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化經營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22:47: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多功能化經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多功能化經營研究論文
[摘要]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都市農業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時期,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成為一種趨勢,它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社會等多重功能與價值,在建設宜居城市、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著獨有作用和深遠影響。本文旨在對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作初步的價值分析及相關探討。
[關鍵詞]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價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歷著從傳統的農業大國向新興工業國家與商品經濟國家的演變。在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的中國農業,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開始走上現代化之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經營領域,都市農業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發達國家較早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都市農業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并逐漸形成了都市農業的理論;在中國,都市農業也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新發展方向。我國一些大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農業已有一定規模。以北京市房山區為例,2005年,該區農業工作根據新的功能定位,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作為主線,投入大量人力、資金和技術,在設施農業、旅游農業、采摘農業等農業領域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獲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筆者在北京市房山區進行了都市農業的專題實證研究和考察,對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的價值有了更清晰具體的認識。
一、都市農業及其多功能化經營
都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簡稱UA)一詞最早見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以易腐敗而又不耐儲存的蔬菜生產為主,同時又有鮮奶、花卉等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稱之為都市農業。爾后,有的學者以與城市中心的遠近距離作為界定“都市農業”的標準,并提出“城郊農業”的相關概念(孫仲彝,1996);有的學者從行業屬性和產品特征等方面來界定都市農業的內涵(黨國印,1998)。
綜合眾多學者觀點并結合實地考察,我們認為,都市農業是這樣一種經濟產業:它處于城市內部或城郊地帶,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資源和非食物資源與服務,農民與市民直接互動、兩地資源流通共享。相對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而言,都市農業具有如下特點:(1)從地理空間來說,都市農業不限于近郊或遠郊,可在足夠短的時間內進行信息、資源的流動和市場互動的地理空間都是都市農業的地理范圍。(2)都市農業以城市為目標市場,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多重的產業功能、復合的經濟結構、高投入高產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農業在產業功能上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傳統農業的生產、生活功能,為市場提供基本的食物資源,還具備生態屏障、社會文化等多重功能和價值。
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探究論文
[摘要]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都市農業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時期,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成為一種趨勢,它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社會等多重功能與價值,在建設宜居城市、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著獨有作用和深遠影響。本文旨在對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作初步的價值分析及相關探討。
[關鍵詞]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價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歷著從傳統的農業大國向新興工業國家與商品經濟國家的演變。在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的中國農業,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開始走上現代化之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經營領域,都市農業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發達國家較早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都市農業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并逐漸形成了都市農業的理論;在中國,都市農業也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新發展方向。我國一些大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農業已有一定規模。以北京市房山區為例,2005年,該區農業工作根據新的功能定位,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作為主線,投入大量人力、資金和技術,在設施農業、旅游農業、采摘農業等農業領域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獲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筆者在北京市房山區進行了都市農業的專題實證研究和考察,對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的價值有了更清晰具體的認識。
一、都市農業及其多功能化經營
都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簡稱UA)一詞最早見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以易腐敗而又不耐儲存的蔬菜生產為主,同時又有鮮奶、花卉等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稱之為都市農業。爾后,有的學者以與城市中心的遠近距離作為界定“都市農業”的標準,并提出“城郊農業”的相關概念(孫仲彝,1996);有的學者從行業屬性和產品特征等方面來界定都市農業的內涵(黨國印,1998)。
綜合眾多學者觀點并結合實地考察,我們認為,都市農業是這樣一種經濟產業:它處于城市內部或城郊地帶,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資源和非食物資源與服務,農民與市民直接互動、兩地資源流通共享。相對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而言,都市農業具有如下特點:(1)從地理空間來說,都市農業不限于近郊或遠郊,可在足夠短的時間內進行信息、資源的流動和市場互動的地理空間都是都市農業的地理范圍。(2)都市農業以城市為目標市場,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多重的產業功能、復合的經濟結構、高投入高產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農業在產業功能上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傳統農業的生產、生活功能,為市場提供基本的食物資源,還具備生態屏障、社會文化等多重功能和價值。
都市農業多功能化分析論文
[摘要]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都市農業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時期,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成為一種趨勢,它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社會等多重功能與價值,在建設宜居城市、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著獨有作用和深遠影響。本文旨在對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作初步的價值分析及相關探討。
[關鍵詞]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價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歷著從傳統的農業大國向新興工業國家與商品經濟國家的演變。在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的中國農業,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開始走上現代化之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經營領域,都市農業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發達國家較早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都市農業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并逐漸形成了都市農業的理論;在中國,都市農業也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新發展方向。我國一些大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農業已有一定規模。以北京市房山區為例,2005年,該區農業工作根據新的功能定位,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作為主線,投入大量人力、資金和技術,在設施農業、旅游農業、采摘農業等農業領域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獲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筆者在北京市房山區進行了都市農業的專題實證研究和考察,對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的價值有了更清晰具體的認識。
一、都市農業及其多功能化經營
都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簡稱UA)一詞最早見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以易腐敗而又不耐儲存的蔬菜生產為主,同時又有鮮奶、花卉等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稱之為都市農業。爾后,有的學者以與城市中心的遠近距離作為界定“都市農業”的標準,并提出“城郊農業”的相關概念(孫仲彝,1996);有的學者從行業屬性和產品特征等方面來界定都市農業的內涵(黨國印,1998)。
綜合眾多學者觀點并結合實地考察,我們認為,都市農業是這樣一種經濟產業:它處于城市內部或城郊地帶,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資源和非食物資源與服務,農民與市民直接互動、兩地資源流通共享。相對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而言,都市農業具有如下特點:(1)從地理空間來說,都市農業不限于近郊或遠郊,可在足夠短的時間內進行信息、資源的流動和市場互動的地理空間都是都市農業的地理范圍。(2)都市農業以城市為目標市場,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多重的產業功能、復合的經濟結構、高投入高產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農業在產業功能上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傳統農業的生產、生活功能,為市場提供基本的食物資源,還具備生態屏障、社會文化等多重功能和價值。
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的探究
摘要: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逐漸提高,與此同時,我國林業也在快速發展,林業對于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傳統的林業生產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林業的發展,因此,本文主要以東莞市大嶺山森林公園為例進行分析,從而提高我國林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林業也得到了快速進步,林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部門,直接關系著人們的生活環境。但是,現階段林業發展模式受到了極大影響,傳統的林業發展模式較為單一,且容易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因而需要提出新的林業發展模式,比如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大嶺山森林公園位于我國東莞市南部,珠江口的東北部,是珠江三角洲比較發展的地帶,公園內森林資源豐富,園內具有很好的原始生態園區,并評為市級自然保護區,植物種類豐富,突出了景觀學、生態學等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而大嶺山森林公園的前身是大嶺山林場,完成了從森林商品經營,到以生態保護為主的生態經營的轉變,這充分體現了東莞林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1我國林業發展模式現狀分析
傳統的林業發展模式由于比較單一,還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部門之間配合不到位、林業產品短缺和實際落實情況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而,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就十分必要。
1.1部門之間配合不到位
互聯網+下計算機技術應用與發展
【摘要】“互聯網+”作為當前家喻戶曉的新名詞,成為計算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和發展方向。當前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各行各業依賴的重要部分。文章對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特點進行分析,引出“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技術的實際應用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共同探索未來計算機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計算機;技術;應用;發展
“互聯網+”是時下的熱詞,是基于計算機發展而產生的,所謂的“互聯網+”指在這個社會發展的新時代下,由于創新所產生的新的互聯網業態。“互聯網+”與企業發展的高效連接與配合,是一種內在的融合,將互聯網的核心技術與各行各業的中心領域進行融合,從而實現其功能、領域的拓寬,使其不再局限于最初的一個領域,從而實現迅速地發展。“互聯網+”依托于大數據處理,將云技術作為其運行的支撐,從而實現數據的快速運轉,有效地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1“互聯網+”時代下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變化分析
1.1發展速度突飛猛進。以速度快這個詞來形容這個時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已經無法表述其快的速度,似乎迅猛、突飛猛進這些詞更為貼切。在“互聯網+”時代下,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其軟件技術水平和硬件設備都得到了大跨越的發展,這些創新為客戶使用帶來優質的、全新的、良好的體驗,創新速度讓人大為驚異。在以用戶體驗為發展方向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其未來的發展將朝著更為多樣化的發展途徑邁進,用戶群的多樣化將逐步推動創新,用戶體驗也將繼續不斷優化計算機技術。不僅市場主導下計算機技術不斷地發展,政府也在積極推進計算機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技術科研等領域,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的進步。1.2計算機運行功能不斷強大。從大型處理器向微型處理器的發展,是計算機運行功能不斷強大的重要表現,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當前計算機的硬件設備已經實現了巨大的進步,微型處理器芯片是當前計算機廣泛應用的芯片,其不僅有效節省了計算機內部空間,減小了計算機的體型,還有效提升了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在計算機技術的推動下,在工業制造技術的發展下,計算機的硬件設施將朝著體積更小、運行更強的方向不斷發展。1.3使用功能更實。計算機技術在創新發展的帶領下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和進步,其不僅自身功能逐漸強大,更為其他行業和領域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支持。例如,電子商務的發展就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配合與支持,有了計算機技術,電子商務各個環節聯系更加緊密,供應鏈更加銜接、倉儲更加高效,可以說對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持。1.4防范風險能力更強。企業要發展就不能避免風險的產生,尤其是經營和決策方面風險發生的頻率和預防的成本都不容忽視,一旦風險出現將會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甚至會給企業帶來破產的危險。“互聯網+”時代下,企業通過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實現對企業管理的系統化,根據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情況作出更為合理地判斷,利用系統能夠實現對企業發展情況的動態評估和分析研究,從而更好地分析判斷企業后續的發展過程中容易遇到的風險,作出相應的預防,實現企業對奉獻的有效管控。未來,依托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技術在防范風險方面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2“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技術的具體應用
智能電網下的電力營銷論文
1電力營銷的概述
就電力營銷的基本概念而言,其核心就要求供電企業必須面對市場,面向用戶,利用技術與營銷策略的提升來適應不斷提高的技術與市場需求,以及作出真確的反應而提供供電用戶滿意的服務,即實現營銷過程中費用最低、速度最快、質量最優、性價比最佳的服務目標。在電力營銷改革中需要注意的是供電企業的特殊地位,其具有較強的政策性、社會性、服務性、技術性、經營統一性等,是生產經營于一體的產業模式。
2電力營銷的基本內容與改革意義
電力營銷的基本工作內容包括:在服務中辦理業務擴充,解決新老用戶的增容與新裝問題;負責對因為變更進行辦理,方便客戶做好電力營銷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營銷中做好電價與電費的管理,認真落實和執行電價策略,及時準確的抄表、核算,做好電費的準確回收與管理;做好電能計量的管理,以可靠的技術措施來保證電能計量的準確;針對電力網絡進行用電檢查,對用電安全、節約、計劃等進行全面控制,做好電力調度工作;全面提升管理能力拓展電能的銷售量;做好各項統計工作,做好基礎資料的采集、整理、分析,以備管理決策。電力營銷改革的意義:在電力發展的影響下,智能電網的發展對電力營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電力生產與營銷管理因為技術支持從內部已經呈現出高效率生產與管理的態勢,而針對客戶的營銷模式也應根據這個需要進行改變,利用先進的管理與營銷體制替代傳統的營銷模式,以此適應時代的需求,這就是營銷改革的重要意義。
3現有電力網絡的營銷狀況
我國供電網絡中,電力營銷管理多數承擔的是電力市場培育與電能銷售、服務的工作,這也是電力企業最為基本的營銷體制。從業務劃分上,邏輯屬性可以將供電營銷業務分為客服、業務、質量管理、營銷決策等層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引入,通信技術和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電力營銷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其已經得到了多功能系統支持,如營銷信息管理、客服技術支持、自動抄表、銀行賬務、電力負荷自動調控等。雖然有了技術上的改進,但是從本質看,營銷思路與人員的基本素質的改變不能適應當前技術上的提高,因此必須能進入數字化營銷的理念,這樣才能適應供電智能化的發展。
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構建研究
摘要: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下,產業的融合升級是關鍵,目前北京市農產品流通的多元化格局已經逐漸形成,建立融合農產品物流共同配送、流通加工、應急儲備等多功能的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成了推動區域發展的新動力。因此,從北京市農產品需求特征出發,從提高物流服務的角度,分析如何構建高效綠色智能的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多功能一體化
隨著城鎮化水平與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農產品消費需求占據了城市居民消費的主要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流通主渠道,其在流通環節中承擔的中轉、銷售交易的傳統功能已無法滿足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趨勢。因此,建設一個集運輸、倉儲、配送、加工、檢測、展銷等多功能一體化的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實現農產品貨流與載貨車輛的有序運作,提高農產品物流服務能力,更好地保障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的關鍵。目前在農產品物流綜合體設計方面,夏國藩通過對比分析城市綜合體與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的異同,并針對這種“互聯網+農產品流通”時代新出現的綜合體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周逸嫚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重新定位,構建了以網絡技術為核心,融合了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農產品流通商業模式。馬增俊提出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方向是智慧化,使得批發市場與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的融合發展,實現市場向生產基地、零售商及銷售者的延伸,形成市場功能的綜合化。吳迪提出建立將農產品流通、農戶服務融為一體的專門性綜合性平臺。張曉林提出延伸和打造農產品流通產業鏈條的模式,有效銜接生產基地到最終市場,實現縱向協同;在新型物流模式研究方面,已經有不少研究學者都提出了創新點,寧曉利提出了基于網絡集成的創新型物流模式,以此實現物流資源的有效整合。張志強等依據云物流的背景提出了“農物商一體化”農產品物流模式,通過與傳統農產品物流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了創新與改善的建議。可以看出目前研究領域的相關學者對農產品物流綜合體進行了定位,明確未來方向是智慧化農產品物流,但對多功能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的研究較少,農產品物流服務模式沒有突破性的創新,如何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實現多業態融合是提高農產品服務方式的關鍵問題。
1北京農產品需求特征分析
北京市作為特大型城市,需要足夠多的農產品來供應,絕大多數農產品依靠外地市場供給,對外依存度較高,農產品來源、供給渠道以及品類也在逐步走向多元化。本文從農產品需求、供給來源、流通渠道等方面來分析北京市的農產品需求特征。1.1農產品需求多樣化。北京市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農產品消費市場之一,伴隨常住及流動人口的增加與人口結構的改變,北京市農產品消費總量不斷提升。2018年全年各類農產品總交易量實現1689萬噸,與2017年度相比增幅為4%;全年實現總交易額1080億元,與2017年度相比增幅為32%。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技術進一步融入人們的生活,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持續演進,對于品質高、文化內涵深、個性化的產品消費需求不斷增多,農產品中高端市場需求勢頭強勁,農產品市場多功能發展是大勢所趨。1.2供給來源廣泛。北京市自產的農產品產量遠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要,在結構上和季節上均需要外埠農產品補充來保障市內供應。從國內供給渠道來看,北京的蔬菜供應主要來自河北、山東、遼寧、天津、海南、廣東等地,尤其是河北、山東、遼寧等省份,其供給量基本占到北京周年蔬菜供應總量的60%以上。國外供給農產品主要以豆類、食用油籽等,主要來自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經過多年供給渠道發展,形成了以北京市為核心,以主要農產品產銷地為支撐的鮮活農產品物流網絡體系,從而有效地保障了北京市居民的日常需求。1.3流通渠道多元化。傳統的農產品供給渠道主要分為“農戶—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用戶”模式、“農戶—農貿市場—用戶”模式、“農戶—超市—用戶”模式、“農戶—總采購商—酒店(餐廳)”模式、“農戶—電商平臺-用戶”模式。隨著人們需求特點的轉變,“集散批發+物流配送+電子商務”模式、農產品直采直供體系、專業化生鮮農產品電商、專業化生鮮農產品超市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生鮮農產品銷售等業態發展迅速。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到集貿市場、各類專營店、超市、農貿市場等傳統的農產品售賣點購買農產品,還可以通過社區直通車、便利店搭載、智能售菜柜、網絡零售等新興方式購買,農產品流通多元業態融合趨勢明顯。
2構建北京市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的必要性分析
綠色技術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應用
摘要:新常態下農業的發展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高科技農業轉化的關鍵時期,大量先進農業科技技術、高效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經營管理、綠色技術等越來越多被引入到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隨著目前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的發展面臨著轉型,農業機械化也已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新常態,如何推動青海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課題,在結合新常態下綠色技術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綠色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
1農業生產中機械化存在問題
1.1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結構不合理。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新時展的需求,因此,實現農業的發展轉型是必然選擇。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雖然青海省農業生產力與其他省份相比有大幅度提升,但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還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青海省農機耕作的生產效率低,作業水平僅為35%。②農業機械功能單一,利用效率比較低。③高性能農業機具比較少,主機多、配套機具少:首先是一部分農業機械老化嚴重,更新換代乏力;其次是運輸機械多,農田作業機械少;第三是動力機械中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第四是農機作業配套機具少,配套比率低;最后是低檔次機具多,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新型機具,高性能機具少。1.2農機產品發展不平衡、功能單一。青海省小麥、青稞、小油菜等機械化水平較高,雜交油菜、馬鈴薯等機械化水平次之,玉米、蠶豆、蔬菜、枸杞、藜麥、中藏藥材等機械化水平較低,畜牧養殖廢棄物處理和殘膜回收機械化技術滯后,部分環節機具缺失。拖拉機、收割機發展較快,機耕機收水平較高,而播種、田間管理、節水灌溉、植保、秸稈處理、殘膜回收等環節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功能單一,品種不全,大多數機械的穩定性以及可靠性較差,在實際使用中經常發生故障,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目前,青海省使用的一些高性能、多功能的農業機械基本都依賴進口,國內難以生產出類似的農機,因此,青海省的農機產品缺少競爭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境十分艱難。1.3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農產品缺乏。根據青海省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承包制度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主要表現在土地承包地塊較小。最新調查數據顯示,青海省耕地面積58.8萬hm2,其中基本農田43.4萬hm2,從人均耕地看,全省人均耕地0.102hm2,與全國人均耕地0.101hm2持平,但耕地質量和復種指數明顯低于全國水平,而且優質耕地少,可開發的后備資源少,在短時間內該問題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加之國家城鎮化建設發展和經營組織建成,大部分土地流轉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及家庭農牧場經營組織中,農村勞動力閑置下來,年青人逐漸向非農業、城鎮化轉化,農村一部分土地留給老人種地,勞動力結構不合理問題十分嚴重。隨著農村人口的增長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糧食、農產品的需求有所提升,而越來越多的農村土地用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使耕地大幅度減少,農業生產的農產品減少,資源短缺,造成農產品供不應求。1.4農業資源日趨減少和退化,農業成本增加。青海省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的11.95%,耕地資源日益減少,污染嚴重。大多數經營組織者、農戶為了增產增收,會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還有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日漸突出,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惡化,致使土壤板結和鹽漬化,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會造成農業成本增加,農業生態環境的進一步退化,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為支持農業生產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些惠農政策,如糧食直補、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農機化深松整地補助等,但是仍然無法改變農業成本高的問題,近年來由于土地流轉規模小,機械化利用率低,農民務農工資高,顯然農業高成本凸顯,制約了農民種地積極性。
2綠色環境農機化技術助力農業的應用
農作物機械化綜合水平大幅度提升。調整優化農機裝備布局,全面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加強農機安全監管,依托省級“平安農機”示范縣打造平安農機,培育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機化綜合服務能力,大力推廣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全面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促進了湟中縣農機化向“全面、全程、高質、高效”方向發展。農機化作業能力明顯提高。如湟中縣今年淘汰了落后產能的拖拉機和收割機45臺套,推廣了大中型新型農業機械30臺套。疊補購置機械深松整地機、馬鈴薯播種機、挖掘機、農作物秸稈處理機械、廢棄農膜回收機、多功能油菜直播機等薄弱環節機具60臺套,今年完成機械深松整地0.6萬hm2,馬鈴薯播種0.7萬hm2、馬鈴薯挖掘0.7萬hm2,農作物秸稈回收0.014萬hm2、廢棄農膜回收機1萬hm2、多功能油菜直播機耕面積1萬hm2,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為65%。從上述完成數據看,農機化發展呈現出速度、質量、效益同步推進的特征。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環節的農業機械總量得到迅猛發展,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通過建立技術推廣示范區、示范基地,加大機械深松整地,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如油菜的精量播種、馬鈴薯機械化播種、深松整地GPS的安裝等先進適用的農機技術及裝備推廣,推動湟中縣綠色農業農機化技術的應用;全縣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求,集中力量,抓重點、補短板、強服務,堅持農機化發展量質并舉的原則,全力推進農機裝備總量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換擋,農機作業領域向全程、全面發展提速,農業機械化向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的發展道路邁進。
中資商業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論文
一、中資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存在的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銀行業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私人銀行業務經營理念、營銷戰略、科技支撐、業務創新、人員素質及外部環境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對商業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部分商業銀行仍忽視私人銀行業務,對私人銀行業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思想上、理論上沒有做好大力開拓個人金融領域的充分準備,缺乏科學的長遠的業務發展規劃,措施不完備,工作中盲目性較大,影響了產品的推廣及私人銀行業務的健康發展。
第二,私人銀行業務品種單一、規模有限、結構不合理。一是品種單一,缺乏廣度和深度。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提供的僅僅是以儲蓄、基金、保險、銀行理財等的產品形式,與發達國家豐富的個人金融產品相比有較大差距,難以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二是規模有限,絕對規模小。我國商業銀行各項私人銀行業務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差距。此外,其他私人銀行業務指標如代收付業務結算量、個人消費信貸總量等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營銷體系不健全,售后服務不到位。目前仍有商業銀行對營銷的認識存在偏差,沒有設置專門的金融產品營銷部門與金融產品宣傳機構,沒有配備專業的市場營銷人員和完備的營銷網絡來進行個人金融產品的銷售。此外,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不斷創新,相關的業務宣傳、業務咨詢、功能介紹、金融導購等售后服務卻嚴重滯后,使得許多居民個人對個人金融服務項目一知半解,無法真正享有服務。
第四,技術手段相對落后,電子業務開發進程慢。我國的ATM、多功能自助終端的功能開發緩慢,ATM機客戶使用較多的功能為取款業務、轉賬業務使用較少,多功能自助終端功能集中于繳費業務,沒有開發與多功能借記卡配套業務(理財業務、定期存款)功能,這樣形成了業務開發與自助服務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相稱局面。
汽車基礎電子發展論文
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作為汽車電子的基礎,對整個汽車系統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這些技術的發展也隨著汽車的發展不斷前進。現代汽車已經越來越接近于“自動車”、“智能車”,汽車用基礎電子元器件也已經成為這些先進系統的“神經末梢”或“控制神經”。當今只要有新的汽車電子應用系統出現,都將催生新的汽車用基礎電子元器件與之配套。
汽車用基礎電子元器件發展現狀
1.國外汽車用基礎電子元器件發展現狀
(1)傳感器
汽車傳感器作為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的信息“捕獲者”,是其關鍵部件,也是汽車電子技術領域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世界各國對車用傳感器的研究開發、提高性價比都非常重視。“沒有傳感器技術就沒有現代汽車”的觀點已被世界所公認。汽車電子化越發達,自動化程度越高,對傳感器依賴性就越大。
目前,一輛普通家用轎車上大約安裝幾十只傳感器,而豪華轎車上的傳感器數量可多達200余只。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Analytics2006年初的報告,2005年全球汽車傳感器市場已達到90.5億美元,在2006年達到101億美元,預計到2012年汽車傳感器銷售額達158億美元。傳感器在汽車上主要應用在發動機控制系統、底盤控制系統和車身控制系統。主要有溫度