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調整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01:06: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規模調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政規模調整調研報告
隨著我鎮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漁農村小康社區的不斷推進,行政村規模調整勢在必行。如何搞好行政村規模調整,是我鎮現階段的一個重點工作。結合我鎮這幾年的行政村規模調整的經驗和我鎮行政村的現狀,經過調研,研究制訂了相應的工作措施。
一、我鎮行政村的現狀
我鎮現有12個漁農村新社區,34個行政村,其中漁業村23個,農業村11個。共有村兩委干部274人,平均年齡46.1歲,其中交叉兼職82人。村正職干部54名(進社區41名),平均年齡47.7歲,其中55歲以上8人,60歲以上4人,書記主任“一肩挑”的村9個。全鎮行政村共設12個黨總支,41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529名,平均年齡57.3歲,其中35歲以下112名,36-45歲272名,46-59歲442名,60歲以上703名。全鎮行政村現有在冊人口52472人,其中18周歲以上45107人,長期外出5159人。
二、行政村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漁農村新型社區的建立,面對如何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優化漁農村資源配置,降低漁農村建設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一系列問題,我鎮現行的行政村逐漸呈現出某些不適應性。概括起來,主要存在一下問題:
1、聯村建社造成了社區工作開展的難度。
行政村規模調整的思考
行政村規模調整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通過對行政村規模的調整,能使部分設施共享,山林、土地資源統一開發,能較大幅度減少干部工資的支出,加快推進中心村形成的步伐,提高村集體的綜合實力,從而促進漁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最近,我們圍繞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怎樣縮短干部群眾的“磨合期”這個課題,專門進行了調查研究,力求通過實事求是的分析,探索出一條比較科學的管理之路,盡快地使新的合并村正常地運作起來。現針對課題談一些我們的看法與建議。
一、現狀:我鄉根據區委、區府的要求,于20*年下半年到20*年5月,在綜合分析所轄的14個行政村的實際情況以及利弊關系后,根據原行政村區域規模大小,村級經濟和班子等實際,因地制宜,就近合并,由原來的14個行政村調整為10個行政村。從調整后運行情況來看,總體來說還是正常的,干部群眾的思想還是基本穩定的。特別是干部的思想到位較快,通過村“兩委”班子的換屆,建立健全了村級組織,解決了有人管事的問題,并且村主要干部在摸清本村基本情況后,根據本村的優勢和特點,基本形成了所在村經濟發展的思路,為下步發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礎。但由于歷史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響,在個別村干部和部分群眾中也存在著—些不正確的認識,對行政村規模調整還存在不少疑慮,這些不正確的認識和多余的疑慮,將在一定的階段里帶來合并村中干部之間、干部與群眾之間、群眾與群眾之間的不和諧,對村干部開展工作帶來影響,主要表現在:
1、把行政村規模調整理解為吞并。片面地認為“行政村合并是大村吞小村,是上面要并”有些甚至無理埋怨村干部無能,人為造成村與村之間的隔閡。
2、把行政村規模調整理解為“刮亂風”。認為“過去也合并過,合并不牢又分開,這次合并后用不了多長時間又會分開的。”抓住以前合并后又分開的歷史沿革問題,只簡單地看到過去分的一面,不能看到現在發展的形勢,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看到行政村規模調整的必要性,觀念仍停留在60年代初期。
3、擔心村原有資金要統籌。認為合并后原有資金要統籌,富村吃虧,窮村享受,不少群眾提出種種理由,總是想把原來的積累資金趁早用光,不切實際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項目。
4、擔心村干部辦事不公平。認為沒有村主要干部的村今后要吃虧,村與村之間互不服氣,盲目不信任現任的村干部,這在今年村“兩委”選舉中已有明顯的表露,出現個別人私下拉票,選舉投票單邊倒現象。存在以上認識的群眾雖然是少數,但其危害性很大。有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唯恐社會不亂,故意煽風點火,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起起哄,對社會穩定帶來負面影響,對現任干部開展工作帶來—定阻力。絕大多數黨員、干部、群眾,還是能夠理解行政村合并這—符合時展的積極舉措,對現任干部開展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他們最迫切地期望是:盼干部辦事能出于公心;盼有事能及時找到村干部;盼村級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盼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盼干部有事業心和責任心,能實實在在地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村干部感到村規模大了,情況一時不能熟悉,管理、服務工作面廣、量大、難度高,特別是有些基礎設施方面,如水利設施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又缺乏資金來源,感到力不從心,壓力很大。
縣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總結
為更好地適應我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我縣按照依法自愿、尊重民意、規范有序的原則,自200*年5月13日開始對全縣的行政村規模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組織實施,至6月中旬,隨著新村黨組織和村務工作小組的建立、新村合署辦公、新村干部經過培訓到崗到位,全縣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縣行政村數量由738個減少至359個,調減幅度為51.4%,村平均人口由856人增加到1761人,村域平均面積由1.5Km2擴大到3.1Km2。較好地實現了平穩過渡,達到了預期目標。現將全縣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的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及調整的動因
我縣的行政區劃自建國以來幾經調整、幾經變更,而行政村的區劃卻相對比較穩定。自化以來,我縣的行政村個數經歷了由少到多,相對穩定和局部調整,部分村劃歸越城區的過程。這次行政村規模調整前,全縣19個鎮和街道共有738個行政村,有農業人口63.2029萬人,村均人口856人。其中平原行政村數為390個,村人口386510人,村平均人口為991人;山區行政村為348個,村人口為245519人,村平均人口為706人。平原1000人以下的村237個,涉及村人口150217人,1500人以下的村320個,涉及村人口251034人;山區500人以下的村133個,涉及村人口45186人,800人以下的村234個,涉及村人口110048人。調整前全縣共有村干部3805人(含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三套班子成員)。
調整前全縣行政村現狀主要呈現五個特點:一是數量多。全縣區域面積1233.76平方公里(含海涂114.03Km2),村平均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66個。二是規模小。全縣最小的一個村(稽東鎮高鋒村)只有35戶、102人,全縣人口最多的村為華舍街道蜀阜村,全村總人口為3237人。三是區域小。全縣村域平均面積僅為1.5KM2。四是分布散。村莊布點零星散亂。五是發展不平衡。從村級可支配收入的總量看,2002年可支配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有136個。
由于村規模過小、數量偏多,布點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縣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增加了鄉鎮行政管理的成本和難度,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影響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使農村不少地方出現了“四難”:一是干部難挑;二是負擔難減;三是規劃難搞;四是設施難配。隨著我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適度調整行政村的規模已是農村工作的必然趨勢。
行政村規模調整后,全縣行政村個數由738個減少到現有的359個,村平均人口為1761人。其中1500人以下的村146個,1500—3000人以下的村186個,3000人—4000人的村有25個,4000人以上的村2個。村平均密度為每百公里32個,其中村人口最多的是湖塘街道賓舍村,為4135人;最少的是馬鞍鎮平水村,為216人(將撤村建居);全縣村平均區域面積從1.5km2增至3.1km2,最大的村是平水鎮梅園村,區域面積為13.6km2。全縣共有村干部2324人(含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三套班子成員)。
村規模調整工作的意見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漁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較快,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但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村規模與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顯現。當前,我縣部分村布局分散、規模偏小、經濟實力不強、管理成本偏高、發展潛力不大的現狀已嚴重制約了漁農村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黨的*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村規模調整工作力度,加快漁農村發展步伐勢在必行。為順利推進村規模調整工作,進一步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優化漁農村資源配置,促進漁農業和漁農村現代化建設。根據我縣實際,現就村規模調整工作提出以下意見: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精神為指導,以率先基本實現漁農業和漁農村現代化為目標,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以確保漁農村社會穩定為前提,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因勢利導,有序推進”的方針,科學合理地調整村級規模,促進人口、土地和生產要素的集聚,建設一批規劃起點高、發展空間大、綜合實力強的新漁農村,加快漁農業和漁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我縣經濟跨越式發展。二、基本原則1、堅持科學規劃、積極穩妥的原則。要根據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區位特點、自然資源、人文條件等因素,按照《*縣漁農業和漁農村現代化建設實施意見》和《*縣漁農業綜合開發規劃》的總體要求,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制訂村規模調整的總體方案和村莊建設規劃。要全面分析村規模調整的可行性,積極引導,穩步推進。條件具備的地方,應抓住時機及時調整;條件暫不具備的地方,則不要急于調整,做到成熟幾個,調整幾個。2、堅持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的原則。要尊重歷史,考慮群眾利益和習俗,兼顧資源、設施共享,從方便群眾生活、有利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漁農村社會穩定出發,就近就便,整撤整并。對于不同產業結構村之間的撤并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做到慎之又慎。3、堅持尊重民意、依法辦事的原則。在村規模調整過程中,要充分尊重民意,妥善處理有關政策,做到組織意圖與群眾意愿相統一,確保村民的民主權利和實際利益不受損害。對符合條件的村由當地鄉鎮政府提出調整方案,經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形成決議后報縣政府批準,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4、堅持優勢互補、有利發展的原則。要從有利于漁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資源和人才優勢互補出發,根據需要和可能,促使交通閉塞的村向交通便利的村集中,經濟落后的村向經濟發達的村靠攏,規模小的村向規模大的村遷移,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要通過村規模調整,相對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形成一批規模較大、經濟實力較強的中心村,發揮其在發展漁農村經濟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凡屬下列情況之一的村,原則上應予調整:常住人口在600人以下的;村級組織設置不合理的;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發展后勁明顯不足,落后面貌長期未得到改變的;群眾要求調整的。對高亭鎮區內的村,具備條件的可撤村建立社區居委會,原村民由社區居委會管理。三、工作步驟、方法。村規模調整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與群眾利益關系緊密,情況復雜,難度較大。因此,思想要統一、領導要加強、步驟要穩妥、方法要得當、工作要細致。村規模調整工作原則上今年上半年結束,最遲不超過九月份,整個調整工作可分三個階段:(一)調研準備階段1、調查研究,制定村規模調整建議方案,召開專題會議,論證方案,統一意見。2、縣、鄉鎮分別建立領導班子和工作班子,明確職責和工作分工。3、制定調整工作的有關政策意見、工作步驟和工作計劃。4、分層次開好會議。各鄉鎮要在深入走訪的基礎上,召開村黨員、村民小組長、村干部座談會和村民代表會,統一黨員、干部和村民的思想,依法通過調整方案,并形成決議。(二)組織實施階段1、鄉鎮政府向縣政府上報調整請示及調整方案,由縣委組織部和縣民政局聯合審核,經縣政府批準后實施。鄉鎮在向縣政府請示中,要明確調整后的村名、辦公地址等有關情況,并附有關征求村民意見的情況。2、鄉鎮召開動員會,對調整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幫助有關村建立調整工作小組。鄉鎮派出指導組,幫助指導調整期間的有關政策處理,合并辦公及有關具體事宜。3、開展清帳理財工作。各鄉鎮都應建立清帳理財小組,負責對涉及調整村集體資產的清理登記,從確定撤并之日起到財產、財務清理合并工作結束前,實行村集體資產暫時凍結,款項往來一般“只進不出”,急需的支出由村調整工作小組提出,報經鄉鎮清帳理財小組審批后方可辦理,以防集體資產的流失。財產、財務清理內容:一是清理流動資產,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債權、債務、有價證券;二是清理實物資產,包括流動物資、固定資產、房產地產;三是清理各類經濟合同、承包合同;四是清理票據與印章,包括支票、各種收據、發票、公章和印簽。4、組建新的村級領導班子。鄉鎮上報的調整請示和調整方案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原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等村級領導班子自行解除。合并工作基本完成后,要從實際出發,組建好村黨支部、村委會籌建組、經濟合作社以及團婦等組織。5、移交檔案材料。檔案移交分村務檔案和財務檔案兩類,村務檔案由黨支部、村委會、共青團、婦聯、民兵、各類合同、計生、戶籍等檔案組成,檔案移交工作在鄉鎮有關人員監督下,經交接雙方共同核對后辦理好移交手續。檔案移交工作在宣布撤并后15天內完成。6、制定發展規劃。調整工作基本結束后,指導組幫助調整村制定好新班子的工作目標和村三年發展規劃。(三)總結完善階段主要是總結經驗,收集整理有關資料并歸檔,建立健全有關制度,制訂分步解決遺留問題的詳細方案,搞好富余人員分流及政策兌現,做好完善提高工作。四、有關問題的處理1、明確村級領導班子配備職數。要本著精干高效原則,從村級經濟實力、人口規模,干部個體素質和工作需要綜合考慮,合理確定村專職(脫產)干部的配備職數。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村一般配1名專職村干部;人口在1000-2000人的村,一般配2名專職村干部;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村,一般配2-3名專職村干部。村黨支部書記、經濟合作社社長原則上實行“一肩挑”,黨支部與村委會、經濟合作社班子成員可交叉任職,提高效率。做好富余人員分流,要制定有關政策,對退下來的村干部作出合理安排和妥善處理。2、做好村資產融合處理。由于各村在自然資源占用、集體資產積累、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可采取三種方式:一是“自然融合”,即對那些集體經濟薄弱村或集體資產人均接近的村,可采取自然方式合并融合,通過妥善的財務處理,調整時一步到位。二是“均化融合”,即集體資產人均所有者權益有一定差距的村,以一定值為標準合并,超平均部分劃出一塊,核定在適當時候用于原村公益事業建設及提供相應福利保障。三是“過渡融合”,即村與村之間資產相差懸殊或條件未完全成熟的,可以采取“一村兩制”的過渡辦法,設總帳和分帳,村民的勞保福利先與原村掛鉤,村級日常事務支出,采用適當辦法合理分攤,待條件成熟時再逐步整合和統一。五、工作要求。1、要加強領導。村規模調整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關系到漁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因此,各鄉鎮黨委、政府都要把這項工作列入當前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對村規模調整工作的領導、指導和協調。各鄉鎮要建立黨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并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計劃調整村也要建立相應的領導與工作班子。要增強調整工作的責任意識,敢抓敢管,對因監管不力而出現嚴重問題的,要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及早發現,及時掌握,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對群眾的來信、來訪和舉報要嚴肅認真對待。2、要統一思想。要堅持思想教育先行,運用各種宣傳輿論工具,廣泛宣傳村規模調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使這項工作成為干部群眾的自身愿望。要教育、引導村干部和廣大群眾識大體、顧大局,樹立全局觀念、發展觀念,積極支持調整工作,確保調整工作順利進行。3、要嚴明紀律。村規模調整過程中,全體黨員干部要樹立全局觀念,講政治,講紀律,嚴格遵守有關政策規定,自覺服從組織安排,確保政令暢通。在調整期間,要做到思想不散,工作不松,嚴守崗位,盡職盡責。要切實加強村級集體資產的管理和監督,嚴禁乘機私分、濫發和轉移集體財物,堅決制止假借各種名義突擊花錢,如有發生,要按有關黨紀政紀規定處理,觸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法律責任。4、要確保穩定。村規模調整工作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個別情況個別處理,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陣風。在具體調整過程中,做到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村規模調整方案,應由各鄉鎮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提出,要考慮當地的歷史沿革和群眾意愿,先易后難,以點帶面,既大膽推進,又積極穩妥,確保漁農村社會穩定。5、要配好班子。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則,拓寬村干部選拔范圍,提高村班子隊伍整體素質,配強配好村級班子。調整后的村黨支部班子,鄉鎮黨委可在充分征求黨員意見基礎上,先行任命,待2005年換屆時,再按照《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暫行條例》有關規定進行選舉;同時建立村民委員會籌建組,籌建組主要負責人可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或在充分征求村民代表意見的基礎上由鄉鎮黨委確定,新的村民委員會待2005年統一換屆時依法選舉產生。同時要根據《浙江省村級經濟合作社組織條例》的規定,組建新的村經濟合作社。
村委會規模調整工作總結
合理調整村委會規模,是加快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有效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得力措施之一。我鎮根據上級有關村委會規模調整的文件精神,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扎扎實實抓好村委會撤并工作,使我鎮村委會布局更為合理,有力促進了我鎮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一、基本情況:
我鎮共撤并村委會2個,全鎮村委會總數由原來13個調整為11個,撤并率為15.38%。村干部總數由撤并前62名下降到54名,減少村干部職數8名。
(一)撤銷XX村委會并入XX村委會。合并后設立XX村委會,有農戶589戶,總人口2499人,轄區面積8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民小組,村部設在XX村。
(二)撤銷XX村委會。
1、將原XX村委會XX村民小組并入XX村委會。合并后設立CC村委會,有農戶641戶,總人口2586人,轄區面積27.12平方公里,下轄13個村民小組,村部設在CC村。
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思考
行政村規模調整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通過對行政村規模的調整,能使部分設施共享,山林、土地資源統一開發,能較大幅度減少干部工資的支出,加快推進中心村形成的步伐,提高村集體的綜合實力,從而促進漁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最近,我們圍繞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怎樣縮短干部群眾的“磨合期”這個課題,專門進行了調查研究,力求通過實事求是的分析,探索出一條比較科學的管理之路,盡快地使新的合并村正常地運作起來。現針對課題談一些我們的看法與建議。
一、現狀:我鄉根據區委、區府的要求,于2001年下半年到2002年5月,在綜合分析所轄的14個行政村的實際情況以及利弊關系后,根據原行政村區域規模大小,村級經濟和班子等實際,因地制宜,就近合并,由原來的14個行政村調整為10個行政村。從調整后運行情況來看,總體來說還是正常的,干部群眾的思想還是基本穩定的。特別是干部的思想到位較快,通過村“兩委”班子的換屆,建立健全了村級組織,解決了有人管事的問題,并且村主要干部在摸清本村基本情況后,根據本村的優勢和特點,基本形成了所在村經濟發展的思路,為下步發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礎。但由于歷史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響,在個別村干部和部分群眾中也存在著—些不正確的認識,對行政村規模調整還存在不少疑慮,這些不正確的認識和多余的疑慮,將在一定的階段里帶來合并村中干部之間、干部與群眾之間、群眾與群眾之間的不和諧,對村干部開展工作帶來影響,主要表現在:
1、把行政村規模調整理解為吞并。片面地認為“行政村合并是大村吞小村,是上面要并”有些甚至無理埋怨村干部無能,人為造成村與村之間的隔閡。
2、把行政村規模調整理解為“刮亂風”。認為“過去也合并過,合并不牢又分開,這次合并后用不了多長時間又會分開的。”抓住以前合并后又分開的歷史沿革問題,只簡單地看到過去分的一面,不能看到現在發展的形勢,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看到行政村規模調整的必要性,觀念仍停留在60年代初期。
3、擔心村原有資金要統籌。認為合并后原有資金要統籌,富村吃虧,窮村享受,不少群眾提出種種理由,總是想把原來的積累資金趁早用光,不切實際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項目。
4、擔心村干部辦事不公平。認為沒有村主要干部的村今后要吃虧,村與村之間互不服氣,盲目不信任現任的村干部,這在今年村“兩委”選舉中已有明顯的表露,出現個別人私下拉票,選舉投票單邊倒現象。存在以上認識的群眾雖然是少數,但其危害性很大。有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唯恐社會不亂,故意煽風點火,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起起哄,對社會穩定帶來負面影響,對現任干部開展工作帶來—定阻力。絕大多數黨員、干部、群眾,還是能夠理解行政村合并這—符合時展的積極舉措,對現任干部開展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他們最迫切地期望是:盼干部辦事能出于公心;盼有事能及時找到村干部;盼村級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盼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盼干部有事業心和責任心,能實實在在地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村干部感到村規模大了,情況一時不能熟悉,管理、服務工作面廣、量大、難度高,特別是有些基礎設施方面,如水利設施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又缺乏資金來源,感到力不從心,壓力很大。
關于欠發達山區行政村規模調整的理性思考
隨著改革與發展的不斷深入,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作為底子薄、基礎差、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欠發達山區來說,其行政村進行適度的規模調整已勢在必行。如何搞好行政村規模調整,便成了一個重大課題,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結合文成縣這個典型欠發達山區的實際和本人的工作實踐,筆者就欠發達山區行政村規模調整問題,作些粗淺的探討,以供參考。一、欠發達山區行政村的現狀特點
行政村是我國農村最基層的單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廢除了“政社合一”、“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公社改為鄉鎮,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應當肯定,農村改革開放以來,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在宣傳貫徹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團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深入,面對如何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推進城鎮化進程,優化農村資源配置,降低農村建設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一系列時代課題,欠發達山區現行的行政村逐漸呈現出某些不適應性。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現狀特點:
1、行政村數量多,管理幅度偏大。如文成縣33個鄉鎮共有545個行政村,平均每個鄉鎮有16個行政村。其中,最多一個鄉鎮有47個行政村。通常講,為優化人、財、物、信息等資源配置,一個基層單位直接管轄的單元應在7個左右,一般不超出12個。文成縣鄉鎮偏大的行政村管理幅度無疑會影響到黨和政府對農村工作的高效領導和管理。
2、行政村規模小,居住分散。文成縣545個行政村中,300人以下的村80個,占全縣總村數的14.7%,300-500人的村145個,占全縣總村數的26.6%,1000人以上的村僅69個,占全縣總村數的12.7%。并且,農戶居住較為分散,房屋、閑基地等占用土地多,土地的利用率低,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加上外遷農戶多,真正住在本村的人越來越少。如文成縣龍川鄉動山村原住500多人,現僅住2戶3人。
3、基礎設施差,共享率不高。由于村數多、財力有限,加上考慮平衡需要,投入村級基礎建設的經費,過于分散,使不少村的水、電、路、文化、衛生等公共設施難以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同時,村與村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建設問題,如有些距離很近的兩個村都興建了自己的村辦公樓、自來水設施、電視信號差轉臺等。這種狀況既耗費了本來就十分緊缺的建設資金又降低了公共設施的共享率。
4、村級組織戰斗力不強。為謀求相對便捷的致富道路,當前村里有較高文化、有一定的市場經濟頭腦、敢于開拓的村民大多外出務工經商,加上村規模小,人口少,大大縮小了選人用人范圍,直接影響到村級班子的整體素質。即使勉強配備村級領導班子,也往往存在著干部年齡老化、文化科技知識低化、管理能力弱化的問題,不能有效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和領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同時,村干部的報酬普遍偏低,其工作積極性得不到有效激活,在工作上往往側重于“守業”,缺少創新進取精神。
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縣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動員大會,是縣委縣府決定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這項工作,是今年我縣統籌城鄉發展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紀農村工作的一項基礎工程。年初縣委十屆十三次全會和全縣干部大會都已經明確。前階段,縣委副書記章長勝、縣人大主任李會鵬帶領有關部門到慈溪、余姚、桐鄉等地學習考察;組織部、民政局、政研室等部門,深入調查研究,聽取各方面意見,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3·25”會議后,各鎮(街道)開始了調整工作的思想、組織、方案等準備工作。縣委常委會對這次會議非常重視,聽取了有關部門的工作匯報,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分析,統一了行政村調整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研究制定了有關村規模調整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意見。剛才,縣委副書記、縣長馮建榮同志作了一個很好的動員報告,明確了這次村規模調整的目的意義、方法步驟和具體要求,講得非常全面詳盡,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我完全贊同。縣委常委、副縣長章生建同志宣讀了行政村規模調整有關政策文件。在此基礎上,我再強調四點意見。
一、行政村規模調整勢在必行,意義重大
這次行政村規模調整,是我縣繼家庭承包責任制、土地使用權流轉之后又一次農村基層體制的重大改革。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縣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縣“兩會”明確提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基礎在農村,條件是“并村”。目前我縣行政村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弊端,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行政村“小而散”的現狀,已經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的實施。現在,要解決農村存在的問題,促進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解決新世紀、新形勢下農村面臨的突出問題,要與時俱進,用新的思路和對策,用全局的、長遠的眼光來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并付諸一系列系統、配套、積極、穩妥的工作措施,來確保全縣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的完成。
調整行政村的規模,從紹興縣的實際來看,必須從三個方面來認清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來認清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行政村規模調整是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我縣農村的客觀環境和基礎條件與改革開放初期、與上世紀相比,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農村經濟結構正在向以市場配置生產要素的方向轉變。我縣市場化程度較高,鄉鎮企業起步較早,已基本實現農村工業化,現在我們又在加快推進城市化,全縣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要素正呈現“四個轉移”的趨勢,即農田土地向承包大戶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分散企業向工業園區轉移,零星村宅向新村小區轉移。從目前實踐來看,一個好的規劃如果與行政區劃差異過大將難以組織實施,要素的市場配置要有相應的行政區劃加以匹配。因此,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將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我們必須“兩手”結合,一手抓市場,一手抓行政,因勢利導,使“兩手”融合并用,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使農村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解放和發展。二是村級行政管理正在向發展經濟和公益事業為主的服務職能轉變。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公社、大隊、生產隊這三級組織壟斷農村資源權屬和一切事務管理的局面被打破;前幾年紹興縣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使原有的政企不分,直接管理企業的局面被打破;從2002年開始的糧食“三放開”,使原來鎮村干部催種催收,督促落實糧食任務的局面被打破。因此,現行的村級行政管理已經并將不斷地擺脫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組織生產、具體管理、催種催收等繁雜的任務和職能,使村干部有精力和條件擴大管理幅度、調整管理內容、提高管理質量,著重為本村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服務,帶領全體村民為改善村容村貌、營造投資環境積極工作。三是農民生活方式正在向現代文明的要求轉變。我縣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富裕起來的農民渴求先進文化的滋養和熏陶,更加注重農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他們要求有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休閑娛樂的文化公園、方便的衛生醫療條件、高質量的學校教育、豐富的商貿購物場所,長期以來形成的封閉的村落生活方式和自然經濟的格局正在被群眾強烈的要求和發展的必然方向所逐漸打破。因此,從上述三個深刻變化帶來的要求來看,推進村規模調整工作,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又是實踐“三個代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具體實踐。
調整和優化中央政府投資規模和使用結構
一、相機調整中央政府投資規模,合理把握項目預算下達進度
政府投資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2006年,根據經濟運行情況相機調整中央政府投資規模。年初,考慮到經濟增長偏快,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為給社會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國家適當調減了中央政府投資規模,從2005年的1254億元壓縮到1154億元,凈壓縮投資100億元。年末,根據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環保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考慮財力增長的情況,在年初中央政府投資規模1154億元的基礎上,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100億元,主要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保項目。至此,2006年中央政府投資總規模達到1254億元。
在調整中央政府投資規模的同時,中央財政充分運用項目預算下達進度配合國家宏觀調控。年初,考慮政府投資規模有所壓縮,投向基本趨于穩定,為確保重點支出的需要,中央財政按照正常進度下達項目預算,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有利于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的項目,優先安排下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半年整個固定資產投資強勁反彈,投資增速達到29.8%。針對這種經濟形勢情況,自5月份開始,中央財政又適度放緩了經營性和準經營性項目預算下達進度,對全社會投資增長起到了引導作用。
二、進一步優化中央政府投資結構,保證重點項目支出
2006年,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建立和諧社會的要求,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中央政府投資結構和方向,將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重點體現"三個加強",即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社會事業發展和加強區域協調發展等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2006年,在1254億元中央政府投資中,用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比例達到48.3%,比2005年提高3.6個百分點;用于西部大開發的比例為41%,比2005年提高0.8個百分點;在600億元國債項目資金和新增預算內投資中,用于社會事業的比例為11.7%,比2005年提高2.3個百分點。
三、加強管理強化預算約束,促使項目預算管理精細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提高政府投資效益
全區行政村規模調整及撤村建社區工作情況匯報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員:
我受區人民政府委托,報告全區行政村規模調整及撤村建社區的工作情況,請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基本情況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見》(浙委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做好城區撤鎮建街撤村建居工作的意見》(甬黨辦號)文件精神,自去年月開始,我區開始啟動行政村規模調整和撤村建(并)社區工作。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了《區推進撤村建并居改革工作的實施方案》(侖委辦號)和《區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實施方案》(侖委辦號)兩個文件。成立了以俞雷區長為組長,王銀澤、汪友誠、劉新華、葉雙猛、李躍明、孫黎明等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區行政村規模調整和村改居工作領導小組,并召開了行政村規模調整及撤村建社區工作動員大會。按照計劃,東部鄉鎮實施行政村規模調整為主,西部街道以撤村建(并)社區為主,通過一年多時間扎實有效的工作,積極穩步地推進行政村規模調整和撤村建(并)社區,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了城市管理更加有序,為推進城市化進程奠定了基礎。
目前,我區東部三個鄉鎮已完成了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梅山鄉撤銷了個村民委員會,新設立了梅東、梅中、梅西、梅港個村民委員會,由個村民委員會調整為個;春曉鎮撤銷了個村民委員會,并以三個自然岙為基礎,新設立昆亭、三山、慈岙個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由個調整為個;白峰鎮撤銷了原白峰片和上陽片個村民委員會(郭巨片保持原狀),新設立了白峰、新峰、司沿、港口、勤山、上陽、下陽、陽東個村民委員會,由個村民委員會調整為個。西部三個街道分別進行了撤村建(并)社區工作:新碶街道撤銷了五星、鎮安個村民委員會,居民整體劃歸百合社區居委會管理;大碶街道撤銷了漕頭、河南、干家、方夏、沿陳、扎馬等個村民委員會,居民按居住狀況并入相應的靈巖、高田王、學苑、金泉、壩頭等個社區居委會;小港街道撤銷陳山、渡頭個村民委員會和橋東社區居委會,新設立陳山和渡頭個社區居委會。到目前為止,全區共撤銷村民委員會個,新設立村民委員會個、社區居委會個,減少村民委員會個、增加社區居委會個,撤并后全區村民委員會總數為個,社區居委會總數為個。
二、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