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02:54: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肝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CT引導治療肝癌護理
肝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年病死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2位,CT引導下的腫瘤射頻消融術(RFA)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微創治療肝癌的新技術,應用在直徑<3mm的腫瘤。我院2010~2011年對9例不適于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采用了RFA,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9例肝癌患者在介入科住院期間,接受了RFA治療后直接回病房觀察和治療。男7例,女2例。年齡46~72歲。其中原發性肝癌3例,轉移性肝癌6例,所有患者行RFA前均獲得病理診斷。
1.2方法
患者取平臥位,體外電極置于腹部,CT定位下確定進針的位置、角度和深度。而后進行消毒、鋪洞巾,局麻,由CT引導下將射頻消融電極經皮穿刺插入腫瘤組織中。在探針前段2~3cm處,射頻能量經分子摩擦產生熱能,使腫瘤細胞經50℃~100℃的高溫燒灼而凝固性壞死,達到腫瘤治療的目的。治療后回病房常規應用止血、護肝、抗感染、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
原發性肝癌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1)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盤數據庫(CBMdisc),計算機檢索1980年1月~2004年8月的文獻題錄。(2)《醫學論文累積索引・腫瘤分冊(19491979)》和《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手工檢索1949年1月~1980年12月的文獻題錄。(3)重慶維普咨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4)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5)第二軍醫大學圖書館、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和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館藏過刊合訂本。
1.2檢索式肝腫瘤[展開全部樹]/中西醫結合,中醫藥療法,中藥療法,中醫療法。
1.3檢索結果共檢出題錄1110條,除去個案報道、單方驗方等文章,共檢出文獻978篇。
1.4分類匯總記錄978篇文獻中所記錄的原發性肝癌中醫分型、治法、方劑和中藥;將各項目輸入MicrosoftExcel2000電子表格;按照我們以往的研究結果[1],將原發性肝癌中醫辨證分為血瘀證、氣滯證、濕證、熱證、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等8個類型,將中醫治法、方劑和中藥按照活血、理氣、祛濕、清熱、補氣、養血、滋陰、溫陽等8個類別進行分類匯總。
2結果
肝癌多普勒診斷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彩色多普勒能量圖;血流動力學;血流形態學;血流阻力指數;
【論文摘要】目的對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及能量圖在肝癌診斷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及能量圖的血流動力學及形態學改變對比分析102例肝癌病例,其中原發性(HCC)73例,繼發性(MHC)29例。結果彩色多普勒血流圖與能量圖血流形態學對比改變明顯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形態學改變,應用兩組3個類型,分別對比分析表明:①CDFI及CDE檢測顯示血流形態及血流動力學改變巨塊型>結節型>彌漫型;②兩種血流顯像CDE優于CDFI,血流形態顯示,血流隨瘤體增大血流顯示檢出率增高;③腫瘤體增大其血流搏動指數(RI)、血流阻力指數(PI)隨之增高,以結節型及巨塊型增高為主。結論與中國醫學影像技術中多普勒指數在小肝癌定性診斷中的應用結果相一致[1]。有待于對肝癌更進一步廣泛應用、分析、診斷、鑒別診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血流搏動指數繼發型肝癌彩色多普勒能量圖(CDE)稱彩色多普勒能量灌注顯影(CPA),是超聲領域近年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超聲各個方面,本文102例病例為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應用CDE觀察102例,135個癌腫塊及12例彌漫性肝癌進行觀察分析,肝癌腫塊周邊血流情況并同時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像(CDFI)進行檢查,腫塊的大小分布進行超聲分類,分別進行CDE及CDFI血流形態學及血流動力學分析,其結果判斷的敏感性顯著高于CDFI,巨塊型高于結節型,結節型高于彌漫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來本院門診及住院檢查治療患者102例,其中男74例,女28例,年齡26~73歲,平均46.4歲。102例中12例為彌漫型肝癌,其余90例135個腫塊,巨塊型37個,結節型98個。結節型最小直徑2.8cm,最大直徑5.8cm,巨塊型最小直徑6.0cm,最大直徑10.08cm。所有病例均實施超聲引導穿刺病理活檢證實,同時進行CT或核磁共振檢查隨訪。
1.2儀器與超聲檢測所用儀器為飛利浦飛凡+東芝納米30彩多普勒診斷儀。探頭頻率2.0~5.0MHz患者檢查前禁飲食4~6h以上。綜合調節儀器功能鍵,按超聲常規檢測肝臟切面,盡可能使超聲圖像顯示病灶腫塊清晰為準,按照超聲肝癌病理分類,分別采用CDE及CDFI對肝癌病灶進行血流形態分布及血流動力學檢測,觀察腫塊邊緣,內部血流分布形態,并用PDI檢測各型病灶搏動性血流流速,血流指數及血流阻力指數。觀察指標;將肝癌病灶邊緣及內部血流顯像形態程度分為4級。①0級:病灶內部及邊緣無血流;②Ⅰ級:少量血流,為1~2個點狀或斑點狀流分布;③Ⅱ級:中量血流其病灶內部或邊緣可見3~4個斑點狀或短線狀血流分布;④Ⅲ級:多量血流,呈斑塊狀或樹枝狀血流;⑤Ⅳ級:豐富血流分布,呈片狀或網條狀血流分布。
肝癌病人護理分析論文
摘要:
肝癌病人的護理是對護理護士整體素質的考驗,做好肝癌病人的護理是每一個護理護士應盡的職責。本文從心理護理和臨床護理兩個方面介紹了肝癌病人的護理措施。
關鍵字:肝癌護理臨床
一、心理護理
肝病人的心理護理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要有了戰勝病魔的信心,就可能有奇跡出現。下面介紹對肝癌病人心理問題以及護理措施。
1、懷疑心理:病人一旦得知自己得了癌癥,坐立不安,多方求證,心情緊張,猜疑不定。因此,醫務人員應言行謹慎,要探明病人的詢問的目的,科學而委婉地回答病人所提的問題,不可直言,減輕病人的受打擊程度,以免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
肝癌患者化療后護理論文
【關鍵詞】肝癌;化療;中醫護理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世界范圍內,肝癌在常見的惡性腫瘤處于第5位。臨床上發現的肝癌多數為中晚期,并且多合并肝硬化,手術切除率低。介入法是目前對無法手術切除肝癌的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即肝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同時合用栓塞劑治療的方法(TACE)。肝癌患者行此化療術后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反應、發熱、肝區疼痛、肝功能損害、排尿困難等癥狀。現根據病人的表現辨證施護如下:
1肝腎陰虛型
1.1癥狀表現為右脅下積塊,脅間隱痛,腹脹不適,納差消瘦,精疲乏力,頭暈肢軟,耳鳴目眩,五心煩熱,低熱,盜汗,惡心嘔吐,甚則嘔血,便血,皮下出血,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
1.2護理本證以滋陰柔肝、涼血軟堅為護理原則
1.2.1生活護理病房宜涼爽,安靜,舒適。
多模式鎮痛護理對肝癌開腹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多模式鎮痛護理對肝癌開腹術后患者疼痛控制情況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間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200例肝癌開腹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鎮痛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多模式鎮痛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疼痛評分(VAS)和舒適狀況評分。結果鎮痛前,兩組VAS評分、舒適狀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舒適狀況指標中,心理、生理、社會環境和文化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8.0%,高于對照組的8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肝癌開腹術患者采用多模式鎮痛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有效改善疼痛控制情況,建議臨床借鑒。
【關鍵詞】多模式鎮痛護理;肝癌開腹術;疼痛控制情況
肝癌屬于臨床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危害性較大,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較大的威脅。手術切除為肝癌患者治療的最佳措施之一,但是由于開腹手術創傷大,術中會出現提拉肝臟、術后置引流管等措施,引起相關的術后疼痛。術后鎮痛不足,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威脅,延緩傷口愈合,對早期活動、腸功能恢復均造成較大的影響,導致靜脈血栓栓塞風險增加。臨床研究表明,多模式鎮痛效果相對于單模式鎮痛具有較大的優勢[1]。多模式鎮痛指的是結合多種鎮痛機制提升效果,作為臨床鎮痛技術的主要發展目標,可大幅度地提升開腹術后肝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可有效緩解疼痛情況[2]。本研究以200例肝癌開腹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不同護理鎮痛方案進行分析。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間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200例肝癌開腹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納入標準:符合《原發性肝癌放射治療專家共識(2020年版)》臨床診斷標準,均實施開腹肝切除術[3];術前7d未采用疼痛類藥物治療;簽訂知情同意書;自身具備基本溝通、理解能力,能夠配合治療。排除標準:術前7d予以患者鎮靜鎮痛藥物治療,且出現過敏者;具有嚴重依賴史者;伴有相關部位腫瘤者;合并認知交流障礙,患有精神疾病者;術后發生重度并發癥者。觀察組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為32~66(48.66±5.34)歲;病灶位置:Ⅱ段32例,Ⅲ段23例,Ⅳ段20例,Ⅴ段15例,Ⅵ段10例;病程5~20(11.96±5.44)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為33~67(49.78±6.88)歲;病灶位置:Ⅱ段33例,Ⅲ段24例,Ⅳ段21例,Ⅴ段16例,Ⅵ段6例;病程6~21(12.88±6.2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鎮痛護理干預。予以患者疼痛教育,以音樂法、轉移注意力法及藥物鎮痛進行緩解,提升患者疼痛耐受力。觀察組采用多模式鎮痛護理干預。(1)術前(超前鎮痛):術前1d要求責任護士主動向患者及患者家屬介紹有關疼痛控制知識,預測患者疼痛耐受程度,針對具有嚴重手術恐懼情緒患者,做好疏導,增強患者的治療自信心。(2)術后(鎮痛藥物護理):結合患者術中麻醉藥物配比,配置硬膜外鎮痛泵中的麻醉藥物,要求持續帶泵48h,必要時予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靜脈滴注鎮痛。(3)分層鎮痛護理:術后每隔3~6h評估疼痛程度,借助視覺模擬評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量表檢測,30min內持續測量3次取平均分。若VAS評分低于3分,需要停止用鎮痛藥物,使用非藥物鎮痛法;3~6分者予以非藥物鎮痛法,必要時予以少量藥物鎮痛;大于6分者,需要借助藥物鎮痛。(3)非藥物鎮痛法:護士需及時對患者的興趣愛好、心理狀態進行了解,制訂對應的非藥物鎮痛方案。①音樂:聽輕柔舒緩的音樂,可舒緩患者的負面情緒。②傾聽法:以心理學知識對患者進行引導,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及時調節患者情緒。③親情溝通:疏導患者家屬情緒,及時安慰患者,向患者傳播親情及正能量,增強治療自信心,舒緩疼痛。④肌肉松弛法:結合患者恢復情況,及早展開早期活動,可借助肌肉按摩、關節活動及翻身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最大程度提升機體免疫力,同時可展開冥想放松訓練,放松患者身心。(4)記錄疼痛:術后指導患者寫疼痛日記,每隔1~2h自評1次,主要內容是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具體疼痛情況,利于及時調整鎮痛護理方案,控制自身情緒與疼痛。3.觀察指標:(1)護理滿意度。以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發放200份問卷,回收率為100%,非常滿意得分≥90分,基本滿意得分80~90分,不滿意得分<8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度+基本滿意度。(2)VAS評分:以VAS評估疼痛程度,得分范圍為0~10分,無痛表示為0分,重度疼痛為10分,得分越低提示其疼痛越輕[4]。(3)舒適狀況評分:以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comfortques-tionnaire,GCQ)評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與文化,得分與患者的舒適度呈正比[5]。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肝癌患者術后護理論文
肝癌是臨床常見腫瘤之一。自從2004年12月26日~2005年11月10日,我科共對8例肝臟癌腫患者施行手術治療,現將其術后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8例,均為男性,年齡36~73歲,平均54歲。其中左肝癌5例,右肝癌3例,癌腫最大3cm×2cm,最小1cm×1cm。
2護理
首先了解術中情況,如病變大致性質、麻醉方式、手術切除范圍、術中出血量以及輸入液體的質和量。
2.1術后觀察與護理手術后6h內,取去枕平臥位,吸氧,氧流量3~4L/min,吸氧48~72h,妥善接好腹腔引流管、雙套管、胃腸減壓管、保留導尿管。腹腔雙套管一般用于腹部手術,創面大、創腔滲液多,能夠及時引流,以免引起繼發感染導致膈下膿腫,護理要點:(1)保持通暢,根據患者需要調節負壓(0.02~0.06mPa),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壓、堵塞及脫落;(2)觀察引流液顏色、性質及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如每小時超過200ml,且引流管溫暖或者8h超過400ml,應高度懷疑有活動性出血可能;(3)雙套管內管接負壓吸引,外套管露出皮膚用棉墊覆蓋,且每日消毒更換;(4)如內套管堵塞,可用20ml生理鹽水緩慢沖洗,仍不通暢者在無菌條件下更換內套管;(5)更換引流瓶,每日1次,傾倒引流液等注意無菌操作;(6)置管3~4天,如腹腔引流液顏色較淡,24h量<20ml,腹部無陽性體征可予以拔除;(7)外套管接生理鹽水500ml+慶大霉素16萬u,每日更換,根據引流量的多少進行倒立沖洗次數,每個班次可進行倒立沖洗1~2次。
肝癌的中醫病名病因分析綜述
摘要:該文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基于導師周仲瑛教授診治研究疑難雜病的學術思想及對原發性肝癌的認識,以“癌毒”為主線,探索中醫藥對肝癌的病名、病因的認識。論文著眼于肝之生理、病理及其與它臟的關系,從理論上系統探討原發性肝癌的病名及病因,為肝癌治療奠定基礎。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中醫病名;中醫病因
原發性肝癌(以下簡稱肝癌)進展迅速,療效較差,生存期短,流行面廣,是世界上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10種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每年新發病人約為14萬,年死亡率為20.4/10萬,約占全世界肝癌發病數及死亡數的50%[1]。近20年來,病死率又有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第2位惡性腫瘤致死原因[2,3]。目前,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但此法多適合于亞臨床肝癌和小肝癌,其治愈率亦僅為15%~30%,5年復發率達40%~80%。而且,由于肝癌起病隱匿,缺乏特異性癥狀,發現時多數已是中晚期,故相當一部分患者已失去手術切除機會[4]。姑息性介入手術或化療等法又有明顯的毒副作用,許多病人難以耐受。因此,中醫藥及其他新技術、新藥物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療措施已得到腫瘤治療界廣泛認可。中醫中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作為惡性腫瘤綜合治療措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預防肝癌發生、減少復發轉移、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隨著社會進步、社會環境的變化,肝癌發病率逐步提高,肝癌的中醫藥研究亦若雨后春筍。然而,對肝癌病因、發病、病機、病理因素、治則治法,皆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未形成系統和規范的認識。因此,如何更加深刻地認識肝癌,中醫藥治療肝癌的作用機理是什么,如何使中醫藥防治肝癌的潛在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提高防治肝癌整體水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索的重大課題。導師周仲瑛教授業醫近六十載,學驗俱豐,以治療疑難雜病見長,對原發性肝癌的研究頗有心得。導師在幾十年的臨床工作中,遵循“實踐出真知”的準則,勤于實踐,不斷探索。在臨證時,強調“審證求因”“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重視肝癌致病“癌毒”的多樣性、復雜性、多變性,不斷探尋肝癌的病因、病理及卓有成效的治療方法。本文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在導師數十年研究本病的基礎上,總結繼承導師的學術思想,分析歸納肝癌病名及病因,為臨床治療的合理性有效性奠定基礎,目的在于不斷提高臨床療效。
1肝之生理病理
肝居中焦,具有主疏泄、主藏血之功。其為剛臟,體陰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郁,郁則氣滯或化火、生風、動陽,故而肝病病理因素復雜、兼夾;肝之性易動而難靜,因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肝病多延及他臟,諸如肝病及脾,肝病及腎等。臨床可多見濕熱毒瘀蘊結肝膽脾胃、肝腎陰虧、肝血不足之證。
2癌毒特性概述
小議肝癌患者的心理特點
摘要:目的總結肝癌患者的心理反應以及形成原因,以提供相應的護理對策。方法根據訪談和觀察結果對肝癌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分析。結果恐懼焦慮、憂郁悲觀、孤獨憂傷是患者的常見心理。結論針對性的情感支持和心理護理是肝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肝癌患者達到預期康復目標必不可少的環節。
關鍵詞:肝癌患者臨床護理心理
心理護理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心理護理可以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為患者創立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身心狀態。積極的心理活動會促進疾病的康復,而消極的心理活動會加劇病情的惡化,護理工作者應把患者的軀體疾病和心理情緒過程聯系起來考慮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護理效果,下面將肝癌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150例肝癌患者,男110例,女40例,年齡33-65歲,其中首次住院患者26例,第2次住院患者56例,3次或3次以上住院患者68例。
2肝癌患者的心理特點
肝癌晚期觀察研究論文
中晚期肝癌多手術切除困難,生存期短。我們采用放射介入治療46例中晚期肝癌,并觀察分析其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從2002年12月-2007年12月期間,選擇經AFP、酶學、B超、CT等檢查確認為手術有困難或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住院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平均年齡45歲;病程10天~1年余,其中Ⅱ期29例,Ⅲ期17例;AFP陽性43例,陰性3例(經病理學確診);治療前腫瘤最大平均直徑為10cm。
1.2方法采用Seldinger技術,先行腹腔動脈或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將導管送入肝總或肝固有動脈,由導管灌注入化療藥物及栓塞劑。術后給予補液、應用抗生素、堿化尿液、利尿等對癥處理。1周后復查血象,肝腎功能及AFP等,1~3個月重復化療栓塞。治療1次者15例,2次11例,3次13例,4次4例,5次2例,6次1例。總共108次,平均每例為2.3次。化療方案:5-FU1.0g,絲裂霉素16~20mg(或表阿霉素50mg),順鉑80mg。化療后,均用40%碘化油5~15ml緩慢注入肝動脈,選擇性栓塞腫瘤血管,最后用明膠海綿栓塞供應腫瘤動脈的主干或分支,側支循環血管以及來自膈動脈的供應腫瘤的血管均作栓塞。對腫瘤巨大者,分期行動脈栓塞。對有肺轉移灶的病例,術中并作支氣管動脈化療灌注,達到超選擇性化療或栓塞。化療栓塞毒副反應:17例的體溫達39℃以上,25例達38℃以上,最長持續3周。全部病例均有腹痛或脹痛,隱痛,納差及嘔吐,多數能耐受,且經支持治療3~21天,均能減輕至消失。有58%患者白細胞增多,少數發生心律不齊,3例股動脈穿刺傷口出血,出現血腫,3例有鞏膜輕度黃疸。一般間隔21~40天行介入后手術。
2結果
全部病例的癥狀和體征均有好轉。治療后15例有手術適應證,除1例拒絕手術外,行介入后手術者14例。治療后完全緩解(CR)者18例,占39.1%(18/46)部分緩解(PR)23例,占50%(23/46),穩定(S)5例,占10.9%(5/46),病情繼續發展(P)者2例,占4.3%(2/46);CR與PR合計為89.1%(41/46)。腫瘤體積的變化:按B超、攝片、CT顯示的肝區主要病灶,測量其大小,治療2次以上的31例中,與療前時相比,腫瘤縮小50%以上者17例,縮小25%-50%的9例,縮小<25%者5例;平均縮小率為46.8%。按腫瘤最大徑測量的平均值由治療前的12.3cm縮小為7.24cm;AFP及酶學變化:治療2次以上的患者中有29例中陽性,其中24例下降明顯,3例轉陰,2例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