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哲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14:59: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和諧哲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弘揚和諧哲學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建設和諧文化。馬克思曾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需要我們對之作出哲學思考。
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烏托邦?!稕Q定》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fā)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xù)過程?!笨梢哉f,弘揚和諧哲學就是尊重辯證法,講求正確認識矛盾、積極化解矛盾。
馬克思認為,“兩個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泵艿膬蓚€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是事物發(fā)展的普遍過程。而正確認識和不斷化解社會矛盾,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辯證法告訴我們,對立統一關系普遍地客觀地存在于事物自身,而斗爭性與同一性的相互過渡使得事物經過“否定之否定”不斷呈現上升和前進。也就是說,斗爭性(否定面)與同一性(肯定面)共同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斗爭性不斷打破平衡而打造新的平衡,同一性不僅承認“對立―矛盾”,而且有能力化解“對立―矛盾”。這種平衡的不斷打破和不斷建立,昭示著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內在和諧。
辯證法是大智慧。敬重“對方”,在“相反相成”中實現“和解―和諧”,這正是自我存在和發(fā)展的契機。視他者為敵,斬盡殺絕,最終是兩敗俱傷。弘揚和諧哲學,就是要敬重“對方”,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倡導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當然,弘揚和諧哲學,不是模糊或取消矛盾,也不是不講矛盾的斗爭性,而是區(qū)別矛盾斗爭的不同性質和具體發(fā)展階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掌握不同的“火候”和“分寸”,正確處理和化解矛盾。只見矛盾斗爭的普遍性和絕對性,不見具體矛盾斗爭的相對性、條件性;只見矛盾統一的相對性,甚至只講斗爭性不講統一性,搞“斗爭崇拜”,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
辯證法是方法也是道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弘揚和諧哲學,就是善于從對立的事物中看到統一性,看到它們怎樣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進而找出解決矛盾的辦法。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認識差別和利益沖突,存在影響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對于這些矛盾和問題,要用和諧的思維去認識,用和諧的態(tài)度去對待,用和諧的方式去處理――從始至終貫之以和諧理念、和諧精神,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
這需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fā)展社會事業(yè),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以人為本,還體現在對人的處理要重在教育,即使是對犯罪分子,在給予應得懲辦的同時也要盡可能給予自新之機。
和諧哲學心得
哲學是文明的活的靈魂,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時代變革需要哲學提供新的思維工具,而哲學也需要在吸納時代思潮中獲得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當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實踐,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新的實踐要求哲學作出新闡釋、新突破,從理論形態(tài)上真正實現由斗爭哲學向和諧哲學的轉換,為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科學的方法論基礎。
和諧哲學的核心是系統辯證法,著眼點是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協調發(fā)展,落腳點是人的解放和幸福,因而和諧哲學是一種系統哲學、建設哲學、人本哲學。
從矛盾辯證法到系統辯證法:和諧哲學的理論基石
傳統矛盾觀是斗爭哲學的根基。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分為二是事物的根本特征,“統一物是由兩個對立面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成兩半時,這兩個對立面就顯露出來了”;和諧產生于對立,“自然也追求對立的東西,它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斗爭是普遍的法則,“正義就是斗爭,一切都是通過斗爭和必然性而產生”;戰(zhàn)爭也是普遍的,“戰(zhàn)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赫拉克利特關于對立面統一的思想達到了那個時代對事物運動變化規(guī)律認識的最高峰,因而列寧稱他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矛盾學說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深化,而赫拉克利特的這些基本觀點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一再被強調和發(fā)揮。
系統辯證法是對矛盾辯證法的繼承和發(fā)展,它在近代以來在克服形而上學的哲學變革過程中,在概括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新成果,總結復雜性科學的方法論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系統辯證法并不否定矛盾的存在及其推動事物運動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但它把矛盾置于系統的普遍聯系之中,強調整體大于部分,系統整體的質決定部分的質。任何事物都是多種多樣關系的總和,任何事物都互為中介相互聯結,把“一分為二”的矛盾觀作為普遍方法論觀察判斷萬物之間多維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聯系,勢必把無限豐富無限生機的世界割裂化、簡單化、凝固化。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個活的有機體,是一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主體與社會客體等矛盾要素互動互生的復雜系統,把社會歷史看作是一個由不同動機的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合力交互作用過程,體現了系統辯證法的整體性、動態(tài)性、過程性原則。系統辯證法對傳統矛盾辯證法的超越,就在于它強調矛盾與整個社會機體的結構的不可分割性,強調矛盾與該結構的存在條件和制約因素的不可分割性。傳統矛盾論中所謂對立面的統一只是在把整體還原分割為部分的前提下,作為“簡化模型”才有意義。可以說,傳統矛盾論本質上是形而上學的一種形式,它在不相容的兩極對立中思維,盡管在依具體對象的性質而展開的領域中可能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它每一次都有一個界限,一旦超過這個界限,它就會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在方法上和實踐上會陷入無法解決的矛盾。
以系統辯證法為核心的和諧哲學將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指導,為人類化解現代社會困境、建設和諧世界做出貢獻。
和諧社會需要哲學支撐
緊隨和諧社會其后的和諧哲學,一經出現即引起熱議,主要有:是否有和諧哲學,如果有,其科學內涵是什么;什么是古代的和諧哲學,它與現今提出的和諧哲學的聯系和區(qū)別在哪里,以及如何應用和諧哲學闡明由于它的相對性制約構建和諧社會是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對它的研究為推進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觀點和方法,不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一、和諧哲學是革命哲學和建設哲學發(fā)展的結果,它是以唯物辯證法為科學基礎的,把革命哲學和的哲學歸結為斗爭哲學是不妥當的
哲學從來就有理論哲學和實證哲學之分,后者在黑格爾有自然哲學、歷史哲學和法哲學,現在則是更多地部門哲學;在我國又有革命時期的哲學和鄧小平的發(fā)展哲學等的過程哲學。現今熱議的和諧哲學則是建國前后革命哲學和后來建設哲學的發(fā)展,是為了滿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的一種實證哲學。是對我國古代“和以萬邦,諧以萬民”和諧思想的傳承,也是應對改革開放階段性特征發(fā)展戰(zhàn)略的哲學基礎。和諧哲學就辯證法而言,它是以唯物辯證法為基礎的,首先,和諧與斗爭、不平衡和運動相對應的同一、平衡和靜止,是“對立面的總和與統一”。和諧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運動應當從它的反面即從靜止中找到自己的量度”,同理,人們追求和諧正是以承認差異和矛盾為前提,沒有差異和矛盾就沒有所謂和諧和不和諧的問題。即使“在社會主義下,對抗消滅了,矛盾存在著”。其次,絕對的靜止、無條件地平衡并不存在。在和諧與不和諧的對立統一中,不和諧的斗爭破壞了和諧的統一,和諧變成不和諧,統一變成不統一,就需要建立新的統一和構建新的和諧,所以,“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fā)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因此只有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與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才能構成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最后,社會主義與其他一切社會一樣,是在不斷地揭露和解決矛盾中發(fā)展起來的。一方面,和諧要正視矛盾,化解矛盾和解決矛盾;另一方面解決矛盾的利益協調,統籌兼顧,合作雙贏,求同存異,又成為主要的方法和方式。因此,我們的任務不是否定矛盾斗爭和不和諧的存在,而是要按照事物的本來辯證法,制定正確的政策,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矛盾的轉化,在揚棄不和諧中構建社會主義新的和諧。在唯物辯證法中,抽象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并不存在,和諧與不和諧是它在現今的歷史形態(tài)。隨著我國階級斗爭時期的成為過去和世界范圍內冷戰(zhàn)的結束,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階級斗爭為綱,建立和諧世界取代世界革命,在對立統一的運用中特殊性、統一性取代過去的普遍性、斗爭性,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表現形式,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因此就把列寧和當年為了滿足革命時期的需要強調普遍性、斗爭性歸結為是一種斗爭哲學。同樣,正如共產黨人會對復雜形勢產生誤判因而犯了錯誤一樣,也不能把晚年由于片面強調斗爭性,忽視統一性,在實踐中犯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就把的哲學等同斗爭哲學。事實上,在對對立統一的表述中,不但把同一性當作矛盾存在的前提,并指出舊事物矛盾的破裂和新事物矛盾的產生,是新的同一取代了舊的同一的結果,同一性貫穿于矛盾發(fā)生和解決的全過程。應當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強調特殊性、同一性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必要和正確的,但因此就認為特殊性、同一性也是普遍的、絕對的,從而否定普遍性、斗爭性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則是沒有根據的。因為相對與絕對不是兩個事物而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部分和階段的兩重性。相對與絕對和同一與斗爭、平衡與不平衡、運動與靜止屬兩個不同的層次,正是前者賦予后者相對與絕對的不同性質。所以,恩格斯指出,“個別運動趨向平衡,總的運動又破壞平衡?!倍恍圆皇浅橄?、一般的,而是具體、現實的,“真實的具體的同一包含著差別和變化”,而抽象的同一則永遠也不能超越自身,相反,卻混淆了相對與絕對的界限。
二、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和諧哲學思想,東西文化殊異在辯證法則是相通的,但他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原則的區(qū)別
我國是個有著辯證法傳統的國家,有著豐富的和諧哲學思想。天人合一,和合一體,和實生物,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平和怡寧源遠流長?!兑捉洝氛f,“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在老子那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鬃觿t強調,“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說,“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正理也”。在北宋有張載的和的哲學,他提出“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說的是事物必有對立,對立則引起斗爭,斗爭的結果是矛盾的調和。到了明清之際則有方以智合的哲學,他在《東西均》中作出“盡天地古今皆二也”的論斷,還說,“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相互連接的統一即合二而一。但古代的和諧哲學強調的同一、平衡和靜止并不否認斗爭,在《易經》等典籍中,提出“和實生物,同而不繼”,殊途同歸,求同存異,因為“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矛盾和發(fā)展靠和而不是靠同,和與同不一樣,包括不同,同不能容異,和不但容異,而且也必然有異,不是無差異和無矛盾的。由于地緣造化和歷史積淀不同,中國文化由儒家、道家和釋教生成,西方則由古希臘的哲學、羅馬的法和基督倫理集聚。存在著前者重人文、講整體和靠人治,而后者強調實證、提倡個體和注重法治的諸多殊異,在辯證法上雖各有側重迄今仍有很大的互補性,但其精神實質則是相通的。和諧同樣是古希臘哲學的范疇,畢達哥拉斯的“數”,赫拉克利特的“音樂”,阿歷斯多德的“天體和諧”和“審美是主客體的一致”等,所以柏拉圖等認為,“美即和諧”和“法治即公平”。但他們又認為,“是對立面產生和諧,而不是相同產生和諧”。在古代有芝諾的“兩分法”,柏拉圖的“個別與一般”,阿歷斯多德的“歷史的批判”。在近代,有康德的“二律背反”和黑格爾的“矛盾、斗爭和轉化達到新的統一”。他們與我國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指出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其聲相和,前后相隨”是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而“禍福相倚,福禍相伏”,以及《易經》中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則包含著物極必反相對與絕對的辯證法等,如出一轍。而我國和西方古代特別是近代集大成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也為我們現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哲學基礎。但所有這些尤其是我國古代的辯證法仍屬樸素辯證法的范疇,他們是也只能是猜到了客觀辯證法,還不是主客觀辯證法的統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有原則區(qū)別的。首先,古代的和諧哲學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但其中許多人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在那里是“頭腳倒置”,他們是“唯心地、抽象地發(fā)展了的”。即使是費爾巴哈在社會問題上有過令人贊嘆地描述,卻仍未能擺脫上半截是唯心論的厄運。馬克思主義的和諧哲學則堅持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即“觀念和事物的一致不是主觀的”。既摒棄了唯心論的“神本”,又克服了機械唯物論的“物本”,是唯物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的統一。其次,古代無論是和的哲學還是合的哲學,他們已了解到“和諧是存在之基,矛盾是變化之源”的機理。不但看到了事物的矛盾的平衡和和諧一面,還注意到“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的對立必然引起斗爭,還猜到了物極必反的斗爭的絕對性。但幾乎所有的和諧哲學,無論是《中庸》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并不相?!?,還是馮友蘭的“仇必和而解”和“仇必仇到底”(《中國哲學史新編》)。雖有其價值的一面,但他們都把追求和諧當作最終目的,都無不認為矛盾斗爭的結果是矛盾的調和而不是矛盾的解決。但矛盾的斗爭和轉化,不管是一方克服另一方,還是雙方通過自身的揚棄形成了新的矛盾,沒有舊的統一物的破裂和新的統一體的產生,自然界和社會就不可能發(fā)展。恩格斯指出,辯證法“也有保守的方面”,所以“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古代和諧哲學的根本區(qū)別。最后,建立在古代和諧哲學基礎上的和諧社會,不論是追求的理想,還是存在太平盛世,但由于受到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不是陷入空想,就是沒有完全變成現實。馬克思把階級社會定為史前史,而把“自由人的聯合體”當作是建立在新的和諧哲學基礎上的和諧社會,它是建立在非對抗性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社會。所以,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與過去只能實現社會和諧而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相區(qū)別。
三、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一種理論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非對抗性使和諧社會成為可能,它的相對性制約構建和諧社會是個不斷推進的過程
淺談黃老哲學與企業(yè)和諧
淺談黃老哲學與企業(yè)和諧
“黃、老”——我想大家都知道“黃”是誰,“黃”是黃帝,就是我們的開國祖先,是指的軒轅皇帝。他有一本經叫《陰符經》,334字,這本經不太流傳,在唐朝的時候很有名,可是后來很少人提到這個《陰符經》?!袄稀本褪抢献永疃?,他著了一本書叫《道德經》,這本書流傳得很廣。《道德經》里五千八百字都是老子的話,都是“老子說”。黃老哲學的精髓是什么?現在理解就是三點:1、唯物論;2、辯證法;3、社會主義。黃老哲學最基本的一個思想就是“和”,有了“太和”,不論人際關系、社會、國家、企業(yè)和民族的形態(tài)都會是和諧的。
這個“老子說”很時髦,美國總統里根在其就職演說中也提到“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美國紐約時報作過一個世界上銷量最大的書的調查:結果是《圣經》和《道德經》排在前兩位。為什么黃老哲學這么受到世人的關注呢?這和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其理論對于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中國歷史上有“漢唐盛世”,“漢唐盛世”是什么呢?大家知道漢朝從漢高祖劉邦至漢武帝劉徹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叫“文景之治”,唐朝從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叫“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由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使?jié)h唐兩個朝代當時國家強盛,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yè),使在世界上的地位空前高。當時叫我們中國人“唐人”,世界各國學者到中國留學,做生意,學習中國的管理方法,例如日本、韓國,其管理方法,機構的設置,文化等到目前為止,還到處保留著唐朝時遺跡。那時的中國在世界的地位相當于現在美國在世界的地位,為什么能這樣,當時統治者用的就是“黃老哲學”作為治國理論。所以說“黃老哲學”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同樣,當年成吉思汗西征時,把這種文化帶到了歐洲,當時別人都看不懂,于是拿給歐洲最有學問的人萊布尼茲看,他看了后對中國人的智慧佩服的五體投地,后來他的繼承者大哲學家康德、黑格爾都受“黃老哲學”的深遠影響,黑格爾當時用來治理德國,就在德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了一個新德國,德國之所以后來強盛了,全靠黑格爾,黑格爾是德國的大圣人、大恩人,而且能轟動所有的青年,所以稱黑格爾是德國青年的導師。為什么他能替德國立功呢?就是運用了老子學說中的辯證法!
那么,既然“黃老哲學”這么有名,他跟企業(yè)和諧有什么關系呢?
第一,“黃老哲學”中講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現代意義就是人的軀體和精神是合一的,是不可分離的。不論是國家、企業(yè)、個人,都要有精神,否則是行尸走肉。企業(yè)精神是什么,他不就是一個企業(yè)的文化嗎?精神也可以當魂魄,國有國魂,企業(yè)有企業(yè)的生命和文化,一個企業(yè)只知道掙錢,沒有生命文化,那個企業(yè)是個死的企業(yè),做不長的,做大了也得垮。
和諧哲學論文
一、基本概念的突破
從科學史和哲學史中可見,理論體系的重大突破需要以基本概念的突破為前提。如愛因斯坦突破了時空概念,得出了相對論;馬克思發(fā)展了物質概念,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那么創(chuàng)建和諧哲學需要突破的基本概念便是信息概念。
信息完全不同于物質。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物質不生不滅,是守恒的,但信息卻不守恒。信息可以無中生有、可以湮滅、可以放大縮小、可以畸變失真、可以無限擴散。這樣,以信息為本源的科學技術也就可以無限擴散,可以學習、共享。但以物質為本源的各種工農業(yè)產品,由于物質是守恒的。故物質產品只能分享不能共享。一件物質產品,你拿去了,我就沒有了。工業(yè)時代以生產物質產品為主,為爭奪物質產品,剝削產生了。這時階級斗爭就不可避免,故工業(yè)時代的哲學只能是斗爭哲學。
20世紀下半葉,高新技術蓬勃發(fā)展,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兩大車輪,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快速發(fā)展,還不到半個世紀,當前社會正向更高層次的知識社會躍進。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社會生產力基礎發(fā)生了質變,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向知識生產轉變。從爭奪物質產品,到共享知識產品,使人類社會從斗爭向和諧轉化。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特大系統,它是由無數個子系統構成的。各個子系統義是由更小的子系統構成。小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一個系統。而構成系統的三基元是物質、能量、信息。這樣,由于信息的加盟,使物質的概念發(fā)展到系統的概念: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構成系統,而系統是由物質、能量、信息構成。
二、和諧哲學的三條基本規(guī)律
和諧哲學分析論文
一、基本概念的突破
從科學史和哲學史中可見,理論體系的重大突破需要以基本概念的突破為前提。如愛因斯坦突破了時空概念,得出了相對論;馬克思發(fā)展了物質概念,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那么創(chuàng)建和諧哲學需要突破的基本概念便是信息概念。
信息完全不同于物質。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物質不生不滅,是守恒的,但信息卻不守恒。信息可以無中生有、可以湮滅、可以放大縮小、可以畸變失真、可以無限擴散。這樣,以信息為本源的科學技術也就可以無限擴散,可以學習、共享。但以物質為本源的各種工農業(yè)產品,由于物質是守恒的。故物質產品只能分享不能共享。一件物質產品,你拿去了,我就沒有了。工業(yè)時代以生產物質產品為主,為爭奪物質產品,剝削產生了。這時階級斗爭就不可避免,故工業(yè)時代的哲學只能是斗爭哲學。
20世紀下半葉,高新技術蓬勃發(fā)展,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兩大車輪,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快速發(fā)展,還不到半個世紀,當前社會正向更高層次的知識社會躍進。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社會生產力基礎發(fā)生了質變,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向知識生產轉變。從爭奪物質產品,到共享知識產品,使人類社會從斗爭向和諧轉化。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特大系統,它是由無數個子系統構成的。各個子系統義是由更小的子系統構成。小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一個系統。而構成系統的三基元是物質、能量、信息。這樣,由于信息的加盟,使物質的概念發(fā)展到系統的概念: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構成系統,而系統是由物質、能量、信息構成。
二、和諧哲學的三條基本規(guī)律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和諧哲學
黨的*《決定》提出,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建設和諧文化。馬克思曾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需要我們對之作出哲學思考。
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烏托邦?!稕Q定》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fā)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xù)過程?!笨梢哉f,弘揚和諧哲學就是尊重辯證法,講求正確認識矛盾、積極化解矛盾。
馬克思認為,“兩個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泵艿膬蓚€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是事物發(fā)展的普遍過程。而正確認識和不斷化解社會矛盾,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辯證法告訴我們,對立統一關系普遍地客觀地存在于事物自身,而斗爭性與同一性的相互過渡使得事物經過“否定之否定”不斷呈現上升和前進。也就是說,斗爭性(否定面)與同一性(肯定面)共同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斗爭性不斷打破平衡而打造新的平衡,同一性不僅承認“對立—矛盾”,而且有能力化解“對立—矛盾”。這種平衡的不斷打破和不斷建立,昭示著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內在和諧。
辯證法是大智慧。敬重“對方”,在“相反相成”中實現“和解—和諧”,這正是自我存在和發(fā)展的契機。視他者為敵,斬盡殺絕,最終是兩敗俱傷。弘揚和諧哲學,就是要敬重“對方”,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倡導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當然,弘揚和諧哲學,不是模糊或取消矛盾,也不是不講矛盾的斗爭性,而是區(qū)別矛盾斗爭的不同性質和具體發(fā)展階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掌握不同的“火候”和“分寸”,正確處理和化解矛盾。只見矛盾斗爭的普遍性和絕對性,不見具體矛盾斗爭的相對性、條件性;只見矛盾統一的相對性,甚至只講斗爭性不講統一性,搞“斗爭崇拜”,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
辯證法是方法也是道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弘揚和諧哲學,就是善于從對立的事物中看到統一性,看到它們怎樣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進而找出解決矛盾的辦法。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認識差別和利益沖突,存在影響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對于這些矛盾和問題,要用和諧的思維去認識,用和諧的態(tài)度去對待,用和諧的方式去處理——從始至終貫之以和諧理念、和諧精神,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
這需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fā)展社會事業(yè),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以人為本,還體現在對人的處理要重在教育,即使是對犯罪分子,在給予應得懲辦的同時也要盡可能給予自新之機。
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哲學思考
和諧作為一個治國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對于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甚至對于人類文明,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它為我們考察和構建社會體制及文化形態(tài),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哲學理念、新的實踐邏輯,它對我們實現科學發(fā)展、造福人民,進而推進文明進程,提供了新的理論方向和思想動力。對于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我們必須從哲學的、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的深刻層面加以把握和理解。
首先,和諧是中華民族加快發(fā)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形成的一種社會意向、一種文化哲學。中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廣的超龐大的經濟體在逐步拓展和逐步深化的改革開放中持續(xù)高速發(fā)展,采取了首先激活那些最有可能激活的地區(qū)、部門和人群的創(chuàng)造性活力,采取把握關鍵的波浪式逐層推進的發(fā)展策略。這就不可避免地在總體性推進的同時,使原本潛伏著的局部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在一個發(fā)展了的空間中被放大。同時,由于某些經濟單位的粗放式的膨脹,造成資源和環(huán)境的巨大壓力。中國經濟走到了需要繼續(xù)保持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又需要轉變它的發(fā)展方式的關鍵時期,需要新的發(fā)展哲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需要的是“和諧的哲學”,強調各種積極的力量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互動互補,同心協力,為振興共同的事業(yè)而奮斗。這里,也推崇奮斗、競爭,強調與不良因素的斗爭,但其目的是克服不和諧因素而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和諧哲學是與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相適應的哲學,是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使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的哲學。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fā)展往往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是各種主客觀力量合力推動的結果。但是,合力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革命時代主張斗爭性的合力,和平建設時代則要著重發(fā)揮和諧性的合力。
其次,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強調和諧文化的重要性,旨在使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內化和深化為人民群眾的思想行為方式和日常生活理性。文化的要點在于“化”字,化入人心,廣為滲透,成為人的素質和習慣。在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工程乃是人心工程。和諧一詞在中國古代,本用于音樂,在禮樂教化中講究韻律和諧,它內化為人心,如《中庸》所說,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又泛化為人倫關系,比如喻夫妻和悅為“琴瑟和諧”,或如司馬相如彈給卓文君聽的《琴歌》:“交情通體心和諧”。最終引伸到政治領域,如《左傳》襄公十一年晉侯所說:“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睎|漢末年曹操的智囊、政論家仲長統說:“和諧則太平之所興也,違戾則荒亂之所起也?!痹鷳騽〖谊P漢卿說:“遂令魚共水,由此得和諧?!边@些語源學的分析可以給出這樣的啟示:其一,和諧是多音和鳴,是多樣性的協調,而不是孤音自鳴。其二,和諧是一個由人心至人倫,再至社會和政治的多層次互動的系統。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行為方式多姿多彩。生活方式出現多樣化,也帶來了思想接受和選擇的多樣化。現代性和后現代性,高雅和通俗,好萊塢和韓流,再加上電視和網絡上的熱炒和傳播,造成了中國文化的繁榮與浮躁并存。我們的和諧文化是面對多樣性、并且積極有效地引導多樣性的和諧,是面對復雜的矛盾、并且妥善高明地處理復雜矛盾的和諧。這樣的和諧,既是一種文化風度,又是一種文化能力。塑造和諧文化的能力表現在它不是簡單粗暴地壓抑和消解多樣性,而是運用大智慧,積極引導、協調、提升和規(guī)范多樣性,在多樣性之間求溝通、理解、對話和融洽,進而從中提煉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進動力。表面上看來它近乎晏嬰和孔子說的“和而不同”,但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它在“和而不同”之上追求超越“不同”的“大同”,追求眾志成城以全面振興中華的民族共識。
其三,以和諧文化作為精神樞紐的和諧社會,需要實實在在地使國家長治久安、齊奔小康,提高綜合國力。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使得我們從“一窮二白”轉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于發(fā)展著的中國來說,時間就是力量?;蛘哒f,時間的向前和力量的增長成正比。但是,中國發(fā)展的空間規(guī)模極大,時間速度極快,在相對單薄的家底上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難免在打破舊平衡而實現新平衡的巨大時間跨度中,存在著許多不穩(wěn)定、不平衡、不完善的中間狀態(tài)。這就使中國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期,又面臨著與前不同的矛盾多發(fā)期。而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戰(zhàn)略,是把機遇和矛盾這兩端進行綜合把握和全面的積極調節(jié)。
把握和調節(jié)的要點是什么?這是不能手忙腳亂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戰(zhàn)略家的思路是把握要點,要點在于國家的根本,在于全社會充滿活力的細胞。國家的根本在人民,而人民是由數以億計的家庭、鄉(xiāng)村、街道、社區(qū)、團體、機構、組織而組成的數量龐大的社會細胞。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所著重關注的是社會細胞的工程,由人心、人倫、人際關系、道德規(guī)范、社會公平、溝通協調和激勵機制做起,養(yǎng)育互愛互助、和睦相處、文明互勵、同心協力的社會細胞的良性生態(tài),有效地消解那些危害社會細胞良性生態(tài)的風氣和行為。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彼前选叭撕汀钡闹匾裕c天時地利這些在古代社會對人的活動制約作用極大的自然物質條件相比較而言的,在天地人的三才結構中特別重視人的作用,而且把“人和”作為一種關鍵性的國力,與城池的攻守、國家強弱、多助制勝聯系起來。社會細胞工程,實際上就是“人和”工程。對于中國這樣龐大的民族共同體,如果數以億計的社會細胞都處在良性狀態(tài)、都有進步、都提供正面的推動力,那么把這些良性、進步、動力乘以數億,就可以形成驚天動地的力量。如果大量的社會細胞出現不良的病變或有害的內耗,那么再以數億來相乘,就會產生不堪設想的人類災難了。所以說,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工程是一項凝聚和提升綜合國力的工程,也是造福于人類的工程,或者說是人類文明發(fā)展走向新境界的一面旗幟。
和諧社會哲學思考管理論文
摘要: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華夏大地上奮筆書寫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華麗篇章,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新世紀新階段,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命題,賦予和諧社會新的時代內涵,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政治智慧、歷史眼光和理論創(chuàng)新勇氣。為此,本文首先討論了構建和諧社會實現著“以人為本”的時代主題,接著分析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最后做了總結。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實際應用。
關鍵字:和諧社會;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唯物主義
1.引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拓寬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視野,是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fā)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認識成果。
2.構建和諧社會實現著“以人為本”的時代主題
“以人為本”是我們的時代主題,這是一種理念?!耙匀藶楸尽敝械娜耸菍ο螅臼窃瓌t、理念、要求。人有三層:個人、群體、人類;本有三義:相對人對物的依賴,把人當主體;相對人被邊緣化,把人當作依據;相對把人當作手段,把人當作目的。因此,它要求我們尊重人、關懷人、為了人。馬克思說:“人是人的最高本質”?!耙匀藶楸尽敝允菚r代主題是因為以前我們對人的關注不夠,對人的尊重不夠,構建和諧社會體現了對人的關懷,并為實現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和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耙匀藶楸尽笔侨俗杂傻卣加凶约旱谋举|,人的本質是人社會關系的總和。和諧社會為人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人的交往范圍大大地擴大了,人的關系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地增加了,人的本質越來越豐富了,更重要的是人的關系是和諧的?!耙匀藶楸尽睘榱巳耍瑥娜顺霭l(fā)不斷推動人的發(fā)展。這是一個人不斷自我超越、不斷實現自我、不斷獲得自由的過程,只有這樣才使得“以人為本”不至于空洞化,不至于是一種宣傳和口號。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哲學特征論文
摘要: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華夏大地上奮筆書寫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華麗篇章,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新世紀新階段,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命題,賦予和諧社會新的時代內涵,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政治智慧、歷史眼光和理論創(chuàng)新勇氣。為此,本文首先討論了構建和諧社會實現著“以人為本”的時代主題,接著分析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最后做了總結。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實際應用。
關鍵字:和諧社會;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唯物主義
一、引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拓寬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視野,是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fā)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認識成果。
二、構建和諧社會實現著“以人為本”的時代主題
“以人為本”是我們的時代主題,這是一種理念。“以人為本”中的人是對象,本是原則、理念、要求。人有三層:個人、群體、人類;本有三義:相對人對物的依賴,把人當主體;相對人被邊緣化,把人當作依據;相對把人當作手段,把人當作目的。因此,它要求我們尊重人、關懷人、為了人。馬克思說:“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以人為本”之所以是時代主題是因為以前我們對人的關注不夠,對人的尊重不夠,構建和諧社會體現了對人的關懷,并為實現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和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以人為本”是人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人社會關系的總和。和諧社會為人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人的交往范圍大大地擴大了,人的關系的種類和數量大大地增加了,人的本質越來越豐富了,更重要的是人的關系是和諧的?!耙匀藶楸尽睘榱巳耍瑥娜顺霭l(fā)不斷推動人的發(fā)展。這是一個人不斷自我超越、不斷實現自我、不斷獲得自由的過程,只有這樣才使得“以人為本”不至于空洞化,不至于是一種宣傳和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