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1:59: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都市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都市區行政管理論文
1都市區行政組織管理范圍的確定.
所謂都市區是指由一定規模以上的中心市及與其保持密切社會經濟聯系,非農業活動發達的外圍地區共同組成的具有城鄉一體化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據此,在劃定都市區行政組織管理的合理范圍時,需嚴格分析考察其區域一體化的表現程度。范圍過大.不僅不利于區域一體化發展,而且影響都市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范圍過小,又會抑制甚至阻礙都布區的發展。英國曼徹斯特大都市政府之所以解體,除了重要的政治因素外,與其行政范圍被縮小有直接關系圖。這對于我國都市區行政范圍的合理確定,是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
2都市區行政組織與管理模式的建立
都市區內若干城市在地域上的連續性,某些服務的共享性,使得在都市區建立統一的政府和管理機構成為必然,在國外大都市區政府管理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典型的、體制不同的組織方式,即“大都市政府”和一系列松散的職能單一的政府聯合委員會,以提供和協調大都市范圍的公共服務,如計劃、交通、供水、金融等,前者被稱為單中心體制,后者被稱為多中心體制[’1.象倫敦、墨爾本、多倫多等都市區屬單中心體制,曼徹斯特、舊金山等都市區則屬多中心體制.兩種體制在國外都市區的發展實踐中,各表現出自身的優缺點。單中心體制,亦稱一元化體制,是指在大都市地區具有唯一的決策中心,有“一個統一的大城市機構”。在這種體制下,可以剔除或減少有害于大城市發展的竟爭和沖突,可以使資源流動更為暢通,可以在解決主要問題時適應大都市地區的戰略;但這種體制又易陷入等級化的官徐結構危機,突出地表現在對居民日常需求反映的遲鈍,不能代表當地的公共利益。呈爾本大都市政府行政結構的演化也體現了這一點。多中心體制又稱多元化體側,是指在大部市地區存在相互獨立的多個決策中心,包括正式的綜合的政府單位(州、城市、鎮等)和大t重登的特殊區域(學區和非學區),各種管理區域的劃分和變動以及協調組織的建立,都是謀求特定的公共服務的經濟利益的結果.多中心體制試圖以此來滿足居民的種種孺求和偏好。由于政府較小.公眾容易參與鑒督,因而政府對當地居民的需求及其變化更具有彈性,反應更加靈敏。美國堪薩斯市的協調機構—美國中部區域委員會就是這樣做的。多中心體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實現大都市區內超越各種功能小區的更大地區范圈內的公共利益問題。實現這種公共利益只有通過各地方單位的合作、競爭和協商來提供大規棋的公共服務。事實上,這種合作是相當困難的。
我國是一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多民族的發展中國家,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乃至管理水平、思想觀念等都有很大差異,而且在近期之內,這些地區之間的差距還會拉大.因此,在分析借鑒國外兩種都市區行政組織管理模式的同時.還應因地創宜,走多棋式發展的道路[.]。例:在我國的京津唐、蘇錫常、廈潭泉等地區,可借鑒多中心體制的實踐經驗,在我國特有的國體、政體下,探索中國式的地域性和專業性的協調方式,建立市與市、市與縣(市)之間的有權威的高效能協調機制,在上海、重慶、武漢、廣州等都市區,借鑒單中心體制的實踐經驗,在適當時候、適當地區,尤其是跨界城市區,建立聯合政府,是適應我國城市發展進免或解決“城市病”的一條可行途徑。
3明確都市區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能
都市區建設發展講話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朋友們:
非常高興參加本次都市區建設與房地產業發展—思念·果嶺山水“宜居城市”高層論壇。
在中原經濟區建設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地提出了都市區建設的發展戰略,提出以交通為紐帶、以產業為橋梁、以建設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為目標,按照組團發展、產城融合、復合型和生態型的發展路徑,將周邊的縣(市)、鄉(鎮)統一納入中心城區,著力打造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和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今天舉辦這個論壇很有意義,省會各個方面的專家、房地產企業的專家、省社科院的專家,歡聚一堂共同研討都市區發展、房地產業發展以及城市建設,這必將對推動房地產業發展和都市區建設帶來積極作用。首先,針對目前房地產業的發展現狀,我表達一些個人觀點。
從發展成效看,總的來講,房地產業發展勢頭很好、潛力很大、任務很重。所謂勢頭很好,近年來房地產業的發展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的發展勢頭還是非常好的,國內一些著名房地產開發企業紛紛看好房地產業;所謂潛力很大,目前市提出了都市區建設戰略,為房地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潛力;最后說任務很重,房地產業的發展在全國省會城市,尤其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地級市相比,無論是開發品位還是品牌規模都還有很大差距,真正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科學的、適宜人居的高端房地產,還是偏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市房地產業發展的任務還是非常艱巨。
從發展走勢看,房地產業曾經支撐了建設的半壁江山,并且我認為它仍將是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尤其從年,市、區兩級財政收入的結構來看,由房地產貢獻的稅收幾乎占到了市級財政收入的50%以上,二七區是51%。所以我認為房地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在都市區建設進程中將繼續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作為黨委政府應該大力支持房地產業的發展。
從發展空間看,都市區建設提出要打破規劃界限、行政區劃界限,推進合村并城、合村并鎮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必將帶動整個乃至周邊地區進入城市建設史上少有的高速發展期,為房地產業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平臺。從目前來看,房地產業在城市的發展非常好,但在農村幾乎沒什么發展。如果下一步房地產業能夠按照合村并城、合村并鎮的思路進軍農村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都市化城區行政規劃體制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都市區行政組織管理范圍的確定;都市區行政組織與管理模式的建立;明確都市區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能;都市區內地方政府利益的協調;都市區行政組織管理的法制建設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新興城市大批出現,城市化進程大大加速、嚴格分析考察其區域一體化的表現程度、都市區建立統一的政府和管理機構成為必然、中心體制又稱多元化體側、因地創宜,走多棋式發展的道路、在都市化發展中其組織與管理模式不能照搬國外的模式、中國特有的“行政區經濟”[8]現象進一步加強、地域相連的城市之間,公共服務相互滲透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文章借鑒國外典型都市區發展的經驗,對我國都市化地區的發展,提出行政管理上應注意石坪究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都市區行政管理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在世界城市化進程中.都市區先后出現于西歐、北美、亞太以至全球,伴隨都市區的出現與發展,都市區的行政組織與管理問題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廣泛關注和學術爭論的重要問題.近半個世紀以來,城市聚集化及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的發展更是引人注目。
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新興城市大批出現,城市化進程大大加速,在東部沿海地帶特別是原有的城市群區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寫京津唐、遼中南、夏漳泉、.山東半島等),都市區的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與此同時,中部地區的一些城市群也將崛起,如:江漢平原、中原地區、成都平原、湘中地區、陜西關中盆地等。這些地區在向都市化邁進過程中,都市范圍的確定、都市行政管理的職能、都市發展的模式等問題相伴產生,借鑒國外都市區發展中的一些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探討這些問題,對于改革我國現行都市區的行政區劃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1都市區行政組織管理范圍的確定.
大都市管理體制和治理模式探究論文
摘要在明確倫敦大都市區的范圍和概況的基礎上,對倫敦大都市區的管理體制及其演變歷程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與總結,認為倫敦大都市區劃體制和行政組織體制的演變可劃分為“雛形、分散、統一、再分散、再統一”五個階段。隨后對倫敦行政管理組織體制的特征進行分析,認為政黨沖突、復雜的政府間關系、多層次的管理機構以及區域性合作組織始終貫穿于倫敦的大都市治理進程之中。上述幾條主線,是深入理解倫敦大都市區管理體制和治理模式的關鍵。
關鍵詞大都市治理,倫敦,管理體制,區劃體制
倫敦作為世界公認的四大國際大都市之一,在城市管理體制的變革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層次性特征。倫敦城市的國際地位和影響決定了其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特征具有城市發展的代表性。分析、總結倫敦管理體制演變過程中存在的特征和規律、經驗和教訓,對于探索我國特大城市管理體制建設,提高我國大都市治理水平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倫敦大都市區的政區構成和區劃現狀
“大倫敦(GreaterLondon)”的概念由來已久,但是,在1965年的行政改革中被作為正式的政區名稱提出之前,其地域界限一直是模糊的。目前,倫敦大都市區的空間地域范圍大致有三種標準:行政建成區,功能區和城市聚集區。人們一般所說的倫敦主要是指麥特綠帶以內的區域,面積大約1600平方公里,擁有約700萬居民和300萬住房單位。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為1580平方公里(610平方英里)。如果按照功能區來劃分,則地域面積略大,人口約為790萬人。如果參照聯合國關于“城市聚集區”的標準,倫敦大都市區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連續的建成區所組成,覆蓋的地域面積則更為廣泛,大致相當于“大倫敦規劃”的區域范圍,整個區域的面積約6700平方公里,人口總量將高達1050萬人。
本文所描述的倫敦大都市區主要是指倫敦的行政區范圍,即倫敦大都市區的行政建成區,總共由33個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單元構成。具體來講,是由31個倫敦都會自治區議會以及威斯敏斯特城和倫敦城共同構成的行政區域。除了倫敦老城外,其他32個都市自治區又可以被劃分為內倫敦和外倫敦兩個圈層。
如何處理好新城區與新農村建設關系問題的思考
重慶都市區又稱“都市發達經濟圈”,系指主城九區所轄行政區域,作為新興直轄市的“龍頭”和“窗口”,她既承擔著“三中心兩樞紐一基地”的建設重任,同時又還肩負著“大城市帶大農村”的歷史使命。直轄以來,都市區舊城改建與新區拓展同時并舉,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整個主城呈現出“北移、南下、西進、東拓”之勢。正當都市區內“新城區”如火如荼推進之時,今年全國掀起了一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在此背景下,都市區如何處理好“新城區”與“新農村”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當前擺在主城各區(除渝中區外)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我通過近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針對如何處理好這一關系問題提出了以下三個方面六條建議,概括為“兩個統一、兩個劃分、兩個防止”,講述如下,供參考。
第一個方面:通過“兩個統一”來樹立系統觀念
建議之一:統一認識
統一認識,就是要求我們用“統籌城鄉,統籌區域,促進城鄉一體共繁榮”的系統思維理念來統一認識都市區的“新城區”與“新農村”建設關系,消除當前一些干部群眾認識上的誤區。
第一,都市區不能只重“新城區”建設而忽視“新農村”建設。在5473平方公里的都市區范圍內,分布了62個街道辦事處和97個建制鎮,規劃至2020年城鎮建設總用地8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1716平方公里以上,所以都市區中照樣有并將長期存在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較之都市區外可能還更加錯綜復雜。正因如此,在市政府確定的“千村推進百村示范”工程名單中,都市區中示范村36個,占全市示范村總數的36%,推進村197個,占全市推進村總數的21.9%。由此可見,都市區不光有“新農村”建設任務,而且任務很重,并且要在全市起到示范推進作用,我們應該盡早重視起來。
第二,都市區的“新城區”與“新農村”建設可以做到共同推進、相互促進,二者并不矛盾。重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000美元,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都市區現狀為超過500萬城鎮人口的特大城市,具備領先我國西部地區并與東部地區基本同步發展的基礎條件,在都市區,我們可以更便捷地實施“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新農村”建設好了,也會反過來促進“新城區”建設,事實上,“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推進城市化進程的新趨勢。
新農村建設關系問題思考
**都市區又稱“都市發達經濟圈”,系指主城九區所轄行政區域,作為新興直轄市的“龍頭”和“窗口”,她既承擔著“三中心兩樞紐一基地”的建設重任,同時又還肩負著“大城市帶大農村”的歷史使命。直轄以來,都市區舊城改建與新區拓展同時并舉,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整個主城呈現出“北移、南下、西進、東拓”之勢。正當都市區內“新城區”如火如荼推進之時,今年全國掀起了一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在此背景下,都市區如何處理好“新城區”與“新農村”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當前擺在主城各區(除渝中區外)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我通過近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針對如何處理好這一關系問題提出了以下三個方面六條建議,概括為“兩個統一、兩個劃分、兩個防止”,講述如下,供參考。
第一個方面:通過“兩個統一”來樹立系統觀念
建議之一:統一認識
統一認識,就是要求我們用“統籌城鄉,統籌區域,促進城鄉一體共繁榮”的系統思維理念來統一認識都市區的“新城區”與“新農村”建設關系,消除當前一些干部群眾認識上的誤區。
第一,都市區不能只重“新城區”建設而忽視“新農村”建設。在5473平方公里的都市區范圍內,分布了62個街道辦事處和97個建制鎮,規劃至2020年城鎮建設總用地8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1716平方公里以上,所以都市區中照樣有并將長期存在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較之都市區外可能還更加錯綜復雜。正因如此,在市政府確定的“千村推進百村示范”工程名單中,都市區中示范村36個,占全市示范村總數的36%,推進村197個,占全市推進村總數的21.9%。由此可見,都市區不光有“新農村”建設任務,而且任務很重,并且要在全市起到示范推進作用,我們應該盡早重視起來。
第二,都市區的“新城區”與“新農村”建設可以做到共同推進、相互促進,二者并不矛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000美元,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都市區現狀為超過500萬城鎮人口的特大城市,具備領先我國西部地區并與東部地區基本同步發展的基礎條件,在都市區,我們可以更便捷地實施“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新農村”建設好了,也會反過來促進“新城區”建設,事實上,“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推進城市化進程的新趨勢。
城市與郊區旅游環境保護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大都市中心城區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旅游環境容量的趨向飽和,使得大都市郊區旅游逐步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睞和城市旅游規劃部門的重視。本文以杭州市為例,在實際調查問卷的基礎上探討大都市中心城與郊區旅游的空間相互作用問題,以期能夠對大都市郊區旅游的發展及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些有益參考。
引言
當前,城市快節奏生活造成的心理壓力、都市中心城建筑森林的蒼白、環境污染的危害使不少城市居民期望能短暫地逃離城市。1995年在對上海市民的調查中發現,期望周末雙休日能外出旅游度假者占被調查人數92%,其中期望回歸大自然,去野趣濃、環境幽靜、空氣清鮮的目的地占51。4%。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外交通條件的不斷發送使都市居民的愿望逐漸轉化為行動,節假日都市居民大規模的郊游活動直接刺激了郊區旅游行的開發。此外,每逢“五一”、“國慶”長假,大量外地游客擁入大都市中心城區,造成城市核心區的旅游接待、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等不堪重負,這也促進了城市旅游規劃部門下決心對郊區旅游地進行開發。如杭州市就根據自身西部旅游資源特別豐富的特點(西部旅游資源約占杭城旅游資源總量的2/3)①,提出了“旅游西進”、“西湖西進”等開發西部旅游資源的一系列戰略決策,以拓展城市旅游空間、促進城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有關大都市郊區旅游問題的研究成了目前一個十分有意義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杭州市為例,談談大都市中心城與郊區旅游的空間相互作用問題,旨在拋磚引玉,為當前方興未艾的大都市郊區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些有益思路。
1大都市與大都市郊區的內涵
1.1大都市的內涵
對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啟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經驗”對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啟示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市改變傳統的“城鄉分割”發展模式,統籌城鄉發展,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都把城市和農村結合在一起共同規劃,這對于避免“城中村”,加快產業發展,緩解城市就業壓力,意義深遠。××市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工作方面所積累的寶貴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如下幾點啟示。
一、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加強領導
××市為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的二元結構,全市人口1060萬,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為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二元結構明顯,農業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經驗對于我市加快經濟發達區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市近年來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取得的顯著成績,首先源于該市黨委、政府對發展形勢和地方實際的科學判斷,源于對城市化的正確認識。該市主要領導多次提出,城鄉一體化是城市發展的最高境界,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城鄉一體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統一,認識到位,從而為上下聯動,左右呼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幾年也高度重視城鎮化的發展,市委二屆三次全會提出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戰略,明確了目標、任務,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對經濟發達區域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研究和認識還不夠深入、系統,對其內涵理解還不夠透徹。通過對××市的調研,我們認為有必要重新對這一問題進行梳理和反思,盡快轉變觀念,尋求適合我們自身特點的發展思路。
在組織領導上,有必要借鑒××市的經驗,成立由區(市)縣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立工作機構,確定分管領導具體抓這項工作。同時,要加大對基層干部的培訓和對群眾的宣傳力度,使基層廣大干部群眾對城鄉一體化戰略部署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刻內涵有更深的認識。
農村現代農業建設的意見
根據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加強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現結合轄區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重要意義
市委提出建設都市區的發展戰略,對于加快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按照都市區總體發展戰略,農業是都市區經濟結構、社會功能、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都市區居民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而且還要為都市區居民創造親近自然的體驗休閑場所和綠色生態環境。全區各級各部門要站在打造都市區和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戰略高度,切實加快推進都市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貼近和體現高端服務業發展的理念,培育和強化農業對建設宜居城區、休閑城區、人文城區的生態支撐與保障功能,大力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產城融合,促進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促進我區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委建設都市區和區委繼續實施趕超發展的戰略部署,以服務都市區建設為導向,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工業的、景觀的、生態的發展理念為指導,按照建設生態經濟強區和高端服務業新城的要求,圍繞都市農業示范區的總體定位,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構建要素集約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城鄉融合、協調發展。
西方生產性服務業研究論文
0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取代制造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創新的源泉[1]。相應地,生產性服務業成為多學科競相研究的熱點,地理學研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事實上,西方對于服務業的研究由來已久,60年代中期以后,伴隨著從業人口由制造業向服務業大規模轉移的趨勢,經濟學者、社會學者和地理學者對服務業給予了廣泛關注,并出現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研究的重點多集中于生活性服務業(servicesofhouseholds),而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僅從物質規劃的角度對辦公樓空間布局和空間聯系進行初步探討[2-5],總體來看是被忽略的。1980年以后,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它逐漸成為服務業研究的重點課題,研究的視角、內容不斷豐富,研究方法日趨多樣,參與研究的學科和實證城市不斷增多。Browning等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為其他企業和公共機構提供服務的服務業類型,主要包括金融、保險和商務服務業,如廣告、市場研究、會計、法律、咨詢服務以及其他智力服務等[6]。也有學者將貨物存儲與運輸、勞務出租、辦公清潔等也包含在生產性服務業中[7]。但總體上,Browning等的定義和分類被普遍接受和廣泛應用[8]。與其他學科相比,生產性服務業的地理學研究側重于空間屬性分析,內容集中在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空間分布、空間行為、產生的區域和空間影響等方面。本文在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西方生產性服務業地理學研究進展進行歸納和總結,以期為國內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1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動力
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增長的內在動力是經濟地理學者和區域經濟學者關注的核心課題之一。普遍的觀點認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增長源于生產的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趨勢[9-17]。外部化主要是指服務活動由原企業內部生產轉移為由外部企業生產的過程[10]。20世紀60、70年代是西方資本主義大規模集中生產體系逐漸瓦解的時期,之前大規模的生產體系占據主導地位,“凱恩斯”式的經濟管理保證了對大規模工業產出的持續需求。但是,經濟上的“滯脹”現象所帶來的經濟危機,以及政治上要求撤銷福利機構的“新保守主義”的出現,使得靈活性生產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組織體系誕生。實現靈活性生產的方式之一就是生產的垂直分工,原來內部包含的很多部門被拆分為若干個小部門,通過市場上的外部交易實現靈活性合作,即通過垂直分工和分包實現生產的外部化。靈活性生產體系興起的同時,另一個重要經濟現象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很多學者用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趨勢來解釋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增長。Rajan等通過大量的調查數據和具體實例研究,認為英國1979—1985年商務服務業就業快速增長過程中,外部化所起的作用占43%左右[11]。Lewis從勞動力的角度指出,行業內部提供服務的勞動力被外部所代替,是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增長的原因[12]。Barcet從“交易費用”的角度指出,與外部服務業建立長期的協作關系有利于使用者降低交易費用[13]。Hatch強調企業對于市場反映靈活性的需求,使得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14]。Hansen通過對丹麥制造業企業的調查研究,指出生產性服務業的外部化有利于降低生產風險和應對偶然需求,有利于企業專注于核心技術[15]。Geo認為企業內部的技術缺陷使得企業對相關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必須通過外部購買實現,進而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16]。Perry認為由于企業需要專門化的服務部門提供相對獨立、公正的服務活動,如獨立的審計和鑒定服務、專業化的法律咨詢、項目的專門化評估等,使得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17]。此外,也有學者指出經濟環境變化、服務貿易發展和技術進步等也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增長的重要因素[18-20]。Coffey等認為國內和國際經濟環境越來越復雜,對專業化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18]。Porter認為產品生產周期的縮短使經濟活動運行的環境逐漸復雜化,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促進因素之一[19]。Gillis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在于其已經轉化為具有基本活動特征的產業,它的對外輸出促使自身的快速發展[20]。
綜上,生產的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趨勢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節約成本、降低風險、靈活性需求、內部技術缺陷、尋求獨立的第三方服務、專注于核心競爭力等共同決定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外部化趨勢。與此同時,經濟環境的變化、服務貿易的發展和技術進步也影響著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2生產性服務業在城市和區域發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