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17:45: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甘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甘肅財產保險業發展思考
【摘要】文章梳理了改革開放40年甘肅財產保險業發展歷程和發展成就,從宏觀層面、保險監管、各家財險發展歷程等方面總結了40年來甘肅財產保險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并提出聚焦甘肅經濟社會發展難題、聚焦深層競爭力培育、聚焦自主創新和供給能力建設、聚焦新科技帶來動能轉化、聚焦財產保險人才培養等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保險業;財產保險;改革;甘肅省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此我國開始進入到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1979年國務院出臺“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重大決策,標志著保險業的恢復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甘肅財產保險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變多樣的過程,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在甘肅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甘肅財產保險業40年改革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及甘肅經濟社會發生歷史巨變的40年,也是財產保險業發生巨變的40年?;仡?0年的歷史進程可以發現,甘肅財產保險業的改革發展是與國家改革開放及行業改革發展同步推進的??傮w上看,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一)從1979年到1992年,逐步恢復和獨家經營階段。1979年,國務院作出“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決定。198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蘭州分公司成立,開始開展保險業務并申請籌建七里河、安寧、西固等經營機構。1981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蘭州市公司更名為甘肅省分公司,中國人民保險甘肅省分公司的成立,標志著甘肅財產保險業獲得新生,開始在全省開展業務。這一時期市場經營主體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處于獨家壟斷經營狀態。伴隨著改革開放及甘肅經濟發展,我省財產保險業發展迅速,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98萬元躍升到1992年的1.83億元,12年間增長36.8倍;保險密度由1980年的0.26元躍升到1992年的8.02元;保險深度由1980年的0.067%躍升到1992年的0.58%;開辦險種由最初單一的財產保險擴展到包括財產險、人身險、責任險和信用險四大類上百個險種,為甘肅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二)從1993年到2001年,專業化經營和規范發展階段。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稱《保險法》)的頒布,為規范全國保險市場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也為甘肅保險市場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甘肅財產保險進入規范發展階段。1996年5月,根據《保險法》關于產壽險分業經營的規定,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甘肅省分公司進行重組,成立了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甘肅省分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甘肅省分公司,分別經營財產保險業務和人身保險業務。為加強對保險市場的監督管理,2001年4月20日,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蘭州特派員辦事處(簡稱“蘭州保監辦”)正式成立,作為甘肅省商業保險的主管部門,依據中國保監會的授權,負責全省范圍內的保險監管工作。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2004年2月6日,原蘭州保監辦正式更名為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甘肅監管局(簡稱“甘肅保監局”)?!侗kU法》的頒布和“保監局”的成立,有力地促進甘肅財產保險業逐步走上了專業化規范發展之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甘肅經濟的發展,甘肅財險市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保費規模從1993年的2.38億元上升到2001年的9.03億元,遠遠高于同期甘肅GDP增速;保險密度由1993年的10.26元上升到2001年的35.23元;保險深度由1993年的0.64%上升到2001年的0.85%。在這一階段,隨著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和中華聯合等公司的成立,中國人民保險獨家經營的格局逐漸被打破,市場化競爭機制初步建立。(三)從2002年到現在,主體多元化和提速發展階段。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我國保險業開放進程加速,甘肅財產保險市場進入多元化競爭階段。人壽財險、大地保險、永安保險、天安保險等保險公司相繼在甘肅設立分支機構,市場化競爭激勵機制的建立促進了甘肅財產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從2002年到2017年,甘肅財產保險業也抓住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私家車爆發式增長、政府民生項目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保費收入從2002年的9.77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165.73億元,16年間增長16.9倍,保險密度提升60.57倍,保險深度提升1.9倍。通過近十多年的發展,由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再保險公司等市場主體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充滿活力的甘肅財產保險市場體系也逐步建立。
甘肅財產保險業40年改革發展成就與經驗
談論甘肅文化旅游發展
在中國文學地圖上,甘肅古代文學的地域特色無疑是十分明顯與獨特的。隴籍作家如東漢趙壹、王符,南北朝皇甫謐、傅玄,唐代“隴西三李”、“二牛”,宋代及以后如李夢陽、胡纘宗等,代表了甘肅古代文學風貌;此外王之渙、岑參等邊塞詩人,杜甫、范仲淹、元縝、李商隱等文學家、政治家,他們或是旅居隴上,或是從軍而來,或是來隴做官,都留下了相關絕唱,豐富了甘肅古代文學內涵,在文化旅游中具有多元價值和重要地位。
一、甘肅古代文學地域特色
反映獨特的地域風貌和山川風物“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盧思道《從軍行》)是西部典型氣候的寫照?!氨憋L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胡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表現奇寒奇麗的景象;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闊“,黃沙直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的悲壯,“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的勁拔警策,“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岑參《磧中作》)的蒼涼等。來濟《出玉關》、盧照鄰《隴頭水》、王之渙《塞下曲》、薛逢《涼州詞》等對“隴坂”、“沙塞”、“黃沙”、“九曲黃河”等甘肅特有自然風物的描寫,準確捕捉到甘肅文化的精髓。㈡體現特有的地域物產甘肅自古是名馬的養殖基地,馬文化是獨特的民族文化景觀,如西漢的《郊祀歌·天馬》、盛唐詩人張仲素的《天馬辭》、晚唐詩人翁綬的《白馬》等。還有苜蓿、石竹、鸚鵡、麝香、駱駝等隴物的記載和描寫。
如“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杜甫《山寺》)、“羌女輕烽燧,胡兒掣駱駝”(杜甫《寓目》)。甘肅是葡萄、葡萄酒、夜光杯的主要產地,王翰的一首《涼州詞》,不僅是其生動的記載,而且把邊塞戰士的豪放曠達之情渲染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甘肅各民族有著悠久的酒文化,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的“酒歌”,并伴有優美的舞蹈,如元縝的《西涼伎》。㈢傳達獨特的地域人文景象和精神隴人在與大自然感應交流中積聚形成了隴人獨特的精神氣質和人格魅力,作為詩文則自然流露出獨特地域特色。西部浩瀚的戈壁沙漠、連綿的群山培養了西部人豪放樂觀、直爽簡約、奔放流動、耿介正直、倔強頑強的品質;隴中隴東黃土高原積淀了隴人篤厚務實、和諧柔順、韌性頑強的性格;蘊育出隴人熱愛家園民族,關注民生疾苦的自覺而強烈的憂患意識。甘肅是古絲綢之路要塞,是東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和中西經濟貿易黃金地帶,使隴人胸懷天下、謙虛包容、處世不驚、關懷蒼生的品格境界由是而生。
常年的民族戰爭煉就了英勇剛毅、尚武衛國的精神風尚,隱含的離別、望鄉情感表達對和平的向往,令人蕩氣回腸。如朱慶馀《自蕭關望臨洮》、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權德輿《嶺上逢久別者又別》等。又如趙壹《刺世嫉邪賦》、胡纘宗《白龍吟》《不寐》、張澍《天心篇》、任其昌《流民嘆》等。㈣具有強烈濃郁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特色甘肅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既保留其文化獨特性,又相互融合成多元交融的獨特文化體系,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奇葩。所以一方面是“烽火照山燃,鼙鼓聲不斷”“、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的戰爭慘狀;另一方面是“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為漢語”、“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涼州行》)等民族融合的勝景。“刀劍作鋤犁,耕田古城下。高秋禾黍多,無地放羊馬”(唐·劉駕《田西邊》)是西部獨特的民族人文景觀的典型寫照?,F存最早漢字記錄的少數民族歌謠《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體現出濃郁獨特的民族審美文化。諸如“西涼伎”“、胡騰舞”、“獅子舞”、“胡旋”等民族特有的歌舞,羌笛、琵琶、胡琴、畫角等特殊的西域樂器演奏、急管繁弦的場面等,都是甘肅文學所特有的表現內容。
二、甘肅古代文學的文化旅游發展意義
農機管理甘肅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農機管理,維護農業機械所有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業機械,是指用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水利、農副產品加工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農用運輸車、動力機械及其它作業機械。
第三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農機管理、生產、銷售、科研、教育、推廣、維修、使用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逐步增加對農機事業的投入,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機管理工作。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有利于生產,方便群眾的原則,做好各項農機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SWOT分析法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安德魯斯于1971年提出來的,SWOT是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的首個英文字母縮寫。本文將嘗試運用SWOT分析法對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內外部條件進行探究,以提出一系列具有甘肅民族特色、符合甘肅實際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和建議。
一、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分析
(一)資源優勢。甘肅地區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區域,從先秦至魏晉北朝時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鮮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黨項、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長時間生活于隴原大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甘肅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除伊斯蘭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外,特有民族文化以及以花兒、道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最為典型。(二)品牌優勢。甘肅民族地區除了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外還有較好的文化品牌認知度。甘肅眾多的少數民族聚居而形成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服飾等孕育了甘肅特有的民族風情。在甘肅現有的45個民族中,世襲長居的就有11個,獨有民族3個。多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勞動中創造的磚雕、木雕、石刻、皮影、剪紙、刺繡、器樂、曲藝、民間舞蹈、“花兒”對唱、宗教音樂等民間民俗文化,都將被精心保護、扶持發展。(三)政策優勢。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落實到甘肅具體的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支持甘肅的發展總體要求等重大問題上突出了文化因素,而且在《意見》中,就甘肅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提出具體的指導措施,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扶持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二、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劣勢分析
(一)文化產業意識不強。甘肅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諸多的民族文化資源是以長期的封閉性為代價的,甘肅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教育水平低,在發展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的過程中,人們將文化產業等同于文化事業,只看到其公益性而看不到文化的商品性和產業屬性,對文化的經濟價值及發展潛力缺乏認識,基層政府在看不清經濟利益的情況下發展文化產業更是缺乏積極主動性,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二)投融資體系不健全。由于甘肅民族文化產業多以民族民間工藝品、民族旅游業等表現形式為主,規模小、范圍小,目前還沒有形成較好的產業鏈,基礎還比較薄弱。加之甘肅的民族文化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處在經濟發展落后的民族貧困地區,貧困是產業發展的阻滯。因此,大多數文化企業的資金來源于政府的投入,且資金有限,根本不能滿足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三)文化產業人才匿乏。甘肅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的保持是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基礎,民族技藝傳承采用的是父子傳承,師徒傳承。而隨著當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年輕一帶的遠走他鄉,民族民間手工藝的后繼無人,是發展和保護民族產業迫待解決的問題。另外甘肅雖然具有很多民間工藝人,能工巧匠,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知識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不能將自己擁有的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這也阻礙了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甘肅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機會分析
小議甘肅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小議內容摘要:甘肅省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西部省份,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最佳的選擇。本文闡釋了經濟發展的三種模式,分析了甘肅省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推行甘肅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發展循環經濟對策
資源的稀缺日益影響經濟的發展,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走出資源枯竭與環境威脅的困境,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嚴峻現實和亟待研究的重點經濟問題。甘肅省由于歷史等原因,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現象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要走出一條新的經濟發展道路,最佳的選擇就是走循環經濟的道路。
甘肅省只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才能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才能達到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才能在西部大開發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種經濟發展模式
從資源流程和對環境影響的角度看,人類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三種模式,即傳統經濟模式、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環經濟模式。
消費研究論文:甘肅農民消費理念探索
本文作者:王茹工作單位:蘭州職業技術學院
影響甘肅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主要因素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需求最重要的因素。從十多年間甘肅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可以看出,居民消費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居住領域,吃、住依然是甘肅農村居民消費的一個主要內容。即使收入有所增加,其需求的變動對收入的反應仍然遲緩,即需求缺乏彈性;相反,家庭設備、文教娛樂和醫療保健對收入反應卻很快,需求富有彈性。其中前者屬于生存型消費,層次較低,后者屬于發展、享受型消費,層次較高。一旦購買力提高,消費需求層次就會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躍進,消費結構也會向較高層次躍遷。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村購買力、促進消費結構合理化的基礎與關鍵。產業結構2010年甘肅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核算中的比例為14.54∶48.17∶37.29,第三產業總體增長較快,但是甘肅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仍然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對第三產業有效需求不足。國際上,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居民家庭服務性消費支出在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分別為40%、36.2%、30.6%、30.6%,發展中國家居民家庭服務性消費支出大多在20%左右,而甘肅省農村居民2010年家庭服務性消費支出才達到23.73%。農村居民家庭服務性消費支出過低嚴重影響了甘肅省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村居民消費質量的提高。因此,目前我們在注重產業結構對消費結構影響的同時,更要注重強調消費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反作用,使生產結構適應消費結構。不確定性近年來,農民面臨的不確定性日漸增強,主要表現為:(1)農村居民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農村居民往往傾向于通過減少當前消費支出、增加儲蓄來應對未來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問題,這說明甘肅省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不足,農村醫療、教育、養老等制度仍不完善、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2)生產環境的不確定性,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甘肅省農業生產在抵御自然災害方面,能力弱,損失率高,農業生產收入受到很大的影響;(3)農產品市場信息的不確定性,甘肅省農業生產與市場經營戶信息缺乏溝通,最新市場信息下鄉入戶難,農產品賣難等問題較為突出,致使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調整難度大,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對收入的影響很大。
促進消費結構合理化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甘肅省農村居民吃、住等基本生活資料的需求仍然是消費支出的大項,農村居民的總體消費水平不高,需要加以合理引導。增加農民收入1.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根據甘肅自然條件狀況,對馬鈴薯、蘋果、洋蔥等特色農產品的種植要重視;對黨參、當歸、甘草、大黃等中藥材種植規模要進一步擴大;對畜牧業發展應該采取規?;B殖;對于大部分農產品經營者來說,必須想方設法在品質上做到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同時在內外包裝上也要有所創新,比如在包裝上要特別注明選購的理由和獨特的賣點等,以此來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農產品價值,增加農民收入。2.要規范農產品市場,建設農產品信息平臺,使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要進行農業生產為此,我們急需建立功能齊全、覆蓋面廣的市場信息網絡。通過對市場信息的準確把握,農民才能合理地調整生產,從而增加收入。3.加強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建設利用沼氣、沼渣、沼液,提供農民生活用能,發展庭園經濟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有利于幫助農民節省燃料和用電,減少生活支出;有利于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今后,需加強對產業結構升級帶動性強的若干主導產業的投資力度,如綠色能源產業和農村循環經濟產業,只有這樣,增加其研發投資,使產業結構、企業科技競爭力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變化。比如,在水資源豐富的縣實施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工程,將豐富的農村水能資源轉化為經濟和社會效益。再以農村循環經濟產業為例,稻花香集團提出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龍頭,向飲料產業延伸,向飼料產業拓展,向養殖和有機肥料產業擴張,向生物化工產業推進,構建了“五級循環”產業鏈,打造農業產業化循環經濟,助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并付諸實施。隨著這一戰略的全面推進,稻花香已建立起以三峽壩(庫)區農村為基地、以周邊縣市及其他地區為帶動和輻射區域的湖北省最大的農業產業化循環經濟園,直接和間接就業的農民已達到20萬人。以上經驗也值得甘肅省借鑒。增加有效供給,引導合理消費消費結構合理化的基本保證是有效的供給,它也是優化供給結構,滿足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需要。因此,供給領域應重視市場細分,進行消費品市場的合理定位,滿足農村居民多層次需求;提高適合農村居民消費的商品的比例,增加供給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此外,還要積極調整消費政策,鼓勵發展新的消費熱點和消費方式,提高農村消費者的素質,倡導科學、合理、文明的消費觀;重點針對文化、娛樂、衛生保健、旅游、通訊等產業,不斷完善消費品供給結構,滿足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一是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定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標準要能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完善財政政策,將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更多地用于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會保障和支持農業發展等方面;三是逐步建立農村社會福利制度,解決孤寡、殘疾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對其吃、穿、住、醫、葬等方面給予必要的物質幫助;四是要建立適合甘肅農民的養老保險機制,調動農民參與社會保險的積極性,解決農民的養老之憂。通過以上措施可以解除農村居民后顧之憂,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預期,提高消費欲望,增加即期消費,從而促進其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
甘肅農村稅收改革狀態及問題分析
【摘要】:長期以來,甘肅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甘肅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是緩慢。自從2002年實行農村稅費改革以來,甘肅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還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在對甘肅農村稅費改革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革配套措施,以便于更進一步的深化農村改革,促進甘肅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甘肅;農村稅費改革;義務教育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的改革任務”。從2000年起,全國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由點到面逐步推開。2004年,中央著眼于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的大局,做出了五年取消農業稅的重大決定。甘肅省從2000年開始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效。從2005年起,全省全面取消了農牧業稅,農村稅費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在甘肅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面臨著許多新舊問題;這些問題已成為進一步推進甘肅農村稅費改革的最大阻力,要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就必須立足現實,結合我省實際,解決當前甘肅稅費改革中遇到的相關問題。
一、甘肅農村稅費改革的現狀
1、甘肅農村稅費改革取得的成效
農村稅費改革是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繼農村土地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變革。2000年,甘肅省選擇不同地域和經濟類型的涇川等五縣(區)進行了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笆濉逼陂g,甘肅省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取得重要成效,促進了甘肅社會、經濟、教育各個方面的發展。2002年,取消鄉統籌、農村教育集資;2003年,取消部分農業特產稅品目,農民實現了“戶戶減負”;2004年,通過降低農業稅稅率,取消農區牧業稅、牧區農業稅,取消農業特產稅;2005年,全省全面取消農牧業稅,終結了傳統農業社會遺留的賦稅制度,在農業生產環節實行“零稅賦”。與改革前的“九五”期間相比,全省農民減負總額達到13.2億元,人均65元。甘肅的農村稅費改革有力地保證了全省的義務教育投入。去年分配甘肅省的8.5億元中央轉移支付資金中,4.5億元用于農村義務教育,比改革前在“五統”中列支的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增加1.8億元。在甘肅省農村稅費改革中,取消了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初步遏制了農村亂收費、亂集資和各種攤配,有效地減輕了農民負擔,并保證了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和發展。
甘肅省科學均等化問題探究
本文作者:何蓉工作單位:蘭州交通大學
1.各地區科技活動情況差異明顯1)科技活動機構分布不均衡2004年-2007年,全省科技活動機構分布極不均等,差異明顯。蘭州市平均水平都在180個以上。除蘭州市外,其余7市(州)機構數分布總體都很少,且呈現不均等,較多的是河東經濟帶的天水市和河西經濟帶的張掖市。慶陽和甘南的科技活動機構數是最少的,近四年均未超過10個,反映出這兩個地區的科技基礎還很薄弱,科技參與面還很低,形式科技產業的優勢還很欠缺。2)每萬人中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數極不均等每萬人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在省內各地區分布差距比較明顯,2004年-2007年,蘭州市基本都保持在40人以上,絕對數遠高于同期其他市(州),且比較穩定,年平均增長率為-0.01%。除蘭州外,以張掖和金昌為代表的河西經濟帶的科技活動人員分布較河東經濟帶明顯密集,這種差距的根源部分在于兩個經濟帶的產業結構、產業鏈及其深度不同。從各市(州)的產業結構來看,工業型城市的科技人員分布密度遠高于農業型城市,這說明,產業結構對一個地區的科技活動人員分布有很大影響,高農業結構的分布密度低于工農混合型結構,工農混合型結構低于高工業結構。3)科技經費內部支出差距十分明顯科技經費內部支出在全省各地區不均等??傮w上看,河西經濟帶的科技經費內部支出高于河東經濟帶。在河東經濟帶中除天水外,慶陽和定西等地較蘭州、金昌都很少,四年間均未突破2000萬元,且年平均增長率不足5%。兩個民族自治地區,臨夏和甘南的科技經費內部支出在全省處于最低水平,2007年僅為810萬元和1021萬元。2.各地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情況差異明顯1)R&D人員折合全時人員差距很大2004年-2007年,居于前三位的是蘭州、金昌和天水,其總量明顯高于其他5市(州),分布差距較大。兩個民族自治州處于全省最低水平,臨夏州最低時僅為18人,甘南州僅為28人。這說明,蘭州、金昌、天水等地在科技人員設置數和投入的安排上高于其他市(州)。2)R&D經費內部支出差距很大近四年,各地區R&D經費內部支出不均等,蘭州市R&D經費內部支出每年占到全省總量的40%—50%,且以6.37%的年平均增長率逐年拉大與其他地區的差距,由2004年的96901.7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116609萬元。而同期,慶陽、定西、臨夏、甘南四地均很少突破千萬元。如臨夏、甘南、慶陽在2007的R&D經費內部支出僅為248元、546元、228元。差距由2004年的96720.7萬元擴大到2007年的116381萬元。2004年-2007年,全省R&D經費內部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基本維持在4%左右,在R&D上的財政支出比例比較穩定。在這方面,蘭州市總體呈下降趨勢,由2004年的23.69%下降到2007年的14%,下降近10個百分點。這說明了R&D經費內部支出的增長率低于蘭州市財政支出的增長率。與R&D經費內部支出的增長一致,金昌市在財政支出中對這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且增長幅度較大,2007年較2004年高50個百分點,反映了近年來金昌市對R&D的高度重視。3.科學技術支出增長較緩慢,支出總額差距明顯1)人均科學技術支出各地區人均科學技術支出增長緩慢,且地區間分布不均等。以蘭州、金昌、慶陽、甘南為樣本,2004———2006年,蘭州市人均科技支出最高,分別達到17.47元、23.39元、29.21元。金昌市基本保持11元的水平上。慶陽的人均科技之處最低,三年內僅為7.51元、8.10元、11.51元。2)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各地區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也存在差距。從總體上來看,蘭州市的支出比例明顯地高于其他市(州),2004年為1.30%,2005年1.47%,2006年為1.51%。而同期其他市(州)均未超過1%。2006年,金昌為0.45%,甘南僅0.41%,蘭州高于甘南1.1個百分點,差距明顯存在。這說明,各地區科學技術支出的規模,不僅僅是受限于當地財政能力,更重要的是,各地區財政支出中對科學技術支出的比例安排就存在著明顯的差距。4.甘肅省地區間基礎科學研究均等化指數測算根據甘肅省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實際,對基礎科學研究均等化指標體系的構建,我們認為主要由三大項或曰單項指標構成,即科技活動基本情況、研究與試驗發展情況和科學技術支出。每一單項指標下面又有若干子指標,運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數測算方法現對地區間基礎科學研究均等化這一指標進行測算。均等化指數在這里是一個逆指標,均等化指數越大,則代表地區間基礎科學研究越不均等;反之則代表地區間基礎科學研究越均等。根據上圖,四年度各地區基礎科學研究均等化指數都較大,2004年為0.354,2005年略有下降,為0.256,2006年開始呈現上升態勢,達0.332,到2007年,已增加至0.408。這說明,甘肅省地區間基礎科學研究不均等問題比較突出,且不均等狀況有加劇的趨勢。
甘肅省基礎科學研究不均等的根源分析
1.經費來源單一科技經費來源單一,是指甘肅省各地區基礎科學研究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支出。政府對科學技術的支出構成了各個地區科技經費的主要來源,這是影響地區間科技公平的重要因素,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科技經費總量少相對于東中部地區,甘肅是欠發達省份之一。而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出發展的科學技術事業更是與東中部地區有很大差距。2004年全國平均水平為129.17億元,同期甘肅為32.59億元,差距為96.58億元,全國平均水平為甘肅的3.96倍。至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為229億元,為同期甘肅的3.8倍,差距達168.79億元。就省內各市(州)而言,人均科學技術支出最高的蘭州市歷年來也未突破30元。而慶陽的人均科技之處最低,三年內僅為7.51元、8.10元、11.51元。2)易受地區產業機構的影響科技經費來源單一,且總量較少,這就無法有效調節科學研究事業,當然也無法有效地縮小區域內差距、提升區域內科技服務質量。每一個地區有不同的產業結構,而不同的產業機構對科技有不同的需求,包括數量、質量、種類等等,這種不同的需求構成了對各地區科技事業不同的間接補助,即資金的第二來源。2.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我們選取河西經濟帶的張掖跟甘南民族自治地區就機構科技經費內部支出項作一對比,2007年,張掖市GDP為1466371萬元,機構科技經費內部支出占GDP的0.3%,甘南州GDP為353661萬元,機構科技經費內部支出占GDP的0.29%,雖然在比例支出上大體相等,但由于GDP的不同,致使機構科技經費在內部支出規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張掖市機構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為4403.4萬元,而甘南州僅為1021萬元,前者為后者的4倍之多。因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是造成地區間科技不均等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3.產業結構不同不同的產業對科技的需求不同,產業與科技發展的關聯度很大。我們以三產各自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來反映地區的產業結構,以無量綱化處理后的地區科技發展程度作為地區的科技實力,現對兩者之間的關聯度作一分析。以2007年數據為例,8市(州)在不同產業領域內的產值占當地GDP的比重反映了該地區的三產比例狀況,采用相關性分析方法,逐一對每一個產業與科技水平的相關性進行測算。測算結果表明,第一產業與科技水平呈高度負相關關系,值達到-0.81769,即第一產業比例越大,科技實力總體越弱;第二產業與科技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5069,這說明工業和建筑業能夠積極地促進科技的發展、增強地區的科技實力,提升地區的科技服務水平,如2007年金昌市的第二產業所占比例高達84.39%;第三產業與科技水平呈負相關系,相關系數為-0.0273。4.財政體制就甘肅省而言,各地區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很小,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向是經濟建設領域。2004———2006年,金昌、慶陽、甘南的科學技術支出比重都沒有超過1%,蘭州平均水平也只維持在1.4%。況且,2006年相對于2005年支出比例不增反降,金昌由0.6%下降到0.45%,慶陽由0.77%下降到0.75%,甘南由0.71%下降到0.41%。財政支出結構反映了政府職能結構,各地區差異化的政府職能結構也就決定了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分布不均等?!耙怨I興市”、“以科教興市”等這些不同的城市發展戰略就是各個地方政府不同職能需求的集中體現,在這種背景下,很難保證地方政府財政支出都關注著貼近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
甘肅省實現基礎科學研究均等化的政策建議
1.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要從過去的經濟建設型政府逐漸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首先要更新發展理念,在政府日常工作中真正樹立起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的片70面發展觀。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更加重視推進社會領域的進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其次,要積極推動政府職能轉型,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增強各級政府的社會發展自覺性。在推進各項公共事業改革中要避免盲目追求完全市場化以追求效率的傾向,不把那些本應該由政府提供或扶持的社會公益產品或公共服務推向市場、推向社會。2.完善政府公共財政體制首先,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優化財政支出體系,逐步提高基礎科學研究在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甘肅省各地區財政能力本身就很薄弱,如若不提高支出比例,那么經費來源單一的基礎科學研究的經費規模就會很小,而相當的經費支出是基礎科學研究實現均等化的財力保障。其次,有效整合資源,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把公共財政更多的向市場機制無法調節或不便調節的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加強對重點支出項目的保障力度,向農村農業農民傾斜,向教育、科學、文化和社會保障等事業傾斜,向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傾斜,向困難地區、困難基層、困難群眾傾斜,盡快完成從投資型財政體制向公共服務型財政體制轉型。3.拓寬科技經費來源拓寬科技經費來源,擺脫單靠地方政府的局面,才能有效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廣泛吸引個人、企業、人民團體、非政府組織等積極參與到科學事業中,投入科技經費、培訓科技人員、參與科技研發,以切實提升地區的科技水平,提升地方政府為公眾提供基礎科學服務的效度。當財力、人員、科學技術都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保證人人都能享受到科技服務。4.設定甘肅省基礎科學研究均等化標準均等化不是平均主義,每個地區、每個人都要自己不同的需求,但我們認為每個地區、每個人要實現全面發展,就必須保證其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務。甘肅省基礎科學研究不均等問題的解決思路不是平均化,而是在設定一個基本標準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化,根據甘肅省情,設定《甘肅省基礎科學研究均等化基本標準》。在這個基本標準的指導下,還可以設定各單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標準和具體措施。5.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創新科技管理辦法。創新科技創新獎勵政策,加大對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企業研發部門等研究機構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激勵他們多出科技創新成果,從而提高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培養一批科技隊伍,特別是要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長效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創建科技創新平臺和研發基礎,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提升其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6.推進甘肅省基礎科學研究均等化法制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實現公共服務的制度化和均等化,也就是要求政府提供基于憲法權利的、公平的、制度的可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目前,就國家層面而言,有關基本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完善,甘肅省也是如此。為保障每個公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最基本權利,就必要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納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
甘肅旅游競爭力分析法的應用詮釋
關鍵詞:旅游競爭力;因子分析法;甘肅
提要:根據評價結果,把12個城市分成3種不同的旅游競爭力類型,最后提出甘肅旅游發展對策。
在城市旅游發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許多省市都將其置于城市建設發展平臺承載能力的重要層面。然而,作為我國重要老工業基地之一的甘肅省,面對產業經濟環境的改變,旅游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始終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這一方面導致旅游對甘肅經濟的策應帶動作用受到限制,嚴重制約了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甘肅需要積極發展城市旅游并使其重新塑造整體社會生產生活質量。為此,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以反映甘肅12個地級城市旅游發展現狀的指標作為原始數據,通過SPSS13.0統計軟件得出影響城市旅游競爭力的主因子和競爭力的最終排名,評析各城市的競爭力,并在此基礎上為甘肅旅游業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建議。
一、因子分析法簡介
因子分析起源于上世紀早期,由K.Pearson、C.Spearman以及其他一些科學家為智力測定而提出。隨著計算機的出現,它作為統計學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廣泛運用于醫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科學領域以及社會化生產。因子分析法的目的就是用幾個潛在的、不能直接觀察得到的隨機變量去描述反映事物的多個變量的協方差關系。由于各個變量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系,因此可以將實測變量轉化為較少的幾個不相關的綜合指標,去反映綜合存在于變量中的各類信息。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主要城市旅游競爭力進行評價,就是從反映城市旅游競爭力的若干變量中,通過計算,找到若干個綜合變量作為因子,并計算出因子得分,進而對我國城市旅游競爭力做進一步分析。
因子分析法具體描述如下:設通過數據采集共得到N個樣品,且反映每個樣品特征的指標共p個,則可將采集到的數據用矩陣A表示,其中A=(aij)N×P。因子分析法包含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甘肅·6月17至6月19日 省公務員招考報名
從明日上午9時開始,2005年甘肅省黨政機關考試錄用國家公務員、機關工作人員和全省公安機關招考人民警察報名工作將同時展開,報名時間為6月17至6月19日。每日報名時間為9:00至17:00。
國家公務員和機關工作人員的市考區報名點設在市政府所在城市(具體地點見該市的招考公告),省直考區(包括省直單位和省食品藥品監督、質量技術監督、工商、國稅、地稅系統)報名點設在蘭州市七里河體育場東大門籃球館(蘭州市七里河區安西路65號)。
2005年全省公安機關招考公務員的報名點設在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具體地點見該市的招考公告),其中公安交警職位報名點設在蘭州市七里河體育場東大門籃球館(蘭州市七里河區安西路65號)。蘭州市報名點在南關十字民安大廈B塔5樓中國蘭州人才市場。
報名時,2005年普通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須持本人所在院校學生處同意報考的介紹信、本人學生證和身份證。往屆畢業生已就業的,須持畢業證書、身份證和本人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同意報考的介紹信。往屆畢業生未就業的,須持本人身份證、畢業證書和擇業通知書或本人檔案管理單位出具的介紹信。
報考者除須攜帶以上相關證件外,還須攜帶近期同底正面免冠一寸照片5張,報考費150元,每人限報一個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