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哲學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05:02: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過程哲學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懷特海過程哲學思想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考察現代西方著名哲學家懷特海在其代表作《過程與實在》中所闡述的過程哲學或機體哲學的基本思想,以及這種思想所具有的深刻啟示。過程哲學是超越傳統西方哲學中的實體實在論和主客二元對立的思想方式的新嘗試,從而是現代西方哲學的生長點之一。
【關鍵詞】有機體/過程/生成/過程哲學/懷特海
【正文】
在現代西方哲學家中,英國著名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可謂是個興趣廣泛、思想獨特,且在多種學科中頗有建樹的大師級人物。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他把數學家的嚴密與哲學家的智慧天才地融為一體,同時又在自然科學,尤其是理論物理學方面造詣頗深,有資格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作出評論,甚至提出不同的見解,從而把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半個科學家、科學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學家集于一身,這在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中葉的現代西方哲學家和思想家中是極為少見的。因此,日本懷特海研究專家田中裕稱之為“七張面孔的思想家”——數理邏輯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柏拉圖主義者、形而上學家、過程神學的創始人、深邃的生態學家和持教育家立場的文明批評家。(注:[日]田中裕,2001年,第3頁。)
用今天的眼光看,懷特海一生盡管寫了許多著作,然而毫不夸張地說,《過程與實在》是其一生哲學思想精華之集大成,是其名符其實的代表作。用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過程研究中心教授小約翰·B.科布和大衛·R.格里芬的話說,這本著作是“最近兩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是歷來最為復雜并最富創見的哲學論著之一”。(注:小約翰·B.科布和大衛·R.格里芬,1999年,《過程神學》,曲躍厚譯,中央編譯出版社,第177頁。)
縱觀西方哲學發展史,《過程與實在》不僅是現代西方哲學的主要哲學著述之一,而且就整個西方哲學著述而言,該書絕對可以入圍最佳哲學著作之列。盡管由于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和各種形式的實證主義公開宣揚“拒斥形而上學”的巨大影響,同時,也由于懷特海本人在這部論著中使用了大量晦澀難懂的新概念和新范疇來表述其新思想,從而使這部高揚形而上學的著作在現代西方哲學的百花園里似乎有點受人冷落,不少人對這部著作敬而遠之,認為其中提出的思想似乎與現代西方主流哲學有些格格不入,然而“是金子遲早要發光的”。隨著分析哲學的式微及其與人本主義哲學相融合的趨勢,懷特海在《過程與實在》中所闡述的過程哲學或機體哲學思想,已經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的東西方有識之士的青睞。該書自問世以來,圍繞其所探討的諸多問題,已經(借用過程哲學的術語來說)“生成”許多二手的研究性和闡釋性著作,并在美國逐漸“生成”一個過程哲學學派或有機哲學學派,出現了專門的研究機構——“過程研究中心”(設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該書中所闡述的過程哲學思想已經日益深入人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別是隨著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宗教哲學研究在當代西方世界逐漸興起,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和有機體思想更加被人們所重視,從而成為當代西方哲學中的熱門話題之一。
懷特海過程哲學思想評析論文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般的科學哲學經歷了從邏輯經驗主義到后實證主義的轉向,并拓展至以科學知識社會學(SSK)及新技術社會學為代表的建構論的“科學研究”(sciencestudies)和“技術研究”(technologystudies)。但在基礎主義(fundamentalism)看來,它們對于科學知識的本質、科學活動的目標以及科學家的行為的解釋充斥著對理性的解構和真理的消解,具有明顯的相對主義意味,并在20世紀90年代爆發的“科學大戰”中對此做出了強烈的反彈。實際上,在科學大戰前后,科學哲學等領域已經透過對真實的科學實踐的關照進行了自我調整。其主軸是超越“理論優位”(theory-dominance)的研究傳統,強調回到培根,回歸科學作為實驗科學和實驗室科學的本義,凸顯科學與技術在物質性層面的整合。由此出現了以實驗哲學為代表的新經驗主義(newempiricism)。(勞斯,2004,第9-12頁)同時,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的異質性概念——技術化科學(technoscience)的提出,使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究開始融合為科學與技術研究(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近十多年來,在此基礎上相繼出現了兩次重要的整合性轉向:首先是SSK的實驗室研究與實驗哲學整合,將研究視角從作為知識的科學(science-as-knowledge)轉向作為實踐的科學(science-as-practice)(皮克林編著,2006年,中文版序言第2頁),走向凸顯科學的技術與社會文化實踐的“后SSK”;其次是基于現象學的技術哲學(如工具實在論)與后SSK等科學與技術研究整合,進一步走出理論偏向(theory-biased),關注物質性(materiality)對于我們在世活動的深刻影響,開啟了對“技術化科學”(technoscience)的研究。(IhdeandSelinger,2003,p1-7)本文的宗旨并非介紹這些具有后現代意味的研究,而著力深入科學哲學和科學與技術研究的相關背景,綜合有關思想資源,從科學-技術觀、技術化科學意象及其對于當代科學哲學的啟示等更為廣闊的視角,探究技術化科學這一話語的哲學意蘊。
一、作為科學—技術觀的“技術化科學”
在現代科技敘事中,充斥著大量基于科學的技術和技術導向的科學,面對生命技術(biotechnologies)和新材料科學(newmaterialsscience)之類的稱謂,人們往往為難以明晰區分科學與技術而倍感困惑。這種困惑的根源在于,在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看來,科學主要涉及抽象純粹的理論知識,技術是純科學理論知識的應用。這就是源于啟蒙理性主義并為邏輯經驗主義所強化的基礎主義的科學-技術觀:一方面,科學是追求自然永恒真理的活動,科學理論知識是對自然實在的鏡像式的反映或表征(representation,又譯“表象”,兩種譯法各有其意味,本文中采用“表征”,但在若干引文中為尊重原譯也采用“表象”),技術被界定為應用科學;另一方面,雖然經驗是科學知識的客觀性的保障,但經驗的獲得要么被簡化為被動的觀察,要么被視為理所當然,工具和實驗等技術性因素在經驗獲取中的作用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在科技通史或科技通論中早就以“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論及科學與技術滲透互動的事實,但這些大而化之的敘事的前提依然是基礎主義的科學-技術觀。就科學哲學和科學與技術研究而言,對這一科學-技術觀的超越經歷了一個迂回而趨同的過程。
在科學哲學中,經過后實證主義與新經驗主義兩次轉向,實現了從理論偏向的基礎主義到理論偏向的相對主義再到注重科學的技術性向度的科學-技術觀的轉變。漢森等人闡發的觀察滲透理論的論點對中性觀察語言的解構以及杜恒-奎因論點對知識整體論的倡導,從內部削弱了邏輯經驗主義主張的基礎主義預設,以庫恩為代表的歷史主義學派的興起則導致了后實證主義轉向。在后經驗(即后實證)主義看來,科學共同體將自己的理論表征與其他理論表征相比較,而不是與被觀察的、未經解釋的世界相對照(勞斯,2004,第4頁)。但不論是歷史主義或后實證主義,依舊是理論知識偏向的,在科學-技術觀上依然重科學理論而忽視工具與實驗等技術性論題。后起的新經驗主義則既不愿意回歸邏輯經驗主義堅持的基礎主義,又不滿足于歷史主義和后經驗主義的相對主義立場。赫斯(MaryHesse)、卡特賴特(NancyCartright)、哈金(IanHacking)等新經驗主義者意識到:技術已經內化于現代科學之中,對自然過程進行技術控制不再是理論發現的副產品;科學或許無法通過實驗室環境下產生的理論推演出統一的理論架構,但人們依然可以在發現現象、建構唯象理論、操控自然與獲得經驗的能力上不斷進步。(同上,第9-11頁)哈金看到,“值得驚喜的是從17世紀以來,我們居然積累了如此之多的經驗知識。”(哈金,載皮克林編著,2006,第32頁)他認為這表明實驗室儀器能夠穩定地捕獲和累積物質現象,而導致這種穩定性的原因在于,當實驗科學在整體上是可行的時候,它傾向于產生一種維持自身穩定的自我辯護結構。這自然會令人聯想到杜恒-奎因論點,但哈金卻明確指出,基于心智論的杜恒-奎因論點拘泥于理論論題,而未看到:我們在調整理論與觀察的不一致時所改變的不僅是思想,還有我們的世界;如果從物質論(materialism)出發,將論題擴展至思想、事實和制造過程的關聯性,杜恒-奎因論點將有助于我們理解我們的世界和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知識何以具有如此顯著的確定性,而不再止于暗示經驗證據對理論知識的不充分決定性。(同上,第32-33頁)由此,新經驗主義最終超越了基礎主義的理論優位的科學-技術觀,形成了凸顯科學的技術性與物質性向度的科學-技術觀。
在科學與技術研究中,經過社會建構論與異質性實踐分析兩個階段,實現了從基礎主義到建構論的相對主義再到基于異質性技術化科學實踐的科學-技術觀的轉變。早期的科學社會學和技術社會學因受到基礎主義的影響而鮮有針對科學認知過程和技術實踐過程的探討。在歷史主義學派和后實證主義的影響下,科學知識社會學和新技術社會學(如SCOT)分別打開了科學知識的與技術實踐的“黑箱”,試圖以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行動者的力量)還原概念網絡與人工物的不確定性的形成、拓展和終結。而這種社會建構論難以克服的悖論是,它一方面導致了相對主義并主張多元主義,另一方面卻建立在本質主義的預設之上——將社會利益視為隱藏在科學概念和技術人工物背后的更本質的因素。使建構論得以擺脫本質主義的是拉圖爾(BrunoLatour)等提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NT)。它將科學理解為一種實踐過程,從實踐要素的異質性出發,關注實驗室、儀器等技術性情境,用異質性要素的互動整合描述知識與人工物的建構過程。由此,科學、技術、知識、人工物、文化、社會等要素不再拘泥于邏輯與概念上的分殊,而在實踐層面互動整合。正是基于此視角,拉圖爾進一步引入了“technoscience”(鑒于這一概念較基礎主義的科學-技術觀更為重視物質性與技術的作用,本文將其試譯為“技術化科學”)這一實踐性概念。以此詮釋具有內在關聯的科學與技術實踐的復雜性與多向性,便帶來了基于異質性的技術化科學實踐的科學-技術觀:一方面強調技術與科學在知識與人工物的建構中整合為同一過程;另一方面堅持物質論立場——“科學與技術通過物質性的行動與力量的相互轉換而運作起來,科學表征是物質性操控的結果?!保⊿ismondo,p66)
技術化科學這一新的科學-技術觀的提出,超越了基礎主義和建構論的相對主義,使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究整合為科學與技術研究。但從哲學或科學哲學的層面來看,其內涵顯然遠不止于此。在進一步探討這一觀念的內涵及其對于當代科學哲學的意義之前,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技術化科學所蘊含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科學-技術觀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分析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當中,一部分是對哲學問題的直接論述,也有一部分是通過分析其他問題,進而體現出新的結論與成果。本文擬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將其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相結合、相統一,進一步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社會各項工作的精神指引,也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不竭的精神源泉。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的產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既是對中國哲學的批判地繼承,也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創新。其將當代的社會發展狀況作為起點,以此來解決和指導當今存在的現實的哲學問題,從而對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指導,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對于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中華民族奮勇向前的精神支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是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地繼承。我國的傳統哲學起源于封建社會,其依附于農耕文明為基礎進行發展。中國封建社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取得過舉世矚目的成就??梢?,當時的哲學思想在封建時期是與當時的社會發展需求相符的。由此可知,我國的傳統哲學在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也存在著諸多與現代化發展和全球化發展趨勢相適應、相符合的思想。例如,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和的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樸素的生態觀念等,都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要將中國傳統哲學的范疇進行歸納,不僅要將之革故鼎新地繼承和推陳出新地詮釋,還要將其與現有的哲學思想融合鍛造并勇于創新,使其在繼承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上代表新時代的精神。敢為人先的氣魄和開拓進取的精神是在將兩者相結合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嶄新的哲學理論系統。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便是以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為根,以中國的哲學傳統為本,汲取了提升現時代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只有實現了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繼承,那么,實現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便指日可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入發展與不斷創新。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發展與創新,并要做到為我所用,就要深刻地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在現時代,更應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使其變為我們所需的一種民族精神、民族信仰。因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需要與中華民族精神統一起來。只有將二者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真正地為我所用,才能開啟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而要想做到這些,就必須針對新時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精神文化競爭作出相應的戰略對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創新和發展——與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相結合。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對精神文明的構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發展的基礎就是我國的傳統哲學體系。其對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要將其的發展重視起來。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其中就包含了豐富的傳統哲學思想,所以,也可以說其哲學思想也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在我國悠久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通過批判地繼承傳統哲學,我國已經逐步形成了新的優秀的民族時代精神。我們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新的發展階段,根據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時俱進的形成了新的精神風貌。故而歷經對中國傳統哲學繼承和創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將是推動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一股重要力量,并深入到社會不同領域中去,逐漸使其形成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紐帶。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指出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密不可分的,兩者是互為表里,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因此,對于現階段的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從實質上看目標是統一的。精神文明是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而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黨的報告指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中的整體定位,對新時期的文化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明確了新時期文化建設的發力點,強調了新時期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可見,精神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是關系民族存亡的根本思政探討所在。每一個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的引導,哲學對于實踐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當代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成果,早已成為了我國發展建設的重要理論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正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創新發展,并將其與我國當今的國家發展相融合,既對當代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發展作用,又起到了對國內社會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導作用。由上述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通過對中國傳統哲學批判繼承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和發展,進而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全面的指導作用。因此,將中國傳統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結合,通過自身新的理論創新,對當代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在達到新要求完成新目標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就適時的發揮出了承上啟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的內涵與新的作用。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的精神內涵
淺談實事求是原則的哲學底蘊
【正文】
(一)的實事求是原則蘊含了哲學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是哲學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所謂實事求是,也就是從客觀事物的本質去研究和探討其中所固有的規律性。它集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按照這條認識路線,在實際工作中就必須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此,要做到實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根本的途徑就是必須從實際出發,向認識的對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才能把握事物的規律,作為人們行動的向導。在哲學思想中,實事求是的過程,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即是認識客觀規律的過程。強調尊重事實,尊重規律,就是把“實事”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和根據,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根本立場;“是”就是指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而承認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規律永無止境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扒蟆本褪侨パ芯?、去探索,通過科學研究和各種實踐活動,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然后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從而達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方法??傊?,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詳細地占有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然后加以綜合性的處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梢姡瑢嵤虑笫窃瓌t簡潔明晰地表達了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哲學思想既是實事求是原則的根據,又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因此,實事求是原則涵蓋著哲學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原則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努力探討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實踐證明,什么時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革命就能勝利,就能發展;反之,革命就要遭到挫折,就要失敗。這是我們黨幾十年的革命經驗總結出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成果,并概括為實事求是這個基本原則進而把它作為哲學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
(二)的實事求是原則與哲學思想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的實事求是原則與哲學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個根本問題的認識基礎上,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我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它們之間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近10年哲學思想研討回顧
1993年紀念百年誕辰時,我國曾舉辦全國性的大型學術研討會,哲學思想及整個思想與生平研究論著數量達到高峰。2003年紀念誕辰110周年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的規模已不及以前,但出版、發表論著的數量仍不斷增長。并且,不少青年學子也加入了哲學思想研究的行列。清點近10年來的哲學思想研究,有許多新的變化和起色。例如,哲學思想研究團體的學術會議逐年舉行,每次會議都圍繞新的學術論題并緊密結合實際來展開。新的刊物《研究》得以創辦,這為學界提供了的新場所。學術成果新有增加,相關論文有1380余篇,著作(包括再版書和論文集)60余部。同時,2009年2月成立的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和同年9月成立的思想生平研究分會,也十分重視哲學思想研究,每年的學術活動為學界同仁開拓了新的空間。2009年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輯、軍事科學出版社和中央文獻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建國以來軍事文稿》三卷本,則為軍事思想、軍事哲學思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該書收錄的821文獻中有91篇為首次公開發表。作者擬對近10年來哲學思想的研究狀況作一回顧。
一、學術會議未曾中斷,學術刊物新有創辦
進入新世紀以來,哲學思想研究盡管不再像以往那樣轟轟烈烈、舉辦大型學術會議并吸引眾多學者參加,但相關研討會每年都在進行。主辦研討會的領軍者是全國哲學思想研究會。自2003年以來,研究會持續召開了7次全國性的大型學術研討會。2003年12月,第11次全國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廣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舉行,有數十名學者與會,主要圍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21世紀哲學思想的研究這一主題展開討論。2004年8月,第12次全國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西華大學召開,與會學者主要圍繞鄧小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主題進行討論和交流。2006年8月,第13次全國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市委黨校召開,有來自全國各地的50余名學者與會。會議主要圍繞科學發展觀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主題、哲學思想的現實意義進行探討。2007年8月,第14次全國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山東青州召開。會議主要就《實踐論》、《矛盾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展開研討。學者們認為,這些著作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并運用來分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又把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許多經驗上升到哲學高度進行了科學的概括。2008年7月,第15次全國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在青海省委黨校召開,來自中央機關、全國黨校、高校和社科院系統的7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會議以“哲學思想與改革開放30年”為主題,并對這個主題涉及的眾多問題開展學術交流,特別是對哲學思想、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關系進行了研討。2009年9月,第16次全國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山西農業大學召開。會議主要是圍繞哲學思想的三大基本理論觀點即實事求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和群眾史觀展開討論,認為它們既是思想的哲學基礎,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2010年12月,第17次全國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在華南師范大學召開,會議主題為“的文化觀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顯然,全國哲學思想研究會持續召開學術會議,為加強全國各地學者的學術往來、提高研究哲學思想的研究水平有很好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一些省市的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也持續不斷,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四川省思想研究會學術年會的召開。2004年,研究會年會召開時有來自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思想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省內20多所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會議主要圍繞“思想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一主題進行了學術研討。2008年,年會的主題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三個永遠銘記’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2009年,年會的主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新中國60年理論研討會”,來自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和四川、重慶及河南等省市高等院校代表參加了會議,討論的內容主要涉及“思想與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成立后思想在各個領域的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改革開放”等問題。作為故鄉的湖南湘潭大學及韶山管理局,近10年來對哲學思想及整個思想的研究新有起色,它不斷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成為新的研究基地。自20世紀末,全國高校及黨校系統的哲學思想研究和教學機構陸續撤銷,哲學思想不再單獨列為高校的課程。在這種背景下,湘潭大學的思想研究機構卻得到加強。它所屬的思想研究所(前身是創辦于1980年的思想研究室,1992年改辦為所),2002年更名為思想研究中心后,2004年被確定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同年又經教育部組織專家評審、被遴選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湘潭大學思想研究中心有其他研究機構所不具有的優勢。早在2001年,湘潭大學與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簽訂協議,確定共同開展思想研究,雙方商定在研究資料、學術力量、科研項目、學術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該中心現設有思想發展史研究所、思想基本理論研究所、思想與現當代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文獻信息中心、同志紀念館、圖書館(后兩者隸屬于韶山管理局)。2006年,湘潭大學思想研究中心創辦了《研究》。它盡管是以書代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一期,但為全國的研究者們提供了新的學術陣地。到2010年為止,《研究》共出版了5期,刊發了不少相關研究文章。湘潭大學思想研究中心、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同志紀念館還和中國深圳•民族精神與中國發展研究中心自2008年起在韶山聯合舉辦全國“論壇”,至2011年共舉辦了4屆?!罢搲痹雌鹩?999年中共中央黨校教師發起的“首都中青年學者及其思想研討會”,2002年它更名為“首都理論界及其思想研討會”,2005年起邀請外地部分研究專家和學者參會后更名為“論壇”。“論壇”自2006年至2010年,在北京舉辦過三屆不定期的活動。同時,由中央黨校主管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基金會的刊物《理論視野》發表有關哲學思想研究的文章數量也在增多。此外,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近些年來也加強了哲學思想研究,哲學思想成為該所研究生學位論文重要研究題材之一。同時,中山大學的刊物《現代哲學》也時常發表一些哲學思想研究的論文。顯然,湘潭大學思想研究中心、韶山管理局、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基金會的學術活動,以及相關的學術刊物的編輯工作,給哲學思想研究增添了新活力。在1993年前后,全國共有四家研究及其思想的專門刊物,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思想研究所主辦的《思想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主辦的《哲學思想研究》,湖南省委黨史委主辦的《思想論壇》,中國思想與實踐研究會主辦的《思想理論與實踐》。然而,《思想論壇》、《思想理論與實踐》因各自原因先后停刊,只有《思想研究》仍保持原名,《哲學思想研究》則易名為《鄧小平理論研究》,并且發表的有關思想研究的專業論文明顯減少。所以,《研究》的創辦,《現代哲學》、《理論視野》以及《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欄目的設立,使哲學思想研究成果發表的刊物得以擴展。它們與《思想研究》、《鄧小平理論研究》,以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辦的《黨的文獻》一起,組成了一個較為強大的及其思想研究的學術陣地,并以各自的特色吸納并培養了一大批學術中堅和青年學者,提供了相關學術成果發表的平臺。
二、一些領域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些論點被重點關注
自1980年代以來,國內哲學思想的研究開始涉及各個領域,即除了研究《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原著外,還研究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歷史以及詩詞等方面的著作,形成了廣義的哲學思想研究,形成了不少分支學科。同時,對著作的文本研究也開始受到關注,進入1990年代以后則得到進一步加強。進入21世紀以來,哲學思想研究的新起色主要有如下方面:一些學者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關系、從實踐視角來審視哲學思想。例如,中央文獻研究室石仲泉教授強調《實踐論》、《矛盾論》是像古賢那樣的“發憤”之作。“它不僅是個人哲學思想發展的巨大飛躍,而且是現代中國哲學的璀璨明珠,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在中華民族哲學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湘潭大學李佑新教授認為:“哲學思想在基本性質上是與馬克思哲學一致的,即都是實踐哲學?!瘪R克思實踐哲學的重要特質就在于力主“改變世界”,而“改變世界”是一個訴諸現實感性活動的實踐問題。“實踐哲學的偉大意義是勿庸置疑的:它將馬克思‘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在中國付諸實踐了,從根本上改變了現代中國社會的面貌。”[2]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煥章則從哲學史角度來認證的實踐哲學,他認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是列寧在挖掘黑格爾哲學的合理思想時所提出的一個論斷,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的基礎上又對它做了進一步的發揮[3]。武漢大學李維武教授是從中西結合的基礎上來論證的實踐哲學的。他指出:“的‘實踐論’既有與作為外來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密切聯系的一面,更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由外來哲學轉化為中國哲學的一面。這兩個方面,是與自19世紀末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相聯系的:一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越出西歐演變為世界性哲學,把自己的批判精神和實踐精神帶給了非西方民族,喚起了東方前近代民族的覺醒;另一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在這一過程中與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革命實踐相結合,融入到不同民族國家的思想世界之中。研究‘實踐論’的中國性格,不能用其一面去遮蔽另一面,應當對這兩個方面作歷史的辯證的把握?!薄爸挥袕鸟R克思主義哲學興奮點的轉移來看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才能真正了解的‘實踐論’獨創性之所在,才能真正揭示和把握其中的中國性格?!?/p>
河北師范大學王玉平教授等學者則指出:“哲學不是一種追求世界本體的思辨的邏輯體系,而是立足于中國社會的現實基礎之上、具有明確價值取向的實踐哲學。它以實事求是為其理論特征,以為人民謀利益為其價值追求。它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以及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底蘊,具體詮釋了的人文關懷的情感內涵,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保?]此外,還有不少學者論述了實踐哲學的特征。曾有綜述文章這樣指出:“近年來學術界對實踐哲學思想的形成條件、基本內涵進行了研究,認為實事求是是實踐哲學思想的精髓,群眾路線是其核心內容,社會主義是其根本方向,為人民服務是其價值取向。這無論在實踐哲學思想的整體性研究,還是在其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理論成就。”[6]在分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背景下,一些學者對的價值觀、榮辱觀進行了挖掘。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莊前生研究員指出:“生前雖然未曾寫出價值學的專著,但是在他宏偉而又深邃的思想體系中蘊含著一套嚴整而又獨特的價值觀。他正是用這套價值觀去觀察世界,去評價事物,去塑造人生,去改造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和代表,不僅個人終身信仰、盡力實行這套價值觀,而且自覺地用它來教育全黨,使之成為全黨乃至全民的思想和行為準則。因此,的價值觀實際上也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眱r值觀的內容包括人民是價值創造的主體,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是人民利益,價值評價的最高標準是必須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在我國當前乃至今后長遠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學習的價值觀,用它來教育人民,具有十分重大的實踐意義?!?/p>
哲學思想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哲學;實踐哲學;階段性
[論文摘要]哲學思想既是思想的活的靈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聯系新的實際發展哲學思想,勇于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理論概括,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自己的顯著特點。
一、哲學是實踐哲學
一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是認識的主體,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客觀世界是認識的對象,一切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與社會科學知識都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有一句比喻生動的名言: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可見,哲學思想是十分重視實踐的基礎作用。
二是實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真正動力。把在實踐推動下的認識分為認識的感性階段與運用概念進行判斷與推理階段即理性階段。人們的實踐水平,制約著人們智力的開發與思維能力的提高。
西方哲學向認識論嬗變
哲學被認為是研究世界和人類社會最根本的,最重要問題的學科。哲學對其它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思想、思維、認識和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哲學會對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提出質疑,并在對思想的拷問中得到升華。在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哲學思想的具有統攝其他科學的地位。而經濟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從一個特殊角度研究人的行為(不管是作為個體還是集體表現出來)的科學。經濟學的這種研究領域的擴展一方面使人們認識到經濟學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這是經濟學帝國主義。無論關于經濟學逐漸在國內成為顯學有如何的評價,經濟學的方法都可以是,但不是唯一的,研究人的行為,研究社會現象的手段。哲學和經濟學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經濟理論本身就是關于經濟的哲學思想,很多經濟學家同時是哲學家。即使經濟學作為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后,哲學關于經濟起源的研究,經濟制度的建立,經濟學研究的起點以及經濟研究的方法論都具有指導意義。國內關于哲學和經濟學關系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有的學術機構專門設立了經濟哲學研究中心,①近年以這一主題研究著述大量涌現。②2008年和2009年在中國社科院的科研機構的組織下,連續舉行了兩次以經濟學和哲學對話的全國學術研討會,③可見學者沒對這一研究主題的重視。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用哲學觀點來指導經濟學的發展,尤其馬克思主要哲學觀點,反過來很少有用經濟學方法來研究哲學相關問題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如前述的關于哲學和其它科學關系的普遍認識,另一方面是因為哲學本身是一種思想不是具體的人類活動。雖然如此,但是哲學研究,哲學思想影響下的人的行為則是人類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分析。本文試圖要用經濟學的方法來簡略探討一下西方近代哲學研究向認識論轉變的相關問題。
基本假設及哲學研究的經濟性為了方便論述,這里首先假設哲學是一種產品。哲學是一種極為特殊的人類社會在一定階段不可或缺的產品。它通常情況下并不直接的影響人的行為而是通過影響研究、傳播、學習它的人而影響人們的思想、世界觀和人生觀,最后才反映在對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上來。于是本文將把近代西方哲學看作一種隱性的“思想制度產品”。又假設哲學是一種公共產品,一個人消費這種產品不會對其它人對該產品的消費造成影響,人們獲得這些產品的成本忽略不記(哲學公共產品是由哲學家和其他傳播者,比如國家,提供的,但如果在中世紀相信反經院哲學的思想并不是無成本的)。哲學之所以具有公正產品的性質是因為哲學觀點、哲學思想也是屬于人類的知識或者認識系統的內容,人類的各種知識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單就哲學觀點和哲學思想的具體而言,其表現形式是各種哲學論述及其論著,由于哲學論著論述的問題和特殊的哲學語言系統等原因使得能夠直接閱讀哲學論著,理解哲學思想的人群相對來說很狹小。這導致哲學這種思想制度產品的提供過程中存在比較嚴重的信息不完全問題。但是,這并不妨礙哲學對更廣泛人群的影響,因為解決這種信息不完全的方法是尋找溝通信息的人,哲學人就是受哲學直接影響的人。他們會根據個人或者社會的需要對哲學的某些內容進行較通俗的解讀,用更多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體系“翻譯”哲學論著。雖然這種翻譯和解讀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偏差,④但其對更多人(包括又人組成的各種團體組織)的思想意識,進而使行為方式產生了影響。哲學的影響擴散到了更廣泛的人群,表現出來公共產品的特點。最后是關于哲學家的假設。哲學家是哲學思想和哲學觀點的生產者。他們在哲學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經常會面臨物質需求無法滿足,研究成果不被認同,甚至是宗教迫害等情況,哲學家的個人行為也和多數人有很大差別,但這并不能說哲學家不滿足經濟人的假設。大部分哲學家無論其和普通人所關注的滿足需求的方面有多大的差異,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哲學思想,哲學觀點能為世人接受,能夠影響后世,甚至能夠影響整個人類。這部分哲學家會主動著述,并成為了哲學觀點的生產者。無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哲學家,均是經濟理性的,只不過其需求、效用評價和偏好與普通人有差異而已。因此本文假設對于對西方近代哲學做出過貢獻的哲學家都符合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的基本假設。
西方近代哲學研究向認識論轉變的原因從歷史角度來看,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產品完全是為神學服務的。經院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至高無上的完美的主體———上帝,人不被重視。在這種背景下,經院哲學成為了一種神學工具,教會壟了的哲學產品的提供,同時是解讀哲學的壟斷人,人們被迫消費這種公共思想制度產品。這種哲學公共產品的消費使得人們思想被禁錮,人性被抹殺,而消費這種產品的主要收益便是避免教會的迫害。教會以上帝的代表自居享受著壟斷這種產品帶來的巨大收益:經濟上集中了大量的土地,獲取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和貴金屬,政治上凌駕于傳統政治體系之上,因為經濟和政治上的收益,進而社會地位空前提高。然而資本主義的萌芽,生產關系的變更的背景下,人們開始對私有財產熱烈追求。人們對私有產權重視的行為,對一種新的哲學思想制度產品的消費提出了要求,這種哲學思想應該迎合和指導私有產權的發展。教會在哲學產品提供上的壟斷生產者的地位將受到新的哲學產品的挑戰?!拔乃噺团d”無疑是恰到好處的一場人的解放運動。正是這種思想制度產品的變更影響了西方近代哲學的研究方向向認識論轉變。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自然科學的進步,人們開始注重人類自身的問題。人們對哲學思想的生產者提出了新的需求,哲學家如果還在研究本體論的問題,那么他的最大成本便是花了畢生的精力而成果不再受到重視,其哲學思想不會受到認同,不會對后世產生影響,因為人們需要新的思想制度安排去指導活動。雖然這不一定與直接的經濟利益相連———哲學本身不一定會因形勢的變化而認為某種問題不再重要,但是大部分哲學家的研究行為和研究主題會因為對哲學思想的需求變化而產生變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行而上學的觀點已經沒有了市場,哲學家們不得不開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分工、雇傭勞動的推行使社會矛盾尖銳突出,資產階級的知識份子緊迫感受到矛盾的普遍存在與不可避免———把矛盾的滲入到哲學中。哲學家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使其哲學研究迎合了當時人們對思想制度產品的需求,他們的哲學思想因受到了廣泛認同和接受而實現了自身效用的最到化。培根、笛卡爾、康德、黑格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認識論的問題而成為有重要影響的哲學家,不僅滿足了個人對哲學研究的需求,還產生了長期的外部效應。一方面社會形勢和歷史背景發生了變化,需要新的思想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在這種形勢下思想制度產品的提供者致力與新的哲學公共產品的生產。有新產品的需求和供給,認識論的哲學制度產品開始大量生產和更新,經院哲學壟斷地位受到挑戰,于是出現了西方近代哲學研究向認識論轉變。
西方近代哲學研究向認識論轉變的影響西方近代哲學的這種向認識論轉變的影響又是什么呢?首先,根據本文的假設,這些哲學制度產品是公共產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選擇其所需要的哲學公共產品來指導自己的思維和行動。這種選擇行為不會減少其它人的選擇機會,不具有排它性。在當時,從單個人來講其選擇成本來自于消費這種產品帶來的與選擇并消費其它不同思想制度產品的人或組織(教會、封建政府)在思維、行為方式上的對抗和沖突。而其收益便是實現與代表新生產力階級的認同感,并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強調人的因數中不斷積極進取,創造私人財富而獲得的間接效用。從資產階級整體上而言,這種新的思想制度安排,促進了思想解放并增強了其認識和征服世界的能力,這種改變影響了社會總的偏好傾向,對整個資本主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本文基本假設所論述的,西方近代的哲學家即使主觀上沒有想將其哲學思想作為哲學公共產品提供給世人(后人),或者更看重個人追求真理所獲得的滿足,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哲學家們的思想也都不同程度的產生了積極影響。無論如何這些哲學家在這次研究向認識論轉變的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哲學思想對于正在追求解放,崇尚自由的資產階級產生了正的外部效應。
西方近代的哲學家的研究主題由本體論轉向了研究理性、研究感性、研究認識等哲學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哲學家的哲學論著作為記錄、表達和傳播其哲學思想哲學觀點的手段。這些論著的內容不是淺顯易懂的,導致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此其對社會大眾的影響不是直接的。但是,正是在資本主義萌芽并不斷發展的歷史條件,對于新的哲學制度產品的需求催生了西方近代哲學。西方近代哲學(雖然各哲學家各流派的影響不同)如果看作一種思想制度產品正好迎合和滿足了這種需求,它打破了教會壟斷生產哲學產品的格局,給需求他的人們和后世帶來了正的外部效應。
哲學探究論文
一、哲學是實踐哲學
一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是認識的主體,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客觀世界是認識的對象,一切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與社會科學知識都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有一句比喻生動的名言: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梢?,哲學思想是十分重視實踐的基礎作用。
二是實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真正動力。把在實踐推動下的認識分為認識的感性階段與運用概念進行判斷與推理階段即理性階段。人們的實踐水平,制約著人們智力的開發與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是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標準。一種認識是否正確,是否具有真理性,依靠認識本身是解決不了的,必須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最后確定。為此,說:“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這段話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四是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哲學思想認為,實踐不僅是認識的出發點,而且是認識的歸宿。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正確認識和解釋世界,而且在于能夠運用正確的認識去指導人的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總之,哲學思想不僅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具有決定作用,同時又認為,認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二、哲學思想的階段性
馬克思基本哲學思想分析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執政黨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馬克思哲學思想無疑屬于馬克思主義“老祖宗”中的“始祖”。俗話說,事物“萬變不離其宗”。要從源本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就必須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須把握其“始祖”。馬克思哲學思想不僅是對人類思想史、哲學史遺產的繼承和弘揚,而且是對其遺產的深刻變革和創新。在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中,不僅要了解前者。更要注重后者。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用“馬克思”這一專名命名,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之所以具有當代性,在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在人類思想史上富有原創性。馬克思作為“千年思想偉人”之首,雖然生前沒有像他的思想前輩黑格爾那樣自覺構建一套哲學學說體系或敘述體系,但他在有關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或民族學)、宗教學等具體科學和實際問題上的著述中蘊涵著或直接提出了淵博的、帶原創性的哲學思想或者說哲學思想體系,盡管后來被“演繹”出一套套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版本而在一定程度上湮沒了其“光亮”或使之“平平淡淡”。我認為,他的原創性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與人的實踐活動息息相關的社會歷史領域,可以被歸結為這么兩個基本哲學思想:
一是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二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馬克思這兩個基本哲學思想同時成型于19世紀40年代中期。前一個基本哲學思想明確表述于1845年春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后一個基本哲學思想初步闡述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經典地表述于1859年1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
馬克思基本哲學思想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基本哲學思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論文摘要:馬克思哲學思想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祖”。馬克思原創性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社會歷史領域,可以被歸結為這么兩個哲學思想: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兩個基本哲學思想受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中國當代主流哲學中“珠聯璧合”地占據著突出地位,并獲得了新進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執政黨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馬克思哲學思想無疑屬于馬克思主義“老祖宗”中的“始祖”。俗話說,事物“萬變不離其宗”。要從源本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就必須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須把握其“始祖”。馬克思哲學思想不僅是對人類思想史、哲學史遺產的繼承和弘揚,而且是對其遺產的深刻變革和創新。在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中,不僅要了解前者。更要注重后者。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用“馬克思”這一專名命名,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之所以具有當代性,在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在人類思想史上富有原創性。馬克思作為“千年思想偉人”之首,雖然生前沒有像他的思想前輩黑格爾那樣自覺構建一套哲學學說體系或敘述體系,但他在有關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或民族學)、宗教學等具體科學和實際問題上的著述中蘊涵著或直接提出了淵博的、帶原創性的哲學思想或者說哲學思想體系,盡管后來被“演繹”出一套套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版本而在一定程度上湮沒了其“光亮”或使之“平平淡淡”。我認為,他的原創性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與人的實踐活動息息相關的社會歷史領域,可以被歸結為這么兩個基本哲學思想:
一是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