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1-30 05:55: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工科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工科教育狀況解析及改革意見
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工科就沒有人類物質文明。大學工科教育是培養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勘探、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工科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強大學工科教育,提高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對于提升高等學校直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許多國家都出現了“逃離工科”的現象,我國也不例外。我們國家工科教育的現實是:大量拔尖考生不再首選工科,而是涌向金融、管理、法律等熱門行業;許多優秀工科學生也通過轉專業、考公務員、考研等方式“逃離”工科;還有一些優秀的工科人才留學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些人才的“流失”,導致我國工科人才的數量與質量下降。幾年前的《國際競爭力報告》對“合格工程師”調查顯示:我國在參與調查的49個主要國家中列于末尾,這也說明我國工科人才培養質量普遍較差[1]。工科人才流失與培養質量差使我國工科教育陷入困局,難以適應我國新型工業化及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對大量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工科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改革建議。
一、工科教育現狀
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邁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在招生規模擴大的同時,許多高校對教育資源的投入和建設卻明顯不足,在工科院校中表現尤為突出;另一方面,“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又要求“淡化”專業,大幅壓縮專業課學時,使得本來教育資源就短缺的工科教育又失去必要的時間保障,這對我國工科教育造成很大的沖擊。對工科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存在如下幾個現象:
(一)“快餐化”趨勢
工科課程包含工藝原理、設備技術、工程分析等大量專業內容,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而與之相對的卻是課程學時不斷被壓縮,使得課堂教學“快餐化”:課堂教學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進行著“填鴨式”的教學,教師匆匆、淺淺、泛泛地滿堂灌,學生慌慌張張地記、似懂非懂地聽。課堂教學的“快餐化”,容易造成教與學的矛盾,極易形成枯燥、煩悶的課堂氣氛,并且造成的學習高壓還會增加學生心理負擔,讓學生失去學習工科知識和技能的興趣。實習、實踐“快餐化”則體現為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實習,這種實習可以獲得比書本具體一些的“原理想象”、“工程想象”,卻無法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工學類的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差[2],“快餐化”教學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快餐化”趨勢在目前的工科教育中迅速蔓延,主要原因在于有適合其存在的土壤。首先,大部分工科學生沒有興趣長時間呆在課堂里聽講,甚至希望老師盡量少講,只要期末考試能有個滿意的分數就行。在這些學生看來,“結果”遠比“過程”重要。其次,教師也多為完成教學任務,只要一門接一門地講完就好,不問效果,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搞科研和寫論文上。教和學雙方似乎都從這種“快餐化”教育中得到滿足,殊不知卻無異于教師對教書育人使命的懈怠、學生對成才理想的放棄。這種背離高等教育目的的惡性循環將嚴重損害我國的高等教育和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因此,積極應對工科教育“快餐化”趨勢,有效解決教與學的矛盾,激發學生工科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二)“文科化”傾向
工科高校文科教育現狀及對策
摘要:復合型人才是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向,現代教育的開展需要以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基本導向進行改革和創新,引領人才全面發展。工科高校的文科教育存在著辦學理念和定位不足、缺乏高水準學術隊伍等問題。須更新理念,以差異化發展為辦學策略,在結合工科高校自身優勢的基礎上開展產學研基地建設,重視交叉學科建設,打造品牌文科專業。
關鍵詞:復合型人才;工科高校;文科專業教育;核心能力
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領域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1],其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知識運用能力強、通曉國際慣例、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化交流能力。伴隨著現代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不能僅限于專業能力培養,而應多角度、全方位、綜合化培育人才。將綜合性教育和核心能力培養放在教育目標的首位,已成為目前工科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但一些非綜合性高校或者理工類高校,因受傳統工科教育理念、方式等影響,在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尤其是對文科學生的培養產生了一定的誤區,可能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必須在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前提下,正確引導工科高校對文科學生的培養。
一、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動因
(一)復合型人才培養符合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學理論針對傳統資本主義社會在舊式分工方面存在的片面性,從社會發展視角所提出的理論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社會生產的大規模發展進行了預測,并確認了社會分工的持續細化,這對社會個體而言可能會有兩種結果:一是會造成“智力的荒廢”,進而導致片面發展與“自我的喪失”[2]。與之相對的則是社會個體在社會分工面前對社會生產方式的全面性認知,這種認知是多維度、綜合性的認識和理解。社會生產不單是技術規范、程式化策略,同時也是多結構體系中多領域的融合。在此基礎上,人作為理性社會個體的存在,必須要避免“自我喪失”的局面出現,從而具備全面發展的特征。[3]具體至教育層面,全面發展的人必須要以復合型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為依托,以此來對抗專業結構過于單一所造成的教育困境。也正是基于此,高等教育必須切實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受教育者通過教育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其所受的教育并不能局限于單一的專業知識,否則會將人的認知局限于狹窄的專業知識能力范圍內,使得人的知識、能力、思維以至情感都變得專業化甚至“冷漠化”,無形之中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種單一型人才顯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教育必須堅持人的全面發展,推進復合型人才培養。(二)復合型人才培養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知識能力、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等。一方面,依據素質教育的整體性、實踐性特點,要求培養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以及面向社會多方面的實踐能力,即不能重理工、輕人文,重書本、輕實踐等,同時也與工科院校開展文科專業教學的要求相吻合。因此,復合型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成為必然。另一方面,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相契合。從內涵上看,復合型人才和素質教育培養的最終目的都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培養出具有綜合競爭力的人才。從實踐上看,復合型人才與素質教育培育的人才都應當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三)復合型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從社會角度來看,復合型人才與專業性人才是社會需求的兩種人才類型。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傳統“單打獨斗”的生產模式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社會生產過程中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和各種團隊模式的出現。對于人才而言,綜合能力越強、知識儲備越豐富,越能夠應對復雜的社會生產要求,因此復合型人才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復合型人才強調核心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核心能力是指一種具有優勢或強勢地位的能力素質,該素質能夠保證人才可以在社會競爭中處于較為顯著的優勢地位,因此核心能力通常也作為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優勢等。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核心能力不僅體現在專業素養方面,還更多地體現于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觀察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可被視作一種綜合素養。高校教育中的核心能力培養,實際上也是通過對專業素養和多種社會能力的培育來打造優秀人才。其中復合型人才是一種基于對綜合素養、核心能力培養的教育體現,因此在教育目標上,二者具有同質性。
二、基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我國工科高校文科教育發展現狀
工科教學道德教育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高等教育的使命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應對當前及未來所面臨的挑戰,工程和技術的作用脫穎而出,而道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在理工科教學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僅需要重視道德課程的設置,還需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促使教學方式的優化改革。本文根據當前高等院校中理工科大學生道德教育現狀,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為當工科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道德教育;改革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人類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鑒于進步的基礎是科學知識的發展和傳播,高等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技的進步帶來了多重的好處,但同時存在著隱蔽和復雜的風險,因此,高等院校在培養理工科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培養未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道德批判能力[1]。目前,高等教育的評判標準仍然偏重于確定性的尺度,比如學校排名、發表文章數量、畢業生就業率等,這就導致了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學專注于培養有競爭力的專業人員,以及開發尖端的有利可圖的新型技術,而忽視了對倫理準則與道德判斷的培養,這與新時代下高等教育的使命不符,高等院校應當重視培養未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培養出在技術發展和未來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降低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風險性[2]。
一、理工科教學中的道德教育現狀
(一)高等院校對理工科學生的道德教育缺乏重視。高等院校一貫重視理工科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在培養計劃中強調科學精神和專業能力的培養,而對理工科學生的道德教育缺乏重視。通常情況下,培養方案中的道德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很少,并且所制定的培養目標過高過泛,忽略基本的底線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相關課程單一,教學方式多以“灌輸”為主,缺乏具體的實踐活動與之相配合,教學過程具有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特點。教師缺乏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識與經驗,難以適應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要求。[3](二)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多元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的深刻變革給道德價值領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道德觀念呈現出多元化與復雜化的特征。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他們的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新思想、新觀念最為敏感,同時辨別能力較弱,最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因此,在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信仰缺失、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為失范等問題。高等院校必須重視教學中的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4,5]。(三)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對德育教育的影響。當前,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深刻影響著社會的各個層面,計算機與互聯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息息相關,人們可以隨意地在網上查找瀏覽和傳播信息,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充斥在網絡上,其中不乏各種不良信息,侵蝕著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們的思想,這使得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面臨更多的挑戰。
二、加強理工科教學中的道德教育對策
聾人工科教育個人投資的收益率
一、引言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突出強調教育投資的作用,認為教育活動是提高個人的技能(人力資本)的一種生產性投資。在一個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中,生產能力強的人得到較高的工資。當其他情況相同時,個人之間教育水平的不同導致收入的不同。在實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和個人分擔政策的情況下,高等教育越來越多地被人們視作一種投資行為。作為一種理性的投資行為,對教育活動成本和預期收益的判斷成為政府部門和受教育者個人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因素。普通高等教育個人成本—收益(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一直是教育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由于統計路徑和使用的方法不同,學者們對我國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的計算結果各不相同,但都一致表明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正的收益率,即個人的高等教育支出能夠給受教育者帶來未來收益。然而,對于聾人高等工科教育個人成本—收益(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的研究卻寥寥無幾。聾人高等工科教育投資不僅給聾人個人帶來收益,而且會給社會帶來溢出效應。因此,研究聾人高等工科教育投資特別是聾人高等工科教育投資中個人投資部分的成本與收益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指標、研究范圍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指標。本文以2006年開始接受高等工科教育的聾人本科生為例,研究以下三個密切相關的指標:(1)聾人學生接受高等工科教育的個人總成本;(2)聾人學生接受高等工科教育個人投資的預期收益;(3)聾人學生接受高等工科教育的個人內部收益率。通過對以上指標的研究可以直接表明,聾人四年高等工科教育投資效果的優劣程度。
(二)研究范圍。由于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發展比較晚,目前專門招收殘疾學生的高等院校較少。而從事聾人高等工科教育的本科院校主要是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對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2010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55名畢業生發出的調查問卷。畢業生分布于21個省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教育(投資)個人收益率是對一個人因增加其接受教育的數量而得到的未來凈經濟報酬的一種測量[1](P471),它以受教育者個人為投資和收益的主體計算收益率。教育個人收益率問題是經濟學中成本—收益(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分析在教育中的應用。內部收益率法用于估算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率,就是求解高等教育的個人成本現值和個人預期收益相等時的貼現率[2](P27)。內部收益率法反映教育個人收益率的同時避免了受主觀利率大小影響的弊端,因而被研究者廣泛應用。在國際上對教育收益率研究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薩卡羅普洛斯曾用此方法計算并比較了世界上30多個國家的個人內部收益率。內部收益率法是指使貼現的教育成本和收益之差為零的利率。例如,某一級教育內部收益率的計算公式為:×(1+r)m-t=×(1+r)-t(1)其中C為受教育年份中第t年的私人教育成本,B為收益年份中第t年因為多受此級教育而增加的私人收益,m為該級教育的年限,n為受教育者畢業后終生取得收益的年限,r為要求的內部收益率(貼現率)。以大學本科為例,學制4年,畢業后共工作38年,則m=4,n=38[3](P77)。
工科大學發展文科教育研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工科大學文科時代需要
論文摘要:當前工科大學文科的發展面臨著各種現實問題,很多工科大學對于為什么要發展文科,文科在工科大學到底有何意義都有過疑問,然而面對21世紀我國高校改革發展的新趨勢,我們都應該認識到工科大學的文科發展是時展的需要,有著其獨特的重要性。
工科大學為什么要發展文科,這是我們在一開始創建文科時就遇到的一個老問題。經過二十幾年的實踐,我們在這里簡述為以下7種需要。
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融合的需要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人類的實踐活動已內在地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當代人類的許多重大問題,如生態、人口、經濟規劃、城鎮建設等,內在地呼喚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二者通力合作,即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緊密結合起來,這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
從世界來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已形成一系列跨學科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方法,并在許多大規模的社會試驗與社會工程中相得益彰、相互協作。由此可見,工科大學加強人文學科建設,正是順應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大趨勢,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高校能源環境類專業本科教育與實踐
摘要:地方高校本科教育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秉承新工科建設理念,在現有學科體系建構的基礎上,融合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不斷推動學科建設的改革與創新。山西大學能源環境類專業針對傳統能源經濟轉型的戰略需求,結合煤基資源化高值利用的科研基礎,調整專業結構,更新課程體系,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平臺,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高水平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新工科;交叉融合;課程套餐;實踐平臺
經濟全球化伴生了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技術變革。以新一代高新信息技術為引領,高新能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等技術群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帶動以綠色、智能、創新為特征的新型工業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為適應新型工業發展,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高校“新工科”建設,全力探索形成中國特色模式的工科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綜合國內研究,目前新工科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推動前沿科學發展的新型工科專業,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制造專業;另一種是推動傳統工業升級轉型的工科專業。
一、一流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能源環境類專業改革的方向
一流本科教育,是指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培養一流創新人才的一流本科建設[1]。一流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學,以及一流學科的本質內涵。在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的目標下,以新工科為理念,地方高校本科教育要依托地方特色進行改革,向一流本科教育水平邁進[2]。以煤炭為主的礦產資源型城市,經濟興于能源,困于能源,如黑龍江鶴崗、山西晉城、河南焦作等,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均遭遇瓶頸。近年來,綠色GDP的發展迫使資源型城市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轉變傳統認知,能源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預計近50年煤炭作為能源燃料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傳統的燃燒利用方式已不符合當前經濟環境發展的要求,轉型與發展是解決當前產業發展困境的關鍵。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基資源高值利用及煤基固廢資源化利用,生產多品種、多品牌、高附加值的產品成為促進煤炭產業轉型的重要途徑。因此,開展主導產業多元化發展,積極開發高端新型裝備制造、研發新型煤基碳材料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礦產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
二、特色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能源環境類專業改革的目標
遠程開放教育智慧教學融入途徑
[摘要]教育信息化促使遠程開放教育教學不斷發展和完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開放大學轉型發展的不竭動力。通過梳理遠程開放教育方式的現狀,結合開放教育工科專業的相關背景與特征,闡述了遠程開放教育工科專業建設中融入智慧教育教學模式的必要性,探究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和人才培養體系融入智慧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遠程開放教育;智慧教學;工科教師
育工科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及信息化能力,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逐步實現《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中“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教育教學質量得到穩步提升等”遠景目標,使開放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一、遠程開放教育方式現狀分析
隨著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大智移云”等技術不斷深入教育行業應用場景,對教育方式不斷提出新要求與目標。結合網絡技術衍生出的智慧教育教學手段能夠迎合信息時代需要,在現代教育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催生了新的業態和新的變革。作為遠程教育工科類教師應當借助當下形勢主動規劃,積極調整并順勢而為,加強對智慧教學模式及線上教學的深入研究,集結一些優勢課程資源,建設高質量的在線課程。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與教育情境的復雜性,遠程教育工程類學科教師應具有復合型的職業素質,教師應該在了解自身專業特長的基礎上,著重培養自身素養,并在學校所能提供的條件下制定預期目標。要求遠程開放教育教師不僅在專業技能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還要具備較高的教學實踐技能,構建自身基本職業素質與綜合素質框架,即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素質、職業思想意識、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以及嫻熟的職業技能。
(一)教師職業特性
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發展前景分析
一、以工科為主的綜合型高等院校發展人文教育的意義
(一)建設高水平綜合型大學的需要
在眾多學科當中,人文學科的建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某種意義上說,一所綜合性大學的精神筑基學科便是人文學科。實踐證明,如果大學沒有人文學科豐沛的學術孕育,其它學科將有淪為工具化、技術化、功利化的危險,最終也很難得到長足的發展。一個大學如果沒有一流的人文氣氛、完善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整體的人文社會知識通識教育和通才培養,就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大學,甚至稱不上是現代意義上的綜合型大學。
(二)培養現代社會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現在社會需要文理兼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他們不僅具有符合現代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所需的專業知識,而且須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但我國傳統的文理分科教育模式忽視人文教育對理工科學生的重要性,造成理工科大學生在心理、審美、倫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對其全面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從心理上來講,單純的專業知識型教育使他們心靈脆弱,缺乏應變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靈活性和適應性有待提升。
二、以工科為主的綜合型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發展現狀分析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公共課教學改革探究
摘要:傳統的高校Java公共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和配合新工科建設發展,結合新工科相關理念、要求和山西大同大學Java公共課建設及實施情況,提出面向新工科的高校Java公共課教學改革措施,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團隊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旨在為推進高校Java公共課發展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新工科;高校Java公共課;教學改革;思政教育;交叉學科;線上輔助教學平臺
0前言
隨著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的蓬勃發展,國家對工業人才的教育、思維和創新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工科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在教育部指導下,經過多次教育發展戰略會議的研究和探討,先后產生“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指導性成果,推動了新工科建設的快速發展。新工科是內涵廣泛的綜合概念,如果站在學科角度來看,新工科是涉及多學科交叉融合、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新型工程學科教育。在新工科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計算機等相關信息技術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高校Java公共課作為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往往是交叉融合學科所涉及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然而傳統的Java公共課在課程定位、教學內容等多個方面都無法適應和配合新工科教育的發展,教學模式亟待改革。本文總結傳統的高校Java公共課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滿足新工科建設要求的高校Java公共課教學改革措施,從課程目標、師資團隊、教學內容及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探究。
1傳統的高校Java公共課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定位、目標與專業需求不匹配
淺談大學本科工科專業教育理科化現象
一、調研專業的選擇及研究方法
工科專業類別眾多,按照一級學科劃分就有31個,每個一級學科又包含若干個不同的本科專業。在所有的工科專業中,機械類專業最具有代表性,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等專業。這類專業的畢業生大多從事機械裝備的研究、設計、制造、維護、管理等工作,因此選取該類專業作為調研對象很有代表性。機械大類最具代表性的一級學科為機械工程,機械工程下屬第一個專業就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該專業應用面廣,招生人數最多。全國工科大學一般都設有該專業,有些綜合性大學也設置了該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機械設備的設計和制造及管理工作。鑒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工科類本科專業,本文以該專業為對象展開分析研究。筆者選取了國內6所大學,涵蓋國家“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和地方高校,具有廣泛性。本次調研以這6所大學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近兩年的本科畢業設計選題及論文為基礎,分析目前工科教育理科化的程度及導致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原因,進而提出應對措施。
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分析
對于本科生培養來說,最為重要的環節當數畢業環節非常重要。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完成一項具體的研究、設計或工程項目,使其對大學四年學習的專業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從而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并使其具備初步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能力。畢業環節的選題最能反映學生培養的方向。合理的選題應該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問題研究,使學生可以綜合運用大學四年所學知識,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工程能力。但目前很多教師在畢業論文環節只能指導學生進行理論研究,而未能指導學生開展工程問題研究,以致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無法通過實踐得到提升。表1列出了2017年和2018年6所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環節選題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6所高校該專業的畢業設計選題存在較為嚴重的理科化現象,有的學校理論研究選題占比已經超過40%。理論研究選題側重培養學生對理論研究方法的掌握及研究能力,無法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由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將來要從事機器和裝備的設計、制造、維修、管理工作,這樣的畢業設計選題顯然不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工程能力。筆者在調研過程中也看到,6所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大部分來自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很少有來自企業的實際問題。以某大學D為例(見表2),該專業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的畢業選題中,80%以上都是指導教師自己擬定的,不到20%的題目來自企業。這個比例是十分驚人的,說明目前的大學工科專業與生產實際已經出現嚴重脫節的現象。自擬題目一般來自教師自己的科研項目,沒有經過細致思考,缺乏實際的應用背景和對象,這對于學生實際工程能力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很多自擬題目與工程實際嚴重脫節,且過于理論化,不適合作為畢業環節的題目。這些題目明顯屬于教師自己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學術型的研究題目。這類題目存在如下問題:一是不對題,大多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性不大;二是題目很深奧,本科生進行研究會很困難;三是研究過程中只能用到一小部分所學知識,無法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四是學生沒有機會對自己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進行一次綜合應用。這樣的題目可以作為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課題,但不適合作為本科生的畢業學位論文題目。此外,除了畢業環節的選題存在嚴重的理科化現象,有的題目嚴重偏離專業性質,有的題目過于簡單,明顯不符合專業要求(見表3)。這樣的畢業選題無法使學生對大學四年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更無法培養和提升本專業本科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大學工科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題目存在嚴重的理科化、學術化、自擬化問題,與目前大學教師隊伍的現狀有關。在高校教師隊伍中,很多老師是從校門到校門的,只有少部分老師曾經在企業工作過。這就導致大多數教師只能做理論研究,無法與企業進行有效的合作。以某大學D為例,表4列出了該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師背景。從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學工科教師隊伍中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占比很低,而沒有企業經歷的教師往往很難與企業進行合作,也難以解決企業的技術問題。這也是導致畢業選題過于偏重理論研究的原因之一。
三、大學工科本科生畢業環節選題理科化現象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畢業論文選題真實反映出了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大部分學生的論文選題屬于理論研究,與工程實際有差距。這樣的課題研究雖然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論研究能力,但無法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另外,很多選題與學生的專業無關或者關聯度很低。這樣的選題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嚴重阻礙了工科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造成工科專業本科生培養過程理科化傾向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高校普遍存在重學術論文、重科研成果而輕教學的現象。在職稱晉升、考核等方面,學校過分強調科研的重要性,導致廣大教師普遍將精力投入在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上,而輕視了教學,認為從事本科教學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二是工科專業的教師隊伍存在問題。大多數青年教師從校門到校門,缺乏企業工作經歷,無法與企業有效合作,難以解決企業的工程實際問題,在指導學生開展畢業設計時只能紙上談兵,無法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大學工科專業畢業選題的理科化現象反映的正是工科教育的理科化現象。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改進建議。1.強化畢業環節的培養。指導教師一定要具備企業工作的經歷或能力,否則就很難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因此,高校應該倡導教師到企業參與實際技術工作,提升他們的工程應用能力。另外,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應盡可能與企業實際問題相結合。即使是源自科研項目的選題,也應有利于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在本科生畢業論文題目選擇上,高校要嚴格把關,剔除與專業完全不相關的題目。2.強化實驗、實踐、實習教學環節。工科專業要依據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實驗、實踐、實習教學方案,以確保教學效果。對于校內實踐環節,各專業一定要確保所有學生參加,并強調實踐內容與實際人才需求的相關性。企業實習不應采用參觀式的教學模式,而應采用學生頂崗培訓、頂崗操作的模式,通過實際動手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3.強化創新實踐教學環節。現在的工科專業在創新實踐教學方面尚未形成常態化,而且多是象征性地開展創新教育,且不是面向所有學生。然而,創新實踐教學是目前新工業革命對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所有大學都要確定創新教學的課時,讓所有學生都參加創新實踐活動,使創新實踐教學成為工科專業的必修課。同時,創新實踐教學應該走出校門,與企業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在創新實踐過程中逐漸提升企業所需的工程應用能力。4.改進教師評價模式。大學工科本科專業教育出現的理科化問題,很大程度上又與近年來大學普遍推行的教師評價方法相關。因此,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模式必須改變。每所大學都要認識到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在進行教師評價時要考慮教師教學工作的投入程度、教學效果等。另外,工科專業教師評價體系中應該引入工程實際應用能力的評價,評價內容應從僅僅重視理論研究水平轉變為理論研究水平和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在工程領域的創新創造能力并重,促進工科專業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研究能力,成為本專業實際應用的技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