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外交的國家利益觀思想論文
時間:2022-08-20 11:22:00
導語:鄧小平外交的國家利益觀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家利益是決定國家外交政策和對外行為的根本因素。鄧小平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出發點的中國領導人。在鄧小平的戰略視野中,將國家利益作為外交的出發點,將國家主權和安全作為國家利益的根本內容,突出中國外交的國家經濟利益,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與世界和平與發展利益的一致。實現中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戰略是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關鍵詞:鄧小平外交思想國家利益和平與發展主權與安全
鄧小平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出發點的中國領導人。他在1989年l0月同尼克松的談話中指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己長遠的戰略利益,也尊重對方的利益……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瑪國家利益觀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立足點。
在國際關系與國家外交中談論的國家利益,可定義為:一切滿足民族國家全體人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東西。“政治家們是以國家利益來思考和行動的”,國家的內外政策歸根到底是由本國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地位所決定的。
一、將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的出發點
將國家利益作為中國外交的出發點,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國家利益觀的基本點。1980年,他在《目前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在1989年5月與戈爾巴喬夫和尼克松的交談中,都提到國家交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國家利益。
鄧小平將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外交工作的根本。鄧小平在1982年指出:“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自己利益的苦果…(中國人民)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十二大報告的外交思想的核心,標志著國家利益原則正式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在制定外交政策中,鄧小平時刻以國家利益為依據。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就是因有益于中國的國家利益。“只要對長遠有益就可以干。要多做幾件有利于改革開放的事情。外資合作經營要搞,各地的開發區可以搞。多吸引外資,外方固然得益,最后必然還是我們自己得益。”’1992年,他又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指導中國的各項事業。
謀求自己國家的國家利益,同時尊重他國的國家利益。1989年的風波后,西方國家(巴黎七國首腦會議)決定對中國進行制裁,鄧小平同志表示:他們憑什么干涉中國內政?誰賦予他們的權力?任何違反國際關系準則的行動,中國人民永遠不會接受,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此后,他多次向國際人士表示,中國不會接受外來干涉,也決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別人。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認為,犧牲別國的利益服務自己國家的利益,是霸權主義理論。
當前,中國在外交中突出“和諧世界”理念。這一理念,強調中國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積極因素,為中國的科學發展、統籌發展,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
二、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是國家利益的根本內容
國家利益是多種多樣的,也是分為不同層次的。不同內容和層次的國家利益中,對國家生存和發展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是不同的。鄧小平認為,在國家利益中,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國家主權就是一個國家不受外來干預、獨立自主地處理國內和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任何國家一旦失去主權,就根本談不上捍衛國家利益。國家安全與國家主權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國家的一切活動都是建立在國家安全,即國家能夠生存的基礎上。
1982年8月,鄧小平在會見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時說: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一貫的,有三句話,第一句是反對霸權主義,第二句是維護世界和平,第三句是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其內涵實質就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利益。1989年的“6·4”事件后,鄧小平在與國際人士的談話中不斷強調這一思想。“真正說起來,國權比人權重要的多,貧弱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的國權經常被他們(西方大國)侵犯。”在處理中美關系中,我國在堅持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同美國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迫使美國在承認“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同我國建交。當1982年蘇聯領導人發出希望與中國改善關系的信息后,鄧小平提出蘇聯要同中國改善關系,首先就應該消除“三大障礙”。1989年,三大障礙的消除直接為兩國關系正常化鋪平了道路。
鄧小平認為,國家主權是不可談判的。國家對其領土享有不受外部干涉的獨立的管轄權是國家主權含有的重要內容之一。1982年9月,當英國企圖在1997年以后繼續管治香港時,他斬釘截鐵地對撒切爾夫人指出“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維護國家統一和捍衛國家領土完整事關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利益,中國主張和平統一,但為了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中國只能面對事實,不會像美國有些人所說的那樣,中國出于反對蘇聯的戰略會把臺灣問題吞下去,這不可能。”
沒有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利益,就沒有其他任何利益,因此,主權和安全利益比經濟利益更重要。1975年鄧小平恢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秩序,1989年他對美國總統說“沒有穩定的環境,(中國)什么也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
當中國在收復香港面臨英國可能制造的經濟麻煩時,鄧小平充滿信心地表示中國要勇敢地面對“只要我們的政策適當(保持自己的穩定),(資金)走了還會回來的”。歷史證明了他的遠見。自主創新戰略,也是國家主權利益原則的體現。總書記強調,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不具備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就很難在世界競爭格局中把握機遇,甚至有可能喪失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主動權。
三、經濟外交在中國外交中占有突出地位
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中,國家對其利益的追求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在和平時期,發展經濟、推動科技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成為國家所要實現的首要利益目標。國家捍衛主權和維護安全,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國家所維護的利益中,經濟繁榮無疑是核心內容。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全球化的深入,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和在國際事務中追求的目標,經濟利益在國家利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鄧小平及時清醒地洞察了和平與發展這一時展趨勢。1980年他提出8O年代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的核心是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1984年5月在同巴西總統談話時他更為明確地指出:“在爭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鄧小平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黨的代表大會報告和決議也將經濟建設在外交中地位提得越來越重要。黨的十二大提出,外交為國家經濟建設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十三大提出,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下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外部環境,將經濟建設的核心一以貫之。
鄧小平的這一國家利益思想是他主持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礎之一。為實現中國國家利益中的經濟利益,鄧小平指導中國的外交工作將發展對外關系與國家經濟發展和建設緊密相聯系,爭取經濟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1975年,鄧小平在與法國總統和總理的會談中強調,隨著兩國政治關系的深入,經濟關系的發展越來越應該受到高度重視。
鄧小平特別重視利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國際資金。“要實行四個現代化,就要善于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設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在鄧小平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發展,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科學技術和國家利益緊密聯系起來,強調科學技術首先要服務于國家利益。
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是從屬于國家利益原則的。
四、實現中國國家利益的外交策略是和平發展
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以實現當前中國最大的國家利益為最終目標的。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世界意義而言,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而就本國利益來說,就是為了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和平的、有利的國際環境。1985年,鄧小平重申:“中國的發展是和平力量的發展,是制約戰爭力量的發展。”他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一慣的,有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反對霸權主義,第二句話是維護世界和平,第三句話是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或者叫聯合和合作。”
對于國際爭端的解決,鄧小平提出“不用戰爭手段而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一國兩制”的提出和成功實施就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一個范例。“我們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也是考慮到解決國際爭端應該采取什么辦法。因為世界上這里那里有很多疙瘩,很難解開。我認為有些國際爭端用這種辦法解決是可能的。我們就是要找出一個能為各方所接受的方式,使問題得到解決。”
針對我國同一些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鄧小平也積極主張采取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在解決釣魚島和南沙群島主權爭端問題上,提出“擱置主權,共同開發”的大膽設想。這是一個創舉。這一方式不僅使我國避免了同有關國家發生緊張沖突,而且也使我國和這些國家在其他領域的合作得以繼續發展,為將來和平解決爭端創造條件。在大國關系中,鄧小平主張不對抗,超越意識形態,發展國家間關系,實現真正的不結盟。
鄧小平提出,世界的問題就是和平與發展。“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根據鄧小平的思想,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報告,確定將這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作為對當今世界主題、時代主題的新概括。
2006年4月18日至29日,國家主席對美國、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尼日利亞和肯尼亞五國進行了為期12天的國事訪問。訪美期間,胡主席在不同場合發表了6次重要演講。在這些演講中,他多次表示,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在2006年4月2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時強調對外堅持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強調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五、中國實現國家利益是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1995年把鄧小平確定的我國外交主要目標概括為兩個:“一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二是增進國際合作,促進共同發展。”這一概括集中體現了中國國家利益與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認為中國人民的利益是世界人民利益的一部分”。
鄧小平認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是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將有益于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中國堅持對外開放,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既有利于加快國內建設的發展,同樣也有利于世界各國的平等互利合作,使各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現共贏和共存。“中國不能把自己搞亂,這當然是對中國自己負責,同時也是對全世界全人類負責。”
鄧小平強調,中國的發展將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發展事業。“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和平力量、制約戰爭的力量的話,現在這個力量還小。等到中國發展起來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鄧小平的這一觀點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一貫方針。“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在國際主義指導下的堅強民族自信心的愛國主義。”。
中國屬于第三世界,中國同第三世界國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1984年他對巴西總統說:“中國現在屬于第三世界,將來發展富強起來,仍然屬于第三世界,中國和所有第三世界的命運是共同的。”鄧小平一貫倡導中國在國際事務把自己作為第三世界的一員,積極支持第三世界的正義事業,無私地將自己的經驗告訴第三世界國家。“把我們的經驗教訓告訴朋友們,這也是一種幫助。
中國在外交中維護國家利益,從世界全局而言就是在維護和實現世界人民的利益。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中國應該用實踐向世界表明,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永不稱霸。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堅持獨立自主,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種種干涉別國內政的強權行為。鄧小平說,中國“不信邪、不怕鬼”,嚇不倒,壓不垮。“講公道話,辦公道事”。公務員之家:
中國是和平與世界發展的力量。“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南南合作,也一定程度上推動南北合作。
2005年9月,國家主席在紐約出席了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宣布了中國為支持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而采取的重大舉措,并發表了題為《促進普遍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重要講話。說,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各國利益相互交織、命運彼此依存。促進普遍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符合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現在,擺在我們面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加強國際發展合作,縮小南北差距,確保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波濤洶涌,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封閉起來謀發展和搞建設。中國的自主創新戰略,既充分利用人類共同的科學技術文明成果,也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有所作為。
- 上一篇:幼兒園科學發展觀調研課題報告
- 下一篇:團市委科學發展觀重點調研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