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07:42: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家利益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透析
摘要:鄧小平認為,國家利益是國家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多方面的有機統一體。鄧小平善于從全球的高度來分析戰略態勢,把中國的國家利益與人類的根本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從全人類的發展中來界定中國的國家利益,確保中國的國家利益與人類整體的進步、發展保持一致性。他強調,依據時代主題來確定中國的國家利益,維護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主張在國際交往中要把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確定中國對外行為的最高準則。
關鍵詞:鄧小平國家利益國家利益觀
國家利益觀是對國家利益的根本的、總體的看法,是關于國家利益的內容、價值、途徑等方面的根本認知、評價與操作方法。不同的民族、國家、階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國家利益觀。這種國家利益觀既是對客觀的國家利益的一種能動反映,也受到歷史文化傳統、國際規范建構等方面的影響。作為戰略思維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利益觀一旦形成,便會對國家戰略的決策和實施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是鄧小平在實現、維護和發展中國國家利益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全黨的智慧所形成的,是對中國國家利益的內容、主體、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根本觀點和總體看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以中國人民為本
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利益最終是中國人民的利益。我國的國體決定了我們的國家利益必然真正體現、切實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鄧小平曾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1982年9月,鄧小平在與撒切爾夫人談到香港問題時說:如果在1997年后還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人民就沒有信任我們。在談到中印邊界問題時,他對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指出,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你們有人民感情的問題,我們也有人民感情的問題。這些論述表明,鄧小平始終把中國人民的意志、需要、愿望、感情,作為國家利益的最終歸宿與依據。另一方面,鄧小平還強調,要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就必須堅定地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還存在的國際社會中,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仍然存在的現實生活中,要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和權利,就必須堅定地捍衛國家的利益。
實現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堅定不移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鄧小平經常把“中華民族”和“國家”這兩個概念交替使用,要求把捍衛民族利益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把以民族利益為重的行為看成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愛國行為。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就曾指出,我們共產黨認為,沒有民族利益就沒有了階級利益,因為國亡了,地主、資本家無出路,工農、小資產階級也無出路,所以我們始終堅持統一戰線,主張各黨派、各階級的密切合作。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新澤西kil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在談到如何解決臺灣問題時說:“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們希望國共兩黨共同完成民族統一,大家都對中華民族作出貢獻?!盵](p3o~1990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馬來西亞郭氏兄弟集團董事長郭鶴年時指出:“大陸同胞,臺灣、香港、澳門的同胞,還有海外華僑,大家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我們要共同奮斗,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Oly[](P362)鄧小平不僅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利益是真正全面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而且指出,只有真正地愛社會主義中國,才能確實地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
鄧小平國家利益觀基本特點論文
國家利益這一概念,是在近代民族國家的概念形成之后,才開始在政治家和學者中使用的。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交往日益緊密,另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差別卻日趨明顯,因此,維護國家利益已經成了當代政治家和政治學家們的口頭禪。西方現實主義學派認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鄧小平作為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長期參與和主持制訂我國的對外政策,對國家利益的認識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特別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對國家利益的論述逐漸增多,國家利益成了他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指導對外政策的主要依據。他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包含了系統而有鮮明特色的國家利益觀。
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性
在錯綜復雜的國際舞臺上,用什么樣的最高準則來指導我們的對外政策,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戰略問題。歷史經驗表明,只有把處理國家間相互關系的最高準則搞清楚,才能制訂出正確的戰略和策略,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此,有兩種絕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線;一種是以國家利益作為最高準則。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放在處理國際事務的首要地位,是“冷戰”時期的一個主要內容和標志。關于這一點,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是有著慘痛的教訓的。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的推進,中國的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國際環境也在不斷發生演變?!皟蓸O”對抗已經結束,世界出現了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趨勢。盡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現象時有發生,但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明確和完善處理國際事務的指導思想和最高準則,以適應變化了的國內外環境。鄧小平總結了建國以來我們處理國際關系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明確提出了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維護國家利益,確保本國在國際上的有利地位,謀求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早在1981年初,鄧小平就對來訪美國人說:“認為中國政府信奉的意識形態旨在摧毀類似美國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觀點至少不是八十年代觀點,也不是七十年代的觀點,而是恢復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觀點?!保ā多囆∑轿倪x》第2卷第378頁)。這就向世人宣示,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為依據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到了80年代末期,鄧小平十分明確地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問題。他在會見美國已故前總統尼克松時說:“我知道你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保ā多囆∑轿倪x》第3卷第330頁)。鄧小平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指導處理國家關系,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原則,反映了我國國際戰略和外交思想的根本性變化。國家利益是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和階級利益的集合。在當今世界,只要仍然存在不同的民族國家,就會產生特定的國家利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的利益,勞動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同樣集中地體現在國家利益上。離開了國家利益去分析和處理國際事務、國際關系,勢必脫離國內外的現實,違背歷史潮流,損害人民利益。當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同國家利益關系密切。例如,中國之所以堅持社會主義,因為中國人民從長期的斗爭中深深地體會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最能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樣,中國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意識形態,因為只有這一意識形態才能保持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從而更好地維護和發展中國的國家利益。但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能成為發展國家關系的障礙,不能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的最高準則。無數事實說明,相同社會制度和相同意識形態的國家間也可能發生利益沖突甚至流血事件。如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進行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發生過邊境戰爭。反之,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間也可能進行某些合作。如中國與幾個西方大國相繼建立起了“戰略伙伴關系”,成功地解決了許多雙邊關系中的問題。因此,處理國家間的相互關系不能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而只能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仍有少數政客,為一己私利,極端仇視共產主義,頑固地以意識形態劃線,以“自由”、“民主”、“人權”等口號為幌子,干涉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內政,企圖“西化”、“分化”社會主義中國。這是典型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冷戰思維。如果他們得逞,不僅會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最終也對他們自己的國家不利。鄧小平告誡西方有識之士不要上當受騙。他說:“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對待。這樣,什么問題都可以妥善解決。”(同上)鄧小平的這一段話,不僅鮮明地舉起了國家利益的旗幟,而且深刻地闡明了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的豐富內涵:一是立足于長遠的戰略利益,而不是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二是立足本國利益,同時尊重和考慮對方的利益;三是向前看,不去計較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四是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
在鄧小平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思想指導下,我國制訂了一系列正確的國際戰略,加強了我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穩定了我國周邊地區,緩和了許多熱點地區的緊張局勢,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贏得了時間并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捍衛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的堅定性
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的特點及意義透析
摘要: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立足干世界歷史與現實的大坐標系中思考我國的對外戰略,形成了內涵豐富而見解獨到的國家利益觀。他的國家利益觀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國家利益與人類利益的結合;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統一。在今天,認真研究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國家利益觀國家關系
一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首先,國家利益是處理國家關系的最高準則。1989年l0月,在中美關系處于非常嚴峻的時刻,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十分明確地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觀點。他說:“我非常贊賞你的看法,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我知道你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這里鄧小平用“最高準則”四個字鮮明地指出了國家利益在戰略決策中的特殊地位和舉足輕重的作用,即國家利益具有最高性。這是鄧小平對國家關系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對國家利益的深刻理解,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反映了我國國際戰略和外交思想的根本性變化。在國際交往中,國家利益是一種無法回避的客觀存在。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必然維護在本國社會制度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因而意識形態利益是構成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意識形態利益只是作為國家整體利益的一部分被體現在各國的對外關系中。由于它是國家利益的一部分,因此,意識形態利益必須服從國家整體利益的要求。這就決定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能成為發展國與國關系的障礙,更不能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最高準則。
其次,長遠利益是處理國家之間利益關系的著眼點。鄧小平認為,國家間的利益關系是長期存在的,主權國家的對外政策應立足于國家的長遠戰略利益,不要去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對于我國的對外開放,鄧小平認為:“現在總的是要允許吃虧,不怕吃虧,只要對長遠利益有益就可以干?!贬槍ξ鞣侥承┐髧咽欠窠邮芩鼈兊膬r值觀念、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發展模式作為提供援助、進行合作條件的做法,鄧小平富有遠見地指出,那種動輒對不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進行經濟封鎖和制裁,甚至大動干戈直接出兵干涉的行為,不僅嚴重影響著別國的發展,最終也會影響發達國家的自身利益。他特地提醒外國友人:“歷史最終會證明,幫助了我們的人,得到的利益不會小于他們對我們的幫助。至于政治上戰略上的意義就更大了?!?/p>
最后,共同利益是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矛盾沖突的關鍵。鄧小平認為,在國際社會中由于存在著不同的民族國家,國家間的利益沖突是必然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沖突不可調和,解決沖突的方法也不一定非得使用武力,國與國之間共同利益的尋求才是和平解決國家間沖突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既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又不損害其他國家利益,達到利益雙贏與共同繁榮。依據這一思想,一生務實的鄧小平積極探索新時期解決國際爭端的有效途徑,創造性地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戰略思想?!皵R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新思路,不是不要主權,而是把雙方爭議的主權問題暫時放一下,通過“共同開發”這個經濟利益的共同紐帶將爭議中的雙方連接起來,雙方共同受益,這有利于增進友誼和信任,為最終用和平的方式合理解決主權的歸屬創造了條件。鄧小平堅信,只要認真按照“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思路走下去,就一定能獲得一個圓滿的解決。
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理論創新
一、將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最高準則
在建國初期,由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政權的敵視,提出了聯蘇抗美全方位“一邊倒”的外交戰略;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與中國為敵的局勢下,又提出了建立世界范圍反帝反霸統一戰線的國際戰略;到七十年代初,在面對主要來自蘇聯霸權主義的現實威脅下,提出聯美遏蘇的“一條線”外交戰略??梢哉f,我們經歷了從聯蘇抗美到反帝反修再到聯美抗蘇這樣一個艱難過程。在這樣一個演變過程中,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采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來劃分敵友,從而在外交策略上表現出來的是近乎于結盟的一種做法。這樣做法受冷戰思維的作用,片面強調階級斗爭,過分強調意識形態,使意識形態分歧的表面現象掩蓋了深層次的國家利益矛盾,也使中國的對外政策打上了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甚至有時國家利益要服從意識形態的需要。它造成了我國在較長時期里十分不利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發展。對于這樣一種做法,鄧小平進行了尖銳批評,認為這實際上是作繭自縛、畫地為牢、自設障礙,自己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他拋棄了冷戰思維方式,開始從國際和平和國內發展的高度分析和思考問題。他總結了建國以來我們處理國際關系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了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維護國家利益,確保本國在國際上的有利地位,謀求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早在1981年初,鄧小平就對來訪的美國人說:“認為中國政府信奉的意識形態旨在摧毀類似美國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觀點至少不是八十年代的觀點,也不是七十年代的觀點,而是恢復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觀點。”這就向全世界表明,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為依據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到了80年代末,鄧小平十分明確地提出了以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最高準則。1989年10月,他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明確指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的自身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彼f:“我知道你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p>
二、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強調國家的經濟利益,把它作為新時期主要的國家利益
國家利益是具有一定的次序性的,是不斷發展的。在特定時期,對國家利益各方面的政策維護是有輕有重的,需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適時調整。鄧小平堅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既繼承了時期的注重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觀點,又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發展了的觀點。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主權喪失獨立,在百余年時間里任人宰割,國家利益被西方列強踐踏無遺。飽受列強欺侮的中國人對主權問題異常敏感和重視。新中國成立后,主權獲得獨立,但同時面臨著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直接或間接威脅和干涉。等新中國領導人也意識到了這點,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安全。鄧小平繼承了對待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思想,認為“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始終要放在第一位”。1982年鄧小平在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時,“鐵娘子”提出歷史上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仍然有效,堅持用香港主權交換香港治權等。對此,鄧小平立場堅定地說:“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p>
試論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的理論創新
摘要:
鄧小平國家利益觀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利益觀與中國客觀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鄧小平在繼承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又超越前人,從而實現了理論的創新。鄧小平國家利益觀既體現了改革開放時期的我國利益現狀,也反映出了新時期我國的利益需求。在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的指導下,中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始終能夠把握正確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國家利益。
關鍵詞: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理論創新
恩格斯說過:“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编囆∑絿依嬗^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利益觀在新時期的豐富和發展,洋溢著鮮明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時代特色。
一、將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最高準則
在建國初期,由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政權的敵視,提出了聯蘇抗美全方位“一邊倒”的外交戰略;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與中國為敵的局勢下,又提出了建立世界范圍反帝反霸統一戰線的國際戰略;到七十年代初,在面對主要來自蘇聯霸權主義的現實威脅下,提出聯美遏蘇的“一條線”外交戰略??梢哉f,我們經歷了從聯蘇抗美到反帝反修再到聯美抗蘇這樣一個艱難過程。在這樣一個演變過程中,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采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來劃分敵友,從而在外交策略上表現出來的是近乎于結盟的一種做法。這樣做法受冷戰思維的作用,片面強調階級斗爭,過分強調意識形態,使意識形態分歧的表面現象掩蓋了深層次的國家利益矛盾,也使中國的對外政策打上了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甚至有時國家利益要服從意識形態的需要。它造成了我國在較長時期里十分不利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發展。對于這樣一種做法,鄧小平進行了尖銳批評,認為這實際上是作繭自縛、畫地為牢、自設障礙,自己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
鄧小平外交的國家利益觀思想論文
摘要:國家利益是決定國家外交政策和對外行為的根本因素。鄧小平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出發點的中國領導人。在鄧小平的戰略視野中,將國家利益作為外交的出發點,將國家主權和安全作為國家利益的根本內容,突出中國外交的國家經濟利益,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與世界和平與發展利益的一致。實現中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戰略是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關鍵詞:鄧小平外交思想國家利益和平與發展主權與安全
鄧小平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出發點的中國領導人。他在1989年l0月同尼克松的談話中指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己長遠的戰略利益,也尊重對方的利益……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爆攪依嬗^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立足點。
在國際關系與國家外交中談論的國家利益,可定義為:一切滿足民族國家全體人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東西?!罢渭覀兪且試依鎭硭伎己托袆拥摹保瑖业膬韧庹邭w根到底是由本國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地位所決定的。
一、將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的出發點
將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的出發點,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國家利益觀的基本點。1980年,他在《目前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在1989年5月與戈爾巴喬夫和尼克松的交談中,都提到國家交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國家利益。
鄧小平的利益觀分析探究論文
摘要:鄧小平認為,國家利益是國家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多方面的有機統一體。鄧小平善于從全球的高度來分析戰略態勢,把中國的國家利益與人類的根本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從全人類的發展中來界定中國的國家利益,確保中國的國家利益與人類整體的進步、發展保持一致性。他強調,依據時代主題來確定中國的國家利益,維護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主張在國際交往中要把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確定中國對外行為的最高準則。
關鍵詞:鄧小平國家利益國家利益觀
國家利益觀是對國家利益的根本的、總體的看法,是關于國家利益的內容、價值、途徑等方面的根本認知、評價與操作方法。不同的民族、國家、階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國家利益觀。
這種國家利益觀既是對客觀的國家利益的一種能動反映,也受到歷史文化傳統、國際規范建構等方面的影響。作為戰略思維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利益觀一旦形成,便會對國家戰略的決策和實施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是鄧小平在實現、維護和發展中國國家利益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全黨的智慧所形成的,是對中國國家利益的內容、主體、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根本觀點和總體看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以中國人民為本
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利益最終是中國人民的利益。我國的國體決定了我們的國家利益必然真正體現、切實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鄧小平曾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1982年9月,鄧小平在與撒切爾夫人談到香港問題時說:如果在1997年后還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人民就沒有信任我們。在談到中印邊界問題時,他對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指出,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你們有人民感情的問題,我們也有人民感情的問題。這些論述表明,鄧小平始終把中國人民的意志、需要、愿望、感情,作為國家利益的最終歸宿與依據。另一方面,鄧小平還強調,要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就必須堅定地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還存在的國際社會中,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仍然存在的現實生活中,要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和權利,就必須堅定地捍衛國家的利益。
小議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的聯系
摘要: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基本動因。因此,本文擬從國家利益視角出發,分析時代主題轉換給國家利益帶來的變動,以期透過國家利益這一國際關系的指示器來判斷國際關系的走勢。其意義在于為國家戰略決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國家利益時代主題國家利益轉變國家戰略
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從國家利益視角分析國家關系是研究國際關系的一種重要方法。但國家利益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國際社會土壤中,并依國際社會歷史階段的變遷而變動。換言之,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分析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的關系,有利于我們把握國家利益在內容、結構、維護手段上的變動,辯請國際關系的走勢。為國家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和參考。為此,本文擬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一、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最基本動因
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擴大,延續已久的國際交往的最主要也是最簡單的方式,國家間的雙邊關系已難以涵蓋國際關系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二戰后,逐步形成了以國際組織、世界政黨、國際政治運動和跨國公司這四種非國家行為主體為基本類型的國際行為主體。它們與國家行為主體一起共同構成了國際行為主體。非國家行為主體的出現是國際關系不斷擴大發展的產物,然而,主權國家作為國際政治學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和邏輯起點的地位,迄今為止依然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它仍舊是國際關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國際行為主體。
國家利益是國家的對外行為的最基本動因?!皣抑g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這種觀念為許多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家和政治家、外交家所信奉。
小議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的關系
摘要: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基本動因。因此,本文擬從國家利益視角出發,分析時代主題轉換給國家利益帶來的變動,以期透過國家利益這一國際關系的指示器來判斷國際關系的走勢。其意義在于為國家戰略決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國家利益時代主題國家利益轉變國家戰略
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從國家利益視角分析國家關系是研究國際關系的一種重要方法。但國家利益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國際社會土壤中,并依國際社會歷史階段的變遷而變動。
換言之,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分析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的關系,有利于我們把握國家利益在內容、結構、維護手段上的變動,辯請國際關系的走勢。為國家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和參考。為此,本文擬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一、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最基本動因
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擴大,延續已久的國際交往的最主要也是最簡單的方式,國家間的雙邊關系已難以涵蓋國際關系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二戰后,逐步形成了以國際組織、世界政黨、國際政治運動和跨國公司這四種非國家行為主體為基本類型的國際行為主體。它們與國家行為主體一起共同構成了國際行為主體。非國家行為主體的出現是國際關系不斷擴大發展的產物,然而,主權國家作為國際政治學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和邏輯起點的地位,迄今為止依然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它仍舊是國際關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國際行為主體。
共產黨人如何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的歷史時期,共產黨人、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主觀世界,并以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推進改造客觀世界。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應對面臨的挑戰,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前要著力樹立正確的利益觀、理想觀、地位觀、權力觀、事業觀。
(一)利益觀。在以利益為動力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追求利益這是必然的趨勢,在以經濟成份多元化的條件下,人們追求利益的多元化也是必然的趨勢。共產黨人能否追求利益,共產黨內能否提倡利益多元化,我們是唯物主義者,共產黨人當然也有個人利益,問題在于我們如何正確看待個人利益,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有人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價值觀已經過時,再提倡無私奉獻已不合時宜,“大公無私”是虛幻的,做不到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著。這種把無私奉獻精神與物質利益原則對立起來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共產黨人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價值觀的核心是利益觀,也就是集體主義的利益觀。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利益觀的內涵,包含著無私奉獻精神與物質利益原則的統一。集體主義利益觀,既表現為個人、集體與國家利益的一致性,公與私的一致性,是公中有私,公為了私。又表現為個人、集體與國家利益的差異性,公與私的矛盾,堅持先公后私,大公無私。
公中有私,公為了私。公中有私,不是有公便無私。因為集體、公是由個人、私組成的,集體利益中包含個人利益。集體與個人、公與私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是互為前提,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公中有私,也包含著公為了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每一個人的富裕。集體主義利益觀,并不排斥個人利益,而排斥的是個人主義利益觀,我們反對的是自私自利的私,損人利己的私,借公濟私的私,以權謀私的私,而不是反對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與個人主義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
先公后私,大公無私。集體與個人,公與私本質是統一的,但也存在差異和矛盾。因此,必須堅持先公后私,大公無私。因為公與私、集體與個人相比,公的、集體的不能不占首位,不能不占主導地位,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否則這個社會就無法前進。在處理公與私、集體與個人關系時,還要有大公無私的精神。大公無私是指凡處事要公平正直,不徇私情,完全從人民利益著想,毫無私心。當然也包括為了公的集體的利益必要時犧牲個人的利益,犧牲個人的一切,甚至寶貴的生命。
由此可見,集體主義價值觀、利益觀,既體現了物質利益的原則,又體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利益是基礎,精神是利益的升華,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共產黨人可以有正當的個人利益,但更要弘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是堅持集體主義利益觀還是堅持個人主義利益觀,是衡量一個共產黨員是否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分水嶺。因此,共產黨員一定要樹立集體主義利益觀。
(二)理想觀。共產主義理想是共產黨人的一面旗幟,為之而奮斗的目標,也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的源泉。有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是衡量一個共產黨員是否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集中表現。在新的形勢下,一些黨員和干部對理想信念淡薄了,講實惠的多了,講理想信念少了,說理想是空的,利益是實的,要丟掉空的,抓住實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