容。掌握了國際話語權,在應對國際紛爭中就增加了為自己贏得利益的籌碼。從根本上講,今天人們要爭奪和提升的國際話語權,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權力。話語權不是天然的稟賦,而是爭取甚至斗爭的產物。

[4]1.3什么是體育國際話語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